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昝慧昉
自热火锅有燃爆风险,食用需谨慎
自热火锅不用火也不插电,它主要是由食材、食材锅、锅盖、外锅和发热包组成。其加热原理是利用发热包内的物质与水接触,释放出热量,从而使得上层食材锅内的食物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除“自热火锅”外,它也被称为“微火锅”“清煮火锅”“自煮火锅”等。
这个最初出现在微商朋友圈的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餐饮和食品公司加入。从做火锅底料的到做连锁火锅店的,许多公司做起了自热小火锅生意。就连做零食的良品铺子,也在自家天猫旗舰店里卖上了自热火锅。现在去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搜索“自热火锅”,至少会出现近30个品牌。
但这种方便食用的热食中隐含着不小的安全风险。
据央视网日前报道,发热包发热时,会产生氢气和还原性气体,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而不纯的氢气在燃烧时可能产生爆炸。很多消费者反映在食用自热火锅时,燃气报警器会持续报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实际上,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为“上海市消保委”)此前曾通报过对20件自热方便火锅类产品的测试情况。在此次比较试验中,上海市消保委分别从线下超市和网络平台购买了包括“海底捞”、“小龍坎”、“大龙燚”、“三只松鼠”等品牌在内的自热方便火锅类产品共计20件,价格从16.9元至49.9元不等。试验项目包括外观及包装标识检查、锅体表面温度、发热包遇水反应释放气体、发热包二次加水反应、发热包成分及含量等指标。
测试结果显示,所测试的发热包均属于“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或混合物”。
据专家介绍,每个方便火锅里的加热包大概能产生40升的氢气。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极限是4%到75.6%。如果发热包反应后释放出的氢气量,在环境中正好处于氢气的燃烧极限,也就是空气中氢气的占比达到4%-75.6%之间时,就有可能引发燃爆的风险。
这意味着,不仅在封闭或半封闭的条件下(比如车内、帐篷等)食用自热火锅会存在燃爆风险,在公共场合密集大量出现自热火锅,也有很大隐患。
国家化学制品安全质检中心主任助理肖秋平提醒:“比如说我们的旅游大巴还有我们长途大巴(行驶)过程中,很多游客并不知道,这里面会产生氢气,大面积地、大量地使用这种自热火锅,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这种氢气在这个车辆里面累计,特别是夏天开着空调,整个车箱是密闭的环境下,如果达到爆炸下限浓度,碰到类似身上的一点静电或电路火花,就足以引发爆燃事故。”
不仅初次食用的自热火锅存在燃爆危险,使用过的发热包依然有安全隐患。
为查验发热包是否充分反应,试验人员将20个样品的发热包浸没于水中。结果有14件样品的发热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持续放气现象,反应持续时间均超过3分钟,最长的甚至到了8分钟。
如果这样的加热包比丢弃后,在垃圾桶等密闭的空间里跟水相遇,再加入一点火源,就可能燃烧。
在产品标准方面,目前国内暂无自热方便火锅类产品和发热包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而发热包的成分及含量决定了自热方便火锅产品的发热效果和释放的气体。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消费指导部主任蔡恩提出:“发热包的生产企业,首先应该是对它发热包所含的成份以及相关的比例,包括重量应该去做进一步完善的测试和分析,来保证这个发热包能够充分反应,并在消费者使用时能够保证到消费者使用的安全。”
本次测试中有18件样品的发热包标注了主要成分及对应企业标准代号。按标注的主要成分可分为两组:组别Ⅰ为氧化钙、铝粒、碳酸氢钠;组别Ⅱ是氧化钙、铝粉、碳酸钠、氢氧化钠。其余2件标称品牌为“宏绿”和“自嗨锅”自热方便火锅样品的发热包未注明成分和企业标准代号。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十部委发布的《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铝粉”属于危险化学品。在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中的危险货物一览表里,“未涂层”铝粉属于列明的4.3项遇水释放易燃气体的物质;氢氧化钠属于列明的第8类腐蚀品。在航空运输时,氧化钙属于列表中列明的第8类腐蚀品。发热包属于列表中列明的遇水释放易燃气体的物质。
基于发热包具有遇水释放易燃气体的危险性,根据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的分类标准,自热方便火锅产品在运输中属于危险货物。
因此,中国民航民航系统已经全面禁止携带自发热产品上飞机。广西出台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禁止在动车上使用自带加热的食品。
此外,上述实验中还发现:从自热火锅反映时的温度来看,外锅内部底面中心温度普遍比较高,均在90℃以上,最高达到121.9℃;而消费者比较容易触碰到的外锅外部侧面水位以上位点以及盖子外部的最高温度都在70℃以上,最高的达到90℃以上。同时,试验数据显示,底部有隔热设计的样品,外锅底面中心的温度要明显低于外锅侧面上部和锅盖部分,最高温差可达的30℃。
高温导致106件样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食材锅底部变形,其中标称品牌为“咔咔莎莫小仙”、“蜀姑娘”、“老城南世家”、“辣个火锅”、“润成”、“百草味”6件样品的食材锅底部出现了严重变形。
上海市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
使用前须阅读产品使用说明,并严格按照提示内容操作,特别是不要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避免明火,且未成年人在成人指导下方可使用。
使用中应注意将产品放置于防烫桌面上,避免触碰外锅,以免烫伤。
使用后的方便火锅垃圾应避免大量堆积或与水直接接触,并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使用后的发热包应当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广东汇通乳胶制品集团召回2641盒“绅度”牌避孕套
据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2019年9月12日消息,广东汇通乳胶制品集团有限公司报告,该公司对其生产的批号为18036的“绅度”牌(动感螺纹)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实施主动召回处理。
公告信息显示设计产品为螺纹型、10只装,涉及产品在中国的销量为2641盒。
该批次产品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检验,所检项目存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爆破性能要求。但汇通公司对此结果提出异议,并已提出复检。为预防不良事件发生,主动召回市场上的该批次产品,召回后将根据复检结果处理相关产品。
界面新闻搜索电商平台,该品牌仅在淘宝设有企业店铺,但店内产品销量非常惨淡。
央视财经 《经济信息联播》)近年来,一种自热方便火锅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热点产品,由于它既有火锅的美味又具备方便食品的快捷和便携性。因此,广受消费者的喜爱,销量节节攀升。可是,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种自热火锅虽然美味快捷,但在吃之前还是得“悠着点”。
“网红”产品美味 但存安全隐患
记者注意到,网上有不少关于自发热火锅使用时报警器会报警的报道。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让燃气报警器持续报警呢?记者拨通了发热包生产厂家的电话。
发热包生产厂家负责人:因为我们这个发热包它发热的时候,它是会产生很一定量很微量很微量的氢气,是因为氢气导致上面的那个烟感器出现报警。
氢气是一种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的气体,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而不纯的氢气在燃烧时可能产生爆炸。不过,针对发热包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氢气,生产厂家的人员对记者声称绝对没有安全隐患。 发热包生产厂家负责人称,那个是没关系的,因为如果是那个东西很危险的话,现在它在市场上也不可能那么火。你不要想得那么危险, 这些大企业每天都在做。
发热包遇水反应 是否存安全隐患
发热包的厂家声称发热包和水反应后产生氢气绝对没有安全问题,可是,关于自热食品使用过程中报警器报警的报道却不时出现。那么,发热包遇水反应后究竟存不存在安全隐患呢? 不久前,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通报了对20件自热方便火锅类产品的测试情况。
国家化学制品安全质检中心常务副主任 商照聪:我们做的很多实验做下来以后,基本上每包的加热包大概能产生40升,在标准大气压40升的氢气。那么氢气的话,在空气中的燃烧极限是4%到75.6%,一些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条件,比方说车内等等,都会存在类似的风险。我们的旅游大巴还有我们长途大巴行驶过程中,很多游客并不知道,这里面会产生氢气,大面积地,大量地使用这种自热火锅,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这种氢气在这个车辆里面累积。
不光自热食品在密闭空间使用时,可能带来爆燃的风险,在一些公共场合,密集大量地使用,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国家化学制品安全质检中心主任助理肖秋平:特别是我们夏天的时候,开着空调,整个车厢是密闭的环境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达到了我们的爆炸下限,爆炸下限浓度,那么碰到一点点的火源,这种火源,并不需要我们的打火机这种火源。可能身上的一点静电,或者是我们电路的一些火花,那么就足以引发这种爆燃事故了。
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不光自发热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达到氢气的爆燃极限值后,有可能带来爆燃的风险。使用完丢弃的发热包,也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消费指导部主任蔡恩:发热包的生产企业,它首先应该是对它发热包所含的成分以及相关的比例,包括重量应该去做进一步完善的测试和分析,来保证这个发热包能够充分反应,并在消费者使用时能够保证到消费者使用的安全。
这些地方不可以带哦!
目前,我国的民航系统已经全面禁止携带自发热产品上飞机。上月,广西出台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禁止在动车上使用自带加热的食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李晓林 □中国烹饪协会火锅专委会创始人、荣誉主席 汤庆顺
广西营养学会理事 方志峰
生命时报记者 张 芳
能统一各地“吃货”味蕾的美食不多,火锅就是其中之一。煮沸的汤锅里,涮得了大鱼大肉,也烫得了山珍时蔬,无论你喜辣、喜鲜,或是喜荤、喜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但要提醒的是,在享用传统美食的同时,如果吃得不当,可能会给你留下健康隐患。
千年历史,堪称传统美食
火锅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烹饪协会火锅专委会创始人、荣誉主席汤庆顺介绍说,西汉海昏侯墓室出土过一只“青铜火锅”,上部为食物器皿部分、下部是一个炭火盘,外形很像现在的火锅,跟它相伴出土的还有一件蘸料器皿,古名“染炉”。据此推断,或许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有了现代人享用火锅的方式。
有关火锅吃法的具体记载,最早见于南宋林洪所著饮食笔记《山家清供》。文中记录了他拜访一位隐士时所吃的一餐。那天下着大雪,又抓住一只野兔,隐士建议,将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调成配料,生起炉子架上半挑水,待水沸后,各自夹肉片放进水里涮熟了吃。多年后,他去京城临安,又在一名杨姓友人家里见到“涮兔肉火锅”,林洪赋诗一首,并将此火锅命名为“拨霞供”。
真正将火锅发扬光大是在清朝初年,乾隆皇帝可谓火锅的忠实拥趸(dǔn)。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汤庆顺说,受清朝皇室影响,北京涮肉的形式逐渐成熟,其与川渝火锅、内蒙涮肉一起,构成了传统火锅中最重要的三大类别。其中,北京涮肉强调原汁原味原色,因此选择清水为汤,仅加入葱、姜、大枣调味,蘸料多用芝麻酱、豆腐乳、韭菜花等;川渝火锅喜涮内脏,汤底更为讲究,会加入花椒、辣椒等熬制,味道浓郁辛辣,搭配油碟最佳;内蒙涮肉的食材以羊肉为主,味道在汤中一次成型,少用蘸碟。此外,各省市也有适应当地口味的特色火锅,比如,广东的潮汕火锅主打牛肉丸,蘸沙茶酱食用;云贵的酸汤鱼火锅,汤底用清米汤或糟辣椒发酵而成,自带酸香。
肠胃损伤,首当其冲
如今,火锅在全国遍地开花。《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火锅成为全国餐饮行业规模最大的细分品类,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9600亿元左右。便于个人在家食用的自热火锅销量也出现猛增,某企业发布报告称,其在2019年上半年,自热产品收入同比增长了216.7%。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宅家吃火锅”的消费模式异军突起,火锅品类交易占据了某外卖平台3~9月线上订单量和交易额双榜首的位置。
广西营养学会理事方志峰认为,火锅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能满足各种人的不同口味。从营养方面提倡食物多样性上看,火锅也很有优势:荤素搭配、种类丰富,更易达到每天摄入十几种不同食材的要求。但火锅的食用特点及烹饪方式等,也给喜食火锅之人带来了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健康风险,尤其有些人,一吃完火锅就可能拉肚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李晓林提示,火锅食用不当直接伤及的就是肠胃。
荤。肉是涮锅食材中的绝对主角,这从“北京涮肉”“潮汕牛肉锅”等命名上就能窥得一二。肉吃得太多,特别是牛羊肉等红肉摄入过多,会让肠胃不堪重负,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其饱和脂肪含量较高,对血管的伤害也不能忽视。
辣。人们喜辣的程度越来越高,以辣为特色的川渝火锅盛行全国,2020年名列国民喜爱火锅类型的第一位。辣食在给味蕾带来极致享受的同时,也会对肠胃造成伤害,使消化道过度充血、刺激胃肠黏膜,易诱发肠胃炎,出现拉肚子等症状。
烫。现煮现吃的好处是能保持食材鲜味,但从火锅滚汤中捞出来的食物,直接放嘴里,就不是什么好事了。食道和胃黏膜对温度的耐受有限,食物过烫有损伤黏膜的可能,特别是被一层厚油覆盖的烫食,风险更大。经常吃烫食,还有诱发食道癌的风险。
冰。热锅就冰饮是标配,但味蕾过瘾了,肠胃却会遭殃。吃热食时,胃部血管扩张、蠕动加快,此时一杯冰饮下肚,血管就会骤然收缩,可能造成胃痉挛,并出现胃痛、腹胀等问题。
急。吃火锅不能着急,一是避免被烫到,二是保证食物充分煮熟,否则很容易吃坏肚子。比如,肉类中可能藏有寄生虫、素菜上可能有细菌残留,吃前必须彻底煮熟。体质较好的人,偶尔吃到不太熟的食物问题不大,但万一因此导致肠胃炎则得不偿失。
撑。菜品种类繁多,本就容易吃得过量,若是多人聚餐,时间一长,更会不自觉吃撑。特别是晚上聚餐,吃得过饱,肠胃消化不了,可能一整晚都感觉腹胀难受,甚至出现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睡眠也会受到影响。
扬长避短吃火锅
火锅自主性高,涮菜、汤底、蘸料能自选,想吃得健康并不难。专家们表示,除了避免损伤肠胃的上述六种行为,还应扬长避短,做到以下几点。
点菜控好肉菜比。火锅属于烫菜,这种做法相比煎炒炸更健康,对蔬菜中的维生素C等营养素破坏较小,能更多地保留营养,只要搭配好所涮食材的肉菜比,就能发挥其优势。一般认为,食材荤素搭配要得当,肉和菜的比例最好为1:3,荤菜中也要兼顾牛羊肉等红肉和鱼肉、海鲜的搭配。汤庆顺提醒,辛辣或较油腻的汤底,最好多涮土豆、青笋等根茎类蔬菜,少涮叶菜,以免吸油过多。
汤底最好不要喝。火锅汤底的种类越来越多,除清汤外,骨汤、菌锅、番茄锅等也极为常见。但这些鲜美的浓汤,却不适合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人饮用,因为从各种食材中溶解出来的呈鲜物质,会使汤中的嘌呤含量大大增加,加重痛风症状,若是搭配啤酒,后果更糟。即便是涮菜前刚刚煮沸的汤底,有些也不合适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喝。比如,香菇嘌呤含量较高,用其制成的菌汤锅,无论头汤或尾汤都不建议喝。方志峰认为,在家自制火锅汤底时,最好直接用新鲜食材熬煮,少用成品底料,健康更有保证。李晓林表示,诸如黄芪、肉桂等容易上火的中药材都不建议自行添加,这些带有滋补作用的药材应当辨证施用。
蘸料要防盐过量。吃火锅普遍存在高油高盐问题,即使是以清淡闻名的粤式火锅,常配的沙茶酱含盐量也较高,不符合健康膳食提倡的“三减(减盐、减油、减糖)”要求,此外,各种鲜味酱料含钠较多,应尽可能少吃。
一顿吃得别太久。火锅吃得太久,很容易吃撑,久煮的汤汁也会潜藏风险。另外,汤底煮得越久,生成的有害物质越多,对人体伤害就越大。比如,汤中所含的盐、脂肪、嘌呤等都会增多,可能导致关节痛,甚至肾损伤等。建议食用时间控制在1小时,最多不要超过1个半小时。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