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建造油污隔离池……这几天,热的除了天气,还有全市新开的一些餐饮店。
4月10日,《嘉兴市餐饮业油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公布,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办法》对管理部门、餐饮业经营者各自的权利义务等作了详细规定,并对违反该《办法》规定的行为明确了处罚主体和处罚力度,为嘉兴市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餐饮油烟专项治理行动”
让餐饮店周边群众不再“闹心”
“荤菜我要红烧肉,素菜就青菜和土豆丝就行。”今天,临近中午饭点,记者来到位于海盐经济开发区的红红伙伙大食堂,店内早已人头攒动。再往里走,记者看到,两位穿戴整洁的厨师正颠着大锅卖力翻炒,厨房里却没有半点油烟。
“以前,由于设备老化,油烟分离不彻底,厨房内满是油烟,油污直排,更是影响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正当记者一脸疑惑时,红红伙伙大食堂相关负责人姚迪道出了缘由,“后来,我们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的餐饮业油污整治,更换了新的油烟净化器,经过净化,排放的油烟干净多了。”
“这里价格实惠,卫生条件也好,大家很乐意来消费。”正在排队点餐的陆龙祥告诉记者,这边是餐饮一条街,原先油烟味很重,空气污染较大,附近的住户都怨声载道。
如今,遍布在大街小巷和居民楼下的餐馆为市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却同时给居民带来油烟、噪声污染等烦心事。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居民住宅小区的沿街店面中,总会有很多餐饮店,这些餐饮店基本上都会产生油烟,油烟一多,边上的居民就不高兴了,不高兴就要投诉,餐饮油烟扰民便逐渐成为政府不可忽视的问题。”嘉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嘉兴市加快油烟净化行动步伐,深化餐饮油烟污染治理,以镇(街道)为单位,督促辖区内所有产生油烟的单位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同时,建立严格的“联审联批”准入制度,把一些容易对周围居住环境、居民日常生活产生油烟污染、噪声污染的项目进行梳理列入“负面清单”,从源头上杜绝油烟扰民问题。
“油烟少了,空气好了,我们生活也更加舒心了。”一场“餐饮油烟专项治理行动”解决了餐饮店周边群众“油烟扰民”的心事,让老百姓不再“闹心”。
《办法》发布
实实在在给市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新建、改建、扩建餐饮服务项目,应当符合国家餐饮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产生油烟的餐饮服务项目,应当按照国家餐饮业油烟污染物排放标准,经过油烟净化设施处理排放油烟……”一大早,原本打算在嘉兴市新城街道摩尔东街开家面馆的陈师傅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边看《办法》边若有所思,“真没想到,现在开家餐饮店,还有这么多的规定。”
记者了解到,在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治理行动”的同时,去年,嘉兴市启动餐饮业油烟管理立法工作,先后到周边城市调研学习他们的经验与做法,并对焦点问题进行分类编排,通过线上和线下等途径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以前缺乏有效的法律工具,处罚难度大,现在好了,哪些地方坚决不能开餐饮店,已经开办的餐饮店要做到哪些环保标准,这些都在《办法》中明确了。”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政策法规与宣教处处长蔡华晨告诉记者,相信,随着《办法》的正式施行,全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真正让市民安心、放心。
餐饮油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是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接下来,生态环境部门将根据这一《办法》,进一步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建立餐饮业油烟在线监控系统平台,将全市餐饮业单位油烟净化设施统一纳入在线监管,实现餐饮油烟排放实时监控。同时,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也将加大执法力度,严查违法行为。(部分图片由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来源:读嘉新闻 文字记者:唐潇伦 通讯员:黄妙妙 摄影:唐潇伦 编辑:孙雪 责编:张超柱
6氪获悉,「Bar Flow Brand」于年初获得种子轮战略投资,本轮投资方欧游集团除提供资金之外,还为品牌提供战略咨询、资源导入和管理架构优化服务。本轮资金将用于主力店型扩张、团队建设、供应链优化。
「Bar Flow Brand」成立于2017年,定位潮流餐饮集合店,将目标人群瞄准18-40岁的女性。目前,Bar Flow Brand旗下已创立烤肉店「猪肉事务所By Bar Flow」、韩料店「男妹之家Nammaejib By Bar Flow」、火锅店「捌福楼火锅行」和酒吧「BAR FLOW」四个品牌,现有门店分布在上海、广州、杭州、苏州、西安,无锡,成都、长沙等十来个城市,海外店东京、纽约和多伦多也已在筹备当中。
Bar Flow Brand 的餐饮潮牌门店设计风格各有特色:「BAR FLOW」酒吧主打老上海混搭国潮复古风格和“下班喝酒”的霓虹灯视觉设计,阿斯顿马丁、PUMA、绝对伏特加和路易十三等知名品牌也与之进行了跨界合作;「猪肉事务所By Bar Flow」走美式+韩式复古 office 风格,门口漂浮的“粉红猪”是最鲜明的标志,菜品上以中国第一大肉系猪肉为核心,延展出一套韩式烤肉+创意菜的组合;
「捌福楼火锅行」以80、90后回忆景为场景主题,主打老上海创意火锅,有口味独特的罗宋汤和腌笃鲜锅底;「男妹之家Nammaejib By Bar Flow」则是韩国街头风+韩国居家风,菜品主打韩国家庭菜。
「BAR FLOW」酒吧,图据受访者
创始人华晨告诉36氪,Bar Flow Brand 凭借潮流鲜明和风格迥异的设计,以及随手拍照就能出片的构图,吸引了不少网红前来打卡。通过为网红提供最潮流的场景内容,来解决传统餐饮流量成本高和内容分发效率低的痛点。
在餐饮品类的聚焦上,Bar Flow Brand 选择韩式烤肉和韩国料理为切入点。一是因为该类菜品符合目标人群的口味和审美,人群的复购依赖高;二是由于韩式烤肉和韩国料理,在国内还不存在具有连锁化和全国化的品牌,市场空间大;三是该菜品对主厨的依赖低,能提高门店的自动化生产效率。
Bar Flow Brand 严格把控口味,每半年会更新一次菜品。以猪肉事务所By Bar Flow为例,团队试吃了市面上的六七十种猪肉,最终敲定选用西班牙巴塔耶黑猪肉和网易猪肉。同时,公司有自己搭建的内部供应链系统,时时更新供应商的最新价格,店长下单后,系统会自动分解出价格最优的选项。
「猪肉事务所By Bar Flow」,图据受访者
目前,「猪肉事务所By Bar Flow」店型分为街边店和商场店两种:街边店的面积在60-120平方,用独立店铺传达品牌理念;商场店面积超200平方,消化商场的刚需人流的同时,也能在连锁商业地产界拓宽品牌的知名度。据华晨透露,Bar Flow Brand 已收到不少房地产商的进驻邀请。
据华晨透露,目前,门店的平均客单价在120-150元,60-80平左右单店月营收在30-50万,店铺的回本周期最快仅需3-4个月,旗下子品牌已全部实现盈利。
地段、视觉效果和菜品味道是 Bar Flow Brand 在创立餐饮品牌最重视的三个因素,华晨告诉36氪,好的地段能有更好的流量,好的视觉效果能够通过“出片”的手段来提高流量利用率,不断产生流量裂变,而好的味道则决定了门店复购率的高低和是否可规模化复制的关键。
「男妹之家Nammaejib By Bar Flow」,图据受访者
提及竞争优势,华晨表示,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Bar Flow Brand 最先创立的酒吧「BAR FLOW」在上海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能为后续子品牌的运营提供流量支撑。与此同时,团队拥有设计经验,从门店装修、菜品开发到引流环节能够一体化完成。
创始团队方面,创始人兼 CEO 华晨曾创立 G-Plus 创意公司,从事品牌营销行业15年,为超过300+品牌策划超1000场营销活动;联合创始人兼项目拓展刘锦超,拥有10年项目落地领域经验,了解全国城市商圈属性;联合创始人兼总设计师MINI,从事潮牌设计领域15年,为众多大牌提供过设计服务;联合创始人兼项目拓展 David Sun, 拥有十年美国餐饮行业背景。
本轮投资方欧游集团创始人苏成表示:“目前餐饮行业整体还是偏传统型,没有考虑流量运营和消费者知觉的管理。而新一代的潮流餐饮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迎合和创造,让用餐和看展,逛店,约会一样,将餐饮消费与消费者的生活圈紧密联系在一起。”
晨生产销售的是汽车,包子炒肝是北京一家饭店热卖的早点,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二者唯一的共同点是同属地方国企。
近日,地方国有企业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因无法偿还其发行的10个亿债券宣布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华晨号称1900亿资产,2018年据说还有2000亿的营业收入,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瞬间崩盘怪吓人的!不管在重整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神操作,损害的都是债权人的利益,破产的不仅仅是地方国企,同时破产的还有国企的信誉。多家地方国企连续陷入债务危机,让人浮想联翩,“戏法不灵,全靠毯子蒙。”我想掀开毯子一探究竟。
< class="pgc-img">>华晨的事还没琢磨明白,因故先去了趟北京,住在西四头条附近,很怀念小时候父亲带我在西四吃过的包子炒肝,大清早就在附近寻找记忆中的味道。还真被我找到了,这是一家门面很大的餐饮店,随街的玻璃窗上贴了不少宣传单,有创城内容的,有行为规范的,有崇高理想的,最多的关于疫情的,疫情各个发展阶段好像都有相应的宣传单,千篇一律的:“不戴口罩,禁止入内。”让我一直大为不解的是:戴着口罩怎样吃饭呢?
宣传单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有的用胶带,有的用浆糊随意粘在玻璃上,难看极了。我暗自纳闷,商业机构不应该这么不讲究品牌形象的维护。进店后抬头一幅红色大标语挂在墙上先声夺人霸气的抢了眼球,让人感到浓烈的某种色彩。吧台后面的墙上,更是贴满了五花八门的东西,有给顾客看的价格单,也有给员工看的排班表。在各种告示簇拥下,营业执照相形见绌,好在还能看清这是一家国有企业。
< class="pgc-img">>即使在经济落后的东北,国有饭店也是凤毛麟角,这里还有国营饭店确实让人惊异。正在我百思不解观察饭店吧台墙面那些告示时,一个声音宏亮的中年男服务员喊到:“看什么呢,早餐马上要收摊了,吃啥快点。”我赶忙点了记忆里的包子炒肝,用微信交了钱后端着餐盘走向座位时被付货的服务员大妈一声断喝:“包子拿走怎么不交钱?”我解释道:“我交完了钱。”大妈显然很不高兴,继续用又嘹亮又干脆的京腔喊到:“你付的是他那边炒肝钱,没付我这边的包子钱。”边上几个食客纷纷抬头看我,搞得我心虚气短,好像一心想白吃人家的包子。尽管我一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分开收费,给顾客制造麻烦,还是乖乖的把钱付上。
服务员告诉我说早餐快要收档了,其实还有半个多小时呢,我忍不住好奇数了一下,店里目力所及的范围内至少有20几个服务员,而且大都是大叔大妈级的,一部分服务员在收尾,一部分服务员干脆就散落在大厅四周吃饭,早餐内容也是包子炒肝、豆汁焦圈,还有的讲究给自己加个茶叶蛋。服务员和顾客的唯一区别就是服务员穿个白色工作服。
< class="pgc-img">>我研究过餐饮店,服务员都是营业高峰以前,在客人看不到的区域吃伙食饭,大多是集中在一起吃,快速吃完赶紧收场,像这样和客人一样各自为餐,慢悠悠品味美食的还头一次见到,这场景充分体现了当家做主的味道。我不禁想起一路之隔的民营餐饮店的场景,一个20多岁的小姑娘负责吧台及近10桌客人的服务,点菜时她笑容可掬的告诉我原来有4个服务员,现在只有她1个人,所以我们必须自助描码点菜。结账时我发现连洗餐具都是小女服务员一个人完成的。管理过饭店的人都知道,点菜环节消耗了服务员大量时间,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上一套微信小程序一类的软件就能轻松解决包括前台、采购、库房、后厨、财务等一系列问题,可以减少大部分人力,而饭店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减人就等于省钱,省钱就等于出利润。那么这家国营饭店为什么要留这么多服务员呢?估计各种关系制约是饭店经理裁员的最大屏障。
< class="pgc-img">>一边吃着早餐一边又想起了华晨汽车,华晨虽然表面上一场债务危机,实质上的问题与这家饭店所显现出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品牌管理极为混乱,企业不注重形象。饭店随意胡乱张贴的各种宣传品对品牌其实是个伤害。而华晨尽管聘请专业公司投放了一些广告宣传,但在投放量、精准度、到达率等方面都难与竞争对手相提并论,效果可想而知。传统产品海狮和中华的美誉度每况愈下,这里有产品老化的问题,也有品牌管理不善造成客户感受不佳,使得口碑下降的问题。
其次,是产品创新问题。华晨耗资巨大自主研发的华颂7,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月销量不足千台的结果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个产品失败了,消费者用脚投票是对产品评价最好的试金石。遥想当年祁总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大会领奖时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现在却风光不在,那些超越同行的核心竞争力哪去了?难道随着祁总退休而退出了历史舞台?还是当初豪言中的核心竞争力恰是海市蜃楼?
< class="pgc-img">>其三,是人浮于事。小到那家国营饭店,大到华晨集团,减员增效都是一个管理者十分清楚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各种关系八仙过海挤进到企业,然后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么多的神同时在浪费资源,企业只能靠损失经营利润消纳。
其四,是服务。国有企业老大自居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体制上的优越感转换到服务领域必然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把客户放在眼里。就像一些公务员一面高挂一脸冰霜却满口“我们是服务的”,其实内心里却充满了对服务对象的蔑视,那种骨子里的高冷永远不会改变。
其五,是管理。无论是采购,还是成本控制,质量标准等,人治的因素往往超越制度和系统之上,甚至一把手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切,结果不言而喻。
< class="pgc-img">>其六,是企业外行领导内行。以华晨集团为例,曾任地方领导的Y某是个好官,从教师出道,一路处级、局级、厅级,体制内激烈竞争大浪淘沙,不优秀不可能在沈阳这样的大城市任职,而且整个仕途历程中各个部门口碑不错,鲜有负面评价。管理部门在安排华晨掌门人选时可能注重的也是这些因素,而企业与机关工作有本质不同,一位好的官员可能当好政治家,即使再聪明再勤奋也很难快速进入角色,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而管理部门在用人方面恰恰忽略这一点,什么级别的企业安排什么级别的人,有时甚至一些够级的人无法安排到地方部门就安排到企业,而很多够级的人十分自信,比如沈阳另一家深陷债务危机的公用集团原董事长S就是其中之一,自认为无所不能,用行政思维方式管理企业,唯我独尊,外行领导内行,短短几年时间把企业搞得一团糟,最后因腐败落马。当时安排Y去华晨工作时,本人也未必十分情愿,很可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最后需要服从分配,现在干到债务危机不得不重整的地步,很可能悔不当初留在地方部门保全一世英名。
< class="pgc-img">>其实,上述问题早在改开初期即已存在,九十年代时通过破产、转制等方式将国有地方企业用外科手术的方式进行了切割,尽管当时经历了大批下岗工人一类问题的阵痛,但还是利大于弊,使经济整体得到了发展,为加入WTO做了必要的准备和铺垫,使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毋庸置疑,近二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让世界为之瞩目,一些地方分享了改革的巨大红利,但红利的构成主要来自于低端制造产品出口和房地产,而房地产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土地的溢价和升值,尤其是北方地区,缺少自主创新型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更缺少职业经理人和真正有以市场为导向理念企业家。土地财政支撑下的巨大财富让一些人产生幻觉,认为地方部门无所不能,做多大官就有多大本事,有多大权力就有多大能力。历史上邻国的赫鲁晓夫就出过同类笑话,赫鲁晓夫总是对一个专业问题指手划脚,专家指出其外行言论,他非常愤怒的说,我没当元首时不懂,当了元首还不懂吗?众所周知,专业的问题只能由专业的人干,和你当多大官不相干,就像一道数学题你解不开,当了官你还是解不开。可掌权者并不这么认为,权力的傲慢让人膨胀并且疯狂,膨胀必然带来惩罚,疯狂必然导致灭亡。
< class="pgc-img">>于是,很多地方又出现了大批地方国有企业,有的是老国企休克多年后复苏,有的是事业单位转企,还有一些是新组建。比较可笑的是一些地方部门把自身的某种权力下放到新组建的公司,或由新组建的公司代行地方部门发放补贴,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从中获得利益,而真正市场化的项目一事无成。而事业单位转制组建的集团或公司更像个伪部门,又多了一套同级别的领导班子,一些貌似相同其实有本质区别的单位重新组合到一起,并未产生1加1等于2的效果,只是多了些掣肘,同时高管按企业待遇多得了高出同级别官员待遇几倍的工资,这种拉郎配式的组建结果可想而知。那些大量输血后复苏的老国企并未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升级,也未能迅速形成国内行业霸主,依然徘徊在区域领先水平,丧失了崛起的最佳窗口期。地方国有不同于上层国有,特别是不同于垄断行业的上层国有,靠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过日子的美梦很快就会破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