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摩登思南 官方图
昨天起,摩登思南第四季“SINAN Modern Age Season IV”在上海思南公馆开始了。其以人文、艺术、科技相融合的系列文化活动,探索一段“摩登未来”的旅程,开启“全场域、全感官、全互动”沉浸式旅程,邀请公众在思南感受艺术的未来边界,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未来功能。
“摩登思南第四季”将以“奇境思南·光影之旅”互动灯光展(2019.11.29-2020.1.12)作为主轴内容,借由艺术的未来边界探索摩登的未来方向,将艺术与科技进行跨领域结合,将艺术与公共空间进行创新性互动,用一系列“发光的艺术”在思南这个百年历史人文街区共建“奇境”。
本次互动灯光展共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8位光影艺术家及2组新媒体艺术团队,在思南全场域呈现10个点位的新媒体光影艺术及灯光互动装置。作品包括2组亚洲首展的国际级作品、3组上海首展灯光作品、2019年悉尼灯光节上获得票选第一的灯光装置、以及4组为思南公共空间全新定制的思南限定灯光作品。
< class="pgc-img">>图说:摩登思南 官方图
其中,位于思南沉思广场的作品《泡泡与魔法师》(Bubble Magician)由中国新锐灯光艺术家刘洋&杨璐创作,刘洋是国内公认的灯光艺术装置创作第一人。本次展览是该件作品在“2019悉尼灯光节”上荣获票选第一后首度在上海亮相。这件超高颜值互动装置让人们在现实中体验魔法,当人们在装置前轻轻吹气,数百个圆形的泡泡仿佛被注入了灵魂一样,逐渐闪烁亮起,在空中幻化出一片柔和的魔力光芒,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梦境之中。
由澳大利亚艺术团队 Amigo&Amigo创始成员Simone Chua带来光影互动作品《蘑菇森林》 (Shrooms),和来自加拿大 The collective Iregular创始人、艺术家 Daniel Iregui的光影互动作品《冻住的月亮》(MOON)均为亚洲首展。《冻住的月亮》创作团队的合伙人曾工作于国际新媒体顶尖中心蒙特利尔 MOMENT FACTORY,该作品以烟幕与光描 绘出月球表面,当体验者进入这个作品空间将会听到来自 NASA 宇航员采集的来自月球上的声音,体验者可以通过双手触发智能感应装置控制光线的轨迹,自主创造出阴晴圆缺。该作品极具艺术性及互动性,可以让体验者充分感受到艺术与科技结合带来的魅力。
< class="pgc-img">>图说:摩登思南 官方图
思南公共空间一直被视为上海的人文客厅。这间客厅未来将以什么面貌来代表和展现上海这座飞速发展的摩登城市?“摩登思南第四季”试图用“老上海摩登西餐厅”的回归和全新打造的“思南感官客厅”以及系列文化思南品牌活动来回答这个问题,开拓城市公共空间的未来功能。
老上海西餐是许多老克勒的回忆,每年摩登季的“老上海摩登西餐厅”也是“懂经”人士的必去之地。本季“老上海摩登西餐厅”仍以限定快闪的方式回归。罗宋汤、炸猪排、麦乳精、奶油小方等经典菜式不仅还原了近百年前上海中西合璧改良版的西餐口味,也令公众在海派传承中感受始终不变的包容并蓄、敢于创新的摩登精神。
如果说西餐厅是对海派摩登的传承,那么,“摩登思南第四季”为公众全新打造的思南感官客厅则是思南对城市公共空间未知互动领域的探索。同时,借助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诗歌展览、音乐工作坊、味道市集、光绘思南摄影工作坊、会唱歌的植物等系列活动和艺术装置将以“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触得到”等触达五感的互动形式在这个空间发生。
< class="pgc-img">>图说:摩登思南 官方图
摩登的未来,是对城市现代性的无限想象。这里的艺术交互不仅仅是科技冰冷的感官刺激,更是与人们的情感与知觉产生互动;这里的人文活动也不仅仅是单向文化输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共创、共建。“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跟随摩登之光,摩登未来的生活方式,是人文、自然与城市链接起来产生共鸣和羁绊。
同时,“摩登思南第四季”积极为“夜经济”发力,开拓“夜空间”,打造“夜文化”。不仅着力打造夜间灯光互动艺术展览,更用思南各具特色的业态营造多元夜生活体验,促进思南周边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繁荣,打造一张靓丽的上海名片。(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提到西西里肉酱芝士烤饭、茄汁猪排蛋包饭、意大利牛肉浓汤……你会想起哪家西式简餐店?不少上海的80后、90后会不约而同脱口而出:“玛格萝妮”。
这家名为“玛格萝妮”的连锁西餐厅,在网上也被称为“上海小囡的西餐启蒙”,“人均60吃到扶墙的平价西餐店”……如今在全上海有7家,基本都在居民区、商务区附近。“元老级”门店位于虹口区昆山路,开了22年,成为很多上海人记忆里的味道,左邻右里也早已把这里当作老友聚会、聚餐的“固定打卡点”。
就在最近,它的落地窗前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闪亮招牌:“昆山·玛格邻聚荟”。招牌的名称,出自餐厅楼上的居民林琴怡。每月的15日,在这扇落地窗里,成为昆山居民区固定议事的地方。
一家深居弄堂22年的网红西餐厅,如何与社区产生了深度链接?
西餐厅与粉丝的双向奔赴
“玛格萝妮”的店主董欢,1992年去日本,曾在西餐厅里兼职。当时,日本西餐厅里的精细化管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厨房操作、调料配比、垃圾堆放等都有统一的手势。
5年后回国,对餐饮颇有兴趣的董欢放弃了原先从事的建筑领域,试着盘下一家中餐厅,用日本学来的理念经营管理,没想到天天排长队。那时候,必胜客也刚进入中国,受欢迎的同时价格也颇有些昂贵。“何不开一家让大家吃得起的西餐厅?”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玛格萝妮”正式开业。
2014年,董欢的女儿董佳尔从美国留学回来后,也加入了父亲的餐饮事业。尽管这几年受到疫情影响,餐饮业生存艰难,但凭着老粉丝们多年的支持,“玛格萝妮”一直坚持了下来。
说起昆山路这家“元老级”门店,董欢父女的故事一天也说不完。“那就是和周边居民形成了家人一样的感觉。”
有位老奶奶,在自己的丈夫临终前,特意来店里为他买了最后一顿西餐,因为那是他“心心念念的东西”;有一些海归年轻人,会跑到店里来,问店员:“你们还认识我吧?我是当年那个常来店里的10岁小朋友啊!”店员看了半天,眉眼还真似曾相识;董欢父女也热心,看到有些周边老人买的粮油米面扛不动了,就请店员帮他们搬回家……
住在店铺楼上的林琴怡还记得,自己的父亲当年也是个“老克勒”,最喜欢的就是来这里吃西餐;如今,她也经常喊上一帮老姐妹在这里聚会,或者自己晚上在这里吃一顿再回家,“鸡翅、比萨味道也是很好的,价格也可以接受。”
北外滩街道昆山居委会,就在离“玛格萝妮”餐厅不远的地方。两年前,在居委会的邀请下,董佳尔就利用自己的设计专长,为居民区设计了LOGO,还把餐厅的场地免费借给居民区开展活动。居民们在这里集体制作比萨和饮料,然后将他们送给坚守在疫情防控岗位的志愿者们手上。
西餐厅里的居民议事平台
近日,原本设在长安小区里的昆山居委一楼会议室因“美丽家园”改造无法使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冬妹第一时间想到了“玛格萝妮”。“那张时尚长桌还配有投影设备,能做会议室吗?”
黄冬妹的提议立即得到了董欢父女的响应,他们非常愿意把餐厅的一个包间无偿贡献出来作为昆山居民区的议事会议室。“既然是居民会议室,何不给它取个名字?”党员于宏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于是黄冬妹在党员志愿者微信群中,发起了一场为议事会取名的“头脑风暴”,昆山党群之家、昆山港湾、昆山居民交流站……大家在“线上”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最终,曾是语文老师的林琴怡提出的“昆山·玛格邻聚荟”得票最多。
林琴怡解释:“远亲不如近邻,既然做了邻居,大家就要互帮互助。作为党员,我们也要积极带头,在昆山·玛格邻聚荟的议事平台上服务好更多小区居民。”董佳尔又为议事会设计了LOGO。“昆山·玛格邻聚荟”议事平台就此诞生。
居民们第一次来此议事,就议出了名堂:昆山路103弄小区建于1982年,共有6个门洞,居住着约80余户居民。小区的“前身”是学校的职工宿舍,因此也被居民亲切地称呼为“教师楼”。由于小区公用面积不足,外来租户增多等因素,长期以来飞线充电是困扰小区居民的“老大难”问题,虽经多次整治,始终无法根治这个“顽症”。
居民楼后面,有一个堆放杂物的过道。黄冬妹提议:“能否把这个过道改为车棚?”居民们听了都觉得可行,董欢父女还主动请缨参与设计。
于是,昆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小区居民和物业,最终在虹口区房管局、北外滩街道房管办的支持下,决定在“迷你小区”里实施充电桩停车棚改造项目。
推动“居民区治理”走向“街区治理”
经过董欢父女和103弄小区居民代表共同商议,大家给停车棚取名为“103弄彩虹亭”。董佳尔为车棚墙面设计了以彩虹为主题的彩绘墙。
昆山路老街上的芳琴花卉店,就在103弄小区对面,看到隔壁邻居“玛格萝妮”积极参与小区治理,店主方念武也主动向黄冬妹提出,要为彩虹亭改造出力,他无偿为小区提供了红掌、幸福树、绿萝等各类绿植花卉,为彩虹亭的改造“锦上添花”,还表示会一直“帮忙养护这些花草”。
“103弄彩虹亭”改造前后对比
在“103弄彩虹亭”施工过程中,昆山居民区党总支、物业、居民、沿街商铺商户等都是现场的“常客”,全程监督施工过程、彩绘墙画面讨论、停车顶棚颜色由蓝色改为白色、车棚安装路灯、车棚绿植美化.....一项项暖心的细节和举措,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中不断完善。
记者采访当天,董欢父女和很多居民一起,正在一起为彩绘墙涂色。大家边涂色边聊天,俨然是老熟人了。
如今,在“昆山·玛格邻聚荟”议事平台的基础上,昆山居民区党总支形成“议+N”工作制度,将平台的议事会功能拓展延伸为协调会、座谈会、评议会……还将融入社区各类活动、讲座、培训等,真正将其打造成为民用、民治、民享的多功能平台。经过集体商议,社区将每月15日定为“邻聚日”,在此平台上引导党员、骨干志愿者和热心居民共同加入小区楼组治理中,打造楼组自治特色品牌,提升小区治理能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俞祖成认为,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于,推动社区治理从原有的“居民区治理”走向“街区治理”。这里所谓的“街区治理”,旨在强调激活社区围墙内外尽可能多的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意识和行动效能。“玛格萝妮”西餐厅与社区居民的深度互动、双向共赢,是上海街区治理新场景的生动演绎。此外,对于商家而言,社区居民是其最稳定、最忠实的客户群体;对于居民而言,社区商业是其实现便利生活的重要保障。处于社区围墙外的沿街商铺,包括其他驻区单位,应牢牢树立并努力实践“社区的商铺,商铺的社区”之理念。
图片由周楠 摄、受访者提供 视频由北外滩街道 提供
来源:作者:周楠
说:摩登思南 官方图
昨天起,摩登思南第四季“SINAN Modern Age Season IV”在上海思南公馆开始了。其以人文、艺术、科技相融合的系列文化活动,探索一段“摩登未来”的旅程,开启“全场域、全感官、全互动”沉浸式旅程,邀请公众在思南感受艺术的未来边界,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未来功能。
“摩登思南第四季”将以“奇境思南·光影之旅”互动灯光展(2019.11.29-2020.1.12)作为主轴内容,借由艺术的未来边界探索摩登的未来方向,将艺术与科技进行跨领域结合,将艺术与公共空间进行创新性互动,用一系列“发光的艺术”在思南这个百年历史人文街区共建“奇境”。
本次互动灯光展共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8位光影艺术家及2组新媒体艺术团队,在思南全场域呈现10个点位的新媒体光影艺术及灯光互动装置。作品包括2组亚洲首展的国际级作品、3组上海首展灯光作品、2019年悉尼灯光节上获得票选第一的灯光装置、以及4组为思南公共空间全新定制的思南限定灯光作品。
图说:摩登思南 官方图
其中,位于思南沉思广场的作品《泡泡与魔法师》(Bubble Magician)由中国新锐灯光艺术家刘洋&杨璐创作,刘洋是国内公认的灯光艺术装置创作第一人。本次展览是该件作品在“2019悉尼灯光节”上荣获票选第一后首度在上海亮相。这件超高颜值互动装置让人们在现实中体验魔法,当人们在装置前轻轻吹气,数百个圆形的泡泡仿佛被注入了灵魂一样,逐渐闪烁亮起,在空中幻化出一片柔和的魔力光芒,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梦境之中。
由澳大利亚艺术团队 Amigo&Amigo创始成员Simone Chua带来光影互动作品《蘑菇森林》 (Shrooms),和来自加拿大 The collective Iregular创始人、艺术家 Daniel Iregui的光影互动作品《冻住的月亮》(MOON)均为亚洲首展。《冻住的月亮》创作团队的合伙人曾工作于国际新媒体顶尖中心蒙特利尔 MOMENT FACTORY,该作品以烟幕与光描 绘出月球表面,当体验者进入这个作品空间将会听到来自 NASA 宇航员采集的来自月球上的声音,体验者可以通过双手触发智能感应装置控制光线的轨迹,自主创造出阴晴圆缺。该作品极具艺术性及互动性,可以让体验者充分感受到艺术与科技结合带来的魅力。
图说:摩登思南 官方图
思南公共空间一直被视为上海的人文客厅。这间客厅未来将以什么面貌来代表和展现上海这座飞速发展的摩登城市?“摩登思南第四季”试图用“老上海摩登西餐厅”的回归和全新打造的“思南感官客厅”以及系列文化思南品牌活动来回答这个问题,开拓城市公共空间的未来功能。
老上海西餐是许多老克勒的回忆,每年摩登季的“老上海摩登西餐厅”也是“懂经”人士的必去之地。本季“老上海摩登西餐厅”仍以限定快闪的方式回归。罗宋汤、炸猪排、麦乳精、奶油小方等经典菜式不仅还原了近百年前上海中西合璧改良版的西餐口味,也令公众在海派传承中感受始终不变的包容并蓄、敢于创新的摩登精神。
如果说西餐厅是对海派摩登的传承,那么,“摩登思南第四季”为公众全新打造的思南感官客厅则是思南对城市公共空间未知互动领域的探索。同时,借助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诗歌展览、音乐工作坊、味道市集、光绘思南摄影工作坊、会唱歌的植物等系列活动和艺术装置将以“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触得到”等触达五感的互动形式在这个空间发生。
图说:摩登思南 官方图
摩登的未来,是对城市现代性的无限想象。这里的艺术交互不仅仅是科技冰冷的感官刺激,更是与人们的情感与知觉产生互动;这里的人文活动也不仅仅是单向文化输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共创、共建。“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跟随摩登之光,摩登未来的生活方式,是人文、自然与城市链接起来产生共鸣和羁绊。
同时,“摩登思南第四季”积极为“夜经济”发力,开拓“夜空间”,打造“夜文化”。不仅着力打造夜间灯光互动艺术展览,更用思南各具特色的业态营造多元夜生活体验,促进思南周边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繁荣,打造一张靓丽的上海名片。(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