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老师辞职下海的新闻屡见不鲜,马云、郭广昌暂且不说,两年前CCTV7就曾报道,一位大学教师辞职回家养猪,如今年入过亿。
无独有偶,近日媒体也找到了西安城中一位卖肉夹馍的汉子:
他叫张武杰,曾是一名人民教师。新闻报道中说,张武杰两年前在山西运城一民办中学当地理老师,后来有了孩子手头紧张,便毅然辞职去了西安卖肉夹馍。据了解,目前他们月入近万,比当教师时的收入翻了一番。
新闻一出,顿时火爆网络。不少人为教师的待遇喊冤,也有不少人对张志杰放弃教育事业的态度口诛笔伐。
但今天,笔者只想站在肉夹馍的角度谈谈这个事情。
做肉夹馍,是要学的
据笔者多年经验得知,肉夹馍要做得好吃,也是要学的。
这次事件勾起了笔者对“肉夹馍培训”的兴趣,于是笔者在百度上打了这个关键词。令我意外的是,居然出现了192万条搜索结果!
经了解,其中并没有专门只做肉夹馍培训的平台,一部分是综合性烹饪学校,一部分则为针对各种小吃制作的烹饪培训平台。笔者决定将目光聚焦在后者上。
在并未做深入调查的前提下,笔者随机点进了一两个排名靠前、出镜率高的培训机构网站进行了解。
首先是一家名为多味滋餐饮的培训机构:
可以看出,该培训中心几乎涵盖所有非正餐类食品的制作培训,并按照“小吃系列”、“早餐系列”、“大饼系列”、“烘焙系列”进行分类,一共划分出12门类课程。
每门课程价格均在网站首页公开,价格从800-3000元不等,课程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周,课时多为每天5-8小时。网站设计上来看,课程分为线下、线上两种模式。
笔者在“大饼系列”里找到了我们的肉夹馍制作课程:
该门课程费用为1500元,教学时间每天合计7小时。网站的教学优势里提到两点:一对一辅导和随到随学,因此学习安排上较为灵活。
该页面的下方还列出了制作步骤以及图解,但是烹饪注重实操性,这些菜谱类的材料一来体现了网站的可靠性,二来可供用户平时参考使用。
在页面的最下方,笔者注意到了这样的授课流程:
首排展示的是线下授课流程,而次排则包括了配菜教材、开店选址咨询、开店操作指导、师傅联系方式的资源提供方式——简单而言,该培训平台还能担当开店创业的顾问角色,而这笔费用应该需要另算。
因此,笔者认为,这些小吃培训机构的收入来源于学费+开店创业顾问费用。这是从具体的业务需求切入,挖掘潜在的商业需求(而希望学习这些手艺的人多半有自主经营的目的),形成了“从技术到管理”的一条龙综合服务。
说白了,这是“一块肉夹馍,撬动大项目”——当然,也可以是生煎包、鲜虾肠粉或者是麻辣烫。
笔者随后又点进了其他的小吃培训平台进行研究,比如煌旗小吃、食为先小吃等,发觉这些平台提供的课程从时间到价格上都相差无几,具体差异主要集中在制作方式和教学质量上。而且,这些平台均提供类似的创业辅导服务。
一块小小的肉夹馍,里头的馅料看来并不简单。
火爆的餐饮行业,培训成了新的爆点
我国的餐饮行业近年来进入井喷状态。据前瞻网数据显示,2016年12月我国餐饮收入当月值3352亿元,当月同比增长10.6%,全年累计收入3.58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0.8%。
其中,由于80后、90后消费人群的崛起,快餐类餐饮得到快速发展的机会:据智研咨询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快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0450亿元,同比增长6.09%。
餐饮行业的火爆在资本市场上也能体现。去年,餐饮垂直自媒体“餐饮老板内参”完成5000万元A轮融资;喜茶获得1亿元A轮融资;宋小菜获得8515万元A+轮融资;小恒水饺获得5000万元B轮融资……
市场、资本,都反映餐饮行业正处风口。
如此火爆的餐饮行业也带动了其上下游客户的发展,其中相关的培训行业成为了新市场。餐饮行业的培训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经营类培训,前文提到的“餐饮老板内参”正准备进驻这一领域;一类则是技术类培训,比如前文探讨的小吃培训机构(还有诸如黄小厨这样的自媒体平台)。
当然,目前各种烹饪培训机构均在研究如何有效地将两者结合为一。但是据笔者了解到,以小吃培训平台为例,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上,在管理方面并没有成体系的指导方案,因此究竟能为被培训者带来多少的延伸价值,暂不得而知。
据了解,目前的小吃培训机构尚没有在市场上占据足够地位。IT桔子数据显示,目前小吃培训类企业主要有拓巧餐饮、尚品香、必火等,这些平台均以小吃、点心、茶点等轻餐类食品的制作作为培训内容,而且目前均没有得到融资。
而进一步在网络上搜索可知,目前较为成熟的小吃培训机构有多味滋餐饮、煌旗、食为先、飘飘香等,这几家平台均属于O2O餐饮培训平台,据介绍均有近十年经营历史,覆盖餐饮品种相近,同时也都提供创业辅导服务。经初步调查,这些平台目前均没有得到融资。
至于线下的小吃培训机构则呈高度分散状,数量难以统计。
看来,在行业带动发展的情况下,这些小吃类培训机构依然遇到瓶颈。
繁荣背后,乱象丛生
不同于一般的烹饪学校,这些小吃培训平台(无论线上线下),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的掌握一门餐饮技术,从而快速地获得投入回报。
一旦是快速出师,就会出来以下问题:
1、配方与技术的专业水平问题。
这些培训平台大多能够聘请具有一定资质的厨师指导,但他们的配料方式是否专业,水平究竟如何,这点不能保证。一些较大型的机构可能设有研发部门,对食材和制作方式进行研究,但不少小型的机构大多采用的网上食谱,搬运操作。
不少学员希望可以做出著名品牌的味道,但优秀的小吃品牌餐饮企业(如绝味鸭脖、周黑鸭等),他们的配方与制作技术均为“秘制”,采用垂直式或分离式方法输送,形成足够的技术壁垒。这意味着其他培训机构很难复制。
而且,一般的餐饮培训机构均注重规模化、标准化,这样一来,食品质量注定只能属于一般水平。
2、食品安全问题。
线下的小吃培训机构最容易暴露问题。搜狐网一名作者曾走访苏州多家小吃培训机构,抱着英勇就义的精神拍下这张照片:
这算是不少线下“小作坊式”餐饮培训机构的写照。在如今小型培训机构多如雨后春笋的情况下,这类问题将很容易成为媒体焦点。
3、资质问题。
小吃培训机构属于教育培训行业,理论上同样需要培训资质;而即便具备培训资质,他们的教学环境、师资资质又是否能够达到各部门的要求,收费方式是否存在问题,这又是需要注意的环节了。
实际上,媒体也已经对这些乱象多次曝光,这多少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阻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攘外必先安内”,在思考如何扩张之前,小吃培训行业首先需要整顿内部乱象。
餐饮培训行业的崛起势头已毋庸置疑,不管是正餐还是小吃,随着全国各地“吃货”力量的日益增强,大家自然需要更多小厨为我们奉献美味佳肴。但这些机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在彻底摸清之前,尚有一段长路要走。
即便是做好一个肉夹馍,也并不简单。
<>< class="pgc-img">>段时间台湾海底捞店长月薪7万5、房补1万5,引发餐饮行业的热议,对于连锁餐企来说,店长已经成了它的“命脉”,店长强则企业强。
< class="pgc-img">>在木屋烧烤,就有这样一位店长。他刚接手店的时候,全店36位伙伴就有18位19年入职的,新员工占比50%,A级烤师1个,金服0个。在这种情况下,他通过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训练体系培养人才,使餐厅达到高效运营。
他就是木屋烧烤皇岗村店的店长钟玉平。接下来就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分3步来训练门店员工
1、基础技能分析
分析每一位伙伴目前掌握的技能情况以及他们各自的训练需求。
< class="pgc-img">>2、定制训练目标
制定清晰的训练目标:本周要有几个人通过理论,几个人通过实操。
3、训练排班
根据制定的目标排好班次,早班教1-2位伙伴。时间是在下了班的七八点左右;晚班教3-4位伙伴,时间在上班前的下午四五点左右。
< class="pgc-img">>4个考核机制将员工训练与门店ABC评估紧密结合
训练一直在做,怎么才能做好呢?这里钟玉平给大家分享了他们是如何达到高效运营的。
那就是将员工训练与门店ABC评估紧密结合!
皇岗村店训练视频
1、师傅带领徒弟通过考核,才能拿A
钟玉平将皇岗村店的三个板块:基础管理,运营评估,岗位技能拆分成十几个理论知识点,例如计件、ABC、宿舍管理等等,师傅每带徒弟过一个就能加1分,当伙伴过了所有理论的时候,师傅就加了十几分。每个月只要带过两个徒弟,评A的几率就很大了。
以前是管理组自己去带,他们还要值班,压根是带不过来的,现在完全是师傅去带,管理组只管带好组长和师傅,然后再去考核。
以前伙伴们想拿A只需要做好自己,现在不仅要做好自己还要带领他人,真正做有价值的事。
< class="pgc-img">>2、多维PK技能考核
以往的技能考核,往往就是训练员直接给伙伴们考,对于其他想要来学习的伙伴不作要求。现在,皇岗村店将普通的技能考核改成多维PK技能考核。
① 考生与考生PK:分高者得。例如A伙伴考中餐,B伙伴考海鲜,A伙伴得分更高的话当天就能拿到一张鼓励卡。
② 学员与学员PK:找机会点拿鼓励卡。C伙伴想要学习中餐或者即将参加中餐考试,那么他就要得去找A伙伴的机会点,找到机会点最多的伙伴也可以拿到一张鼓励卡。
③ 另外训练员之间也有PK:看谁点评的得好。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呢?第一,点评机会点,并且提供解决方案;第二,对于考生的亮点及时肯定,及时表扬,第三,录入系统。厨师长会给予做得好训练员发一张鼓励卡。
多维PK,就是要让大家玩起来!钟玉平说每家店的资源都是一样的,就看大家怎么使用,资源倾向于哪里,结果就在哪里!
< class="pgc-img">>3、每周知识点大赛
为了巩固理论,店内每周会定期举行知识点大赛,内容包括以上所说的三大板块理论以及公司新政策培训。管理组提前做好PPT并分好组,回答正确次数最多的小组每人都可加分。通过多样灵活的形式,让伙伴们参与训练,并且学有所成。
< class="pgc-img">>4、强制淘汰制
接手皇岗村店后,一来觉得新员工有点多,二来想激发伙伴们的动力,希望伙伴们能对自己负责。钟店长提出末位淘汰制,6位出品新员工参与PK。最终PK分数的60%是日评估结果,40%是技能考核成绩。
据钟玉平说最终被淘汰的这位伙伴是他早期在上梅林招回来的,虽有旧情,但法不容情。惨遭淘汰后,伙伴意识到了自己不能再这么浑浑噩噩混日子了,他对钟玉平说:“我认真起来我能干好。希望能再给我一次机会!”。
当时正好灵芝店新店需要人手,钟玉平将他的情况说明了以后,灵芝店店长李家福接受了这位伙伴,说的没错,他认真起来也是很优秀的,过去第一个月就拿到了一个PIN!
< class="pgc-img">>通过与ABC紧密结合,店内的训练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现在光是出品就考过了两个A。三月份店内人效达到48000,远远高于深圳分公司平均水平,营业额突破150万,坪效位列全深圳分公司第二。
同时伙伴们的工资也普遍有所提升,钟玉平说,按照这个势头到年底,除了管理组外预计将会有7-8位伙伴拿到年薪十万!
欢迎在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
本文来源:职业餐饮网,由餐饮界头条号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广网北京8月28日消息 冰雪旋律,四季唱响。“逐梦冬奥”的版块“四季冬奥”,记录那些正忙碌在不同岗位、为筹备冬奥助力的主人公们的四季故事,用他们真挚的讲述汇聚成冬奥筹备加速度这一年的声音回忆。
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餐饮服务处副处长刘海亭,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餐饮筹备工作中继续忙碌。三个月前,我们已经通过他的讲述对他的日常工作有了初步认识,他的工作真可谓“一盘大棋”,需要处处兼顾。
往期链接:“舌尖儿上的冬奥”是如何炼成的?
而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的脚步日益临近,面对“民以食为天”的大事,这段时间,刘海亭和他的团队伙伴们又忙碌了起来。
刘海亭 受访者供图
大家好,我是刘海亭,来自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餐饮服务处,很高兴继续与大家分享我“备战”冬奥的四季故事。在刚刚过去的炎炎夏季,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正式进入了倒计时200天,冬奥筹办已经进入了全力冲刺、全面就绪、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我和餐饮业务领域的小伙伴们也在与时间赛跑,继续在“吃”这门大学问上深耕,尽全力巩固完善各项餐饮筹备任务,确保赛时餐饮服务保障顺利进行。
多部门共同打造餐饮业务领域培训
过去的一周,我们启动了北京冬奥会餐饮业务领域培训,这是一场由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公安局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全方面大型培训。培训主会场设在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各参训相关部门设分会场。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餐饮业务领域培训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可能您会好奇,关于餐饮的培训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部门联合开展呢?其实,各类食材从原产地“长途旅行”到北京,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一道道美食,中间需要历经很多环节。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餐饮服务保障的一大特点就是链条长,中间涵盖了种养殖、贮存运输、生产加工、餐饮制作等各个环节,因此就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通力配合,共同打造冬奥餐饮盛宴。
餐饮业务领域人员进行线上培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约有1300名来自北京、河北两地的餐饮服务保障工作人员,共同参加了将近100学时的“空中课堂”。在这里,您能看到一支专业可靠的餐饮团队正在厉兵秣马、蓄势待发!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餐饮业务领域培训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餐饮培训内容既囊括了餐饮原材料供应保障原则、餐厨垃圾分类知识、食品安全供应企业和人员工作规范等通用政策,也特别开设了北京冬奥会餐饮服务保障总体要求、餐饮疫情防控与饮食营养、冬奥餐饮政策与餐饮管理信息系统、中西餐烹饪技能和冬奥常用英语等独具北京冬奥会特色的课程。
餐饮业务领域人员进行线上培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每项培训内容结束后都进行培训考核,检验培训成果。我们希望通过培训,落实“三个赛区、一个标准”的要求,切实提升场馆餐饮服务水平和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透过冬奥窗口推行“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风尚
为了有效杜绝冬奥会期间餐饮浪费的行为,我们近期还组织了餐饮服务商与赞助企业、供应商对接,力求精准供应,围绕餐饮管理、原材料供应配送、菜单设置、烹饪加工、服务与回收等环节进行全流程梳理,鼓励、倡导适量取餐、少量多次。
同时,我们正研发并将在赛时正式使用冬奥餐饮管理系统,小系统却能发挥大功能。有了它,届时各个场馆团队人员可以在系统上提前48小时、提前24小时确认大家庭成员及陪同人员、国际技术官员、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用餐人数;工作人员则根据每天的排班自动生成用餐人数,场馆餐饮服务商也将根据数据需求,科学合理调配餐饮原材料,实现配餐的精准化,避免原材料的浪费。与此同时,用餐人员通过系统预订餐食,就会生成电子餐券到大家的注册卡中,可以极大降低纸质餐券发放、使用过程中因接触而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每天闭餐后,餐饮管理系统还可以生成当日用餐数据报告,对后续餐饮原材料供应、餐饮服务等提供参考支撑。
杜绝餐饮浪费的另一个“秘密武器”是“粗菜细做”。我们在菜单设计与食材控制方面并重考虑,研究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饮食习惯,有效提高食材利用率。例如制作大家都熟悉的西餐牛排,大厨们会把去除掉的“筋头巴脑”部分与土豆、胡萝卜等蔬菜炖炒,生成又一道美味的菜品。就这样,食材不仅能最大化利用,还能通过食材的去骨、去刺、去皮等方式从源头上减少餐厨垃圾,可谓一举两得。
心系“冰天雪地” 探索更多餐食保温妙招
在国家速滑馆踏勘(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虽然天气炎热,但我们却心系“冰天雪地”,加紧研究着极寒天气下食品的保温问题。以冬天的延庆小海坨为例,八级大风、零下20至零下35摄氏度的气温,间接对餐饮供应带来不确定性。为了届时让场地工作人员吃上口热乎饭,要把握好烹饪与用餐的时间,还要特别关注菜品的保温,为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广大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供暖胃、暖心、暖情的餐食,让大家在冰天雪地中工作也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温暖。我们餐饮服务保障还有一系列完善的操作规范,比如食品制作完成后2小时,食品的中心温度要保持在60度以上,食用时限为制作完成后4小时内;在食品配送方面,我们也会在食品容器上标注食用时限和食用方法等。探索更多食品保温“妙招”,我们一直在路上。
“拉满弓 绷紧弦” 做好各项细节工作
随着冬奥会开幕倒计时的脚步越来越近,各场馆基础设施建设也临近尾声,我们组织餐饮服务商与场馆团队对接,同时开展场馆踏勘、细化场馆供餐方案等,根据场馆的实际条件,“一馆一策”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厨房、餐厅、冷/温库、装卸货作业区空间面积、布局流线及最后一米通达等。比如厨房小了,就需要使用高功率的专业设备和更大的电力运行条件;餐厅座席紧张了,就得延长供餐时间,提高翻台率。
在奥林匹克大家庭酒店踏勘、与市场监管部门交流(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细微之处见精神,我们希望从各个细节做起,用心、用情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餐饮保障做好精心服务。
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餐饮服务处合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随着东京奥运会的落幕,全球目光将转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将拉满弓、绷紧弦,蓄势待发,让每一位来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朋友都能品在舌尖、记在心田。
监制:梁悦
策划:张闻
记者:李昊
协调:杜婧举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