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拂晓,晨星寥廓,天空渐渐出现一抹微熹。古镇五峰铺人声静寂,偶尔几声报晓鸡鸣,偶尔一阵狗吠,人们尚在沉睡中。
昏暗里,秦子汉悄悄地爬起床,点燃油灯,轻轻地推醒熟睡的蓝氏,低声地说:“快起床,早点赶路。”蓝氏睡眼惺忪地爬起来,打着呵欠 ,伸了伸懒腰 , 转身坐在床边匆匆地给睡梦中的儿子穿上衣服,喃喃自语道:“要走了,要走了,不晓得以后怎么样。”儿子穿上衣服依旧沉睡不醒,她将他轻放在睡椅上 , 忙着清理行装。秦子汉忙不迭地把破旧的棉絮、被褥、蚊帐和换洗衣服装入箩筐,又将锅盆碗筷杂物放入另一只箩筐里。收拾停当,他打开门走出来,仰望了一阵晨曦初露的天空,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环视一下四周,轻叹一声转身走进屋内。他似有不安,在家里踱来踱去,口中催促着忙碌的女人,听到蓝氏急促地应答:“来了,来了。”
他挑起担子大步迈出租住的房子。蓝氏缠背着不到三岁的独子,眼睛扫视着室内,不舍的泪水夺眶而出。她心一硬,转头迈着三寸金莲走出门外,扣住房门,跟着男人急急巴巴地走向迷茫的异乡。
山高路险,茅草丛生。他们抄近路,走小道,爬山越岭,一路风尘。
瘦弱的蓝氏腰酸背痛,腿脚发软,小小的裹脚磨破了几个血泡,钻心地疼,走路一瘸一拐,远远地落在后头。她扬起衣袖,抹了抹额头和脸上的汗水,遥望着走不到尽头的深入山林的崎岖小道,心中一阵迷惘,甚至后悔不该远走他乡。秦子汉不时地回头看看后面背着孩子艰难行走的老婆,常常放下担子返回到蓝氏的身边,解开背带抱着孩子撑扶着她慢慢地往前走。
时近晌午,他们走到山腰中的一个木凉亭,迫不及待地放下箩筐和孩子,瘫坐在亭子边的木凳上。一路没有吃东西的儿子哭喊着饿了,秦子汉连忙起身从箩筐里翻出一个煮熟的鸡蛋和两个玉米棒,恭敬地递给饥困交加的蓝氏,自己又翻出一个玉米棒子猛啃。蓝氏接过鸡蛋麻利地剥开蛋壳,一点一点地喂入儿子的口中,鸡蛋吃完了,他还直哭叫要吃。她拿过一个玉米棒放在儿子的手中,让他自个儿啃 , 自己拿起手中的玉米棒放入嘴里细嚼慢咽。秦子汉啃着玉米,从筐里拿出一只大瓷碗,快速走到路旁的小溪边打了满满的一碗山泉,仰起头“咕噜咕噜”一口气喝得干干净净,连呼道:“真凉快,真舒服!”他用手擦了擦嘴巴,又蹲下身子打了一碗泉水走上凉亭,双手送到蓝氏的手上,讨好地说:“你一路辛苦了,喝了这碗清泉解渴又凉爽。”她接过碗,边细嚼着玉米边喝着泉水,一股清凉透切全身,精神顿时清爽许多。休息了好长一会,他们又启程赶路,走走停停,脚步更加沉重,行走更加缓慢,黄昏时分,终于到达了双江口。一天跋涉,他们步行了七十多里地。
双江口是资江东源和西源的汇合之地。这里离桃花坪只有六十多里水路,往来船只川流不息,搭乘顺风船比较方便。秦子汉初次来到双江口,人生地不熟,他将妻儿安置在一个私人客栈里,独自一人上码头转转。
夕阳西下,宽阔的河面波光粼粼,白帆片片,码头上停靠着一排排夜宿的货船,船老板娘子或在船上或在码头边忙碌地准备晚饭。子汉走在码头上挨个打听货船的航行方向,二十几艘船只竟有一半是逆西源而上的。
他暗暗自喜,特地买了一盒纸烟走近货船散发,恳求船主捎带一家三口,颇费了一番口舌,一位善良的船主同意了。
第二天清晨,秦子汉携带家小和行李搭上了空舱的货船。货舱在船的中央,货舱上面搭建了一个竹棕合一的固定篷子,蓬子两头各有一个可上下活动的蓬盖。船老板赤脚站在船头,抽出插入河底的铁尖竹篙,船只缓慢地移出码头,他手持竹篙左右撑底摆正船头,其妻紧握棕绳费劲地升起白色的巨大风帆。此时正值东风,帆船乘风破浪向西疾驶。
子汉怀抱着继子半躺在舱内,心里在默默地盘算着未来。蓝氏静静地坐卧在船头的甲板上,出神地凝望着一碧万顷的赧水,星星点点的白帆,船旁翻滚的白浪。她时而入迷地眺望两岸的奇山异峰,悬崖峭壁;时而遥望远处的崇山峻岭,云雾缭绕,一艘艘船只擦身而过,一阵阵微风扑面而来。
从未见过江河的她有点晕晕乎乎了,她微闭着眼睛,紧锁眉头,似乎很平静,她的思潮却如同赧水在放纵奔流,往事历历在目。
蓝氏的娘家就在五峰铺,家有父母和八个弟妹,生活贫困。她十七岁嫁给陈历漯,婆家在古镇附近的金江乡金寺岭村。这是一个湖南常见的小山村,三面环山,南与东安县北部接壤,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乡亲们生活异常艰苦。历漯是一个手工缝制衣服的裁缝,无田地,家里仅有一座土木结构的小平房,因此,他长年在五丰铺街上开了一间小小的缝衣店,收入微薄,仅够温饱。一年前,五十岁的他患痨病久治不愈,驾鹤西去。
蓝氏结婚十一年,育有一男一女。丈夫去世,她顿感天蹋地陷,几度昏厥。
小足体弱多病的她,哪有能力养育儿女啊!一众亲友苦苦劝告,她忍痛将十岁的女儿送给人家当童养媳,带着两岁的儿子含泪改嫁给丈夫秦子汉。
子汉无田无屋,没有一点儿谋生的手艺,终年凭力气给人打工,生活飘忽不定,入不敷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蓝氏的弟弟建议:“桃花坪水陆交通便利,商业较发达,经济较活跃,养家糊口容易一些。”小舅子是唱戏出身,常年随戏班子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子汉听从他的建议,当即决定外出谋生。想着想着,蓝氏潸然泪下。
“姆妈,姆妈。”儿子欢叫着爬到她身上,她猛然惊醒,连忙伸出双手紧紧地搂抱着自己的亲生骨肉,脸颊不住地摩挲着儿子的头发。这是她的心肝,是她的希望,是她活下去的勇气。
宣统三年(1911 年)5 月,我的奶奶蓝氏和继爷爷秦子汉带着两岁多的我的父亲陈代秋告别家乡、告别了亲人,一路跋山涉水来到了邵阳县西路桃花坪 ( 今隆回县城 ) 讨生活。
桃花坪位于赧水河北岸。赧水是资江的西源,发源于城步县资源乡,奔腾的江水咆哮如雷地向北流入武冈境内,武冈西北部 ( 今洞口县 ) 重重山峦阻挡了它的出路,赧水在此突然掉头由西逶迤向东奔流,经桃花坪至双江口与资江东源汇合,又一路滔滔向北,经邵阳、新化、安化、益阳、沅江进洞庭入长江,直达汉口、上海。在水运时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桃
花坪自然而然成为邵阳西部乃至湘西南物资集散中心和商业中心,吸引了周边县区尤其是原湘乡县西部 ( 今双峰县 ) 大批的人员来此经商打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移民城镇。
正午时分 , 继爷爷带着一家人及简单的行李在赧水北岸码头下了船,随着人流爬过层层台阶来到桃花坪。镇上商铺鳞次栉比,人头攒动,人声嘈杂。夫妻俩一人挑着箩筐,一人怀抱着孩子,茫然地穿行在陌生又繁华的街道上,不时地被潮水般的人流挤得东倒西歪。他们时不时挤到商铺门前询问,是否需要雇工,老板们看到近似逃难的一家人,不是摇头不语,就是直接拒绝,四处游走却徒劳无功。他们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又无钱租房,经好心人指点,一家大小来到码头东边的王阎庙。
王阎庙屹立在赧水河北岸陡峭的悬崖上,紧挨坳街,坐南朝北,面积约为四十平米;正殿立着一大二小三尊菩萨,地上摆着一张供桌,供桌上放有一个香炉三个碟子;正殿两边是东西厢房,面积均为七八平米;庙门口建有一个两米多高的砖砌香炉,供香客烧香之用。此庙没有和尚和住持,平日里庙里的卫生和日常事务都是由周围的信徒香客打理。
他们走进空荡的庙中,四处观察了一番,觉得这是一个省钱又方便的住处。于是,他们放下行李和正在蹒跚学步的儿子,分头行动。奶奶清扫室内卫生,继爷爷跑到庙外到处捡拾废弃的土砖或半截青砖。他在西厢房打了个柴火灶用作厨房,在东厢房靠墙边砌了三道两尺多高的单墙,上面平放上几块木板,再铺上厚厚的稻草即成了床。一家人有了一个栖身之地。
天刚破晓,赧水河上空弥漫着浓浓的湿湿的白色水雾,能见度仅十米开外。继爷爷赶早起床,拿起扁担和棕绳直奔码头,上百米长的码头只有中间留下了一个约三米宽的缝隙,供两岸的摆渡船使用,两边全是停靠着密密麻麻的货船、木排和竹排,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他挤在人群中,不停地揽活询价,几番讨价还价,决定干工钱较高的搬运木材的活儿。打定主意,他跳上木排,举起斧子砍断捆绑木材的藤条,又以扁担为杠杆撬开互相堆压在一起的木头。一阵忙乎,他扬起手臂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叉开双腿稳稳地站在岸边的浅水中,弯下身子,双手紧抱着木材的头部向上移动。哪知浸泡在水中多日的木头沉重了许多,他费了吃奶的力气也只能挪动一点点。木排主人一看不行,又叫来了一位壮实的挑夫。他们用绳子绑住木头,插入扁担,两人各抬一头缓慢地拖往码头,悬空架在码头的台阶上。
每次,他们共同扛抬起一根树木,手持扁担作支撑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地爬上台阶走到岸上的集材场。一趟下来头发晕,腿发软,浑身上下汗水淋漓。
如此辛劳,搬运一天木材只能得到七八斤大米的工钱。
从此以后,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严酷的寒冬,继爷爷或扛木头竹子或肩挑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农副产品,每次肩负一两百斤重担,弯腰弓背气喘吁吁地爬行近百级台阶,获取可怜的血汗钱。奶奶每天在家照料庙宇,利用周边的空坪隙地种点蔬菜,养几只鸡鸭,帮人做些针线活贴补家用,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下,生活渐渐有了一点儿起色,有了一点积蓄,和周边的人们尤其是坳街上的居民也慢慢地熟络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姑和小叔先后出生,家庭生活开始难以为继,常常需要借贷维持生计。
作为家里的大儿子,父亲四五岁开始带弟妹,六七岁起就到野外扯猪草割牛草、罾鱼摸田螺、捉泥鳅、捕青蛙,什么东西能卖能换钱就做什么。
十多岁时,父亲常常替商铺和有红白喜事的人家走脚送信,来回一趟少则几十里,多则一两百里,走的往往是偏僻的乡间小道或者是荒无人烟的山路,路途险恶,不但有野兽出没,还经常会遇到拦路抢劫的土匪。因此,这种活有风险,一般人不愿意干,但是工价较高,又能拿到现钱,对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小小年纪的他很是愿意,几乎包揽了桃花坪这种类似于邮差的工作。
1920 年,湖南著名的衡邵干旱走廊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处于衡邵干旱走廊次中心的桃花坪整整一年未下一场雨,小溪断流,水田开裂,禾苗要么插不下去,插下去的秧苗也全都被干死了。农村几乎家家颗粒无收,市场粮价飞涨,民不聊生,百姓们为了生存,纷纷奔向山野采集食物。大旱之年,山上的野菜野果本就不多,经不住大量的饥民扫荡,连树叶树皮都被扒光了,哀鸿遍野,饿死病死的人无数。
这是一场罕见的旱灾,赧水河大多干枯,河中央只有齐腰深的水,两岸河床几近裸露,木排竹排绝迹,货船难见踪影,全靠干码头搬运工的继爷爷失业了。他们既非本地人,没有任何亲友相帮,又没有一点积蓄,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绝境。继爷爷只好去干收殓尸体的活儿,这种活儿卑微又让人恐惧,人们害怕沾染晦气比较忌讳,少有人干。但是,他为了全家人活命,全然不顾这些。只要有人通知,他随喊随到,遇到富裕的人家工钱尚可,碰上家徒四壁的穷人近似于帮忙,因此,他微薄的收入仅能维持一家五口保命的生活。不久,孱弱多病的小叔夭折了。奶奶失去了小儿子悲痛过度,手足突然麻木,手指足趾呈鸡爪状,不能干活,不能行动。
一天深夜,继爷爷外出干活,奶奶挣扎起来解手而重重地摔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
奶奶和小叔死后,继爷爷的身体明显衰退了,背也驼了,脾气变得十分怪异暴躁,动不动就暴打继子(我的父亲)。
失去母爱又正在叛逆期的父亲心情极度苦闷,做工之余,常常一个人坐在河边呆呆地望着远方,脑子里不停地胡思乱想:怎么办,怎么办,路在何处?投靠唯一的亲人——姐姐,可她远在百里之外的乡下,婆家贫穷,生活艰难,根本不可能允许她接纳一个外来的小舅子共同生活;离家出走是自由了,可是年纪小,无钱无手艺难以生存。思绪混乱,越想越烦躁,他或起身打石漂,或在河滩上漫步,忧郁愁苦充塞着心头。
一个深秋的上午,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父亲和继爷爷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气之下,继爷爷把父亲狠狠地暴揍了一顿。年少气狂的父亲愤怒了,他摔门而去,沿着赧水河一直向西奔跑,继爷爷紧追不舍,可体质衰弱的他哪能追得上,心想继子正在气头上,等一会消了气自然会回家,所以,他放弃追赶,惴惴而归。
父亲跑着走着,走着跑着,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原武冈县黄桥铺(今洞口县辖区)地界。这时,落日西下,天色逐渐暗淡,周边杳无人烟,饥肠辘辘又身无分文的他,心中有些着急了,他慌不择路地爬上一个高坡,四处张望,发现远处的山脚下有一座矮小的茅草屋,不由得加快步伐赶往前去。
草屋的门是虚掩的,他轻轻地一推,门开了,朦朦胧胧地看见黑暗的屋内有一个人影在晃动。他刚想伸腿迈进去,一个粗嗓的女声传来:“你是哪个啊?”他慌忙答道:“是我,路过的。”稚幼的童声解除了屋里人的戒意,屋内又是一片沉寂,接着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传出,瞬时,饭桌上亮起了一盏小豆油灯,桌旁坐着一个满脸皱纹、愁眉不展的老婆婆。他环视窄小的屋内:一张摇摇欲坠破烂不堪的木床,一只床脚已瘸用砖头塞垫着,床上垂挂着脏得不见纱路的破旧蚊帐;一张小饭桌,三把小木椅,一口水缸,一担小水桶,一大一小两个木盆,简单的炊具和几只瓷碗,别无他物。他明白了,这是一个贫寒的孤寡老人之家。
老人浑浊的目光注视着站立在门口的面黄肌瘦衣衫不整的少年,心生怜悯,树皮般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频频招手让他进屋。他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她面前,急迫地说:“奶奶,我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饿慌了 , 请您给我一点东西吃,难为您老了。”老人迟疑了一下,慢吞吞地站起来端着油灯走到灶边,伸手从吊挂的篮子里拿出了几个小红薯放在小木盆中清洗,转身又将洗净后的红薯放在乌黑的砧板上切成片状,然后放入锅中水煮。看到老婆婆忙碌的身影,他知趣地抱来木柴蹲在灶边烧火,一边烧火一边回答老人的提问。可能是他孤儿的身份触动了她同情的心弦,老婆婆掀开锅盖,从那小小的快要见底的猪油罐和盐罐里各掏出一小匙油盐放入红薯汤中。
一股香味飘过,不等老人招呼,饥饿的他端起铁锅将红薯汤倒入碗中,红薯汤很烫没法吃,他将薯汤一分为二,又加入少许凉水降温。一阵连喝带吞,两碗红薯汤很快见底,他的身体有了些许力气,精神好了不少。他收拾好碗筷,恳求道 :“奶奶,我想在您家里借宿一晚。”老婆婆爽快地说:“没事,你到屋后拿些草摊个地铺吧。”说罢,从床上拿出一床破棉絮放在桌子上。他见老人同意了,欢喜雀跃地跑到屋后,从草堆里抱来两大捆稻草摊开,厚厚地铺在地面上。疲乏的他钻进地铺上的破棉絮里,不一会儿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第二天一早,老人大声呼唤:“太阳晒屁股了,快起来。”他一个鱼跃翻起来,飞快地收拾好地上的棉絮和稻草,眼睛的余光瞟了一下水缸,水缸空空如也。他取下扁担套上水桶,忙问:“奶奶,水井在哪里?”老婆婆吃惊地答道:“水井就在屋后不远的山边,伢子,你能挑得动吗?”
他满不在乎地说:“我在家天天挑水。”说着,他挑起水桶一阵风似地跑了出去。挑水对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父亲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没过多长时间,水缸盛满了水。老人有些欣喜,忙着料理早餐。他吃过红薯汤,辞谢了老婆婆,又漫无目标一路西行。
作品介绍
《赧水情》是一部以湘西南地区一个普通家庭近百年的经历为背景描写的自传体纪实文学。作者根据耳闻目睹的事实,以细腻的手法真实地描写在大革命、抗战、解放、土改、工商业改造、“大跃进”、大饥荒、“文革”、改革开放等中国近现代各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中一家普通百姓的生活;叙述晚清至民国初期名震宝庆的重升行由小到大、盛极转衰的曲折过程;叙说一个青涩少年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的励志故事;描述了一个寻常家庭的悲欢喜乐。
文中的故事有别于通常的作品,没有惊天动地的场景,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一件件平平淡淡的童年趣事引人入胜,一个个寻常百姓的生活故事紧扣人的心弦,真实的故事,生动的形象,令人感同身受。
作者以平民的视角探索人生,揭示人性,倡导真善美,激励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奋发向上 !
全文共有三十二章,长达三十五万字,时间跨越百年,重点着墨于1960 年代至上世纪末。这是新中国最艰难的时期,亦是跌宕起伏、动荡不安、百废待兴的年代,也是人们最为追忆的岁月。
本站近期进行连载,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作者陈金良,笔名良木,汉族,1951年出生,湖南省隆回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系,高级工程师。下过乡,当过工人,进过名校深造,先后在大型国企和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历任科研所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总经理、党委书记、纪委书记,荣获过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全国青年发明奖、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曾任全国和省轻化工类专业学会会员、理事,有一定的专业学术影响。《赧水情》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系其创作的处女作。
交流、预订图书请联系陈金良先生,电话:13272481951或16680560731(微信同号)。
■编辑留言
一本家书抵万金。如果你也想出版个人回忆录,或者个人诗歌、散文、书画等作品集,都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拥有优秀的编辑制作团队,帮您完成心愿。同时,您的优秀文稿,我们将优先刊载至快乐老人报或红网老年频道“记忆库”栏目,将您的宝贵经历、经验、人生智慧分享给更多读者。联系电话:19186980289或18673167072(微信同号)。
《赧水情》连载①| 难道这是一个假坟头
017年12月9日,青报小记者联合樊登读书会“小读者”栏目在西宁市青中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宽敞的展厅里开始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听书会”。
此次活动首先由青中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带领青报小记者参观以西域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古玉、琉璃、唐卡……这些平时在电视和书本上面看到的文化瑰宝,在这次活动中真实展示在大家面前,让在场的小记者和家长赞叹不已。
活动的第二项是“樊登读书会”的读书活动,当主持人介绍完今天读书会的特约嘉宾彭娟(全国特级教师,西宁南川东路二小校长,全国阅读公益导师,2017年“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彭娟老师不但为大家分享了读书的乐趣,还为各位小记者推荐了被誉为少儿阅读届“圣经”的《小王子》一书。并通过20分钟书籍视频让小记者感受到这本2万多字,发行量超过5亿册少儿文学的魅力。在互动环节,小记者们踊跃地发言表达自己的感想:“小王子与玫瑰花的关系,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虚荣”“当飞行员画出蛇吞大象的画时,很多家长却看成了帽子,只有小王子看出来,飞行员赞叹孩子的想象力”……嘉宾针对每个孩子的发言给予了不同点评,家长们也频频点头称是。感想分享后,很多家长围在彭老师周围,与老师探讨了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
这次活动民革中山文化艺术院还特意邀请了6位青海著名书画家现场对小记者的书画作品进行指导。活动结束时,各位书画家还为青报小记者们赠送了精美的书画作品。
图片均为赵芊慧 摄
畅游书海 笔走龙蛇
五四小学 六五班 廖原
在冷风凛冽,寒气逼人的冬季,我们迎来了十二月份的青报小记者活动。
即使是在如此寒冷的天气,小记者们还是满怀期待,在集合地点集合后由老师带领进入了玉生琨展厅感受浓厚的中国玉艺术氛围。
玉质的摆件气势磅礴;用于把玩的玉器精美细腻;传承了佛教文化的玉佛像慈眉善目,栩栩如生;仿古的玉器晶莹剔透,流光溢彩……墙上的名家字画力透纸背,美不胜收,小记者们一边细细打量着精美的艺术品,一边向墙上的名家字画投去羡慕的眼神。
一位讲解员阿姨向我们细致介绍了这里的艺术品后,我们来到了“樊登读书会”活动场地。
坐好后,一位主持人面带微笑走向了演讲台,向我们介绍了“樊登读书会”这个APP,它不仅可以给我们推荐好书,还能结合生活让我们爱上读书。这时,大屏幕亮起了荧光,主持人帮我们播放了“樊登读书会”的视频。
这个视频给我们介绍了《小王子》这本经典童话,我们专注地看着视频,仿佛来到了小王子的世界,尽情畅游在故事的情节里。视频播放完后,我们各自分享了自己对《小王子》这本书独特的见解,沉浸在书海里,回味无穷。
在畅游完书海之后,我们来到了一张散发着浓郁书法气息的桌子前。这时,几位书法家为我们讲解书法的知识。只见其中一位书法家熟练地铺好宣纸,摆好砚台,向砚台里倒墨汁。老师一边细致地给我们讲解着书法的奥妙,一边在宣纸上给我们演示。一支毛笔在蘸好浓黑的墨汁后在宣纸上龙飞凤舞地游走着。不出一会儿,一个个刚劲有力的毛笔字便立在了我们面前。原本浓黑的墨汁霎时间变成了艺术的瑰宝。
看着老师娴熟地在纸上挥毫泼墨,我们不由得心生羡慕,迫不及待地拿起宣纸和毛笔就开始要写。经过老师的指导,纠正了我们的不足,我们开始静下心来提笔慢慢写字。大家自豪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成就感填满了内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活动也要结束了,我们拿着自己的书法作品,面带自豪的微笑一起与书法家老师们合影。这次活动不仅使我体会到了书籍的魅力和“樊登读书会”的乐趣,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骄傲的艺术瑰宝。
读书点亮生活
新宁路小学 四年级三班 李宜桐
12月9日星期六,我们青报小记者团在玉生琨举行了“畅游书籍海洋,体会文学之美”的活动。天气虽然寒冷,但是我们却热情似火。
一进玉生琨的二楼大厅,里面的藏品琳琅满目,你就是把《说文解字》里带玉字偏旁的所有字都搬来,那都不够用呀!展柜里陈列了很多玉雕饰品,以佛像居多,解说员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让我了解了西域文化、民间手工艺等。唐卡的绘制竟然是用矿物质研成粉末后绘制而成的。钻石也是中国先发现的,李时珍还起了名字——钻之石。通过观看和倾听,我感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这也是我们今天活动的第一部分。
接下来,“樊登读书会”为我们用讲书的方式推介了一本书——《小王子》。通过观看视频,我了解了《小王子》作者的故事。作者竟然是一名飞行员,而且这本书的销量是仅次于《圣经》的。虽然自己原来看过这本书,但在讲书人精彩的讲解后,使我有了再去读一遍的想法。这本书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你在八岁时阅读这本书,可能仅仅为了有趣;当你十岁、十五岁、二十岁……则会从中悟出一些生活的道理。正如笛卡尔说的“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读过听过《小王子》后,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需要付出心血和时间。全国优秀教师彭娟老师给我们点评后,也让我更加懂得了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独一无二的,是倾注了父母的全部情感,也是最值得珍惜的。这些道理都是读书后体会到的,不正是为我点亮了生活的道路吗?
活动最后一个版块是书画实践活动,我们近距离地观摩了书画家们挥毫泼墨。高海源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五大字体:篆、隶、楷、行、草。每种字体都有独特的样子,先生不厌其烦地讲解。了解了“大”“天”的写法和构成,让我们大开眼界。现场还有其他书画家向我们教授了书法和作画的要领,气氛特别热烈,还有好几个小记者当场写起了字,我们围在书画家身边不肯离去,直到老师一遍遍催促活动结束了,真是意犹未尽啊……
活动结束后,我的感受很深,读书可以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书画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同时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我们少年儿童要把这些优良的文化传承下去。
一场文化盛宴
古城台小学 四四班 严启轩
12月9日,在青海日报小记者管理中心组织下,青报小记者们开启了一场文化盛宴,活动地点在西宁市中青山文化院。活动一开始,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给小记者们讲解了中青山文化院展室中的“宝物”。通过讲解,小记者们认识了工艺失传的铜制品“马头刀”、古代来之不易的玉石等,最珍贵的当属于价值连城的唐卡,知道了唐卡由宝石、黄金等稀有矿物为原料绘制而成,是几百年都不会褪色的艺术品,以及由此发展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文化。
接着由樊登读书会的张老师发起的以“读书点亮生活”为主题,和小记者们分享了经典著作《小王子》。在南川东路二小的彭娟校长引导下,小记者们积极、踊跃地和大家分享了《小王子》的读书心得和体会,浓浓的读书分享气氛感染了每一个人。分享结束后,小记者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了阅读经典文学的重要性,正如高尔基所说“阅读是人类的阶梯”,每个人的进步和提高都离不开阅读。
第三个环节是名家书画讲解与展示。本次活动邀请了很多本地著名的书画家,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高海源先生给小记者们用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解并示范了书法的涵义、书法的要素和汉字的结构等,高先生以汉字“大”和“小”为例,对比结构不当、笔画错误的书写,并以五种常用的字体书写让小记者们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高先生行云流水、洒脱自如的笔迹迎来了小记者们阵阵喝彩。同时,在现场小记者们领略到了其他书画家的创作风采,一幅幅技艺精湛的作品让小记者们享受了一场文化大餐。
平淡的语言,巨大的魅力——读书点亮我们的生活
虎台中学 初一三班 张郅昀
12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青报小记者团联合樊登读书会联合举办的体味阅读活动。虽然活动时间不长,但我却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启示和道理。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书,才可以让自己更有智慧。书是人的营养品,当你感到寂寞无聊时,你可以去畅游书的海洋,在那浩瀚的书的海洋里,你的灵魂会得到放松和升华。你会在那书的海洋中找到最真实的你,到那时,你会觉得很奇妙,好像跟一些名人交谈了一样。
读一本好书正是如此。他们的语言总是那么平淡、质朴,但又不失清新、淡雅,让人心旷神怡!今天的活动主要讲了《小王子》这本书,我刚好读过。而第一次阅读时只觉得有趣、好玩。现在经过这次活动,回家又重温了一下,突然感觉变得不一样了。活动上讲了,这是一本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儿童文学。为什么一本童话书会成为发行量这么高的书呢?因为它的语言虽然不是很华丽,但却能引发无数人的思考。而且它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阅读。故事讲述一个永远也不会长大的小王子,演绎了一出关于爱与责任的童话故事。每一行文字都很简单,但却充满了诗意和淡淡的忧愁。对于孩子,这是他们美好的印记;对于大人,则是触动他们的心灵。这本书写出了大人们的空虚、盲目,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随波逐流的命运。不管什么年龄的读者,都能从中得到乐趣和精神财富。
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美的事物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体会。就像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我们必须用心去感悟。而且喜欢一个事物不单单要喜欢,更要为之付出,有了付出,那么你对它,它对你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你对它,花费了时间和心血,不要考虑它是不是特别。
读一本好书,既开阔视野,又丰富阅历。书是望远镜,又是导航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让我们一起读书,点亮我们的生活。
畅游书籍海洋 体会文学之美——青报小记者采风实践活动
朝阳学校 六年级 柯艺媛
(一)艺术之美
12月9日早晨,我匆匆忙忙赶到现场,青报小记者团的活动已经开始了。首先由指导员老师为我们解说这里的一些艺术特色。
玉是这里最主要的一种展品。玻璃柜里陈列着许多玉制品,如:佛像、玉雕及玉坠。更有趣的是,在这些名贵的玉雕里,居然有一块玻璃雕塑!据说玻璃对于古人来说,甚至比玉、金、银、夜明珠或钻石更为重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的瑰宝,它没有留白,是用松石、玛瑙、珊瑚、金银、珍珠、朱砂等点缀而成的。主要的唐卡作品有释迦牟尼、千手观音等。
(二)书籍之韵
今天的活动中,我们还了解了《小王子》这本书,其内容及情节并非大人们所理解的匪夷所思。
本书开篇写道:小飞行员画了一条吞食了大象的蛇,可大人们却认为那是顶帽子。我觉得这幅画充满了童趣,可是大人们因惯有的思维定势,一味地说成是帽子。殊不知,这是孩子的一份童真与情趣。小王子所在星球上的玫瑰花,受到小王子的悉心照料后,渐渐地有了很强的虚荣心,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玫瑰花,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被伺候着。后来,她被小王子冷落。生活中,不能有虚荣心,要谦虚、公平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三)中国书画
我们聚集在画室旁,准备观看书画家们写字作画。
只见老师拿起笔,生生动动地写出了一行大字,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十分生动,隶书稍微偏扁,楷书大方工整,行书生意盎然,草书简易美观。
中国画中的景象更是淡雅生动。老师画了一幅黄山的美景,其中老师在调墨时花费了不少时间,可见调墨有多么重要。老师边画边讲:“调墨时水调多了,叫淡墨;水调少了,叫浓墨;不调水,叫焦墨。画黄山时,要用侧锋;画松针时,要用中锋……”
说着,一幅高山仰止图就画出来了。
这次的青报小记者实践活动颇有意义,令我受益匪浅。
作者:青报小记者管理中心 来源:青海日报
编带你们走进第二期~
一起做个逛吃逛吃的吃货吧~
福康糖水铺
>>>>
地址:太平路,石龙人民广场正对面
杜氏小厨炒牛河
>>>>
地址:黄州裕兴路,M2000酒吧楼下
洪记炒花蚬
>>>>
地址:中山中路,津威厂隔壁
七小炒粉
>>>>
地址:中山西路,和平路和长兴街交界,明德小学对面
二小椒盐鱿鱼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地址:中山东路龙联小学附近
翡翠宫姜水
>>>>
地址:兴龙中路76号,石龙农贸市场路旁
沙头角鸡蛋仔
>>>>
地址:沙头角里,小贩摊位
北京风味
>>>>
地址:沙头角里,小贩摊位
碗仔翅
>>>>
地址:沙头角里,小贩摊位
钵仔糕
>>>>
地址:沙头角里,小贩摊位
阿一小厨碗仔翅
>>>>
地址:黄州龙升路龙城国际地铺
飞鸿哥牛杂
>>>>
地址:石龙农贸市场华裕街,汇联步行街后面
麦芽糖
>>>>
地址:很多地方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