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黑石公寓”往事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兴公寓今貌,上两图为大楼北侧,最下图为大楼南侧。(图片由徐汇区文化局、上海衡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现坐落于徐汇区复兴中

兴公寓今貌,上两图为大楼北侧,最下图为大楼南侧。(图片由徐汇区文化局、上海衡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现坐落于徐汇区复兴中路1331号的复兴公寓,即上海市民俗称的“黑石公寓”。该楼建成至今,已历百年。在这百年间,上海的城市面貌尽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得益于相关部门的精心修缮与保护,这幢大楼不仅依旧坚固,而且日益焕发生机。然而,尽管目前我们对它的结构、材料、工艺与风格已经相当了解,但对居住在大楼中的人,发生在大楼中的事,却知之甚少。事实上,这些“人”和“事”或许才是历史建筑的灵魂所在。

现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复兴中路1331号的复兴公寓,以其宏大的规模、精巧的设计和丰厚的历史积淀,成为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的经典之作与重要研究对象。该楼始建于1924年,为6层高钢筋混凝土建筑。折衷主义风格,主立面左右对称,底层建有超大门廊,由简化的科林斯双柱支撑,并带有丰富的古典主义装饰。门廊顶部构成一个大型露台,外形由三段弧线构成。大楼立面中部墙体采用弧线形,加之屋顶中部弧形山墙及装饰,显示出巴洛克特征。在民国时期,这幢大楼曾被称作“花旗公寓”,1949年后改称“复兴公寓”,但现在的上海市民更喜欢把它称为“黑石公寓”。作为上海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复兴公寓深受市民喜爱。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和相关研究的不足,许多有待解答的历史疑云,仍笼罩在这幢大楼之上。

“花旗公寓”、“黑石公寓”与“复兴公寓”

尽管复兴公寓是现在复兴中路1331号大楼的正式名称,但很多市民和历史爱好者还是喜欢把这座大楼称为黑石公寓,以至于后者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前者。如果说复兴公寓的得名是由于这座大楼坐落于复兴中路之上,那黑石公寓的得名,又典出何处呢?

“黑石公寓”这一名称的来源,最常见和最流行的说法是“由于建筑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色石材,便被称为黑石公寓”。显而易见,这种说法在直观的视觉层面很难令人信服,同时在文献层面也难以找到有力的证据为之佐证。由于该楼为美侨投资兴建,因此要梳理它的命名史,追根溯源首先需要弄清大楼的英文名称是什么。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上海西文报刊中,查找辣斐德路(即今复兴中路)1331号相关信息。通过查询,可以确定该处地址确实存在一幢名为“Blackstone Apartments”的建筑。如果直译过来,即是黑石公寓。两相对照,可见将复兴中路1331号大楼称作黑石公寓的确不存在太大疑义,这一问题似乎已迎刃而解了。但黑石公寓是否就是1331号大楼正式的中文名称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显然还需要得到更多文献资料的证明。

按同样的方法,检诸中文史料,我们意外发现黑石公寓这一名称的出现,竟远远晚于复兴中路1331号大楼的落成。它在中文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现,是在1951年大公报编辑出版的《新上海便览》中。此后,在1956年再版的 《上海——冒险家乐园》一书中,也出现了黑石公寓。这是目前我们找到的两个黑石公寓最早的出处。此时距离复兴中路1331号大楼的落成,已有近30年之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1938年和1946年版的《上海——冒险家乐园》一书中,作者并未使用黑石公寓的译法,而是采用“BS公寓”进行指代。由此推测,黑石公寓可能并非Blackstone Apartments在民国时期的标准汉译,而是一个1949年之后直译而得的名称。

那么1949年前的上海人究竟如何称呼这座大楼呢?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须要继续从地址信息入手。通过在中西文献中检索“辣斐德路一三三一号”和“1331 Lafayette”等相关信息,可以发现此处的中文名称为“花旗公寓”和“白司东公寓”。此外,在《申报》等报刊中,还存在另一种常见称呼方式,即“辣斐德路一三三一号”。至于复兴公寓这个名称,则是在更晚近才出现的。

由此可以推断,与民国时期法租界内很多西式公寓、洋房类似,复兴中路1331号大楼可能并不存在标准汉译名称。它的命名史经历了从花旗公寓到黑石公寓再到复兴公寓的过程。黑石公寓尽管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但却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

神秘的“黑石先生”

复兴公寓的另一个未解之谜,是它的创建者究竟是谁?由于资料匮乏,现有的上海建筑史研究对这一问题基本没有提及或语焉不详。就笔者目力所见,《上海——冒险家的乐园》一书是少有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介绍的著作。通过该书,可知复兴公寓的创建者,是一位叫做“黑石”的美国传教士。作者还披露,借助传教,“黑石”从美国聚敛了大量财富,并将这些财富通过在沪投资的形式,转化成自己的私产。在这本书中,“黑石”完全是个负面的人物。

另一条有关“黑石”的信息,则来自1924年6月出版的一份《北华捷报》。通过这则珍

贵的报道,我们得知“黑石”先生的英文名字为“J.H.Blackstone”。有 关“黑 石”最详细的信息,来自法租界警务处的一份内部调查报告。这份生成于1942年的档案,对复兴公寓和“黑石”的情况进行了简短的描述,“Blackstone Apartments建 于1924年,业主为J.H.Blackstone,美国百万富翁,并积极从事美国美以美会(Missions Methodistes American)传教活动”。

随着历史资料的不断增多,“黑石”的形象也越发丰满起来,但一系列谜团仍未解开:这位J.H.Blackstone先生究竟是谁?他来自哪里?他与近代上海有着怎样的关系?事实上,将J.H.Blackstone直译为“黑石”并不确切,他另有汉文姓名,不仅是复兴公寓的始建者,同时也是一位在近代传教史上颇具声名的人物。

J.H.Blackstone全名James Harry Blackstone,汉 名“宋 合 理”,1879年 出 生,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他的父亲也是一名传教士,名为WilliamsEugene Blackstone。

宋合理的父亲被视为美国“司 徒 基 金”(Milton Stewart Evangelistic)的创始人和首任监管人。该基金旨在推动与资助犹太群体中的传教活动。宋合理于1906年来华传教,长期在南京和上海一带活动。

1917年,宋合理成为“司徒基金”在华负责人。同年,他向南京的金陵神学院提议,双方联合创建圣经学院,资金由 “司徒基金”提供,日常运营则由双方互派5人成立董事会进行管理。宋合理还承诺 “司徒基金”将向新成立的学院投入10年至15年的经费,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合作在1920年就终止了。

“司徒基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推动与资助基督教在犹太人群体中的传播。1919年,宋合理前往河南开封,在那里寻找和会见犹太后裔。这一事件引起了当时上海西文报纸的广泛关注。据报道,当时开封一地尚有犹太遗民200余户,不过最终与宋合理见面的只有40家,包括所谓七姓头目。在见面会上,每人获赠一册《圣经》。然而,由于缺乏组织和相互联系,加之参加者热情不足,宋合理在开封的活动并未获得成功。

1924年,宋合理在上海法租界辣斐德路1331号投资新建了Blackstone Apartments。由于资料缺乏,目前无法确定他于何时离开中国。不过可以确定的是,1938年时宋合理已返回美国,此后再未发现返回上海的记录。1965年,宋合理在美国逝世,葬于加州洛杉矶。

打造“最豪华的酒店”

1920年前后,上海的高层公寓数量还很稀少。在这一阶段,此类建筑主要集中于公共租界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愚园路和法租界的海格路(今华山路)、辣斐德路等地广人稀、空间开阔的城郊地带。上世纪30年代后,随着地价不断上涨,技术条件不断成熟,上海的高层公寓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在法租界西部及公共租界沪西越界筑路区一带,高层公寓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就法租界而言,主要集中在今天的衡山路、淮海中路、建国西路、复兴中路和南昌路等几条主干道上。较为著名者,如毕卡地公寓(今衡山宾馆)、集雅公寓、皇家公寓(今淮海大楼)、光明公寓、道斐南公寓(今建国公寓)、自由公寓、麦琪公寓等。

1924年,当宋合理打算兴建Blackstone Apartments的时候,他的目的可能不仅仅是在法租界修建一座高层公寓,而是要打造一座上海甚至是中国最大、最豪华的酒店。早在这座公寓建成之前,《北华捷报》的一些先期报道,就已详细披露了正在建设中的复兴公寓的种种先进设施与奢华之处。按照设计方案,该楼将包含31间套房,其中大型套房20间,内设4个房间、厨房及储藏室;中型套房3间,内有3个房间,同样也设有厨房和储藏室。除此之外,还有8个小型套房,内设起居室、卧室、浴室和厨房。所有卧室都将建有提供冷热水的浴室。厨房内均配有冰箱、煤气灶及小型洗衣设备。为满足住客的种种需求,公寓内还设有四季恒温泳池、餐厅和舞厅。大楼的顶层是一座屋顶花园,可以俯瞰附近大部分街区。在户外,还设有3座网球场及12个停车库。在服务方面,如果客人需要,公寓还可提供餐食服务。

黑石公寓招租广告,《大陆报》1925年10月17日第8版

事实上,复兴公寓建成之后,其先进和奢华程度甚至超出了《北华捷报》的报道。除了已经披露的设备与服务之外,公寓还提供了电梯、中央供暖和佣人服务,宋合理甚至还聘请了一位外籍管家。由于环境优雅,设施先进,Blackstone Apartments在1925年的招租广告中干脆直接打出了“中国最好的公寓”这样的旗号:

中国最好的公寓。拎包入住或空屋租用均可,网球场、游泳池、舞厅免费开放。还可提供宴席服务、无线电服务等。租金适中,地址坐落于法租界黄金地段。

由于条件过于奢华,法租界公董局在确定税率的时候,并没有把复兴公寓放在 “公寓”一类,而是将其归为“酒店”类,由此带来的税费增加,引发了该公寓与公董局一场长达20年的反复博弈。

1938年,宋合理已返回美国。此时公寓的管理由一名叫做阿道夫·古斯塔夫·安德 森 (Andersson Gustaff Adolf)的瑞典外侨负责。尽管不是美国人,但他早已皈依美国基督教组织,并积极投 身 到“Assembly of God”的活动当中。现存资料反映,1938年至1942年间安德森一直管理着公寓,他的职责包括:负责公寓的日常运作;收取租金;将房租寄给身在美国帕萨迪纳(Pasadena)的宋合理。

抗战爆发后,复兴公寓无论设施还是服务都已大不如前。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半以上的房间都缺乏家具,租客不得不自备家具才能入住。公寓之前引以为傲的种种优质服务,也被一点点取消了,餐厅被改作他用,佣人们也都遭到遣散。餐饮服务的缺失,使得几乎每个租客都不得不自行聘请佣人。1942年,法租界警务处调查后认为,复兴公寓已不再为租客提供除居住以外的任何服务,它已从一座豪华酒店(尽管业主从不承认),变成了一座真正的公寓,甚至就是一幢普通出租屋。公董局因此给它降低了10%的税额,从而结束了双方的长期博弈。

多元化的功能

毫无疑问,如此奢华的公寓,租金肯定不菲。档案显示,1925年时复兴公寓的价格共分九等,从每月50两到152两不等。其中租金最廉者为51号房间,每月50两,但整个公寓只此一间。最昂贵的要数23、25、33、35、43、52及53号房,租金均为每月152两。

虽然价格高昂,但公寓却并不缺乏住客,旅居上海的大量外侨构成了它的主要客户群体,其中既有美国人、英国人,也有荷兰人、俄国人、法国人、瑞士人和德国人等。此外,由于其美国背景和教会背景,该楼又成了美国侨民和宗教人士的主要聚居地。1927年6月,美国驻南京领事戴伟士(J.K.Davis)由宁来沪,就下榻在这座公寓。1930年8月,来沪接掌美国长江巡逻舰 “图图伊拉”号(Tutuilla)的Bischoff舰 长 与夫人及三个孩子也入住在这座公寓。美国教会成员,尤其是卫理公会的成员更是这里的常客。

作为一个规模宏大、功能齐备的酒店或公寓,复兴公寓除了基本的居住功能外,还承担着诸如展览、会议、庆典等现代酒店都具备的社交功能。在该楼建成不久的1925年,就迎来了一场艺术展览,举办者是年轻的美国画家郎特利(Ralph S.Rowntree)。

作为一名画家,郎特利似乎并不出名,但在东西方艺术交流层面,他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先驱人物。1899年,他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大学就读于达拉斯的南卫理公会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获历史与政治科学学士学位。此后转向绘画,分别在芝加哥艺术学校、达拉斯艺术学院等机构求学。1924年,他踏上远东之旅,来中国和日本学习东方绘画。作为南卫理公会大学的毕业生,郎特利在上海顺理成章地入住复兴公寓。他的画展在1925年11月11日至11月14日举行,地点就设在公寓的25号房间,展览时间是每天下午的3点至6点。这场画展或许是该楼建成后的第一次艺术展览,颇受当时上海媒体的关注,不仅西文媒体《大陆报》进行了报道,就连很少关注法租界西区的《申报》也刊布了这次画展的消息。

1926年2月23日“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讨论会合影,《大陆报》1923年2月28日第4版

除展览以外,举办会议也是这一公寓的重要功能。1926年2月23日,在大楼的会议厅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这次会议由 “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Women)发 起,旨在讨论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内的男女平权问题。但在当日下午,会议举办方邀请阿乐满(Norwood Francis Allman)和李锦纶分别就“中国的条约体系”和“为什么中国认为条约体系是不平等的”两个主题发表演讲。当日李锦纶因病未能出席,由他在沪江大学的同事夏晋麟代为发言。这次讨论颇受西侨社区关注,当时上海的主要英文媒体 《大陆报》《北华捷报》和《密勒氏评论报》都进行了报道。

熊毛联姻与黑石公寓

《上海泰晤士报》关于宋合理前往开封的报道,《上海泰晤士报》1919年12月15日第8版

作为上海规模较大、设施优良的大型公寓,复兴公寓的住客不乏各界要人。除了前文已经提到的各国外侨之外,该公寓也颇受国人喜爱。在众多中国住客当中,名气最大,也最具故事性的当属北洋时期的国务总理熊希龄。

熊希龄毛彦文结婚周年照,毛彦文:《往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同治九年(1870年)生人,光绪朝进士。辛亥革命后,历任财政总长、内阁总理等职,后脱离政坛投身慈善活动,创办香山慈幼院。熊希龄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第二任夫人逝世后,熊希龄于1935年迎娶才女毛彦文为第三任妻子。熊毛联姻本属私事,但一则由于二人皆为社会名人,熊曾出任国务总理,而毛则是复旦、暨大双料教授;二则由于毛彦文的情路颇为坎坷,与朱君毅、吴宓均有情感纠葛;三则由于熊毛二人的恋情颇具故事性,据说熊希龄为赢得毛彦文的芳心,竟将蓄了几十年的长须剃去,所以,在报纸的推波助澜之下,他们的恋情逐渐演化为一个被 “吃瓜群众”反复消费的热点话题。

熊毛二人的婚礼,于1935年2月9日在公共租界西藏路上的慕尔堂举行。当天的观礼来宾有500人之多,党政军学,黑白两道的“闻人大亨”悉数到场。据《申报》记载,来宾包括黄郛、李石曾、吴铁城、潘公展、贺耀祖、刘鸿生、虞洽卿、钱新之、陈光甫、王晓籁、林康侯、章士钊、董显光、张寿镛、唐寿民、梅兰芳、杜月笙、张啸林等人。婚礼结束后,两人在北四川路新亚酒楼设宴答谢。为避免闹新房时可能遭遇的窘态,新婚当晚两人借住于外滩惠中饭店。新房则设在今复兴公寓内,当时该公寓被称作花旗公寓。

《申报》关于熊希龄毛彦文婚礼的报道,《申报》1932年2月10日第14版

新婚第二天,熊希龄与毛彦文即搬回花旗公寓居住。两人的新房设在3楼36号,《申报》曾派遣记者专门探访。该房每月租金148两,为二等客房。内有会客室2间、卧室2间,同时附设厨房和浴室,并配有一名男仆。除酒店配备的设施之外,新房内还挂有马相伯所赠对联,以及一些中西名画。

尽管年龄差距较大,但这并未妨碍两人的恩爱。在新婚满月当天,熊希龄提笔绘了一副《莲湖双鹭图》赠与新婚妻子,并题词:

缟衣摇曳绿波中,不染些儿泥垢。玉立亭亭飘白羽,同占人间未有。两小无猜,双飞不倦,好是忘年友。粉靥香腮,天然生就佳偶。

但觉得万种柔情,一般纯洁,艳福容消受。轻语娇频沉醉里,甜蜜光阴何骤?纵与长期,年年如此,也若时非久,一生花下,朝朝暮暮相守。

两人在花旗公寓度过了甜蜜的两个月后,迁往同在法租界的吕班路巴黎新村19号居住。大概是怀念新婚的美好岁月,两人在结婚周年纪念日,又短暂搬回花旗公寓居住,熊希龄照例又赠给毛彦文一首词:

念奴娇

丙子二月九日为余与彦文结婚周年,仍移居花旗公寓以纪念之。

花旗翻处,记那时,衣香帏暖人醉。玉镜台前灯影下,波转几回偷视。欲语还羞,将眠复坐,低问宵深未。一年容易,重温犹有余味。

昨日刚过元宵,千门万户,灯月迎春意。依旧归来双燕子,共把香巢回忆。玉种因缘,泥抟你我,便是年来谜。几生修到,雨情长此相慰。

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两人婚后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便被卢沟桥畔燃起的抗日烽火打断。抗战全面爆发之后,身为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的熊希龄,便全力投入难民救济工作当中。在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以后,熊希龄携毛彦文南下香港,打算转往长沙主持香山慈幼院分院工作。1937年12月25日凌晨,熊希龄在香港突发中风,不幸逝世,享年68岁。此时,熊毛联姻还未满三年。此后,毛彦文孑然一身,直至终老。

复兴公寓建成至今,已历百年。在这百年间,上海的城市面貌尽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得益于相关部门的精心修缮与保护,这幢大楼不仅依旧坚固,而且日益焕发生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针对这幢大楼的“非物质”层面保护,似乎还难以令人满意。尽管目前我们对它的结构、材料、工艺与风格已经相当了解,但对居住在大楼中的人,发生在大楼中的事,却知之甚少。事实上,这些“人”和“事”或许才是历史建筑的灵魂所在。因为,它们不仅构成了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历史建筑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毕竟,就“建筑作为可阅读的历史”而言,人们更看重的可能还是发生在当中的故事,而不仅仅是钢筋和水泥。

本文写作得到徐汇区文化局、上海衡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协助,谨致谢忱

作者:蒋杰(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编辑:范菁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

国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地区,冰峰与火洲共存,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汇,孕育出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千百年来丝绸之路和玉石之路所带来了繁荣的商贸,文化的交融、食材的碰撞,和合共生,流香升腾,舌尖品味和合生机向世人诠释着丰富而独特的和田之味。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联合策划北京卫视《档案》倾情推出《一润千年——文物里的和田敬请关注。

每一座城市的小吃,都潜藏着当地独特的味觉密码,暮色四合,霓虹闪烁,舌尖味蕾在霓虹灯中苏醒,由北京援建的和田老夜市,是一座美食的后花园。这里密布着将近300个宵夜摊档,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近百种小吃。只需一口,便能让人体味到什么是舌尖上的西域风情。

在这喧闹的和田夜市中,甘肃小伙王彦宏的椒麻鸡摊位与吐日洪江·吐送托合提的烤羊肠摊位刚好面对面。两位摊主的相处像一家人一样,他俩的故事,也为忙碌的夜市增添了幸福的味道。

烧烤、人类加工食物的起点,从古至今一直统领着中国人的餐桌,在由北京援建的和田博物馆内,出土于清代的文物“铁钎子和铁烧烤架”,烤架中部镂空,下方可以放置木炭,上方的圆盘可以摆放食材。铁钎子前部呈三叉状,这不仅可以烤制普通肉串,还可以烤制肋排与大肉块。

而在和田,烧烤更是当地标志性的烹饪方法。在这里几乎无肉不烤,从水中游鱼、陆地走兽到空中飞鸟,和田人将这项古老的烹饪技艺,运用得出神入化。在享用完香气扑鼻、鲜嫩多汁的烤肉后,和田本地人的桌子上总是会出现一杯调味茶。茶,已经成为和田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和田药茶是维吾尔族民间的传统饮料。茶叶从内地传入和田地区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药茶制作技艺。和田人常说“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和田药茶以当地药食同源的丁香、枸杞、玫瑰花、小茴香、藿香、肉桂、等原料,碾碎后泡制而成。如今和田药茶已经有二十多种配方,并于2019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叶也是丝绸之路的主角之一。这是和田博物馆馆藏的茶叶,出土于民丰县的尼雅遗址,这包茶叶虽然风化严重,但其文化价值重大。是汉晋时期内地茶叶传至西域的证物。和田地区天气炎热干燥,且“食肉饮酪”。而茶本身具有消炎解毒、驱热消暑、驱腻消食、强身健体等功效。茶叶在西域供不应求。

与茶叶同样受到和田人民喜爱的还有——月饼。跨越千百年,月饼经过和田人民的改良后,变成了一道一年四季天天都可以吃到的美食。属于和田的那份舌尖上的味道早已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滑入口中,融入血脉。

在内地人记忆中,月饼是专属于中秋节的,八月十五这天的月亮很美,大家聚在一起,团圆美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和田博物馆中存放着一只清代的木月饼模,它的中心有“广式旦黄”4字。制作月饼时将包有各种馅料的面胚放置模具中成型,脱模后再放入炉中烤制即可,而形似圆月的月饼,寓意团圆和睦。相传在新疆月饼最早于唐初被发现,这支出土于和田地区的饼模,是中原传统文化习俗传入新疆的重要见证。

面食是和田人餐桌上最基础,也是最百变的食物,拉、包、烤、炸,促成一场场让人难以抵抗的碳水治愈。与精致小巧的土月饼不同的是,库麦琪绕开了所有的常规做法,一头直接扎进灰堆里。

位于尼雅遗址中N2居址中的馕坑在流沙中时隐时现,有时会完整的出现,有时会被无垠的流沙埋没,馕是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和田人民在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了和田特色美食——库麦琪。

从古至今作为新疆维吾尔族最传统的面食,库麦琪能够延续至今离不开这枚小小的印章。这枚高1.7厘米,边长2厘米的煤精印出土于和田地区的尼雅遗址,印文为篆文,阴刻,分两行:一行“司禾”,一行“府印”。印钮为桥纽。“司禾府印”是汉朝管理农业的印章,这枚印章形制较小,但历史价值十分珍贵。

屯田是推动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可以解决粮食等物资供应,同时屯田者又可成为戍守和维持西域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所以这一措施以汉为始,至今仍在沿用。

除了小麦与玉米等旱地作物之外,新疆还是中国古代的水稻种植区之一,据《新 唐 书·西 域 传》记 载 姑 墨 、温 宿“ 风 俗 文字与龟(秋)兹(词)同”,“地宜麻、麦、粳稻”。由此可见,唐代时期,新疆所引种的水稻品种应该是亚洲栽培稻中的“粳稻”,至今已有1300年的种植历史了。然而这“米”与“米”也是有区别的,在和田地区种植的羊脂籽米,洁如玑珠,质细味美,这里是天眷的净土,万物生长的摇篮,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第二二五团羊脂籽米的种植基地,从空中俯瞰,一片片稻田犹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稻秧随风摇曳,泛起阵阵绿浪。羊脂籽米之所以种植在这里,只为探寻一粒米的本源之味。

民以食为天,站在拉依苏长寿村的阡陌之上,用最好的生态环境,最精湛的生态农艺,造就了中国顶尖有机大米之一的——羊脂籽米。从尼雅遗址采集的水果和农作物种子可以看出,葡萄和小麦是从地中海和西亚地区传入,黍和桃子则来源于中原地区,这些都揭示了位于丝绸之路南道的精绝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及其文化的多样性。

钱维城先生也在清代乾隆年间创作的《回部四果图》中写到:乾隆三十一年冬十一月,臣维城蒙恩,赐回部果木瓜、石榴、苹果、梨四种,臣伏考《汉书·西域传》载物产甚众、前后发使十余辈,抵宛(yuan一声和四声都配一下)西诸国求其物,特采葡萄、苜蓿种,而张骞做持归亦不过节杖,枸酱安石榴未尝,言其花木果实有类中土者。

由此可见石榴原名安石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才将其引入内地。皮山县是中国西汉时期皮山国的所在地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要商埠驿站,是通往印度、波斯和西方诸国的首选之道。皮山县兰干库勒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土壤以沙土为主这种倚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皮亚曼”石榴中华名果的地位。

石榴千房同膜,紧密相连、和谐相处、永不分离,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相濡以沫,就如同祖国的各族人民一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

从北京援建的和田博物馆中那些带着历史印记的文物,到如今色香味俱全的和田美食,从古至今中华文明以饮食作伴,穿越历史时空,见证了沧海桑田,在和田丰饶的绿洲、辽阔的草原、苍翠的森林、无垠的荒漠中通过美食传递着文化的盛宴。

月·风清云散 彩虹当空

插画灵感:

以彩虹公寓名称为灵感,寓意七月雨季风清云散、彩虹当空

彩虹公寓

建筑类型 | 公寓

建造年代 | 1941年

建筑地址 | 复兴西路18-20号

建筑设计 | 上海企业工程司

彩虹公寓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特征。设计师惯用这一方式,使建筑形态与门上铁艺装饰构件等要素既蕴含传统符号的美好寓意与精神含义,又以现代的构成和设计手法,实现整体协调、符合功能需求,极具装饰性与审美趣味。

彩虹公寓范围

——《上海市行号图录1947》

彩虹公寓位于复兴西路18-20号,设计于1941年,与大通别墅(五原路252弄)同出上海企业工程司之手。砖木结构,三层,兼有现代风格与装饰艺术风格的公寓住宅,带有独立车库。

彩虹公寓现状立面

彩虹公寓历史立面效果图

复兴西路公寓繁多,自东向西罗列有彩虹公寓、麦琪公寓、白赛仲公寓、32号公寓、皮佛华公寓、卫乐公寓、修道院公寓、良友公寓、高邮公寓,其中麦琪公寓、卫乐公寓与自由公寓、首长公寓被誉为老上海“四大公寓”。彩虹公寓毗邻麦琪公寓,虽为沿街,但层高三层,掩映在梧桐树后,关注度也被众多著名公寓掩盖。历史报刊中,仅查阅到一则1949年10月在《字林西报》中刊登的彩虹公寓淑女帽子店的广告,也能侧面体现彩虹公寓小而美的气质。

地块整体平面近平行四边形,共两幢公寓住宅,均为中轴对称的毗连式。南侧临街一幢的折线平面,巧妙利用地块边界形状,呈现出具有象征意味的元宝形。北侧一幢于南面带有独立花园。原车库位于地块东侧中心,同时服务两幢公寓。

彩虹公寓平面布局

来源:上海市城建档案馆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