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冰城、海底捞等企业的飞速发展,让餐饮人意识到了供应链的重要性。眼下,餐企与供应链应该保持何种关系?一家优秀的供应链又具备哪些潜质和特征?
本文为申唐产业董事长、九眼桥品牌创始人唐申在“2023中国餐饮产业峰会”上的演讲实录,红餐网整编发布。
今天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问题:供应链如何为餐饮赋能?
01.供应链为餐饮企业保驾护航
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以及通过供应链为餐饮品牌赋能,是餐饮企业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供应链是一家餐饮企业最基本的保障,如果没有供应链的保障,一家企业一定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 class="pgc-img">>一位餐饮老板开了超10家店却还没有搭建供应链,那他的战略一定有问题。
这不仅意味着他想得不够远,还意味着这家餐饮企业的根基打得不够牢、挖得不够深。供应链之于餐饮企业,就像建房子和搭地基,如果供应链没有搭建好,只是盲目地埋头苦干,餐饮企业接下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处处掣肘、难以为继,一段时间后就会分崩离析。
凡是快速成长的品牌,都有很强的供应链实力。
举个例子,我们的合作品牌“夸父炸串”,创始人是一位年轻的90后,他有年轻人身上都有的闯劲,也有对整个餐饮市场的敏锐嗅觉和对企业供应链的高度重视。他用4年的时间把夸父炸串品牌门店开到了全球200多个城市,开出了门店超2000家!如此大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增长,一定离不开品牌背后优质稳定的供应链。
申唐产业成立19年,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成熟的餐饮供应链体系,为更多的餐饮企业提供强大得支撑和保障。
02.供应链为企业带来稳定的产品
餐饮企业在做供应链设计的时候,如果产品的市场可复制性、可替代性很大,企业供应链的业务规模就很难做大。
而产品的差异性同样需要稳定的产品风味,稳定的产品品质让企业拥有市场竞争力,并能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例如,传统火锅餐饮店想要保证风味的稳定性,底料产品中的调味粉至关重要,申唐作为复合调味粉的开创者,将火锅调味粉标准化和定制化生产,既保证了产品的风味稳定,也降低了运营成本和采购成本。
因此产品不可替代性越强,价值就越高。
03.战略型管理餐饮企业的供应链
疫情三年,餐饮业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如何在变化的市场中生存,如何利用供应链优势不断优化企业的发展逻辑,是餐饮人需要思考的。
战略型的供应链管理是从产品的原辅料采购、运输成本、生产加工环节、运营等都全链条管理,利用供应链优势做到可持续发展。
04.供应链的四个版本
< class="pgc-img">>最值得餐饮老板关注的是第四个战略合作版,餐企与供应链企业共同以消费数据为依据,以消费者为导向,共同参与研发,上下游配合。申唐每年花费几十万获取专业的行业数据分析,做消费者画像,以此作为年度产品规划依据。
05.供应链的核心价值
供应链的核心在于研发、生产、质量、销售、成本。
< class="pgc-img">>自主研发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器,同时要保持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创新力。申唐产业每年会投入2000万资金用于研发创新,拥有自主研发产品配方8000余个,其中“一对一”给客户量身定制的配方达3000多个。
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先进智能的生产设备是供应链的基础。我们在眉山投入3.5亿+新建全新智能制造工厂即将投产运行,占地100余亩,13万平米生产车间,复合调味品、酱料和预制菜生产设计年产值30亿元,利用智能化设备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申唐通过产品力、生产力、营销力、成本管控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精益管理、产品体检、订单数字化管理、产品可溯源、服务数字化等全产业链服务,致力于将中国美食带向全世界。
着连锁化、规模化进程加快,餐饮供应链整合变革迫在眉睫。无论是餐饮巨头还是资本机构,对餐饮供应链赛道的关注越来越多,投入也越来越大。
餐饮供应链革新的红利窗口正在打开,如何抓住餐饮供应链向上变革的机遇,共同促进行业发展,值得所有餐饮人探讨。
< class="pgc-img">>3月30日,在“2021中国餐饮产业峰会暨首届中国餐饮产业红牛奖盛典”上,军师智库餐饮研究院创始人欧峰作为主持嘉宾,与正大集团资深副总裁马英龙、翠宏食品创始人钟书红、食神供应链创始人高磊及棋盘资本创始人马宏,就《如何把握餐饮供应链革新的窗口红利》进行了深度交流与对话。
今天,跟随红餐网(ID:hongcan18)一起复盘,看看这几位业内大咖对于餐饮供应链的新机会、供应链企业与餐企的配合、供应链与资本的融合,以及餐饮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分享了哪些精彩观点。
< class="pgc-img">>△2021中国餐饮产业峰会现场,红餐网摄
< class="pgc-img">>疫情后时代,
如何把握供应链的趋势和机会点?
2020年,新冠疫情对餐饮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其中也蕴含着机遇。聚焦到餐饮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出现了哪些新的机会和趋势?翠宏食品创始人钟书红、食神供应链创始人高磊、棋盘资本创始人马宏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1、供应链决定餐企能否成为行业龙头
翠宏食品是一家专门做辣椒制品的垂直供应链企业,三十年来一直在深挖该领域,服务了国内大大小小的知名餐企。其创始人钟书红认为,未来餐饮供应链将越来越专业,细分领域会越来越强。
“餐饮的快速发展,成就了很多供应链企业,反过来,餐企的发展也要依靠供应链的优势来推动。”
在钟书红看来,供应链和餐饮企业,是互相离不开的。未来餐企发展能走多快,要看供应链的实力有多强。
“供应链决定了餐企能否成为行业里的龙头或冠军。”
< class="pgc-img">>△翠宏食品创始人钟书红,红餐网摄
2、餐企对供应链有误解,价格不该是供应链第一要素
上海食神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磊表示,目前的市场对供应链的解读还存在一些误解,首先供应链一定是连锁餐企需要考虑的问题,供应链是个链条,连锁企业更依托于标准化,有了标准化才能形成链条。
另一方面,供应链的核心是为了保证供应,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价格很重要,但是价格并不是首要因素,在保障稳定的供应的前提下,合理的价格才是供应链需要考量的首要因素。
“顾客对口味的满意度往往是在90分左右,连锁餐厅保证供应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地区不同门店的出品都能稳定在95分左右,而不是一家100分另一家80分,这才是供应链的价值所在。”
其次,高磊表示,在后疫情时代,餐饮产业包括供应链的发展,将与物联网IOT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目前虽然有很多公司已经加入到该领域,但大多都还停留在收集数据的第一步。实际上,收集数据是件很容易的事,后续的数据分析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与餐企的运营挂钩,才是未来提炼数据逻辑的能力点。
< class="pgc-img">>△食神供应链创始人高磊,红餐网摄
3、从企业生态到产业生态,“企业服务市场”机会来了
棋盘资本马宏认为,疫情不是带来变化的根本,行业早就暗流涌动了。
“社会环境变了,我们已经从食材短缺的时代,进入了品类富饶的社会;人变了,我们已经从单品极致的刻意,走向了多元服务的诉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端大C将“碎片化”为细分化价值主张的小c,供给端大B也必然“多元化”为细分化精准定位的小b。菜品的极致正在被菜品的丰富性替代,餐厅的职能也正在被重新定义。
马宏认为,上述变化会带来餐饮业的三大变化:
- 一是“菜品产品化”:各类单品品牌,小龙虾、酸菜鱼、甚至是一碗米饭,被纷纷挖掘了出来,预制菜也是风生水起;
- 二是“餐厅渠道化”:餐厅的本质是销售的渠道,是社交的场所,各类主题餐厅、“四不像”餐厅会越来越多。
- 三是“中台社会化”:即便是夫妻老婆店创业,也要有食材采购,也要有库存管理,也要有客户营销,也要有财务记账,也最好有ERP之类,这些事情是回避不了的。不单单是食材供应链,整个产业“大中台”会出现社会化趋势,从企业生态走向产业生态,会催生一个庞大的“企业服务市场”。
在马宏看来,中国餐饮真正的工业化时代正在到来,其中,智能化、无人化等领域孕育着诸多投资机会。
< class="pgc-img">>△棋盘资本创始人马宏,红餐网摄
< class="pgc-img">>餐饮供应链如何进行创新、融合?
餐饮供应链市场巨大,但长期存在小、散,中间分层复杂冗余的问题,损耗大、成本高。如今,一些革新和变化正在这个领域发生。对此,4位大咖也从企业的角度分享了各自的想法。
1、供应链创新,可重点关注柔性的定制化工厂
未来中国的餐饮行业,会越来越往产业链的领域去发力。关于全产业链融合和创新,正大集团资深副总裁马英龙表示,想要发力全产业链,光靠自己积累需要很长时间。
他表示,国内大部分餐饮企业还在2.0、3.0时代,正大之所以能把食品工业做到4.0,是因为正大已有百年历史,有着非常多的积累,这也是正大有异于其它供应链企业的优势。
马英龙表示,得益于全产业链的布局,疫情期间,正大集团转危为机,没有受太大的损失,利润和销售额都有一定的增长。
< class="pgc-img">>△正大集团资深副总裁马英龙,红餐网摄
此外,马英龙认为,接下来的产业创新将更多来自小型化、中型化以及更柔性的定制化工厂。这些实体工厂效率会大幅度提升,足够满足餐饮的定制化需求。这是未来供应链的一个发展方向,正大接下来也会重点关注。
2、辣味的全产业链融合,需要具备打通供应链的能力
行业对“辣”的需求水涨船高,对供应链企业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钟书红表示,以往辣椒主要靠农民种植,靠天吃饭,但近些年由于环境污染,辣椒的产量越来越低。此外,辣椒的细分品类众多,市场集中度一直不高。
“这就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企业去做整合,把上下游的资源整合起来,把全产业链打通,才能真正为餐企提供标准化、稳定化、安全化,成本低的辣味原料和食材。”
作为深耕辣味调味料三十余年的企业,翠宏专注于辣椒的生产、研发、销售,从田间地头就开始布局,包括选品、育苗、施肥、灌水到采摘等,整合产业链条已经打通,目前已在新疆、贵州和河南都设有辣椒原材料供应基地。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钟书红认为,为了保障产业的辣味原料供应,翠宏接下来将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整合上中下游资源,用老农民的思想,带动产业发展,让产业链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获得价值和利益。
3、全产业链一定要往高技术、物联网的方向发展
食神供应链高磊认为,供应链的逻辑,除了要保证稳定且有质量的供应,还必须结合高科技、物联网进行。
“食神供应链为星巴克打造的水质过滤系统,就是通过带有物联网的过滤系统去分析和监测水质的。运营人员坐在办公室,打开iPad,就能清楚看到水的流量和净度等数值。”
高磊表示,未来食神供应链在全产业链的打造上一定是往高技术、物联网、技术管控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提炼分析数据的能力和逻辑,来整合整个设备发展的方向。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4、餐饮的价值链正在重构,慢慢转化成社会的生态
餐饮行业连锁率越来越高,冷链物流成为供应链环节里面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冷链物流尤为关注的棋盘资本马宏对该领域的创新融合分享了两个观点:
第一,疫情以后,巨头对冷链的投资加大,当冷链净资产的投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马上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冷链的运营谁来做。
马宏表示,现在冷链面临的不是设备问题,而是它的运营效率非常低,这对于冷链运营的企业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未来,能通过数字化升级,把冷链物流网络构建起来的企业,将会异军突起。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第二,冷链也是一个中台,未来它也会变成一个社会话题。餐饮的价值链正在进行重构,原来的产业生态会慢慢转化成社会生态。“比如海底捞,它本来是各个部门为自己服务的,现在都开始走向社会,变成社会的一份子,这样整个生态环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 class="pgc-img">>餐饮企业究竟要不要自建供应链?
“餐饮供应链,到底是自建好,还是借助第三方好?”在论坛环节进入尾声之前,主持人欧峰向台上的4位产业人士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正大集团资深副总裁马英龙、翠宏食品创始人钟书红、食神供应链创始人高磊作出了专业回应。
1、餐企自建中央厨房,要平衡门店规模和成本
“目前的中央厨房,总体上是1.0、2.0的版本,餐饮企业说我要一个蒸包子,供应链企业给你蒸一个包子,餐饮企业要一个烙饼,就给你烙一个大饼,整个生产效率还是很低的。”
马英龙表示,餐企自建中央厨房,要平衡门店规模和成本的问题,但这其实很难。比如餐企现在只有一百家店,中央厨房要建多大?是要建能供应100家门店产能的中央厨房,还是能供应500家门店产能的?建得太大,产能过剩造成浪费,如果建得太小,当企业发展到500家的规模时,又会不够用。
在马英龙看来,不建中央厨房,餐企或许也可以活得很好,一旦建了中央厨房,可能就要准备背上一个很重的大壳。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2、在体量、团队不够强大时,供应链应该交给第三方去做
对于平衡中央工厂和门店规模的问题,钟书红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钟书红表示,餐饮企业习惯了在前端经营门店,突然转变基因去做生产管理是非常困难的。“就像我是左撇子,要我习惯用右手拿刀,这个很难。”
他认为,不是所有的餐企都要自建供应链,除了对体量和规模的要求较高,人才也是一个限制因素。餐企还是要慎重考虑供应链的问题,当体量、团队不够强大的时候,交给第三方去做是更明智的决定。
3、无论是自建还是第三方,稳定的供应才是前提
高磊对于马英龙的观点也表示认同。“我们得承认,我们都不是天才。我们开饭店开得好,不代表我们开工厂也能开得好。当然有些人可能有这样的能力,但是这个概率很低。”
< class="pgc-img">>△2021中国餐饮产业峰会现场,红餐网摄
高磊认为,餐企无论是自建还是选择第三方供应链,都要遵循稳定供应的逻辑。从目前中国餐饮供应的大环境来看,绝大部分工厂都能满足餐企的基本需求,餐企也能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和来源,到底要不要自建工厂,也许等餐企把建工厂的目的和逻辑搞清楚后,就会有清晰的答案了。
结 语
将近一个小时的头脑风暴,无论是关于餐饮供应链的新机会、餐饮供应链的创新融合还是餐企要不要自建供应链等话题,4位行业大咖都从专业的角度发表了看法。
除此之外,主持人欧峰最后的总结,也值得餐企深度思考,他说:
“餐企要完成连锁化、规模化,最逃不开的就是供应链,这必将给供应链企业带来很多新机会。对餐企而言,更重要的是明确企业所处的价值点在哪里,明白企业到底是运营基因还是供应链基因,不管是开店还是做中央厨房,都要为自己做出价值。”
欧峰直言,食材预制化、爆品食品化、菜品工业化、品牌IP零售化,四大餐饮零售化趋势,必将让5万亿的餐饮赛道,走向 15 万亿的与“吃”相关的产业赛道(餐饮+食品+食材+供应链)。到这时,餐饮产业必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向资本化,而供应链则将是资本化进程中餐饮企业的底盘,以及基业长青的护城河。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613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孙雨
追击千城万店、力求降本增效
餐企能否凭借供应链翻身?
据新华网郑州消息,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总数超过3.2万家,此前蜜雪冰城披露的招股书中,截至2022年3月末,门店数为2.2万,在过去16个月里,蜜雪冰城新增大约1万家店。
在中国,万店餐饮品牌屈指可数。今年6月份,瑞幸咖啡宣布门店破万家,更是在今年二季度财报数据中,以营收62亿元反超同期的星巴克59亿元。
而无论是门店扩张、销售数据、还是产品创新力,都离不开背后支撑的供应链实力。
比如,在产品同质化、内卷加剧的茶饮赛道,品牌们的竞争焦点已经向自建供应链靠拢。据了解,蜜雪冰城正在自建10万吨植脂末生产线,喜茶此前宣布推出甄选茶园标准,将在2023年实现主要茶叶配方自主研发,茶百道也计划将聚焦于智能生产加工基地和供应链基地等上游建设。
供应链决定着产品的性价比和质量把控,是构建企业竞争优势和壁垒的有力武器。
实际上,自建供应链需要投入巨大资金、人力、研发、时间等成本,可能只有部分头部餐饮品牌才能实现,而这无法一蹴而就,还需沉淀磨合,在不断推进中强化。
所以,对于大部分连锁餐饮品牌来说,他们仍然需要合作优质供应商,为他们提供高品质原料和产品。
近日,被称为餐饮“晴雨表”的供应链上市企业陆续披露上半年业绩,传递了餐饮行业的动态和特点。
有人扭亏为盈,盈利4个亿,
同比增幅达531.58%
有人亏损6个亿,同比减少1825.61%
在上半年业绩中,各家的营收和净利润出现明显差异。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结束后,这层“遮羞布”被扯下,当下的半年报,是最能应出餐饮业的真实经营状态。
第一,预制菜仍是重要布局板块,ToB依旧强劲,ToC还在摸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这也意味着预制菜的产业走向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健康发展。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称,扩大餐饮服务消费,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同时,上半年出现预制菜品牌融资、企业跨界预制菜的案例出现,持续扩大预制菜赛道。
但反观消费者需求,人们对日常生活是否接受吃预制菜保有不同态度和认知,主要是对预制菜食品安全和健康有顾虑和重视。在供应链端,明显划分为面向B端餐饮企业和C端消费者的区别。
千味央厨主要面向餐饮B端市场,其预制菜业务分为经销商渠道和围绕核心大客户需求做定制化和个性化开发。报告期内,千味央厨预制菜销售收入3338万元,同比大幅增加180.40%。
可以说,餐厅里面使用预制菜,相对来说能够为门店经营降本增效,高效出餐,提高翻台率。但出于消费者的顾虑,餐厅在选择和使用预制菜半成品时,还需要选择更健康、高品质、口味丰富的食材。否则,如果产品口味、口感出现严重问题,反而对餐厅和品牌产生负面影响。
而作为“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产品主要面向C端消费者,通过零售渠道和批发渠道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对应建立了“味知香”和“馔玉”两大品牌。
不过,味知香的净利润增速降到了6.12%,已是个位数增长。而且同期,味知香加盟店新开188家,关店106家,而在2022年上半年,味知香共开设加盟店203家,关店57家。新开店数量不及去年同期,关店数量则逼近去年同期2倍,间接影响利润业绩。
当然,在更多玩家入局预制菜之际,大家纷纷在细分领域上追求差异化发展。
比如惠发食品致力于特色预制菜,以主题化、爆品化、品牌化为核心,制定城市专属预制菜产业发展方案,报告期内,惠发食品已经与临夏州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打造民族特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和美食产业集群。
海欣食品或向中高端预制菜发力,其舟山工厂主打水产预制菜,依托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如黄鱼、带鱼、鲳鱼、青鱼等,以及开展配套的供应链贸易业务、烧烤业务等,发力高端预制菜。
第二,受原材料价格影响,有人亏损6个亿,有人净赚4个亿
上半年,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供应链企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比如,惠发食品上半年净利润亏损大约0.31亿元,但相比去年同期亏损缩减约44.29%,报告中提到,亏损的原因一是公司业务发展、渠道建设等因素导致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增加,二是鸡肉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产品毛利降低。
龙大美食上半年亏损高达6.24亿,去年同期净利0.36亿,同比大幅下降1825.61%。其中,上半年猪肉价格持续低位是主要原因之一,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监测,生猪价格在去年11月是35.9元/公斤,而到今年6月份仅为每公斤19.12元,降幅达到46.74%。
以小龙虾预制菜头部企业安井食品为例,上半年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但在报告期内,小龙虾产品价格随着小龙虾原材料价格下降而下降。安井方此前回应,小龙虾原料价格下降将有利于工厂运营,一方面原料端成本下降,全年行情相对企稳,减少高价囤货的风险;另一方面成品价格相应降低,有助于促进消费,增加产品销量。
同样以水产预制菜为主的国产水联,在上半年出现亏损1.86亿,同比大幅下滑667.67%,亏损的主要原因离不开上半年虾类市场行情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据悉,国产水联的原材料主要是对虾等水产产品,公司也通过持续深化全球供应链建设,加强国际主要原料产地的采购团队建设,增强对国际对虾市场行情的敏锐度和洞察力来应对原材料波动。
而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千味央厨提到虽然上半年部分产品价格相比2022年有所改善,但整体看,成本压力依然存在,其中面粉采购成本增幅为14.03%。
值得一提的,圣农发展上半年实现同比扭亏为盈,净利润4.26亿元,同比增长531.58%,已经达到2022年整年净利润;实现营收90.80亿元,同比增长20.63%,其中养殖收入67.73亿元。
作为我国白羽肉鸡行业的龙头,圣农发展被称为“亚洲鸡王”,早在1994年就与肯德基中国公司建立了长期供销伙伴关系,2009年成为肯德基战略合作伙伴,2015年成为了麦当劳鸡肉供应商。2021年,百胜中国更是收购了圣农发展5%的股权来强化供应链。
养殖作为核心板块,直接受到玉米、豆粕等农产品原材料的影响,农产品产量和价格会受到天气、市场情况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较大。为此,圣农发展公司根据有价格优势的原料实时调整饲料配方,扩大与大型稳定原料供应商的合作范围来抵抗不确定性。
第三,茶饮、咖啡热度持续走高,带动后端原材供应需求
在消费升级下,一方面人们对茶饮、咖啡的热情持续上涨,同时也更追求健康、安全和美味的产品。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达3333.8 亿元,而随着国内咖啡消费理念的快速传播,咖啡饮用正在日常化,且门店走向下沉市场,县城、农村兴起了咖啡热。
而这也反向推动奶茶、咖啡的原材料生产量要跟上,还要保证源头品质更优,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的保证咖啡门店供应量和产品制作品质的提升。
以生产粉末油脂、咖啡、植物基为主要产品的佳禾食品,上半年实现营收13.27亿,同比去年同期增长38.09%,这主要是因为下游消费复苏,带动粉末油脂、咖啡等产品销量增加所致;净利润达到1.36亿元,同比上年大幅增加303.23%,主要在于营收增加和原材料价格下降。
不过,关于在饮品里使用植脂末、奶精被质疑存在安全和健康隐患。
霸王茶姬今年宣布全面升级产品基底,旗下2000家门店投入使用“冰勃朗非氢化基底乳”,实现基底乳0奶精、0植脂末、0氢化植物油。茉酸奶除了因“高定价”饱受争议外,前不久也被质疑产品“疑似使用植脂末”,或是迫于舆论压力,茉酸奶官方回应“8月1日起全国门店升级全新版本奶基底。”据说这是一款无植脂末、无氢化工艺、无人造反式脂肪酸的奶基底。
而随着头部茶饮、咖啡品牌自建供应链,未来将对老牌供应商有冲击。对于蜜雪冰城在自建10万吨植脂末产线,佳禾食品曾表示,后期不排除对公司有一些影响,目前公司在通过持续开拓客户与渠道来消除竞争对手或者客户自建供应链的影响。
透过上市供应链企业财报数据
行业释放了哪些信号?
整体数据来看,餐饮供应链企业的大部分营收净利保持稳定增长,个别出现盈利两极分化。
从餐饮大盘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从半年报数据看到,头部餐饮品牌消费复苏表现强劲。
比如,海底捞净利22.6亿元,接近2019年全年净利23.45亿元;呷哺净利212万元,扭亏为盈;九毛九净利2.22亿元,同比大幅增加285.12%;奈雪净利6609.8万元,上年同期亏损2.54亿。
总之,头部餐饮品牌总算是打了一个完美胜仗。
从供应链企业数据中,明显感受都这一点。得益于B端大客户新店增加和产品需求增加,千味央厨上半年直营渠道销售额同比增加71.01%,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4.36%提升至44.85%。在“核心大单品”策略中,以油条为代表的油炸类产品销量依然是公司营收主要来源,占比45.94%。
而对于供应链企业,依然面临主要客户流失的风险。
百胜中国是宝立食品的第一大客户,2020至2022年,公司对百胜中国实现的销售收入占比营收分别为24.81%、21.03%和13.99%。报告提到,如果未来百主要客户减少订单或终止合作,短期内存在无法成功开拓其他大客户的风险。
当然,无论是餐饮品牌、还是供应链企业,依然是紧密连接的关系,最终面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饭桌菜品。也期待下半年各个品牌有更大收获,引领和推动整个餐饮业复苏和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