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手的钟老师,工装外套里头还穿着病号服。
最后一次组织大家给泉源砌屋换管,接下来我就可以安心住院了
8旬老人守护山泉17年
一份离别留言,背后满是故事
虎跑泉、龙井泉、径山泉、白沙泉……杭州许多泉池历史悠久,传承着故事与文化。
在杭州半山一带,拥有最多“粉丝”的,是虎山公园的无名山泉,终日泉水汩汩而出,每天都有群众过来打水。
钟鸿亮住在田园社区,退休前干了几十年的小学教师。也正是有了他,才有了如今这口大伙喜爱的无名山泉——17年前,钟老师自掏腰包造了第一个泉眼。
而最近,钟老师的一份“离别留言”贴在了泉水口,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转。
钟老师从水源处接水管,引泉水到山脚。
老人在泉水口边上
写下“离别留言”
在杭州本地论坛上,网友贴出的“离别留言”,内容如下(本报略有改动)——
各位接水者,蓄水池经常有人下去乱搞,上次停水两个月是因为有人把套在管子口上的滤网拔掉。竹叶等杂物吸入后所以堵了。后来六个人找了两天最后只能把管子改道重新埋过。
排队的人多了,有人直接下水池用壶灌水。这次为了使水源清洁,水池四周用红砖砌成了一间小屋,上面用彩钢瓦盖住,树叶、竹叶不会下去,再用铁门关上,上锁,这样不会有人进去做“好事”了。
这次用去红砖800多块、水泥5包、黄沙18袋、铁门2扇等其他材料和费用(因是上坡,没人肯运,叫来拉货车,光是运费300元)。砌两个水池的小屋用去1800元(人工40多次,全是看到通知后自发来的爱心者)。
17年来,这是最后带病(心脏病引起胸腔积水、气急……)组织大家疏通水管。水池盖好小房子,从此就无牵无挂了。我就可以安心到临平住院,回到儿女身边,半山这里不住了。
别担心,在这次劳动的人中,他们组织了一个朋友圈。水池水管有什么问题,他们发个短信就会来的,有接班人了。
这次的钱,有人愿捐请转交到路边小店,写下姓名、捐款额,留下电话。
再次向爱心的捐款者和出力者表示深深地感谢!
八十三岁老人:钟鸿亮
离别留言 2018.1.15
从留言内容可以看出,钟老师病了。
钟老师是余杭人,退休后住在原牛奶厂职工公寓的田园社区一带。
多年以前,这个泉水眼边的山涧,是附近居民、特别是老人们爱去的一个取水点。但那时取水,都是踩水下去,拿着瓢来舀。不方便,也不卫生,对老人来说,更是伴随着风险。
于是在2001年,他自掏腰包,花了3000多元,在山顶找了一处水源,用石块砌坝、砌水池,并用沙石过滤,用水管引到山脚。
无名泉第一个水眼刚建好,来取水的居民们都喜欢上了。听说是钟老师主动掏的钱,大家你五十、我一百地凑钱要求分担。
而后历经公园改建,无名泉一度废弃,之后钟老师又再度自费重建。到2015年,钟老师和居民们“众筹”了资金,在靠近山顶位置找了第二处水源,打造了第二个水眼。
如今,山脚的无名泉已经有了三个水眼。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虎山公园,看到仍有不少人拎着水桶来取水。不过,山泉口原本贴着的“离别留言”已经不见了。
一位游人问,这水能喝吗?取水的沈老伯连说:“这泉水口感可是最好不过了,而且疾控中心前年也检验过的,说是二类水。”
多次“逃”出医院
给水源盖起了小房
随着取水者越来越多,山泉成了老人越来越放心不下的“孩子”。隔个三五天,钟老师就会上山一趟,看看水源有没有被污染、滤水口有没有被落叶堵住。但钟老师的身体,却是越来越支撑不起这样的例行巡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出现了“离别留言”的原因。
“病倒是不重,但经常要住院,一住院我就放心不下。”昨日傍晚,钱报记者联系上了83岁的钟老师。他正在临平医院休养。听说记者为了“离别留言”的事找他,钟老师有些不好意思了。
“留言已经拿下了。”钟老师说,主要是前段时间泉水停了,挂上去让大家安心,也告诉大家可以来取水了。挂了一个月。
钟老师先给记者说了小房子的事情。
去年底他在半山的杭钢医院住院,有人直接到水源那儿取水,把管子上的滤网都给拔掉了,导致水管很快被落叶堵塞。
“听说此事后,我决定疏通管道之后,再给水源盖个小房子比较稳妥。”
社区帮忙要来了不少红砖和水泥,去年12月17日,钟老师穿着一身病号服瞒着医生走出医院,亲自动手,给第一个水源盖起了砖瓦房——用彩钢板为顶,装上了铁门。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1月13日,钟老师多次“翘院”,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给两个取水点砌上了小房子,更换并埋了水管。
有“朋友圈”接班看泉水
老人这下放心了
等到工程结束,这群因来帮忙而结识的志愿者们有了一个主意。
他们对钟老师说,以后你就放心休息吧,泉水,我们替你看着。
这十几位年纪五六十的热心人,特意建起一个微信群,有啥情况群里一发,不会用微信的,群里的人就电话通知。
“我们都是住在附近的,很方便的。”张大伯说,这无名山泉,钟老师操心到现在已经很完善了,他们这群因钟老师新认识的“朋友圈”,能够帮点小忙,让钟老师在临平也好放心。
“他们都很热心,很愿意帮忙,托付给他们,我也放心了。”钟老师在电话里笑了。本报记者 蒋慎敏 通讯员 杜正钢 文/摄
相信吗,1000多年前的中国唐朝,全社会流行“以茶代酒”!
或许你仍有疑问,唐代大诗人李白不就堪称“酒中仙”吗?其实在中晚唐时期,随着茶政的实施,《茶经》的风靡,饮茶成为“盛世之清尚”,当时全社会尤其在唐宫宴会中,宾客们确实会“以茶代酒”。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兴于唐朝。唐朝奠定了茶为国饮的基石。唐朝人如何喝茶,又有哪些茶宴茶风?这一切,得从一个封闭了一千多年的神秘地宫讲起。
器具之盛:封埋千年的唐宫“顶奢”
1987年4月3日,位于陕西宝鸡扶风县的唐朝皇家寺院法门寺,沐浴在万里晴空之下。几名考古人员因重建需要,正在清理寺中400年前明代真身宝塔(即法门寺塔)的塔基。
“从塔基中心扒开扰土后,露出了一块一米见方的大理石盖,盖子的西北角开裂,成三块碎石。”法门寺博物馆首任馆长、地宫发现亲历者之一的韩金科回忆道。“当时临近中午,太阳光刚好直射下来,我们把碎石移开,往下一看,不得了,全是金银器,一摞压一摞,金碧辉煌,深不见底。”
沉睡了一千多年的大唐帝国,就这样不经意间,再次映入世人眼帘。
公元873年,唐懿宗从法门寺地宫中请出佛骨,迎到长安供奉。仪式还未结束,这位唐朝第17位皇帝突然病重离世,年仅12岁的唐僖宗继位,登基后首件大事就是归送佛骨。公元874年,佛骨归位,数千件皇室奇珍异宝安放地宫以作供养,随后法门寺地宫正式封闭。
唐末战乱、京畿地带逐步转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法门寺地宫就此结束了30年一开启的轮回命运,进入了“不知何时才苏醒”的沉睡期,直到1113年后,它才石破天惊般地“睁开了眼睛”。
4枚佛指舍利、121件(组)金银器、700多件丝(金)织物,400多件珠玉宝器及艺术品,10000余枚铜钱币……“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法门寺地宫的发现,被誉为继秦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迹”。地宫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唐宫系列茶具,也让大唐皇宫茶宴,第一次以实物的形式,出现在千年以后的历史舞台。
地宫物帐碑记载,出土茶具由唐懿宗、唐僖宗供奉,包含储盐器、焙茶器、碾罗器、筛茶器、煮茶器、饮茶器等。这些茶具构思精妙,色彩玄秘,质地高贵,以金银为主,还有当时比金银还贵重的琉璃、秘色瓷。
以秘色瓷为例,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一诗中,用“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之,这也是明确记录秘色瓷的最早文献。茶圣陆羽更认为,唐代瓷业体系中,越窑青瓷当为瓷中之冠,而秘色瓷,乃为青瓷之绝品。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件黄釉秘色瓷碗和5件青釉秘色瓷碗,系专为皇帝制作的饮茶器具,为宫廷御用极品,轻旋如薄冰,远观如明月染春水。“秘色瓷之‘秘’,与釉色、产地无关,更多关乎等级,即皇家机密,民间不得仿制,亦不可僭越使用。”法门寺博物馆馆长任新来说。
唐佚名《宫乐图》,描绘了一次唐代后宫茶宴的场面,画中贵妇端着的茶碗,规格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碗非常相符。“秘色瓷光洁如月,极为精美,对原料、烧制技艺要求极高。法门寺出土的皇家秘色瓷碗,光影下如盛一碗清水,远非一般越窑薄釉青瓷可比,应是专门烧造。”任新来说。
刘禹锡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根据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地宫出土的唐宫茶具中,金银器包含茶笼、茶碾、茶轴、茶罗、长柄勺等,制作于咸通年间(咸通为懿宗年号),并刻有“文思院造”字样。文思院,是皇宫金银器加工作坊。
这些茶具是谁在用呢?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等多个茶具上刻写的“五哥”字样,揭开了使用者身份之谜。
“五哥”乃唐僖宗继位前的昵称,因排行老五,称之“五哥”。根据刻文推断,“五哥”李儇在8岁时,已有了专属的金银茶具,可见在大唐皇室,喝茶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从娃娃就开始抓起了。
此外,唐宫茶具中,还有进口“奢侈品”——如冰似玉的琉璃器。
“法门寺出土了20件琉璃器,其中琉璃茶盏茶托,是明显的中国造型,但成分是典型的波斯萨珊玻璃和伊斯兰玻璃,推断是阿拉伯商人根据中国的需求专门设计的,通过丝绸之路再传入我国。”任新来说,“这是大唐王朝与其他国家文明互鉴的成果。”
美其仪,毕其器。器具之盛,描绘出一幅尽显皇家风范,极尽人间富贵的唐宫茶宴图。
庙堂之上:极尽富贵的“国之大宴”
上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
上文选自《梅妃传》所载唐玄宗与梅妃在宫中的茶宴趣事。不过,此时大唐王朝正值最鼎盛的时期,四海调和,九州繁华,帝国流行的盛世佳酿,并非茶,而是酒。
“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是沾着美酒,崇尚痛饮狂歌的。酒风炽盛的长安城,酒肆林立,半城酒仙,大诗人李白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法门寺博物馆第二任馆长、研究员姜捷说,“此时,酒在整个帝国占据着压倒性优势,茶更多是私人雅饮。玄宗与梅妃斗茶,诸王围观,推断只是家宴,有点不足为外人道的色彩。”
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帝国盛极而衰。动乱被平息后,曾经浓烈醇香的长安酒家们还未缓过劲,就面临着新一轮的命运转折——因为战乱导致粮食奇缺,饥馑不断,王朝统治者认为酒是奢靡之物,在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陆续发布禁酒令,随后的榷酒政策(专卖)进一步产生叠加效应,致使酒价走高;此后的德宗、文宗又相继推出茶税、茶马互市、榷茶法(茶叶专卖)等一系列茶政、茶法,客观上导致全社会逐渐“以茶代酒”。
“历代以来,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祭祀都是用酒,但安史之乱后,皇室逐步以茶祭祀,这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姜捷说,“此外,茶清静雅和的气质受到文人推崇,解困解乏的功效也博得了民间喜爱,多种因素驱动下,从中唐到晚唐,茶文化逐步由兴到盛,直至无异米盐,造就‘比屋之饮’,饮茶‘难舍须臾’。”
此时的大唐皇宫内,茶宴已由私饮逐步演变成“国之大宴”。这其中最为隆重的,是一年一度的大唐宫廷清明茶宴。
“清明茶宴概源自长安清明三月三踏青扫墓的古俗,一方面为祭奠先贤,抚慰英烈后代,另一方面也可礼遇群臣,渲染太平气象。”姜捷说。既为茶宴,当仁不让的主角,便是特贡而来的明前茶。中晚唐皇宫茶宴的明前茶,又名急程茶。
中唐以后,朝廷不满足于由各地“土贡”的被动贡茶方式,于大历至贞元年间,在浙江湖州顾渚山,设立了集管理、种采、焙制于一体的皇家贡茶院。后来名闻天下的书法大家颜真卿,就曾在担任湖州刺史期间,到贡茶院监制贡茶。
“贡茶院的设立,既满足了皇家追求茶中极品的口腹之欲,也避免了民贡不赶趟的问题,可集中一切力量确保皇室成员喝到最新鲜的明前茶。”姜捷说。
唐宫茶宴的明前茶,正是千里“快递”而来。茶宴前夕,贡茶院便组织千余工匠、数万茶农,星夜赶制,此后,通过专门的运输组织“驿传”,换马不换人,赶在茶宴前一天到达都城长安,故称“急程茶”。晚唐诗人李郢诗“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所云正是此景。
湖州紫笋、常州阳羡、巴蜀蒙顶……极品贡茶齐聚,宴会在茶香袅袅、“珠翠歌钟俱绕身”中渐入佳境。
根据出土的皇家茶具考证,中晚唐时期,唐宫茶宴流行煎茶法,所谓“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具体步骤是,先将茶饼从精美考究的包装盒中取出,置于银笼中烘烤,冷却后敲碎,放在茶碾中反复碾磨、罗筛成“细米”状。
煮茶环节中,釜中水烧至出现“鱼目”般气泡时,即为一沸,加适量盐调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贮放,再用竹筴从沸水漩涡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烧水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水暂时止沸,以“育其华”。此后分茶,趁热连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官居长安的诗人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这样描写置身宫廷茶宴,酌茶后的微妙感觉:“……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
茶宴的高潮,是皇帝在“荐宗庙”后,将极品贡茶分赐给文武百官、高寿老人、先贤后人等。作为最高礼遇,这也带动了上表申谢之风。唐代最有名的谢茶故事来自武元衡。为谢皇帝赐茶恩泽,武元衡写了一篇《谢赐新火及新茶表》后,见皇帝没有反应,身为高官的他忐忑不安,找刘禹锡代写再呈;后仍不踏实,又去拜托柳宗元,可谓一谢再谢。
一骑红尘:茶宴背后的民生苦楚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位于江苏无锡的惠山泉,能被苏轼等历代文人公认为“人间第二泉”,得益于茶圣陆羽。
陆羽在《茶经》中认为烹茶择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他在亲自考察天下诸水后,将庐山康王谷水廉水列为天下之冠,名列第二的,便是无锡惠山寺泉水。此水以“甘味”著称,被许多文人雅士称为人间灵液。
名贯天下的泉水,自然引起了唐王朝达官贵人们的垂涎。史料记载,武宗时位居相位的李德裕,性嗜茶,所求“茶必精,水必名”,不惜劳民伤财,命人以坛装水,密封后从千里之外的无锡,一路快递至京师。晚唐诗人皮日休作诗讥讽之:“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庙堂之上的唐宫茶宴背后,同样如此,正所谓一口富贵汤,满杯苍生苦。
有唐一代,茶贡逐渐制度化,并日益严苛,不仅要定额纳贡,还要定点定时,违期都要科罪。为此,每逢采茶季,皇权重压之下,茶农和督办的官员们,都不敢有一丝懈怠,正如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作为朝廷命官,诗人袁高亲自在顾渚参与茶事,他用目击者的视角、怀着悲天悯人的心情写下了《茶山诗》。“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说明当时茶役之苦,农事被停,全家都在服役;“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写采茶之累,致手和脚像鱼鳞一般开裂;“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没日没夜地干,人瘦得像骷髅一般……
袁高被史书赞誉“天下仰其直”,其《茶山诗》痛陈茶贡之弊,揭露了茶宴背后的民生之艰。
另一位诗人李郢直抒胸臆,将批评的笔头对准了皇家清明茶宴,其诗作《茶山贡焙歌》写道,为了确保明前茶准时抵达皇宫,在“春风三月贡茶时”,“官家赤印连帖催”,茶农们“朝饥暮匐”,“喧阗竞纳”。诗人忍不住发问,这些事情如果“谏官不谏”,君主又怎么知道呢?
“所谓的贡茶制度,是保证皇室权贵们喝到最好的茶,往往是通过层层施压强制施行的,很多时候,茶农怨声载道。”茶文化专家韩星海说。
同时,大历、贞元以后,贡茶州府和茶贡数量都增加迅速。最多时候,浙江湖州顾渚贡焙岁造达到18408斤!长庆以后,全国贡茶州府达到了17个。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诗人卢仝在品尝友人赠送的阳羡茶后,发出了时代之问:“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安史之乱后,随着藩镇割据的加剧和政治动乱的增多,国库空虚,军费匮乏,而王公贵族仍旧穷奢极欲。为缓解财政不足,唐政府开始实施茶税政策,此后进一步实施榷茶政策,即茶的采摘、焙制、运销完全由国家垄断。没过几年,茶税从刚开始的年税额四十万贯不断增加。苦不堪言的大唐百姓,在“官逼民反”之下,陆续走上抗争之路——当风卷残云般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顺势揭竿而起,加入起义军,成为杀向京师的“黄金甲”。
风从大唐来:远播四方的中国茶
公元805年3月,在浙江产茶盛地天台山,日本学问僧最澄即将乘遣唐船归国。台州刺史陆淳召集了当地名流,与最澄话别,众人以茶代酒,“酌新茗以饯行,劝春风以送远。”回到家乡的最澄,把带回的中国茶种,播种在了京都日吉神社,结束了日本列岛无茶的历史。
这只是大唐王朝茶文化向海外辐射的一个小片段。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2016年,陕西汉阳陵出土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茶叶,即西汉早年,茶已经出现在皇室宫廷。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频繁,农业经济不稳定,茶叶谈不上商品生产和规模经营,饮茶文化只处于萌芽阶段。
唐太宗年间,24岁的文成公主肩负“和边”重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前往吐蕃,皇室为其准备的嫁妆中,就有茶叶。因饮茶能止渴生津,解油腻、助消化,便很快在吐蕃上层贵族中流行。100多年后的公元743年,唐蕃会盟,建立“茶马互市”,此后,藏区逐渐形成了“可一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的饮茶习俗。
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富庶,茶产业迅速发展。据苏莱曼《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鼎盛时期超过12万人,这些带着香料、药物、珠宝的异国面孔,通过丝绸之路长途奔袭而来,就是为了换取大唐的茶叶、瓷器,还有丝织品。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作为当时国际性大都市,兼具世界商贸中心与文化交流中心的帝国首都长安,更是“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官方的商业区东西两市,涵盖了220个商业行当,商铺鳞次栉比,大唐西市尤其繁华,来自大食、波斯的西域胡商们,在这里收集大唐的各种时尚之物,然后源源不断地运往他们的母国,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中国茶。
向西,唐茶进入突厥、回鹘,再经波斯、阿拉伯各国进入欧洲地区;往东,茶风跟随佛教,除了东渐扶桑外,还到达了朝鲜半岛;往南,饮茶时尚也飘到了东南亚地区。史载:“湖南衡山茶……自潇湘达于五岭……交趾之人,亦常食之”,交趾,即如今的越南。
“中唐以后,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中国茶对海外的传播,更有茶文化的传播。”韩星海说,“《茶经》中的制茶工艺、饮茶艺术、茶德茶风,这在海外尤其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
陆羽跟他钟爱的茶一样,均系“草根”出身——三岁就成孤儿的陆羽,在山林间的寺院中被禅师收养长大。安史之乱爆发后,正在长安的陆羽被迫南迁,顺道一路考察茶事后,在浙江湖州一带落脚。颜真卿在此主盟的湖州茶会及由此形成的“大历茶风”,对陆羽产生重要影响。
此后,陆羽结合十余年的考察经历和实践经验,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前后历经26年,完成了《茶经》一书,一经问世后,便风行天下。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也因陆羽奠基而正式形成,辐射周边,流布天下。
《茶经》问世二十多年后,最澄和他的同伴空海一起随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与最澄所不同的是,晚两年回国的空海,不仅带去了茶种,还把制茶工具和《茶经》带到了日本,并积极推广。
《茶经》中所载的24种茶具,几乎悉数应用在今天的日本茶道中。《茶经》在后世也被日本奉为圣物,其所提倡的烹茶艺术及“精行俭德”“清静雅和”的茶道思想,都在日本得到传播。以陆羽《茶经》为主要代表的唐代茶道,给予日本茶道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唐朝以后,中国茶传入印度、肯尼亚及世界各国,得到了“普世的尊敬”,与咖啡、可可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英国下午茶、俄罗斯茶俗,都是接受中华文明的例证,中国也被誉为“茶的故乡”。
在中国本土,王朝的更替也没有让茶文化停下向前的脚步。“兴于唐,繁于宋”的中国茶文化,通过文学、艺术、宗教等多种方式,深刻融进了中国传统文化,茶亦成国人最富情趣和最具全民性的生活习俗之一,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参考书目:李斌城、韩金科主编《唐代茶史》,韩生、王乐庆主编《法门寺地宫茶具与唐人饮茶艺术》《法门寺博物馆论丛2017》) (记者孙正好)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12月13日,备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揭晓,除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现有四大“镇馆之宝”外,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等6件文物瑰宝新晋“镇馆之宝”。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2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达16件(套)。湖北省博物馆日前开展“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将原来的四大“镇馆之宝”扩容为十大“镇馆之宝”,以便更好地发挥文物瑰宝代言荆楚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作用。
本次评选活动,自“双十一”启动一个月来,读者、网友通过博物馆官网、官微,为心仪的“镇馆之宝”投票。据统计,活动投票总数达268万余票,投票页面访问总量高达821万余次。
新当选的十大“镇馆之宝”,不仅类型丰富、器物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充分体现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特色。湖北省博物馆三期工程预计明年全新开放,扩建后的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1.3万平方米,展陈面积2.8万平方米,比现在扩大一倍。下一步,馆方将在省博三期建成开放后,对十大“镇馆之宝”予以重点展示。
01
曾侯乙编钟:
改写世界音乐史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其中一件镈钟为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
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专家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02
越王勾践剑:
“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八字铭文表明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
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其剑刃薄而锋利,经测试它能够一次轻松地划开20张白纸。这把青铜剑深埋地下2500余年,为何不生锈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认为,一是选材用料好;二是墓葬环境好;三是出土时带剑鞘,剑鞘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
越王勾践剑因制作精美,历经2500余年仍纹饰清晰,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03
曾侯乙尊盘:
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曾侯乙尊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
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有28条龙、32条蟠螭。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龙。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别致。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
专家认为,曾侯乙尊盘鬼斧神工的工艺,堪称2400余年前的高精密制造,当之无愧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04
云梦睡虎地秦简:
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法律文献,是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秦律涉及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徭役征发、官吏职掌、少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秦法已经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
秦律对汉代以及其后的中国传统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睡虎地秦简中有一篇《为吏之道》,论述了官员的行为准则,要求官员忠于君主、清廉公正、严格执法、勤政爱民,不可骄傲犯上、独断专行、贪财好货。
05
虎座鸟架鼓:
彰显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该器物通高约136cm,宽134cm,两只背向踞坐的卧虎四肢屈伏于六蛇缠绕的长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
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悬于凤冠之下,两只小虎后足蹬踏凤鸟背脊,前足上托鼓框。该器物通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稳重的虎座与飞扬的凤架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06
郧县人头骨化石:
补写人类发展史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
两具头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其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致。经专家研究、鉴定后认为,这是距今10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
专家认为,“郧县人”的发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其材料的全面性、丰富性、可解决的学术问题几乎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引起世界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是补写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物证。
07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陶瓷中的熊猫”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钟祥郢靖王墓,通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这件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平底。瓶身的肩部饰有凤穿牡丹图,腹部四个菱形开窗内描绘了四个故事: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周敦颐爱莲。足部绘一圈仰覆莲纹,以卷草纹和锦带纹间隔三层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
该器物整体制作精美,优雅精致,出土时位于王妃棺木脚端棺床下方。青花瓷是我国古瓷中极富特色的品种,它是一种釉下彩瓷器。因釉下的钴料经高温烧制后呈现蓝色。元青花使用的是进口钴料“苏泥勃青”,故色彩青翠艳丽,给人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被誉为“陶瓷中的熊猫”。
08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中国现存最早的“连环画”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是漆奁外壁一周的漆画,展开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贵族车马出行的场景。画中用土黄、桔红、海蓝和棕色等颜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的图画。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画师别具匠心地用五棵随风摇曳的柳树,将画面巧妙地分隔成五个画段,强化了故事情节。第一和第二画段表现的是出行场面,在画卷的第三段只画了一只狗和一只猪,它们跃身急奔的神态为整幅画卷增添了生机,第四段和第五段表现的是迎宾场景。整幅画人物姿态各异,猪犬腾跃,车马有序,情节首尾连贯、过渡自然,被誉为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卷“连环画”,体现了楚国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09
石家河玉人像:
史前高超琢玉技艺的代表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
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玉器的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专家认为,这件玉人像展现了高超的琢玉技艺,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
10
崇阳铜鼓:
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
崇阳铜鼓,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县,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由铜鼓身、铜鼓座和铜鼓冠三部分组成。鼓身横铸于长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铸有商代后期流行的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
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据考证,这面铜鼓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同时也是仅存于世的两面商代饕餮纹铜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现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馆。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