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东北味英语意外走红成探店顶流#
一个农村大爷到城市会经历怎样的探险?周大爷今年57岁,面庞黝黑,短发剃得很精干,已经花白了。他喜欢穿灰绿的陆军体训服和迷彩裤,天天都是这一身。身板也像军人一样结实,做引体向上的时候,肱二头肌绷紧了短袖。但他没当过兵,是个地地道道的辽宁抚顺农民。
年轻时,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很少给女儿周周买衣服和玩具,倒是肯花140块买比脑袋还大的正版大字典,当时其他同学只用5块钱一本的新华字典。家里拮据,他借学费也要让女儿上中学。他希望女儿考出农村,能闯多远有多远。但是三年前,他听说闺女在沈阳开了店。
< class="pgc-img">>周大爷
“净扯些没有的事”,他想,丫头好不容易考出去不种地了,有个单位上班挺好,“怎么干起饭店了?”他决定亲自去看看。一张11块钱的大客车票,一路四个小时,从抚顺农村老家到沈阳,他出了人生最远的门儿,也阴差阳错,成了目前抖音600多万粉丝的大爷。
当后厨、刷碗,一句东北味“welcome”火了
2019年6月29日下午5点,周大爷到了沈阳沈河区,发现闺女真的当了老板,餐厅生意好得很,后厨加服务员,五个人都忙不过来。“店里需要人啊,我可不能走,得留下来帮她一把。”城里的一切都让他觉得陌生又新鲜,人家说话、办事的样子,都和农村很不一样。
餐厅的厨师是印度人,客人好多都是周边大学里的外国留学生。客人进店,要用手机扫这个码、那个码,餐桌有桌号,就连上的菜也有编号……好多事情他都搞不明白,不知道如何开口跟人说话,在店里呆着觉得紧张,便退到后厨埋头刷起碗。
< class="pgc-img">>在后厨洗碗的周大爷
周周回忆,爸爸不再看不顺眼就一通臭骂,变得安静又收敛,勤勤恳恳。不该说的话,一句不多说。犯过一次错,再也不犯第二次。有一天,她发现他在一遍一遍悄悄背座位号。爸爸进步很快,干活利索又负责,还跟厨师学了几句英文。渐渐地,也敢在前厅忙不过来的时候,帮忙上菜、招呼客人了。
周大爷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闺女,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小丫头了,当了老板,店里生意不错,还接连开了两三家饭店。看着闺女如今独当一面,一天到晚忙忙乎乎、乐乐呵呵的,他也觉得骄傲。可是不久之后,疫情暴发。原先店里的外国常客回了国,本地人出门也少了,几轮防控歇业,店里客流量眼见少了多半。店一天天冷清下来,他闲得不自在,心里也不好受。
< class="pgc-img">>周周的印度餐厅
为了招徕客人,周周找到大学毕业不久的堂弟来帮忙,拍抖音短视频、带上地址宣传餐厅。起初只是常规的餐厅视频,他们拍一拍店里的场景、厨师做饭的画面,一样一样介绍店里的菜品。那些视频发出去,不温不火,收效甚微。
有一天,堂弟把镜头对准了周大爷。他不明白大侄子举个手机在干啥,爱搭不理,像往常那样刷碗,摆放桌椅,招呼客人。没过两天,一条“我被后厨刷碗大爷上了一课”的抖音火了,点赞过万,年轻粉丝们喜欢周大爷朴实无华的样子,积极勤恳的生活态度,更喜欢他欢迎客人时那句大碴子味儿的“围儿康姆(Welcome)”。
大爷开始了试吃之路,一口东北味儿张口就是相声。吃印度甜汤圆,他说:“哎呀,我吃它都不如吃耗子药好受!之前吧,我身体非常健康,通过吃了这一口之后,我的血糖量得八个加号。”吃玛莎拉脆球,他刚吞一个就赶紧喝茶涮味儿,立刻申请不吃了,“再吃都不如把我崩了。”
< class="pgc-img">>周大爷根本不理会镜头,每吃一口不合胃口的外国菜,就皱出满脸的褶子,摆出“痛苦面具”。“统统的不好吃!”吃播出乎意料地拍出了一种特别的喜剧效果。抖音上的粉丝们喜欢他的直率和幽默,看着他尝试新鲜事物时不加掩饰的反应和评价。
周大爷火了。现在,他已经有600多万抖音粉丝。人家说,“大爷现在是网红了。”他感到稀里糊涂的。不过,越来越多看过他视频的粉丝慕名来到店里。他倒是看在眼里,能帮姑娘多挣点钱,他感觉自己挺有价值,颇有些欣慰。走在街上,有人会对着他拍照,拉着他合影,起初他还觉得莫名其妙,很快便也习惯了。
开拖拉机、拉铁矿石,种玉米和大豆
碾压沈阳各大密室逃脱店后,周大爷还玩起了飞盘、极限运动等。其实,在老家村里,周大爷不爱扎人堆唠闲嗑,跟大部分人聊不来,觉得话不投机,说了也白搭。他不愿受管束,不肯去生产队干活,只种自家包的地,单打独斗。
1984年,他借了五千多块钱,买了全村第一辆拖拉机。他想,这玩意儿好,能拉货挣钱。他开始给人干些运货的零活,有时拉盖房子的砖和水泥,有时村里人喊他往县城、市里送东西。跑一趟抚顺市30公里,他能挣20块钱。活儿不是天天有,但一个月跑五六趟来回,比务农强点儿。
< class="pgc-img">>周大爷玩密室逃脱,成为NPC克星
闺女渐渐长大,该上学了,家里花销更大了。周大爷的爷爷、奶奶、爸妈、媳妇儿和孩子,一家四代七口人,就指着他一个劳力。日复一日地劳作,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村里人人如此。他不大服这种命运。可他三十多岁了,没有闯出去,也没干出点成绩。他决心出去挣钱,要给家里人盖个大房子,还要让女儿好好地读书,以后考到城里。
距离村子三十多里地有座矿石厂,他把拖拉机换成“四不像”的农用车,拉铁矿石。这活儿是“干阴间活吃阳间饭”。拉矿的人都知道,矿场一年得有两个死亡名额。开采矿石要用炸药把大山崩开,他从外往里走去拉矿,山石松动,说塌方就塌方。山壁上的石块指不定什么时候掉下来,砸死人的事也时有发生。
刚开始拉矿的几天,他晚上吓得直哆嗦,觉也睡不安稳。每次去拉矿都是赌命,就没想过活着回来——他抱着这样的心情,干了十几年。周大爷至今觉得自己命挺硬,挣到了不少钱,不仅给家里盖了八间房,院子也是全村最规整、漂亮的。
< class="pgc-img">>周周
周周念初中时,有一天跟爸爸出车。车从山上往山下走,坡道接近90度,是人工开挖出的路,左右两边都是悬崖。路上一旦有什么偏差,或是刹车失灵,便会连人带车掉下山去。爸爸开得很稳,很冷静。她坐在车上,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来,爸爸是在用命换钱供她上学。后来不拉矿石了,大爷开始种玉米和大豆。
后来,她考上大学离开了家,和爸爸一样,又倔又要强。自从上了大学,她没再跟家里拿过钱,一边读书一边兼职挣钱。毕业后,她用攒下的四万块钱,在沈阳开了一家印度餐厅。创业初期很艰难,她雇不起太多人,服务员、后厨刷碗,全都自己上。爸爸还以为她在大公司,坐办公室。
意外的是,跟爸爸摊牌后,爸爸竟在抖音“出道”了。“我爸这么受年轻人欢迎,就是因为他做自己,他就是这么个招人喜欢的人。”周周和堂弟开始用心挖掘周大爷生活中有意思的地方。妈妈今年年初急性脑出血去世,爸爸回老家没人陪了。周周的私心是:“有这么多好玩的事,我想让爸爸都去试试。”
继续刷碗探店,体验年轻人的100件事
周大爷没想到,活到快60岁,生活居然变得丰富、刺激了起来。每周总有一两天,大侄子会带着他去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探店拍视频,有的玩儿,居然还能挣着钱。沈阳的日料馆、西餐厅、剧本杀、密室逃脱、猫咖……年轻人流行去哪儿,大爷就去哪儿。
< class="pgc-img">>周大爷第一次吃日料
在人均一千的西餐厅,他用叉子拨弄牛排,纳闷这血呼啦的牛肉能不能吃,“一咬这牛不在我嘴里尥蹶子,乱拨楞啊?”在日料店,他对着章鱼小丸子顶上遇热飘动的木鱼花一惊一乍,“这咋是活的呢?”生冷的刺身令他难以下咽,但为了不浪费,他还是把最后剩下三文鱼都塞进了嘴里。他对着那些异国料理困惑不已,还是喜欢吃饺子,炒个豆腐整点汤。典型的东北农村家常便饭。
< class="pgc-img">>周大爷遛电子狗、第一次吃火锅、第一次露营
他还成了沈阳密室逃脱天花板级别人物,穿着劳保店买回来的军绿色半袖衫,背着手走进一家密室逃脱店,点名要进“最邪乎”的那一间。周周问他,“你咋不怕啊?”他说,那真能死人的矿场他都干十几年了,还能怕这都是人装的假“鬼”?他的乐趣在于反吓NPC(非玩家角色)。把NPC追得屁滚尿流,“你吓我粉丝,我吓你,我给他们复仇来了。”
疫情三年,从餐饮小店到密室逃脱这类休闲娱乐实体店铺都很艰辛。大爷在抖音视频里,无论是diss饭菜难吃,还是玩密室逃脱,总能带来不少客流。
他还记得去过的一家猫咖,那可算是这么多次探店中很有意思的一回。起先他不明白什么叫“撸猫”,“是不是像吃肉串似的,蘸上辣椒面儿一下一下这么撸?”然后他就看到一屋子毛茸茸的猫咪。他抓抓这只的腿,摸摸那只的背,柔软小猫从他的怀里挣脱而去。
< class="pgc-img">>周大爷在老家养的猪仔
他想起了老家养的老母猪,下的那一窝猪崽子,有些动感情了,便像招呼小猪那样敲着饭盆,冲着猫咪们“啰啰啰”地喊。他觉得这些小猫真是幸福啊,这一屋子猫窝、爬架和玩具,住得跟个皇上似的,和老家的猪崽子比起来,真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
尝试了这么多新鲜玩意儿,他觉得挺有意思,又忍不住感慨,现在年轻人天天玩儿得比过年过节都厉害,那浪费的劲头,他真有点接受不了。他去闺女家里,“好些吃的都没开封,一过期就给扔了”,真看不下去。因此,他不愿跟闺女住一块儿。就住在餐厅旁装上小电视的房间里。
生活好像变了,又好像没变。过去在农村,他总有干不完的活。而城市里的生活似乎太闲得慌了,拍视频成为打开新世界的方式。不拍抖音、不刷碗看店的时候,他一个人呆在屋里,看电视了解俄乌战争、国际局势,或是刷刷ipad。其实那台ipad他依旧使不利索,只有平时打开抖音看看视频,能打发些时间。
< class="pgc-img">>戴上懒眼镜的周大爷
和在农村一样,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独来独往,不爱出门。每天锻炼身体,但不大愿意去附近公园跟其他老头一块儿运动。他觉得自己一个农村人,和城里老头也聊不到一块儿,还是习惯自己在屋里举哑铃。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大集和市场。每天收集店里废纸壳卖和补旧鞋,让他交到了几个收废品、补鞋的朋友。
如今周大爷很少回到老家。村里的同龄老人,无一例外都过着种地、带孙子的生活,只有他,到了这个岁数,依然跟别人不一样。过去在老家,周大爷老惦记着闺女,总挂念着,一个小丫头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可咋整。谁承想,现在倒是闺女带着他在大城市见世面、过新生活了。
编辑 马岩
邻浍水河畔的尧都村,境内八山一河,物藏丰富,以硅酸盐矿——坩泥资源著称。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尧都砂锅就诞生于此。历经千年传承的尧都砂锅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今年69岁的张作刚老人,是尧都砂锅的传承人,其祖辈三代都从事砂器生产。从15岁开始学习砂锅生产至今,张作刚与砂锅结下了浓浓的情缘。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尧都砂锅的泥料非常讲究,是将当地的坩泥、液土和煤矸石煅烧粉碎过筛后,加入当地同质的矿泉水调配而成,之后放入大缸内存放。制作砂锅时,师傅们要把大缸中的釉浆再过筛。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经打、甩、踩等环节,釉浆就制作成了熟料。熟料质量的高低,直接会影响砂锅的颜色、外形及合格程度。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虽然很多道工序可以借助机器完成,但还是少不了手工的打磨。从模具里取出来的胚子,放在一个会旋转的工作台上,师傅们拿工具把边缘修整齐,必要的时候还会刻线或画上花纹。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砂锅的打磨需耐心、细致,力度也要根据砂锅的厚薄进行调节。打磨的器具也需厚度均匀,对准锅底,计算好锅底的口径。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将砂锅打磨至平整,研磨至光滑,利于后期烧制。打磨好之后,将砂锅放在院子里晾晒。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小院里摆满了已焙干等待烧制的砂锅。成型的砂锅在晾干过程中,要不断的检查翻看调整位置,以保证入炉的砂器全部合格。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在砂锅晾至快干硬时,师傅们还要重新修正,不光滑的地方还需要再打磨,打磨好之后继续晾晒。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砂锅在烧制时,要先放入小火炉中烧烤一会儿,再移入火炉中焙烧一会儿,然后再放入大火炉中烧制。这也是制作砂锅最关键的一步。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根据大小、厚薄不同,晾好的砂锅在炉里烧十几分钟不等后就可出炉。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砂锅烧制完毕,要放入铁锅里捂,叫捂锅。捂砂锅时垫放松木屑,经熏烤后,砂锅松香扑鼻,铮铮发亮。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尧都砂锅制作这个老手艺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张作刚坚持认为,祖辈流传下的技艺不能丢。如今,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尧都砂锅已经能够生产出包括笼锅、药锅、火锅等在内的18个系列的砂器产品。新华网 发 (蒲思静/文 付宇鹏/摄)
庆两大宝,火锅、小面爽翻老。《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赴重庆大开吃戒的吃货可谓前赴后继,但是一到重庆就傻了——
密!密!麻!麻!全!是!火!锅!店!!
谁能告诉我到底该进哪家啊?!!
来来来,坛子就来给你科普一下重庆本地人最喜爱的火锅店到底是哪些。
首先,你会看到各个区都开着装潢还不错的什么德庄、小天鹅、奇火锅、秦妈、齐齐火锅blabla连锁火锅店,呵呵,半个土著的坛子表示:基本没进去过好嘛!!
倒不是说一点不好吃,重庆街上随便一间火锅店都能秒杀外地火锅,只是味道一般,在性价比和气氛上都略逊的啦。
既然到了重庆,当然要吃最本地最特色。
坛子由于长期混迹沙坪坝,所以推荐的店多为本区。好,终于进入正题。
1.大龙火锅
这家想必不用多说了,这个名字可是响彻重庆周边省市的!
特色是摊子小,老火锅,口味重,菜品新鲜(尤其是肉类)
地址:沙坪坝区小龙坎电台巷
2.矿火锅
曾经这家火锅在破败巷子深处,居民楼脚下搭了个棚就开卖了!真的是苍蝇馆子。
由于味道好,人气太旺,老板发达啦,店面大升级,还开了很多分店。分店装修洋气多了,不过味道嘛…坛子还是喜欢曾经破雨棚下的原版。
地址:沙坪坝天陈路公园支路中医院前方50米
3.麦香园火锅
这家是坛子到重庆吃的第一家火锅,当时就被惊艳了!
和其它老火锅不同,味道不是辣为主,而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浓!郁!!浓郁你造吗?就是每一口都觉得很满足,吃得很爽的感觉。
不用说,人气极高,依然每天排长龙。
地址:沙坪坝南街62号(近好又多超市)
4.记忆老灶火锅
记忆老灶的装潢比较偏土家菜风格,土碗搪瓷杯九宫格鹅石板,老火锅配梅子酒,附近的学生们尤其喜欢这家。
值得一提的是,隔壁的大盘鸡也超级好吃,用坛子小伙伴的话说就是:终!身!难!忘!每次吃记忆老灶都要去隔壁打包一个大盘鸡拌面下火锅。
地址:沙坪坝正街4-18号欣阳广场东天桥下小巷内
5.乾矿
坛子每次总会说成“走,去吃‘干’矿!”真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啊……
他家保有“吃过的人都觉得不错”的好口碑,不算特别辣,鹅肠一级棒,酥肉的花椒味也很香。
地址:南坪步行街惠公路196号附3号2楼(新世纪江南商都旁)
6.渝宗老火锅
黄泥磅一霸渝宗,地球人都知道,经常和晓宇一道被推荐,很多分店,但分店水准坛子没有肉测过,保险起见还是吃总店好了。
地址:黄泥磅紫康路(近司法局)
7.渣渣火锅
现在已经改名“岗上渣渣”了,绝壁是人气最旺的那间,排队到哭!
不过有小伙伴最近去吃说水准不如以前了。
地址:两路口体育路体育馆中门斜对面
8.安胖老火锅
都说安胖是被隔壁的渣渣带红的:每次一群人来吃渣渣,发现“擦,那么多人,我还是随便吃一家吧”,然后就去了安胖,然后就发现“擦,这家也很好吃嘛!”
然后人气就越来越旺了,一到下午就被排队的人堵门了,完全不输隔壁渣渣。
地址:两路口体育路大同村1号
9.邓记莽子老火锅
藏在花市深处的这间邓记莽子火锅确实不太好找,好多外地人走到附近实在找不到,就吃个旁边的小面十强就走人了。
他家特色是牛油足!香!既然是老火锅当然也很辣,玻璃胃可能要三思。既然在窄到哭的花市环境当然也一般,不过每次等位被一堆花包围还是有点油腻腻的小清新感,哈哈。
地址:渝中区鲁祖庙7号(近花市入口)
10.坝坝火锅
本地人爱是爱,但是分两拨:一拨是吃了又吃、欲罢不能;一拨是吃了回味,但不敢再去。
因为确实“辣得遭不住”,部分本地人都不能承受的那种辣。
地址: 沙坪坝区沙滨路华宇金沙港湾(近石门大桥)
11.王五火锅
这是坛子看人多跟风乱入的一间火锅馆,一口下去:“我擦擦擦擦,这么好吃的火锅店我怎么没听过”。
好吧,是坛子孤陋寡闻,其实王五在重庆本地人间早已颇有名气,分店也开了一地。
不过,大家都知道开久了的店,后期口碑和前期相比都会弱,不过食客依然多。
地址:杨家坪直港大道上江城(833总站旁)
12.大虎老火锅
重新正经装潢后的大虎门店还是很洋气的,招牌还写了英文!!
还是那句话,老火锅,吃的就是重口味,直港大道和洋河两家的味道都差不多,发挥比较稳定。
地址:杨家坪直港大道34号附6号
13.黄姐火锅
五里店那家排队排到吐的黄姐火锅本地人都听说过,味道不错还便宜,不对,是超!便!宜!
就是不太好找,有多不好定位,你看看地址描述就知道了……
地址:江北区五里店灯饰广场一直往北滨路方向走……
14.牛毛肚821老火锅(杨家山老火锅)
这间是坛子的私藏,特别送给那些觉得吃火锅就是吃香料的健康派吃货。
这家真的是家庭作坊,是附近川外学子的最爱,便宜好吃不说,吃完身上一点味道都没有!
地址:沙坪坝区童歌路杨家山821终点站
以上为半土著坛子联合资格土著倾情奉献,大渡口、渝北和南坪等区因为平时混迹的时间短所以知之甚少,欢迎小伙伴们补充推荐!
图片来源于微博、大众点评。
版权声明:
本文为谈资生产队原创稿件,版权归谈资APP所有。如希望转载,请事前联系我们:337268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