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一家75年历史的朝鲜冷面馆,藏着地道北京味儿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么食物最能代表北京味儿?烤鸭、卤煮、炸酱面、豆汁儿?其实,不少老北京眼里一碗冷面最让人难以忘怀很多老北京人都有夏天到华天

<>

么食物最能代表北京味儿?

烤鸭、卤煮、炸酱面、豆汁儿?

其实,不少老北京眼里

一碗冷面最让人难以忘怀

很多老北京人都有夏天到华天延吉餐厅吃冷面的习惯。

今天,这家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老字号迎来了75岁生日,12名传承人集体拜师。从胡同里20平方米的小作坊,到如今9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华天延吉餐厅让老味道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 class="pgc-img">

服务员为冷面浇上汤汁。


< class="pgc-img">

让人垂涎欲滴的冷面。

华天延吉餐厅的历史还要从解放前说起。1943年,一位李姓朝鲜族老太太和她的几位朝鲜族老乡在西单手帕胡同西口开了一家朝鲜冷面餐馆,取名新生冷面馆,是北京最早经营朝鲜冷面的餐馆。

1963年,餐厅搬到了西四北大街。那时,西四的街道还没有拓宽,延吉餐厅的门店也只是一个小门脸儿。由于前来吃冷面的人太多,座位不够用,食客们就端着碗,托着辣肉盘子,在路边就着窗台吃冷面。“摞地摊儿、就窗台”成了西四街头一景儿。1981年,华天延吉餐厅再次装修时,还特意把窗台降低高度并加宽。

< class="pgc-img">

1984年1月7日,延吉餐厅装修后重新开业的新闻还登上了北京日报的版面。

改革开放后,这家老字号也迎来了改制。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延吉开始开设分店,如今已经开设4家分店。

< class="pgc-img">

有趣的是,1985年2月5日的北京日报头版上,还刊登过一则热心读者的“吐槽”,文中提到:

“顾客一进店,先是排队买“面票”,之后到冷荤柜买酒买菜。笔者一手端酒,一手端菜,胳肘窝夹着拎包边走边道着“劳驾,别碰着”,挪到餐桌前等座,好容易等到了个座,把拎包放到凳上,又拿着“面票”去后堂端面。唉,一边走一边还得回头望“座”。从后堂端了面,满满一大碗,两手小心翼翼地捧着,还是得连道“借光,别洒身上!”回到座位,放下面碗又得自己去找筷子……”

一段文字,改革开放初期的餐厅景象跃然眼前,食客过多,店面和服务显得有点跟不上,让想要大饱口福的读者颇为尴尬,今天读来十分生动有趣。

75年来,西四周边的餐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冷面馆一直都在。75年前吃冷面的小孩,如今都变成了爷爷奶奶。

< class="pgc-img">

老顾客姜成植侃侃而谈。

95岁的老顾客梁汉淑和儿子姜成植今天一起来为延吉庆生。梁汉淑的丈夫参加过抗美援朝,随后来到北京工作,打那以后就常到延吉餐厅吃冷面。“我们家父一代、子一代、孙一代都是延吉的顾客。”姜成植说,一家人几乎每周都到延吉吃冷面,“现在我母亲这么大岁数,也要亲自到延吉吃一口。”

< class="pgc-img">

上世纪,延吉餐厅也是很多文化人的聚集地。歌唱演员王亚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每到延吉吃冷面,身边坐的都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明星。

华天延吉餐厅总经理李福介绍,为迎接消费群体变化,以及新消费需求变化,近几年华天延吉餐厅也加快了创新步伐,在传承老技艺基础上,菜品和口味都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做出新尝试。

< class="pgc-img">

华天延吉餐厅今年冬天就新推出韩式养生饭、菜包肉等新品,在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口味同时,重点迎合消费者追求健康养生的理念。据介绍,韩式养生饭主料包括紫米、江米、花生、红枣、红豆、栗子,所有原材料浸泡6小时左右制作而成,美味又健康。

< class="pgc-img">

美味的韩式养生饭。

< class="pgc-img">

虽然是数九寒天,冷面店里顾客盈满,十分火热。

从北京老字号品牌整体结构看,美食品牌占据老字号大部分名额,主要因为餐饮业是与老百姓生活最密不可分的行业之一,很多老字号品牌与老百姓的互动画面,已经成为老北京生活场景的珍贵画像。

来源:京呈

文字:马婧 摄影:邓伟

编辑:武亦彬

流程编辑:郭丹

<>

间就是如此飞快,让我们淡忘,遗忘,抹掉了记忆,甚至发生过的证据。

然而在北京有这么一个地方,只许80后进入,曾经遗忘的一切,在这里仿佛又回到了眼前,我们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80后上学了

< class="pgc-img">

还记得2009年末,我上班了,开始涉足美食圈,因为要做内容专题,我一个门外汉,就跟着前辈大量摄取北京的特色餐饮店,分门别类,老生常谈地捋着那年开始火起来的“主题餐厅”。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建外SOHO的巨鲸肚黑暗餐厅,地安门的便便满堂便所主题餐厅,大经厂西巷的昔巷怀旧主题餐厅,东南四环的红色经典主题餐厅,如火如荼的武侠主题餐厅风波庄,如今仅剩下石景山一家,平心而论,我觉得还挺好吃的,前几年公司楼下,中关村南三街那家,我们同事经常去吃。治不好病也吃不死人的大力丸是糯米丸子,按人头儿上,九阳神功就是羊肉和金针菇……震耳欲聋死学死用的武侠服务员们,经常让我们笑得无可奈何,教一是一,绝没有二。

< class="pgc-img">

奇迹般存留至今的,活化石一般不可理解的,是西单西西友谊酒店8层的木马童话黑暗餐厅,或许那个年代的消费水平没到,或许是众多死在沙滩上的主题餐厅教育了这个市场,或许如今人们猎奇心理,以及寻求新奇感受的需求加大,同时配合日渐鼓鼓的钱包,黑暗餐厅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黑色“曙光”。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另外一个更加奇迹的主题餐厅非8号苑莫属。那一年,北京惊现一家只有80后才能进入的餐厅,任何没有80年代出生的身份证的人不可以进到餐厅里吃饭。我当时就想,这店是不想混了么,还是太想混了,就挣这10年人的钱,其他的人给钱还不要,真新鲜。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9年过去了,这些年我收藏过的店,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去处,因为我的时间和怠惰,都先于我的脚步消逝在世间,甚至都没有留下痕迹,连名字我都记不得了,更不用说小众的主题餐厅。它的消亡代表着食客需求,人们吃饭无外乎几种,约会、家人朋友聚会、解馋、管饱、谈事儿、约友……而主题餐厅往往是一次性消费,猎奇过后了解了,就得了。多数就餐需求都不会去稀奇古怪的主题餐厅。

< class="pgc-img">

然而8号苑就是这么奇迹般的存在。

< class="pgc-img">

2010年5月,西单灵境胡同往东的新建胡同甲8号,8号苑第一家开业了。记得我冬天的白天去参观的时候,墙外还画着学校的彩色壁画,店面有些杂乱,光线暗淡,寒冷,我实在想象不出它能有永不消失的青春。

< class="pgc-img">

这张照片是我在2010年12月24号中午拿破手机拍的,9年来从未见过天日,算是全网首发,这就是第一家店的外墙。

< class="pgc-img">

不记得是哪一年,西单店关门了,在附近的一个小街面上重张的店改成了没有老师给上课带着疯的普通餐厅,不管男女老幼全能来,吃的和曾经一样,超级好吃的凉面,有点儿辣,超级好吃的糖饼和懒龙,吃完还想打包。

< class="pgc-img">

掉了瓷儿的把儿缸子,小绿花儿的搪瓷碗儿,试管里放的是各种味道的饮料,筷子的封套都做成了中华绘图铅笔2B的样子,店里的承重柱子也让巨大个儿的铅笔环抱,餐巾纸的包装是英汉词典,小房间的门牌写的是校花宿舍,屋里的餐桌是上下铺,点菜单叫随堂测试,点菜就是做题,有连线题和选择题,还有加试问答题,如果你答对了,就可以获得超好吃的灭火器一份,就是冰沙,很解辣。

< class="pgc-img">

如果你觉得这儿够好玩儿了,那我劝你不要这么想。

压轴的总是最重要的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社会的更迭,也是伴随着语言变化的,我不能说它是进化或者发展,因为那是褒义词,肯定了变化的正方向,而我,总希望什么都一成不变,或者两者并行,不要遗忘,也好。

你是不是也会不经意地想起一个词汇,是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当自己成为大人后就很难再听见了呢?

你是否还记得请假的同义词是歇工,开支就是发工资,汗衫或者布外套叫汗褟儿,那个年代不知道有交通管制,只有解严?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然而就在时光的大浪淘沙中,以及北京比细胞新陈代谢还快的餐饮市场中,有一个地方8年来不曾改变,那就是2010年9月开业的8号苑德胜门店,一朵常年盛开的奇葩。

2018年8月31号晚,也就是上一篇写过的鼓楼西剧场,那天我们的重头戏其实是去8号苑圆梦,咖啡馆只是找个地方候场而已。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我们从鼓楼西大街骑车过来,还没到上课时间,门口的学生都排上了队跃跃欲试,从没见过上学时候这么积极过。

8点到了,上一节课的学生陆续离场,教室内的值日生迅速打扫课堂。我就趁着两节课间的时间进去拍了几张难得的空镜,而且没有人阻拦我,特别够意思。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这个地方仅每天晚上开课,可以算是夜校了吧,一天两节课,一般一节课俩小时,第一节正经点儿,时间短,想玩儿嗨的选第二节联欢会,8点开始,估计能到11点。

想要上课,您直接来是不可能的,这儿可没您的位子,您得至少提前一礼拜打电话约课。然后上课前班长会在门口给大家签到,告诉你坐在哪一桌,桌上都有语文、数学、生物等的名字,对号入座。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教室里处处细节,完全还原小时候的样子,黑板上头有国旗,旁边有流动红旗,元素周期表,眼保健操的海报,教室后头还有个黑板,上头挂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椅子还是那会儿黄色条纹儿的绿钢管椅。

< class="pgc-img">

墙上贴着93年的下午大概四点半,北京电视台雯雯主持的《熊猫俱乐部》播过的动画片《刺猬索尼克历险记》,以及我最喜欢的《怪博士与机器娃娃》,许多年后,很多人都会问我你的昵称“则卷小雨”是什么意思,能问出这句话的人要不就是七几年,播这个的时候他们已经没兴趣,要不就是九几年的,播的时候他们还不记事儿,再之后电视台就不让播了。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讲桌里坐着一个扎小辫儿的男的,一脸北京小爷挂相儿,小时候估计挺乖的,是蔫儿坏那种,戴帽子的帅哥是班长,袁老师说上课,他说起立。仨活宝一看就是特爷们儿的家伙,平时可以满嘴跑火车,从饭碗聊到外星人的京片子,真有事儿绝对仗义,可以为朋友拔创,打架不要命。嗯,我就喜欢这样的。

< class="pgc-img">

那个年代的墙一定不能是一个色儿的,一定要刷墙围子。到2002年我家从平房搬楼房,买房子的时候,我特别诧异特别惊愕,三姑父居然问我爸,墙围子刷什么色儿?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菜单依旧是随堂测试的卷子,铅笔橡皮放在特破的铁皮铅笔盒里。俩爱演的姐们儿开始装蒜,还原做不出来题,传小条儿的瞬间。

< class="pgc-img">

实际上,黑衣裳的姑娘如今已是英语全无敌,单位扛把子的,白衣裳的姑娘已是法语快无敌,工作多年还要勤奋上课出国深造,拿着相机的姑娘,已经把学过的所有英语都还给了老师。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吃什么呢,冰柜里的饮品自取,真正的摩奇、北冰洋、我最爱喝的喜乐、瓷瓶酸奶、健力宝……串串儿从过道儿自己上楼取。

< class="pgc-img">

味道还不错,只是奉劝你,要吃饭赶紧的,一会儿你可就吃不了了,当然也别吃多,多了一会儿容易笑呛着。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袁老师本名袁宝,真真正正的活宝,2011年还上过《快乐大本营》。只要他一上场,甭管什么话从他嘴里一过滤,就能乐喷你。而且内容特别与时俱进,什么当下最热的话题,最新鲜的词儿,都能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 class="pgc-img">

我觉得要是风波庄能有这样的灵魂人物,不死学死用,也能火到现在。

< class="pgc-img">

班长开始放PPT了,开始放音乐了,袁老师组织大家有奖问答,抢答,以及学生可以上前头唱K,哪句话说不对付了,袁老师就拿着特真的假大砍刀要上去抡人,所幸被班长拦住了。

< class="pgc-img">

袁老师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呐,那小舞步跳得倍儿有范儿。

全班同学坐着袁老师驾驶的时光机,仿佛真的回到了小时候,原来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乃至声音,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迹和元素。

< class="pgc-img">

班里的北京孩子特别多,哪怕完全陌生,互相怼,互相岔也毫无障碍,有着共同生活背景的一群孩子,现在都已为人父母,可回到这个环境,又都学生气附体。

< class="pgc-img">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大家兜儿里都不像小时候家里那么缺钱,我们缺少的却都用钱买不回来。拆了的家,拆了的学校,我们只能在自己营造的假象里放肆地纯情,卑微地怀旧。

< class="pgc-img">

夜,沉寂了。

笑声回荡过后,落下的竟是无穷的寂寥,与对逝去年华的扼腕叹息。

< class="pgc-img">

图文:独立摄影师、自由撰稿人、资深媒体人@那敢情好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class="pgc-img">

底图:1956年,西单北大街,可见西侧亨得利钟表眼镜店。

解放前,北京人买东西,就说到单牌楼去,这个单牌楼就是西单大街。后来修有轨电车,单牌楼拆了,一直到五十年代,还有不少老人叫“单牌楼”。而今人们都叫这里西单,语言是精炼了,可是老北京的味儿就少多了。?

老话儿讲:“东四西单鼓楼前,前门外面赛过年。”这些都是老北京最繁华的地界儿。

其实在上世纪20年代之前,西单地区还不是闹市,那会儿这里只有一些小商贩,经营的也无外乎日用杂品、小吃估衣、旧书旧货等。

现如今西单商场的地界,当时还是王府的马厩,从1930年起,随着厚德商场的开业,这里先后建起了共6家商场。从原本破败不堪的“拉屎大院”一跃成为当时京城“商场”的代名词。

而后,西单大街上涌现了一大批老字号,如亨得利、曲园酒楼、乐仁堂、西单菜市场、南味食品店桂香村等……虽然大多已经离开西单,或难觅踪迹,或几易其址,但他们留下的记忆,却是抹也抹不去的。

今天,咱们就跟着上世纪60年代的西单街景,看看西侧这几家老字号。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1961年,西单北大街西侧街景,彩绘部分为老字号亨得利、曲园酒楼、乐仁堂和公义号。


表界精英 亨得利


< class="pgc-img">

过去北京的钟表眼镜行有“两慎、三亨、一条龙”之说,分别指两家慎昌、三家亨得利和王府井大街的惠龙,如今硕果仅存的只有亨得利了。

亨得利,虽然看起来像是音译的外国名字,其实这是地道的中国人起的,取“生意亨通,利市百倍”之意。亨得利最早开在舟来楫往的大码头——镇江,因为款式新颖,价格亲民,老板经营有方,开业后20年间便先后在天津、重庆、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开办了60多家连锁店,统一从上海总店进货。

一时间,“亨得利逾及全国,钟表眼镜货色多。专修复杂难走表,信誉至上迎远客”的顺口溜传遍中国。

1927年,经理王光祖派三子王惠椿在北京前门外观音寺大街9号开设分店,因地处南城,故简称“南亨”。三年后,又在东城王府井开了一家“东亨”,在西单北大街291号开了“西亨”。

< class="pgc-img">

西单北大街上的亨得利钟表眼镜行,1961年。

“三亨”的开业,打破了北京钟表业以维修为主的格局,转而走高档精品的路线,主营产品都是西方瑞士的欧米伽、浪琴、劳力士、天梭、西马、梅花、罗马等名牌手表和德国的名牌挂钟。但同时,亨得利也没有丢掉“维修”这一行业根基,一般钟表店不敢接“油丝乱”“缺齿轮”“断摆尖”等难活,亨得利都能解决。

当时“西亨”店里,但凡有返修的,都交由原来的师傅修理,所以大家都把返修当作耻辱。要是出现了几次返修,甭等经理发话,师傅自个儿立马卷包走人。

1956年公私合营后,北京专业修表的钟表店只有西单、王府井、观音寺3处。文革期间,西亨一度改为首都钟表店,1980年才恢复老字号。

< class="pgc-img">

1956年北向西单北大街,可见亨得利钟表眼镜店。

1989年,西亨还和随时欧密茄、浪琴表厂合作,兴办了这两个品牌钟表的特约维修部,大大加强了亨得利的维修能力。

< class="pgc-img">

上世纪90年代西单北大街上的亨得利钟表店。

在20世纪末,随着西单北大街的改造,西亨最终挪到了西单商场对过、大木仓胡同的东北口。

< class="pgc-img">

如今西单北大街上的西亨钟表店。


京城湘菜第一家 曲园酒楼

< class="pgc-img">

自民国以来,西单一带酒楼饭庄是出了名的多,民国十九年,西长安街上就有鼎盛一时的“十二春”(也有说“八大春”的),不过这十二春都是淮扬菜,而在1961年的西单北大街上,距亨得利只有两个门脸之近的曲园酒楼,却是家湘菜馆,而且还是“京城湘菜第一家”。

地道的湘菜必定来自湘水之畔,曲园酒楼就来自湖南长沙,在1949年进京之前就是名震三湘四水的的名字号。“曲园”之名来自酒楼最早的选址——长沙当地一家公馆的花园,因曲径绕塘、亭台掩映、花木疏朗,故有曲园之名。

曲园店主黄翰林,把“以文促商”作为治店理念,隔三差五便邀请当地文人、墨客、书画家吟诗作赋或即席挥毫。

有一位名士以“曲园”为题留下三副嵌字联,分别是“古城之曲,因地为园”、“一丘藏曲折,半亩壮园亭”、“几曲栏干文结构,一园花木画精神”。曲园一时名声大噪,车马不绝。

有意思的是,曲园虽“以文促商”,招牌菜却多是“武菜”,“东安子鸡”是由北伐名将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定名,“紫龙脱袍”又脱胎于《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当阳脱袍救阿斗的故事。

1919年,曲园酒楼由官厨霍之渠扩股,并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代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最多时可同时招待开席160桌,接待的客源多为豪商大富、湘地政界以及知名人士。曲园的湘菜在全国都称得上“头牌”。

抗战后,日军三战长沙,曲园酒楼毁于战火,厨师们四散异乡。1949年3月,酒楼停业之后,有位叫周福生的厨师发起到北平开创湖南曲园酒楼。到北京后便安顿在西长安街不远的西单北大街上,这也是京城的第一家湘菜馆

< class="pgc-img">

曲园酒楼,1961年。

进京的曲园酒楼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湘菜经典菜肴,有酸辣、鲜香、软嫩的特点,深受湘籍人士和北京人的喜爱。

社会各界名流常在此宴请,并留下墨宝。齐白石、梅兰芳、阳翰笙、周扬、吴晗、郭沫若等文人名士、梨园书香都纷纷欣然为曲园留下墨宝,真迹悬挂于每个餐厅,其牌匾更是由齐白石手书。

< class="pgc-img">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曲园酒楼,牌匾为齐白石手书。

1983年,曲园酒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地修建,古典的二层建筑雕梁画栋,古朴高雅,餐厅营业面积达2700平方米,设有“桃花源”“橘子洲”“洞庭”“竹乡”等7个雅座,宽敞舒适,清幽淡雅。

< class="pgc-img">

曲园酒楼

1997年,在西单北大街的改造过程中,曲园酒楼离开了西单,此后更是数易其址,先后落脚丰台公园、车公庄路口、阜外大街,最后迁至展览馆路48号。


乐在当世 仁及子孙 乐仁堂

< class="pgc-img">

和曲园酒楼一门之隔的,是家药铺——乐仁堂。乐仁堂,来自京城有名的老字号——同仁堂,经理是乐家第十代传人的长重孙乐佑申。

民国初年,同仁堂进行了一次整理,一些股东抽调了一批老药工,各自开设药店,如达仁堂、颐龄堂、乐舜记、继仁堂等,并且都是以以同仁堂的模式,在铺门前正中悬挂“乐家老铺”,两旁配以“灵兰秘授”“琼藻新裁”三块白底黑字名牌匾额,正式字号的牌匾都在门内柜罩上方。

1923年,担任同仁堂经理的乐佑申,和他的几个弟弟以及叔叔乐均士,以其两个堂号的名义各出资1.5万元,在西单牌楼以北路西开设了乐寿堂药店(取颐和园乐寿堂之名)。

< class="pgc-img">

公私合营乐仁堂国药店,1961年。

乐寿堂的大门两边分南北高悬木刻白漆黑字,北边写:本店采购生熟地道药材,南边写:精制丸散膏丹汤剂饮片。

在经营方式上,乐佑申取同仁、达仁两家之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是选人有标准;二是员工待遇好,有提成且每日专人结算后便能收到;三是在南城和宏仁堂合建了鹿囿,专人管理,最多时繁衍到1000多只;四是前店后厂,加工精良;五是分工负责,服务上乘,查柜的老伙计对所抓汤剂核查并加盖本人印章交给顾客,外柜则是有专人接待,不论身份地位,都热情周到;六是产品优质。

乐仁堂选药标准严格,不惜重金。当归必是甘肃产的,白芍必是浙江的,根茎类一定得枝条粗壮,肉桂要肉厚油足,月季、玫瑰要紫色鲜红,野山参不得用移山参,虎骨不得用豹骨代替。如果原料不足或不好,宁可不配药,也绝不降低标准

此后,乐佑申还在天津开设了3家分店,在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河南开封开设了4家分店,统一称“乐仁堂”。另外还建了3个药厂。为了字号一致,西单的乐寿堂,便也改叫了“乐仁堂”。

< class="pgc-img">

西单北大街街景,1961年,左前方为乐仁堂招牌。

由于乐仁堂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加之其货真价实的经营信誉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生意十分红火,在京城乐家老药店中,位居第三,在京城鼎盛长达30年

此后直到公私合营,乐仁堂依旧矗立在西单北大街,改革开放后更是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加了经营品种,成为了一家大型综合性药店

不过在21世纪初,随着西单北大街的改造,乐仁堂在西单消失了。

栗子王 公义号

< class="pgc-img">

过了舍饭寺街,西单菜市场旁边就有一家公义号,他家的糖炒栗子真乃一绝,人称“栗子王”。

和别家不同的是,他家炒栗子用的是门前的两台电力炒锅,这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可是非常新鲜的事儿了,整个四九城里也是头一家了。

传统的炒法都是人工用铁锹从锅底一铲一铲地往另一边翻着炒。电力则不然,锅里有螺旋叶片,在铁轴的带动下不停地卷着炒,火候上就很均匀,工人可以专心看好或添柴加糖稀。

另外,公义号在选材上也下了苦功夫。每年寒露过后,派专人到怀柔、延庆等地方收购板栗,收上来的栗子还要精心挑选、过筛,力求没有虫蛀和破碎,个头匀称饱满。筛出来的小栗子则要另行处理。

就这样,公义号炒出来的栗子个儿大、火候均匀、壳脆好剥、栗肉不护皮、入口香甜面软,尽管价格比街头巷尾的其他店贵,可两台电力炒锅也供不应求,总有人排着长队在寒风中等候。真应了老商业那句俗语“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手自来”。

< class="pgc-img">

清真公义号食品店,1961年。

公义号全称“清真公义号食品店”,当然并不仅仅卖糖炒栗子,招牌上除了栗子王、糖炒栗子,就是“冷食茶饮”了,北侧门口还有冰棍的字样。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要数现场制作的“小人糕”。

“小人糕”说白了就是现在的蛋糕。“公义号”当时有人物形状的模具,有男孩女孩之分,其中女孩的形状是穿裙子梳抓髻。伙计调好配料,倒入模具,在可传送的机器上烤制,几分钟后“小人糕”就出炉了。刚烤出的“小人糕”松软香甜,引人食指大动。

因为是随卖随做,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购买,尤其受小孩儿的欢迎。这现场烤制的小人糕,在当时的北京可能也是独一份儿的。

< class="pgc-img">

今天讲的这四家店,如今只有“西亨”留在了西单,曲园酒楼搬走了,乐仁堂撤走了,而公义号则只能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了……

逝者如斯夫,而留下的就是一些记忆,或喜或悲,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这些记忆更坚定地走下去……

身为读者的您,和西单北大街又有什么样的故事?欢迎您在下方留言区留言,也可以发送到邮箱xidanbwg@qq.com。

明天,我们将继续带来西单北大街西侧老字号下篇,敬请期待~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为本公众号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参考文章

[1] 曹兆燎,收藏快报,《“曲园酒楼”演绎出的历史故事》

[2] 燕都蓟城50,新浪博客,《我记忆中西单北大街上的“栗子大王”——公义号》

[3] 段柄仁主编《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西单》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天府豆花 玉华台 同春园……这些90年代西单的馆子 你下过几个?

< class="pgc-img">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过年带哪家的点心匣子回家?

< class="pgc-img">

在北京,不逛庙会等于没过年?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