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
图为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
9月2日,中国饭店协会与新华网在京联合发布了《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虽然2020年餐饮行业遭受疫情严重打击,但我国餐饮行业稳中向好的趋势不变,报告还分析了2020年餐饮行业发展的几大趋势。
餐饮行业仍稳中向好,拓展新业态、推动内循环是关键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餐饮收入突破4.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4%。正在行业蓬勃发展,众多餐饮企业进行门店扩张以及品牌开拓之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一时之间,餐饮企业的艰难求生与2019年餐饮企业蒸蒸日上的盛况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疫情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在历经寒冰期、融冰期之后餐饮行业逐步稳步向好。报告认为,目前餐饮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餐饮行业需要研究新需求、新消费,提供升级产品和服务,不断拓展新业态,做好餐饮业的“业态、品态、形态、文态”四态合一,精准对接需求,推动内循环有效发展。
图为中国饭店协会研究院副院长张翔解读报告
数字化发展、品牌意识觉醒、高素质人才需求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优势。一直以来餐饮行业属于传统行业,数字化程度普遍较低,在新冠疫情下,一些提前实现“互联网+”、数字化布局的餐饮企业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恢复能力。“互联网+”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将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
除数字化发展以外,新零售业务在疫情冲击下也发挥了明显的逆势驱动优势,新零售业务成为堂食、外卖之外的第三种自救路径。新零售业务是传统餐饮业与零售业的融合创新,能够更好满足消费升级下基于“便利”与“品质”的新消费需求。
目前,中国的餐饮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行业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较低,客户黏度不高,生命周期短等问题。报告指出,已有60%的餐饮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将品牌发展作为企业重要发展战略。打造品牌将成为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
餐饮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餐饮企业普遍反映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现实岗位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报告提出,应调整行业人才结构,院校为行业培养更多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是驱动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总的来说,餐饮产业中依然存在小、散、弱的现象,大多数餐饮企业经营方式较为传统,组织结构和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能力不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有待进一步培育。在餐饮产业发展的下半场,餐饮企业将在高质量发展中寻求更多突破,将通过不断提高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以及一体化发展应对食材成本上涨问题;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通过品质提升以及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议价能力;通过现代化管理方式以及新技术应用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由各省份餐饮收入排行、餐饮行业整体经营情况分析、上市公司经营分析、企业家信心指数及优秀企业案例五个篇章组成。报告对2019年及2020年我国餐饮行业发展及新冠疫情后变化进行了深度剖析。
责任编辑: 张欣烁
者 | 陈晓珍
编辑 |
近日,NCBD(餐宝典)发布了《2020—2021中国火锅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1—11月,中国餐饮行业整体规模达到34578亿元,预计2020年中国火锅市场总收入将达到8880亿元。与正餐、小吃快餐以及团餐等品类相比,火锅的毛利率与净利率较高,但从平均翻台率来看,火锅行业低于小吃快餐,高于正餐。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在预计中国火锅市场规模的同时,也对火锅企业与其他餐饮企业的薪资进行了对比。与正餐、快餐小吃和团餐相比,火锅行业一线员工与管理人员平均工资最低,员工流失率最高,达到22%,远超其他品类。
复工复产下,火锅店一直在招工
年初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许多餐饮企业的营收也在短期内大幅下降,火锅企业也不例外。据海底捞公布的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海底捞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6.5%至97.61亿元,利润由盈转亏,而呷哺呷哺营收规模亏损额也达2.52亿元,但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餐饮行业逐渐迎来新一轮的复苏。
据《2020年上半年餐饮行业复工复业情况报告》显示,全国大部分餐饮企业的经营已恢复到疫情前的70%—80%,餐饮市场降幅持续减小。
此前,58同城研究院曾对餐饮企业的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餐饮业及住宿招聘活跃职位包括服务员、收银员、后厨、前台、餐饮管理等。且无论是餐饮还是住宿,服务员和收银员这两大职位一直高居招聘需求的榜首。
界面职场走访了北京通州万达广场的几家火锅店,发现多家火锅店都存在招人的情况。一家名为葫芦娃一家人火锅店的大门前贴着一张招聘启事,在招聘启事上可以看到该店有多个岗位正在招聘中,包括收银员、服务员、传菜员等。葫芦娃一家人火锅店的工作人员告诉界面职场,疫情期间,由于停工停业,且员工的薪资并没有照常发放,导致一部分员工选择了离职。
据界面职场了解,葫芦娃一家人火锅店的普通员工的底薪多在4000起,有规范的晋升机制,且提供食宿,疫情期间,一些没有回家的员工便是留在公司的宿舍。但在此情况下,多名员工还是在疫情期间选择了离职。自复工复产以来,该店的招聘也一直在进行中,据工作人员透露,实际上来应聘的人相对较少。
另一家名为两个庆火锅公司的火锅店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该店的招聘也一直都在进行中。其认为,不仅是火锅店,许多餐饮企业都会长期存在招聘的情况:“餐饮企业员工流动性通常比较大,哪怕没有疫情影响,正常来说都会有招聘,但疫情发生后,招聘难度比之前更大些,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因招不到人而影响整个餐饮店运转的情况还是比较少。”
火锅店员工薪资较低,流动性强
据58同城招聘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住宿和餐饮业支付月薪达到6266元。在典型职位中,娱乐厅服务员支付月薪排名第一,达到6808元,而配菜/打荷支付月薪同比上升位居首位,增长4.99%,达到3884元。数据也表明,具有娱乐属性的职位收入领先,而基础性、体力型岗位收入基数相对不高。
北京一家羊蝎子火锅店的工作人员何燕告诉界面职场,自疫情发生后,该店的部分员工陆续辞职,目前店里只剩一名服务员和一位经理,而何燕便是仅有的那名服务员。
何燕透露,火锅店的普通员工底薪多在3800元左右,加上提成约为4000元。由于是个体经营店,大多数员工并没有所谓“五险一金”的保障,虽然包吃包住,但愿意来当服务员的人还是相对较少。
何燕是今年6月份来到这家羊蝎子火锅店,在她工作的几个月间便有多名员工陆续离职。何燕透露,一部分员工是因为薪资过低,也有一部分员工则是有了更好的发展。何燕认为“不止是火锅店,餐饮行业的服务员经常是干着干着就不干了。”
此前,在新浪财经的一篇报道中曾有专业人士分析到,由于国内大概有六成以上的餐饮企业是个体经营门店,防风抗变能力并不强,其中大概有70%左右在这次疫情中暂停营业或者直接关门。剩余四成多是加盟店、连锁店等一些有品牌和总部背书的门店,一方面有强大的组织协助融通资金,另一方面连锁店在资源协调和调度上要明显好于自营,线下消费不行,立马转移资源到线上,疫情期间,整体还处于营业状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疫情对企业的冲击。
两个庆火锅公司火锅店的工作人员在接受界面职场采访时也表示,疫情发生后许多个体经营店都选择了裁员,甚至出现了倒闭,一些原本想离职的员工为了求稳暂时不选择离职,也有一些离职的员工可能会出现跨行求职的情况,且餐饮行业更希望招聘有经验的员工,在某种程度上了影响员工应聘和餐饮店招人的情况。
何燕所在的火锅店也是一家个体经营店,受疫情的冲击也相对较大。但自复工复产以来,该店已逐步恢复正常营业,尤其是入冬以来火锅店的客流量也多了,生意相对好了些,但生意越好,店里就越需要人手:“招聘启事发了几个月了,来应聘的确实很少,可能是因为也快过年了,大多数人都想在年后再找工作,目前也只能一边招聘一边自己先干着。”
(应受访者需要,何燕为化名)
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4月17日,毕马威中国与中国烹饪协会、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和深圳市烹饪协会共同发布《2024年餐饮企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从整体行业来看,餐饮行业正面临消费需求与观念快速转变、市场竞争同质化加剧,以及技术迅速迭代三大挑战;从餐饮企业内部来看,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经营管理战略模糊,以及数字化水平低制约着餐饮企业的发展。
报告发现,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对行业起到了正向拉动作用,从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即年营业总收入人民币200万元及以上)的收入来看,2023年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超1.3万亿元,较2022年上升20.9%,高于餐饮市场整体增速。此外,与中小型企业相比,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凭借标准化供应链体系及优质服务的优势率先恢复。限额以上餐企在全部餐饮收入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20.2%上升至25.3%,超过新冠疫情前水平。
报告以在中国境内开展餐饮业务的35家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这35家企业中,包括12家A股上市公司和23家港股上市企业。从企业性质来看,外资企业占到了37%的比例,民营企业占比43%,剩余的20%则由地方国有企业和公众企业组成。
在总市值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以人民币计算,餐饮企业平均总市值约为127.8亿元。与2022年末相比,总市值实现正增长的企业仅有6家,近8成企业市值下滑明显。2023年,百胜中国以1224.2亿元的总市值成为样本企业中市值最高的餐饮企业,紧随其后的分别为双汇发展及海底捞。以样本企业5年期间的平均总市值作为对比,剔除极值后,2023年样本企业的平均总市值较2022年下降四成,与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接近。
此外,报告还发现,餐饮业投资态度趋向冷静谨慎,投资者重点布局成熟企业。2023年,受诸多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餐饮业投融资整体热度呈下降趋势。2023年,中国餐饮业披露投融资事件125起,对比2022年(餐饮业相关融资事件共有156笔)减少约两成;从已披露的融资金额来看,2023年中国餐饮业披露的总金额处于近5年的低位,接近新冠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2023年餐饮行业融资事件数量和披露金额数呈现出了双降的态势,可见投资者对于餐饮领域的态度渐趋冷静和谨慎。
另一方面,成熟期餐饮企业成为投资者的重要布局方向。CVSource数据显示,2019至2023年,共有135家企业获得多轮融资,其中,在2023年有30家经历过多轮融资的企业,近半数为已完成B轮及以上融资。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中国餐饮业战略融资轮次的占比近10%,相较于2022年同期的4.95%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投资者对于布局成熟企业的意愿明显增强。
在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阶段,更多餐饮企业认可数智化工具在营运效率、会员价值和品牌规模这三大核心增长点的引擎作用,同时数智化需求正从前端外卖、小程序点单等客户服务,向利用数字化系统提高门店综合竞争力以及产业上下游协同延伸,由此带动了餐饮数智化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
报告指出,打造柔韧敏捷的供应链体系,成为餐饮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标准化和集中化的关键手段。数智化变革与转型加速迭代,从产品实力、组织实力和市场洞察力等方面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新动力。这一变化也体现在餐饮企业出海上,在国内餐饮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背景下的,通过孵化子品牌、地方菜系去区域化等方式,餐饮品牌持续拓展自身边界,打造新的成长曲线。
数字化转型不仅为大型餐饮连锁品牌带来了效率和体验上的提升,更成为其扩张海外、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出海餐饮企业在东南亚和北美区域的布局范围最广,从布局趋势上看,中国餐饮品牌出海业务从华人人口密度大、消费能力高、供应链布局成熟的东南亚及北美市场,逐步扩散到欧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东亚及中东等国家或地区。
毕马威中国客户与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表示,随着餐饮相关扶持政策的持续出台,各省市陆续展开“文旅+美食”、夜经济、“展演+美食”等活动,餐饮行业恢复浓浓的烟火气,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报告同时指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发展将会成为餐饮行业的重要趋势,随着线下传统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餐饮企业可通过流程可视化、操作自动化、决策智能化、营销定制化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另外,由于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餐饮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逐步 增强。
江立勤认为,未来餐饮行业仍然会保持良好的增长,既出售餐饮产品又出售餐饮服务的混合型企业将成为市场的主要力量,餐饮企业要加快“数实融合”,进一步发挥餐饮行业对消费市场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