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Tech星球,作者 | 林京
刘静是北京一家湘菜馆的主管,如今她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观察每桌顾客的需求,如果顾客用餐过程中,需要加饮料或加菜,便是她推销“写评论赠周边产品”活动的最好时机。她会告诉顾客:在平台上给餐厅打五星,并写简短评论,便可以免费获得店内的一些甜品、冰粉类产品。
刘静所在的湘菜馆在大众点评的分数是4.8分,除了维系高分之外,她更担心的是有顾客给低分,“如果顾客给3.5颗星,对餐厅来说,就是低分,出现一次我便会被扣300元”,刘静告诉Tech星球。
对餐饮企业而言,线上运营的重要一环便是评分。高的评分通常意味着,餐厅在平台上享有更高的权重,尤其对商场、旅游热门城市的餐厅而言,这也是影响顾客用餐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如今一身反骨的年轻人,开始勇闯3.5分这样的低评分餐厅。在被一些高客单价、口味不佳的餐厅“创飞”后,他们在平价、没有精致装潢的低评分店铺内,获得了超出预期的菜品体验,纷纷奔走相告推荐。
“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等话题,屡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在这背后,是消费更加理性的年轻人,对虚假高分餐厅的一次集体抵抗。
10万激励员工、推霸王餐,餐厅为拉高评分有多拼
餐饮企业提升评分的方法非常内卷,在南京经营火锅、西餐等多种餐饮业态的高磊对此深有感触。
餐饮企业通常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或者去平台官方购买推广费用,提升线上店铺运营水平,高磊向Tech星球表示,但大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只能实现短期流量上升,且要定期去配合推出低价套餐或者参加一些促销活动。
比如,他曾购买过每日1500元的推广费用,一个月便要花费45000元,短期内效果明显,客流能增加30%~50%,店铺分数也迅速提升,但再过半个月,又没有效果了。“花钱买流量这个事情挺迷的”,在高磊看来,这对餐饮企业而言无异于“饮鸠止渴”,难以长久。
现在餐厅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对顾客进行餐前、餐中和餐后回访,但需要挑选店内机灵一点的员工,或者是职级高的员工去做。高磊强调,这是因为,餐厅评分取决于口味、服务、环境、价格等多个维度,如果引起顾客反感,反倒是弄巧成拙。比如,当顾客要点饮料的时候,员工去提示他们给餐厅收藏、评论能够免费获得饮料,通常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小。
另一种形式则是霸王餐。像大众点评的V7、V8用户,是中奖霸王餐的高频用户,且他们也是餐饮企业争抢合作的目标。
今年升级为V7之后,张越便收到了很多商家合作邀请。这些商家以连锁餐饮企业为主,其中甚至包括逼近万店规模的麦当劳。如果距离较远,餐饮企业会承诺报销车费,有些旅游热门城市的餐饮企业更加内卷,还会额外给达人包一个红包。
张越曾受邀参加去一家新开的麦当劳门店吃霸王餐,然后写评论,邀请他的门店经理表示,门店月底有考核,如果未达标将会被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餐饮企业不能明确说给好评,只能说给评论,因为一旦出现“好评”字眼,是被平台明令禁止的,只要用户投诉,餐饮企业便会受到处罚。
相比于V7、V8用户,现在探店达人更火,张越说,“一个头部探店达人,就可以带火一个餐厅。”
当一些餐厅在绞尽脑汁提升分数之时,另一些餐厅的重心则是删差评。一位在此有过多次经历的用户向Tech星球表示,这通常会出现在4.8~5.0分的大型连锁餐厅,店内员工会频繁打来电话,通常说辞都是,如果无法删除,员工就会被扣工资,这让他感到很尴尬。
在评分运营管理上,餐饮企业会设置不同的奖惩措施。高磊店内设置的奖金是:当月门店如果没有差评(2.5颗星及以下),所有员工奖励500元。如果出现差评,员工找顾客解释最后更改,奖金是200元。
高磊透露,算下来,每个门店成本每月在1.5万元到2万元,全年大约投入12万元。相比一味的罚款,高磊认为奖励机制,更能激励员工提升餐厅的评分。
报复性打卡,年轻人挤爆3.5分餐厅
不是5分餐厅吃不起,而是3.5分餐厅更具性价比。煞费苦心去经营高分餐厅的老板们大概不会想到,这届年轻人开始报复性打卡低分餐饮。
3.5分餐厅的出现,也将《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再度带火。他曾在一档谈话节目中提到,一些口味不错的餐厅,评分通常在3.5分到4分。
据一位餐饮老板向Tech星球介绍,一般餐厅开通线上店铺之后,基础分就是3.5分,除非有差评,会让餐厅分数下降,如若没有进行线上运营,则会维持在3.5分。
田甜是资深美食爱好者,也是大众点评V7用户,以她的经验来看,3.5只是一个大概的平均值,她过往经常去吃的很多口味不错的餐厅,分数都没有达到4分。这些餐厅一般都是经营3~5年的老店,门店已经有稳定的客源,且复购率较高,餐厅老板大概率根本不擅长运营线上评分系统,甚至都没有入驻线上平台。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有调性的私房菜,田甜介绍,比如一些中式居酒屋,追求的是全方位品质,餐品口味也不错,但价格一般较为昂贵,用户评分并不高。但高溢价背后,用户其实是在为餐厅环境、服务买单。
一位店铺3.8分的餐饮老板告诉Tech星球,今年新店开张后,很多运营团队找过来合作,都被她拒绝。目前,门店主要靠一些忠诚度比较高的老客户获得稳定收入,她表示,餐厅评分运营由多维度决定,比如顾客评论密集度,并非10个人给5分,平均分就是5分。如果人少,分数也是会低的。而且店铺要定期上一些超低折扣套餐,否则也会分数低。
事实上,低分餐厅爆火背后,还源于近两年很多网红探店达人,他们靠探店低价餐厅博取更多流量关注,无论视频的结尾是“好吃”带来的反差感,还是“踩雷”引起网友吐槽,都帮助博主视频增加点击率。
除此之外,在热门旅游城市和县城区域,高分餐厅已经并非是用户用餐决策的首选因素。
以田甜所在的浙江区域为例,很多海鲜大排档老板通过疯狂的霸王餐形式,让店铺分数迅速提升,吸引外地游客。“但其实,这些餐饮老板用的很多海鲜,我们当地人都不了解,他们请了一些外地厨师,做出了一些本地人都看不懂的菜肴”,田甜说,最地道的地方美食,往往并非是所谓的高分餐厅,而是藏在街头巷尾。
很多县城餐厅也并不注重评分运营。县城餐厅老板王勇向Tech星球介绍,“相比一二线城市,县城其实就是巴掌大点地方,开个车很快就能绕城转两三圈,谁家好吃,谁家不好吃,当地人都知道,靠味道、靠实惠,就够了。”
以前县城也有餐饮老板会邀请很多大V用户,通过霸王餐形式提升评分,但效果一般,现在几乎没有再出现,王勇介绍,因为下沉市场用户喜欢刷短视频,现在县城餐饮营销里比较火爆的是,新店开业会批量请百余个探店达人,目标是在同城推荐的算法机制下,让县城所有的用户都能够刷到餐厅。
餐厅评分还值得信吗?
3.5分餐厅的走红,让餐饮评分体系的信任度,再度引发讨论。
一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评分虚高的餐厅,真假难辨的探店视频,让用户频繁“踩雷”,尤其是,当用户参与到好评返现或者写评论参与店内抽奖等活动时,自然也会开始怀疑高评分的真实性。
作为资深的美食爱好者,田甜就总结了很多经验,通常一些新开的门店,如果突然很多人种草,满屏清一色的评论,大概率是商家花钱进行的有组织宣传。在甄别餐厅时,她从来不粗略看哪项指标,而是一条条抠评论、看图。“哪些是宣传图、哪些是盗图,我现在都能一眼辨别。比如,重复出现的文字,图片角度一摸一样,图片像素已经被压缩的模糊不清。”
在餐饮老板高磊看来,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些选址比较偏僻的餐厅,以及商场里面的餐厅,还是非常依赖评分,去吸引消费者。很多5.0分的餐厅,基本都在开在商圈里面,人均消费400元以上,也并非菜品口感多好,而且通过高端装潢,去打造的用餐环境、服务理念。
但消费者的需求在发生变化,他们更加理性、更加追究性价比。尤其是,现在年轻人还掀起一阵反向消费潮,在消费过程中,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名牌、奢侈品等高价商品,而是更加注重商品本身的实用性。
在餐饮场景里亦是如此,高磊说,因为商场里面不允许明火,所以很多高分餐厅其实都是预制菜,用户很容易出现花了高价钱,但菜品口感一般的抱怨。相比之下,而一些平价餐饮店里,都是后厨师傅现炒现做,主打的就是好吃实惠。
不过,3.5分餐厅更像是一趟“挖宝藏”的过程,存在于少数餐饮企业之中。正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低于3.5分的餐厅就不建议尝试了,就像豆瓣6.5分的影视剧,有时候确实藏着一些小众好片,但是豆瓣3分的,一定是烂到令人发指。”
(备注:文中皆为化名。)
源:银杏科技
“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
这个冬天,哈尔滨凭借贴心服务吸引了大量南方游客,成为继淄博后又一大文旅标杆。同时,自此开始的冬季旅游热也掀起了各地文旅局的内卷。空前的热度,源自于无数当地商家与外地游客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
“今年我们尔滨突然火了,更多游客通过平台找到我们,收获的线上反馈评价也越来越多。”一家地锅鸡烧烤店的店长对哈尔滨的爆火感触很深,数据是最直接的证明,“12月初我们线上还只有3.8分,到12月底,我们已经有4.4分了。”
烧烤店的评分升级并非个例,数据显示,仅2023年12月,就有超500家这样的哈尔滨本地小店通过提升运营能力,承接住源源不断的客流,同时实现了评分的节节攀升。
然而另一边,3.5分饭店的热度高涨却令人啼笑皆非。年轻人深谙各大平台刷分刷好评的潜规则,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以一种反叛心理探寻实则是平台评分“普通水平”、但被热点包装成低分的3.5分餐厅。
事实上,过去几年,当年轻人涌入菜市场、社区健身房图书馆,爱上反向旅游、服装批发市场的时候,我们就该意识到,一股“反精致”浪潮已经开始了。
“3.5分饭店”仅仅是上述浪潮的又一次集中体现。
然而,对消费者而言,随时开盲盒并非挖掘美食的长久之计。如何正确认识评分体系、普通分数和高分的差别,让“普分小店”里的高分潜力股被发现,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3.5分饭店爆火背后?
前段时间,“年轻人报复性挤进3.5分餐厅”的词条刷屏网络,如此“叛逆”的消费热潮兼具话题性和娱乐性,很快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并被媒体争相报道,推向高潮。
消费者反向选择“3.5分餐厅”究竟何故?
一个重要原因是年轻群体“反精致浪潮”的崛起。
随着Z世代大规模成年走上工作岗位,年轻消费者群体规模和购买力不断增强,他们正快速涌入各大消费领域。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使这些互联网原住民更加依赖在线娱乐消费,喜欢通过内容种草等方式进行消费决策的参考。
Fastdata极数发布的《全球Z世代消费洞察报告2024》指出,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Z世代,其消费行为深受社交媒体的影响,其中餐饮美食在受社交媒体影响程度排行榜上名列第二,是仅次于旅游的消费类目。
年轻一代通过互联网开阔视野,培养出鲜明的个性,他们对独特感的追求直接塑造了自己的消费心理,拒绝标签和传统的价值评判体系。
逆潮流涌向3.5分饭店,其实就是上述年轻人“反叛精神”所导致的“反精致浪潮”的一个体现。这一方面可以满足年轻群体逃离主流评价体系的消费偏好,另一方面也能享受到探店挖宝的乐趣,将这些经历和攻略发布在社交媒体上,还能满足年轻人自我展示和交友互动的需求。
独特感的另一个体现,是追求“烟火气”,吃惯了高分连锁店的青年们,对各式各样的街头小店有天然滤镜和极高的探索欲,挤进3.5分餐厅其实也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情绪在驱动。
事实上,“反精致主义”“苍蝇馆浪潮”“追求烟火气”背后本身是求异逻辑,社交媒体上的小众探店,需要通过与常规消费形成反差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来获得粉丝关注。
这不仅仅体现在餐饮行业,这种趋势其实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线上去源头工厂拿货、线下蹲点服装批发市场、探索郊区的小众打卡地、涌入菜市场city walk、赶远郊大集,甚至研究常规日用品的非常规用途等,都是这种情绪的蔓延,主打一个“回归本真、实用至上”。
此外,对餐厅附加值的“不在意”,也是年轻人脱离传统评价体系的表现,他们更聚焦于核心需求,去餐厅就重点关注好不好吃,店铺环境、服务态度等其他因素在消费决策中的权重占比不断缩小。于是一些经济实惠的小众店铺,超越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高分连锁店,成为消费者们青睐的对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选餐厅的标准未必适用于其他客群。
例如,中年群体挑选餐厅多是出于工作需要,聚会交友、商务宴请等安排更看重餐厅的环境和规格,一些高端菜品也需要更加专业的厨师和服务人员。这类群体的经济实力较强,也能接受饭店环境和服务产生的溢价,多半会选择高分连锁店,甚至是高奢餐厅。
老年群体虽崇尚节俭,不怎么去高消费餐厅,但也很少青睐“苍蝇馆子”,因为这类群体出来吃饭一般带着孙辈,加上重视养生等主观原因,他们会非常关注餐厅的卫生水平。
因此,“3.5分饭店”虽在年轻群体中刮起一阵潮流,但并不能撼动挑选餐厅的主流标准。
被降低预期的“实惠党”美化,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各行业在恢复期反弹时又面临许多新的变化,不确定的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能力,人们的消费决策更加理性,更关注性价比,对实惠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某种程度上,降分也是降预算,消费者希望以更低的成本找到口味过得去的餐厅,这一心理让顾客降低预期——一旦普通小店的口味超出平均水平,甚至只是还凑合,就会放大体验,从而使3.5分饭店的口碑加倍传播。
上述原因,叠加网络营销的放大效应,让“3.5分饭店”这一标签化的情绪表达,被包装成“铁证事实”,对消费者和餐饮行业产生误导。加上新闻报道对刷单等黑灰产业链的曝光,人们逐渐形成“高分店都是刷出来的”、“非高分店才是好吃的宝藏店铺”等认知。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被误解的3.5分餐厅和高分榜
首先,数据显示,平台上有近六成商户的评分在3.5分到3.9分之间,这意味着3.5分只是普通水平,并非大众刻板印象中的“低分”店铺。
众所周知,餐饮行业里多数是长尾商家,这些店铺的规模较小、人手有限,其中很多都是夫妻店,店主缺乏时间精力和知识技巧进行线上的运营和维护。另外,这些小店的装潢简单,服务较为单一,主要做周边居民的熟人生意,许多熟客也并非精通社交媒体的年轻网民,因此评价数量有限。
从统计学角度也可以看到,当一个店铺评价样本少的时候,店铺实际经营情况很难被评分系统真实展现,“真的好”的小店的评分也很就难从“普通水平”继续提升。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小餐馆的口味就都很差,许多小众探店的博主甚至会专门深入社区找寻这样的“苍蝇馆子”进行安利,它们也被当作“3.5分餐馆才好吃”的佐证。不过这种体验只有一定的概率,如若在情绪营销的引导下,抱着“闭眼入坑”的心态去尝试普通分数的店、摈弃高分店,放弃通过“足够消费者样本”验证的一批店铺,吃饭踩雷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3.5分餐厅的确未必是差店,但高分店铺大概率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好店。
也许过去规则的漏洞让一些投机者吃到了评分榜的红利,但随着平台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违规行为已经受到更为严格的打击。
平台上的高分好店,至少需要通过两个维度的考验,一是用户的真实评价,二是平台全面客观的评定机制。
为了帮助店铺获得更高的评分和排名,不乏有店家通过赠送礼物、价格优惠等手段诱导顾客写好评,更有甚者,直接拿顾客的手机帮忙写评价。这种行为涉嫌干扰消费者做出真实评价,也会误导搜索排行榜进行消费决策参考的用户,因此被官方平台明令禁止。
对此,笔者从相关平台获悉,星级评价体系是评价类App的基石,平台坚持对“刷单”、“刷好评”等违规行为坚决抵制、打击;对于虚假点评和黑灰产业链,平台将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持续优化平台机制、技术手段,鼓励用户共同参与,推动政企联合共治,持续保障消费者及商家的合法权益。
过去一年,评价类平台为处理虚构好评、疑似诱导好评、刷单等问题,就采用了上百种风控模型,用以主动识别商户的违规行为。此外,平台还开辟举报通道,接受用户的投诉和监督,并结合线下摸排、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复核,同时加大了对违规商户的处罚力度。
不断优化的平台机制和技术手段,为用户的真实评价背书,确保高分店的点评内容经得起推敲。
另一方面,评价类平台的星级计算标准以大数据为基础,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通过多维模型进行综合计算,主要考量诚信度、时间、质量、数量等因子的影响,同时会每天根据商户三天前新增的评价更新计算,并邀请第三方公证机构对星级计算规则和结果进行监督公证。
除了综合参考多种评定标准的星级模型,搜索后的排序展示也是多维因素影响下的结果,二者相结合,在规则上最大程度确保了平台对商户评级的客观、全面和公正。
综上,高分店的水准都经过了用户的真实检验和算法的全方位考量,环境、服务、口味等水平相对稳定。
如果说制度规定和技术手段是站在平台角度阐述底层肌理,那么商家的成长路径则是从外部视角呈现平台的运行逻辑。
哈尔滨地锅鸡烧烤店的“逆袭”,其实是平台上最常见的升级思路。这些原来是“普通水平”的小店,在积累足够多的用户真实评价,经历了各式各样客户需求的锤炼,并从用户反馈中吸取建议提升经营水平后,其实不难实现星级跨越。
换句话说,许多看似普通的3.5分饭店,都是未来高分店铺的后备军,现在的高分店,也都是这么来的。“反其道行之”的年轻人,在“开盲盒”途中发现了一些不错的小店,只是在它们成长的初期提前发现了宝藏。
对商家而言,从普通的3.5分饭店向高分进阶,也许意味着优化餐品制作流程、培养专业的服务人员、翻新店铺装潢、提高餐品和环境卫生要求,但无论哪个方面,都仍需持续的精力和成本投入。反过来看,这正是高分店的优势所在。这些客观条件的补足,至少保证了饭店水准的下限,从而大大降低消费者踩雷的概率,使顾客不至于闭眼“开盲盒”。
结语
3.5分店铺的热潮虽然只是年轻人“反精致”浪潮的又一次集中体现,但也是普通评分餐厅蜕变为高分店的宝贵机遇,更是食客重新理解高分餐厅的一个窗口。
当热度散去,如何帮助真的好的“普通分数”小店被更多人看到,如何满足餐饮消费更多元化的需求,让线下烟火气更旺,才是更重要的。
< class="pgc-img">>版/ Annalee
自今年年初,“年轻人勇闯3.5分饭店”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彼时,“一身反骨”的年轻人又一次掀起反向消费,不再相信高星好评,而是涌入名不见经传的“苍蝇馆子”。
然而,冬去春来,短短几个月间,“3.5分餐厅劝你别盲冲”的观点更多被提及,悄然取代了“勇闯3.5分饭店”的热潮。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第一批“探险”3.5分餐厅的人们,更多是因为心理预期较低而收获了惊喜体验,但当不少年轻人跟风涌入3.5分饭店后,“踩雷”的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年轻人们反向消费已不算新鲜事,而“受伤”的,总是跟风“盲冲”的人。毕竟,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大多归根究底是“情绪消费”。
而当情绪转瞬下头,走进饭店前,你还愿意开盲盒吗?
谁在3.5分餐厅踩了雷?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首先需要厘清一个误区——3.5分并不算低分,只能算“普分”。
有数据显示,大众点评上有近六成商户的评分在3.5分到3.9分之间。而锌刻度则从多位商户处了解到,3.5分是平台上餐厅评分的普通水平,而非低分。事实上,当消费者在点评平台上写评价时,如果打到“3分”,对应的是“一般”,打到“3.5分”,对应的其实是“还可以”。
那么第一批抛弃高分,盲冲“普分”小店的消费者,有什么真实反馈?
“明明网上都说是宝藏餐厅,但我确实踩了雷。主要是环境很差,服务态度也不好,饭菜口味不说难吃但也确实算不上惊艳。”
苏亚(化名)和朋友趁着假期到重庆旅游前,从必打卡的景点到值得一试的餐厅,都做了不少攻略。翻开她手机里的备忘录和社交媒体的收藏夹,里面的餐厅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餐厅,“很多在大众点评上也就3.5分左右,但是大部分网友都分享说是本地人才知道的苍蝇馆子。”
彼时,“评分低的饭店可能更好吃”的话题屡上热搜,苏亚和朋友便也紧跟热潮,“在重庆待了三天,去了大概十五家饭店和小吃店,其中有近10家都是所谓的苍蝇馆子。”因为此前也的确曾在部分高分网红店里踩过雷,加上看见许多探店博主和网友为这类店贴上的标签大多是:“便宜又好吃”“太惊喜了”“谁还不知道这家小店”……苏亚和朋友对这些饭店满怀期待。
然而,打卡了近10家评分为3.5分左右的饭店后,苏亚和朋友大失所望,“其中也就一半不踩大雷,而这其中真的算得上好吃的也就一两家,而这些店大多数环境、服务有些问题。”苏亚表示,大部分小众的“普分”餐厅不仅位置比较难找,店面也较为老旧,有的甚至可能只是一个流动摊位,与此对应的是服务态度也并不好,“其中有家火锅店,旁边就是垃圾站,上菜速度也非常慢,整个就餐体验都不是太好。”
这趟旅游以后,苏亚和朋友对“3.5分餐厅”算是祛魅了,“且不论高分餐厅的高分可不可信,但“普分”一定有它的原因。”
事实上,苏亚和朋友的遭遇并不是个例。
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在大量涌现出“小众宝藏餐厅”“3.5分餐厅探店”的分享后,正逐渐出现更多的“踩雷帖”。其中,有网友在“3.5分餐厅劝你别盲冲”的微博话题下表示自己第一次觉得评分特别重要是此前带孩子去广州一家店,“真的非常垃圾,网上评分3.5分,从此以后我就觉得网上评分低于4分的都不要去。”
图片来源:微博
在苏亚看来,3.5分的餐厅中的确有一些是明珠蒙尘,因为有的小众餐厅或者传统老餐厅并未在互联网上好好经营和宣传,但这并不意味着3.5分餐厅一定是更好吃、更不容易踩雷的,“只是因为大家本来就对这类餐厅的心理预期不太高,所以偶然碰上一家不错的,就会感到惊喜。”
这一点也从一些商家处得以印证。“客人一进店,看着你没什么装修,心理压力就会减少,心理预期先是降低的。但如果吃完发现,你这家店口味很不错、服务也好、性价比高,那客人就会有‘惊喜’。”四川龙户人家串串香老板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表示。
上头选择的3.5分餐厅,吃起来往往下头
从挤爆3.5分餐厅,到不愿再盲冲,只需短短几个月。而这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许只是因为情绪下了头。
回溯近年来,反向消费、反精致等一系列反向操作,都成为了年轻人消费的关键词,衣食住行各个层面都曾掀起过短暂的消费热潮。
比如,当“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军大衣、花棉袄一时成为了去年冬天的时尚风向标;又比如,为了省钱又省时,年轻人们不惜日行几万步,多个景点连轴转,主打一个性价比拉到最高的“特种兵旅行”;还比如,拒绝网红打卡地,涌入菜市场city walk,或是赶远郊大集;而最近的动向是,年轻人们重新掀起了订奶热……
可以说,年轻人如今的消费常常是情绪消费,正如博主“荞麦chen”提到,与此对应的是,“我们所有的商业产品最终都指向情绪的发泄。”
当然,年轻人能迅速地掀起风潮,也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Fastdata极数发布的《全球Z世代消费洞察报告2024》指出,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Z世代,其消费行为深受社交媒体的影响,其中餐饮美食在受社交媒体影响程度排行榜上名列第二,是仅次于旅游的消费类目。
“不仅是找餐厅,喝杯奶茶也得先去社交媒体搜搜攻略,或者看看最近最流行的是什么。”20岁的彭逍像大部分当代年轻人,“且不说是不是真的想尝尝3.5分餐厅,但紧跟上这个热门话题去试一试的心态是有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3.5分餐厅会突然爆火,又转瞬被避雷:年轻人最初因为“反精致情绪”的又一次爆发,加之社交媒体的助推而涌入3.5分餐厅,更多是为了满足和发泄情绪,而非单纯想要满足口腹之欲。正如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所说,“主打一个叛逆”。但情绪上头迅速,下头也是瞬息之间,随着社交媒体上的热度逐渐消退,年轻人们也往往会承认,“3.5分餐厅可以一试,但盲冲有风险。”
不同评分,提供不同选择
复盘“3.5分餐厅”从种草到拔草的始末,不难发现,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趋势虽然具有一定时代特性,但其实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和同龄朋友或者饭搭子一起,确实会选择一些评分在3.5分-3.8分区间的餐厅开个盲盒,而且有时会专门选那种苍蝇馆子,主打一个烟火气。”雪玲是一位美食爱好者,在社交媒体上经营着一个美食探店账号,在她探店的笔记里,也不乏一些她专门寻觅的小饭店,“但是,遇到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比如和家里长辈一起聚餐,或者是和一些客户见面,那我其实还是会选择评分较高的餐厅,至少不会低于4分,这些餐厅一般环境、服务不会太失水准。”
在常年和饭店老板打交道的雪玲看来,网红餐厅虽然的确也有“踩雷”风险,但是相较而言,他们往往经受过大量消费者的评价检验,且对照上述评价进行了经营改善,在口味、环境、服务等方面往往都有稳定水准,“不说完全不会踩雷,但确实降低了踩雷的概率,毕竟吃饭这件事很主观。”
正如雪玲所说,从主流消费习惯来看,不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对于商户而言,平台的评分体系仍然是重要的判断标准。
比如,广州多福美食馆虽是家街边小馆子,但点评分数做到了4.3分,老板对网上“高分大多是刷的”的观点,感到很委屈,正是因为了解平台的评价体系,老板才对饭店的各方面做出了调整,“我们是真的给员工做了服务培训,给餐厅更换了全新的餐具,制定了保洁标准,才让服务和环境评价渐渐好起来的。”
事实上,不仅年轻人会在不同场合下选择不同餐厅,平台的评分体系对于不同群体而言往往有着不同的参考价值。
比如,中年群体挑选餐厅多是出于工作需要,聚会交友、商务宴请等安排更看重餐厅的环境和规格,一些高端菜品也需要更加专业的厨师和服务人员。这类群体的经济实力较强,也能接受饭店环境和服务产生的溢价,多半会选择高分连锁店,甚至是高奢餐厅。
老年群体虽崇尚节俭,不怎么去高消费餐厅,但也很少青睐“苍蝇馆子”,因为这类群体出来吃饭一般带着孙辈,加上重视养生等主观原因,他们会非常关注餐厅的卫生水平。
上文提及的龙户人家串串香的老板也留意到了这一点,“例如,年龄大的客人,对锅底其实不在意,但对菜品的新鲜度非常苛刻;白领群体比较看重服务;年轻群体,对锅底的口味比较看重;而对于00后,他们对环境、服务就更关心了。这个环境不一定要多豪华,但是需要有调性。”
所以,虽然是老店,但龙户人家串串香却在保持口味的基础上同时看重服务和环境,也正因此,它才能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且评分一直保持在4分以上。
普分和高分之间,就差“被看见”?
从最初的只信高分网红店,到低分店好吃高分店难吃,或许这种种冲动消费的背后,都源自消费者对平台评分体系的“固有偏见”。
除了前文提到的,3.5分在平台上并不算低分的误区之外,另一个饱受争议的点在于,用户评价到底是否真实?
首先,多位餐厅从业者告诉锌刻度,餐厅的星级只根据用户评价得出,即便餐厅和平台有商业产品的合作,也影响不了星级评分。也正因为平台可操作空间小,且商家往往很在意平台评分,不少餐厅老板会因为一个差评而认真向用户道歉。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淄博烧烤爆红之时,一位烧烤店老板为了清闲点,在点评平台自刷了17个差评,却迅速被系统判定为恶意差评。由此可见,在点评平台相关规则和监管体系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要想通过“走捷径”的方式来改变评分,并不容易。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那么,对于那些真正的“宝藏小店”而言,要如何才能在一众普通餐厅中脱颖而出呢?
根据平台上的公开规则,评分的最终结果并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使用模型进行计算,考虑多种因素对商户综合最终评定,考虑的因素包括评价诚信度、评价时间、评价质量、评价数量。
简单来说,评价数多,则更容易获得准确真实的评分。
而这或许正是许多小店的劣势所在。许多宝藏小店的店主并不是很熟练使用互联网,老客们也没有上网写评价的习惯,于是评分的样本量少,评分自然难以提升;另一方面,用户评价太少,也会导致小店、老店不知从何提升优化,从而错失吸引新客源,升为高分店铺的机会。
简而言之,就是缺少被消费者看见的机会,而消费者评价的缺失又会导致商户难以看见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好在,已经有越来越多“潜力股”开始改变。
比如上文提及的广州顺德菜老店多福美食馆。这家餐厅开业已经28年,收录到大众点评也有15年了,据老板介绍,前期评分卡在4分左右,一直上不去,口味分倒是一直在4.5分以上。于是,根据消费者的评价建议,老板决定整改卫生、优化服务,调整菜式。
终于,在今年年初,餐厅评分升到了4.7分。今年春节,餐厅还和点评笔记合作了“春节不打烊”话题活动,吸引了不少年轻客人和外地游客,每天等位数量都超过100桌。而这些客人继续写笔记推荐,笔记又会给餐厅引流,吸引更多客人到店、写评价……就这样,一家曾经默默无闻的传统老店,逆袭成了当地粤菜口味榜第一名。
所以,尽管年轻人的消费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或许也正因此,消费者才有了真正了解平台评价体系的切口,而许多蒙尘已久的宝藏餐厅也明晰了提升评分的方向,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当然,随着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越来越多,“雷区”便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