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后时代,餐饮供应链的搭建以及专业化的全产业链布局,正成为餐饮企业提升品牌实力,筑高护城河的重点探索方向。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周沫,编辑:景雪。
“过去是谈论要不要做供应链,现在谈论的是如何做好供应链?”
近几年,餐饮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在降本增效的前提下快速实现规模化扩张的话题愈演愈烈,餐饮供应链的打造几乎成为餐饮行业的普遍共识。
当打造供应链这一“选择题”逐渐演变成餐企经营的“必答题”,具体该如何构建起自己的生态帝国就成了摆在餐企发展面前的一块拦路石。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仍有企业上下而求索,并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
< class="pgc-img">>全产业链布局,渐成气候
疫情带给餐饮业的影响是深远的,过去几年,餐饮企业们几乎都经历了艰难的考验。但这当中,一些企业仍稳稳屹立并迅速“回血”。在它们身上,餐饮品牌规范化、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展露无疑。
比如在新茶饮行业,蜜雪冰城是典型的代表。其建立了“产地直采+自建供应链”的模式,并搭建起了涵盖研发生产、仓储物流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如今全国布局门店超2万家,成为茶饮界的“一霸”;
在小吃快餐领域,正新鸡排也自建了供应链平台,囊括产业链全线,各品牌加盟店的采购、物流、配送、冷藏等各个供应链环节都有涉及。正新鸡排如今是具有2.5万家店规模的连锁品牌,被誉为下沉市场连锁餐饮界的“扛把子”;
在火锅赛道里,成都网红火锅品牌大龙燚借助供应链布局反哺火锅业务的成效也颇为明显。
< class="pgc-img">>10年来,大龙燚被消费者冠上了“现象级通宵排队品牌”“餐饮品牌的网红鼻祖”“明星&网红打卡地标”等明显标签。在网红品牌频出的火锅市场,大龙燚一直势能不减,并在全球布局了300多家门店,加盟店存活率也非常高。
据了解,大龙燚能成为网红界“常青树”也与公司的供应链布局密不可分。
早在2014年,即大龙燚品牌成立的第二年,创始人柳鸷就开始着手探索后端供应链。此后几年,柳鸷又先后创立了四川远方云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四川辣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借助后端供应链优势得以优化提升大龙燚的业务。与此同时,其供应链业务还服务了超10000+家的餐饮门店,其中不乏全国知名度高、品牌实力强劲的连锁餐企。
事实上,从整个餐饮业的发展来看,此前餐饮行业里,餐饮品牌供应链端需求通常是选择与上游的专业供应链企业进行合作,餐饮企业直接进行产业化布局的案例较为少见。
一方面,开餐厅和开工厂完全是两套不同的逻辑,餐饮做的是堂食,是现金流的生意,但自建工厂,打造供应链通常需要数亿甚至是十几亿的投入,且相对开店,建厂的投资回报周期会更长;另一方面,上游供应链,尤其是全产业链的布局进入门槛更高,不止是资金,对于团队、技术等的要求也不低。
如此费时费力,还有较大风险,为什么餐饮企业还要向上游产业链布局?
< class="pgc-img">>打破上游供应小、散、乱的状态,
餐企供应链布局优势渐显
如今,各个细分赛道里的头部品牌以及大型餐饮企业们纷纷在产业链上下功夫,餐饮品牌布局产业化的脚步也在明显加快,这背后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因素。
< class="pgc-img">>一方面,近几年,餐饮企业经历了不确定的环境,但在无差别的承压下,那些在供应链端强势布局的品牌们开始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韧性。这也让越来越多餐企意识到,产业链的探索和资源整合将是企业自身做大做强、走深走远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大环境利好,餐饮业的复苏加快,涌入餐饮赛道的创业者越来愈多,餐饮业的竞争将加剧,整个行业迎来大洗牌。未来谁能胜出?那些有创新研发能力、能始终为消费者提供稳定产品、具备规模化复制能力,并且能在效率与成本上做好平衡的品牌或许会率先突围,而这背后,都指向了餐饮供应链。
事实上,3月29日,柳鸷也在由央广网、红餐网和良之隆·中国食材电商节三方强强联手、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餐饮产业峰会”上提到,2015年前后正值餐饮加盟最火热的时期,大龙燚每年都有几千个电话咨询加盟事宜,如果想快速扩张,每年开300家门店都没问题。
< class="pgc-img">>△大龙燚创始人、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创始人 柳鸷
“我们要尽量保证加盟商的存活率,只有加盟商活得好,总部才能活得更好。”柳鸷坦言,当时大龙燚在供应链上遇到了一些困境,比如有加盟商投诉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口味的持续标准化与产品研发迭代的痛点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早在2014年,我们就有尝试找一些相对专业的供应链平台合作,但靠谱的供应链几乎都不会对外完全开放,协同能力不够强,采购、研发、生产等多个环节还需要品牌方亲力亲为。”
在上游供应链还处于小、散、乱的状态下,柳鸷及其创始团队便开始斥巨资搭建人才梯队,买地建厂,开始探索供应链业务。
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掌控,从而让大龙燚的经营得以优化提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10年来,大龙燚也发展成为了“现象级”的餐饮品牌。虽然其全国门店只有300余家,但加盟门店存活率非常高。
“众所周知,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与一些海外国家的连锁化率相比有很大差距,加上业内时常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这些都与企业供应链能力不足有一定关系。”有业内人士表示,过去上游供应链格局散乱,不少供应链企业经营也不完善,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餐企的连锁发展,甚至对门店端的正常经营也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正如柳鸷在2023中国餐饮产业峰会上所言,“我们秉承着‘餐饮人更懂餐饮人’的理念,我们知道自己的痛点,也了解餐饮企业的需求,所以这几年来,我们始终保持着餐饮产业化的迭代。”
< class="pgc-img">>有业内人士如此点评,伴随着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这种由餐饮业务向上游端拓展的企业的增多,必定会推动中国餐饮在未来的几十年更加健康地成长。
< class="pgc-img">>3年服务餐企10000+家,
餐企布局供应链业务的新范本
虽然越来越多餐企开始意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但对绝大部分企业而言,供应链链条之长,研、采、产、仓、配、销等每一个环节需要的能力之深,人才稀缺及人才培养之难,都还是餐企布局供应链面临的难题。
而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在短短几年间就能快速成长,发展成为集风味研发、智能制造、品控检测、仓储物流、商贸流通为一体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商,3年服务餐企10000+家,堪称餐企布局供应链业务的新范本。其在供应链上的布局策略和经营逻辑究竟是怎样的?
红餐网在与其创始人柳鸷交谈过程中,了解到以下几个关键信息,可管中一窥大龙燚在餐饮产业化布局上的巧思。
1、及时性、参与性、刚性和柔性兼具,做品牌的“陪跑者”
柳鸷告诉红餐网,从餐饮品牌的角度看,供应商的及时性和参与度很重要。
为C端消费者服务的大龙燚,也是拥有痛点的B端用户。“当时我们收到一些合作伙伴的投诉,比如说锅底有异物、口味不稳定等,但我们的供应商较少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所以自创立以来,他们一直把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定位为品牌“陪跑者”的角色,除了会根据品牌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对产品进行迭代外,在服务品牌出现问题时,也会有专人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解决问题。
比如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一直陪跑的吼堂火锅,在其开出第一家店的时候就已经介入其中。“为了一口地道的老成都风味,我们就进行了12次的锅底迭代升级。”因为与吼堂火锅的同频共创,为其口味个性化持续加码,在今年春节期间,吼堂火锅创下“单日实时排队超过4000桌,在中国所有城市中实时排队第1”的亮眼业绩。
< class="pgc-img">>“还有一次,有服务商投诉配方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浑汤,我们的研发和销售人员在收到反馈当天前往门店进行前端应用确认。后端研发、生产、品控、采购专项处理工作组在72小时完成问题查找,最终与客户达成一致的处理意见。”
柳鸷告诉红餐网,除了及时性和参与性,食品安全的刚性和柔性服务也非常重要。
以“柔性服务”举例。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推出了专属的“柔性定制”服务,通过对上千种风味进行解码,为大中小餐饮商家打造更具差异化的复合调味料。
此外,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还引进了在业内少见的3D打印技术,降低定制异形品牌打锅牛油的门槛,缩短打样生产周期。据了解即便是仅5吨小批量也可柔性定制 ,从而帮助中小餐饮企业实现口味定制标准化。
2、从供应链到产业链迭代,确保食品安全、味型稳定、产量稳定
做“陪跑者”容易,但要当一个高质量的“陪跑者”并不容易。开餐厅和开工厂是两套完全不同的逻辑,不可能只有研发,而供应链找别人去做,也不可能只做后端供应链,把生产交给别人,想要形成产业的完整闭环并非一日之功。
< class="pgc-img">>在打磨供应链的过程中,柳鸷发现,能花钱解决的土地、厂房、设备都不是问题,但像团队的磨合、技术的精进等“软实力”的提升是最难的。
据透露,为了培养一批专业的团队,从去年到今年,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在人才引进层面花了数百万元。
而在技术层面,就拿火锅企业来说,食品安全、味型稳定以及产量的稳定也是老大难的问题。
据了解,为了解决食品安全的稳定性问题,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药品级别的品控实验室,并引进了价值数百万的进口仪器,可以实现农残、塑化剂等食品安全深度化检测。技术人员会通过多达135项检测指标,对底料的辣度、麻度、风味物质等检测,确保每个批次产品质量的稳定,严格把控食品安全。
另外,他们还斥资千万元专门建立了领先行业的技术研发中心,该中心取得的3.0焖煮工艺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糊锅、发黑、返苦等传统火锅底料生产工艺极易出现的问题。
据透露,所有火锅底料,从原料挑选、炒制,到最后的包装打包,都是通过智能化设备辅助人工进行检测,只有经过层层审核合格后才入库。这也进一步保证了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的“四化”能力,即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和产品稳定化。
< class="pgc-img">>“底料研发生产打包完成后,仓储配送环节同样不能忽视。”柳鸷表示,这两年来,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还建立了4000余平方米的仓储和5层高的立体仓库,可以提供调味料冷链储存运输,保证物资实效性。
生产研发、降本增效、柔性定制,品控管理……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从餐饮品牌的最底层需求出发,截至目前,除了为自身品牌大龙燚近300家门店的原料、调味品供应外,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服务的餐饮门店已达到10000+家。
从供应链到全产业的迭代升级,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的打造耗费了不下2亿元。可以看出,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在转型过程中团队的磨合,大龙燚在供应链的探索上付出的代价都是巨大的。
“十年前开始做餐饮以来,我的头发就开始白,做了工厂之后,头发白得更快了。”在聊天过程中,柳鸷笑称。
不过,无论是从行业的大趋势看,还是餐饮同行的认可和正向反馈可以看出,柳鸷当初决心转型的决定没有做错,而团队多年来的付出也终有成效。
结 语
眼下,餐饮连锁的高速发展时代已经来临,餐饮供应链也正阔步迈向“黄金增长期”。
可以预见,未来像远方云天&辣海供应链这样有着复合调味料研发技术、生产品控经验、强大的仓储平台、全链物流系统、高端订货支持的餐饮资源平台会越来越多。它们的出现将解决餐饮品牌的供应链标准化难题,推动餐饮企业的连锁化发展,也推动整个行业更健康的发展。
“得供应链者得天下。”那句由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提出的,在餐饮业流行已久的至理名言,离照进现实可能真的不远了。
注:本文图片均为品牌方供图,红餐网经授权使用。
< class="pgc-img">号所有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 首发|首席商业智慧
- 作者|首席商业智慧
引言:上海人要排队的网红店,又少一家了。
2024年已过半,这半年可以说是餐饮人的“阵痛年”,不少餐饮老板,从今年春节以来,就没有咧开嘴笑过。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到134.6万家,而注销、吊销量则达到惊人的105.6万家。
要知道,去年全年这个数字也才135.9万家,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光是今年上半年,“倒下”的餐饮数量就已经“逼近”去年一整年了。
尤其是火锅行业,从去年以来,火锅店就成为了倒闭的重灾区。
2023年,火锅店阵亡3.37万家,不管是餐饮老炮,还是创业新人,都被市场打趴了,有人黯然离场,也有人艰难维持。
在今年更是惨烈,据企查查数据则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新增火锅相关企业1.14万家,期间注销吊销企业数量1.27万家。
近日,就有一家网红火锅被曝出在上海的8家门店全部关了。
这家被誉为“江浙沪泰式火锅鼻祖”的连锁火锅店,全名为“就是泰Just Thai泰式火锅”(下称Just Thai),是源自泰国的网红火锅品牌。
截至目前,Just Thai在全国仅剩下3家门店,分别位于杭州、苏州及温州。
巅峰时期,Just Thai日均排队3小时,上海人排队抢着去吃,而且在2017-2023年还连续7年蝉联上海必吃榜。
距离2015年在上海汇都国际广场开出全国首店,Just Thai已经落地内地9年时间了,前几年最艰难的时期都熬过来了,如今怎么就黯然退场了?
客单价超百元,昔日火锅“排队王”
作为一个网红火锅品牌,Just Thai在上海这个网红品牌频出的地方,能呆了9年时间,也算是有点子实力在的。
该品牌公众号显示,Just Thai于1957年在泰国创立,在泰国当地有多年的沉淀历史了。
其招牌产品包括椰奶鸡汤锅底、椰香奶冻等,所有的香料都是从泰国空运过来,原汁原味的泰国风味。
作为最早进入上海的泰式火锅品牌和上海新品类泰式火锅的开创者,Just Thai赚足了追求新鲜感和独特体验的年轻人关注,一跃成为了上海餐饮的“排队王”,Just Thai逐渐成为她们新的网红打卡点。
在年轻人众多的小红书上,打卡Just Thai的帖子不在少数。上海Just Thai首店开出的时候,门店的人流量络绎不绝,想当年有人为了吃上它家的火锅排队排了3个小时。
在2018年,Just Thai还获得了由泰国商务部颁发的Thai SELECT荣誉,这寓意着Just Thai对品质的追求已经达到了“泰料米其林”的标准,这更是一把奠定了其作为上海“泰式火锅”鼻祖的定位。
在美团软件上,显示其人均客单价范围在139-158元,从定位来看,超百元的客单价,在火锅行业里属于中高端,与小龙坎、巴奴、谭鸭血等连锁店同属一档次。
要知道,2023年海底捞客单价都下滑至99元了,同年怂火锅的客单价也才113元,同比下滑了12%。
海底捞那么多年的客单价也就维持在100元出头
>如今性价比消费大行其道,被消费者抱怨太贵的海底捞,都开始听劝不断地调整价格,试图贴近消费者,频繁推出促销活动。
很显然,Just Thai的价格没有优势。在社交平台上,就有网友称其“好吃,但是价格有些虚高,东西上来只有一点。”
再加上泰式餐饮同质化都很严重,一直以来都是那几样,极度缺乏创新,冬阴功、猪颈肉、椰子冻、泰式奶茶、椰子水等等,这一类经典的泰国美食也几乎成为所有泰式火锅店的标配。
可见,随着网红餐饮的退潮,以及消费降级的影响,Just Thai的退场也是顺其自然了。
内卷的行业,火锅店蔫了
无独有偶,这不是这两年第一个倒下的网红火锅了。
火锅赛道如今也越来越卷了,去年年底,由湊湊火锅前CEO张振纬创办的“谢谢锅”位于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的门店,已经全部显示“歇业关闭”了。
当时创立的时候“谢谢锅”一度还被寄予厚望,曾获得红杉资本的10亿元融资,张振纬也曾豪言要在一年内开出50家以上的门店。
结果开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梦碎一地了。
曾被视为巴奴副牌的小火锅品牌“桃娘下饭小火锅”,在今年3月也被曝出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持股公司已经退出桃娘股东行列。
创立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被最大股东抛弃,甚至创始人也退出了。而且在北京地区也接连关闭了4家门店,门店数量不增反减。
今非昔比,如今这些新晋的网红餐饮,它们的生命周期是越来越短了。
这些年,开在商圈里的各种网红餐饮店,都是被追逐潮流的年轻人短暂地爱了一下,就又重新归于沉寂。
消费者越来越“抠门”,同时也越来越明智,不修炼内功,光靠营销和噱头吸引的总归是短暂的流量,网红餐饮的红利期也肉眼可见逐渐在缩短。
“穷鬼套餐”成为了获客利器
以前大环境好的时候,开一家火锅店那是实打实的暴利,一家店最快半年回本,生意好的一些店铺一年也能赚个100万,有明星背书的火锅店就更不用说了,像贤合庄三年开800家门店,光是加盟费就超过4个亿。
在大环境不好和消费理性下,走高端的餐饮都会跌得很惨,尤其是今年价格战打得异常激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火锅锅底贵、菜品份量单价贵、小料也跟着涨价的帖子不在少数。
像是湊湊火锅今年就连上了两个热搜,分别是#新菜单被指变相涨价#、#湊湊火锅人均高于海底捞#,话题下的评论都是差评居多,可见目前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敏感度。
瑞幸咖啡的9.9元优惠活动缩水后被骂背叛打工人,麦当劳的穷鬼套餐涨价2元也被骂得狗血淋头......因此,不夸张地说,大众对于餐饮价格的期待近乎是跌到了谷底。
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也说到,现在的消费市场,50块钱左右的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追求,逼迫了餐饮品牌不断下探价格。
在餐企老板内参的报道里,就表示在当下的餐饮品牌中,若人均还在100元以上,那就是贵了,而在70-80元区间也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必须要做到50-60元的价格区间。
可以看到,如今各大品牌都在猛推“穷鬼套餐”,南城香的“3元早餐自助”和“19.9元火锅”;麦当劳13.9元的随心配1+1套餐,人气汉堡小食及甜品饮料随心搭配;西少爷也把部分产品价格降到了9.9元;德克士近期也推出“天天9.9元任选两件”活动......
在火锅行业,就连火锅巨头海底捞也推出了子品牌“嗨捞”,客单价只有80元左右,主打的就是性价比。
只不过,对于餐饮品牌而言,卷价格更多是无奈之举,因为当前“穷鬼套餐”就是一个引流利器,这种牺牲利润的运营方式在短期内确实可以为餐饮门店带来众多的流量。
然而,为了客流量,拼了老命卷,结果最后一算账发现,盈利基本没有,等于是赔钱赚吆喝。
图源一条视频
>商家们在经历了难熬的口罩期后,好不容易等来了2024年,结果发现生意更难做,不禁疑惑,到底在图啥?
停止不了的“价格战”
消费者涌入低价格带的现状,是长期的趋势,没有办法改变,餐饮行业只能被迫卷入这种自损利润的“价格战”。
因为你不加入,就没有流量,消费者会选择去更实惠的那一家,同样是赚不到钱。
而加入价格战,只是赚的少一点,起码还能赚钱。
但是一味的降价,只会适得其反,消费者会对品牌产生质疑,对产品的品质产生质疑。
更何况,当价格降下来了之后,其实所有的品牌都是回归同一起跑线上,那么这时候,品牌又要靠什么打出差异化呢?
说到底,其实最终还是要回归品牌的价值感上来,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质价比”,在性价比的基础上没有丢失品质,而且服务体验好。
对于品牌来说,就要有成本领先优势。
这一点对于有实力的大品牌来说还比较容易做到,因为这类品牌有规模优势,能够把成本打下来,同时还能保证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
其实消费者已经逐渐清醒,所谓的网红店,其实也是一戳就破的虚幻流量,本质上并不是靠产品取胜的,如今的餐饮还是要回归好产品和品质性价比时代。
低价不是长久之道,不管是品牌还是小商家,都需要结合品质、服务、创新等多方面的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立稳定持久的消费关系。
您吃过Just Thai泰式火锅吗?对于频频上演的网红“闭店潮”,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
< class="pgc-img">>江浙沪泰式火锅鼻祖”上海门店全关,泰式火锅不行了?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萧霖;编辑:王秀清。
近日,Just Thai在上海的8家门店全部关了。
Just thai全称“就是泰Just Thai泰式火锅”,是上海的网红餐饮店之一,被誉为“江浙沪泰式火锅鼻祖”。
巅峰期的Just Thai在上海及江浙地区人气颇高,店门口常常大排长龙,门店覆盖上海、杭州、苏州、温州,最多时达到十几家,如今却仅剩3家门店。
< class="pgc-img">>昔日火锅“排队王”
如今上海门店全关
综合Just Thai点单小程序及大众点评的数据看,截至7月8日,Just Thai在上海的门店已全部关闭,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3家门店仍在营业,分别位于杭州、苏州及温州。
该品牌公众号显示,Just Thai于1957年在泰国创立,2015年在上海汇都国际广场开出全国首店,招牌产品包括椰奶鸡汤锅底、椰香奶冻等;美团APP显示,该品牌人均客单价范围为139-158元。
进入上海后,Just Thai瞄准核心商区开店,比如金陵东路的汇都国际广场、陕西路的巴黎春天商场等。凭借好吃的产品和舒适的环境,Just Thai一跃成为上海餐饮的“排队王”。有网友回忆称,2015、2016年时,其门店平均排队2-3小时,“想当年为了吃到这家店排了3小时队”。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就是泰JustThai泰式火锅公众号
随后,Just Thai迅速在上海拓店,该品牌公众号显示,巅峰时其共开出8家门店。
2019年,Just Thai进入杭州,首店位于杭州湖滨银泰购物中心;2020年,其苏州首店开业,位于苏州星盛街苏州中心广场。每逢周末、节假日,这两家店门口也经常大排长龙。
此外,Just Thai在杭州、上海的门店曾连续多年入围大众点评必吃榜,由此被誉为“江浙沪的泰式火锅鼻祖”。
但最近两年来,Just Thai走进下坡路。
不少消费者表示,Just Thai的产品和服务今非昔比,强烈的反差感也导致门店客流量大幅下滑。
大众点评网友“一颗酸柠檬”吐槽其产品口味如今变得比较普通,锅底味道大打折扣,冬阴功汤底很寡淡,“以前一顿能喝八碗汤的锅底变得很普通了”;服务也大不如前,店里没什么顾客但还是很难叫到服务员,添水得自己来,找人加汤底得伸着脖子找半天才能喊到人,“很失望,不会再来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大众点评截图
该网友还表示,几年前晚上十二点都在等位,现在周末午市饭点店里都空荡荡的坐不满。
2023年8月,有美食博主称上海Just Tha门店“现在人气大不如前,晚上完全不用排队”,还用“直接入座开吃也蛮好”来吸引网友去消费。
同年,Just Thai温州首店“低调开业”,有微博网友打卡后惊讶地表示:“Just Thai竟然默默无闻地开到了温州……在温州太低调了,不如16年在上海那次排队夸张……”
Just Thai也尝试过“自救”,据联商网报道,在Just Thai关闭上海所有门店之前,品牌方尝试了过不少办法来应对市场挑战,包括不断调整菜品口味,推出新营销活动,甚至投入巨资进行门店装修和升级。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就是泰JustThai泰式火锅公众号
但这些挽救措施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于是,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Just Thai陆续关闭其在上海的七宝店、南丰城店;5月下旬左右,“壹览商业”等媒体爆料其上海门店已全关。
对于Just Thai的关店,不少上海网友表示不舍。“为什么离开上海了,那么好吃也不贵”“我心目中最好吃的泰式火锅,每年总要去吃一两次,真的悲伤”“一代顶流落幕,是心中泰式火锅的天花板了”……
< class="pgc-img">>小众的泰式火锅,正在被抛弃?
Just Thai的收缩令人遗憾,但更让人好奇的是,泰式火锅品类现在怎么样了?
2018年前后,乘着海底捞成功上市的“东风”,火锅品类变得更加炙手可热,泰式火锅也凭借酸鲜辣、异域风、年轻化等差异化特色,成功从一众火锅品类中冒尖。
集渔泰式海鲜火锅、香漫谷、生如夏花、突卡突卡、Just Thai、四面泰等品牌持续涌现,并成为不少城市的网红餐厅。
以集渔为例,其从川式火锅的大本营成都“杀”出,而后扩张至全国。巅峰期的集渔门店每天下午四点开始排队,曾创下四川全省门店单日排队31266桌的世界纪录……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集渔泰式海鲜火锅官方微博
又如,2020年,四面泰在上海万象城开出首店,随后开进环贸iapm、太阳宫等热门商场,开业时门店经常排队3-4小时,被誉为“魔都泰式火锅顶流”。
然而,泰式火锅火了没几年就开始势能下滑,核心原因是同质化严重。冬阴功、椰奶鸡汤等锅底已经很难进行大的创新,咖喱黄炒蟹、泰式炭烧猪颈肉、泰式奶茶等经典泰国美食也几乎成为所有泰式火锅店的标配。
泰式大排档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分流了泰式火锅的客流。
比如,泰式火锅的头部品牌集渔,近年来已将重心转向其2020年创立的子品牌“小小集渔·泰式大排档”。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集渔在全国拥有超110家门店,其中,小小集渔超60家,集渔泰式海鲜火锅超50家,泰式大排档占比超过泰式火锅。
创立于2021年的迷你椰·泰式大排档,仅用了2-3年的时间,便在上海、武汉、北京、成都等地开出超300家门店。
如今,在东南亚菜赛道下,泰式大排档品牌的势头已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泰式火锅。
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东南亚菜发展报告2024》显示,东南亚菜类目下,门店数前三的品牌均为泰式大排档,比如迷你椰、·泰式大排档、超级泰·泰式麻辣烫、小小集渔·泰式大排档等,迷你椰和超级泰的门店数均破百家。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 摄
相比泰式火锅,泰式大排档赢在:更低的客单价,以及更灵活的门店模型。泰式火锅门店往往开在商场、开大店,而泰式大排档几十平米即可开店,商场店、街边店都可,总体开店成本比较更低。
在争夺泰国菜受众时,高客单价的泰式火锅略显“吃亏”。泰式火锅虽然尽力做到了产品结构丰富,囊括火锅、正餐、小吃、饮品、甜品等产品,但客单价普遍在百元以上,而泰式大排档同样包含丰富的产品线,人均却只要几十元,不少泰式大排档品牌还在门店中推出冬阴功小火锅,进一步分流泰式火锅的消费者。
最后,泰式火锅相对比较小众,也是一批品牌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
回到Just Thai,不难发现,早年一批泰式火锅走网红火锅的路线,通过吃火锅赛道发展的红利顺风顺水了好几年。短时间内,它们可以通过引入新品种、新食材、新营销,吸引到一批顾客。
但随着近两年投资“热钱”的撤离,以及网红餐饮的退潮,网红泰式火锅店终究还是火锅店,不能一直当网红拍照打卡点。品牌想要长久走下去,还是要修炼内功,同时积极顺应市场变化做出调整。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