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现在年轻人去吃火锅,
为了丰富口味或照顾不吃辣人士,
都习惯性点鸳鸯锅,但在巴蜀之地,
很多有经验的老人是不会吃鸳鸯锅的。
因为鸳鸯锅也称“阴阳锅”,
有人思念去世的亲人,
就会在半夜时分找一个阴气汇聚之地,
支起一口鸳鸯锅,
如果去世的那个人同样思念他,
便会现身一起来吃。
死人吃白汤,活人吃红汤,
吃完这顿火锅之前,
阴阳相隔的两个人就能短暂相见。
但如果活人吃了白汤,
便是与死人结了鸳鸯,
从此阴阳不分…
这是一部网络小说的故事梗概,也是最近网上特别火的一个段子,网友笑称:“重庆人为了不让外地人吃鸳鸯锅,真的是很努力了!”
01
毕竟,
你要是跟一个重庆人出去吃火锅,
他说一句“行吧,
微辣就微辣吧”,
一定是非常非常宠你了!
< class="pgc-img">>中华美食千千万,
唯有火锅是真爱!
炎炎夏日暑气未消,
正是吃火锅的好时节(其实一年也就三百六十多天是吃火锅的好时节吧)。
中华地大物博,
文化博大精深,
关于火锅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种类。
< class="pgc-img">>川渝火锅以辣著名,
酷爱毛肚,
一口下去辣得人火气上涌只想引吭高歌。
< class="pgc-img">>老北京的涮羊肉火锅,
铜锅碳火,羊肉鲜嫩爽滑,
美滋滋。
福建浙江的八生火锅,
八种生料花样迭出,
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字,营养价值极高,滋补好能手。
潮汕牛肉火锅,白汤肥牛,不吃藕不知道牛肉还有这么多讲究!
还有上海什锦火锅、湖北野味火锅、山东羊汤火锅…
不行了,哈喇子留下来了。
02
说起火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long long ago,
在南京朝墩头遗址出土了一件罕见的四足双层方陶鼎,
经考证是与龙山文化特征相似,
下面一层点火,
上面一层煮食物,
跟咱们今天的火锅无异。
< class="pgc-img">>也就是说,
新石器时代,
咱们就已经有火锅了。
< class="pgc-img">>商代的出土文物中,
有盘鼎,
也是用来煮火锅的。
< class="pgc-img">>兽面纹青铜温鼎,
就是一个奢华版的火锅。
< class="pgc-img">>这是西周的井姬独柱带盘鼎。
< class="pgc-img">>战国晚期已经出现了鸳鸯锅。
< class="pgc-img">>西汉江都王刘非墓中出土了分格鼎,
跟咱们现在的火锅已经很像了,
而且在这个鼎旁边,
还发现了两个盛小料用的碗。
< class="pgc-img">>辽代的壁画中还发现了少数民族同胞涮火锅。
(这张图是拓印临摹,原画已经模糊不清了)
南北朝时期,
有明确记载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而且不同地方的人口口味也大不相同。
古代对火锅的叫法有很多种,
有对器具进行称呼的“五熟釜”,
大概就是上面那个五宫格火锅,
《三国志》里记载曹丕最爱吃这个;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这里的小火炉就是指火锅,因其烹饪方式而称“温炉”;
还有称“古董羹”的,
因为食材放进锅中沸水会有“咕咚”一声响;
清朝称火锅为“热锅”,
上了宫廷御膳食谱,
乾隆在嘉庆元年大办千叟宴,
请70岁以上老人吃饭,
就用了一千五百多个火锅,
参与宴会的人吃完还作诗,
写了3497首,为古今宴会之最,不好意思,没有上课本的。
(乾隆御用火锅)
03
在关于火锅的诗词上,
对它描写最为传神的当数宋代。
宋代词人林洪在《山家清供》讲述了自己在武夷山拜访隐士的一件轶事。
当时山上漫天大雪,一只野兔飞奔于山岩之中,被雪滑倒滚了下来,被林洪抓了,林洪问隐士止师会不会烤兔肉。
止师说:“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侯汤响一杯后 ,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
林洪照做了兔肉火锅,拨动肉片,色泽鲜亮犹如云霞,于是起名“拨霞供”,并作诗:
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
这锅“拨霞供”,至今还是河南传统名菜。
元世祖忽必烈当年行军中,
饥肠辘辘要吃羊肉,
正当伙夫宰杀羊羔时,
部队却有军情来,
必须马上开拔,
但羊肉难熟,
耗时太久。
伙夫急中生智,
将羊肉切成薄片涮入锅中,
搅上几下便熟了,
忽必烈吃饱后旗开得胜。
从此涮羊肉火锅便成了忽必烈最爱,
也就流行开来。
元明清三代皆都于北京,
老北京涮羊肉自然成了三朝的流行菜,
康熙乾隆办了四次千叟宴,
次次都有涮羊肉。
< class="pgc-img">>04
火锅还是社交利器,
所谓"围炉聚炊欢呼处,
百味消融小釜中",
天南地北、古今中外,
火锅以其丰富多变的口味和不断创新的做法受到了无数食客喜爱,
无论是白汤红汤、鸳鸯母子,
都各有其风味,
< class="pgc-img">>试问谁能不爱火锅呢?
虽然吃下去的每一口都将变成肥肉牢牢地抱着肚子,但火锅,
这辈子是不可能戒掉的。
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鸳鸯火锅解决不了的呢?
如果有,那就两顿!
>锅一般是指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各类食物的烹调方式,同时,亦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类似的料理,但主要在东亚地方特别盛行。
火锅现吃现烫,辣咸鲜,油而不腻,解郁除湿,适于山川之气候,今发展为鸳鸯锅,麻辣、清淡各别,各取所需,根据个人的喜欢加不同的汤料、食物。可以说,火锅如今已成为全民皆喜的“餐饮”了,不过,还是会带有浓浓的地方特色。重庆人吃火锅,鸭肠和毛肚是少不了的,而成都的火锅,若是点辣锅,那上面绝对会飘一层青椒。
< class="pgc-img">>那么,古人吃不吃火锅呢?
吃的,不过他们用的锅可比现在要“昂贵”的多,是青铜鼎。
说到“鼎”,很多人立马就会想到一个三足而立的大器皿,这在考古中常有发现,也是古人用来祭祀用的器皿。不过,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做饭。它的方便之处在于,不需要撘什么灶台,直接将柴火塞到鼎的下方,火点燃后,直接就可以开始操作了。
这种原理和现在的吃火锅,简直就是同出一辙嘛。只不过,现在更讲究环保,用的都是无烟的燃料。古人吃火锅是有实物证据的,并非后人臆想。很多出土的鼎,在它的下方就有发现被火烧烟熏的痕迹,只不过在古时,古人没将这种方式称为“火锅”罢了。
< class="pgc-img">>这里,我们再来说说古人的“狗肉火锅”,不过先声明下,这里只是陈述一个考古发现,没有任何引导的意思。
2010年11月的一个考古发现,轰动了媒体,大家由此更加相信。原来中国人的“好吃”的确是一脉相承。在对陕西咸阳机场进行二次考古中,考古工作人员发掘出一个战国时期的秦墓,距今已经有2400年的历史。墓的壁龛中,有青铜鼎一件,青铜钟一件,以及漆器残件一件。
这些陪葬品,应是那个时期的常见物品,不过,有一点却是不常见,就是这个青铜鼎里有骨头汤,后来专家就鉴定这是何种动物的骨头,原来是狗狗的,所以,其在圈内就得了一雅称“狗肉火锅”。这个鼎有20厘米高,带个盖,腹径大小为24.5厘米。
< class="pgc-img">>不过,这并非是第一次发现古人用鼎做“火锅”,最早在商代的墓葬考古中,就有此类发现。1974年至1975年,在对陕西宝鸡市茹家庄的两座西周古墓进行发掘中,二号墓中就出土了一只鼎,造型非常特别,只有一只足,这只足是圆柱形,在这只鼎底部中央支撑着。
这只鼎放在一个三足的盘上,鼎上还有铭文“白乍井姬鼎”。经考证,这和那些普通做饭的鼎不同,这就是那时的“火锅”,盘中可以放置炭火,而且,还方便同时将火源与菜品一起放于桌上。不过,这只出土的鼎,容量不大,将菜都放满了,也就够一个人食用的,所以,可以推测古人其实是分餐的。
一人一只鼎,也蛮其乐融融的。
< class="pgc-img">>当然,除了“小火锅”,汉代还出现了“鸳鸯火锅”。考古中就发现,汉魏时期的“火锅”已经相当普及,不但大家都吃,而且,吃的花样并不逊色于现在。至于这个盛器,也不局限于青铜鼎,而是有了铁制或者陶制的“锅”。那时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口味,来选择不同的汤料,于是,就有了“鸳鸯火锅”。
南京博物院就曾于一次考古中,发现一只分格鼎,出土于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墓,墓主是西汉的江都王刘非。这只鼎可以直接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刘非不但喜欢吃火锅,而且,还吃的是“鸳鸯火锅”,这只分格鼎,就是将鼎内的空间给隔开了,可以避免不同的味道串味。
这和现在的鸳鸯火锅是一样的原理,酸甜苦辣咸五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蘸料。这只鼎有五格,中间一个圆格,外围一圈有4格。
< class="pgc-img">>可见古人为了吃,也是蛮拼智慧的,想于一餐中,吃遍所有的味道。在这鼎的旁边,还有两套“染器”,这就是古人吃火锅时用来盛放调料的盘子,有盘状,也有杯状。若是带有加热装置,就成了“染炉”。从出土的染炉也可看出,汉代人吃火锅时,会将调料加热,然后,再蘸着吃。
其实,各地出土的文物中,均有发现“火锅”。2007年在湖北郧县的上宝盖遗址中,就发现了一只陶质火锅,是只鸳鸯火锅,和现代的设计完全一样,它的年代属于西汉时期,可见那时的鄂西人也是吃火锅的。
< class="pgc-img">>那么,重庆人是何时爱上火锅的呢?
这也有文物证明,云阳的一座2000多年的汉墓中,就出土一件釉陶质釜灶,相当于现在的烫火锅。不过这只“火锅”不是墓主人生前用过的,是根据实物制作的原样大小的随葬品。中国的先人们从不会在“吃”上委屈了自己,所以,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都会带有吃的烙印,这其实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资料:
【《中国“火锅”发展史》、《中国考古大发现——鼎》】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火锅是非常受现代人喜爱的吃法,毕竟它不需要复杂的制作工艺,就可以吃到样式繁多的美食,那么,古代人吃火锅吗?假如把火锅简单理解为“用锅烧水涮食物吃”,那中国火锅的历史就非常悠久了。
据说最早用文字记载火锅吃法的古籍是《山家清供》。用筷子夹着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汤水中一撩拨,最后再蘸上调味汁水,鲜美异常。这一吃法和形式都很接近现代的火锅。不仅如此,它还有个极美的名字,作者林洪在涮肉时,看着食材在汤里翻滚,肉片色泽宛如云霞,形容道:“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这便是“拨霞供”的由来,此诗句与兔肉火锅一起流传了几百年。
林洪在书里面提到两次吃火锅的场景,一次是在福建的武夷山,于是《寻味上海》闽南大厨毛似平结合武夷山的红菇,烹制“拨霞供”的汤水,最后呈现效果上与晚霞呼应。
《寻味上海》,与这座城同滋共味。更多美味故事,尽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每周四、周六晚22:30《寻味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