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南宁8月27日电 题:友谊关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欢
26日,记者来到广西崇左凭祥市的友谊关口岸。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友谊关零公里的界碑,这是国道322线的终点,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的终点,也是越南一号公路的起点。
从友谊关出关后,就是越南谅山省。在关口处能看到,对面越南的山峰与中国并无二致,郁郁葱葱,绵延很远。
友谊关口岸是中国通往越南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之一,因其交通便利、通关快捷,成为众多旅客出入境的首选通道。同时,它也是越南旅客进出中国最方便的路径之一。
友谊关始建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关楼为1957年重建。关楼共有四层,底层全部用长方形料石砌就,城门为圆拱顶,城墙上的齿形墙垛棱角分明。
如今,友谊关成了一处旅游“打卡”点。时值暑期末尾,游客量略有减少,仍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游客顶着烈日走动,挂着“川”“贵”“吉”“桂” 等车牌的汽车出现在景区停车场。各地游客来到中越边境,有的是为饱览友谊关景色,有的则直接通关去往越南旅游。
国道322线终点线上,多名中年男子办理完通关手续后,拖着黑色行李箱迎着越南的高山跨过边境,向前进发。
记者尝试着打招呼,并不确定他们是去越南的中国人,还是来中国采购折返的越南人:“嘿,大哥!你们去哪儿?”“我们去越南旅游啊!”原来他们是中国人,准备去越南度过假期。
在“零公里”附近的半山腰处,是中越两国边境第1116号界碑和1117号界碑,单数的是中国的,双数的则是越南的。
在越南界碑处,可以看到穿着越南传统服饰奥黛的游客。她们上衣的上半段酷似中国的旗袍,从腰部开叉,下半段分前后两片裙摆,让人无法确定他们是体验越南服饰的中国游客还是越南人。
说越南话的中国人,说中国话的越南人,相貌别无二致,在边境地区交往交流交融。
登上友谊关楼顶,极目四周,左辅山镇关炮台、右辅山(金鸡山)炮台等景观映入眼帘。同样能看到的是一辆辆穿梭往来、载满货物的货车,忙碌而有序。
货车司机们有的在指挥、装卸货物,有的则与海关人员交流,确保通关顺利进行。边贸蓬勃发展让他们的生活又忙碌起来,符合快捷通关要求的货车15秒左右便能完成查验。“扫个脸、扫个指纹的事,很方便。”一名货车司机说。
口岸旁,友谊关边检站也是一片忙碌。电子屏幕闪烁着数据,工作人员在不断更新和审查进出境的货物和人员信息,逐一检查进出境的货车文件,仔细核对货物清单与单据。
在友谊关口岸海关查验平台门口,远远就能闻到浓重的榴莲味。这些榴莲来自越南,虽然销售已过旺季,但每天仍有大量榴莲等待被分装运送。金黄的榴莲个大饱满,海关关员正对它们进行检疫查验。
这些从越南树上摘下的果实,经过现代化技术快速通关和便捷物流网络的运送,最快三到五天就能保鲜到达国内。
日复一日,越来越多的商人在这里从事经贸合作。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中越双边贸易额连续3年突破2000亿美元,今年1至7月达到1450.7亿美元,同比增长20.9%。
2025年,中越将迎来建交75周年。两国在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对接合作,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口岸基础设施“硬联通”,提升智慧海关“软联通”,携手打造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促进人文交流等方面有着共识。
比较新的变化是跨境电商发展迅猛。在距离友谊关十几公里的凭祥跨境电商直播基地里,越南语主播正在向越南观众售卖中国产品。随着通关效率提升,越南网民在直播间里下单的中国商品,一般两天内就能送到越南境内的分拨中心。
人员来往频繁,货物双向抵达,这是中越在合作上的“双向奔赴”,带动两国民众增收致富。
职解决不了职场中遇到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做好自我调节。
地铁就是“班味”非常浓的交通工具。
——————————
“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有网友自嘲:即便上班打扮再精致,也挡不住浑身散发出的疲惫之感。“班味”究竟指怎样的“味道”?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如何调适自我,适应工作的节奏和压力?用人单位又该如何改善管理,为员工减轻非必要的职业负担?我们邀请了3位处于不同职业状态的年轻人,邀请他们聊聊对于“班味”的理解与感受。
受访者:
周道吉(自由职业者,毕业7年)
王小安(基层公务员,毕业3年)
张嘉文(银行客户经理,毕业1年)
你是怎么理解“班味”的?“班味”对你而言有哪些特殊含义?
周道吉:“班味”这个词难以给出清晰定义,可以指代上班给人带来的一切不舒适感。我在创业公司工作时,黑眼圈很重,脸色也不是很好。辞职以后,原来的同事看到我就说“气色真好”,对比之下他们的气色确实不如我。我觉得上班有一种让人“异化”的感觉,整个人的状态会比较疲惫,情绪和心理都不在健康状态。
王小安:“班味”表达了一种被规训感,对于上级给出的要求,只能服从和接受,甚至提问就意味着冒犯。很多人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眼神很清澈,这是因为学校允许学生多元发展,包容年轻人的个性。在职场,说什么话、穿什么衣服都要遵循一套规则,现在大家不是流行说“局里局气”的穿搭吗?“和别人太不一样”则可能成为人家针对的靶子。
张嘉文:“班味”是一种区别于不上班的人的气质。有一次,我在单位附近的巷子里遇到一位遛狗的阿姨,那条巷子只容一人通过,我本来想让阿姨先走,结果阿姨说你先走,“你们年轻人上班多紧张”。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一看就有“班味”。
为什么“班味”这个词现在火起来了?它表达了年轻人怎样的处境或情绪?
周道吉:我觉得我父母的“班味”也很明显,只是他们那一代人会觉得反正也不轻易换工作,那就既来之则安之,不会表达出来,甚至不去想它。90后、00后对于个性和自由的要求更加强烈,会把“班味”表达出来,而实际上它指向的情况一直存在。
王小安:我在基层街道工作,同事们大多数都住在附近小区,有的只要走路5分钟、10分钟就到家了。一般年轻同事经常加班,而且大家都是自愿加班,因为组织提倡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情怀。
张嘉文:我之前住在离工作单位很远的郊区,大学里的导师知道以后,说了一句让我听完沉默很久的话:“千万不要让领导知道你住得远,否则就不好意思让你加班了。”我从理智上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但情感上很难接受。他好像说出了一个潜规则:这个世界是以上班为中心的。我们单位有一个非物质的奖励,叫“表扬单”。我和一起入职的同事交流时,大家都认为这是领导在“画饼”。另外,我也不喜欢“官大一级压死人”,期待平等的职场环境。
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让你满意吗?
周道吉:无论我之前上班,还是现在不上班,都是遵从内心的选择。刚辞职后大半年时间,旅游淡季的时候我会错峰出游,去之前没去过的地方,旅游旺季的时候就待在家里,看之前想看的书、电视剧和电影,这样的生活让自己的状态变好,但必须付出失去稳定收入和社会保障的代价。今年开始,我试图做一些能够灵活办公的工作,努力获得一份能养活自己的收入。
王小安:我本科和研究生在不同城市就读,游历过全国很多地方,也有过两段境外学习经历,因此去所谓的“远方”已经祛魅了。我追求稳定,追求人间烟火气,看重当下的幸福。当然,一开始我也不太适应公务员的工作,其实我也是跳出了原来的舒适圈,对自己的性格有了更多思考,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了。
张嘉文:我乐意和不同的人交流,在银行网点工作恰恰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正向的反馈。因为银行的薪酬与个人业绩直接挂钩,这也给我带来分配的公平感。但是,因为工作时间与人交流过于频繁,甚至一天要打100多个电话,导致非工作时间的社交欲望大大降低,更想一个人待着。
“班味”到底是来自工作本身,还是来自工作的特定方面?
周道吉:在规定时间、规定场所做规定的事情,本身就违背了人的天性。只要上班,就一定会感觉到某些不舒适。从宏观角度看,一个社会“班味”的浓厚也与其经济发展有关,如果社会生产力水平支持高福利,那么就有可能减少“班味”。
王小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人情世故。在基层工作,如果不处理好人际关系,在哪里遇到问题都会触礁。我建议“让子弹飞一会儿”,多向内求一点,逐渐参悟职场的门道。
张嘉文:上班多多少少会有“班味”。如果用“班味”来指代工作的拘束感,那么两个因素产生重要影响,一个是你是不是在办公室工作,另一个是领导在不在边上。
怎样去除“班味”?工作与生活能平衡吗?
周道吉:我当初辞职的原因也不是因为讨厌上班的内容,而是觉得上班的性价比不够高,通过灵活工作也能够得到一笔差不多的收入,实现更加自由的状态。但我不会劝大家都离职不上班,因为离职解决不了职场中遇到的问题,甚至会在“上班-离职-又上班”的过程中陷入恶性循环。在我眼里,最关键的是做好自我调节,想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培养健康的心态。
王小安:要尽可能区分上班和下班的状态,不让工作中的焦虑影响生活。我身边有公务员朋友,半夜加完班以后还去蹦个迪。从个人经验来看,“找队友”和找工作一样重要,有足以相伴终身的人生伴侣,或者在生活中有足够好的朋友,能够分享两个人不同的人生经验,这样就容易从工作的阴霾中走出来,拥抱下班后的精彩生活,很多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张嘉文:我本科学的是商科,当时老师会介绍一些管理学案例,其中就有一些企业允许员工自主调整上班时间和地点,实现灵活上班。大城市的上班族经常坐地铁通勤,地铁就是“班味”非常浓的交通工具,因为它跟上班一样,要求高速且准点。如果地铁因为特殊原因误点,大家就会很焦虑,因为要被挨骂要扣钱了。现在我搬到了离单位很近的地方,下班走路就能回家,感觉从“班味”里部分解放了出来。
未来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期待产生怎样的变化?
周道吉:在我眼中,之前的不同状态都是重要经历,都构成了人生体验的一部分。我想先看看能不能靠自由职业完全养活自己,长期来说,如果有一个适合的工作,我随时愿意回去。但是,时代充满变化,只能见招拆招,不断调整自己。
王小安:我的人生进度条走得很快,毕业以后很快结婚、生育,一年一个变化,每年都觉得自己成长很多。希望自己能保持下去,把上班和下班这两个剧本同时演好。
张嘉文:我们单位员工的流动性非常高,新员工都要去一线网点,以后能不能回到分行部门要看后续竞聘结果,很多人第一年就撑不住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至少待满5年的合同期限,获得理想的收入水平。
(本文受访对象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钟的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着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社区作为服务市民的基层单位,很多公益性措施让百姓受益,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在四平市铁东区解放街道朝阳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然变成了老年人收费公寓。记者接到市民爆料后,前往此处地点进行了踏查。
近日,记者接到四平市民爆料称,在四平市铁东区解放街道朝阳社区有一处老年公寓,长期无照运行。另外,公寓所在建筑物为社区所有,属于公有财产。
5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铁东区解放街道朝阳社区。此时,朝阳社区的部分楼体正在进行保暖施工。记者来到现场时,解放街道人员和辖区派出所民警正在现场调查。
朝阳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现状
“请问这里有没有一家老年公寓?”记者表明身份和来意。
“没有啊!没有老年公寓!”一位工作人员回答。同时,对方表示不方便接受记者采访。
居住此地的老人
就在距离朝阳社区办公区门口旁边5米左右的位置,另一个大门敞开。记者走进去后发现,门前没有任何明显标志的区域里面暗藏玄机。原来,从这门进去后,里面俨然就是一所“老年公寓”。这里一共有三层,记者在一层见到了部分老人正在打麻将,里面的部分屋子里还有老人在照顾花草,这些屋子里设有床位,和一般的老年公寓无异。二层楼道没有开灯,一些屋子里传来电视的声响。另外,在上下楼楼道墙壁上,部分线路裸露在外。
楼道墙壁上的线路
在三楼,记者见到了两名正在聊天的老人。
“老人家,您在这里住多久了啊?怎么收费的?”记者询问。
“一个月1000块钱,住了快3年了。”老人回答。
“那你知不知道这里有没有手续啊?”记者问。
“不知道。”老人回答。
走廊一名工作人员
“那您知不知道这里是谁开的啊?”记者接着问。
“社区呗。”老人回答。
随后,记者希望找到这里的负责人了解情况,可是没有人愿意透露信息。记者只好离开了这里,希望到外面找社区工作人员询问有关情况。可是,刚才正在门口的几名工作人员都不见了,屋里办公区域的工作人员也称无法介绍此事。
居住此地的老人
紧接着,记者又来到铁东区解放街道办事处,见到了解放街道办事处一位姓袁的主任和另一位王姓工作人员。
“是‘日照间’的事吗?你们是通过啥渠道知道这件事的呢?”这位工作人员说。
“居家养老都是正规的,但手续不在社区,在民政局,希望记者到民政部门了解情况。街道只负责对社区的人员和财务进行管理,‘日照间’居家养老是民政局管理的。”
楼道墙壁上的线路
“执照、证件方面社区‘日照间’都没有,市民政部门下面的社区盖办公楼时有条件就能盖‘日照间’。”王姓工作人员说。
“居家养老‘日照间’是白天让老人活动的地方,夜间留老人住的话需要有手续,收费情况也不清楚。”袁姓主任说。吉网、吉刻APP称已经采访到住在那里的老人。
“我们会将此事向上级部门汇报。我们没有执法权,只能配合其它部门。”袁姓主任说。
“你们这个采访有什么意义啊?”王姓工作人员说。
随后,记者见到了一份铁东区安监部门向铁东区民政局发出的一份《关于取缔解放街道朝阳社区一无证养老院的督办单》,内容大致为:2017年5月8日,区安委会办公室接到群众举报,解放街道朝阳社区一无证养老院私自营业。该养老院内有十余位老人在此入住,为保证养老院内老人安全,依据《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吉政发【2010】2号)》文件规定,请贵局依法依规进行取缔,并将处理结果于5月19日前上报区安委会办公室。
安监部门督办单
然而,当天已经是5月19日,已经超过了这张督办单上的督办日期,可朝阳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仍有多名老年人日夜居住。
“我们街道已经安排人员轮流看护老人们的安全情况。”袁姓主任说。
随后,记者来到了四平市铁东区民政局,希望找到有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在铁东区民政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现场联系了铁东区民政局局长王殿一。工作人员打完电话后,称记者可以去联系铁东区宣传部门沟通采访。
那么,正规养老院需要办理、具备什么手续?这件事到底归哪个部门管呢?记者咨询了一位律师。律师表示,此事应该有民政部门牵头处理。
按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第六条规定:有符合养老机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要求的基本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有与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资金;床位数在10张以上。第七条规定:依法成立的组织或者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向养老机构住所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设立养老机构。
之前照片
另据《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第二十七条:未经许可设立养老机构的,由许可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十八条:未经许可设立养老机构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改正;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养老机构条件的,依法补办相关手续;逾期达不到法定条件的,责令停办并妥善安置收住的老年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一张之前的照片显示,铁东区朝阳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之前还悬挂有牌匾,那时的门上居然也贴着一张“老年公寓”的白纸。现在,这里的牌匾和居家养老字样已经撤掉。
之前照片
资料显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的设施。是一种适合半失能老年人的“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属于一种政府公益行为和场所。
然而,四平市铁东区解放街道朝阳社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然让公有公益场所变成了收费公寓,不仅媒体希望知情,社区内的普通百姓也希望知情。关于此事的进展,记者将持续关注。(李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