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台有人在问关于饮品沉淀的问题,小饮当时告诉他的是:果酱是有颗粒物的,会沉淀是正常现象。我们都知道沉淀后的饮品外观不好看不说,还影响口感。
后来小饮去请教了了一个从事食品行业的化工类硕士研究生,所以小饮今天来讲讲这个饮品沉淀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常见的几种沉淀分层情况。
1、粉质产品
果味粉、五谷粉、奶精等粉质产品,此类粉质产品做出来的饮品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就会沉淀。除此之外,如果粉中的脂肪和乳糖较多,也会导致在冲泡时产生沉淀物。
2、果酱
果酱因为含有果肉颗粒物,这些果肉颗粒太大或大小不均匀,或者它们体系粘度低,果肉颗粒因缺乏足够的浮力来抵消自身的重力,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沉淀,这是 正 常 的物理现象。
但是后台咨询的朋友遇到的问题是用果酱做奶茶,过后有沉淀物,除了果酱的颗粒物,还有类似粉末状的沉淀物。这个也是最常见的饮品沉淀现象。
?
因为水果的植物细胞中含大量的有机酸,在遇热时会破坏细胞结构中的有机酸,所以果类产品在遇热时会变酸,因此我们常说不建议用果类产品做热饮,这也是冬天为什么奶茶比较多的原因。
遇热的果酱会释放有机酸,使得H+离子(氢离子)过高,进而让整杯产品体系的PH值小于蛋白质的等电点,破坏了其平衡性,最后导致蛋白絮凝产生沉淀现象。
通俗点说就是,一杯果酱奶茶里面有奶精和果酱,奶精中含蛋白质,果酱中含有机酸。一旦果酱遇热,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使得整杯饮品的PH值低于正常状态,这个值甚至小于奶精中的蛋白质的等电点,导致蛋白絮凝,看起来就像沉淀了。所以那个朋友说像是产生了化学反应,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的朋友会碰到优酸乳加柠檬遇热会沉淀导致分层的现象,这个原因也是一样的,因为优酸乳中含有蛋白质,柠檬又含大量有机酸。
3、果汁
果汁按生产工艺可分为浊汁和清汁。橙汁和桃汁等属于浊汁产品,其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果肉和纤维素。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重力的原因,果肉和纤维素会自然沉降到容器的底部。
清汁(苹果汁)是经过澄清、过滤等工艺制成的,就不会沉淀。
4、沙冰
还有一种沉淀现象就是夏天的沙冰,沙冰溶化后就会沉淀,这个是属于果酱颗粒物沉淀。
6、柠檬
新鲜柠檬榨汁之后也会沉淀,上面会漂浮一沉油脂,这是柠檬油脂。
5、果糖
在调制常温饮品时,使用用的糖或食品添加剂质量差,使用量过大,也是会分层沉淀的,因为改变了饮品的密度,会导致分层。不过这个情况在做饮品时比较少见,糖加多了甜死个人啊!!!一般在拍饮品宣传照中常用,为了达到美观效果产生分层,会加大量的果糖。
以上这些是最常见的沉淀现象
并且
这些是一种正常的物理、化学现象
不过
除了正常的沉淀
还有下面这些
非 正 常的沉淀情况
这些通常是人 为 的
1、温度不够
一般来说,当水温达到85°以上就能把粉质化开,并且奶精中含有脂肪,如果水温不够会很容易导致粉质沉淀。
2、粉质产品受潮
受潮的粉质在加入热水中就已经结块了,很容易化不开,最后产生沉淀。
3、水质
通常我们区分水质会说硬水和软水,软水是指水的硬度低于8度的水。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在做饮品的时候,加工用水未达到软饮料用水要求,水中阴阳离子含量偏高,并破坏果蔬汁体系的pH值和电性平衡,从而引起胶体物质和悬浮物的沉淀。
4、杀菌不彻底
在做果类饮品时,果蔬汁饮料在加工过程中杀菌不彻底或在杀菌后有微生物再污染,微生物在果蔬汁饮料中生长繁殖,分解果蔬汁中的果胶,并产生致沉淀物质,微生物死亡后也会产生沉淀。
5、没有过滤
最后就是制作中过滤不充分,也会产生沉淀。
那为了避免沉淀我们要怎么办?
● 首先分清是正常沉淀还是非正常沉淀,正常情况我们是无法控制的,只能告诉消费者,该沉淀属正常现象,请放心食用。
● 让我们一起摇摆~
发现没?店员在每次把做好的饮品交到消费者手中之前都会摇一摇,很多瓶装饮料上面都会写使用前请摇匀,或者摇一摇更好喝等,这是避免颗粒物沉淀的现象。
● 在用到粉质原料时,尽量用开水冲开,充分搅匀之后再进行降温,比如加适量冰块,或纯水。
● 我们在视频中常会说,用纯水,就是软水,也就是净水器过滤后的水。建议大家店里都装一个净水器。
●粉类产品等不易保存的原料建议按需采购,不要因为便宜大量采购,再保存的时候做好密封防潮工作。
● 每天清理工作台面,保持台面的整洁与卫生,尤其是操作台,建议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杀菌消毒,用消毒液30ml:温水2000ml的消毒水清洗,再用热水冲洗至无消毒水味。
● 最后就是该过滤的过滤好。
最后
有没有觉得我特别地善解人意?
你们的问题我总是如此在意
悉心给你们答疑解惑
所以你们应该好好爱护我
支持我
咳咳,开玩笑啦
不过真心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们
这样我才有动力丫~
(′?ω?`)
更 多 精 彩
LOOK BACK
▼
姜丝可乐
><>茶的“前生今世”
奶茶,英文名:Milk tea,顾名思义,即是牛奶和红茶的混合,含有双重营养。
据国外有关资料记载有关于奶茶的最早记录是在印度的喜玛拉雅区域的居民,在中国的西藏、新疆等区域也有饮奶茶的习惯。
印度喜玛拉雅区域的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家的茶叶主要来自于印度的斯里兰卡,而中国的的茶叶主要来自于云南、安徽、福建等区域。
印度是公认的奶茶发源地,但是就算在印度本国,南方和北方的制茶技术也是不同的,南方喜欢用“拉”茶制法,北方喜欢用“煮”茶法,印度著名的“马萨拉茶” Masala Chai就是出于南方,印度的奶茶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很多香料,例如肉桂、丁香、姜、胡椒等,因此有特别强烈的辛辣味。
在被殖民国英、法、荷带入本国后,进行了改良,去除了香辛料并加入了本国的特色。例如荷兰等奶质优良的国家将高品质的鲜奶融入奶茶中,可以大大的缓和茶中的苦涩味,有香醇奶味的茶迅速被欧洲国家所接受,形成了有欧洲特色的奶茶。
台湾1624至1662年间成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在台湾贩卖茶叶的同时也将奶茶带入了台湾,成为台湾奶茶最初的原型。之后在1895年被日本殖民的50年间,向印度引进了阿萨姆茶种,并且向日本引进了炒菁绿茶和蒸菁绿茶(煎茶)技术,为日后台湾奶茶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茶品种和用之不竭的茶资源。
< class="pgc-img">>印度奶茶
奶茶真正意义上普及和品类的开始大约是在1987年前后,从那个阶段开始,包括休闲小站,快可立,避风塘,大卡司等一批奶茶品牌迅速蔓延。
起源:
1987年台湾品牌“春水堂”发明了用木薯粉,马铃薯粉等材料制成淀粉球,并添加上水,糖,香料等添加物,加入奶茶部分,得所制成到现在的珍珠奶茶。
小范围发展:
2000年以后,奶茶进化成粉末冲泡,各式椰果的出现,果味粉,果酱等加入,果香奶茶开始出现。
不少商贩,闻到商机,瞄准商圈,利用泡沫红茶车这种流动性经营,特别是学校地段,成为了街头奶茶的商圈之一。
< class="pgc-img">>椰果的出现
规模化发展:
2006年以后砂糖结合水果调味制,现调现摇,街客,地下铁等多品牌共逐江湖,同时复合式奶茶外卖店成为主流,除了售卖奶茶,还售卖咖啡,各种当地特色小吃。
< class="pgc-img">>街客
高速发展:
coco都可,快乐柠檬等带领奶茶行业品类多样化发展,人们对时尚饮品的口味和要求更高。
奶茶更具多样性、混合性、独特性,如鲜奶系列、鲜果茶系列、咖啡系列、巧克力系列、鲜奶沙冰、健康甜品、美味小吃,产品更加丰富多样。在外观设计上,也更为时尚精美,满足了不少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
除了追求时尚,人们从追求口味到讲究健康养生。调制原料上,大多以高香茶为主,更为健康。奶制品也选用了更营养健康的纯牛奶、鲜奶,甜味剂则采用了荆棘蜜、龙眼蜂蜜、风味糖浆等。
同时,奶茶开始与冰淇淋、小吃结合,这也大大增强了消费体验,提高商户的获客率
< class="pgc-img">>快乐柠檬
成熟时期:
奶+茶形成主流,人们更倡导健康饮食,同时奶盖茶的出现,从原料品质、萃取工艺上,都有重大升级。
< class="pgc-img">>喜茶出现
< class="pgc-img">>奈雪的茶
没有厮杀就没有进化,乱世出英雄。每个时期都有一群勇士杀入,不管是春风堂还是喜茶,都是一批奶茶匠人,从简单的粉末到后面不断改良的纯奶茶,他们都在努力为一代消费者献上这个时代的最佳味蕾。
>士水果茶开始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后,将果、奶融合的果奶,或者果味奶茶也开始再次被奶茶店所重视。
为何是再次?
从奶茶1.0时代开始,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粉末时代”,草莓奶茶、哈密瓜奶茶、芒果奶茶等各种水果口味的奶茶应有尽有。
随着浓缩果浆的出现,由于果浆内有柠檬酸、苹果酸等物质,当这些原料与植脂末或牛奶混合时,会产生蛋白变性的现象,出现白色的絮状物,影响饮品的整体颜值与感官。
< class="pgc-img">>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出现,有的研发师会在产品中加入炼乳等原料,延缓“蛋白变性”的时间。或者减少水果或果浆的使用量,但风味上难以达到理想状态。这些都是“果味奶”饮品没有大面积流行的原因。
而现在,脱酸果浆则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脱酸果浆可以与牛奶、植脂末、乳酸菌单独搭配,制作的产品不会出现絮状物。也可以在鲜果茶中对果茶的风味进行补充,提升饮品整体的饱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