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重庆1月6日电 题:乡村“慢生活” 发展新空间——重庆长寿“慢城”挖掘农旅融合新路
新华社记者李勇、李松
深冬,数万亩橘林雾霭朦胧,村中袅袅炊烟、溪水潺潺,白墙素雅的秀才湾、红砖原色的石厂湾等巴渝民居布局错落有致,游客能下乡度过一段慢行、慢娱、慢生活的别致时光……
农旅深度融合,让重庆长寿区有了一座“慢城”:在这里,乡村里的林田村落、农特产品都“活起来”了,城里人有了“歇歇脚、深呼吸”的好去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让乡村振兴有了新载体,按下了发展的“升级键”。
乡村“慢生活”辟出农旅融合新空间
刚开园的长寿“慢城”,“慢”是主基调。这里突出“慢运动”的细节,让游客放松心态,有时间细品乡村美景。“在‘慢城’里,我们沿蔡家河两岸布置湿地公园,沿岸13公里步道串起8个亲水平台,并配以菖蒲、荷花等观赏植物。”负责“慢城”建设的长寿区城乡统筹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宗华东说,我们“多设人行道,少设车行道”“依山就势多建弯路,少修直道”,就是要满足游客“慢慢看、慢慢走”的旅游需求。
这里突出“慢休闲”的理念,“慢城”核心区有4万多亩成片橘林,经过整修改造,人行便道穿插林间,游客可以放下匆匆步履,触手可及鲜果,花香就在鼻尖……在“慢城”,“慢”无处不在。“连我们这里的柑橘,都是晚熟品种,比普通品种晚两三个月上市。‘慢’却不影响品质。”当地农民笑言。
“与紧张忙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正相反,乡村倡导‘慢生活’,有更多空间供人散步、有更多绿地供人休闲,正好能开辟农旅融合新空间,这是我们推动‘慢城’建设的初衷。”长寿区区长巴川江说。
在长寿,“慢城”建设正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传统川东农村里,一个“湾”就是个农民聚居点。“我们重点挖掘各‘湾’历史文脉,保护好建筑民居、传统文化。”长寿区龙河镇党委书记邹翔名介绍。
“慢城”中主打“白墙青瓦素雅风”的秀才湾,就没搞大拆大建,而是挖掘出“耕读传家”的文化内涵,将有百年历史的保合书院原址修复,可供中小学生研学体验,感受体验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
从“一产为主”到“三产融合”:乡村振兴按下“升级键”
在长寿“慢城”,登高俯瞰,橘林一眼望不到尽头,平整的机耕道、人行步道深入田间,金橘已挂满枝头……这正是“慢城”的绿色本底。
“这些年为推动柑橘产业发展,我们没少想办法:一方面引入业主规模流转土地,提高柑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水平,如今柑橘亩产值在8000元以上,在全市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果汁加工业,不断提高柑橘产业附加值。”邹翔名告诉记者。
“把农产品价值‘吃干榨尽’,还只是产业发展的‘初级版’;而把橘海美景、橘乡风貌的价值挖掘好、利用好,才算是按下了乡村振兴的‘升级键’。”长寿区委书记赵世庆介绍,伴随着“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的过程,激活的是新产业、新业态,提升了乡村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从小到抱枕、服饰等有趣的文创产品,大到乡村民宿、乡村露营等旅游产品……围绕乡村‘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上,有不少潜力可挖。”宗华东说,通过与专业人才合作,公司已推出了5大类72个品种的“慢城”文创产品。其中,借着秀才湾的历史故事,开发出“小秀才”等卡通饰物,就很受游客欢迎。
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带着资本、经营理念来到“慢城”,民宿、垂钓、亲子游乐等业态不断被开掘出来。在保合村,“茶语原舍”的店招就格外显眼。今年10月,张庆华在这里开起了一家以茶为主题的乡村民宿。
“品茶休闲与乡村‘慢生活’相得益彰。我们将一楼设计为茶室,游客能品茶、聊天;二楼可看湖景,非常惬意;三楼则是客房。”张庆华说,游客摆上一张小方桌,细品慢饮,会有“回归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亲切感觉。
乡村资源得以盘活 农民搭上发展“快车”
当地农民也在参与“慢城”建设,不少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找到了创业、创富的新思路、新出路。
在保合村李家湾,村民但小兰就把自家院坝修葺一新,房前屋后还细心地摆上了一盆盆鲜花。“我们家的乡村民宿马上就要开张了,一共八个房间。”但小兰一家过去在城里打工,看着“慢城”发展红火,毅然选择回乡创业,要在家门口吃“旅游饭”。
“过去,农民外出使不少农房长期闲置。现在农民既可以自己经营民宿,也可以改造成为‘共享农庄’,租赁给企业统一经营。”保和村支书刘青松说,例如村民杨东圣家的农房,就被流转给旅游企业改造为“亲子民宿”,一年租金有4000多元。
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参与其间。“为了把‘慢城’打造好,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运营公司,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资源、资产统一‘打包’,入股到企业中,每年可以获得利润分红。”宗华东说。
帮助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成长,还体现在一个个项目、一个个细节之中。宗华东说,“慢城”统一开发了游玩服务平台,游客一点手机小程序“村游锦囊”,“慢城”里的推荐线路、业态布局、文创特色产品一目了然,农民创业者能“坐在家门口,欢迎游客来”。
阳网·甲秀新闻讯 7月5日,2023年第16届南明“黔茶飘香·品茗健康”茶文化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本届茶文化活动将于7月8日至22日在甲秀楼、甲秀广场、青云路步行街举行。
本届茶文化活动围绕“茶文、茶叶、茶旅”主题,融合文化、非遗、体验、跨界、潮玩等丰富内容,精心策划了“1+8+N”多样茶事活动。
“1”即开幕式活动,将于7月14日在甲秀楼牌坊前举行。“8”项特色活动包括“一叶青绿·多彩茶俗”民族茶秀、非遗制茶技艺展示、“品茶问道”茶语时光、“茗香甲秀”茶席展、青年茶人TED论坛和仲夏“玩茶”PK季(即:“从新出发”新茶饮DIY大赛、“黔茶”文创设计大赛)等。其中,青年茶人TED论坛是本次茶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也是南明区举办的首届青年茶人TED论坛。“N”项配套活动,设置有融合茶品、茶器、茶饮、茶肴等多种业态的潮玩茶集,可以休闲品茗的坝坝茶,茶叶香薰定制体验,沉浸式实景剧本演绎等一系列精彩有趣的活动。
同时,为推动文旅融合,南明区特别策划定制的“爽心”茶旅主题线路和“爽爽贵阳·甲秀南明”城市漫游(City walk)攻略将在本次茶文化系列活动上进行推介。期间,南明区还将开展“爽爽贵阳·甲秀南明”千企千品消费券礼包发放活动。
据了解,自2007年起,南明区已连续举办了15届“黔茶飘香·品茗健康”茶文化系列活动,以茶文化为平台,以茶叶市场为支撑,搭建品牌推介和购销平台,全力推动黔茶出山。目前,茶文化系列活动影响力日臻凸显,已成为南明区响亮的城市名片、文化名片、旅游名片之一。
水远山皆是客,一盏清茗敬知音。5月21日,2022爽爽贵阳百城百媒 爽心之旅 黔茶飘香暨“国际茶日”茶文化系列活动在贵阳市南明区甲秀楼启动。活动将通过举行2022时间沉香·茶语时光茶席展、“贵州绿茶”第十二届全民冲泡大赛、2022贵阳全民品茗活动、“贵州绿茶·品茗健步走”等系列活动,以茶会友、以茶弘文、以茶兴业,赋能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启动仪式现场。
本次活动为期3天,由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阳市委宣传部、南明区委、南明区人民政府主办,南明区委宣传部、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承办。现场,主办方不仅通过视频生动展现“黔茶飘香”场景,还宣读了“我为贵州绿茶代言·做好茶文化传播者”倡议书,发布了云上丹寨茶旅、开阳云山茶海、遵义湄潭、都匀毛尖、贵定云雾茶、独山高寨茶6条茶旅精品线路。这些线路以茶为核心,融入了地方特色景区、文化,对于充分挖掘贵州丰厚的茶资源、茶文化,推动茶旅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绿茶现场品茗。
随后,现场还举行了贵州绿茶“四进”(进商场、进超市、进酒店、进茶楼)授牌仪式,为贵阳国贸逸天城购物中心、沃尔玛购物广场(人民广场店)、贵阳喜来登贵航酒店、熙苑茶楼等首批“四进”活动参与单位现场授牌,促进更多市民旅客知贵州茶,品贵州茶、爱贵州茶。
贵州绿茶现场品茗。
据了解,近年来,贵州将茶产业作为绿色生态产业、乡村振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重点打造。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贵阳市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贵阳市促进品茗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贵阳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重点。
贵州绿茶现场品茗。
南明区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茶产业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商贸云集、要素充裕、市场广阔的优势,自2007年以来连续举办14届茶文化系列活动,已成为南明区响亮的城市名片、文化名片、旅游名片之一。从“不产一片茶”到“全城飘茶香”,从“一家唱戏”到“众人拾柴”,活动影响力日臻凸显,已成为南明区响亮的城市名片、文化名片、旅游名片之一。(文/图 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