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中我们总看到别人风光,却不知背后的辛酸。
同样的,今天这位创业者看到别家火锅店“轻松来钱快”,以为自己也能复制。
惊喜的是,开业12天就冲进火锅热门榜全市第一,头月营业额高达60万,但凭运气赚来的钱,总会因实力亏掉。
好景不长,遭遇生存危机,苦熬1年多,最后无奈割肉离场......希望她这个经历能给你一些前车之鉴。(以下为受访者自述)
3个餐饮小白,比猫画虎开始卖火锅
我和朋友偶然在重庆吃了家非常好吃的串串,叫“李串串”,想着引回当地肯定火爆,而且我家附近一家串串店常年排队,眼红人家“轻松来钱快”,看着也没啥技术含量,下定决心回家加盟它(我们总共3个股东,无人有餐饮经验)。
那时候“李串串”大街小巷都是,但无一例外都是假的,我们在总店找到创始人,不过他说没有开放加盟,这事就搁浅了。
过了半年,发现他开放加盟了,我立即跟上,加盟费8.8w,也比较便宜,说干就干,幻想着年入百万的生意就开始了。
首先是店面选址,我们在市内挖掘三尺地找,奈何好的门店可遇不可求,鉴于之前做生意也有一些客源,想着只要装修有特色,打造成网红店,客人肯定络绎不绝。
甚至在市区热闹的商业区,看见好像没啥生意的店,也跑进去问人家要不要转让,被人翻了无数个白眼(奉劝各位,餐饮选址是能否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千万别和我一样盲目)。
峰回路转,我们打听到有一家位置不错的店,面积也符合条件,两层360平,老板来不及收拾,就被我们软磨硬泡地把转让合同签了。
接下来就是招兵买马,组建团队,刚开始招了6个后厨,2个洗碗阿姨,14个服务员,自己人当店长。
万事俱备,唯一让我们觉得“只欠东风”的就是李串串这个品牌名,好吃是好吃,名声不是很好,那时候市面还有好几家仿的,如何让客人区分真假?
草率把串串改成火锅,开业竟冲到全市第一
后面和创始人聊天,知道他旗下还有“最火锅”,主打小份菜,那时候火得不要不要的,于是我们3个又开了个小会,最终决定把串串改成火锅,装修围挡都做好了,最后又给换了。
▲最火锅外景
装修越接近尾声我们就越紧张,因为装修可以把控,但是做餐饮,锅底怎么炒,人员怎么安排,全部一无所知,总部在临近开业派了2个人来指导,一个教怎么炒锅底,一个教怎么使用收银机。
锅底学问很多,我们就是一群小毛孩,炒锅底完全不按照总部教的配比来,都是凭自己感觉。
还有服务员,当时对他们的要求就是有礼貌,对客人要热情,熟悉菜品价格等,考核了一遍,竟然打招呼只会说:客人,你好。还没正式上班,就已经开了3/4个人,还有1个一声招呼不打就走了。
再说下我们的火锅,做的是小份菜,价位从1.3元到3.1元、13.1元,最贵的只有16.3元,全家福50多道菜,268.8元,顾客花最少的钱,吃到最多品种的菜,看起来很便宜,实际也是有利润的,复购率也会提升,这种外面火锅店没法做到。
▲最火锅小份菜品
在装修的2/3个月内,我们已经建立一个微信群开始铺垫宣传了,临近开业,微信里也有1000多人,那时候同一条街就有2家火锅店要开业,他们全部敲锣打鼓,我们就请了亲戚朋友过来试吃一顿,然后默默试营业。
因为已经有了群众基础,开业就是最火爆的时候,要趁着机会冲击美团销量,当时我们做了一个“88元抵100”的优惠,不出所料,太火爆了,每天客人络绎不绝。
营业的第12天,热门榜,销量榜,直接冲到了全市第一,但伴随的也是种种问题......
头月营业额60万,但致命打击也接踵而至
我们自认为好的菜品,口味,有些顾客并不认同,第一天就收到一个客人微信“通报批评”,为了避免负面影响蔓延,马上给她道歉退款。
第一个月就是摸索,口味、顾客、员工关系都在摸索,员工甚至在店里因为琐事大打出手,心力交瘁。
好不容易熬过一个月,算了一下实收60w,利润大概20多w,看到钱就有动力了,想着4~5个月就能回本。
到第二个月,口味慢慢稳定下来,我们也有了少许经验,打卡的人依然很多,第二个月营业额大概在50w,也不错。
第三个月,就是9月份,淡季来了(7、8月虽是夏天,但学生放假,夜宵氛围好,妥妥的旺季),哪天营业额掉到1万四五,就愁的不行,危机意识贼强,于是加了点卤味进去,叫做“卤力拼”,味道还不错就上了。
▲最火锅卤味产品
9~10月虽然淡季,但依旧可以盈利,每天有1.4w以上,周末可以突破2w,七夕的时候,接待客人超过100桌。
1月马上过年,大家卯足了劲干,囤了很多底料和菜品,然而现实无比残忍,疫情来了,全部员工居家隔离。
到3月份,可以开放堂食了,想不到刚开门就被挤爆了,报复性消费来了?心中又燃起了希望。
▲报复性消费是假象
好景不长,还没乐够一星期,另个致命一击的消息又传来,附近的海底捞马上要开业,两家店之间距离不到500米。
不过是个县级市,就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火锅店,海底捞的进驻无疑是个海啸般的冲击,疫情后的反弹也是假象,生意好了没几天又开始萎靡,营业额破了有史最低......
先打价格战,后“
改自助
”遭遇滑铁卢
从不爱做活动的我们也开始随波逐流,请了吃播来店里宣传,又搞了非常优惠的套餐,39.9元抵100,赔钱赚吆喝,外人看人气还不错,但利润越来越少。
慌得乱了分寸,想一出是一出,我们主打重庆小份菜,但这个盘越变越大,还推出了牛蛙,冬阴功汤锅......越来越偏离主题。
半年几乎都在原地踏步,最后商量:改自助!因为看到隔壁串串经营2年依然屹立不倒,他改了自助,中午都能排队,我们就在无任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起了自助。
首先撤掉了2张桌子,至于怎么定价,定多少可以盈利,谁心里都没数,直接看隔壁的定价,中午58元每位,晚上78元,锅底酒水另算,4个人免锅底。
▲盘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偏离主题……
结果差评率非常高,顾客觉得菜品少,很多东西吃不到,还有老顾客过来看见改自助餐就走了,我们又做了一个“可自助、可单点”的决定,吃了第一波自助的人可以说没有回头客,生意越来越惨,每天营业额也只有四五千。
2021年春节,别家店都大排长龙,但我们冷冷清清,年过完,我们就决定正式把店转出去!
2019年7月到2021年2月,短暂的1年零7个月的火锅生涯就此结束,盘算了下,自从前半年回了近90w以外,剩下的时间平均都在保本状态,真正让我们回本的是转让费。
▲疫期还搞起了外卖
10条干货掏心掏肺给大家
1、如果你想开一家餐饮店,要迎合市场,不要反其道而行,比如我开了在当时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小份菜火锅,火了,隔壁店开竹荪鹅,没两个月就倒了。
2、店面选址很重要,不要盲目自信,就算你手头上有部分客户,开店就开像样的,如果有生意,房租是你最少的支出。
3、如果想赚钱,最好当做主业来做,我们3个都不是,所以再不济也有退路,抱着这样的心态,效果大打折扣。
4、老板不一定要亲自炒锅,但一定要懂得技术,不至于客人反馈不好吃的时候都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什么都是厨师说了算。
5、定期开会,股东之间,员工之间,发现问题,逐一解决。
6、没有经验不要店太大,我们的店面就有点大了,宁愿制造出天天排队的氛围,也不要店里显得很宽敞,成本也高。
7、味道一定要保证并坚持,这个是核心,许多店生意越来越不好,总会看见“味道变了”的评论有没有?
8、生意不好就及时转让,不用硬撑,否则只会越亏越多。
9、线上结合线下,不单是餐饮,所有门店都是,想靠着好位置就能吸引自然人群,很难。
10、活动不能停,餐饮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新店层出不穷,不能让你的店从顾客的记忆里消失,就天天打广告出现在他们眼前。
家小区楼下,是人流量比较大的吃喝一条街。各种餐饮类,少说开了40多家店铺,外加一个菜市场和一家华联超市。
人流是很多,但架不住店铺更多!
每天有关门的,每天也有开业的。
01
“开了个文具店,彻底把我害苦了”
这是我小区楼下一位文具店女老板跟我聊天时说的。
这条街上,有个小学,看到每天上学放学这么多孩子,女老板心动了。
借钱加积蓄,开了这家文具店。
开店初期,女老板想得非常美好——
文具店不用装修得太好,只要货架子上学生常用的文具摆放全些就成。
每天最忙的点,无非就是学生上学和放学的点,其它时间几乎是自由,不像周围的餐饮店,一守就是守一天。
店面不大,目测有40多平,是上下两层。
一楼是商铺,女老板又把二楼一分为二,一半用来堆货物,一半装修成了卧室,可以休息。
房租一年8万左右,转让费3万。
再加上进货和货架收银台等等,20年底,店铺开张,一共扔进去20万。
开业一个月就后悔了。
文具店挣的都是块八毛的钱,利润空间在网购的冲击下,几乎没有。
东西五花八门,清货和进货极其麻烦,看得人眼花缭乱。
每到学生放学,一堆学生冲进来,吵吵嚷嚷,但每个人最多买个几块钱的东西。
小学生的消费能力着实有限,绝大部分学生手里没有一分的零花钱。
关键是还经常丢东西。
一些个头小的,像发卡、橡皮、挂饰,经常对不上账。
挣点钱,又全压到货里面。
女老板本来想着,等女儿上小学,她在附近开店,即能挣钱,还能照顾女儿,一举两得。
结果现在,每天天不亮就得去店里,晚上理完货都9点多了,回家女儿都睡了。
既挣不到钱,又顾不上女儿。
每次和别人聊到这个店,都愁得不得了。
积蓄没了,又被店绑死,家里顾及不到也乱成一团,还挣不来钱。
转租又不舍得装修和投入的成本,就这么一天天耗着。
02
价格战,最终结果是伤亡惨重!
我很爱吃鸭脖鸭头这些卤味。
楼下这条街,开了四家卖鸭货卤味的店!
一条街,四家卖相同产品的店,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最开始,只有两家卖鸭货卤味的,买卖还不错,这导致了有人眼红,也想加入这个行业分一杯羹。
然后,21年初,又有两家卖鸭货的店几乎同时开业。
四足鼎立,价格战立马拉开了帷幕!
新开业的两家,率先降价3成,开业大促销,拉新顾客,并充值办会员卡和储蓄卡。
热闹了一个月,沉寂下来。
客人就这么多,四家一平分,利润空间压得不能再压,打价格战的后果,就是养叼了顾客的胃口,只接受低价,不接受原价。
比如我,已经彻底接受了10块钱3个鸭头,而原价10块钱2个,我认为太贵了,不会去买。
21年中旬,其中一家新开业3个多月的店铺就贴出了吉房出租的通知。
老板是个年轻妈妈,孩子上小学了,自己拿着家里的积蓄出来开店。
房租(30平,只有一层)加一套设备以及各种货,投了10来万。
到最后关门那个月,每天的流水不够200块。
那会儿也正好到了夏天,卤味隔夜就会变质,不关门只能每天赔钱干。
结婚以来所有的积蓄全扔进去,化为了泡沫。
很快,另外一家也撑不住了,在今年国庆节悄悄关门了。
还剩下了最开始的那两家店,买卖大不如前。
因为顾客用便宜的价格买了一段时间后,认为现在的价格太贵了,不值当买。
03
赔得最多的店——火锅食材
这家是加盟店,专门卖火锅食材的,店名叫X熊。
装修高大上,店面也不小,房租更是贵得离谱,一年要十几万。
还有加盟费,装修,进货压货,以及十几台冰柜,老板说,扔进去60多万。
开业第一个月,我就知道,这家店全赔上了。
店里一天到晚进门不到10个人,服务员无聊地在收银台拿着手机玩斗地主。
火锅食材替代性极其强,光旁边那家华联超市,就能买到所有的涮火锅食材。
这家店走的是高端路线,物品单价贵,跟这个18线小城格格不入。
开业一个月后,老板看买卖实在不行,就印了传单做促销。
全场打7折。
我进去瞟了一眼,别说打7折,就是半价,我都接受不了。
这家店坚持了6个月,然后转让出去。
几十万,立马化为了乌有。
04
“不开店是个死,开了死得更快”
菜市场旁边,开了一家熟食店。
专门卖……
哦,我在进这家店之前,根本看不出它卖什么。
外表装修得高大上,店牌子设计出了像是极简风格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轻奢感。
一家卖熟食的,硬是走出了LV的三分风格!
开业半个月,愣是没有几个人敢进门!
店老板是个中年男人,急得每天站在店门口吆喝揽客。
大家都知道,开餐饮店,一开业就没人来,那么后头也很难有人来。
这家店装修投了30多万,老板40来岁了,一辈子的积蓄,两个月全部清空。
目前这家店还在坚持,但是一天下来没什么人,老板还在店门口卖力吆喝。
隔壁的奶茶店老板说,这家开业三个多月,流水做了不到2万块。
关门是迟早的事,就看老板还能坚持多久了。
店老板闲着无聊时跟旁边店铺老板聊天说:我只会开店卖熟食,没想到,不开是个死,开了死得更快。
05
最省钱的开店模式——夫妻店
20年,这条街上开了一家面馆。
老板负责后厨,老板娘负责收银端面等一切杂事。
这种夫妻店模式,将成本压缩到了极致!
面馆走的是低端路线,因为这条街上,最少有5家面馆。
两口子早晨7点就来店里,开始收拾厨房,做卤子,准备食材。
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
一天14个小时靠在店里,只有下午没什么客人的时候,两夫妻才只留一个人看店,另一个去休息。
孩子没有一点时间管,成绩一塌糊涂。
老板娘说,闺女上四年级了,数学考了26分。
一想到这些,就愁得不得了。
但是挣钱就顾不了孩子,顾孩子就挣不来钱。
开店利润太少,实在没有钱去雇人来帮忙。
挣着刚够温饱的钱,错失着孩子的童年,一天天重复昨日的生活,对未来,没有任何期待。
< class="pgc-img">>
现在社会,开店这个事,极有可能让自己的积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买卖不好做,开店要谨慎!
年,表哥在城市打工,经常路过一家火锅食材店,偶尔顺路买点火锅食材,回住处做个火锅。每次路过那家店,看买食材的人也不少。
有一天,表哥就随口打听,问老板,开这个食材店,生意怎么样? 老板乐呵呵的说,还行。
然后和表哥攀谈起来,说如果表哥有想法,可以介绍厂家业务人员给表哥认识。
第二天,就有厂家业务人员找表哥聊开店的事,表哥在外地打工多年,一直想回县城开个店。业务人员就给表哥画了一张大饼,说做的好的话,一年赚20万都不成问题。表哥一听很激动。
大约去年6月份,表哥就带着业务人员回老家县城,筹备开店的事。业务人员带着我表哥选店面,后面店面的装修,店里的货架都是厂家搞好,但是一次性加盟费8万块。 找了个店面,一年租金5万。然后前期进货,先打款6万块钱,分批发食材。
找了个好日子开业了,刚开业前半个月,按照厂家的策划,搞促销,生意很好,一天能卖2000多块钱,抛开水电房租等,纯利润500-600块钱左右,表哥觉得这比外面打工强多了,一年轻松20万。
等到一个月后,店里生意急剧下降,周边的人尝过鲜之后,就很少再去消费了。从第二个月开始 一天营业额降到了600块钱以下,完全处于亏本状态,表哥每天愁的焦头烂额,天天给业务人员打电话,寻求帮忙,结果业务人员后来也不接电话了。
表哥扛了4个月,实在扛不住了,关门转让。
整整4个月亏了15万,表哥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又回城市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