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阿拉尔,就不知道这个距离大海最远、沙漠最近城市的风采。这个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城市,今年与一条空中通道相连,于是东海的繁华与沙漠的宽广、豪迈牵手。
7月1日,浙江台州直飞阿拉尔旅游包机成功首航。阿拉尔用她的热情和豪迈,向来自东海的客人展示自己的年轻与独特。这个只有20岁的城市实现直通直达,东海与“大漠绿岛”成为“邻居”。
“三个一”历史纪录写下浓重一笔
7月1日下午,载着161名浙江省台州市学子和家长的包机平稳降落在阿拉尔塔里木机场,旅游包机实现首航。台州市学子和家长正式开启为期7天6晚的“家国梦·南疆行”研学之旅。
此次活动从阿拉尔市出发,包括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塔里木大学、睡胡杨谷、昆岗文化园等十余个景点,既能领略南疆独特的地理风貌,又能邂逅当地的历史文化。
台州学子王思怡则被眼前广袤的沙漠和远方绿色的城区所震撼。“遥远的第一师既神秘又神圣,王震将军带领部队屯垦戍边故事让我对阿拉尔充满了敬重和向往。”王思怡动情地说。
“一直想带孩子来看看美丽的南疆,但是以往来新疆都要中转,过程烦琐不便,路途比较劳累,听说这次台州包机可直达阿拉尔,马上就报名了。整个线路非常紧凑、有特色,是一般线路体验不到的。”学生家长郑颖告诉记者,“我发在朋友圈里的风景和红色建筑,朋友都很向往。”
作为台州援疆对口城市,台州和阿拉尔虽相隔万里,对口援疆战略却将两地紧密相连。此次包机直飞组团旅游意义重大:浙江省史上第一架浙阿直飞飞机、阿拉尔市史上第一架包机、浙江“引客入阿”史上单次组团人数第一。这三个“第一”必将在台州援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家国梦·南疆行’研学之旅是台州市援疆指挥部探索以旅游援疆优惠政策撬动‘旅行社联动组织+传媒联动推宣’的旅游包机市场化新模式,较好地解决新疆旅游‘机票贵、乘机长、转乘烦、路途累’等问题。”台州市援疆指挥部宣传文化组组长邱焕嵛说。
包机直飞组团旅游,缩短了台阿人民时空距离,扩大了组团入阿规模,拓宽了两地人民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通道,实现了两地实时交流交往,让距离不再是“距离”。
小杨梅“奔赴”的故事让人感动
“家国梦·南疆行”台州百名学子包机游阿拉尔研学活动由台州市援疆指挥部发起,玉环、黄岩、临海三大传媒中心联手举办、制订行程。而采用包机直达,更是为台州学子量身打造。
7月1日,是台州学子张一韬结束高考后最期待的日子,他早早随47名玉环学子及其家属登上前往台州路桥机场的客车,他们大包小包,带足一周的行李,脸上藏不住兴奋的笑容,“我还带了神秘礼物。”张一韬说。
此次研学活动特别向2024年的中高考应届生提供优惠,吸引了不少像张一韬这样的毕业生,让他们在美好的青春里,留下热烈的回忆。
翻开旅游援疆“引客入阿”奖励办法,一条条细则凝聚着台州市援疆指挥部的智慧和细心、关怀。如单列次组团游客专列来第一师阿拉尔市、或组织浙江游客入阿的单位,单次组团一定人数都有奖补政策,这是深化两地交流合作的创新之举,更是对社会各界的激励。
“奖励办法的诸多优惠细则,对引客入阿、引爆新疆旅游、激活新疆特别是南疆旅游的内地客源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此次活动以旅为媒、以旅促融,大大促进了浙疆台阿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邱焕嵛说。
成功有效的旅游援疆“引客入阿”策划,激发了台州人民对新疆及阿拉尔的兴趣。该活动不仅面向台州学子和家长,也对台州籍市民开放。在参加者中,有不少是亲子组合。玉环市民陈潘悦在看到活动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便带上11岁的女儿一同参与,给孩子一个极具意义的暑假体验。同样,陈潘悦也带着“神秘礼物”。
“早听台州市援疆指挥部的叔叔阿姨说阿拉尔人热情好客,一直把我们台州人当亲人。所以我给他们带去我们家乡的特产——杨梅。”台州学子王鸿瑄说。
7月1日登机之际,台州学子纷纷手提一篮新鲜杨梅登上飞机。这些杨梅将跨越4900公里的距离,送到阿拉尔市的小朋友们手中,供他们品尝。“神秘礼物”杨梅让两地人民的心融合在一起。
在台州市援疆指挥部的精心策划下,研学之旅不仅仅是单纯的研学之旅,还充满了人文关怀、友谊之情、文化气息。这样的策划让阿拉尔人,甚至浙江人民耳目一新。
新想法还在诞生。“我们还将利用好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5A级旅游景区这颗‘闪耀明珠’,推动构建融合文化内涵与自然风光的沙漠塔河胡杨军垦红色文化旅游‘明珠’带,打造出一师阿拉尔市的‘双珠’十景图。”台州市援疆指挥部党委委员、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文体广旅局副局长郑波表示,还将陆续推出台州万人游阿拉尔、开学季万人游阿拉尔、台阿双向奔游、浙疆台阿非遗周等“引客入阿”活动。
见证“胡杨精神”创造的奇迹
在阿拉尔塔里木机场,迎接台州学子的是台州市援疆指挥部的老乡们;在“沙漠之门”景区,篝火为远方而来的台州客人点燃;在塔里木大学,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学生们在此扎根让台州学子感动;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学子们近距离领略一师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历史。
从“天当被地当床、新房只是地窝子”到如今的高楼耸立,绿树环绕、文化设施随处可见,阿拉尔市民在自家门口享受着惬意的生活,让远方的学子得以领略在沙海之畔生活的趣味。
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随着讲解员的叙述,一个个故事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一个物件、一张照片、一段经历,大家仔细聆听,认真感受。整个参观过程中,台州学子谢涵艺听得格外认真,从屯垦到开荒,从戈壁到绿洲,每一段历史都打动着她。
“在我印象中,大漠边缘环境必然恶劣,但经过兵团人70年的奋斗,这里的生活韵味与节奏却与台州并无二致。在这里亲身感受、聆听老一辈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故事,感到很震撼。”谢涵艺说。
把戈壁变绿洲、把荒漠变良田的决心,成了学生们真实的教科书,让他们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台州市“家国梦·南疆行”研学之旅带队老师余继敏说:“通过研学,孩子们能真切感受到那段光辉的历史,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除了“红色记忆”实景和精神,在阿拉尔还有更多美景。台州学子陈潘悦在阿拉尔拍摄得畅快,游玩得也十分尽兴。现在,对她而言,阿拉尔不再是大漠戈壁而是蓝天白云,是泛着金黄的麦田和大漠绿洲,是夜空下熊熊燃烧的篝火,是星光下坠落夜空的打铁花,是落日尽头旖旎的晚霞,是沙海上空绽放的烟花……在欢快的乐声中,学子们将这一美好场景深深地铭刻在记忆中。
从台州到阿拉尔,跨越了5000公里的空间距离;从山海到沙海,在他人的生活中,感受着风土人情的交融碰撞。从阿拉尔走向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被台州学子掀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沿着道路从城市驶向戈壁,台州学子也为这座从沙漠中崛起的奇迹感到震撼,并铭记在心。
“垦荒基因,双向奔赴”。此次包机首航,只是开始。今年8月6日,第二批台州包机直飞阿拉尔组团旅游已指日可待,未来,台州市援疆指挥部还将发挥自身优势,让“包机直飞阿拉尔”常态化……(张涛 卿朋)
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的模拟驾驶舱内,中国工程师张程(左)指导莎珑进行模拟驾驶操作。 本报记者 闫韫明摄
由中国路桥公司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蒙内铁路)日前迎来通车运营5周年。蒙内铁路是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确定的“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成果、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也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截至6月30日,全长约480公里的蒙内铁路已安全运营1857天,累计发送旅客794.5万人次,发送集装箱181.7万标箱,发送货物2029.3万吨。
5年来,“连接国家,走向繁荣”——蒙内铁路列车上的这句标语正逐步成为现实。这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加快了肯尼亚的现代化步伐,不仅推动了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也带动了整个东非的交通和经贸发展。中方通过蒙内铁路项目加速推动当地人才培养与技术转移合作,为当地交通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方便多了”
早晨7时刚过,位于肯尼亚首都的内罗毕终点站逐渐热闹起来。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从城市各处赶到这里,准备搭乘即将出发的N2次列车,沿蒙内铁路前往东南方向的沃伊、蒙巴萨等城镇。
8时整,伴随着清脆的鸣笛声,N2次列车缓缓启动。车窗外,天空湛蓝,东非大草原一望无际,零星的村落沿线点缀,在部分路段还能见到成群的野生动物在轨道附近觅食嬉戏。
在几乎座无虚席的车厢内,记者结识了丹麦游客索伦森一家,他们计划前往海滨旅游城市蒙巴萨度假。“列车很准时,车厢内非常干净,设施齐全,我们感觉很舒服。”索伦森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乘坐蒙内铁路列车,体验“超出预期”。
家住蒙巴萨的居民卡胡拉则对这一切习以为常。5年来,因为要做生意,他已搭乘200多次蒙内铁路列车。年近花甲的卡胡拉常年频繁往返于蒙巴萨和内罗毕之间,以前都是坐大巴车,单程就要10个小时,“运气不好的时候甚至要花上一整天时间”。他告诉记者:“乘坐火车省时、安全,还便宜,单程只要1000肯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57元),在车上还能随时处理业务。我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方便多了。”
下午2时,火车准点驶入蒙巴萨终点站。下车的乘客很快便融入匆匆人群中。车站大厅里,等待乘坐回程列车的乘客已排起长队。
从蒙巴萨火车站驱车不到1小时,便能到达白沙细腻的宽阔海滩。紧邻海滩的一家度假酒店内,礼宾部经理瑞卜曼正忙着为络绎不绝的宾客办理入住手续,他在这家酒店工作已有11年。“蒙内铁路为旅客提供了快捷、实惠的交通方式,给我们带来大量的客人。”瑞卜曼说,一到周末,很多住在内罗毕和其他沿线城市的居民到蒙巴萨度假,还有一些公司组织员工来开展集体活动。由于酒店入住率大幅提升,他的工资从5年前的2万多肯尼亚先令涨到了近5万,“感谢蒙内铁路给我带来了好生活”。
据了解,目前蒙内铁路日均开行3对(6列)旅客列车,平均上座率在90%以上。仅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发送旅客112.6万人次。负责运营的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总经理李久平说,蒙内铁路旅客发送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客流旺季和节假日还会增开客运列车。当前客运运力已突破日均1万人次,客运高峰时期,更是一票难求。今年预计全年发送旅客230万人次。
“节省了大量运输时间和成本”
作为东非第一大港,繁忙的蒙巴萨港拥有17条国际航线,与全球约80个港口有业务往来,东非地区的大部分货物都从这里进出。
从欧洲、美洲等地驶来的满载小麦的货轮靠泊在繁忙的蒙巴萨港港口。码头传输带不停作业,源源不断地将小麦转运至蒙内铁路上的港支线16道,装入在那里等候的铁路货车。不到10个小时,这些小麦便将运抵内罗毕,再通过货运被送往邻近城市及周边国家。
当地一家粮食运输公司的负责人欧内斯特介绍,在蒙内铁路建成前,公司曾使用米轨铁路和公路运输小麦等粮食。米轨铁路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平均时速只有22公里,从蒙巴萨到内罗毕要走20多个小时。再加上列车运行极不稳定,脱轨等事故屡见不鲜。而通过公路运输,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现在好了,以前需要几百辆货车运完的粮食,如今只需两三趟列车就能拉走。蒙内铁路为我们节省了大量运输时间和成本。”欧内斯特说,蒙内铁路以准时闻名,公司从未因运输延误而支付额外费用,这条运输线“每年至少可以帮助客户减少数十万美元的损失”。据肯尼亚谷物加工协会数据,肯尼亚小麦年消费量平均为90万吨,而本国产量仅约35万吨,严重依赖进口。欧内斯特认为,蒙内铁路“为保障肯尼亚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蒙内铁路还为白糖、水泥、化肥、钢材等各种生产生活物资提供了运输便利。距蒙巴萨港约560公里处,一座内陆港口也在忙碌作业,起重机在集装箱间灵活穿梭。这是2020年5月正式建成的奈瓦沙集装箱内陆港,也是蒙内铁路延长线——内罗毕—马拉巴标轨铁路(内马铁路)建设的重要一环。内马铁路一期内罗毕至奈瓦沙段全长约120公里,于2019年10月正式开通旅客列车,同年12月开通货物列车。
奈瓦沙是肯尼亚主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今年1月开始,作为肯尼亚重要外汇收入来源的茶叶出口开始转向蒙内铁路,再经蒙巴萨港出口至世界各地。记者在港口作业区看到,一家物流公司正在为本地茶商的茶叶打包,准备运往蒙巴萨港。“蒙内铁路和内马铁路连接起内陆与港口城市,从奈瓦沙到蒙巴萨的运输时间从两三天缩短到几小时,极大提高了供应链效率,为本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运输商爱德华说。
2022年上半年,蒙内铁路日均开行17列货物列车,发送货物307.2万吨,预计全年将发送货物600万吨。肯尼亚铁路公司商业运营专家团队负责人詹姆斯·塞莱介绍,奈瓦沙地处东非腹地,从蒙巴萨前往肯尼亚西部地区和乌干达、卢旺达、南苏丹等邻国的货物都需经由该集装箱内陆港,以进一步运输至目的地,蒙内铁路等非中基建合作成果“为推进东非国家互联互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
今年2月23日,蒙内铁路开行首列由肯方机车乘务班组独立值乘的旅客列车,标志着中方推进肯方机车乘务员属地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29岁的莎珑在电脑前忙碌着。6年前,大学毕业两年的莎珑经过层层选拔,成为蒙内铁路首批招募的8名女司机之一。如今,因表现出色,莎珑已晋升为公司管理团队的一员。“蒙内铁路培养了我,让我迅速成长。”曾在山东师范大学留学的莎珑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中国求学时,我常乘坐火车出行。那时我就想,中国的火车怎么这么平稳又快速?如果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火车就好了。如今,我的梦想早已变成现实,我也成为这个美好现实的一部分。”
2017年1月,莎珑和其他几名肯尼亚姑娘一起前往中国,在陕西宝鸡铁路技师学院接受为期50天的培训,熟悉并掌握了中国生产的内燃机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蒙内铁路开通当天,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亲自试乘列车,并称赞莎珑她们是“国家骄傲”。回想第一次真正驾驶列车的一刻,莎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的惶恐:“火车头这么大,我怎么能控制住它?”如今,莎珑已经开始负责统筹肯方司机的日常培训。在模拟驾驶舱内,莎珑沉着地应对着风雨雷电、动物横穿轨道等复杂路况,技术娴熟。
“感谢中国师傅对我们的培训。他们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手把手教我们,一步步培养我们直至能独立作业。在中国师傅教导下,我们牢牢树立安全第一意识,也提高了解决困难的能力。”莎珑介绍,几年来,中方人才培养工作持续不断,至今每周还为全体司机提供常规培训,一起学习规章制度,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这样的技术交流至关重要”。
除了学习到专业技能,这份工作也为莎珑带来稳定的收入和强烈的自豪感,“感谢蒙内铁路,它为我们年轻人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在了解中国高铁发展后,莎珑又有了新的梦想,“希望肯尼亚铁路也能像中国高铁一样更加现代化”。
离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不远,便是内罗毕终点站。负责3号车厢的列车员特蕾西亚身着一身漂亮的紫色制服,为迎接即将上车的旅客做着各项准备。
特蕾西亚也是从铁路开通时就在这里工作。2019年,在公司安排下,特蕾西亚远赴中国,第一次乘坐京广高铁,亲身体验了中国列车员的优质服务,也有机会对照了自己的服务水平,“中国朋友让我们的服务能力、沟通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得到提升,掌握了实用技能”。
几年来,蒙内铁路为肯尼亚累计培养了1700余名铁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塞莱表示,中方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让肯尼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肯尼亚交通与基础设施部部长詹姆斯·马查里亚表示,蒙内铁路对改善肯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地民众来说,蒙内铁路的运营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以及学习技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帮助肯尼亚解决了制约发展的交通运输瓶颈,为肯尼亚旅游、农业和制造业等产业注入了新动力。”
(本报内罗毕电)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4日 03 版)
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川观新闻记者 王若晔 摄影报道
【方案摘录】
2021年,四川启动实施铁索桥改公路桥三年行动计划,将存在安全隐患的铁索桥改建为公路桥,并连续两年纳入四川省民生实事项目。按照今年印发的《2023年全省30件民生实事实施方案》,2023年,四川要建成70座农村铁索桥改公路桥。
【故事】
12月26日,早上6点过,草木上凝结着一层薄薄的霜。
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泉坝村村民陈翀,从家里慢慢向自己经营的水果店走去。今天是逢场天,他一早要到店里去理货。
水果店在荣山镇街上,和他家之间隔了一条南河。南河是嘉陵江的支流,100多米宽,夏秋季水量大,冬春季水量小。看着没多远,但如何渡河去镇上,一直是泉坝村村民的烦恼。
“几十年前,我在镇上的荣山中学上学,要蹚水过河,河水齐腰高。”走在过河的路上,陈翀的思绪飘回到以前,要么就是绕行10公里,多花近3个小时,从南河下游的龙洞碥路桥过河。
后来,村镇集资架起了铁索桥。两岸石砌桥台,线缆做桥身,木板为桥面,飞空架起泉坝村到荣山镇街上的通道。1米多宽的铁索桥上,摇晃着学生上学读书、村民挑着货物赶集、职工上下班的日常。
泉坝村铁索桥。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
“因为使用频繁,常走自行车、电瓶车,铁索桥不堪重负地歪了,变成危桥。”陈翀说,夏天过河脚下是湍急的河水,冬天过河更惊险,桥面结了霜,一个脚滑,可能就会掉到河里,童叟过河更是心惊胆战。
去年6月,泉坝村村民出行的“心病”,得到彻底解决。泉坝村铁索桥改公路桥建设工程启动,公路桥紧靠铁索桥而建,经过半年多建设,一座新桥架设在南河之上。铁索桥随之拆除,仅剩岸边的桥台和一段栏杆,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现在过河只要几分钟,安全、方便又轻松。”陈翀说。
泉坝村公路桥。
利州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公路桥是泉坝村及周边村庄2000多人前往荣山镇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车辆较多,在进行地形测绘及地质勘察后,“一桥一策”制定实施方案时,将通常4.5米标准的公路桥,拓宽为7.5米,采用了双向两车道。
对于陈翀来说,这座新架的桥也为自己每年省下2万多元的仓储和转运费,“以前交通不便,只能在镇上另租铺面,存放库存水果,现在可以拉回家中存放。”
公路桥上,村民驾驶三轮车驶过。
记者在桥上站了一会儿,赶集的群众提着大包小包来来往往,王永江、党伟珍夫妻俩也在其中。“公路桥来了,铁索桥拆了,村里没有哪个不满意的,大家盼了许多年,现在终于修好了,村里的气质都不一样了。”党伟珍说。
在荣山镇副镇长吴小松看来,铁索桥改公路桥架起了村民的“致富桥”,对地方乡村振兴起到推动作用。泉坝村种植条件好,粮食、蔬菜产业发展历史久。曾经,因为路不好走,农产品不好运出去,满足不了大家更多的生产、生活需求,现在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广元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便捷群众出行、助力乡村振兴,今年,当地建立“143”工作机制,推动5座“索改桥”项目建设,有效解决12个村6500余名群众“出行难、绕行远”问题,群众平均通行时间缩短1小时以上,当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数说”实事】
今年全省30件民生实事之一的70座铁索桥改公路桥,现在已全部完工。截至目前,全省171座铁索桥改公路桥完成投资约7.7亿元,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地区群众出行条件,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力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