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新华网
15日,江苏省淮安市“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京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淮安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迈出新的步伐。“淮味千年”的品牌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打造该品牌?下一步又有哪些推进举措?对此,记者在发布现场进行了采访。
“淮味千年”的品牌价值符号、价值内涵、价值主张是什么?
元一智库总裁铁丁介绍说,整个形象标识以“帆”、“湖”、“鱼”为主体,创意简洁大方、色调突出、内涵丰富,集中展示了淮安千年文化、千年农耕文明、千年味道、丰富的农产品以及“风正一帆悬”、“扬帆加油齐奋斗”的现代农业美好前景。
为什么要打造该品牌?
淮安市副市长肖进方指出,酒香也怕巷子深。淮安是江苏省乃至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的农业大市、粮食大市、水利大市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消费市场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好的产品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认可,需要品质保证,需要创意推介,需要系统思维,需要协同发力。
淮安市农委主任张进成认为,淮安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境内气候环境适宜、兼容南北之优势、生态资源丰富,独特的自然生态禀赋赋予了淮安农特产品的最佳卖点和最大竞争优势——“鲜美淮味”。打造“淮味千年”这一公用品牌,就是要通过整合多种优质资源,构建起价值清晰、形象统一的区域公用品牌。
如何推进“淮味千年”品牌建设呢?
根据“淮味千年”的品牌战略部署,淮安市将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不断顺应市民从“商品消费”到“品牌消费”的美好需求,通过深入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加强市场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政策服务等有效措施,建立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品牌授权运营,形成品牌助推、品牌传播、品牌应用和品牌管理长效机制,全面促进农业品牌做优做强。
同时,淮安市还将抓好各种节会、展览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好管好南京“淮味千年”优质农产品体验店,启动北京淮扬菜品鉴堂“淮味千年”优质农产品直营店建设,进一步提升淮安名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淮味千年”品牌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淮安市将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淮味千年”品牌,帮助农民从提高产出、注重产量向关注市场、关注品质转变,从供应简单原料产品向供应高附加值品牌化产品转变,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拉长销售链,引领乡村旅游、食品、餐饮等行业协同发展,让“淮水润良田、鲜美传千年”渗透到淮安农业产业链的方方面面,用“淮味千年”区域公用品牌重塑淮安农产品形象,推动更多淮安农产品品牌走出淮安、走向全国。只要提起淮安,就想到“淮味千年”,想到淮水滋润下的良田、美食和美味。
教耐
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施教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 2018 年 11 月24日12时5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施教耐先生是我国植物碳代谢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他治学严谨、锐意创新,在植物酶的调节机理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在植物光合作用碳代谢关键酶的结构功能和调节特性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他一生淡泊名利、豁达仁厚,为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遵照施教耐先生生前遗愿,丧事从简。施教耐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11月 30 日(周五)上午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漕溪路210号)大厅举行。
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团体和个人如欲致唁电、唁函,请联系施教耐院士治丧委员会办公室。
谨此讣告。
施教耐院士治丧委员会
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2018年
我们已经见证太多的别离
已有超过10位科技巨匠相继离世
正是这些逝去的名字
支撑起国家的强大……
1
闵乃本
一个人一辈子
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
9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材料学家、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闵乃本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去世,享年83岁。
闵乃本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晶体生长、晶体缺陷与晶体物性研究。他的团队,没有钟点,没有假期,没有周末,一有时间想到的就是科研。这样,一干就是19年。
闵乃本在很长一段时间,仅有一个6平方米的小书房和一个小学生用的小书桌,他的41万字的专著,就是趴在小书桌上完成的。
1991年,闵乃本当选为院士后,南大特别批了给他一套条件比较好的住房,但是他却放弃了。闵乃本说过,“国家富强了,经济发展了,知识分子待遇改善了、有钱了,我却担心因为有了钱而浪费自己宝贵的科研时间。”
对于追求,他直言不讳:“一个人一辈子,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
2
王梦恕
让世界提到高铁
就想到中国!
9月20日下午,被称为“高铁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因病去世,享年80岁。一年前,他因脑出血住院治疗。
王梦恕曾以27岁的年龄参与修建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并发现贯通误差,排除运营障碍。
他力挺中国高铁建设,曾有一句名言令无数国人为之自豪:
“希望有一天,其他国家的人一提到手表就想到瑞士;提到高铁,就会想到中国。”
如今,他的这句话,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已经成为现实!
3
徐德龙
我本一胡杨,长在沙石台。
雨露也滋润,阳光满胸怀。
9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校长徐德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徐德龙是我国在硅酸盐工程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在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粉体工程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此外,他还主持设计了全世界最大的冶金工业渣水泥生产线,在20多家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各项指标居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工业废渣的资源化。
病重住院后,他想得更多的是尚未完成的研究工作。他常以胡杨自喻,“我本一胡杨,长在沙石台。雨露也滋润,阳光满胸怀”。
4
周尧和
要在我速度没慢下来时
把棒子交给下一个人。
7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双聘院士周尧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天宫一号”“量子卫星”“国产大飞机”,这些代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一流水平产品的关键部件,都用着一种比强度和比刚度都可超钛合金的“纳米陶瓷铝合金”。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凝结着上海交大五代生态材料科研人30年的智慧和汗水,这支团队的带头人,正是周尧和。
执教六十余载,周尧和先后培养博士50余名,硕士生30余名。他说,要像接力赛一样,在速度没慢下来时把棒子交给下一个人。“这,也许是我衰老以前做的一件不糊涂的事。
5
林祥棣
辗转祖国南北的光学泰斗
7月29日凌晨2时15分,有着“光学泰斗”美誉林祥棣院士,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4岁。
林祥棣,1934年生于江苏南通,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12月至2004年10月任西南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前半生,林祥棣辗转于祖国南北。抗战期间,他曾随全家迁居上海,后又返回南通,1956年从浙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转折发生在1972年。当时,他从长春来到四川大邑县的深山山沟,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此后,这里成了他后半生的家。
40多年来,林祥棣从事的光学和光电跟踪测量技术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近一个月
又有6位院士相继离世
李连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于2018年10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陈创天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创天,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0月31日9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侯芙生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化总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侯芙生,因病于2018年10月31日17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邓起东
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邓起东,因病于2018年11月6日23时2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谢世楞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世楞,于2018年11月7日6时5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3岁。
程开甲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程开甲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没有一个国家的强大
是毫无缘由
没有一种幸福的生活
是理所应当
正是有了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鞠躬尽瘁、奋斗一生的他们
才有了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
他们的名字,应该被铭记!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号)
001年,南京迎来第一位正式的男幼教老师赵锐。毕业于南师大体育教育系的他,机缘巧合下走上一条意想不到的路。刚工作那几年,“不适应感”和“孤独感”也曾困扰过他,但孩子们的天真与热情很快“治愈”了他。如今,20年过去了,这位孩子们口中的“大哥哥老师“已经成为了南京市佳营幼儿园的园长,而男幼教群体也达到了近400人。
刚刚毕业的赵锐,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幼教老师。那时候,一提起幼儿园老师,大家的心中立马会勾勒起一张“温和甜美的女性面容”。男人去幼儿园当老师?没听说过。
赵锐的加入,在社会上掀起了一波舆论热潮。热闹背后,是不解与质疑。“男人当幼教,能做好吗?”“男人去幼儿园,能有出息么?肯定待不久的!”
质疑可以无视,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赵锐的确不清楚。不仅是他,那个时候,领导和同行也很迷茫。
好在,孩子们的天真与热情,一下治愈了赵锐的内心。面对这位年轻的男老师,孩子们亲切地喊他“大哥哥老师”,并且从不吝于表达对他的喜爱:“大哥哥老师,我好喜欢你啊”,“大哥哥老师,你好厉害啊,我长大也要和你一样,当个老师!”这份滚烫的鼓励,成为赵锐前期能支撑下来的最大动力。
入园之后,赵锐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开设了不少体育方面的特色课程,如武术、轮滑,很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孩子们演出时,看着围观群众的叫好与称赞,赵锐觉得格外的骄傲与自豪。
赵锐是幸运的,骨子里对教育的热爱以及相对淡然乐观的天性,让他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在幼师的路上不断探索。可不少后来的男幼师却因为“不能适应”而匆匆退场。赵锐说,他入园之后,秦淮区的男幼师曾出现了5年的“断档”。“孤独感”一度成为了男幼师最大的挑战。
随着工作的展开,赵锐深切地感受到:男幼教的加入,对于孩子来说,很有必要。
他说,由于男女性别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审美偏好会有不同。男教师在特色课程以及科普内容的选择方面,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补充。而进行体育活动时,男老师开展的项目可能也更具挑战性一些。
当然,男幼教的加入,最大的意义是使孩子成长的性别环境更加均衡、健全。赵锐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对低龄儿童来说,在家里,爸爸陪伴的可能远没有妈妈那么多。而以往,幼儿园中,也基本都是女老师。男老师的加入,可以更好地满足孩子成长中,对于“男性角色”的情感需求。
为了让更多男生认识并投入这个职业,也为了更好地探索男幼教的发展。2012年,赵锐发起成立了秦淮区男幼师联盟。2015年,又发起成立了南京市男幼师联盟。如今,南京男幼师的数量已经接近400人。
“95后”兰天宇也是一名男幼教老师,今年是他工作的第六年。这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刚刚送走一批大班的孩子。
他说,如今,社会对男幼教的认可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刚工作时,他听前辈说过,一些女孩子的家长曾一度排斥男老师,甚至要求换成女老师。而他,却从没遇到这样的情况。甚至不少家长主动提出,希望把孩子送到一个有男老师的班级。
兰天宇说,男幼师联盟会经常展开讨论与活动,男老师们之间相互的交流,打破了他们的“孤独感”,也让他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更有信心。
20年岁月如梭,从“大哥哥老师”到“赵园长”,赵锐始终坚定地热爱着这个行业。他总结出了成为好老师的“四心”秘诀:“爱心,耐心,细心,专心。缺一不可。”
在他看来,只要用心,无论男女,都能成为一名好的幼教老师。当然,为了给低龄孩子营造更为全面均衡的长成环境,他希望有更多热爱教育的男性,可以消除顾虑,打破偏见,加入到幼教老师的行列,早日达成“每园都有1-2名男教师”的目标。
今天是中国第37个教师节。
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老师,
无论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
只要用心,都可以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感谢我们人生阶段遇到的每一位好老师
是他们为我们传授了知识,滋润了心灵,
解开了迷惑,指引了方向。
在此,祝所有老师,
教师节快乐!
来源: 江苏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