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新京报
市食药监局对涉事餐饮店铺立案查处
报道涉及的多家线上“黑餐馆”被查封下线;美团称报警处理“中介制假代开”
“‘三无’黑餐馆上线美团、饿了么”追踪
针对昨日新京报“‘三无’黑餐馆进驻美团、饿了么”的调查报道,北京市食药监局表示,相关区局已对报道中提及的三无店铺进行了查封,并着手开展进一步调查取证工作,并对涉嫌存在违法行为的订餐平台和餐饮店铺立案查处。
5月14日,丰台区安乐林路,食药监局对报道提到的“蒲黄美食”10多家外卖店进行查封。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据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网上有很多中介代开外卖平台店铺的情况。记者通过这类代办中介,在无任何资质的情况下,顺利通过平台审核。对此,美团昨日表示已经对中介制假代办情况作报警处理,“饿了么”未有回应。
昨日,执法人员在检查“黑外卖”店铺内的鸡腿。
17家共用证照店铺被美团永久下线
昨日,美团公司回应称,已将涉事的不合规商户进行永久下线处理,还将对内部审核人员进行调查,如果存在违反审核流程的情况,将进行严格处分。
美团表示,商户需提供符合当地法律法规要求的有效证照资质原件,并在核对许可证日期、地址、经营范围等内容后才能予以上线。报道中提及的多家外卖店共用证照的情况与规定严重不符,美团外卖已将“马上有饭”、“萌奇奇卷饼”等17家商户永久从美团外卖平台下线,并在美团外卖PC端页面进行下线公示。
同时,针对网上黑中介代开店铺、伪造证照的情况,美团已向公安机关报案。美团外卖还在推进资质更新行动,力争杜绝假证商户在线。
饿了么下线违规店铺破万家
近日,“饿了么”、“百度”、“美团”等三大外卖平台按照《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对各自平台上的餐饮店铺进行了全面梳理核查,开辟了违法商户公示栏,合计下线违规店铺2万家,并对证照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公开承诺。
记者昨日从北京市食药监局了解到,自5月13日至14日17时,百度外卖、美团外卖、饿了么三大外卖平台新增下线违规餐饮店铺3120家。截至目前,从各大外卖平台页面查看,饿了么外卖网站累计下线的违规餐饮店铺数量突破1万家,为11018家,百度外卖为4423家,美团外卖7265家。
公示证照须彩色原件扫描件
过去,许多网点的证照以照片形式由商家自行上传,一些商家故意使照片模糊不清、反光,难以辨识,再加上平台为证件照片加上密密麻麻的水印,使消费者无从看到这些证件的内容。
在市食药监局指导下,目前,三大平台北京地区所有入网店铺都在“资质”一栏单独以文字形式公示与食品经营许可证内容一致的名称、经营场所、经营项目、许可证号、许可有效期限等信息,以便消费者认读查看。
此外,为进一步方便消费者监督核对商家资质,三大外卖平台已要求北京地区所有店铺公示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或餐饮许可证等证件照片于5月底前全部替换为彩色原件扫描件,对于公示复印件扫描、黑白扫描件、证件照片模糊不清、不能拖拽放大等资质信息的网餐店铺全部予以暂时下线处理。
6月1日起,美团将对北京地区所有没有公示证件原件信息的店铺予以下线。截至昨日,美团平台上传符合要求的照片2286家,百度外卖上传912家,饿了么上传2000家。
现场
“蒲黄美食”10余家“黑外卖”被查封
此前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10多家无证外卖店藏身于丰台区安乐林路8号的“蒲黄美食”,这些店只有几平米大小,都没有自己的资质。记者卧底其中一家店发现,该商家使用来历不明的食材制作外卖出售,卫生环境很差。对此,丰台食药监、城管、街道等部门昨日以“超范围经营”进行了查处。
5月14日上午,记者在丰台区安乐林路8号看到,之前“蒲黄美食”的招牌已被撤下,一些商家的门牌也被摘下。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食品药品监督所工作人员正在对部分商户调查,没收厨具。
“我们对大门进行了破拆,进去后发现商家跑光了,这些(部分商户)是后来又回来搬东西的。”上述食品药品监督所所长吕文生说。据其介绍,该店原为“北京庆源四季涮肉”,商家私自将资质租赁给小商户经营外卖,属于超范围经营。目前该店负责人尚无法联系。
据现场食药监工作人员介绍,除了资质问题,这些外卖商家卫生环境恶劣,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不具备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条件。
东铁匠营街道办事处总工会主席李明介绍,该外卖点还涉及违法搭建问题,“里面有很多隔断,还违规使用了泡沫彩钢板建筑,如果遇到火情,后果不堪设想”。下一步,将对其违规搭建全部清理。
对于报道中提及的饿了么外卖商家“张亮麻辣烫(丰台西罗园店)”,食药监局工作人员表示,该店系套用东城区一家店铺的资质且已过期,所套用资质的店铺去年就已被拆除。
焦点
市食药监局:
严格落实网餐店铺资质实地审查
北京市食药监局食品市场处处长李江表示,当前平台管理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还较为薄弱,内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有的平台不认真履行法定的入网经营者资质审查义务,使得一些不具备基本食品安全保障条件的商户上线经营,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带来风险隐患。餐饮经营者与消费者信息存在不对称问题,有的店铺在网络平台包装上看似光鲜亮丽,但实际上食品原材料来源不清,后厨环境脏乱,现场加工操作行为也令人担忧。
据李江介绍,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力度相对偏轻,食品安全无小事,对于在食品安全领域屡次违法的平台和店铺,必须有比罚款更加有效的查处措施,使得违法者受到有力震慑。此外,平台对消费者的维权保护机制不健全,消费者在网上订餐后,有食品安全问题不如线下容易举证,找商家维权就出现了难点。
下一步,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持续加大对外卖平台的规范整治力度,督促外卖平台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强化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严格落实网餐店铺资质实地审查等义务,严把外卖订餐的第一道关口,切实对社会公众负责。对不严格履行法定义务的平台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并纳入多部门联网的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社会联合信用惩戒,使其屡次违法的平台付出高额的违法成本。(记者王飞翔 戴轩)
源:法治日报
主播卖力吆喝让多少人冲动下单 “三无”食品充斥直播间 安全隐患成消费者投诉重点
□ 本报记者 文丽娟
收到货后,葛悦傻眼了——在直播间里“拼手速”抢到的这箱荔枝,个头小味道淡,有些壳已经发黄、发褐甚至有霉点,与他记忆里的“永兴荔枝王”截然不同。
葛悦曾因为工作前往海南省海口市永兴镇多次,当地独特的火山土壤让荔枝颇负盛名,高品质的荔枝价格并不便宜。当听到主播在直播间卖力吆喝“大颗饱满”“全网最低价”“买了绝对不吃亏”时,葛悦心动了,支付89元买了3斤,没想到到手的荔枝品质这么差。
与葛悦一样,在直播间购买食品后直呼“吃亏”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近年来,直播带货行业犹如一辆风驰电掣的列车,驶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根据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产业研究报告》,2021年我国直播带货整体规模接近两万亿元。很多食品企业借助直播带货取得了不菲的销售成绩,有数据显示,消费者通过直播带货方式购买食品的比例达55.74%。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巨大的市场红利下,加上网络直播这种新型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使个人经营食品的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直播带货等渠道进行食品销售,小作坊贴牌产品、“三无”产品屡屡出现,夸大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安全隐患等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点。
虚假宣传诱导消费
买家收货懊恼不已
“绝对新鲜”“几乎和鸡蛋大小差不多”……葛悦事后回想自己冲动下单的原因,和主播在镜头前拨开壳让观众感受荔枝肉的鲜嫩,又拿着鸡蛋在旁边比对大小有一定关系。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让葛悦相信店家卖的就是“永兴荔枝王”。后来他意识到,店家利用滤镜和机位借位制造了视觉假象。
记者随机采访了来自北京、天津的20位在直播间购买过食品的消费者,他们均提出,视频直播的现场性、互动性,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美食的诱惑,从而下单。
“老铁们看啊,拉出的丝都是阿胶,都是满满的胶原蛋白。”一位主播在镜头前用开水融化阿胶固元糕后,用勺子舀了一勺,指着拉出的丝现场解说。有消费者在评论区立即跟进留言,“这个好,下单去”。
记者近日观看了10场关于阿胶固元糕的直播,发现像这样强调拉丝效果的主播并不少。记者从业内人士处得知,固元糕拉丝效果主要取决于麦芽糊精或麦芽糖浆,其含有丰富的糖,平时可以用来增加食品的黏稠度。
这些主播还通过一系列能治疗疾病等功效口号的宣传,给所销售产品披上保健食品甚至药品的外衣。比如有的主播声称“吃阿胶糕能够补气血,调养肝肾,晚上睡觉更踏实”,有的主播称“腰间冒汗,头发秃了,都可以治疗改善”,还有的主播称“两个月一个疗程,没有任何副作用”。
记者注意到,这几位主播销售的阿胶固元糕外包装并没有保健食品标识、批号或药品标识,仅为普通食品。而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广告法及《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普通食品不能宣传疾病预防治疗功效。
除了直观优势外,“便宜”是直播带货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史无前例的活动价”“今天为了回馈老铁们,不赚钱了”等,几乎成为直播带货的统一话术。在强调高性价比的基础上,再通过“限量低价”“活动秒杀”等言语引导,诱导消费者下单。
葛悦多次在直播间冲动下单,就是因为“被主播的激情感染,再不马上抢就秒没了”。但第二天他却发现,直播间同一款产品的价格仍然是“史上最低价”,仍然是“秒杀”。
三无产品充斥市场
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一块块酥肉在沸腾的油锅里翻滚着,拥有10多万粉丝的主播手持镜头,展示工作人员现场烹饪的过程,还不时地用筷子夹起酥肉品尝,让观众感受酥肉的香脆;在另一个售卖煎饼的直播间,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烙饼,主播指着煎饼不停地解说,“纯粗粮制作”“不加一颗糖”,并饶有兴致地将整块煎饼拎起来用手指反复揉捏,让观众看看“到底软不软”。
如今,越来越多的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家庭作坊生产的食品进入直播间,越来越多的主播选择走进生产车间,让食品的加工过程直接呈现在镜头下,以突出现做、现发货的新鲜感。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一边生产一边销售的商家中,有不少缺乏食品生产许可证,为小作坊生产;有些商家在食品销售详情页面,对成分或者配料表、净含量、保质期等信息未予明示;有些商家甚至直接用塑料饭盒打包销售。
前不久,家住河南平顶山的许强在某直播平台购买了一箱手工辣条,可到货后发现,手工辣条的包装极其简陋,仅经过塑封就打包寄出,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生产厂家等信息均没有。许强咨询当地监管部门后得知,该产品为预包装食品,商家的包装方式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随后他选择投诉商家并请求赔偿。
根据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采访获知,有些走进直播间的商家即使有生产许可证,其售卖的食品安全性也不乐观。
在一个实时点赞量超过1万的直播间,主播正在售卖当下流行的酸辣无骨鸡爪,“9.9元200克,包邮”。当记者咨询其是否有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时,对方回复“有”并向记者展示。可在视频左下角实时滚动的留言区,有消费者评论称,其收到的鸡爪有一股腥味,怀疑商家将烂掉的鸡爪切掉后再出售。
“如果直播带货食品存在‘三无’产品、虚假宣传,甚至主播挂羊头卖狗肉等问题,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规定,食品的生产者、销售者、电子商务经营者应承担产品和服务质量责任。因此,直播带货中的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网络直播平台以及进行带货直播的主播,都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赔偿责任或补充赔偿责任。”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说。
多管齐下加强监管
保障流通环节安全
食品安全无小事。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规范食品直播带货,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扎紧安全篱笆。
在治理方面,从2020年7月开始,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重点监督“网红代言”“直播带货”等网络销售新业态涉及食品安全的漏洞。
在管理方面,针对网络直播出现的问题,从平台备案许可到主播实名制认证,从建立直播内容审核制度到履行内容日志信息留存要求,从建立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到黑名单管理制度,一系列监管与规范、自律与他律的制度在不断完善。
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对网络消费合同权利义务、责任主体认定、直播营销民事责任、外卖餐饮民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当月,国家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对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违规引流等乱象作出相应原则性规定。
面对密集出台的法规政策,为何还有诸多主播和直播间运营者铤而走险,乱象频出?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分析指出,一方面,网络食品销售平台供应商和投诉管理仍然不够完善,除了少数大型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外,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公众号加入网络食品销售行列,而这类渠道往往较难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供应商准入以文件审核为主,现场审核难以开展或流于形式,对经营者违法行为制止和报告、违规经营者黑名单退出和公示、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等要求执行不力。
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入网门槛较低,自制自售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不足,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注随意,对普通食品进行虚假或夸大功能宣传的现象频发,个体分散性和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监管和消费者索赔难度较大。
“违法食品直播带货具有点多、面广、频发等特点,经营主体具有多样、链长、混同等特点,经营行为具有感性、价廉等卖点,消费者具有众多、冲动、力薄等弱点,电子证据具有发现、固定、取证等难点,而消费维权则有意识、举证、能力等痛点,多方因素综合导致食品直播带货乱象难治。”中国互联网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胡钢说。
受访专家提出,要解决由新型网络营销方式所带来的食品健康安全问题,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规范这种新型营销方式,即网络直播带货;其次要加强网络食品经营平台和个人的准入审核、备案,强化网络第三方平台对入网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增加对网上食品经营者的网络巡查力度与产品抽检频率,促进传统食品经营与网络食品经营整合协调发展。
皮剑龙建议,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直播平台的内容管理、人员管理、消费者保护等义务和责任,在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时,未尽到相关义务的直播平台,承担连带或者补充赔偿责任;提高准入标准,完善诚信评价机制;完善内容审核机制,规范自身平台支付和订单跟踪系统,约束商家建立完备的售后机制。
从治理层面来说,皮剑龙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的作用,对广告、商品和服务质量、售后服务以及其他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管;对消费者反映的售后问题、侵权行为及时依法查处。
“建议协调多部门全方位实施综合治理。”胡钢说,强化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综合运用行政指导、行政约谈等柔性措施和行政调查、行政处罚等刚性措施,标本兼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适时出台行业自律规范和行业标准;压实平台企业责任,引导督促平台企业率先垂范;发挥消协力量,实施公益诉讼治理。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则从消费者层面提出建议:疏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减少消费者因网络食品销售者信息举证复杂导致的举报、索赔困难,鼓励消费者及时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出质疑,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
“不管多么新潮的销售途径和方法,都不能降低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直播带货不能在食品安全上打折扣,只有守住法治底线才能长远发展。”盘和林说。
(文中葛悦、许强均为化名)
漫画/李晓军
国青年网驻马店12月27日电(记者 刘畅 宿希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是由中央财政拨款、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的重大民生工程,但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南上蔡县,这里的小学生营养餐却“变了味”。今年6月和9月,上蔡县先后发生两起超过30人的小学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中国青年网记者调查发现,质量安全事故的背后,存在着营养餐“缩水”、无资质配餐公司攫取暴利、招投标猫腻、监管缺位等乱象。
配餐公司在仓库卸货。记者 刘畅 摄
“变味”的小学生营养餐:已知的两起事故
今年6月15日,在河南省上蔡县党店镇代庄小学,第二节课下课后,该校100多名孩子陆续走出教室,来到教学楼下排队,等待老师发放营养餐。当天的营养餐包括:三元牌学生饮用奶,春都牌火腿肠,喜盈盈牌法式小面包。
食用营养餐不久后,代庄小学有38名学生出现呕吐、肚子疼等症状,随后被送往医院救治。上蔡县教体局局长陈水献称,救治之后,学生身体状况正常,均可返校正常上课。
学生营养餐计划食品签收单。记者 刘畅 摄
三个月后的9月19日,上蔡县大路李乡谢堂小学超过30名小学生,也是在第二节课课间食用营养餐后,出现了呕吐、肚子疼等症状。“学生吃了以后出现胃肠道反应,原因现在正在查,还没有最终确定。”上蔡县食药局副局长梁超介绍,“此次营养餐包括一个‘卫岗’牌面包、一根火腿肠和一盒牛奶,东西已经送检了,结果还没有出来,”至少涉及二三十个孩子。
两起营养餐事故发生后,学生家长们广泛质疑营养餐存在质量问题。不过,经上蔡县教体局向相关部门送检,最后的结论是,送检的所有食品质量合格。但蹊跷的是,上蔡县食药局以“面包酸价超标”对供应商河南汇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进行了10万元的处罚。
营养餐招标“猫腻”:无资质配餐公司中标
中国青年网记者调查了解到,上蔡县学生营养餐供应商共有两家:河南汇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汇存餐饮”)和河南耀点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耀点餐饮”)。这两家公司均由上蔡县教体局公开招投标而来。
河南省政府采购网显示,上蔡县学生营养餐分两个标段,于2017年7月31日公开对外招投标。2018年8月31日,耀点餐饮和汇存餐饮同时中标,获得营养餐供应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投标企业应具备餐饮经营资质,即餐饮预包装食品销售资质。但“天眼查”资料显示,投标期间,耀点餐饮和汇存餐饮这两家企业都没有获得餐饮预包装销售工商登记许可。
“现在来看,这两家企业当时并不具备相应投标资质,从工商登记来看,虽然工商登记写有餐饮管理、餐饮服务,但是括号后面有备注——需要取得相关职能部门的许可,但它们并没有获得相关部门的行政许可。”河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崔向前分析。
更诡异的是,耀点餐饮和汇存餐饮同一天由商贸公司变更而来,且同一个法人,同在上蔡县投了同一个项目(营养餐)的两个标段。
公开资料显示,投标前两个多月,2018年5月8日,郑州耀点商贸有限公司变更为耀点餐饮;同一天,郑州汇存商贸有限公司变更为汇存餐饮。而这两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同为“李东枝”。
而上蔡县学生营养餐招标文件要求,投标企业可以同时投两个标段,但不得同时中标。“耀点餐饮和汇存餐饮两家公司都是由同一个法人在同一天变更,而且同时向上蔡县营养餐计划投标,同时中标。”崔向前认为,“两家公司显然具有高度关联性。是否存在违规投标情况,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
中国青年网记者获悉,10月22日,上蔡县纪委监察委已经介入调查。但截至发稿,记者未能找到“调查”的公开结论。
“缩水”学生营养餐背后的暴利
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下称《意见》),自2014年,营养餐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且专款专用。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河南省进一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方试点范围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中也要求,“专项资金应全部用于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的食品,不得以现金形式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不得用于劳务费、宣传费、运输费等工作经费,严禁用于补贴教职工伙食和学校公用经费支出”。
问题是,这4元钱并没有全部用到了学生的营养餐上。
“学生饮用奶”外包装。记者 刘畅 摄
“奶是一块五毛五,火腿肠6毛,面包3毛3,总共两块四毛八。”耀点餐饮上蔡县分公司经理孙扬茗坦言,花在学生身上的钱只有2.48元。除了2.48元的营养餐成本之外,还有约0.7元的运营费用,剩余约0.8元为企业的利润,孙扬茗表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没有利益谁也不会干。”
河南省政府采购网招投标文件显示,上蔡县营养餐计划中,每天配送营养餐的中小学生人数超过13万人。按耀点餐饮孙扬茗的说法,粗略估算,耀点餐饮和汇存餐饮每天的利润额合计为104000元。即便扣除寒暑假和双休日,两家公司的年利润也约2000万元。
而按招标文件,中标公司的配送期限长达5年。也就是说,耀点餐饮和汇存餐饮两家公司啃下了一个近亿元的超大蛋糕。
这种情况显然违背了国家及河南省的相关要求。事实上,相关监管部门对此也心知肚明。“国家这个钱来了以后,县里也配套,再其他的往里配套,咱是国家级贫困县,(操作)很有难度,不应该有运营成本,但是谁给你干这个事儿呢?国家的政策是(过于)理想化的。”上蔡县教体局营养办主任梁振华说。
上蔡县学生营养餐问题,在河南省并不是个例。今年9月12日,河南周口市商水县“营养餐缩水”事件也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曾连续多年深入调研各地营养餐计划,其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认为,营养餐计划要求覆盖的地方要修建食堂,且中央财政对修建食堂有拨款,但部分地方仍采取课间加餐的方式,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做饭的经费不落实,第二就是有商业利益在里面卷入。
12月26日,上蔡县教体局局长陈水献告诉记者,营养餐事故发生后,包括他在内教育局共9人受到严重警告等处分,其中营养办主任梁振华被撤职;上蔡县食药监局局长、分管局长等八九人也受到了严重警告等处分。但供应商耀点餐饮和汇存餐饮尚未更换,只是把原来的牛奶换为光明牛奶,原来的火腿肠换为双汇火腿肠,原来的面包换为福建盼盼面包。
陈水献称,将依托现有的学校食堂,逐步为学生提供热餐,将来热餐一上,不会再依托于哪个企业,但具体时间、人员、经费安排等“还是县里说了算”。
就河南上蔡县纪委的调查结论,供应商耀点餐饮和汇存餐饮涉嫌投标违规情况及背后可能的利益“猫腻”,中国青年网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