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张同建 通讯员 梁兆坤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不少家庭往往无暇做早餐,越来越多的居民倾向于出门吃早餐甚至不吃早餐。这个看似家庭内部的小事情,却是一个关乎民生的社会性大问题。今年两会期间,聊城市政协委员张颖提交《关于解决社区居民早餐问题的建议》提案,期望政府把“早餐工程”作为惠民生、促发展的大事来抓,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
张颖委员在提案中指出聊城市早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居民区周边早餐网点少。正规的早餐网点往往集中在医院、学校、商场周边,离居民小区比较远,难以方便人们就餐;小摊贩食品安全卫生堪忧。目前,满足百姓早餐需求的主体,还是那些分布在大街小巷的小摊位、小餐馆。而这些小摊贩食品用油、用料等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难以保障;早餐品类简单营养不足。市场上早餐特别是摊贩早餐以各类油炸、油煎食品为主,不利于身体健康,更不利于少年儿童身体发育。
张颖委员说,解决社区居民早餐问题,要立足社区、政府规划、市场运作,以方便社区居民生活为导向,大力开发营养、卫生、快捷、实惠的早餐食品,按照现代流通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早餐食品生产销售网络。她建议,一是完善社区物业服务功能。由社区或小区物业牵头,积极开发社区(小区)餐厅服务,或与现有早餐网点合作发展早餐服务业务。可提前公布餐谱,接收预定,积极开发个性化定制业务,逐步开展送早餐上门服务。早餐经营可按照员工化管理的方式安排经营服务人员,优先吸纳社区(小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二是规范现有早餐经营网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社区早餐经营网点进行规范,制定早餐经营规范标准,早餐网点必须依法经营,按行业规范进行管理,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健康、卫生,让老百姓买着放心,吃着安心。三是培育发展早餐连锁经营企业。支持发展早餐连锁经营企业,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餐饮企业经营早餐。积极促进早餐企业进社区,按照品种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经营连锁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组织生产和经营。推动集中生产、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的早餐供应网络发展。四是强化政府引导扶持。早餐经营利润微薄,如果没有足够的网点铺设和辅业经营,企业往往难有赚头。作为民生工程,“早餐工程”需要政府合理扶持和引导,在店面建设、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尤其在标准规划上要符合实际情况,减轻企业物业负担。
今年8月,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答复,近年来,聊城市以“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市场运作、规范经营”为原则,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运行相结合,坚持规范整顿与积极培育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把实施放心早餐工程作为惠民生、促发展的第一要务、重中之重来抓。
2020年,市商务投资促进局同市城市管理局严格落实《关于城区设立便民摊点群(区)的实施方案》,在城区新增早餐店100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早餐点供应不足的问题。此外,根据商务厅部署,市商务投资促进局持续开展“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改造提升行动,丰富包括早餐店在内的便民业态,一站式满足居民生活和服务消费需求。
目前聊城市居民早餐仍然存在居民区周围早餐网点少,小摊环境乱,食物种类少、营养不足等问题。针对此,市商务投资促进局会同市场监管、城管、财政等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对早餐市场进行规范和完善,突出抓好食品安全,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经营规范、品种丰富、业态多样、安全卫生、环境舒适的早餐服务网络体系。
增加社区早餐市场网点。一方面,以聊城市已有的放心早餐工程骨干企业为基础,鼓励已开展早餐服务的餐饮企业进一步增加服务网点,尤其是将网格布局向居民社区延伸。另一方面,引导尚未开展早餐服务的餐饮饭店企业利用现有营业场所,积极拓展早餐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价廉物美、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的早餐服务。
拓宽连锁餐饮早餐服务。以现有的超意兴、众稻八宝粥、金德利民、荣食方等餐饮连锁企业为依托,鼓励其标准化生产,在保证早餐食品安全、卫生的同时,努力搞活营销方式,采取增设窗口、自助自选、预定预约、送货上门等多种形式,方便购买和消费,减少等待时间,为广大居民和消费者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
加强早餐场所监理力度。为了能够为社区居民高质量的放心早餐,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将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早餐经营点的监管力度,突出社区周边重点区域,重点检查早餐单位的原料购进、食品添加剂使用、加工制作、餐饮具清洗消毒等关键环节,加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连同城管部门继续加强早餐摊点的环境卫生监管,强化环卫保洁力度,为市民提供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
挖掘引进特色风味早餐。聊城市餐饮文化历史悠久、特点突出,特色小吃、地方名吃种类繁多,包括沙镇呱嗒、高唐老豆腐、临清烧麦、武大郎烧饼等等。随着居民口味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加,要在充分挖掘传承聊城市特色风味餐饮的基础上,做好创新和引进,例如济南甜沫、淄博焦庄烧饼、泰安糁汤、日照芋头、青岛生煎、济宁烫面饺等,以丰富聊城市早餐种类,积极适应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饮食需求。
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敦化市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用贴心的服务、暖心的态度,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身边。
“三办”导服台方便又快捷
“我家在敦化市郊区,今天来调取房产信息,刚进政务大厅,看到人很多,这时一位工作人员主动咨询我要办什么业务。我说明来意,她便引领我来到七楼,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把房产信息调出来了。”8月27日上午,在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56岁的市民卜宪文说。
“自7月1日起,我们在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开设了‘三办’导服台。导服台的功能是根据办事企业和群众需求,以领办、帮办、代办的方式,通过‘零距离导办,一对一帮办,全过程代办’,为企业、老年人、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贴心服务。”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张东辉说。导服台自开设以来,每天接受群众咨询200余次,代办业务761起。
每月一次便民服务真诚暖心
走进敦化市胜利街道民和社区活动室,“便民活动进社区,物业服务暖人心”的横幅十分醒目。这里有很多老年人,有的在理发、有的在测量体温、有的在检查眼睛……“社区每月定期搞一次便民活动,都是免费的。”胜利街道民和社区党总支书记范成凤介绍。
2017年7月,民和社区成立敦化市阳光志愿者服务队,共有200多名志愿者加入,每月参与一次志愿服务进楼院活动,为居民提供义诊、理发、修家电等服务,为社区日常工作助力。2018年7月,社区注册了“敦化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社工与志愿者服务队一起,形成了“社工+义工”的“双工”联动服务模式,并将每月1日设为“志愿者服务日”。
空巢独居老人“幸福里”话幸福
“我们‘幸福里’居家养老服务站每天为独居、空巢、独立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午餐和晚餐,平日里中午大概有80多人、晚间有50多人来用餐。每顿每人收取费用4元钱,剩下的由街道补助。老人来这里可高兴了,不但能吃到荤素搭配的饭菜,还可以一起唱歌、跳舞、打牌。”在胜利街道凌武社区,党委书记管青梅说。“幸福里”居家养老服务站面积360平方米,内设配餐室、餐厅、综合娱乐室、棋牌室、日间休息室、智能健康体检小屋等,能为200多人提供膳食服务。8月27日中午,正在居家养老服务站用餐的83岁老人孙桂荣说:“我的老伴去年去世了,女儿平时上班很忙,在邻居的介绍下我来到这里,和老姐妹在一起聊天,可开心了。每顿饭有四菜一汤,还不用自己洗碗、打扫卫生。”
敦化市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中,除了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加强硬件建设外,也不断延伸服务领域,以真诚为民服务之心与良好的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助力打造宜居城市建设。
延边日报记者 张成国
< class="pgc-img">>以食为天。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看似简单的吃饭问题,实际上是许多居家老年人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民生工程。
2022年,眉山市聚焦解决老人“做饭难”“吃饭难”“吃饭愁”的问题,逐步推行老年人助餐服务,探索“助餐+”等不同助餐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如今,助老餐厅在眉山落地已有两年。如何让老年助餐服务更人性化更加贴心?如何解决服务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在公益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助餐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连日来,记者走进全市各助老餐厅进行了调查。
刚需:“老龄化”凸显老年人“吃饭难”问题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眉山市常住人口295.52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73.08万人,占比24.73%。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高龄、失能、空巢、留守等老年人数量持续增长,老年人“做饭愁”“吃饭难”问题凸显。
< class="pgc-img">>家住东坡区鱼山社区的王桂英婆婆对此深有感触。已过古稀之年的她与老伴共同生活,子女则在广州工作,平时两位老人常为做饭发愁。“家里就两个人,菜做多了,坏掉倒了浪费,少了又单调。要是遇到一方生病,另一方要照顾,更不好做饭了。”王婆婆说。
今年5月,大石桥街道助老中央厨房(鱼山社区助老餐厅)的出现,让许多像王桂英一样的老人不再为做饭发愁。“现在我每天中午都会来这里吃饭,八个菜荤素搭配自选,营养均衡,适合我们老年人,另外环境干净卫生,服务态度也好,我很满意。”
鱼山社区党委书记肖建平告诉记者,社区常住人口有3.6万余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000多人,其中有不少空巢、独居、高龄老人,在买菜做饭方面确实存在困难。
“有的老人腿脚不便,出门买菜做饭比较费劲;有的老人家里就一两个人,做饭嫌麻烦,可能做一顿吃几天,时间长了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肖建平说,“许多老人都给社区提意见,希望在家门口吃上健康可口又实惠的饭菜。”
< class="pgc-img">>“小饭碗”承载“大民生”。2022年3月,眉山市民政局、眉山市财政局和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眉山市社区助老餐厅建设运营导则(试行)》,对助老餐厅的建设、管理及运营作出规定。社区养老食堂建设在全市铺开。
今年5月,眉山市民政局联合市发改委共11个部门印发《实施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到2025年底前,全市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个助餐点,每个街道至少建设1个老年助餐服务示范网络;到2026年底,城乡助餐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面向其他老年人的助餐服务广泛开展。
“在助老餐厅建设上,我们坚持‘政府引导、社会运营、公益属性、多方参与、综合监管’原则,重点满足失能、失智、高龄等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兼顾满足其他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实惠、安全、可持续。”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老年助餐服务设施77个,年均服务老年人60万人次。
观察:多种服务模式为老人办“食”事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眉山老年助餐服务主要有七种模式:“养老企业+老年助餐、餐饮企业+老年助餐、物业企业+老年助餐、社区公司+老年助餐、乡厨+老年助餐、互助+老年助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助餐”。针对每一种形式,场地怎么建、运营方怎么确定、提供哪些服务等,市民政局给予一定指导,并因地制宜给予社区和乡镇(村)建设支持。
以“养老企业+老年助餐”为模式,洪雅县助老餐厅雅康店不仅是一家助老餐厅,目前也是覆盖洪雅城区洪川镇的老年助餐中央厨房。
“我们按照‘1+N+N’工作思路,打造1个老年助餐中央厨房,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餐饮店新建或改造等方式,目前在城区设置了5个助餐点和6个配送点,由中央厨房统一向各点位送餐。”洪雅县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股长陈欢说。
< class="pgc-img">>刷卡、打饭、入座……7月2日上午11时许,一楼,洪雅县助老餐厅雅康店已经热气腾腾地开饭了;二楼,中央厨房的工作人员还在忙碌,通过专用的传送电梯,一份份菜品打包装进送餐车,准备送往助餐点和配送点。
一公里外,洪雅县时代帝景小区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负责人杨丹已经等候在中心外,通过微信群报餐的方式,杨丹今天为小区居民预定了11份套餐。“中央厨房能够集中整合资源,合力分配餐食,对我们助餐点来说,也省了请厨师做饭的麻烦。”杨丹说,“通过报餐,我们也能了解社区老人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杨丹介绍,今年2月,小区一名习惯订餐的独居老人两天没有订餐,出于关心,她便联系老人问候情况,结果得知老人生病卧床,她和社区工作人员立马上门,帮助老人看病买药并送餐到家。
< class="pgc-img">>青神县青竹街道花园社区爱邻厨房则采用“社区企业+老年助餐”的模式。“通过成眉同城发展,我们与黉门街社区结对共建,并借鉴了他们一些好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社区企业,在政府主导下,让资本、企业等社会资源和社区居民参与,弥补了社区服务项目缺资金、缺人员等问题。”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唐冲介绍,2021年,社区成立了爱邻智慧生活服务有限公司,以标准化服务+低偿的形式,针对全社区居民开展便民服务,所获收益的30%进入社区基金用于反哺便民项目。
不管哪种运营模式,相比于能到助餐点吃饭的老人来说,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往面临更大的就餐难题。如何打通配送“最后一公里”?青神县高台镇诸葛村以“乡厨+老年助餐”模式,开展了志愿者送餐服务。每到饭点,该村志愿者便为全村30余名独居、残疾老人提供免费送餐上门服务,并了解老人身体情况,大幅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思考:从“全龄”到“全能”推动助餐可持续
事实上,即便引入社会力量,采用多种模式运营,还有政府补贴加持,老年助餐服务仍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并延伸服务触角。
就餐需求“众口难调”是众多助老餐厅面临的问题之一。“吃得好”不仅有味蕾上的满足,更有健康上的考量。大多数老人因饮食习惯或身体原因,对饭菜要求低盐、少油、少糖,也有部分老人认为助老餐厅菜谱单一,菜品更换频率低,时间一长就吃腻了。
< class="pgc-img">>洪雅县助老餐厅雅康店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餐饮运营方、九如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邓雄说,自今年3月中旬开业以来,餐厅将菜品变成七菜一汤的自助餐,并提供食堂小炒等服务,让老年餐有了更多选择。
“作为养老行业的龙头企业,我们以助老餐厅为平台,为老人提供血压、血氧测量和上门生活照料护理等服务。”邓雄介绍,截至目前,公司通过助老餐厅了解老人需求并为其提供定时上门服务的已达30余户。
助老餐厅只“啃老”,自然不如全龄友好。有意思的是,像一线城市年轻人“蹭”助老餐厅的需求,眉山也存在。
位于东坡区天盛长岛小区的苏辙社区助老餐厅开业半年多,每天有超200人次光顾,当中不仅有老年人,还有周边工作的年轻人,周末更常有家长带着小孩前来就餐。
“助老餐厅味美价廉,有部门支持和监督,卫生安全我们也很放心。”天盛长岛居民朱女士说。该餐厅开业前,便借助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对周边小区居民做了走访调查,逾三成的年轻受访者表达了想在助老餐厅就餐的想法。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餐厅负责人也对年轻人表示欢迎。
< class="pgc-img">>“因为成眉市域铁路S5线站点的建设,我们这里中午有许多年轻人来就餐。”鱼山社区助老餐厅负责人徐浩彬告诉记者,年轻人虽然对菜品要求更多,但消费力也更强。此外,餐厅还向周边商业综合体工作人员和社区暑假延时服务的师生提供餐食,营业更加多元化。
“单纯依靠外部‘输血’并非长久之计,自我‘造血’才能长期发展。”这几乎是受访助老餐厅运营者的共识。受访者纷纷表示,助老餐厅虽然规模小,经营门道可不小,从“全龄”到“全能”,通过对社区居民需求的精准“画像”,让服务拓展到社交、养老等更多场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22年底,受疫情影响,金龙社区助老餐厅暂停营业;2023年2月,新的管理运营方——苏小妹商业管理有限公司重新入驻助老餐厅,这一次,金龙社区和运营方以助老餐厅为阵地,在“助老+”服务上开启全新探索。
“助老餐厅不是单纯的助老餐厅,它更像是一个‘民生超市’。”苏小妹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礼华说,“大家都知道,‘苏小妹’是家政行业的龙头,我们以最擅长的家政服务入手,整合母婴、医疗、养老等多种资源,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各项居家服务。”
而在苏辙社区助老餐厅,面对前来就餐的客人,负责人杜学梅常常笑着请大家品尝餐厅自制的低糖油果子和玉米粑,觉得不错的客人则会通过订餐群下单购买。“我们现在也通过微信群,承接家政服务和居家照护服务”杜学梅说。
社区是“金矿”,餐厅是“入口”。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做好助餐服务的基础上,眉山正在探索拓展更多人性化、精准化服务,全面提升老年人和社区其他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实习生 万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