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红餐网
挥别了波折惨淡的2020年,餐饮人以为会迎来光明和希望的2021,没料到此消彼伏的新冠疫情还是给国内的餐饮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前不久的疫情,就使得广州深圳的餐饮业受到很大影响,而正在发酵的新一轮疫情势必又会给南京、郑州等城市的餐饮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疫情的影响持续存在,而餐饮行业的内卷也从未停止。关门倒闭的餐企不在少数,街头巷尾不少餐饮小店已经销声匿迹了,很多头部餐企也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一些餐饮品牌踩准了餐饮行业的发展风口,在2021年表现亮眼,受到了资本的关注,发展迅速。7月初,和府捞面宣布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年底计划将门店数开到450家;兰州拉面“三剑客”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相继获得融资;而虎头局、墨茉点心局等中式烘焙品牌今年也备受关注……
在存在众多不确定的当下,餐饮企业把握住趋势太重要了。正如那句很经典的话,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而若是进去了错误的赛道,再怎么扑腾也白搭。
2021年的下半年,餐饮行业有哪些发展趋势呢?
火锅:产业链上下游皆火,供应链仍是关键
《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火锅的市场规模近6000亿元,门店近60万家。即使火锅门店堂食端消费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外卖、食材零售、自热火锅多点开花,火锅市场仍然在高速发展。
川渝火锅已经走上微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卤味火锅的走红,以及甜品、小份制套餐的风靡,都是微创新的表现。而串串香在成为川渝火锅第一大细分品类之后,热度也在下降,加之面临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等问题,串串香亟须升级创新,进一步开拓市场。
与麻辣火锅相对的清汤火锅虽然发展速度不快,但在南方蓄力深耕的同时,也在慢慢向北蔓延。发展较早的潮汕牛肉火锅深入西南市场,基本已经站稳脚跟,猪肚鸡和椰子鸡火锅在两广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方兴未艾。颇具特色的云贵火锅稍显冷门,市场空间有待挖掘。未来火锅分化出的细分品类或许会成为新的爆发点。
茶饮:“下沉”趋势明显, 资本继续加码
近两年来,新式茶饮下沉成为行业内的热门话题,尤其是2020年,新式茶饮品牌在下沉市场的举措更是亮眼。以蜜雪冰城为代表的“小镇奶茶店”率先开启了“茶饮万店”时代,古茗火速出圈,甜啦啦快速崛起,喜茶的中端品牌喜小茶加速了布局,这些都表明,茶饮市场正在向低线城市下沉。
新式茶饮之所以下沉,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以蜜雪冰城、甜啦啦为代表的下沉市场茶饮品牌异军突起,让人们看到了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线、新一线城市的茶饮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众多新式茶饮品牌急于寻找下一个增长点,而下沉市场的茶饮门店数和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一线、新一线城市。
红餐品牌研究院收录的品牌数据显示,二线、三线城市的茶饮门店数占比最高,分别达到了 23.7%、22.2%,超越了一线、新一线的占比,二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数总占比超过了 70%。
茶饮作为备受资本市场青睐的品类,近几年来融资事件频出。
哪怕是在2020 年疫情颇为严峻的背景之下,资本的投资热情还是只增不减。奈雪的茶一年内融资了 2 轮,最终在2021年6月30日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茶饮第一股”。
而在奈雪的茶之后,喜茶、蜜雪冰城也紧追不舍,在接受资本投资的同时,频频传出欲冲刺 IPO 的消息。据红餐品牌研究院统计,2020 年全年,光茶饮相关领域一共有 18 起融资,披露总金额就超过 17 亿元人民币。
步入2021年,茶饮行业的融资热依然还在继续,可见,未来的一段时间,资本和茶饮注定还将处于“蜜月期”,
品牌力强、发展势头好的茶饮品牌都会有机会受到资本青睐。
粉面 : 小吃快餐最大赛道,疫后迎新变局
粥、粉、面、饭,国民餐饮之根本。
红餐品牌研究院收录的品牌数据显示,在小吃快餐品类中,粉面门店数占比 20.8%,超过米饭快餐 19.1% 的占比,是小吃快餐第一大细分品类。
相比其他小吃快餐品类,粉面市场存在较明显的品牌不规范、山寨横行等市场乱象,因此整体品牌化程度不高,呈现出“市场空间大,但整体大而散”的特性。
在粉面品类中,中小型连锁品牌以及街边小店、夫妻店仍然是主流,同时,目前粉面市场还没有绝对性的全国性标杆品牌出现,品牌化、连锁化机会还很大。
随着城镇人口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标准化生产条件的完善,地方特色粉面地域、圈层的限制也正在被打破。地方特色粉面走向全国,首先要在不同口味偏好之间做好平衡,不能太固守正宗,也不能全然没有特色;其次,可以借助本区域其他知名小吃的魅力,加深消费者对地方粉面的认知;再次,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文化的力量,打造有特殊文化体验感的就餐体验。
米饭快餐 : 进入 3.0 时代,规模和品质齐头并进
过去 30 年,米饭快餐一直追随洋快餐标准化的脚步在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在产品口味上难免有所牺牲。2018年之后,米饭快餐 3.0 模式全面开启,“现做现吃”、好吃不贵又有品质的中式米饭快餐,成为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在消费者对米饭快餐的评价中,好评主要涉及口味、环境和性价比等多个方面,而差评关键词中,跟服务相关的词出现了 4 个。
这说明在米饭快餐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不再只看中出餐效率,集口味、服务、效率于一体的品质体验也越来越受青睐。尤其是常被快餐品牌忽略的“服务”,亟待予以重视和加强。
卤味熟食 : 巨头加速攻城略地,佐餐卤味是蓝海
卤味熟食品类呈现出了以下发展特性。一方面,“三巨头”( 绝味鸭脖、周黑鸭和煌上煌)牢牢把控休闲卤味小吃市场,加速跑马圈地,保持了相对较快的拓店步伐。
另一方面,从紫燕百味鸡等品牌的迅速扩张来看,佐餐卤味熟食市场空间渐显,社区卤味也在疫情后大爆发。
此外,疫情加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观念,消费场景的转移,促进了线上零售及相应的社区配送业务的高速发展。
总而言之,对于卤味熟食而言,疫情在某种意义上是机遇,新产品、新渠道、新场景的开拓让这一品类分层更加丰富,但同时竞争也在日益加剧。
紫燕百味鸡 2020 年被披露筹划在A 股上市,2021 年中发布了招股书,拟冲击沪市主板。这个深耕长江中下游市场的品牌,2019 年的营业收入为 24.35亿元。
疫情后,紫燕百味鸡也在加速开店,2020 年的营业收入不降反增,达到了 26.13 亿元,新开门店超过 1000 家,总门店数超 4760 家,仅次于绝味鸭脖。另有专注河南市场的九多肉多目前门店数超 700 家;卤江南则深耕江苏市场,开店超 600 家。
烧烤:发展潜力巨大,海鲜类食材成为新宠
烧烤与火锅的商业模式相似,均具有门店可复制性强、易于标准化的特性,但目前的市场规模又远远低于火锅市场。
由此可见,烧烤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对于烧烤品牌而言,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无肉不欢是烧烤品类的主旋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烧烤的细分品类中,主打烤肉的品牌占据了近半壁江山,比例为49.3%,略高于烤串品牌的45.4%。
其次,烤肉菜品在烧烤中占据绝对C 位。
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显示,在烧烤用户的点评关键词中,除了“口味”“服务”“性价比”等通用词汇之外,烤肉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
在烧烤热门荤菜中,五花肉、扇贝、鸡脆骨、生蚝、牛肉串占据前五位置。扇贝、生蚝超越了传统的牛羊肉串,后来居上。而金针菇、土豆片、茄子、韭菜、生菜成为“素菜五侠”,高居素菜榜榜首。
面包烘焙:中式糕点崛起,烘焙换发新活力
根据 Euromonitor(欧睿)数据,2019年我国烘焙食品细分产品包括面包、蛋糕和糕点三大类,占比各为24%、18%、58%。
中式糕点包括月饼、桃酥、绿豆糕、板栗饼、鲜花饼等,是市场,也有奈雪的茶、喜茶、星巴克等品牌跨界,通过“茶饮、咖啡 + 面包” 场景瓜分市场。
中式糕点无论在市场份额,还是产品标准化,或者品牌化上,跟西式烘焙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近两年,
中式糕点发展的屏障正在被打破,一些中式糕点品牌以年轻化、时尚化的形象出现在商圈里,让年轻消费者耳目一新。
这一方面是因为国潮兴起,年青一代对于传统的、民族的食品有了更大的关注;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中式糕点老字号积极拥抱市场变化,在产品创新、营销上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比如杏花楼、五芳斋等通过网红化思路,将传统产品和时下的流行食品相结合,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
麻辣烫 : 差异化、细分化是趋势
麻辣烫市场经过了前几年的爆发, 2020 年进入了平稳发展期,行业金字塔特征明显——头部品牌牢牢卡位,在规模和速度上保持领先,腰部和尾部是为数众多的品牌,下面是更多分布在大街小巷的街头麻辣烫。
在头部品牌卡位、区域强手云集、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情况下,麻辣烫品类的格局初步奠定,后来者想要破局难度很大。
美团点评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麻辣烫客群年龄层,主要是90后、95后消费者,两者分别占据了 25.2% 和37.8% 的比例。
这部分年轻人更注重个性化和体验,对于就餐环境以及食物的品质和口感比较重视,老旧的麻辣烫店已然不能满足这部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未来,主打差异化、细分化的麻辣烫品牌才是发展趋势。
一是在产品上,在口味和食材上新的组合,整体搭配会更合理更丰富,一些高端食材的开发和小众口味会出现;二是在门店层面,以个性装修特色的麻辣烫,小而美、高颜值,更容易赢得年轻人喜爱;三是诸如一人食的小火锅等新品种的出现。在品类层面,相似品类融合借鉴也是打出差异化的一种方式。
麻辣烫在种类、经营模式、食材风味方面借鉴了火锅、串串香、冒菜等相似品类,出现了众多新颖的食用方法和形式 , 如碗装式麻辣烫、砂锅式麻辣烫、桶烫式麻辣烫、麻辣拌等,创新的空间尚有。
冒菜 : 下沉优势足,火锅品牌争入局
《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全国的冒菜门店,50% 以上集中在二线及以下城市,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冒菜门店和品牌分布比例并不高,几乎没有代表性品牌出现,几个头部品牌在一线城市的布店量也相对较少。
显然,冒菜在下沉市场的生意更好做,这与冒菜整个品类发展历程相关。作为川渝市井小吃,冒菜最初的经营形式多为夫妻店,适合街头发展,后来头部品牌通过在下沉市场快速加盟,形成了品牌的规模效应,因此整个品类发展是偏市井化的。
冒菜需要持续提升品质和性价比,向上冲击一线城市市场,树立更好的品牌效应。
近年来,消费者对就餐环境、食品安全问题的标准拉高,对冒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品牌成为品类消费的重要风向标。
如三顾冒菜、芙蓉树下等头部品牌正在顺应趋势,放慢发展速度,潜心进行品牌升级和产品创新,两者都把做有品质、性价比高的产品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
因为味型、菜品、调料都基本相同,而冒菜的做法又相对简单快捷,更重要的是在配送过程中口味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冒菜越来越被看作是火锅品牌可以延伸的细分市场。
很多希望拓展外卖、轻量化餐饮的火锅品牌,如呷哺呷哺、大龙燚火锅、小龙坎火锅、马路边边等,小龙坎火锅在 2019 年推出外卖品牌“小龙坎火锅菜”。
从最初只将冒菜作为火锅的外卖延伸,到如今在线下推出独立冒菜子品牌,可见冒菜赛道未来也是火锅品牌们竞相争夺的宝藏市场。
比萨 : 本土品牌崛起,榴莲比萨最受欢迎
近年来,比萨本土品牌不断崛起,体现在品牌数量的爆发和门店数量的不断增长上。特别是2010-2020年这10年,是本土品牌的集中爆发期,约九成的本土比萨品牌都创立于这个时期。
在门店数量方面,2020 年尊宝比萨门店达 1700 余家,门店数量直逼必胜客。芝根芝底也拥有接近1000 家门店,在规模体量方面,本土品牌占据了国内比萨品牌门店数前10中的7席,与外来品牌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经过多年发展,比萨已由高大上的舶来品变成平常食品,大大小小的比萨店开遍街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品牌纷纷以创新产品打出自己的亮点,榴莲比萨、小龙虾比萨、鸡翅比萨、水果比萨、田园蔬菜比萨,甚至包子比萨等新产品不断涌现。
在众多产品创新中,要数榴莲比萨最为成功,成功霸占了各大比萨品牌的菜单,常年占据着各门店消费者推荐菜前列,至今仍热度不减。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 年榴莲比萨仍是消费者最喜爱的比萨产品,占据了11.7%的比例,近几年创新的小龙虾口味比萨也很走俏。
疫情时代,餐饮业哪些品类的发展将呈现出勃勃生机?它们能够逆势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行家计划#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翟彬。
“品类定生死”,这句话放在当下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随着疫情反复以及“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常态化,餐饮背后的经营逻辑巨变,不同餐饮品类的经营条件和经营风险变得大相径庭。
一些品类尤其是“2高1低”(高客单、高成本、低复购)的品类,生存处境愈加艰难。但同时,也有一些品类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存力和极强的韧性,具备了穿越周期的能力。
今天我们就逐个拆解一下,后疫情时代餐饮业最有发展前景的5大“趋势性”品类,以及其逆势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
< class="pgc-img">>“消费升级”大撤退,
“极致性价比”品类称王
一个做日式连锁烤肉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这个月已经开始全线调价(下调30%),原先人均250+的客单明显不适应现在的市场。
几年前甚嚣尘上的“消费升级”,如今没人再提了,“客人没钱了”已经成了行业共识,而两组数据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16-24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为18.4%,创历史新高;而2022年1~5月全国餐饮收入为16274亿元,同比下降了8.5%,降幅之大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消费信心的严重不足。
对于那些仰仗于“消费升级”的餐饮品类来说,“消费者没钱”的现实过于残酷。
以笔者所处的北京某商圈为例,6月疫情恢复后,首批闭店的商家就包括像烧江南、行运一条龙等品牌,基本都属于高客单价的“消费升级型品牌”。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翟彬供图
而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米其林和黑珍珠餐厅们的日子更不好过,一方面是客流的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则是堂食解禁后着急回血,因此不得不放下身段,降价揽客。打七折是常规操作,五折也是稀松平常,米其林、黑珍珠餐厅们纷纷“贴地飞行”,似乎也预示着“消费升级的时代”已经过去。
反观另外一边,一些主打“极致性价比”的品类大都受影响较小,更有甚者直接逆势成长。
比如,在消费高峰时段,人均“70+”的比格比萨和“50+”的萨莉亚门口依然大排长龙。
定位于“中华日料”的武汉日料品牌仙隐小鹿,和京津冀日料连锁门店数量第一的村上一屋,都把“高性价比日料”作为突破口,凭“90元以下”的客单价改变了日料高高在上的传统形象。去年,这两个品牌都达到了开店数量的最高峰。
“40元以下”的小火锅们更是迎来了“第二春”,轩于鲜、苏小北、农小锅等小火锅品牌在疫情最困难的这三年里,门店数量也都得到了较大的增长,成为火锅市场里极其难得的增量。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翟彬供图
总的来看,平价日料、自助小火锅、社区餐饮、平价连锁咖啡、现包水饺等品类在疫情中不但稳住了基本盘,还逆势取得了增长。原因就在于,这些品类要么是押中了“消费降级”的大趋势,要么是基于“总成本领先”的理念对业务模型进行了重新设计,为消费者提供了极致的性价比。
毫无疑问,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极致性价比”将是大部分品类追逐的目标。而主打极致性价比的品类,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 class="pgc-img">>成瘾性=高复购!
具备“成瘾性”的品类是YYDS
纵观上半年,再也没有比咖啡更让人“热血”的赛道了:
5月9日,书亦烧仙草战略投资连锁咖啡品牌“DOC咖啡”;
5月18日,柠檬茶品牌“柠季”全资控股投资咖啡品牌“RUU”;
6月21日,喜茶继战略投资“Seesaw Coffee”后,又入股了“少数派咖啡”;
7月11日,甜啦啦旗下咖啡品牌卡小逗正式亮相;
不仅是茶饮大佬们加速抢夺咖啡市场,连中国邮政、李宁、华为等知名品牌也纷纷“跨界打劫”,咖啡作为打工人的“续命水”,同样让各界大佬们直呼“上瘾”。
作为“成瘾性强”的产品,咖啡独有的品类特质让其他赛道的玩家望尘莫及。根据德勤《2021年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有49%的国内用户有消费美式或是冷萃的习惯,这个数据较三年前增加了25%,生理上的“提神醒脑”+心理上的“重度依赖”,让越来越多的都市青年把“早 C 晚 A”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除了咖啡之外,其他包括:含糖(烘焙、奶茶、甜品、冰激凌等)、含酒精、辛辣(火锅、串串、麻辣烫等)等产品也都具备极高的“成瘾性”。
甚至连“臭类”(臭豆腐、螺蛳粉、榴莲、大肠类)食品也能充分刺激人体多巴胺的分泌,这也是最近两年“螺蛳粉火锅、肥肠火锅”等品类被“嗜臭者们”追捧,并持续爆火的原因。
“成瘾性”的背后是“高复购”,只要品牌能够沉淀下大量“成瘾性复购”人群,就能大大降低获客成本,同时“成瘾性复购”也远比“活动复购、促销复购”等方式更具粘性。未来 ,“连锁+成瘾性+高毛利”,将是餐饮品牌们梦寐以求的终极模型。
< class="pgc-img">>到社区去开店!
“社区类餐饮”将成为新的流量中心
疫情的到来打乱了原有的流量架构,“居家办公、禁止堂食”等防疫措施更让购物中心、写字楼等原有的线下流量中心“阶段性停摆”,而“以社区为中心”的街边店、档口店、菜市场店则成了新的“流量入口”,这一变化也让所有餐饮人开始重新审视“社区餐饮”的价值和意义。
社区店开在住宅区周边,受封控影响相对较小,凭借着低房租、地利优势和日常累积的用户口碑,“抗风险力”也更强。同时,相对宽松的自由度,也让社区街边店更容易在疫情下灵活调整自身的运营模式,比如开设档口、做外摆、增加时段等等。
这两年,社区餐饮品牌也逐渐站上舞台的中心,成为行业的关注点。这其中,包括深耕社区二十多年的“坪效之王”南城香,和疫情期间积极转型为“档口+社区店”的紫光园,以及像稻香村、红荔村、超意兴、袁记云饺、熊大爷、九多肉多等一大批布局社区的餐饮品牌,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都得到了快速成长。
此外,像好利来、鲍师傅、周黑鸭、金戈戈、遇见小面等品牌,也在加大在社区周边开店的比例。连选址挑剔的咖啡品牌们也开始下沉社区,据美团数据显示,2021年咖啡馆在住宅小区的新开门店年复合增长率达71%,远高于购物中心和写字楼。
< class="pgc-img">>△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截至2021年,全国“商户数量在50+”的中大型购物中心只有5300多个,但是全中国城市的社区却至少有10万个,相较于购物中心而言,社区餐饮的房租成本更低、签约时间更久,复购和稳定性也更强,也因此,“到社区开店”正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
< class="pgc-img">>从双主场到全域交付,
“不依赖堂食”的品类抗风险力更强
据夸父炸串创始人袁泽陆介绍,今年上半年的疫情对于夸父炸串的影响并不大,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5月,其北京门店在暂停堂食的情况下,营收依然能够达到正常月份的85%~90%,核心原因就在于其外卖和外带业务的比重很大,受暂停堂食的影响较小。
对于大部分餐饮品类来说,堂食是根本,外卖只是锦上添花。但在疫情来临之后,外卖虽然不能赚钱,但却能救命。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北京老牌粤式海鲜酒楼顺峰平日堂食的客单价都在两三百,在疫情期间积极自救,在外卖平台推出了39元的腊味煲仔饭(原价88元),主打白领人群,销量很快冲到北京地区同类产品的第一;另一个主打韩国烤肉的品牌坦坦大炉也主动求变,在疫情期间上线了韩式蘑菇烤肉拌饭、石锅拌饭等单人或多人套餐,避免了烤肉难以外卖的窘境。
眼下,外卖作为常规配置,已经成为餐饮经营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但非接触经济并非只有“外卖”一条路。外带、零售、抖音直播、私域、团购与团餐,餐饮渠道已经从“双主场”切换到“全域交付”,简单点说,只要场景有需求,餐饮可以进化成任何样子:
今年2季度开始,餐饮品牌集体在抖音直播发力,北京永定门电烤串的一款“118元100只小龙虾”的套餐,在其抖音直播间里就爆卖2万单。“抖音直播+达达/顺丰同城”让不少餐饮品牌在两大外卖平台之外找到新蓝海;
麻六记在5月堂食被禁的时候,开始发力零售类产品,在其直播间里,89.9元的麻六记老坛酸菜鱼累计销售达9.5万单、39.9元麻六记酸辣粉更是狂卖82.6万单;
4月疫情期间,比萨玛尚诺、周师兄、老盛昌汤包等品牌积极开展社区团购;
校园厂矿机关大企业等封闭场景生意稳定,团餐已经成为疫情下难得的避风港……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翟彬供图
尽管“全域交付”的趋势大家都认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零售和团餐对于供应链和B端资源要求很高;而直播、私域都是“技术活”,品牌们对运营人才的储备又不足,因此对于广大中小型餐饮企业来说,实际上真正能做的大概只有两点:
第一,调整选址,尽量不去竞争激烈且房租成本高的购物中心,而是选择在社区、菜市场、超市口等居民区周边开店。
第二,借鉴“紫光园模式”,依照自身实际情况,将门店改造成兼具“堂食+外卖+外带+档口”的全时段社区店,具备“看得见、进得来、买得起、经常买、离不开”的特点,做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食堂”。
< class="pgc-img">>行业大洗牌,
只有“足够差异化的品类”才能活下来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价格敏感度”大大提高了。如今对消费者来说,“可吃可不吃的东西,就不吃了;可去可不去的店,就不去了”;
其次是从“随机消费”转换到“目的地消费”。具体点说就是行为习惯从“先随便逛逛,再决定吃什么”,到“今天想吃什么,就找什么样的馆子”。
这些变化对于餐饮品牌,尤其是购物中心品牌来说影响巨大。那些定位不清晰、客群不精准、产品没特色的品牌,迟早会被“干掉”。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虽然说“洗牌”跟某一品类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竞争激烈,供给冗余、同质化严重的品类,比如快餐、火锅、烧烤、奶茶等,也必将成为“大洗牌”下的重灾区。而数据也支撑这一论证,2021年,全国共有近40万家快餐店被注销,奶茶店有近35万家,火锅也有近10万家被注销。
当下,对所有品牌或者餐饮创业者来说,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想尽办法让消费者记住自己”。
不论是靠“烤肉蘸麻酱”霸榜北上广深的西塔老太太,还是号称“1800万一家店”刷爆小红书的中式茶饮新晋品牌“顽徒”,亦或者频频靠“自黑”承包热搜的蜜雪冰城……这些品牌都在告诉消费者“我们很不一样”,所以说,没有过气的品类,只有不努力的品牌。
而实现品类差异化的方法大概有三种:
第一、瞄准“小众品类”。从去年开始流行的海南糟粕醋火锅、被瑞幸带火的椰乳奶茶、“露营风+咖啡/烤肉”等等,它们的走红都是敏感地捕捉到了微小的流行趋势,然后快速行动,享受了品类的时间红利。
第二、老品类升级。去年开始流行的泰式大排档、韩国大排档等,就是在原有泰餐和韩国料理的基础上,通过场景创新、产品升级的方式,激发了消费者对异国料理的热情,带动了一波流量。
第三、品类微创新。6月北京重启堂食的当天,笔者常去的“破店”北京首店不出意外的开始排队,凭借着“秀场+海鲜+东北烧烤”的微创新,破店坐稳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排队王,在内卷激烈的烧烤市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品类。
写在最后
今年的这波疫情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餐饮不是刚需,菜市场才是”。当疫情发生的时候,餐厅可以关门,但菜市场必须开着。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所以餐饮人们必须清楚两点,第一,餐饮并非不可替代,因为还有菜市场和预制菜;第二,未来没有长红的品类,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认知的餐饮人。
餐饮人必须打破“认知围城”,举个例子,当抖音上还有不少餐饮人在评论预制菜“如何毁掉餐饮行业”时,已经有不少品牌完成了工业化的改造,开始享受着标准化带来的红利;当有人说餐饮应该追求“烟火气和氛围感”的时候,殊不知有不少餐饮品牌已经把自己的店朝着“小店、小桌、小份”的模型调整。
过去半年,餐饮行业的残酷性表现地淋漓尽致,而未来几年,餐饮大概率仍会很难,大洗牌在所难免。无论是即将入场的餐饮小白,还是仍然在坚守的老餐饮人,一定要看清行业走向,对于变化快速调整,持续保持进化的能力,才能做到“适者生存”,最后方可“剩者为王”。
形势下,市场洗牌加剧,餐饮行业进入发展新时期。未来还有哪些潜力品类值得被挖掘?餐饮业又将迎来哪些新趋势?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李金枝。
疫情反复,不确定还在持续,餐饮消费依旧低迷,餐饮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越来越多品类陷入内卷,未来还有哪些潜力品类值得被挖掘?餐饮业又有哪些新趋势?
助力餐饮经营,帮助餐饮人在迷雾中寻找方向。9月7日,红餐网主办的“餐饮品类发展探讨沙龙暨《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发布会上,红餐网联合创始人樊宁、知名战略营销专家、《营销笔记》作者小马宋、百福集团CEO王小龙、未来食创始人余奕宏、乡村基快餐集团董事长李红以直播连麦的形式,探讨了餐饮行业品类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势。
01.
咖啡、火锅、小吃快餐仍是热门赛道
自2021年以来,疫情在全国一直呈现着多点散发频发趋势,受此影响,餐饮业整体营收同比去年略有下滑。大部分餐饮赛道承压、增长乏力的同时,也有个别赛道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比如咖啡、火锅、小吃快餐等。
咖啡品类的火热有目共睹。从万达、同仁堂、中国邮政、中石油、李宁到麦当劳、太二,再到茶饮行业的茶颜悦色、喜茶、书亦烧仙草、甜啦啦,大牌们先后投入到咖啡赛道。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比较看好咖啡品类未来的发展。首先是咖啡制作容易标准化,这就能够保证出品质量。其次是咖啡的消费者消费频次更高,一旦咖啡成瘾,顾客可以一天消费两三次。”知名战略营销专家、《营销笔记》作者小马宋说道。
对此,樊宁和王小龙也表示了赞同。樊宁解释,咖啡具有高复购、成瘾性和社交属性等优势,品类发展前景广阔,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咖啡之外,火锅以及小吃快餐也一直是餐饮创业的热门赛道,疫情背景下依旧吸引着众多企业入局。
“在我看来火锅赛道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一个基本的共识是火锅是最大的中餐赛道,市场规模达5-6千亿元。整个品类的发展并没有停止,也会不断有新的品牌涌现。”王小龙说道。
《中国火锅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火锅市场2021年总收入已达5218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了19.13%,是疫后恢复最快的餐饮品类,预计 2022年收入规模可达5969 亿元,2025年将达8501亿元。
火锅的火热从资本的态度中也可见一斑。近一年,火锅赛道上,巴奴毛肚火锅、珮姐重庆火锅、周师兄重庆火锅等品牌纷纷获得亿元融资。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同一时期,资本对小吃快餐的拥趸也表现明显。红餐大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2年上半年,小吃快餐品类最受关注,融资事件数在整个餐饮赛道中占比高达35.2%。
像粉面赛道,自2021年到2022年上半年的一年半时间里,投融资事件总数超过了30起。尤其在面品类上,资本集中押注面品类的头部品牌,如五爷拌面、陈香贵、马记永、遇见小面等品牌都已完成了两轮及以上融资。米粉的热度则更多集中在湖南米粉以及其他细分米粉品类中。
正如王小龙所言,“如果把历史拉长来看,虽然近几年受宏观市场环境的影响,餐饮行业似乎发展受阻,但整体上许多连锁品牌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它们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增长。”
02.
冲刺IPO、拼规模
中式米饭快餐还有更多想象空间
如上所述,自2021年到2022年上半年,小吃快餐品类最受资本关注,而这其中,中式米饭快餐作为更加细分的一个赛道,市场表现则更加突出。
2021年以来,随着乡村基、老乡鸡、老娘舅等企业冲刺IPO,中式米饭快餐赛道的热度便高居不下。
对此,余奕宏表示,“其实资本对米饭快餐这个赛道的投资并不多,但对乡村基、老乡鸡、老娘舅等龙头企业,却都下了重注。因为中式米饭快餐就是拼规模,只有越过临界点才能做大做强。”
余奕宏也强调,中式米饭快餐领域正呈现新貌。首先是龙头品牌的出现,据红餐大数据显示,目前乡村基集团和老乡鸡旗下门店均已破千家,在门店持续扩张的同时,今年乡村基和老乡鸡也分别向港交所和上交所递交招股书准备上市。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越来越多中式米饭快餐品牌开始成为突破千店的大连锁品牌,中式米饭快餐领域已经出现龙头。”余奕宏表示。
其次,品牌为王、区域有王。“真正有品牌力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这个赛道里的龙头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尤其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是非常明显的。”余奕宏表示,在上海出差时看到大米先生和老乡鸡的门店都大排长龙,相比之下,其他中式米饭快餐门店则颇为冷清。
另外,从门店分布来看,中式米饭快餐品牌大多仍是区域性品牌,较少有实现跨多个区域布局的品牌。比如山东的超意兴,总共521家门店,有494家位于山东地区,还有围绕江浙一带布局的老娘舅,扎根广东的真功夫……他们都在各自区域占地为“王”。
再次,中式米饭快餐领域仍旧四面临敌,上下承压。“米饭快餐是一个跟管理要效益,跟战略要效益的品类,它特别抠成本、抠效益。”余奕宏直言,米饭快餐是所有餐饮品类中经营难度最大的。
同时,中式米饭快餐品牌的竞争对手还众多,像一些中式正餐品牌近年来受疫情承压也开始推外卖套餐,更别提还有预制菜以及类似农夫山泉这样跨界入局快餐领域的。由此看来,中式米饭快餐领域,无论是头部品牌还是小品牌都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
如何突破中式米饭快餐发展的难点痛点?李红分享了乡村基在新形势下的一些做法。为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乡村基和大米先生两个品牌一直都坚持现炒现制,坚持将快餐“正餐化”。不同的是乡村基立于川渝,以川味为基础,大米先生则以湘菜小炒为特色。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于消费者来说好吃是首要的,只有现炒才能保证好吃。乡村基用了26年打造现在的发展模式,我们要做的是深度,让顾客记住品牌特色,这样未来才能发展得更好。”李红对乡村基为何坚持快餐“正餐化”的策略如此解释道。
纵观整个中式米饭快餐领域,未来区域头部品牌将有望向全国市场发起冲锋。且伴随数字化改造日益加深,门店运营效率不断提高;新零售、智能小站等新模式的逐渐兴起等,也为中式米饭快餐品类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结 语
总体而言,近年来餐饮行业有品类表现平平,有品类高歌猛进。对于餐饮经营者而言,机会都在新趋势中,但成功绝不是简单的复制品类和模仿头部品牌的经营经验,而是要结合自身的优势,从新趋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同时也要注意,品类只是基础,餐饮经营不仅要选对有利赛道,还需对自身的人力、智力、专业技能、财力有科学的评估,对整个餐饮业有全局、精准的预判……而这些都还是绝大部分餐饮经营者正面临的大难题。
大题何解?《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为餐饮人正确研判时势、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带来新思路。借助红餐网在行业内十几年的深厚沉淀以及海量专业的大数据,该《报告》精准呈现出餐饮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全面剖析了红餐大数据收录的32000+个餐饮品牌,并对中式正餐、火锅、茶饮、咖啡、烘焙等20余个热门餐饮品类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深入解读。
疫情之下,挑战仍旧存在,但我国餐企的经营韧性也在逐渐增强。未来,在各种资源和力量的加持下,餐饮业必将越来越规范和成熟,行业发展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