.孤岛不是“岛”,只是个几万人口的移民小镇。孤岛小镇成陆历史较短,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杰作。1934年9月,黄河在陈庄镇涯东村决口,黄河水东向漫流入海,后自然形成了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三股入海流路。1953年7月黄河由神仙沟独流入海,撵海造陆两岸陆地淤积这片新生土地称为“孤岛”。是谁在什么时间首先提出这样一个形象的名字,现在已无法考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2 .“神仙沟”里没神仙,神仙究竟在哪里?谁也没见过。相传很久以前,有位渔人进海捕鱼,忽遇急风恶浪,小船眼看就要支离破碎,这时一股神秘力量把小船推进了一条风平浪静的小河沟,渔人幸免于难。这就是传说中神仙沟的来历。老一辈人见到的只是芦苇丛生、荆棘遍地、野兔出没的荒滩和泥洼。然而就在这个貌似贫瘠的地方,地下却埋藏着数千万吨的石油,你说奇怪不奇怪?
3. 说起石油,老一辈都记得孤岛还有另一个历史色彩深厚的名字叫“东方红”。1968年5月17日,孤岛境内的“渤二井”完钻投产(现在胜利油田孤岛社区管理中心院内有展示),日产原油13.2吨,是当时923厂(胜利油田)在黄河以北日产原油最高的单口井。周总理听到喜讯激动万分,指着地图对大家说这口井的位置在渤海湾附近、祖国的东边,这里就叫“东方红油田”吧。从此“东方红”成了当地响亮的叫法。目前,仅有“东方红邮政支局”仍保留原称谓,算是孤岛的一处历史“古迹”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4 .你知道吗?孤岛采油厂是中石化产量最高的,是不是很牛掰?在孤岛,住宅小区里随处可见采油树,俗称“磕头机”,它告诉我们:磕头是会带来“机遇”和“财富”的哦……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5 .在孤岛,镇政府不是老大,孤岛采油厂最有钱,原军马场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是名符其实的地主,不过现在移交了,但土地还是人家的。看看曾经的女子骑兵连,老马场人都会记得这策马扬鞭飒爽英姿的画面。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6 .孤岛市场繁华区域没有公厕,这也是孤岛一大特色。现在党建那老偏的地方有了一个公厕,你要想解决个人问题可以憋着点,毕竟有点远呢。
7 .孤岛特色有大盘鸡,有鲜鱼汤,747火锅鱼,但都比不上一年四季凉皮卖的最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8 .孤岛无商业,孤岛人最爱摆地摊,市场上商业街空心化。电商影响+偷you耗子大撤离,生意也不好做了!原来偷you也能刺激经济发展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9 .韦鲜笙购物中心以前叫永安商场,因为位置有点怪,东西南北哪个方向都不正,生意都做不好。2005年,一帮大连人来给整体移动26.041米弧度转了个方向,号称“中华第一旋”,貌似最近开始有些人气了,你说怪不怪啊!
10.孤岛遍地芦苇,早些时候水沟里全是鱼,野兔非常多,现在少多了;不变的是夏天晚上的蚊子,依旧还是“个儿大”并成群结队凶残叮咬,有人戏称孤岛的蚊子“三个能炒一盘”,这个笔者倒是真的没有验证过~~
11.孤岛汽车站(就是原来的东方红汽车站),现在黄河口镇有复建还原,成了一大旅游景点。老一辈油田人这一抹相思和记忆,竟然在孤岛也找不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12.在南五村二期未建之前,“小康之家” 是孤岛唯一的小高层,大概有11层吧,它前面原来有个孤岛最大的烂尾工程,有谁记得当年的网红“胡稳当”他就住在那儿,不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13.滨海公园里的假山,原是由于神仙沟清淤形成的小土堆,有人把一些花花草草种在上面,后来还弄了些石头,盖了两个凉亭,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假山。
14.永和桥是孤岛最长,跨度最大,桥中心离水面最高的桥,它的夜景的确是很美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15.据说,滨海公园摩天轮刚建成的时候是山东第二高的摩天轮,也许传说是真的,它承载了多少孤岛人孩童时代的记忆,在这个几万人的小镇里算是奇迹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16. 孤岛的特产“马场酒”远近闻名,但凡产品外包装上写着马场酒的都不是正品,正品都不写马场二字。
17. 孤岛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一条黄河把它拦在河北面,尽头就是大海。南离东营市政府驻地 65 公里,“进城”出行只有高速路和胜利大桥,外加建林开元浮桥。如遇雨雪雾霾等特殊天气高速就会第一时间封路,浮桥受黄河汛前调水调沙影响也随即拆除,再遇到胜利大桥修桥(这仨碰一起的时候还真有),孤岛人就出不去了,孤岛真就成“孤岛”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18.一年一度槐花开!孤岛万亩槐林“槐花节”貌似从2012年开始办了有十届了,但好像哪一届也没赶上槐花正点儿开,不是早了就是晚了哈~厌倦了城市水泥森林,来槐林寻个景儿、嗅个不一样的大自然味儿,享受如雪般槐花之香馥,放飞心情,也是乐事儿!以槐为媒,思路对了,必须点赞!今后继续槐花搭台,经济要怎么唱戏?欢迎大家评论区里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19. 在孤岛的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外乡人,一辈辈军垦人、农垦人他们怀揣梦想而来,这里有着多元醇厚的移民气息,这是一个包容的小镇。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20.“黄河入海,我们回家”!乡愁何在?于是,很多人就真的离开孤岛回老家去了。老一辈孤岛人很多是被在城市工作的孩子接走养老的,也有是到孩子家帮忙看孩子,年轻的大多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搬到教育资深相对较好的市里了。孤岛也和全中国的乡村小镇一样,现在商业失守、人口外流,加上油田的落败,已经再也无法感受曾经的繁华与荣光!
< class="pgc-img">>但留存在记忆中闪光的孤岛往事,我想你也一定有很多很多!那么来吧,请分享你与孤岛镇的故事,我在评论区里等你哦~
原创不易,谢谢点赞和关注。这样下次就会第一时间收到更新了。。。
延伸阅读:
家住在东营市仙河镇,你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天过半,农田灌溉相继迎来高潮。大江南北,水网汩汩作响,缓缓流入充满希望的田野。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40处大中型灌区开始春灌,累计灌溉6170万亩,供水超过79亿立方米。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记者近期奔赴各地调研春耕生产了解到,农村水网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引水:万千水网入良田
粮食生产的关键之一,在于耕地灌溉面积。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4%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总量75%的粮食。
拓展灌溉面积,水利设施建设先行。
站在乌蒙山区纳雍县六冲河畔,只见一道大坝横亘河上,水流蓄积形成一座大型水库。水库之下,648公里输水管网由西蜿蜒向东,给干渴的乌蒙山区带来新的生机。这是夹岩水利枢纽工程,贵州历史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这是在位于乌蒙山区的贵州省纳雍县六冲河畔拍摄的夹岩水利枢纽工程(3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公司有关负责人谢金才说,这个工程构建起以大型水利枢纽为支撑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将从根本上解决黔西北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为附近90万亩耕地、267万人口提供水源保障。
湖北枣阳市曾是有名的“旱包子”。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去年全线通水,丹江口水库的水沿着干渠,顺着畅通的农田水网,流进了数百万亩农田。去年,枣阳市种粮大户张心海的500亩地,第一次为他带来30多万元收入。
“水有了稳定保障,今年小麦亩产应该比去年高点。”张心海说,以前年份为了找水,往往要拉上几百米的管子从堰塘抽水,也尝试挖过150米的深井取水,算下来每年每亩地灌溉的花销就有上百元。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为湖北省枣阳市境内的农田灌溉送水(3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钟华 摄)
另一些地方,通过渠道疏浚、设施维修,扩充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
“我有12亩地,过去水从河里流到地里得20分钟,浇一遍得五六个小时,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近日,正在麦田进行春灌的河南省原阳县太平镇陈庄村村民陈怀勋高兴地说。
为确保农民春灌河渠顺畅,原阳县清淤疏浚河道26条400余公里。陈庄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军说,从干渠到支渠再到斗渠,全部都进行了硬化,河渠淤堵阻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近年来,甘肃疏勒河灌区改造干支渠507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1576座,渠道总衬砌率98%以上,形成了蓄、调、灌、排完善的灌溉系统。
“斗渠实现硬化、支渠被改造成直径1.5米管道,极大改善了渠道跑冒渗漏、淤堵现象。”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河东镇六道沟村党总支书记焦扬说,冬灌已经用上疏勒河水,全村1.4万亩耕地用水不再紧张。
这是3月15日在甘肃省酒泉市疏勒河灌区拍摄的昌马总干渠开灌引水。新华社发(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供图)
这是3月15日在甘肃省酒泉市疏勒河灌区拍摄的昌马水库。新华社发(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供图)
水利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耕地灌溉面积由9.37亿亩增加到2020年底的10.37亿亩。与此同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18万亿斤增加到2020年的1.34万亿斤。
2020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粮食总产量1.05万亿斤,占全国的78%,较2012年的0.89万亿斤增加0.16万亿斤;亩均粮食产量由每亩747斤提高到了每亩796斤。
节水:一滴水当成两滴用
近30年来,我国农业灌溉年均用水量基本维持在约3400亿立方米,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56%左右。在灌溉面积扩大、粮食总产量稳步增加的情况下,农业用水总量基本维持稳定,节水灌溉功不可没。
从大水漫灌到刷卡取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灌区已成现实。看到灌溉条件改善,湾滩河镇湾寨社区居民刘志海立即拓展水稻种植面积,从10亩增加到了40亩。
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的巡河人员在沿湾滩河两岸巡查(3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田边有水桩,要用多少水,就放多少水,有智能设备精准计量。”刘志海说,以前农田用水不稳定,亩产稻谷最多800斤,如今智能灌溉,节约了30%的水,降低了用水成本,而且亩产达到了1200斤。
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湾寨社区的工作人员用水桩放水(3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湖北漳河灌区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沿着漳河灌区总干渠渠道行走,几步之遥就有许多测、视、控一体化设备。正是这些设备对每一条渠道、每一片农田精准“把脉”,对水资源实现在线监测、动态模拟、合理调配管理。
“以前得在各个村组跑,安排灌溉用水,通过信息化改造后,开闸放水可以用手机或者电脑远程控制。”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工作人员杨长宇说,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漳河水更迅速、低耗、高效地输送给漳河灌区260万亩农田。
不少地区还将节约用水与节约用工、用肥一体推进。
在河南省部分小麦种植区,冬小麦目前进入返青拔节期。辉县市新乡五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入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该合作社负责人孙绍臣刚把流转的200亩小麦浇完。
“以前一人一天最多浇4亩到5亩地,自从用了滴灌技术,只用5天就能全部浇完。节水超25%,节肥超20%。”孙绍臣说。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甘肃的饮马农场。“过去冬季大水漫灌,一亩田平均需要灌溉350立方米水,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饮马农场副场长赵富强说。
近年来,饮马农场先后建设了12个高效节水项目,高效节水农田面积已超过7万亩。“高效节水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后,与过去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40%到50%,水肥利用率由以往40%提升至90%,小麦亩均产量提升120公斤左右。”赵富强说。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严格实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节水奖惩机制,形成节水政策激励倒逼机制。同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强计量设施建设,推进灌溉信息化建设,持续提高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据水利部统计,2012年以来,我国节水灌溉面积已由4.68亿亩增加到2020年的5.67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2.12亿亩增加到2020年的3.48亿亩,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6提高到2021年的0.568。
防水:导水护田更护粮
2021年,我国水旱灾害多发重发。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体系,成为暴雨洪水来临时保障农田安全的一面盾牌。
“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蜿蜒在江汉平原的长江荆江河段似一条“地上悬河”,时常威胁着江边的沃土良田。作为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洪湖东分块蓄洪工程守护着江汉平原的安宁。
在洪湖东分块蓄洪工程建设单体最大工程——腰口隔堤建设工地上,施工人员繁忙作业,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这个工程建成后,将与洪湖监利长江干堤、东荆河堤及洪湖主隔堤形成总长167公里的封闭圈,可承担60亿立方米的分蓄洪任务。
2020年夏,洪湖市遭遇严重汛情,洪湖东分块蓄洪工程的高潭口二站投入应急运行,31天排涝2.2亿立方米,有力守护了农田安全。
从南方到北方,众多水利工程守护着农田的安全。
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张庄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水肥一体机在为麦田浇灌(3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摄
去年7月,河南省封丘县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暴雨,受上游来水影响,县域主要排涝河道水位一度超保险水位,封丘县迅速启动一级响应,在各部门通力协作下,实现了“有惊无险”。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封丘县文岩渠治理工程堤防加固现场,30台大型施工机械干得热火朝天。为了“旱能浇、涝能排”,封丘县的13个农田水利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内,施工人员在修复去年水毁的沟渠(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封丘县水利局副局长侯发远说:“除涝工程5月底前可全部竣工。县内文岩渠除涝标准由不足三年提高到五年,防洪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
从平原到山区,农村水利设施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3月下旬,在贵州惠水县坝王河摆金镇清水苑村河段,记者看到不少村民穿着胶鞋在水田里除草。该河段治理前,附近的田地经常被淹,水稻减产、绝收的现象比较常见。
工人在贵州省惠水县雅水镇修建农村水渠(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后来河道拓宽了一倍,新建6公里河堤,完成河道清淤,再也不用担心稻田被淹没。”正在田间除草的村民说。
水利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汛期,4347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拦洪运用,拦洪量1390亿立方米;11个国家蓄滞洪区投入分蓄洪运用、分蓄洪水13.28亿立方米,减淹城镇1494个次,减淹耕地2534万亩,避免人员转移1525万人,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2年以来,年均完成抗旱浇地面积28176万亩,年均挽回粮食损失2655万吨、经济作物损失220亿元。
文字记者:欧甸丘、刘诗平、刘智强
参与采写记者:李鹏、侯文坤、王朋
视频记者:蔡志坚、吴斯洋、崔晓强、罗大富(摄制)
海报设计:姜子涵
新媒体编辑:聂毅、康丽琳
来源: 新华社
天过半,农田灌溉相继迎来高潮。大江南北,水网汩汩作响,缓缓流入充满希望的田野。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40处大中型灌区开始春灌,累计灌溉6170万亩,供水超过79亿立方米。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记者近期奔赴各地调研春耕生产了解到,农村水网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引水:万千水网入良田
粮食生产的关键之一,在于耕地灌溉面积。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4%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总量75%的粮食。
拓展灌溉面积,水利设施建设先行。
站在乌蒙山区纳雍县六冲河畔,只见一道大坝横亘河上,水流蓄积形成一座大型水库。水库之下,648公里输水管网由西蜿蜒向东,给干渴的乌蒙山区带来新的生机。这是夹岩水利枢纽工程,贵州历史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这是在位于乌蒙山区的贵州省纳雍县六冲河畔拍摄的夹岩水利枢纽工程(3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公司有关负责人谢金才说,这个工程构建起以大型水利枢纽为支撑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将从根本上解决黔西北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为附近90万亩耕地、267万人口提供水源保障。
湖北枣阳市曾是有名的“旱包子”。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去年全线通水,丹江口水库的水沿着干渠,顺着畅通的农田水网,流进了数百万亩农田。去年,枣阳市种粮大户张心海的500亩地,第一次为他带来30多万元收入。
“水有了稳定保障,今年小麦亩产应该比去年高点。”张心海说,以前年份为了找水,往往要拉上几百米的管子从堰塘抽水,也尝试挖过150米的深井取水,算下来每年每亩地灌溉的花销就有上百元。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为湖北省枣阳市境内的农田灌溉送水(3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钟华 摄)
另一些地方,通过渠道疏浚、设施维修,扩充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
“我有12亩地,过去水从河里流到地里得20分钟,浇一遍得五六个小时,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近日,正在麦田进行春灌的河南省原阳县太平镇陈庄村村民陈怀勋高兴地说。
为确保农民春灌河渠顺畅,原阳县清淤疏浚河道26条400余公里。陈庄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军说,从干渠到支渠再到斗渠,全部都进行了硬化,河渠淤堵阻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近年来,甘肃疏勒河灌区改造干支渠507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1576座,渠道总衬砌率98%以上,形成了蓄、调、灌、排完善的灌溉系统。
“斗渠实现硬化、支渠被改造成直径1.5米管道,极大改善了渠道跑冒渗漏、淤堵现象。”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河东镇六道沟村党总支书记焦扬说,冬灌已经用上疏勒河水,全村1.4万亩耕地用水不再紧张。
这是3月15日在甘肃省酒泉市疏勒河灌区拍摄的昌马总干渠开灌引水。新华社发(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供图)
这是3月15日在甘肃省酒泉市疏勒河灌区拍摄的昌马水库。新华社发(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供图)
水利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耕地灌溉面积由9.37亿亩增加到2020年底的10.37亿亩。与此同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18万亿斤增加到2020年的1.34万亿斤。
2020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粮食总产量1.05万亿斤,占全国的78%,较2012年的0.89万亿斤增加0.16万亿斤;亩均粮食产量由每亩747斤提高到了每亩796斤。
节水:一滴水当成两滴用
近30年来,我国农业灌溉年均用水量基本维持在约3400亿立方米,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56%左右。在灌溉面积扩大、粮食总产量稳步增加的情况下,农业用水总量基本维持稳定,节水灌溉功不可没。
从大水漫灌到刷卡取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灌区已成现实。看到灌溉条件改善,湾滩河镇湾寨社区居民刘志海立即拓展水稻种植面积,从10亩增加到了40亩。
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的巡河人员在沿湾滩河两岸巡查(3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田边有水桩,要用多少水,就放多少水,有智能设备精准计量。”刘志海说,以前农田用水不稳定,亩产稻谷最多800斤,如今智能灌溉,节约了30%的水,降低了用水成本,而且亩产达到了1200斤。
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湾寨社区的工作人员用水桩放水(3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湖北漳河灌区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沿着漳河灌区总干渠渠道行走,几步之遥就有许多测、视、控一体化设备。正是这些设备对每一条渠道、每一片农田精准“把脉”,对水资源实现在线监测、动态模拟、合理调配管理。
“以前得在各个村组跑,安排灌溉用水,通过信息化改造后,开闸放水可以用手机或者电脑远程控制。”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工作人员杨长宇说,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漳河水更迅速、低耗、高效地输送给漳河灌区260万亩农田。
不少地区还将节约用水与节约用工、用肥一体推进。
在河南省部分小麦种植区,冬小麦目前进入返青拔节期。辉县市新乡五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入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该合作社负责人孙绍臣刚把流转的200亩小麦浇完。
“以前一人一天最多浇4亩到5亩地,自从用了滴灌技术,只用5天就能全部浇完。节水超25%,节肥超20%。”孙绍臣说。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甘肃的饮马农场。“过去冬季大水漫灌,一亩田平均需要灌溉350立方米水,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饮马农场副场长赵富强说。
近年来,饮马农场先后建设了12个高效节水项目,高效节水农田面积已超过7万亩。“高效节水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后,与过去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40%到50%,水肥利用率由以往40%提升至90%,小麦亩均产量提升120公斤左右。”赵富强说。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严格实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节水奖惩机制,形成节水政策激励倒逼机制。同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强计量设施建设,推进灌溉信息化建设,持续提高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据水利部统计,2012年以来,我国节水灌溉面积已由4.68亿亩增加到2020年的5.67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2.12亿亩增加到2020年的3.48亿亩,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6提高到2021年的0.568。
防水:导水护田更护粮
2021年,我国水旱灾害多发重发。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体系,成为暴雨洪水来临时保障农田安全的一面盾牌。
“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蜿蜒在江汉平原的长江荆江河段似一条“地上悬河”,时常威胁着江边的沃土良田。作为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洪湖东分块蓄洪工程守护着江汉平原的安宁。
在洪湖东分块蓄洪工程建设单体最大工程——腰口隔堤建设工地上,施工人员繁忙作业,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这个工程建成后,将与洪湖监利长江干堤、东荆河堤及洪湖主隔堤形成总长167公里的封闭圈,可承担60亿立方米的分蓄洪任务。
2020年夏,洪湖市遭遇严重汛情,洪湖东分块蓄洪工程的高潭口二站投入应急运行,31天排涝2.2亿立方米,有力守护了农田安全。
从南方到北方,众多水利工程守护着农田的安全。
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张庄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水肥一体机在为麦田浇灌(3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去年7月,河南省封丘县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暴雨,受上游来水影响,县域主要排涝河道水位一度超保险水位,封丘县迅速启动一级响应,在各部门通力协作下,实现了“有惊无险”。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封丘县文岩渠治理工程堤防加固现场,30台大型施工机械干得热火朝天。为了“旱能浇、涝能排”,封丘县的13个农田水利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内,施工人员在修复去年水毁的沟渠(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封丘县水利局副局长侯发远说:“除涝工程5月底前可全部竣工。县内文岩渠除涝标准由不足三年提高到五年,防洪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
从平原到山区,农村水利设施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3月下旬,在贵州惠水县坝王河摆金镇清水苑村河段,记者看到不少村民穿着胶鞋在水田里除草。该河段治理前,附近的田地经常被淹,水稻减产、绝收的现象比较常见。
工人在贵州省惠水县雅水镇修建农村水渠(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后来河道拓宽了一倍,新建6公里河堤,完成河道清淤,再也不用担心稻田被淹没。”正在田间除草的村民说。
水利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汛期,4347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拦洪运用,拦洪量1390亿立方米;11个国家蓄滞洪区投入分蓄洪运用、分蓄洪水13.28亿立方米,减淹城镇1494个次,减淹耕地2534万亩,避免人员转移1525万人,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2年以来,年均完成抗旱浇地面积28176万亩,年均挽回粮食损失2655万吨、经济作物损失2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