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85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自助,在极致性价比时代的重新点燃
2023年,自助餐再度翻红。这一次,不仅仅是传统自助餐厅的复苏,还激发了广泛餐饮从业者积极探索,将自助模式创新地融入到他们的业务中。
市场上涌现出各种形式的自助,并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和青睐。包括但不限于面包自助、甜品自助、酒店自助年卡、19.9自助餐、3元自助早餐、小火锅自助、火锅午市自助等等.....
现在,更多玩家加入到了这场竞赛当中。
3元自助早餐曾被部分评论者当作“营销噱头”,但却真实的影响了行业的格局。2023年初,永和大王、谷连天、浆小白开始跟进这一策略。
虽然海底捞午餐自助没搞成,但今年1月,鸿姐却在上海成功试水了这一模式,火锅企业提升午餐时段的经营,不再被视为吃力不讨好的一件事。
哥老官更是做了三轮测试,并在近日用自助餐重构了自己的部分老店,让老店重新焕发新生。
这一趋势背后的推动力是多元的。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变得愈发显著。自助模式以其多样性和灵活性,以相对更低的价格,满足了消费者对餐食的期待,商家在保持成本效益的同时,借助这一模式引流聚客、提高服务效率、扩展全时段,实现营业额的提升。
那么,在这些自助的探索中,哪些取得了显著成功,哪些未达到预期效果?哪些引发了行业的全面跟进,哪些仅仅沦为一时的营销噱头....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案例探究:行动、效果以及影响
- A、面包自助、甜品自助的场景创造
2023年初,面包自助成为了探店和吃播博主的选题库。面包自助,以48-68左右的价格,提供各类面包畅吃,加之复烤和咖啡服务,相较于市场上10-15元单价的面包,显得十分具有性价比。
北京的“黑眼圈烘焙”和成都的“胖虎打面团”是面包自助的先行者,在多年以前就尝试了这种模式。
黑眼圈烘焙的主理人董研曾表示,将面包打造成自助餐的形式,除了能让消费者用最少的钱尝到最多的品种之外,更重要的是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面包不再是匆忙间果腹的食品,而是可以坐下来悠闲品尝的食品。
对于初创的烘焙品牌,仅靠单一的面包经营,难以在与连锁烘焙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面包自助不仅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还吸引到了更多流量。
当然,烘焙门店的关键还在于回头客经济,在固定区域稳固好老客群才是重中之重,面包自助不应被视为长期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胖虎打面团在2021年就暂停了面包自助业务,而黑眼圈烘焙常营店已经关闭,双井店不提供自助活动。
比起面包自助,甜品自助的发展更为乐观。满记甜品在2023年6月开始试水35元畅吃的甜品自助。随后将价格调整为48元,并逐步推广到100家门店。
该自助餐需要提前线上预约,一个账号最多可以预约两位,自助时间为10:00-13:00,12:30停止点单,13:00后需要按实际售价另行支付,周末不开放。
甜品品类正遭受着咖啡和茶饮的强烈冲击,部分火锅品牌的甜品畅吃也在分食这门生意。满记通过自助餐这一营销策略,靠着经典产品的魅力,再次吸引了年轻人,并提升了销量。
据满记CEO金国超透露。10:00-13:00原本就是满记甜品营业额的低峰时段,而开放自助后,早间客流增量超过10倍,这是非常大的增量,能够大幅度提高门店坪效。
- B、酒店自助的吸睛法宝
酒店自助餐年卡,也在2023年频频登上热搜。有消费者花了12888元购买自助餐年卡,折合一天35元,称非常划算。
这一极具吸引力的定价策略,对于那些日常生活忙碌、不愿意或无法自己烹饪的人群,尤其是那些工作地点靠近酒店的上班族而言,几乎等同于拥有了一个顶级的社区食堂。
对于大多数酒店来说,餐饮收入在整体收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市场上高端餐饮的兴起,星级酒店的独特餐饮优势正逐渐被稀释。618和双11期间,不少地方五星酒店也扎堆推出限时限量的自助餐年卡活动。
这些自助餐年卡,与其说是稳定和提升酒店收入,不如看作是一场营销活动。点评网站门市团购价为300-500,而酒店自助年卡均价远低于门市价1折,无法覆盖食材成本。
在营销目的达到后,有一些酒店已经“后悔”并修改了使用规则,如限制年卡用户点选龙虾、海参等高价值“个吃”,这一变化引起了部分持卡顾客的不满和抗议,后继续决定履行原协议。
在初始的热议和讨论之后,酒店自助餐的关注度也急剧下降。由于餐品选择的有限性和用餐时间的不够灵活,酒店自助餐年卡逐渐被视为一次性的生意,其长期吸引力和持续性受到了挑战。
- C、3元早餐自助的价格战争
南城香在2023年中用3元早餐自助,开启了京城早餐市场的价格战,一同参战的还有和合谷的“三元粥品无限续”、嘉和一品的“任意粥品2.8元”,还有西少爷早餐中的咖啡、豆浆、油条免费供应,还有三元随便喝和5元随心配等等活动。
拿南城香举例,八宝粥、皮蛋瘦肉粥、豆浆、牛奶等七种早餐3元无限量供应。如果消费者不想“水饱”需要一些“干”的食物搭配,可以沿着自选通道额外购买馄饨、油条、三明治等食物。
虽然南城香3元自助因此被一些人认为是“营销噱头”。但带来了不错的效果。3元早餐自助背后是早餐倍增计划,希望从每天5000元的早餐流水增加到10000元,这个目标在去年10月完成了70~80%。
后续也引发了更多品牌跟进,尤其是早餐时段做粥与豆浆的品牌。永和大王在12月底推出3元豆浆和粥无限续,20款品质早餐3元任选,谷连天八宝粥在2024年1月也推出了3元早餐。今年1月浆小白推出了带有堂食业务的2.5代店,也在早餐时段推出了3元无限续的粥和豆浆。
3元早餐自助已经掀起波澜,如果这股自助风蔓延到全时段,又将会如何?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从内参君掌握到的信息来看,最早搞出3元粥品自助的,应该是济南的品牌包子客。全时段供应一日三餐:5款包子+3元粥品无限续+6元一盘小菜,顾客每单消费价格在10元左右。
2022年初,太原的顺溜刀削面也开始升级5.0门店:充值金额成为会员后,米面粥免费加不限量。粥品3.6元、面品6.6元起,凉菜4.6元拼,还有4款小吃免费吃、8种小料免费调。
在极致性价比时代,或许会有更多的品牌将自助内嵌到自己的业务中,以更加亲民、平价的形象面对消费者。
- D、小火锅自助的市场补位
一些区域性的回转小火锅,在2023年开始加速扩张,成为商场餐饮的新宠和消费的热点。
郑州起家的农小锅,33元一位,锅底另收费5-7元不等,毛肚、肥牛卷、肥羊卷则需要单点收费。在青岛诞生龍歌自助小火锅进店59.9元一位。一些三四线城市的自助小火锅品牌,人均价格可以低至20元/位,除了牛羊肉和饮品,几乎全部菜品都无限量自助。
靠着回转台的设计,这些小火锅自助给消费者极大的丰富感。产品策略上也不只是涮品,还有很多饱腹性质极强的产品。龍歌自助小火锅有蛋糕、蛋挞、鸡排、鸡柳,农小锅直接把炸鸡·水果和涮菜当作自己的slogan。
小火锅的消费需求是存在的,但过去的小火锅模式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当下的需求。在消费分级日趋明显、价格敏感度上升的大环境下,通过提供明亮通透的空间、年轻时尚的就餐环境和固定价格下的无限畅吃,这些自助小火锅品牌成功塑造了清新、时尚、经济的品牌形象。有望在未来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年轻消费群体中。
小火锅自助也扩展到快餐店中,围绕的则是“鲜蔬无限续”。南城香推出了29.9元的羊肉担任火锅套餐,鲜蔬、米饭无限自助畅吃,如果不吃肉,还有低至19.9元蔬菜小火锅。进一步证明了自助模式在提升性价比、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 E、火锅自助的时段提升
去年年底,海底捞曾计划在上海和浙江的两家门店试点“108元午市自助”,周一至周五,限时120分钟,中午14点之前就餐。不过该活动在预定上线的前一天宣布延期,上线日期未定。
海底捞一个内测活动,吸引了海量的关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助108元的价格,低于海底捞的客单价。自助菜品中,也只有捞派脆脆毛肚限点两份。试想一下,如果不延期,门店将承受怎样的压力测试,服务水平又将如何保证?
当然海底捞没做完的事情,鸿姐老火锅做了。上海万体馆上线99元午时自助(后涨价为118元),锅底另外付费,每日10点开始放号,共150号,不少消费者9点就开始排队。
内卷之下,传统火锅生意难做,满足消费者占便宜心理的自助,看起来是出路之一。海底捞和鸿姐,显然还想希望拉抬午餐时段。
一般情况下,我们谈到自助火锅,往往是平价的小火锅自助,以及高端的海鲜自助、日式放题火锅。而现在中端火锅也开卷了自助,打极致性价比。
比如谭三娘鲜切牛肉自助火锅,不到一年时间就开出了108家门店。午市价格为88.9元/位,晚市99.9元/位,锅底38元,油碟6元/位。并且标明无限量。人均百元左右就能让顾客吃到吊龙、胸标、礼里脊、五花趾、匙柄等不同部位、高性价比的牛肉火锅。
哥老官也将上海的部分门店改为“新哥老官·畅吃123·美蛙世界”,123元畅吃150多道菜品小吃和甜点,(活动价108元,另收锅底38元)用餐时间两小时内。
结语:把自助融入生意中
自助模式正在成为餐饮业的一大创新动力。不同类型的餐饮商家积极地融合自助模式,或围绕自助模式重塑他们的业务。这一趋势不仅拓展了服务范围和优化了时段经营,也极大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成功地引领了市场的新趋势。
这一切,既是对当前复杂市场环境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成本控制与效率优化的深入探索,更是对提升顾客体验和满意度的持续追求。随着自助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将继续释放潜力,为餐饮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然而,随着这些创新的出现,价格战的争议也随之而来。面对未来。如何持续创新和优化是未来必须面临的挑战,确保自助不仅仅成为短期的营销工具,而是能持续提供价值,成为品牌和业务发展的长期驱动力。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自助餐饮模式,为消费者和行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价值。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者 | 餐饮老板内参 余从
满记甜品做自助
商场都没营业,队伍就排飞起
许留山大规模撤店后,也在走下坡路的满记甜品成为“港式甜品”最后的希望。
满记出招,做甜品自助!
满记在上海选了5家商场店作为活动门店,推出“35元甜品畅吃”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1点,消费者付人头费,就可以随心吃满记30余款经典产品。
35元,刚好和满记的人均差不多。想来这顿“甜品自助”,优惠力度并没有很大。只有那些可以大早上连着炫好几份甜品的顾客,才能算吃得“划算”。
但排满记自助的队伍,长得让人虎躯一震。
b站up主@王师傅和小毛毛 在视频中记录:
为了早一点吃上自助,她早上7点就起床,并且成功赶在商场开业前进场。但是,她还是来晚了。
来吃满记自助餐的队伍已经排过好几个路口,她没能成为第一批进去的顾客,只能在外面排队,等里面的人吃完了才有位置进去。
最后,她排了2个小时队,终于吃上。
开放“甜品自助”的满记,火得像一个网红餐饮品牌突然在上海开出城市首店一样。这就是自助的魅力?
像满记这样在门店中引入自助模式,能成为餐饮品牌的“还魂术”吗?
非自助餐餐厅,
最近都在做“半自助”
近段时间,“自助”又热起来了。
不是自助餐餐厅怎么了,而是很多像满记这样的“非自助餐餐厅”,开始做“自助”了。
有一些餐厅之前就做过限期的自助活动,近期再次推出。
比如“披萨大佬”必胜客,在3000店店庆期间推出多重活动,其中就包括必胜客经典项目“沙拉自助”,依旧是老玩法,28元拿一个盘,到自助区随意挑选,限装一次,沙拉垒多高、拿多少,全看本事。
比如肯德基,再次推出“夜宵自助”——6月9日到24日,每周五、周六,晚上8点到11点,推出“55元畅吃”和“19元畅喝”活动。
肯德基的自助规则比较复杂。一切需要在APP上操作,小吃核销码25分钟生成一次,饮品核销码15分钟生成一次,有了核销码,才能去柜台核销,拿吃的喝的。
还有一些之前没做过自助的餐饮品牌,也开始推出自助了。
比如北京的社区餐饮大牌,南城香,近期推出了3元早餐自助。消费者只要花3块钱,豆浆、皮蛋粥、牛奶、酸辣汤4种汤粥,随便喝,随便续。每天9:40前供应,售完为止。
再比如前文提到的满记甜品,也是头一回推出了自助。
这一批“非自助餐厅”做的“自助”有以下几个共同点:限时间段、限门店、限餐品。它是一种“半自助”。
“半自助”模式可以追溯到川渝地区的豆花鱼火锅。豆花鱼火锅是一种客单价比较亲民的有料火锅,当地的火锅店通常会将涮菜中的素菜全放到一个立式的冰柜里,在冰柜外面贴张纸,表示0元自选,给消费者一种“省了素菜钱,很实惠”的感觉。
这种模式很受欢迎,并且逐渐发展到其他品类的门店。一些其他类型的火锅店也开始做素菜自助。再后来发展出更多形态,比如一些烧烤店里的啤酒自助。
从“自助”模式
到“半自助”模式
必胜客每年的限时自助时都能掀起一阵风浪。每年一次的限时回归,引得一众头部美食博主蜂拥而至,有些博主甚至在活动开始前半个月便给粉丝预告必胜客的活动,生怕错过。
可以说,必胜客的限时回归自助,因为其限时的稀缺性赚足了眼球。
在高流量、高话题度之下,其他品牌也将其视为“流量救星”。火锅、烤串、西餐厅等一众不同赛道的品牌,也没过多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转型做“自助”,都选择“先做了再说”。
头部品牌丰茂烤串在去年探索起“新店型”,在北京开出品牌首家“日式自助烧烤店”,价格分三个档位,从119-259元不等;西餐厅牛立方,在今年3月推出晚间119元牛排自助;贤合庄也尝试过的“火锅+海鲜+卤味+甜品小吃”的自助模式。
现如今,丰茂烤串放题店,即在品牌北京唯一的一家日式自助烧烤店,在大众点评上已经显示歇业关闭状态;西餐厅牛立方也选择了回归正常经营模式;至于尝试“转型自助”一段时间的贤合庄,也没有持续经营下去,这里不过多赘述。
大牌试水做自助的案例还有很多,东来顺在2020年短暂推出过68元自助火锅、吉野家推出8城覆盖11店的自助小火锅等等。
转型做自助难道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吗?
有,但不多。
比格比萨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比格比萨在创立之初并没有将自己定位成一家“自助店”,后来,他们聚焦自助披萨模式,将消费人群定位为学生、年轻上班族,比格比萨很快就打开了市场。总结下来,比格能在北京立足的重要原因就是选对了模式,开创了一条“爆品自助餐”之路。
其创始人赵志强或许能给出比格比萨转型成功的原因:“如果你把一个品牌定义为自助餐厅,那么一定会失败,如果聚焦于产品,那么你一定会做成。”
但自助这个模式对于自助门外汉来讲,需要考虑的事情还有很多,涉及到成本核算的定价问题、客流量预估的备餐问题、库存周转率问题、员工培训问题、供应链问题等。
一个不小心,转型做自助不但没有让品牌“还魂”,反而“丢了命”。
小结
对大多数餐厅来说,老老实实转型、长期做一家自助餐餐厅很难。但这并不能否认,“自助”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引流标签。
限时限量的半自助模式同样能激起消费者的兴趣,给品牌带来流量,同时又不会让品牌“太冒险”。
限定的门店、限定的时间、限定的产品,这一系列限定的活动设置给品牌规避了一定的风险,带来“安全感”。
比如满记甜品,在甜品店客流量本就不高的10:00-13:00,这个时段开放自助,一来给品牌增加曝光,二来增加门店营业时段,增加收益。
这样看来,半自助对餐厅来说,或许是一笔更划算的买卖。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27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王盼
身穿上万元杰尼亚西服
也在这里“吸溜”一碗自助面条
北京国贸,是首都最繁华的CBD(中央商务区)。
这里有“亚洲店王”顶奢商场SKP,也有库哈斯设计的新央视大楼,全球排名第三的“中国尊”写字楼,以及,周边被爱马仕、LV、古驰等奢侈品环绕的奢华气息。同时,还驻扎着诸多外企、金融投行、世界级高端服务企业、一水儿的星级酒店……作为北京首屈一指的核心商圈,国贸堪称北京洋气指数的“高地”。
◎电视剧《装腔启示录》中展示的国贸CBD
>光鲜亮丽的白领们,在明亮宽敞的写字楼西装革履,手持美式咖啡,或飞快地敲击着Macbook的键盘,或用中英掺杂的方式互相debating……
每到中午,三三两两的白领,顺着东三环七拐八拐,相继涌入平价自助餐厅:这里有人均18元的“米饭炒菜面条任吃”无限自助;也有25.8元一位、适合健身减脂人士的轻食自助;还有适合中产逃离“班味儿”的9.9元下午茶自助;甚至是28.8元的“面条之光”——出自北京建国大饭店咖啡厅。
对,你没看错,进门时有戴着白手套的接待员亲切迎宾,付款后也有专门的服务员引领入座,甚至有专人为顾客躬身夹面。在这里,吃的绝不仅仅是一碗炸酱面,更是白领们的“体面”。
最近,北京的中产,开始流行“吃办公室附近的便宜自助”。
在小红书、抖音里搜索“国贸自助”,会出现大量的“平价”字样,这些餐厅被称为“体制外食堂”。
甚至,并不是都能在公开平台上搜索到,有的是藏在巷子里的炒菜小馆,因为生意不好干脆改成自助,没想到被附近的打工人口口相传,成为“午休天堂”;有的是藏在星级酒店里,和咖啡厅共享空间,用服务和环境“降维打击”;还有的是蛰伏于写字楼下的大型超市中,凉菜档口或小炒档口,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安抚被“班味儿”摧残的青年。
无论你是身着上万元西装的商务精英,还是月薪3万的项目组长,或者是刚刚杀入职场的新晋实习生,在寸土寸金的国贸,一个随便叫点外卖都要40元起步的地方,这些“平价自助餐厅”,正努力承包打工人的午餐。一勺豆角焖面,一勺宫保鸡丁,不限量的白米饭和白馒头,很快让打工人迷失在“碳水炸弹”中。
这热气腾腾的场景,谁能不迷糊。
摒弃“无效社交”
CBD中产开始回归性价比
前不久,#CBD的午餐打工人吃不起#登上热搜,该词条源自于新周刊的一篇报道,其关注重心指向在市中心的中央商务区——也就是CBD上班的打工人们的就餐问题,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新浪财经发起了一份微博投票“你一顿午餐要吃多少钱”?共有3万人参与,其中,选择“10元以下”的只有4881票,而10-20元以压倒性优势喜提1.6万票,占总共投票数的一半还多,紧随其后的是20-30元,有6313票,随着金额增加,票数也呈现递减状态。选择“50元以上”的则只有765票。
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白领来说,在CBD区域想要控制用餐金额是极其困难的,一个wagas能量碗动辄八九十元、一顿gaga鲜语人均也得奔着小一百去。这些餐厅主打“合理膳食”、“健康新鲜”,并为商务人士提供了一个中午小憩的空间体验,具有一定的社交价值,装修和服务也比较体面。相对来讲人均价格偏高,在以往也能收获一众粉丝。
而如今,各家餐厅都在做“穷鬼套餐”。CBD的白领,在降薪、裁员等各种压力下,越来越追求“极致性价比”了。我们可以从wagas近些年的发展路径可知——继2021年新元素倒闭后,2022年9月,wagas卖身。两位中国轻食简餐“先行者”的命运,被一些业内人士解读为这个赛道“落寞”的标志。2023年10月起,wagas开始做直播、参加平台神券节,推主食和饮品磁卡,优惠力度为套餐的8折。
◎某写字楼午餐高峰时段的wagas,上座率不到一半 摄图:内参君
>“即便如此,我们去的还是比较少。点来点去,麦当劳的套餐人均30竟然是相对最实惠的选择了。”一位打工人向内参君坦言。
类似的案例,还有“早餐界爱马仕”桃园眷村跌落神坛,今年,这家曾经营业额超过6600万的早餐店关闭深圳门店,正式退出广东市场,如今,全国仅剩极少门店。高开低走背后,是无可抵挡的时代洪流。
归根结底,CBD的餐厅成本越来越高,价格越卖越贵,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白领们摒弃无效社交,变得越来越“理性务实”了。在社交媒体上,不少CBD的打工人,开始分享如何在工作之余寻找午餐的“价格洼地”。
◎写字楼附近的实惠快餐,火拼价格 摄图:内参君
>在这种背景下,成人小饭桌在去年兴起,成为打工人午餐难题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即通过社交平台联系附近消费者,以更家常、更实惠的方式提供午餐(甚至可以有一部分定制因素)。这一模式推出后火速流行,并在多个城市出圈。
后来,还出现了“写字楼小推车盒饭”的移动生意,当日上午现炒、人肉背回,聚焦写字楼进行各个楼层的“兜售”是其灵活的商业模式。比小饭桌更加“简单粗暴”,凭借便捷和实惠、烟火气也火了一阵子。
虽然这两种模式,均因为食安隐患、配送半径有限等问题并未规模化发展,但其不约而同地指向同样的现实——打工人越来越“下不起”馆子了,写字楼商圈,呼吁更加具有性价比和烟火气的“接地气”餐饮。
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在接受《每日人物》采访时,曾表示“顾客一顿饭的预算是30元,哪怕只贵一块钱,生意就会丢掉一大半”。顾客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可见一斑。
有需求就有商机,今年,围绕在CBD周边的便利店们,也开始顺应年轻人餐标降低的趋势,加码“烟火气”了,一股“便利店+小食堂”的新兴潮流正在蔓延。比如广州珠江新城的711便利店开了首家“小食堂”模式的门店,售卖现制、现烤、现炸的产品,价格在9.9-22.9元之间;全家便利店也搞起了“全民食堂8.8元起”……
群狼环伺下,打工人的“性价比午餐需求”正在瓜分。具有“地缘优势”的超市、夫妻小馆、星级宾馆也都“坐不住”了。
CBD十元自助,
会成为普遍吗?
事实上,想要在房租高昂的核心写字楼商圈,用低价的方式“抄底”顾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北京朝阳区,劲松地铁口一栋甲级写字楼内,有一个名为“我家东北菜”的餐厅吸引了不少楼上的白领,19.9元,20道菜,任吃。甚至,餐厅还提供免费的可乐和雪碧。以“击穿底价”的方式重磅开业。
事实上,19.9的定价,老板每天亏损接近1000元,之所以这样坚持,是因为其盘算着未来实现“薄利多销”——每个月2万的固定房租+6名员工的人力成本。食客的数量和食量,很大程度决定了盈亏。
2023年12月,根据凤凰网的报道,这个餐厅每日客流量150人,外卖100份。老板自诩“如果堂食增加50人、外卖增加40-50单,就可以盈亏平衡;如果再多,就能盈利。”
然而,低价模式并没有坚持多久,老板也没有迎来客流的暴增,这家店就倒闭了。
“东北盒饭的精髓,是只有在东北才便宜。菜还是那些菜,但离开了这个环境,去外地不灵,特别是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高额的房租、人工成本,只会把你美好的愿景卷死。”一位东北餐饮人坦言。
此外,残酷的价格战正冲击餐饮行业,面对普遍降价的写字楼连锁品牌,不少个体户直呼“打不过”。“海底捞、呷哺、乡村基、西少爷都降价,连和府捞面都高调官宣降价了,这种情况下,价格战已经打到底了。你就说米村拌饭吧,20元吃饱的模式,对于同行来说就是一个秒杀。这几天和同行聊天,不少人都说,现在选址,不能挨着米村,挨着就会很惨。”
房租成本高昂,人工成本也在涨,周边的竞品不断涌入。而不变的,甚至变得更少的,是客流。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显示,2024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此外,裁员潮在各行各业蔓延,阿里巴巴去年减员约2万人,广汽本田裁员超千人规模,小红书更传出裁员30%的消息.......尤其是房地产、教育行业更甚。
承压之下,CBD的白领,无论是数量还是消费力,都在急速“缩水”。
10元快餐有市场,但这市场属于谁,还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