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几天
准确的说是8月16日12点
三个多月的休渔期终于结束!
惠州又开海啦!
一排排大船小船已经竞相出海~
< class="pgc-img">>出去的是船
但回来的是一船船的海鲜!
所以开海后
海鲜的价格会比平时更加实惠
喜欢海鲜的朋友们可以开吃了~
< class="pgc-img">>所以海鲜去哪买?
去哪能吃到最新鲜的海鲜?
一起来看看惠州值得去的海鲜市场~
霞涌海鲜市场
< class="pgc-img">>霞涌海鲜市场是大亚湾地区最出名的海鲜购买地。清晨,渔贩们就把新鲜的海产运到了市场,这时候来买海产的多数是附近餐馆采购员和本地的居民,到了中午游客来买海产的渐渐多了起来。
可以买了海产后,拿到旁边的餐馆去加工。加工白灼、清蒸、椒盐等口味不同,加工费也不同,这样吃到的海产能够保持新鲜和美味,价钱也数公道。
地址:大亚湾区霞涌镇霞景路56号
< class="pgc-img">>澳头海鲜市场
< class="pgc-img">>澳头港的渔产种类繁多,但向来以中、低档海产为主,数量较多的是池仔、青鳞、油苙、横泽、丁鱼、打鼓捶、黄鱼等低价鱼,而价位高一些的有沥仔、鲳鱼、马鲛、鳗鳝、蛇婆、鱿鱼、黄花、青衣、石斑等,但产量较低,另还有不少贝壳类的海产,又以蠔和蟹为多。
小tips:建议自己拿一个小秤,免得缺斤少两。越晚一点去就越便宜,海鲜都不过夜,所以渔民也希望早点卖完回家。晚上的话,砍价可以对半砍,再等卖家还一次价,基本就ok了。
地址:解放路与龙海街交叉口东南100米
< class="pgc-img">>巽寮海鲜市场
< class="pgc-img">>巽寮湾是粤东数百公里中海水最洁净的海湾之一。拥有27公里的海岸线,依山傍海分布着七山八湾十八景,也是惠州最出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所以去巽寮湾旅游,可以顺便去海鲜市场逛逛。
小tips:巽寮海鲜市场并不是很大,大概也只有10几家档口,各式各样的海鲜都有。海滩附近的马路有很多吃饭的大排档,主要以海鲜为主,有些店里会标价格,可以多逛逛,找一家最实惠的店。
地址:惠州市惠东县乡情路
< class="pgc-img">>吃海鲜不仅要来对地方
还得来对时间!
不同的海鲜
吃的时节可不一样~
一起来看!
各种海货最佳食用时间
< class="pgc-img">>来对地方来对时间
您还得会挑
(吃上一口好吃的海鲜
真的太不容易了!)
如何挑选海货?
挑螃蟹
< class="pgc-img">>1.掂重量,相同的个头,较重的那个肉比较多。
2.用大拇指按腹壳,硬的说明肉质肥厚。
3.翻身,把蟹翻过去,翻身越快的越鲜活。
挑濑尿虾
< class="pgc-img">>1.看皮皮虾在水中游泳速度,越快越鲜活。
2.捏虾头,越硬越好。
3.看腹部的鳃,鳃越白越新鲜。
4.看重量,同样大小重量越大越好。
挑海虾
< class="pgc-img">>1、新鲜的雄虾呈淡黄色、雌虾呈青白色。
2、虾壳越硬越光亮,肉质就越新鲜。
3、虾壳与虾肉越紧密难剥虾越新鲜。
4、闻味道,虾有腥味,越腥越新鲜。不新鲜的虾有一股霉味,像腐烂的肉。
挑咸水鱼
< class="pgc-img">>1.看鱼眼,眼膜健全透亮的是鲜鱼,不新鲜的鱼一般眼膜有血丝,眼珠开始凹陷。
2.新鲜鱼的鳃是鲜红的,若鳃发白。
3.有许多黏液,说明鱼已经死很久了。
3.用手指按压鱼肉,鱼肉凹陷迟迟不反弹的就是不新鲜。
挑扇贝
< class="pgc-img">>1.选扇贝一般选外壳颜色一致、有光泽、大小均匀的扇贝。
2.如果养在水中,新鲜的贝壳会一张一合活动。
3.如果没在水中,可以用手拍一下壳,贝壳马上闭合,就证明扇贝是活的。
挑鱿鱼
< class="pgc-img">>1.质量好的鱿鱼体型完整坚实,不易扯断。
2.好的鱿鱼体表面略现白霜。
3.好鱿鱼肉肥厚,呈粉红色半透明。
>源:【惠州日报-惠州新闻网】
护林人常年与大山作伴,默默守护着惠州的青山绿水。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护林人在林场利用自制单杠坚持锻炼。
由于护林人坚持植绿、护绿,我市市属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这是汤泉林场。
编者按
近年来,惠州林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66%,比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全国森林面积22.96%)高出38个百分点;全市森林面积超过1049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超过1028万亩;全市森林蓄积量4150.85万立方米……在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埋头苦干的大山深处护林人——来自全市10个市属国有林场人的1495名干部职工(含退休)的默默付出。正是因为他们的勤勤恳恳、埋头耕耘、无私奉献,铸就了惠州林业绿色的底色。今日起,惠州日报社联合惠州市林业局推出“身‘林’其境 走读市属国有林场”栏目,将聚焦这一群体,讲述惠州最美林业故事,敬请期待。
树,一岁年轮一岁心。而年轮再多,一圈圈绘就的是一个同心圆,圆点如一。在惠州,三代市属国有林场人接续奋斗60余年,他们绿荒山、守青山,将昔日荒山野林变为今朝万亩林海,又让绿水青山蝶变为金山银山。
目前,惠州全市共有10个市属国有林场,分别是位于惠城区的东江林场,惠东县的梁化、九龙峰林场,博罗县的罗浮山、象头山、汤泉、平安、鸡笼山、水东陂林场,以及龙门县的油田林场。10个市属国有林场总面积超过7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7.17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92%。
据统计,我市10个市属国有林场共有干部职工1495人,其中在职人员433人、离退休人员1062人,成为我市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和林业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在职的市属国有林场干部职工平均年龄超过40岁,他们常年与大山作伴,与森林火灾和盗伐者博弈,从青葱岁月熬到鬓染白霜,默默守护着惠州的青山绿水,见证着树木成林、动物成群。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市属国有林场人的绿色接力,让惠州的一座座荒山变为绿山,又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我市10个市属国有林场
东江林场
(位于惠城区龙丰街道)
梁化林场
(位于惠东县梁化镇)
九龙峰林场
(位于惠东县梁化镇)
罗浮山林场
(位于博罗县福田镇)
象头山林场
(位于博罗县泰美镇)
汤泉林场
(位于博罗县罗阳街道)
平安林场
(位于博罗县柏塘镇)
鸡笼山林场
(位于博罗县麻陂镇)
水东陂林场
(位于博罗县公庄镇)
油田林场
(位于龙门县永汉镇)
克服困难
誓让荒山披绿装
今年端午节小假期,距惠州市区仅18公里、距博罗县城仅8公里的惠州市国有汤泉林场(以下简称“汤泉林场”)迎来了一小拨客人。“有的是来摘杨梅的,有的是来摘李子的,也有些单纯来爬爬山、吸吸氧、散散心,那两天山脚入口附近的饭店生意都比平时要旺多了。”汤泉林场附近的赤竹坑村村民说。
从2003年起,汤泉林场便借力绿水青山,在汤泉、小坑、黎头尖工区划出1.5万亩林地作为广东汤泉省级森林公园用地,打造优质自然景观。
这只是惠州市属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市属国有林场充分发挥青山绿水优势,实现了资源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双赢,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全市林区面貌焕然一新。
老一代护林人用青春染绿荒山
在过去,汤泉林场曾是山高水远、连附近村民都不愿问津的荒山,正是林场三代人的接续奋斗,才让一座座荒山岭变成林海,又化作风景。
据了解,汤泉林场成立于1959年,当时林场总面积仅约3.5万亩,经过几代林场人的接力,如今面积已接近8万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大建设背景下,林木资源备受重视。谢文玉、余富兴等人响应号召,到汤泉林场植绿、护绿,在这里奉献了一生。如今他们已年逾80岁,但至今仍难忘过往“刀耕火种”、肩扛人挑的日子。以他们为代表的第一代惠州林场人,日复一日,用汗水和青春染绿了一座座荒山。
1982年,响应“年轻人不要下山,要上山”的号召,年仅19岁的黄新华满怀热情来到汤泉林场,负责育苗圃,成为第二代林场人的代表。“植树造林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使命,就算再苦再难也要克服。”黄新华说,今年他已59岁,头发花白,再过一年时间就要退休了。黄新华回忆说,他刚在林场工作时,工作条件仍然十分艰苦,四周满是荆棘野草——没有路,自己开;没有房,自己盖。山上居住的工区房都是用茅草盖的,刮风时四下漏风,每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巡山时,仅有的一把锄头、一把砍刀伴身,工作全靠肩扛人挑。
新生代护林人不改初心护绿接力
2009年,黄新华唯一的儿子、毕业于广东省林业学校的黄吉龙放弃了大城市的热闹繁华,毅然选择回到惠州,继承父亲衣钵,目前就职于我市水东陂林场,成为一名新生代林场人。
虽工作单调而清苦,但黄吉龙被老一辈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所感染,立志要像前辈一样呵护惠州这一片片绿。随着科技日益现代化,黄吉龙和他同龄的新生代林场人已经用上了北斗巡护终端,彻底告别了过去“刀耕火种”的种林、护林阶段。“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这一切对我来说像是理所当然似的。”黄吉龙说,在过去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林场人都能坚守下来,作为第三代林场人,更要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如今,越来越多有志青年接过护林接力棒。目前,全市市属国有林场干部职工共1495人,其中在职人员433人。全市市属国有林场40岁以下人员占26.64%,专业技术人员74人,大专以上学历121人,其中本科生32人、硕士1人、博士1人。这些林场已不需要大规模垦荒,基础设施较以前已明显改善,但接下护绿“接力棒”的新一代林场人依然淳朴,没有丢掉前辈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惠州市属国有林场建设主力虽然在变,但是艰苦创业、忠诚敬业的林场拓荒精神生生不息,一代代林场人建设好市属国有林场的初心和决心从未改变。”黄吉龙说。
忠于使命
绿色接力生生不息
在惠州市属国有林场的大山上,有许多的父子档、夫妻档。常年生活在大山上的他们或并肩作战,或守望相助,或传承接力,在坚守中助力惠州一座座荒山变绿海,也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见证者。
一家四代书写惠州版“塞罕坝精神”
在罗浮山林场,有一户四代“隐居”于大山上的“林场世家”,经媒体报道后才渐为人知——这就是徐益成家庭。徐益成是家中第三代守护罗浮山的林场人,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的爷爷徐如托成为罗浮山造林站护林员开始,到父亲徐寻芳在上世纪80年代接班,再到上世纪90年代他子承父业。而如今,他的儿子徐文祥也从高校园林专业毕业,并志在林业。一家四代人,跨越70余年,把塞罕坝精神写在惠州的大山上。
徐益成是林场资源管护股的林业工程师,妻子李容金是罗浮山保护区中草药药园管护人员。工作上他们互相鼓励、共同学习,生活上相互照顾、和谐相处。徐益成今年已48岁,作为家中第三代护林人,如无特殊情况,他将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倾心守护罗浮山林场,直至退休。他和他的父亲、祖父,见证了罗浮山从森林覆盖率仅有20%,蝶变到目前森林覆盖率高达97.43%,成为“物种基因宝库”。
传承的故事仍在续写。受他们影响,儿子徐文祥对植物也情有独钟,熟悉许多植物品种及习性。耳濡目染之下,徐文祥大学报读了惠州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将以“子承父业”的方式延续着徐家几代人的“林业梦”。
“林二代”青春无悔守护绿水青山
1978年出生的高文辉是一名“林二代”。4岁时,他便跟随父母来到惠州汤泉林场,从那时开始,他开始光着脚满山奔跑,童年便与这里的一草一木结伴度过。阴差阳错之下,19岁时,他也成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中人。
高文辉现任汤泉工区护林队长,作为新一代的护林人,他坚持以林场为家,精心呵护着一树一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平凡的双手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汤泉林场,每一寸土地都滴有他的汗水,每一棵树都成为他的“心头肉”。从小与山上的树木为友的他,对林业有着独特的感情。
“林场中的每个山谷我都记得住,每一棵树、每一块大石头也成了我巡山的好伙伴。看着以前刚栽的小树苗,在大家的护理下如今已郁郁葱葱,长成了参天大树,或者看到山中的水流一年比一年清澈,我都会觉得,自己的每一滴汗水都是有意义的。”高文辉说,作为“林二代”,他将不负老一代林场人的敬业付出,为振兴林业、造福后代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步履不辍
从植绿到护绿用绿
过去,市属国有林场曾是企业化经营,主要以伐树、卖木材为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个时期的木材需求、木材价格各异,让市属国有林场人的生活起起伏伏,颇为跌宕。
随着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渐入人心,市属国有林场人不再“卖树为生”,而走上了一条植绿、护绿到用绿的快车道。从“砍树经济”转为“看树经济”,这种变化,林场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从“卖树为生”到种树护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经济建设需要,需要大量木材,大量树木被伐,树木数量锐减。上世纪70年代起,国有林场普遍进入“大造林”阶段,松树、杉树等适应性好的树木成为栽种首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需要大批木材使用,伐树卖树再次成为主要任务。上世纪90年代后期,林场基本停止大量采伐林木,只对松材线虫病影响的松林进行改造,种上乡土阔叶树种。
时间进入21世纪初,国有林场面临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坎:木材卖不上好价钱,自负盈亏的林场为了保收入,只能增大砍伐量,陷入恶性循环。2000年到2010年,惠州市属国有林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商品林采伐大幅减少,林场收入锐减,造成林场经济十分困难。当时所有的国有林场都遇到类似困境,不少人选择离开,但大多数林场人选择了坚守。
让绿树成为经济发展新底色
扭转困境,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市属国有林场开始着手实施多项改革措施——分流富余人员,鼓励自谋就业门路,稳住骨干核心力量;减少木材砍伐量,提高林副产品收入;发展森林公园,让绿树成为经济发展的鲜亮底色……
2015年,市属国有林场迎来了转机。这一年,中央、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惠州市分阶段推进改革,从2016年到2019年为过渡阶段,2020年起市属国有林场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市财政全额拨款。
正是由于林场人坚持植绿、护绿,我市市属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山上的水土保持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正因为此,每年寒冬,惠东县梁化林场都有大批游客前来旅游,旅客们到这里“打卡”赏梅花,还到当地圩镇购买梁化梅菜、梁化青梅酒、梁化辣椒酱、梁化油豆腐等当地林、农特产,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之一。
无独有偶,汤泉林场小坑、黎头尖两片林区于1998年被划入稿树下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2016年确定为饮用水源,为博罗居民饮用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至此,林场周边的村民们逐渐尝到了植绿、护绿带来的甜头。
据统计,经过多年管护,截至目前,惠州市属国有林场植被茂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多达2000种以上,列入国家珍稀保护植物近40种,拥有全市最好的林相,森林覆盖率达92.36%。目前,10个市属国有林场总面积70.0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7.17万亩。如今,市属国有林场已成为守护惠州的一道绿色屏障。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通讯员梁宇 郑文雄
本文来自【惠州日报-惠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处溪流出现冰挂,成为亮丽景观。
南都讯 白霜覆盖了绿色草坪,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山上溪流,出现了冰挂,晶莹剔透……如此风光,恍如去到了冬日的北方。
2021年新年伊始,受连日寒潮影响,有着北回归线上绿洲美誉的惠州市龙门县境内就出现了这样的奇特景观。
根据气象监测,1月11日晚上8点到1月12日早上8点,龙门县蓝田瑶族乡录得最低温度-4.7℃。
看看寒冬模式下,龙门人怎样过冬?
冷
全县最低温-4.7℃
根据气象部门监测,从1月11日晚上8点到1月12日早上8点,龙门县各气象自动站录得各乡镇(街道、区场)0度以下低温,其中全县最低温出现在蓝田瑶族乡-4.7℃,县城录得最低温是-3℃。
当日早晨,蓝田瑶族乡上东村深绿色的草坪覆盖着一层白霜,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天寒地冻。在上东村幸福安居点,南都记者见到了在这里入住了两年的杨叔。他说,一早起来就感觉温度又降了,他把前段时间县民政部门送来的大棉袄穿上,然后就到外面散步了。
杨叔告诉记者,安居点设施很好,感冒看病都很方便,感谢国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地方,住得舒适,心情也好。
寒潮来袭,农作物的抗寒防冻是种植户们最上心的一件事。刘景和是土生土长的上东人,三年前种有十亩芦柑。为积极应对寒潮的影响,他在县农技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覆盖好薄膜来抗冻,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同日,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门县南昆山上,多处溪流出现冰挂,晶莹剔透,成为一道亮丽景观。
部分蔬菜价格小幅上涨
南都记者在县城供销市场看到,不少市民正在购买蔬菜。有档主介绍,寒潮一波紧接着一波,霜冻天气导致蔬菜产量下降,进货价格比以往稍高,因此菜价有所上涨。其中辣椒价格涨幅最大。除此之外,菜心、芹菜等叶菜类蔬菜价格也略有上涨,平均涨幅为5角到1元左右。
龙门县城附近一家菜场老板龚家键介绍,近来寒潮凶猛,影响了蔬菜的收成,给菜场带来较大损失,他的约500亩蔬菜损失近十几万元。蔬菜供应量对比以往减少,因此价格会有所上调。
据了解,蔬菜价格虽有所波动,但供应量依然充足。加之年关将至,预计龙门县部分菜价上涨的情况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防
做好畜牧和水产养殖防寒防冻工作
近日来,受强冷空气影响,龙门县连续出现低温天气,对该县畜牧、水产养殖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减少寒潮带来的影响,该县积极部署,做好畜牧、水产养殖的防寒防冻措施。
据龙门县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兽医师杨伟雄介绍,为应对这次寒潮,该局提前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派出3个工作组入户指导,重点做好非洲猪瘟、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
兴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鸡舍装上了暖风机,总机上加盖了黑膜。该公司负责人洪鸿坚介绍,有了畜牧、水产养殖防寒防冻的应对措施和经验,以及县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支持,他们可以从容应对此次寒潮影响。该公司在消毒防疫方面也做得很到位,包括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操作,工作场地不允许非工作人员进入,工作人员也不能随意外出等。
“对于不抗冻的鱼,我们搭了室内帐篷,然后提高了水位,增加了鱼体的活力。”惠州市华龙永利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说。
据了解,龙门县规模以上畜牧养殖户有42户,水产养殖户有40户。如能有效应对寒潮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预计今年该县畜牧、水产养殖总产值将达到10亿元左右。
改种抗低温农作物减少灾害损失
受寒潮影响,龙门县香蕉、茄子、番石榴、木瓜等部分农作物受冻害严重。
种植户茅灵聪介绍,其种植的茄子受冻损失超过10万元。他找过喷雾无人机做防寒处理,效果不明显。他认为,如果想种好这些温度敏感类农作物,农业设施要跟上,比如说要搭建大棚,水肥一体化要跟得上,这样才有保障。
对于不耐寒的农作物,防寒抗冻措施不容忽视,要做足做全。对于已经遭受寒潮侵袭的农作物,农技专家建议要科学积极应对,及时改种其他能抗低温的农作物,以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作物技术推广部部长祝升直介绍,受冻害比较严重的地块,比如,受冻的茄子和其他作物,那种情况已经严重失收了,对此他建议农户要及时做好改种,比如改种成芥菜、梅菜还有小白菜,这些比较能抗低温又有速效性的作物,能减少灾害损失,有助于提高收成。
据了解,此次寒潮给龙门县不抗寒的农作物带来较大影响,其中属香蕉受损最为严重,给部分种植户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而该县杨桃种植因盖有遮阳瓦避寒、柑桔种植因盖有薄膜防冻,损失相对较小。
龙门县农业部门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指导种植户做好农作物防寒抗冻措施,同时将积极开展灾后技术指导工作,力争帮助种植户将损失降到最低。
暖
县关工委为250名贫困学生送温暖
1月12日,龙门县关工委联合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开展“与爱同行,情暖童心”慰问活动。
慰问组走进龙门县第六小学,为学生们送去了笔记本、蜡笔、跳绳、手套等用品,并勉励他们好好学习,保持阳光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早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该校五年级学生张涵拿到礼物时很开心,她说,以后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学生戴晨菲也收到了慰问品,有手帕、蜡笔、笔记本等。
在贫困学生家中慰问时,慰问组仔细询问贫困学生的学习、家庭生活情况,鼓励他们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并为他们送上了慰问金。
随后,慰问组还走访了龙门县惠钧青少年爱心之家,为40多名留守儿童、外来工子女、特困儿童等送去了笔记本、蜡笔等爱心礼物。
据统计,本次走访慰问活动共为250名龙门县困难青少年送去了温暖和关怀。
龙门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温彩君表示,通过办本次慰问活动,旨在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困难青少年的浓厚氛围,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她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青少年,齐手关心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让他们走出困境,更好地学习,长大更好地为龙门服务。
161个村(居)扮靓家园迎新春
为扎实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干净整洁的环境迎接2021年新春的到来,1月9日,龙门县各乡镇(街道、区场)、县直和驻龙门副科以上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分别到挂钩联系的161个村(居)开展环境大整治活动,全面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庄环境。
当日,龙门县人民法院到龙田镇王宾村开展了迎新春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参加卫生整治的干部群众热情高涨,纷纷拿起工具对辖区内的主干道、背街小巷、房前屋后、渠边路边和城乡结合部等地进行全面清理、保洁,不留任何卫生死角。
在龙城街道城西村,县水利局干部职工与村“两委”干部一起清理村道两旁及房前屋后的垃圾和杂草。村民也积极参与进来,以实际行动助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2021年迎新春环境大整治活动,以整治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凝聚多方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开展,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