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胶贱伤农,“一杯橡胶水售价不如一瓶矿泉水”
我国天然橡胶消费量约占全球40%,但国内橡胶长期成本倒挂,胶园弃管、胶工流失严重
自2011年起,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下跌,甚至一度出现“一杯胶水不如一瓶矿泉水值钱”的窘境。去年以来,胶价低迷叠加疫情、旱情影响,橡胶主产区海南、云南的橡胶企业和胶农损失严重。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发现,橡胶生产效益低下、综合成本高昂,国内橡胶长期成本倒挂,胶园弃管、胶工流失严重,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保障面临较大压力。
胶价持续走低,胶农增收乏力
在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西盟公司班帅三队,胶工周宏伟暂别日夜颠倒的割胶工作。他家承包89亩胶园,去年割胶获得6万多元收入。
“前些年橡胶行情好,收入是现在的两倍。”他说,橡胶干胶价格一路走低,从最高时的每公斤20多元跌到12元,去年多数时候在9元到10元间浮动。
云南、海南是我国橡胶主产区,橡胶对当地农民增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仅海南全省就种植橡胶约800万亩,涉及200多万农民。然而,天然橡胶价格从2011年每吨4.2万元的历史高位持续下跌,近几年在1.2万元左右徘徊,种植效益低下胶农增收乏力。
业内人士指出,2005年到2012年橡胶价格走高,主产国大量种植,新增胶树产胶后遇到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出现总体供应过剩。去年初,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停摆,产业链难以形成复工闭环,天然橡胶价格一度跌破每吨万元,三季度胶价在短暂上升后又回落到较低水平。
在种植端,去年上半年海南、云南遭遇严重旱情。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情调度,截至去年3月底,全省橡胶干旱受灾面积346.67万亩,开割推迟、产量下降。根据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提供的数据,去年该公司大量成熟胶园因旱情休割、停割,受灾率一度高达35.7%。
直至去年7月,海南西部的胶树才普遍满足开割条件,开割期较往年延后近3个月。记者在海南昌江、白沙等地部分国营和民营胶园采访发现,大面积胶树枯死无胶可采。
在海胶集团红林分公司17生产队,持续高温干旱导致2.6万株橡胶树有近一半枯死。该生产队往年4月开割,但去年直到9月底还无法正常产胶。“一年约8个月的割期错过了一半,也错失了高产期。”该生产队队长李光存说,去年1月起胶工一直无钱可领,12名胶工有6人辞职。
效益低成本高,稳产压力凸显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资源,我国天然橡胶消费量约占全球40%。2017年,我国将天然橡胶产地列入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范畴。其中,云南和海南分别划定和建设900万亩、840万亩。记者走访两省发现,受产出效益低、成本高企的双重挤压,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种植面积和产量保障面临较大压力。
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天然橡胶种植自然条件劣势凸显。据海胶集团调查,海南橡胶平均单产仅为东南亚橡胶主产区约60%的水平。气候限制下适宜植胶土地资源约束趋紧,云南农垦经过60多年开发建设已种植天然橡胶近220万亩,垦区内宜植胶土地资源基本开发完毕。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所长黄华孙说,虽然我国成功在北纬17度以北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树,但适植区域和发展规模有限。橡胶树生长、产胶常年受到低温影响,还面临台风灾害。而东南亚的植胶国冬季没有低温,受台风影响较小,即使相同品种和管理水平,我国的橡胶单产偏低。
云南农垦有关负责人介绍,大部分胶园水土保持、林间道路、防护工程等配套工程滞后,老龄胶园和低产胶园不能及时更新。海南也面临同样问题,据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预估,全省30年以上树龄的胶园面积近100万亩,低产胶园达150万亩。
海南、云南民营胶园以农户分散式经营为主,栽培管理技术落后产量更低。在万宁市北大镇六角岭村,脱贫户蒋春妹种植的100多株橡胶树长势矮小、密密麻麻无序分布,加之缺乏管护,她家胶园单产仅为垦区胶园的三分之一,割一次胶只有10多元收入。
与此同时,国内天然橡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记者采访了解到,海胶集团天然橡胶直接生产成本达每吨1.6万元;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自产干胶综合成本也高达每吨1.5万元,仅割胶和胶园抚管人工成本已达到约1万元每吨。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位运行,连续多年跌破成本。
东南亚国家人工、土地成本大幅低于国内,如泰国每吨橡胶生产成本约8千元,当胶价在万元低位时仍有割胶动力。海胶集团红林分公司有关负责人指出,比如割胶收入每月都是1500元,对海南农民而言意味着生活拮据,但在东南亚已达到农民的中高水平收入。
效益低下引发胶园弃管、弃割,种植面积和产量保障存在较大压力。4年多来,海胶集团红林分公司公司胶工人数从900多个减少到500多个,胶工平均年龄接近50岁。该公司1.8万亩新开割胶园、老化胶园和偏远胶园因效益低下无人割胶,存在被周边农民侵占种植其他作物的风险。
“由于胶价低迷,近两年胶工年收入每年平均下降1万元,许多人都放弃割胶外出打工了。”周宏伟介绍,他所在的班帅三队有110名承包胶园的村民,去年仍在家割胶的只剩43人。
国营胶园承担着保供应任务不能“任性”停割,民营胶园弃管更为严重。2012年前后,海胶集团东兴基地分公司每年能从当地民营胶园收购5千吨干胶,近年来收购量已减少一半。
在云南西双版纳投资橡胶园的吴永春告诉记者,他于2010年投入150万元承包了160亩胶园,2016年已具备开割条件。但由于胶价低迷无力支付胶工工钱,至今仍未开割。“胶园目前没人管理,想转让也找不到下家。”
“补链”“强链”,提升效益抑制亏损
受访人士预测,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天然橡胶价格仍然难以逾越国内生产成本。为了确保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大对橡胶产业扶持力度,减轻种植端损失,并延长产业链条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橡胶从种植到产胶需要6至8年时间,期间需要持续投入抚管却没有任何收入。云南、海南基层植胶农场期盼,加大天然橡胶非生产期的补贴力度,支持企业和农户更新改造老化、低产胶园并推广良种,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提高胶园综合效益。同时,探索将天然橡胶纳入公益林补偿和生态补偿范畴。
为了破解胶园弃割、弃管问题,海南、云南近年来探索实施了天然橡胶价格保险、天然橡胶收入保险、天然橡胶“保险+期货”试点等,补偿植胶主体因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业内人士建议,可在此基础上开展目标价格保险,参照天然橡胶完全生产成本适当制定保险目标价格,覆盖植胶成本和植胶合理收益。
割胶工作劳动环境恶劣,时间日夜颠倒,一线胶工普遍患有职业病。在胶工迅速流失的情况下,基层胶工呼吁,将胶工列入特殊工种目录,给予特殊工种退休待遇。
新技术的出现为破解“无人割胶”难题带来转机。科研机构、橡胶企业研发出电动割胶刀、“一机一树”割胶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但成本过高难以全面铺开。海胶集团企业发展部总经理武晓东说,可以适时将智能割胶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畴,并成立投资基金支持相关团队科研攻关。
在减少种植环节亏损基础上,橡胶产业走出困境亟待提质增效、延长产业链条。记者采访发现,云南、海南橡胶加工产业小、散、乱,亏损面较大。海南天然橡胶年产量30余万吨,加工企业却多达100多家。云胶集团党委书记宁顺良说,云南橡胶加工厂数量和产能规模也远超本地橡胶实际产量,高价抢原料、压价卖产品等现象频发。
“淘汰天然橡胶初加工落后产能,发展高端橡胶制品业或许能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副所长谢水贵建议,加快淘汰天然橡胶初加工落后产能,重新制定天然橡胶加工环保标准,加大对民营初加工厂的整合,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的加工体系。
当前,我国橡胶初加工产品质量一致性差、高性能天然橡胶依赖进口。黄华孙建议,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在品种改良、质量调控、割胶机械化自动化、新材料、新型橡胶制品等关键领域,攻克基础性的共性技术,加快天然橡胶材料在航空轮胎、高铁隔减震、潜艇密封圈等高端制品中的应用,并促进下游制品业发展。(记者罗江、浦超)
标题:“瑕疵品”没瑕疵,“临期商品”不临期?并不是发错货了,而是商家的营销手段
“货收到了,介绍上说是瘪桶,但是我看包装完好,一点瑕疵也没有啊?”
“是吗,亲?可能是仓库发货的时候没注意。没事儿,您满意就好!”
近日,常州市民小杰在网上购买了一桶蛋白粉,为了省钱,选择了“瘪桶、临期”产品。然而收到货时,却发现外观没有任何瑕疵,距离保质期也还有一年多时间。更让他感到惊奇的是,该货品的收货评价中,不少消费者都表示商品毫无瑕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上,这并不是商家发货疏忽,而是精准营销。曾经负责网点运营的张平(化名)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瑕疵商品无瑕疵,临期商品不临期
常州市民小杰是一名健身爱好者,平时经常购买蛋白粉。“一次偶然,我发现竟然还有‘瑕疵、临期’的蛋白粉售卖,少了几件赠品,价格从420元左右变成了380元左右,便宜了十分之一。”小杰询问客服后,对方表示,这些便宜的蛋白粉全部都是正品,因外包装有瑕疵,出现了“瘪桶”、磨损等情况,保质期还有一年多。小杰觉得蛋白粉买来都是自己吃,不是用于送人,只要产品质量没问题,外包装好坏问题不大。
“收到货之后,我还很疑惑。保质期确实和售后说的一样,还有一年多才到期,正常情况,两个月不到也就吃完了。但是,仔细找了半天,根本没有瑕疵,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带着自己的问题,小杰再次联系了客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段对话。
按照小杰提供的信息,记者找到了这家店铺,发现确如他所言,对于“瑕疵清仓”的商品,消费者收货后的评价都很正面,不少人表示“外观完好,保质期很长”。
运营达人给记者出了一道应用题
张平曾从事网络销售运营多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情况下,这并非商家发货时疏忽了,而是一种精准的营销方式。
为了解释得更清楚,张平给记者出了一道数学应用题:一件按成本为10元钱的商品,甲愿意出11元买,乙愿意出15元买,丙愿意出20元买,如何定价收益最高?
“按照11元定价,3个人都会买,总利润3元;按照15元定价,乙丙会买,利润10元;如果按照20元定价,只有丙买,也能赚10元。”按照正常的解题思路,定价15元和20元都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张平表示,数学题的答案远远没有生活来得精彩。“利润最大化并不是10元,而是按照11、15、20的价格分别卖给甲乙丙,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16元。”他告诉记者,在明码标价的网购平台上,要想用不同的价格卖出同样的东西,就得用一些小技巧。小杰遇到的卖家设置了“临期”“瑕疵”“清仓”等链接,为降价优惠打起了掩护。
“大家在收货时发现,自己购买的‘瑕疵商品’没有瑕疵,临期商品也并不临期。很少有人会仔细琢磨这件事儿,只会觉得自己运气不错。”按照原价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会得到一些赠品,即便发现了这种营销手段,但是看看手中的各种小礼品,也不会觉得吃了什么亏。
原来这些优惠,都是精准营销
“有一些消费者对品质要求很高,不会考虑瑕疵、临期商品,根本不会点进链接研究。但是,也有一些消费者比较想得开,觉得品质没问题就行,有一些小瑕疵不要紧。”张平表示,“瑕疵、临期”的商品数量其实很有限,根本不可能敞开卖,“这就是商家精准营销的手段”。
心思细密的消费者可能会发现,有一些商品在购物促销活动中会被悄悄下架,“这种产品可能是促销后的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或者卖家觉得利润损失太多”。
“有次我看中了一件进口面料的大衣,我想等到双十二的时候下手。结果等到双十二活动开始的时候,商家直接下架了这件衣服。”常州市民许先生表示,询问客服后,对方表示,等双十二结束后,会重新上架。
采访中,张平表示,不少药店会将价格低、利润薄的药品放在货架最下层,蹲下来才能看到,消费者能够平视的药品都是利润最好的。
“‘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是新鲜事’,线下门店早就有同样的营销方式,如今运用在网购上罢了。”他表示,在选购商品时,如果店内有“清仓”“瑕疵”“临期”的链接,不妨点进去看看,很有可能是无赠品的薄利多销款。(郭靖宇)
来源:扬子晚报
湃特约评论员 土土绒
纸巾2元一位、酱料10元一位……你有没有发现,在饭店买单的时候,一些莫名其妙的“项目”一不留神就跑进了账单里,明明没有点,却理直气壮地让你付钱。这时,你怎么办?
直接付钱吧,心里憋屈。跟收银员据理力争吧,对方总是有一大堆理由,什么是餐厅的“必点”项啦、自动下单没办法啦,总而言之,你费劲口舌也未必能把这几块钱争取回来。想想也很自然,商家费尽心思给你挖的坑,怎么能那么轻易就让你爬上来?
不维权吧,自己吃亏;维权吧,成本太高。两难之下,很多人选择了默默忍受。
最近,浙江温州乐清市市场监管局接消费者投诉,称某火锅店内存在吃饭“必点”纸巾,且没有事先告知消费者的现象。经过调查取证,乐清市市场监管局认定该店的行为违反了《浙江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第十三条规定:
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目前,乐清市市场监管局已要求该店立即整改,并对该店作出罚款2万元的处罚决定。
此前报道《2元纸巾成必点品?温州一火锅店被罚》,戳图可查看详细内容
这一处罚决定可以说大快人心了。毕竟,这些年我们遇到的糟心消费经历,何止是下单“必点”纸巾一项?进了餐厅要收餐位费,拿起筷子要收餐具费,点完菜告诉你没到最低消费……简简单单吃个饭,偏偏能吃出这么多花样来,真是让人心累。
其实,细究起来,这些糟心事都可以算作霸王条款。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
不管是利用扫码点餐的技术手段设置“必点”项,还是收取餐具消毒费、设置最低消费、禁止自带酒水等等,都是利用商家的优势地位加诸消费者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然而,在逐利的冲动之下,仍有许多商家前赴后继地给消费者“挖坑”上动小心思,试图蒙混过关。
霸王条款明明不合法也不合理,却生生不息,无非是因为治理起来存在诸多难点,比如一些做法比较隐蔽、难以取证,消费者维权成本太高等等。要想不让商家的霸王条款得逞,还得消费者与监管部门共同发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较真时得较真,遇到霸王条款,在与商家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向消费者协会或有关行政部门投诉,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一旦确认霸王条款,就该严格处罚,让商家罚出“痛感”。如此,狠狠“打脸”之下,才能杜绝商家投机取巧的心理,维护对消费者友好的商业环境。
来源: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