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喜小茶正是喜茶旗下的全新品牌,主打「好茶真奶,清新不腻」的牛奶茶!在这里可以喝到不添加奶精、色素的饮品,坚持好茶真奶制作,7元起get一杯?,价格感人!
真材实料做出品,口味自然吸引人!深圳华强乐淘里首店开业就在大众点评创下饮品店热门榜三个第一的佳绩,人气爆爆爆~
这样的佳绩,惹得广州的吃货们日盼夜盼,就等它开过来,转眼间广州已经喜提第⑥家分厂(更多门店正在筹备中),相信不久后的将来,应该也能做到「总有一家在你左右」吧~
喜小茶东方宝泰新店,也是天河区首店现已开业!在CBD活动的笋友终于不用跑回老城区才喝到咯~即日起至1月20日限时买一送一,最后2天冲鸭~友情提示:其他宣传加盟、有电话联系方式的通通都是假冒伪劣!记得认准【喜小茶】哦!
不愧为最佳拍「厂」!汲取八九十年代的灵感,却跳脱极致复古的单一视觉,打造出浓厚复古与现代美学结合的门店空间设计。穿上港风衣服来店打卡,随便一站,你都是胖友圈至抓眼球的崽~
①外观:小且吸睛。临街小店,逛累了就来这短暂憩息,像家附近的小卖铺一样亲切,只需在小程序下单,随点随取~
②产品:满杯都是料。杯杯身怀绝技,肉眼可见半杯都是小料,还能额外添加哦~打工人喝一杯,管饱!
③价格:劲笋实惠。均价11元,平靓正笋!新店开业期间更有买一送一,低至3.5元一杯!
④货真:真材实料。虽然以平价出名,但喜小茶却是良心卖茶!不添加奶精、色素,坚持使用好茶真奶,敢做行业真材实料的典范,这不就跟开创了车从油到电转变的能源车先驱者很像吗?难怪被称为奶茶界的“特斯拉”。
牛奶茶车间、果茶车间、素茶车间……
选择困难症患者第一次喝喜小茶?
按TOP排行榜点准没错!
可以喝的经典港式甜品,才卖13元!也太良心了吧!浓浓芒果香与椰奶香融为一体,还能嚼到Q弹的翡翠球、饱满西柚粒,真材实料,好喝不腻!
厂长独家定制的果香红韵茶,加入牛奶制成牛奶茶底,奶香浓郁顺滑。别忘了DuangDuang的豆花,软糯的芋圆,瞬间撑起了丰盈的口感!友情提示:冷热适宜,针不戳!
人气排行前3的嫩仙草大满贯,仅售11元!半杯滑嫩仙草以及芋圆、红豆、花生碎,满满的都是料,这就是打工人的小确幸吧~
搭配定制果香红韵茶,打工人喝口嫩仙草大满贯即回魂!
「皇茶」时代的复古蛋糕奶茶经典返「厂」!蛋糕酱奶茶,香浓顶呱呱~暴风吸入芋圆,尾段带有红韵奶茶的清新果香,笋野君只想高呼一声:爷青回!同样可选冰/热哦~
顶上是幸福感爆棚的奥利奥碎,搭配定制果香红韵奶茶底以及厚厚蛋糕酱,糯糯软芋圆,爱了~
TOP6~10同样优秀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TOP6~10依次为雪顶落樱乌龙、豆乳大满贯、手捣芋泥大满贯、雪顶红韵、小红袍牛奶茶,款款皆精品,不会让你失望!
特别安利喜小茶家的雪顶茶系列,落樱乌龙茶汤底加入纯牛奶调制,发出阵阵花香。挑起奶香十足的雪顶奶油,搭配香脆碧根果一起吃,再来一口「真香」牛奶茶,包你满意~
奶油顶+奶茶+豆花+芋圆+红豆的大满贯组合,分明是豆乳爱好者的福音吧!奶油上撒满优质黄豆粉,在牛奶茶底加入豆花、芋圆和红豆,喝完一杯我又可以了~友情提示:奶油顶要尽快食用哦~
一杯香浓的阿华田,曾经是多少人年少时期的幸福源泉!喜小茶也迎来新「料」到!不过阿华田系列新品1月26日起才上线东方宝泰店,想尝鲜的朋友,可以先到喜小茶其他门店购买~
同样是大满贯系列,超级多料!浓郁阿华田打底,添加芋圆、豆花、红豆3种小料。麦芽可可甜蜜不腻,还可选奶油雪顶/蛋糕酱顶,瞬间回到快乐童年时光~(可选冰/热)
芋圆、豆花双拼小料,融入浓郁的阿华田,完美复刻童年经典的香甜麦芽香巧克力味。同样可选奶油雪顶/蛋糕酱顶,体验多重口感~
喜小茶各车间品种丰富,个个身怀绝技,通通超有「料」!豆花红豆双拼、素豆花牛奶茶、手捣芋泥青稞牛奶/牛奶茶,嫩仙草芋圆/红豆双拼、小红袍双拼、绿豆沙牛奶……还有果茶车间、素茶车间,款款实惠多料,天天喝都不重样!
全车间11款小料,最低只要5毛钱!仙草、豆花、蛋糕酱、奥利奥碎、花生碎、果冻冻、翡翠冻冻、翡翠球、芋圆、红豆、青稞,一键全all in,是N倍的快乐!
现在喜小茶所有门店不再提供塑料吸管,而是换成了PLA可降解吸管~虽然材质会软一点,但不影响咬吸管,重点是源于植物资源,可生物降解,能为环保出一份力,太赞了吧!
喜小茶广州门店
【东方宝泰店】
天河区东方宝泰购物中心
B1层1130号铺
营业时间:即日起-1月20日
12:00-22:00
1月21日起 10:00-22:00
【尚城万科里店】
黄埔区翠宇七街5号115号商铺
【城投大厦店】
越秀区中山四路228号城投大厦
首层自编104号
【淘金沃尔玛店】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淘金街6-8号
一层007号商铺
【名盛广场店】
越秀区北京路238号名盛广场
L1层1B46-2号商铺
【番禺奥园广场店】
番禺区福德路281号1层
自编106-08号铺
文首发于公众号:福桃九分饱(futaojiufenbao),关注福桃,带你吃得更香。
过年之前,饱弟羡慕地对饱妹说,北京过年真好。
饱妹摊手,有什么好?
饱弟说,庙会多热闹。
< class="pgc-img">>饱妹继续摊手,庙会有什么好的,人山人海挤得变形,就像池子说的,根本不用你自己走,两脚一抬跟着飘就行。
饱弟说,可是有好吃的啊!
有什么啊,不就是冰糖葫芦炒红果,铁板鱿鱼羊肉串,哦,最多就是一碗面茶,黑暗料理。
< class="pgc-img">>真没想到,短短十天之后,饱妹就在福桃工作群里哀嚎:
我十分想念面茶。
啪啪打脸。
< class="pgc-img">>在饱弟眼里,面茶是北京小吃的魔王。
“魔王”的意思是,论黑暗程度,豆汁卤煮炒肝都得管它叫爸爸。
< class="pgc-img">>曾有一天,年少无知的饱弟带了几碗面茶回编辑部——
我们当中好几个人,都没喝过面茶,但久闻大名,跃跃欲试。
唐鲁孙先生,曾在《中国吃》里详细描写过面茶:
芝麻酱面茶也是早上配烧饼果子喝的,原料是秫米一类谷物,熬成糊状,既不甜也不咸,一碗盛好,用两根竹筷子,把紫铜锅里特制稀释的芝麻酱蘸起来,以特殊的快手法,把芝麻酱撒满在面茶上面,最后撒上一层花椒盐,冬天拿来就着烧饼喝,因芝麻酱盖在浮面保温,所以喝到碗底,还是又热又香。
< class="pgc-img">▲差不多就这个亚子
>听起来特别神奇,特别符合北京小吃的设定:
长得不敢恭维,味道未必多好,但食材搭配与手艺,充满不可名状的奇特与精致。
买它!
< class="pgc-img">>拿回来后,虽然芝麻酱糊糊的外表令人生疑,江苏饱妹还是踊跃地舀了一大口。
喝下去那一瞬,她整个人静止了,脸上写满出神的惊异——
电影里,人类第一次见到金刚、异形、哥斯拉,一般就这反应。
< class="pgc-img">>“我的妈呀这什么东西啊!”
旁边闷了一口的山东饱妹,凭着北方人对芝麻酱的法抗,还能说得出话,已经在疯狂寻找饮用水源了。
此时,饱弟一摆手:你们喝法不对!
传说老北京喝面茶,都不用勺,直接捧起碗,沿碗边转着圈吸溜,才是正宗喝法。
< class="pgc-img">? 《早餐中国》
>饱弟抓起外卖塑料碗,对着碗沿深吸一口,呼噜——
那一秒,饱弟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世界变成了褐色,拼了命想呼吸,却被芝麻酱噎住了,眼前一闪一闪亮晶晶,仿佛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芝麻盐……
以上,是饱弟一次性吸入过量芝麻酱后的遭遇。
< class="pgc-img">>惊魂甫定的饱弟,此时满头问号:
民国作家笔下名传后世的面茶,就是这么个玩意儿?
然而饱弟发现,能把北京小吃写出花的大师们,对它的态度,也并不一致。
面茶,足以引发一场民国美食大V的battle。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唐鲁孙:……因芝麻酱盖在浮面保温,所以喝到碗底,还是又热又香。
< class="pgc-img">>邓云乡:没有几口,便凛意全消,暖流顿布,遍体生津矣。真是又热又香的绝味,我梦中都思念着它啊——此味岂可再得乎?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梁实秋:真正的一锅糨糊……味道好吗?至少是很怪。
< class="pgc-img">>汪曾祺:这东西有什么好喝的?有一点芝麻盐的香味,如此而已。
唐、邓二先生对面茶口感的描绘,总是集中在“香”“热”二字上。
梁实秋与汪曾祺的质疑,则引人注目——梁先生是爱爆肚的麻酱星人,汪老一直坚持对食物的包容。他俩都找不出长处的面茶,那得多可怕?
可如果面茶真的不值一提,它也不会被记载传世,更不该活到今天。
一定有什么原因,让人们对它念念不忘。
< class="pgc-img">>面茶,简直是北京小吃里的孤儿。
何年何月何处生,谁也不知道,连爹妈给起的名字,都闹不明白:
明明没有茶,凭什么叫“茶”呢?
然而,清代美食KOL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载了面茶身世的痕迹:
熬粗茶叶汁,炒面兑之,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
< class="pgc-img">▲著名会吃不会做人士,火锅hater袁枚
>炒面、芝麻酱与盐,是今天面茶的标配,牛乳、奶酥、奶皮的加入,则有着鲜明的北方少数民族特色。
嗜茶的蒙古族人民,也喝面茶:他们会把素茶(即煮好的黑茶)与切块的羊腰窝油或漫肚油、炒好的白面同煮,一般在冬天食用。
这种茶+面+油脂的吃法,符合游牧生活饮食的要素:暖和、充饥、高热量。
< class="pgc-img">▲蒙古族人饮用奶茶时,也有加入炒米的习惯,炒米的原料与面茶一样,是糜子米
>也许,在面茶南下中原过程中,经过了城市需求的精致化与平民化,肥腻的羊油消失了,为了适应咸香的汉族口味,加了盐和芝麻酱,再去掉老百姓吃不起的牛乳和茶,剩下的就是芝麻酱、面与盐。
< class="pgc-img">▲B站up主“古人食”仿制的袁枚版面茶,以茶水熬煮
>也许从那天起,面茶再也不是孤儿了。它在北京有了个家。
早年间,面茶很少在店里卖,都是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冬天尤多。一群奔波者,从一群劳苦人手里买一碗饱暖。
北京干冷的寒冬,需要面茶上的芝麻酱——芝麻酱有油,盖住下面的面糊保温,不至于在路边越喝越凉。
转圈吸溜的喝法,也由此而生:碗端到嘴边微斜,先吸下面的面糊,一圈一圈地吸,到最后一口都有芝麻酱,碗底都是热的。
< class="pgc-img">>面茶是穷苦人的暖心饭,也是老北京的身份证。
据说,真会喝的人,能吸到碗底一点不剩。这不容易。
饱弟跟大兴胡同面茶老板聊天时,想请他示范一下,大叔果断拒绝了:
“首先,咱这碗就不对。”
外卖塑料碗不行,碗沿太陡,面茶流不下来——所以饱弟糊了一嘴芝麻酱。
< class="pgc-img">>要喝好,得用光滑的碗,洗净后,碗底留一点水,面糊和芝麻酱就不会挂碗,一口气喝完,自然是光溜溜的。
喝不净也无所谓,节俭的老北京人,顺手拿半块烧饼一抹碗底,塞到嘴里,收工!
< class="pgc-img">▲这才是大兴胡同面茶的家伙什儿,绿搪瓷勺挂着岁月痕迹
>现在的面茶爱好者,老人居多。
它不如从前受欢迎,人们对“香”与“热”的需求,不指望它满足了。
老板说,他们这儿一年春、夏、秋都排队,唯独冬天来人不多——从前,冬天才是旺季。
也好理解,过去喝面茶是为了取暖,如今屋里都有暖气,何必顶风喝一碗芝麻酱糊糊呢?
< class="pgc-img">>今天还爱喝面茶的,那是真爱。今天还卖面茶的,也愿为知音长久服务下去。
糜子面、小米面精确配比,熬至黏稠,小面疙瘩一个个拿手碾碎,保证最舒适的口感;
< class="pgc-img">▲介于液态与固态之间,比绵豆沙还要稠浓细腻
>芝麻酱须得是“二八酱”,二分花生酱八分芝麻酱,浓郁之外才有香滑;
< class="pgc-img">>芝麻盐现炒,几天炒一回,保持香酥——面茶老板娘说,赶上阴天下雨,炒好的芝麻盐很快就潮,还得再炒。
< class="pgc-img">>有名的面茶,都是每天限量,就熬一锅两桶的,卖光了不补。想喝?您明天请早。
< class="pgc-img">>保质保量,绝不隔夜,本是北京街头小吃摊的传统。如今,似乎只有面茶坚持。
也许他们明白,今天还在喝面茶的人,都是懂面茶、爱面茶的。糊弄他们,不能,也不忍。
< class="pgc-img">>好面茶也稀少,老食客也寥寥,做面茶与喝面茶的人,可以认真相待,您好好做,我慢慢喝。
北京,依旧是面茶的福地。
< class="pgc-img">>北京人里头,也有不爱喝面茶的。但这时,他们纷纷想起了面茶——
因为没有不爱过节的北京人,没有不办庙会的好时节,也没有不卖面茶的庙会。
< class="pgc-img">? 知路BABA的有趣频道
>旧时庙会,比现在频繁。厂甸、妙峰山每年一两次,白塔寺、隆福寺、护国寺月月有庙会,你初七初八开,我初九初十开,每一场都得十天半月——
这样一算,过去出门的北京人,起码有一半日子绕不开面茶。
< class="pgc-img">▲民国时的庙会
>久而久之,面茶与庙会,也就分不开了,直到饱弟饱妹这一代出生,开始骑在老爸脖子上逛庙会时,还有。
面茶太适合庙会了。
对扛着宝贝人挤人的爸爸们来说,逛庙会是个体力活。
累了饿了,想垫垫肚子?去小吃摊前排队半小时,要昏过去了。
面茶拯救了爸爸们,现成的面糊来一勺,筷子蘸起二八酱笔走龙蛇,撒一圈儿花椒盐,拿走,下一位!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 class="pgc-img">? 《京都庙会》
>卖面茶,也是一种庙会表演。
中国初代拉花技师们,瞬间从麻酱盆里猛一拔筷子,奋笔疾书。五块钱一碗面茶,技巧与气势不输一杯星巴克。
< class="pgc-img">▲天津面茶,先撒芝麻盐再浇芝麻酱 ? 雪鱼探店
>在天津,这种做法似乎比北京易见。应食客的要求,师傅们还可以做“双料”“三料”,在撒好芝麻酱的面上续一层面糊,再撒一层盐与酱,上下分隔,吃起来像夹心蛋糕。
这一种戏法,可以隐居在小街胡同,也能在年节庙会鳌里夺尊。
从前,在妙峰山庙会上,卖面茶的小贩们组成“面茶会”,上山向香客赠送面茶。
< class="pgc-img">▲从前妙峰山上的香会里,“面茶会”自成一派
>那一刻起,他们成了尝百草、种五谷的神农氏门徒,承继了祖师爷以衣食护佑人类的使命——
当人生困顿、世道艰难,人们只能不辞朝拜的劳苦,把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时,他们也需要饱暖与力量。
小贩们自愿化身神的使者,为苍生驱散饥寒病疫,一碗面茶,也变得神圣起来。
< class="pgc-img">>于是,一生逃不过一碗面茶的北京人,对它从来不曾想起,永远不会忘记。
今年,是他们这些年第一个没有庙会的春节。
我们聊起,有朝一日疫情结束,我们终于敢上街吃饭时,第一顿吃什么?
北京饱妹说,还是来一碗面茶,把这个年补上。
新的一年,可以从这一刻启幕——就当是重启了2020,把惶惑与忧伤抛却,回到被面茶祝福的日子里。
那一天,大街小巷美味弥漫,一个个自得其乐的食客,享受一个人的久别重逢。
< class="pgc-img">? 《人生一串》
>那一天,烟火香气欢欣舞动,烤串飘香,涮肉云起,火辣辣的空气里,欢声嘈杂,笑语连天。
< class="pgc-img">? Ms.Bu
>那一天,数万万素不相识的中国人,不约而同地相聚,像一场盛大的庆祝。
其实,他们忙的是一件小事,只为了兑现一句对美食的诺言:
胜利后,我们再见。
< class="pgc-img">>参考文献:
1.唐鲁孙,《二谈北平的独特食品》,《中国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2.邓云乡,《面茶》,《旧京散记》,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9
3.梁实秋,《北平的零食小贩》,《雅舍谈吃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9
4.汪曾祺,《面茶》,《旅食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17.6
5.袁枚,《点心单》,《随园食单》,中华书局,2010.9
6.常宝,《蒙古族茶文化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5.26
7.李海荣,《北京妙峰山香会组织变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5.1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
纪录片《早餐中国》第二季
新浪微博@介似天津卫
微博:『@是饱妹吖 』有更多吃喝日常~
微信:『福桃九分饱(id:futaojiufenbao)』有一手美食推荐。
福桃九分饱,专注于最接地气的美食报道,探索一切带劲的美食,对鸡鸭鱼牛羊、零食点心酒糖茶有较深入的研究,还时不时对社会热点进行爆炒乱炖式解答。
听说,关注福桃九分饱的人,怎么吃都不会胖。
认真写这篇:好好喝茶。
看着简单,不好写。要么写成喊口号了,要么写成广告了。
8月初的一个晚上,11点左右,很闷热,路过一个小杂货,买了一瓶蜜蜂柚子茶。
喝了三五口,就感觉胸口明显疼。喝了几杯开水才好,然后就赶紧休息了。
我对这个饮料倒没意见,这几年也喝过好几次。这个应该已经算饮料中的低热量的。
首先想的是,自己的身体真的不像以前那么好了。
然后是,这蜜蜂柚子茶配方是不是感觉比以前糖份更多了?
20多岁的时候,还在药店上班,很喜欢吃一家的快餐,吃个一滴油都没放过。后面回想起来,那肯定是吃了不少的纯料地沟料。
还好,年轻真好!
多年前,就想写这个文章,那年常见一些青年明星吸毒被抓。
我们理解年轻时的无聊好奇,也理解富二代们的高消费,也知道这社会有些人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将人拉下水。
但总感觉当年生活富贵得没有自我了。
当时自己想将喝茶这个事,只定位成,喝茶应该更不惹事一些。
这是无奈,是妥协。
虽然我认为喝清茶确实更好一些,但,这是个用身体亲自体会过才能理解的事情。
就像我以前吃纯料地沟油都没事,但现在糖份一多就感觉不行了。
但,你用过来人说给别人,那也没用。
没有感同身受,别乱给人意见。因为免费的意见是无效的。
话说,修行就是吃饭时吃饭,喝茶时喝茶,睡觉时睡觉。
谈何容易啊!
国人吃饭的主食好像基本没改变,肉食产品多了起来?
人工和铺面成本这么高的现在,肉食才是更高利润点。
去年,我总在想猪肉涨价应该是供求关系不平衡引起的。
但这几个月突然也想得更明白一些。
猪网,根本上来说,是我们自己将价格吃上去的。肉食的消费占比越来越大,素茶的比例越来越小。你我都有责任。
城市里,只有肉食店才能将铺面和人工维持住。
我记得,前几年还有些有点影响力的人,写了一些主张素食的文章,这几年,见得很少了。
因为我们能理解名人现在也很怕被贴上一些网络标签。
所以,国家提倡不浪费是永远不过时的。
上面说的是吃的,
喝茶的内容则更加复杂起来。
现代,多了个“茶饮”这个词出来,
现代茶饮店在快速生长,和糖份一结合,是让人上瘾的一种液体。
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
咖啡可乐,不叫茶,但占了喝这个类目饮品类目的心智,已分流出了一些新的人群。
现在很多饮料也叫茶:凉茶,奶茶,速溶茶、冰茶、液体茶,当然,还有各类袋泡茶。
因为费时费力,利润低,卖点少,目标顾客少。
在城市繁华地段上没有一家卖清茶的,很多茶店无法生存,因为,这一类产品不是冲动购买的产品。
这类店让人越喝越清醒,赚不到钱。
想像一下,在繁华闹市中,用三个小时,招待两位客人,然后只卖了两斤茶是什么感觉。还不如,快速的卖些冲动性消费的小东西省事。
还好:在咖啡品类的崛起之路上,茶,这个来自古老东方的第一饮料,正是咖啡遇到的第一个品类对手。
虽然,这不是最终的结果,但我也确定和相信在中国,清茶品类会大过咖啡品类。
古人没有多余的饮料:除了有钱人家用粮食做的酒,其它的也确实只有茶了。
粗茶淡饭,是简洁,也是无奈吧。嫩茶进了宫廷,粗茶走在茶马古道,边疆或是百姓家。
古人的茶和现代人的茶是如此的不同,只好加上一个“清”字,古人应该只会说喝酒或喝茶吧。
喝懂一杯清茶的时候,确实我们都已不年轻。
一杯清茶,心素如简,人淡如茶。我竟然也想写写这样有些老年化的句子了。
清茶,国人的曾经最重要的饮料,我是相信会慢慢回归的,虽然占比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大。
其实,应该更自信一些。国人的身体健康还是适合清茶类。
不说心灵了,只从健康方向来说,还是要好好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