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表”是河南人对山西人的一种亲切称呼。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饱经战乱,河南地广人稀,为了发展经济和农业,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到河南。如今很多河南人都是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晋豫两地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两地又同属黄河流域,同饮黄河水。两省文化相近、人缘相亲、地域相邻、文化相融、经济相通。晋豫之好,源远流长。
12月22日,由河南省晋商会主办、谷雨春红烧鲤鱼承办的河南名品私享会第四期河南省晋商会专场在谷雨春红烧鲤鱼旗舰店举办。据了解,本次河南名品私享会的主题为“晋在眼前,豫你相遇:山河两省共论名品之道”,来自河南省晋商会的十余位企业家及相关媒体相聚谷雨春共论品牌打造之道。
月29日,一场以锅包肉为主题的大赛在吉林省吉林市开赛。图/新华社
这两天,吉林省吉林市拟组建“锅包肉办公室”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据报道,在此前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世界锅包肉大赛赛事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吉林市相关负责人透露,拟组建吉林市餐饮名品推广办公室暨锅包肉办公室。这一话题,也随即冲上了热搜。
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对外推广地方特色美食当然值得鼓励。但也有不少网友质疑,当地此举会否变相增加编制。对此,吉林市委编制办工作人员表示,拟组建的锅包肉办公室只是一个挂牌机构,由该市商务局业务相近的科室承担,不增加任何额外编制。这一回应,打消了相关担忧。
众所周知,锅包肉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如当地官方介绍的那样,作为东北地区的特色美食,锅包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受全国乃至全球食客的喜爱。将其作为餐饮名品进行推广,不仅有助于提升地方知名度,也利于促进特色美食文化传播和地方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加强地方特色美食的推广,借此打响地方文旅产业名片,也是不少地方近年来的常规做法。当地拟组建锅包肉办公室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整合相关资源,更好维护品牌形象,继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当地公告称,“吉林市拟组建餐饮名品推广办公室(锅包肉办公室),现面向社会招募优秀美食博主、网络大V及有志于宣传吉林市餐饮名品的各界名人”“择优选聘”。可见,这一推广工作,也紧跟了当前的新媒体时代。
再从既往案例看,类似为推广地方特色美食组建相应机构的案例并不少见。此前,山东淄博的烧烤、甘肃天水的麻辣烫都不乏类似做法。
比如,今年3月25日,天水市政府网站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在天水麻辣烫火起来之后,该市秦州区及时成立了“天水麻辣烫”协会,对麻辣烫进一步规范。无独有偶,去年淄博烧烤爆红网络之后,当地也成立了烧烤协会。
这也可以看出,抓住时机,以类似方式推广特色美食、扩大美食“金字招牌”影响力,帮助地方文旅发展,已是不少地方的常规动作。
只不过,此次吉林市拟组建的锅包肉办公室,由该市商务局业务相近的科室承担,具有行政机关的相应职能,而非民间组织性质的行业协会。加之公众对编制资源的敏感心态,因此才引发了一些网友担忧。
这种担忧当然能理解,也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工作进行日常监督的应有之义。但在当地解释清楚后,舆论也就不必再过度解读了。
值得提醒的是,既然要组建锅包肉办公室,那一旦正式挂牌就要积极发挥作用。诚如网友所说,机构挂牌后就要有实实在在的成绩,而不能把牌子一挂了之,没有了实际动作,最后只收获了一时的流量,沦为一个噱头。
就此去看,当地要想将锅包肉这一美食进一步推向市场、扩大其对本地经济和形象的带动作用,必然要在组建锅包肉办公室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也唯有如此,方能守好组建锅包肉办公室的初心,真正将锅包肉打造成为地标性美食名片,切实助力当地文旅市场与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马小龙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杨利
北石家庄和安徽争起来了?为的竟是一种美食:板面。
近日,石家庄当地召开“石家庄牛肉板面公用品牌发布会”,宣布将推广使用“石家庄牛肉板面”这一品牌,还专门设计了牛肉板面品牌LOGO。
外地人去石家庄,让本地人推荐美食,“石家庄特产正宗安徽板面”总是位列其中,这颇有几分好笑的名字近来甚至成了网络热梗。但追根溯源,板面的确起源于皖北阜阳市太和县,因面条制作过程中需要在案板上反复摔打,才被称作“板面”。
20世纪80、90年代,有相当多数量的阜阳人外出务工,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的石家庄也迎来了大量的阜阳人,而物美价廉的板面随着阜阳人的到来在石家庄当地越来越红火。传统的太和板面一般用羊肉,但石家庄本地人更喜牛肉,因此,随着不断的改良创新、融合发展,板面成了石家庄街头随处可见的特色小吃。
就在石家庄决定推广板面品牌的同时,安徽也不遑多让,2024年安徽省烹饪协会将太和县命名为“太和板面之乡”。外地小吃“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案例其实不少,这次之所以讨论热烈,是因为石家庄颇有一副要将板面“去安徽化”的意味。有网友认为,是忽视了美食的真实来源和文化背景。但纵观这场“板面之争”,其实背后折射出的是地方政府想要加强自身城市品牌建设的一种“焦虑”,是两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革新和探索。
石家庄和太和其实很有共同之处,比如石家庄医药产业发达,被称为“华北药都”,而太和县由于20世纪80年代太和药商的崛起,医药产业更是全国领先,有“华东药都”的美誉。但两座城市也很不一样。石家庄以工业见长,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大力发展制药、纺织为主的轻工业,也云集了一批重工业企业。作为阜阳的三大县市之一,太和县则有着明显的农业底色,其种植的香椿、薄荷、桔梗等都很有名气。
尽管两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但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各地打造自己的产业特色和城市品牌的愿望也都变得更加迫切,尤其是想要更快速地“破圈”“出圈”。比如石家庄之前提出要打造“摇滚之城”。而打造地方特色餐饮品牌由于格外贴近普罗大众,又与商文旅紧密相关,对城市营销而言,明显更容易发力。
最近,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想法。比如今年3月,淮南市发布了“支持淮南牛肉汤产业发展”的细则,对淮南牛肉汤的企业给予大力补贴措施。6月末,吉林市举办了一场“世界锅包肉大赛”,又拟组建吉林市餐饮名品推广办公室暨锅包肉办公室,旨在专注于锅包肉的推广与传播工作。那么提起板面,只要能有品牌效应,带动经济发展,对城市来说就是一个突围的机会,而这种机会自然是多多益善。
但我们也应意识到,想要打造好地方特色餐饮品牌并不简单。推出区域公用品牌、发布LOGO等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其内涵,把IP真正用起来。
比如安徽的臭鳜鱼声名远扬,背后就少不了地方政府在推广区域公用品牌上的发力,他们很早就意识到,比起一种吃食,臭鳜鱼更是一种产业形态。一方面是顶层设计上,出台各种政策扶持、组建工作专班、编制产业规划、筹建产业基金等。另一方面则是宣传推广,比如挖掘其民俗文化内涵,举办各种比赛、市集、展销等等。因此,石家庄板面的推出还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能做的事情很多,也有不少可供借鉴的优秀案例。
无论是太和板面,还是石家庄板面,各有各的特色和内涵,如何能成为城市IP,都还任重而道远。
栏目主编:陈抒怡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