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一场雨下来,气温立马降了一大截,面馆门口的栾树上,密密麻麻的小花,碎了一地金黄。这是家乡的样子。
就像这碗手擀面,也是家乡的味道。
1
我小时候也是吃手擀面的。
经常是奶奶和面、揉面,再拿根长长的擀面杖,面在擀面杖下翻飞,很快,案板上就有了切好的面。
做饭时,奶奶经常和我说话玩笑,但是擀面时,她就不再说话,要把全部力气,用在擀面杖上了。
我站在锅边等着,身高不过和灶台一样,看着面在锅里翻滚,最后加上新鲜摘来的一把青菜,很快就是一碗最鲜美的面条。
后来,街上就有了自动压面的地方,带半盆面,排队等着机器吐出面条;再后来呢,四处都有卖现成的面条了。
同样是吃,真的再也不会去费事手擀了。后来家里有了小朋友,才被“特殊对待”了一阵子,她也能吃上外婆亲手做的手擀面了。
后来我想,手擀面虽好吃,但对于一个家庭主妇来说,每天要擀好全家人吃的面,其实是个非常大的体力活儿。不用擀面,对于做饭的人来说,真的是一种解脱。
那天,朋友说,带你们去吃一家真正的手擀面吧。
吸引我的,是朋友的介绍:“你知道吗?可多餐饮老板喜欢去他家吃,那些老板们啊,放着自己家几十样菜不吃,单单喜欢跑去吃这一碗面。”
最有意思的是,有个开了家大餐厅的老板,自己的餐厅就在不远处,却喜欢跑过来吃他家的手擀面,赶上中午人多没位置了,就着饭碗蹲在饭店门口的树下就呼噜噜开吃。
好吧,说到这份儿上,必须尝尝了。
2
顺着东风南路往天时街向南,很快就看到“面之源”。门面很精致,装修自有一种古朴的乡村风格。
这是家经营新密特色菜品的饭馆,老板就是新密人。店里最招牌的,就是
现擀现做的面条。
捞面条总共有四种卤:西红柿鸡蛋、豆角肉丝、茄子肉丁和三丁卤,还有一种炝锅面,是用绿豆面做成的。
我们要了份西红柿鸡蛋面和炝锅面。好家常的味道,油盐一点不重,清淡鲜香,一口接一口想吃。
尤其是面条,软硬合适,不筋不懈,入口就是面香。
一碗面,又和从前的味蕾,久别重逢了。
“面之源”有位专门的擀面师傅龚国印,是老板特意从新密老家找来的,50多岁的人,擀得一手好面,就这单凭他自己,供应一天的面量,也很不容易。
“这真是个力气活儿,非得一个男劳力才能擀下来。”
老板说,面好吃,还有一个秘诀,就是面粉不是买来的,都是来自新密当地山上的手工石磨面,“要的就是一份最原始的香味儿”。
那天的饭,因为还要了几个菜,最后的面,还剩了半碗。
和我们一起吃饭的面馆老板,确认大家都不吃了,拿过剩下的半碗面,三口两口吃了。
“这都是师傅亲手擀出来的,太不容易了,真是舍不得浪费。”
3
吃完饭出门,已经下起了微雨。
秋天一场雨下来,气温立马降了一大截,门口的栾树上,密密麻麻的小花,碎了一地金黄。
这就是家乡的样子啊。一碗手擀面,也是家乡的味道。
河南人爱吃面。一碗面里,有着亲情乡情。在以前,一直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说法。
出门吃饺子,既是丰盛的相送,也有“包”起来的意思,寓意早日回来,团团圆圆。
下车吃面,是为了迎接旅途劳顿的家人,一碗面,能让肠胃熨帖,那长长的面条,也是长长久久的相聚。
想起了几个著名河南作家爱吃面的故事。
刘震云说,得知自己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时,他正在菜市场买菜,准备做捞面条,正在纠结买西红柿还是买茄子,因为西红柿比较贵。
听说获奖了,刘震云一高兴,毫不犹豫买了西红柿。
凭借《生命册》斩获茅盾文学奖的李佩甫,也很幽默地说,自己原来就爱吃捞面条,获奖了,“还是爱吃捞面条”。
更不用说写下了煌煌巨著的二月河,也是捞面条的忠实拥趸,家人曾透露,“他想吃面,夫人就下碗捞面条,肉末配椒丝浇面,二月河三筷子两扒拉,狼吞虎咽,十口八口就是一大海碗。”
天高水远,河南人的心头好,还是一碗面啊。
回 馈
“面之源”的老板,也是放不下家乡那碗面,也想把这份“家乡的味道”带给更多人。
一碗面可以慰风尘,一碗面可以暖人心,一碗面可以忆童年,一碗面可以寄乡情。
从远方回来,你是不是也早已迫不及待想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老家手擀面?在这个寒雨最多的秋季,面之源想为你奉上一碗走心的回家面,也让你体会一下“上车饺子下车面”的古老乡情。
活动内容:9月12日至10月12日到店的客人,凭当天火车票或飞机票可以免费送一碗面(店内面任选一种,一票换一碗,电子票即可)。
地址:郑州市东风南路与天时街交叉口南100米路东面之源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面之源所有)
文 | 李肖肖 编 | 阿宁
好食记为头条号签约作者,发布内容均属原创,版权属于河南观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说面面俱到的特色!
1. 面面俱到的特色是什么?今天我来告诉你,面面俱到的特色就是所有的卤料全是人工真材实料打造,这个东西骗不了人。
< class="pgc-img">>2. 说实话,现在之所以吃到很多东西不好吃,主要原因并不多,很多都是预制的。像这种真材实料的东西,现在在市面上还能吃到多少?
3. 所以有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东西贵,我认为就是一分钱一分货,这个是质疑不了的。做出好味道容易,但是想一家店能坚持做出好味道,我觉得这个挺难的。
< class="pgc-img">>4. 为什么有些餐饮商家没活多久就死掉了?因为有些人投机取巧,最开始自己的定位没做好,做来做去随着物料的上涨等各种因素出现了插曲,也想降低成本去搞一些简单的替代的东西,最后就把自己搞死了。
5. 任何行业都是有周期,有它的寿命的,寿命到底能活多久就看自己怎么去掌握了。
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一点都不假。如果从一个行当转到另外一个行当又能有名气,这个人应该是奇才了,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 class="pgc-img">>现实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个奇女子叫王洁,蓝田县厚镇人,在位于四医大唐都医院后门西600米,电厂东路与席王路丁子路口开了一家手擀面馆,夫妻二人经营,靠淳朴厚道,靠量大价廉,靠童叟无欺、靠买卖公平赢得客人赞誉。
< class="pgc-img">>今年三十六岁的王洁受父亲的影响,喜欢行医,毕业于某卫校,毕业后在家乡开了一家私人诊所,治病救人。父亲去世后,又偏逢政府整合乡村医疗,每个村子只能保存一家卫生室。从资历上无法和村里另外一个诊所相比拼,于是放弃了乡村医生这个受人尊敬的行业,来到了古城西安打拼。
< class="pgc-img">>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咥面,南方人嗦粉,中部省份面、粉通吃,每一天每一样不可或缺。
< class="pgc-img">>面条素有“陕西十大怪”之一的美名。陕西人爱吃面,不管是大人还是碎娃,几天没吃面,就短精神,就像秧被霜打了一样,蔫蔫的。偶尔外出旅游的人,回到故乡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看老婆孩子,而是找一个扯面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才悠哉游哉的荡回家去。
< class="pgc-img">>陕西人,爱咥面由来已久,不管你身居何地,时间长了,都会有面的情节。陕西地处北方,大部分种植小麦,所以吃面也就很正常了,除陕南乡党多吃米之外,关中,陕北都以面食为主。油泼辣子剥个蒜,吃起来那是当当的。
< class="pgc-img">>俗话说的好: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调一碗黏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在陕西吃面,没有油泼辣子也不行。随便走进陕西的一家面馆吃饭,桌子上肯定放的两样东西就是油泼辣子和醋。谁家的桌子上要是没有放油泼辣子和醋,那么这家的生意肯定不咋样。
< class="pgc-img">>年纪大的人可能都非常怀念,过去,母亲给我们捞一碗手擀的面,给铁勺倒点菜油,把铁勺伸进灶火的炉膛里,油一冒烟,赶快拿出来,把葱花撒到勺子里,然后给我们几个娃一人拨一点,那一碗面香的,那一种记忆,恐怕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 class="pgc-img">>于是王洁决定和老公在西安开一家手擀面馆。其实陕西的女人手擀面是最为平常的一件事,尤其是农村女人,如果你说你不会擀面,会遭人耻笑的。
< class="pgc-img">>说干就干,根据实地考察,选择外来无工人多的特点,在唐都医院后门找到了一间门面,店面虽然不大,相对于支出少,每到饭点,门口临时支起的桌子也坐满了人。
< class="pgc-img">>问她客人为何选择他们店的缘由,她说,唐都医院周边的工地多,附近的装卸工也多,再加上在唐都医院看病的农村人多等特点,她的量给的大,别人一袋面粉可以做九十到一百碗,她只做七十多碗。在加上好多原材料从老家蓝田运来的,成本相对低点,所以尽可能的把利润降到最低。
< class="pgc-img">>就在我呆在她们店不到半个小时的功夫,她多次接到要面的电话,送货上门,并且迎来送往好多波客人。她说,你来的不是饭点,要不饭点来,咋们还没有说话的时间。
< class="pgc-img">>开面馆这么多年,她在老家盖了房子,令王洁最骄傲的一件事情通过抖音,好多人想邀请她一起做面食餐饮连锁。都被她婉言谢绝。她说如果家乡需要帮助的亲朋好友们能开面馆,她会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亲友们,也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 class="pgc-img">>文图:靳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