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方面,2021年至2023年前九个月,古茗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3.84亿、55.59亿和55.71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0.24亿、3.92亿和10.0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古茗的大部分营收都来自于加盟。
责编:觅雪 来源 :蓝鲸新闻、星视频、湖北经视、搜狐视频千里眼等
>>日来临,水分流失更加迅速,补充水分成为关键。越来越讲究养生的年轻人不仅能自觉穿上秋裤,连喝水也不再需要长辈操心。在豆瓣“每天多喝水吨吨吨吨吨”小组,2.5万余人记录自己的喝水日常。
在“夏日补水”大作战中,喝水也“精致”起来了,不仅要“高颜值”水杯,还要讲究媲美饮品店的口感。新京报贝壳财经透过数据,为你揭开年轻人“精致喝水”风潮背后的千亿“饮水”市场。
1. 爱上喝水更多是为了健康
超7成人每日饮水量超过1500ml
多喝水的好处有很多,年轻人爱上喝水更多是为了身体健康。
在豆瓣“每天多喝水吨吨吨吨吨”小组,共有114条帖子提到坚持打卡喝水的原因,其中51人提到是为了身体健康。当身体缺水时,人体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及时补充水分也对一些疾病有改善作用。有网友提到去医院检查发现得了结石,“除了输液,医生就强调多喝水,于是就开始了每天吨吨吨……”
在这届年轻人眼中,“喝水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虽然没有生病,但近四分之一的人想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此外,改善皮肤和配合健身减肥也成为人们多喝水的理由。
虽然多喝水好处多,但人一天要喝多少水?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查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发现,在温和气候条件,低身体活动水平下,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ml,成年女性则为1500ml。
在豆瓣“每天多喝水吨吨吨吨吨”小组,共有139条帖子提到每日饮水量。超7成每日饮水量超过1500ml;超过一半日饮水量在1500ml至2500ml;有9位网友日饮水量在3500ml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饮水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一次或短时间内有太多淡水进入体液,肾脏负担加大,可能导致血液被过度稀释,从而出现低钠血症等疾病。
2. 为促进喝水“大容量水杯”走红
催生青年千亿品质茶饮市场
喝水好处多,但对于“不爱喝水星”人来说,一天喝1500ml水着实困难。有网友说自己不爱喝水,觉得水好难喝,平时也只有在夏天运动后才感到渴。
为了多喝水,不少网友的饮水之路“充满仪式感”。
首先要挑选一个精致水杯,在运动健身热潮下,大容量水杯、“吨吨桶”走红。淘宝上容量900ml以上水杯商品数量达9万多件,小红书上“大容量水杯”词条数量超5万条。此外,挑选一个高颜值水杯也成为人们爱上喝水的理由,不少网友还通过App提醒自己喝水。
不爱喝白水的年轻人把目光转向了茶水。目前,小红书上“爱上喝水”词条相关笔记数量超过80万条,提到最多的就是冲泡茶饮。据艾媒咨询统计,2021年,近5成青年消费者每日饮用袋泡茶一次以上。
口味丰富的果茶成为最多人的选择。2021年12月各类袋泡茶线上销售渠道中,蜜桃乌龙、洛神花之类的果茶销售额占比最多,为40.8%。此外,具有保健养生效果的功能茶,销售额排在第二,占比36.8%,而纯茶的消费额占比9.2%。
爱上喝茶的年轻人,催生出一个千亿品质茶饮市场。2021年,我国青年品质茶饮市场规模增长率达22.55%。2015年,我国青年品质茶饮市场仅为355亿元;到了2021年,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达1011亿元。据艾媒咨询估算,2022年青年品质茶饮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预计规模达1217亿元。
3. 瓶装水市场火爆迎来“新玩家”
伊利、元气森林等纷纷入局
夏季来临,天气炎热,年轻人对喝水的关注激增,也刺激了饮用水企业的发展。
农夫山泉财报显示,2017年以来,农夫山泉包装饮用水收入不断增加。至2021年,农夫山泉包装饮用水产品营业收入达170.58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18.13%,占全年总收入的57.4%。据《华润怡宝202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怡宝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0.37亿元,较2019年增长20.16%。
年轻人爱上喝水,瓶装水市场日趋火热,不少“新玩家”涌入瓶装水行业。
2018年,伊利宣布跨界矿泉水行业,推出中高端矿泉水产品“inikin伊刻活泉”;旺旺、元气森林进入瓶装水细分赛道;旺旺针对传统口味推出旺旺凉白开;元气森林上市天然软矿泉水“有矿”。同时,青岛啤酒收购上海雀巢饮用水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股权;均瑶健康和仁和药业均发布公告,表示发展饮用水产品。
除了新玩家入局,瓶装饮用水也不断迭代出新产品,各类品牌不断发力抢占细分赛道。2016年,今麦郎凉白开上市,开启熟水市场。随后康师傅、农夫山泉纷纷开拓白开水产品。农夫山泉针对母婴人群推出低钠淡矿泉。 此外,怡宝推出高端饮用水“怡宝露”,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等品牌均推出高端饮用水产品。
随着年轻人健康意识不断升级,饮用水企业也在寻求第二增长点。
农夫山泉在包装饮用水市场份额日益饱和之后,在饮料瓶装水中寻求新增长点。
2021年,农夫山泉包装饮用水产品营业占比下降至57.4%,与此同时茶饮料相比去年上涨1.9%,达15.4%。同样“卖水”起家的怡宝,也从单一水饮品覆盖至纯净水、奶茶、咖啡等8大品类。
“爱上喝水”的热潮下,伴随消费者对健康需求的逐步提升,国内软饮行业整体竞争激烈。西南证券研报认为,在行业进入内生发展周期之际,软饮龙头依托品类扩展和渠道建设,将持续享受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份额集中的红利。
这样一群人
经冬复立春
在“冷板凳”上钻研着“热课题”
伴青灯黄卷
默默攻克着一个个“不可能”
他们都曾在万众瞩目中
接过沉甸甸的荣誉证书
他们都有同样耀眼的称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让我们一起认识他们
并记住他们的名字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刘永坦:科技可以兴国
习近平向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颁发奖章。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
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
40年坚守
带出一支“雷达铁军”……
他就是刘永坦!
刘永坦坚信
科技可以兴国,
他一定要实现这个最朴素的愿望。
他说:
“雷达看多远,国防安全就能保多远。
这样的雷达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
中国决不能落下,
这就是我要做的事。”
钱七虎:我的使命就是为国铸造最强盾牌
习近平向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颁发奖章。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他用毕生精力成就一项事业,
建立起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
创立了防护工程学科,
引领着防护工程科技创新,
为我国铸就固若金汤的“地下钢铁长城”。
他就是战略科学家钱七虎
钱七虎说:
“国家间的军事竞争就像两个武士格斗,
一人拿矛、一人持盾,
拼的是矛利盾坚。
我的使命就是为国铸造最强盾牌。”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王泽山:走一条自己的路
习近平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颁发奖励证书。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他在火炸药研究方面的贡献
堪称“中国的诺贝尔”
60多年,他走一条自己的路,
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
他就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
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王泽山
王泽山说,
如今搞科研,
很多人会习惯性地
去参照国外的解决方案和研究进展,
但他总希望“用科学研究科学”
走一条自己的路,
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
侯云德:认识实践再认识,直到无穷
习近平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他与病毒“斗”了一辈子
他痛恨曾夺去长兄生命的传染病,
从小立志学医,不让“猛虎”伤人。
道固远,笃行可至;
事虽巨,坚为必成。
他就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
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
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
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
主要奠基人侯云德。
跟病毒搏击了一辈子,
侯云德从不懈怠。
“如果让我对年轻人说点什么,
就是要学点哲学。
哲学是规律的规律,在更高层次指导科研。
认识实践再认识,直到无穷。”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赵忠贤:力争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
习近平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颁奖。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有没有一项工作
能让一个人专注不移38年,
并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和活跃的思考?
对于赵忠贤来说,
回答是:当然有!
50多年来,除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
赵忠贤一直从事超导研究,
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赵忠贤说,
力争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
并且让外国人接受,
真正去引领世界超导研究的发展。
屠呦呦: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习近平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颁奖。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她带领团队发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
让中国医药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
她曾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也是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
首位女性科学家。
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
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
作为抗疟首选方案。
正是传统中医药的宝贵价值
和屠呦呦对于国家使命的忠诚之心,
让世界疟疾感染者免于病痛,
重获新生。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于敏: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
他的名字绝密了28年
他和许许多多有名、无名的“核卫士”一道,
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
挺立起新中国不屈的脊梁。
他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
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于敏
“一个人的名字,
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便足以自慰了。”
于敏说
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张存浩: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习近平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颁奖。
张存浩,著名物理化学家,
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
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一位留美高材生,
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
毅然回到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
“回国后,
做了这么多任务性科研,
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科学兴趣?”
曾有记者这样问他。
张存浩坚定而从容:
“从青年时代起,
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
就是报国。
国家的需要,
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程开甲: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
习近平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颁奖。
50多年前,
中国西部的戈壁上空腾起巨大蘑菇云,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声东方巨响的背后
有一个传奇的名字——程开甲。
程开甲,我国著名物理学家,
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
程开甲曾在一篇文章回忆道:
“我们艰苦奋斗的传统
不仅仅是生活上、工作中的
喝苦水、战风沙、吃苦耐劳,
更重要的是
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
是新观点、新思想的提出和实现,
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
他们的一生
矢志报国、忠于职守
殚精竭虑、深藏功名
祖国强大了
他们也老了
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
接过了他们手中的火炬
这样的科技明星还有很多
……
科技星空
群星闪耀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
感恩他们的奉献
传承他们的精神
他们,才是最该追的星!
让我们共同期待
2019年度“科技巨星”
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