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清代的道光年间(1821-1851)才有四川火锅的出现。经过多方考证,四川火锅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滨--酒城泸州的小米滩(现高坝二五厂)。当时,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小米滩(小米滩在当时是四川境内长江边上的一个很适中的码头)。停船即生火做饭驱寒,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水(汤),加以各种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湿(因为有“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衣裳”之说)。船工们吃后,美不可言(在他们心中),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长江边各码头传开了。
而当时的重庆却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泸州就大多了。这种食俗沿袭而下,传至重庆后,就又有一番变革了。当时一些苦力(“棒棒”)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人丢掉的牛内脏到长江里洗净,切成小块,和船工们一起吃。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饱肚子,又能驱寒。再后来就有人干脆用一挑(两个)箩筐,一头放些牛杂(以毛肚为主)、小菜,一头放一泥炉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铁盆”放在炉子上,盆内沸腾翻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卤汁,每天就在河边、桥头或走街串巷的叫卖。于是这些船工、苦力(棒棒)们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认定一格,即烫即吃,直至吃饱,还花费不了多少钱,既经济,又方便,又能增加热量
<>者按
一个举世公认的事实。
说到重庆,就必须说到火锅;说到火锅,人们就会想起重庆。重庆火锅,不只是重庆献给世界的一道美食,更是重庆的一张“脸”,是重庆跟世界打交道的一张名片。
一个全城探寻的问题。
是谁开创了重庆火锅的历史?是谁设计了重庆火锅这张城市名片的初稿?重庆火锅的根在哪里?魂又在哪里?
全世界“火锅迷”都应该感谢的那个人是谁?
曾经,有火,也有锅,却没有重庆火锅。
重庆第一家火锅,始创于民国十年,也就是1921年,始祖就是白乐天。根据当年的历史档案,一群火锅发烧友寻找民国中后期出生,健在,当年吃过毛肚火锅的老人,收集他们的回忆,恢复重建了白乐天毛肚火锅馆,真实再现还原了白乐天1921年的味道记忆。
火锅始祖白乐天全面奠定了重庆火锅的根基:
根基一、发明创造:将白居易笔下诗意般的红泥小火炉创制出来,加上井字格的发明为在“公海”中间烫出好吃的毛肚奠定了坚实基础,加上老铁锅的应用勾勒出了一幅具有历史人文精神的立体画卷。
在发明应用红泥小火炉,井字格和老铁锅的同时,创造性的发明了牛油麻辣汤底。火锅始祖白乐天釆用了牛油、辣椒、花椒、豆瓣酱、麦酱、芝麻酱等天然食材和调味料,手工制作出了重庆第一家火锅,民国十年,开启了1921年的原创味道。
根基二、品类命名:火锅始祖白乐天,第一个将毛肚作为头刀菜,釆用清朝官府涮羊肉的命名及烫食形式,引白居易字乐天为字号,将其定名为:白乐天毛肚火锅馆。
直到今天,毛肚仍然是重庆火锅的招牌菜。这个就是重庆火锅原名为毛肚火锅的由来。
根基三、开创了重庆第一家火锅:清未年间,朝天门船工祭奠仪式上所食“鸡八块”着陆码头演变成力夫小贩等穷人们常吃的挑担“水八块”,后来传至较场坝一带渐渐演变成了有固定摊位的摊子“水八块”,但类似于当下热拌菜加辣椒面花椒面等蘸料的吃法仍然没什么改变,只是多了几样牛心肝等几样牛杂,并没有毛肚这道菜。
火锅始祖白乐天引入众人喜食的麻辣“水八块”蘸料作为部分锅底调料,再加入牛油豆瓣酱等多种调味料,创造性的发明了半油半水的牛油麻辣汤底,取水牛毛肚为招牌菜,改造发明红泥小火炉和井字格,将老铁锅置顶,发明了毛肚火锅。
民国十年,也就是1921年,重庆第一家火锅,白乐天毛肚火锅馆诞生。
火锅始祖白乐天将毛肚作为招牌菜,发明了毛肚火锅,成就了一个影响世界的火锅产业,为数万个火锅老板开启了财富之门,为数十万火锅人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的工作岗位,为全球数以十亿计的火锅迷提供来自火锅之都的极致美味体验。
追根溯源,当我们试图寻找到哪个创造白乐天的火锅始祖的更多史料时,依据民国时期出生的老人回忆和片段的文献记载,我们发现了这些版本:有人说老板在日机轰炸中,为抢救一位就餐的儿童被炸身亡;也有人说他流落到了西北,投靠了远亲;又有人说白乐天老板去了台湾;老人们说抗战胜利后,他们再也没有人在重庆城见到过或听到过有关白乐天老板的消息了……
无论时光怎样流逝,我们都将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去追忆和怀念为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巨大荣光的火锅始祖。
英雄不知魂归处,独留一片“白乐天”。
今天,对于全世界的“火锅迷”来说,记住“白乐天”就记住了重庆火锅的根,记住“白乐天”就记住了这座城市的根,记住了“白乐天”就是对火锅始祖的敬仰。
再给世界一片“白乐天”
今天我们能够重新品味历史,品味和找回始于民国十年,也就是1921年,重庆第一家火锅白乐天毛肚火锅馆的味道记忆。
必须要感谢另一个人,这个人叫余勇。就是这个余勇在历时多年的查阅考证和寻找论证后根据大量史料后写就主编了被业界誉为火锅史记——35万字的《火锅中的重庆》一书。
在这本一出版就立刻脱销的著作里,余勇用丰富的史实理清了火锅发展的脉络,并考证出了毛肚火锅的发源地在重庆这一历史事实,找到了重庆第一家火锅的诞生时间和诞生地较场坝,找到了火锅始祖白乐天。
其后,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一群火锅发烧友,他们共同推选出《火锅中的重庆》主编余勇为白乐天毛肚火锅馆恢复重建顾问团团长,牵头恢复重建始于民国十年的重庆第一家火锅,在历时近两年的反复论证研究考察访问后,终于在2014年8月25日,在原址较场坝恢复重建了白乐天毛肚火锅馆,为我们这座城市找回了曾经的味道记忆。
恢复重建火锅始祖白乐天是对重庆火锅历史文化的详细注解,丰富了重庆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是在寻找重庆火锅的根,更是在还原重庆火锅的魂。
再给世界一片“白乐天”,让更多火锅迷有机会品味历史,品味重庆,品味白乐天,了解一座城,读懂重庆人,白乐天给了我们解读重庆人文精神的一把“金钥匙"。
品味重庆从感受白乐天开始
白乐天的老铁锅滚烫着一股浓浓的“重庆味”,滚烫着一座城市的乡愁,滚烫着重庆人的热情、奔放、豪迈,可以说感受白乐天就是在品味历史、品味重庆的文化与豪情。
编辑:宋大嘴
>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今天七夕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餐见君采访了三对创业夫妻,齁甜的故事,实在太上头了!
原来,餐饮人的爱,竟如此浪漫。
“来,躲到我身后”
小邹跟妻子是相亲时认识的,恋爱一年后,两人结了婚。
之前小邹在一家牛排自助餐厅入股,后来股东要去别处,想把餐厅转给他,小邹跟妻子一商量,就接手了。
虽然之前是小股东,但小邹只拿分红,不管店,这下子,门外汉的他,犯了难,还好有妻子鼓励,店长也把店管理得井井有条,这让他心中稍安。
接店不久,赶上清明节,很多人回乡祭祖,餐厅生意变得热闹起来,于是,小邹和妻子都去店里帮忙。
< class="pgc-img">>▲小邹的牛排自助餐厅
中午时分,一行七人来到店里,如你所知,自助餐都是按人头收费,而且先付钱,来客也不含糊,全交了,然而,半个小时后,几人走到前台,要求退五个人的钱,原因是,他们没吃多少东西,付两个人的钱就够了。
前台当时就懵了,还能这么干?自然当场拒绝。
对方人多势众,其中一个拿起一只碗,狠狠摔在地上。
这一声脆响,全餐厅都听见了,小邹急急从后厨赶来,来到前厅,看见妻子正与一群人理论,一群人叫嚣着,手指都快戳到妻子脸上去了。
小邹唯恐对方动手,而彼时,妻子怀有身孕,无论是动手,还是动怒,对大人小孩都不利。
小邹一把拉过妻子,用身体挡住她,低声说,来,躲到我身后。
随后,小邹好声好气地与客人解释,但对方死活不肯让步,而且越说越怒,开始推搡小邹。
店员早已报警,掰扯之间,警察来了,事情这才平息。
牛排自助餐厅挣了钱,小邹就想再开餐厅,做什么好呢?两口子一时踌躇。
一道灵光闪现,小邹说,你这么爱吃火锅,我们就开个火锅店吧。
这句话,让妻子特别温暖,瞬间眼中放光,随即却又黯淡,小心地说,咱没开过火锅店,能行吗?
小邹早就有了主意,他说,不懂不要紧,咱们加盟一家。
后来,两口子反复甄选、实地考察,选择了刘一手火锅。开业之后,生意很火,两口子也经常光顾。
一次,妻子说,我听过最美的情话,不是为我开个火锅店,而是“来,躲到我身后”。
< class="pgc-img">>“有我在,没事的”
2018年,小琪在河北邯郸加盟了蜀大侠火锅。
对于这个做法,老公双手赞成,毕竟,两人都是重度火锅爱好者。
随后,两人投入大量资金搞装修,店面三层楼,还装了个电梯。
两人初涉餐饮,都是小白,生意很平淡,老公倒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
< class="pgc-img">>▲小琪两口子的火锅店
逢到小琪不开心、抱怨的时候,老公就宽慰她,“别担心,有我在,没事的”。
小两口看生意不灵,就四处学习,回来落地执行,慢慢地,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了,到了2020年,两人就又开一家,这回有了经验,新店一开就很火。
< class="pgc-img">>▲店内菜品
到了年底,小琪心想,先给员工发工资吧,发了工资,员工心里有底,正好过年客人多,他们干活也有劲儿。
出发点挺好,然而,现实却兜头一棒——发完工资当天下午,服务员走了5个,厨师走了2个。
听到这个消息,小琪赶紧匆忙往店里跑,回来就看到员工们个个精神不振,一言不发。
这般情景,用一句话形容——让本不宽裕的人手雪上加霜。
老公闻讯赶来,见状后,先安慰小琪,依旧是那句话,“别担心,有我在,没事的”。
小琪顾不上埋怨,一直想着接下来怎么办,老公则镇定地拿出电话,开始“摇人”。
一通通电话拨出去,老家七八姑八大姨全知道了,给力的亲戚们纷纷表示,“马上到,连夜,坐动车”。
一顿操作猛如虎,亲戚来了二十五。
小琪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这个年,终于无忧了。
▲甜品
老公常说的那句话,小琪一直以为是口头禅,但经此一事,她才知,那是一座最有力量的大山。
< class="pgc-img">>“最爱看你大口吃肉的模样”
老王两口子在郑州开了家火锅店,主打涮锅和烧烤,牛羊肉胜在新鲜、口感好,店里客人经常络绎不绝。
两口子比较佛系,餐厅基本撒手不管。
老王没事的时候,就看看中医方面的书、练练功、打打坐什么的,当了研发新品的时候,他才会去得多一些。不过,两人常常全国各地跑,品尝不同地域的牛羊肉。
老王是蒙古人,吃肉颇为粗犷——煮肉不放调料,出锅后,小刀割下,蘸盐吃,当然,不蘸盐也能吃。
< class="pgc-img">>▲老王的吃肉方式
老王说,这是品鉴肉好吃与否、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妻子是中原姑娘,刚开始,很难接受这种豪迈的“蒙古风”,后来,慢慢地,见老公吃得这么香,经不起怂恿,就尝试了一下,这一试不打紧,当即释放了吃货的灵魂。
老王妻子说,逢到嘴馋的时候,我们就会去店里,要上一大盘牛羊肉,猛吃一通,解解馋。
有吃火锅的顾客见此情形,顿时觉得嘴里的涮羊肉不香了,遂叫来店员,委婉地表示,自己也想来这么一盘。
店员则摊摊手解释,“宠妻狂魔”专供,只此一份。
< class="pgc-img">>▲惹人垂涎的牛羊肉
前段时间,郑州大涝,水漫金山,餐厅损失严重。
那天,老王卷起裤管穿着拖鞋站在门口,身后,妻子正跋山涉水地艰难行走,站到老王旁边。两人像是两座雕塑。
街上有人大声喊话,循声望去,不远处,救援队的皮艇从水面上飞驰而过。
来郑州二十多年,老王头次见到船能开到大街上。
自己难,别人更难,于是,两口子决定,为这些救援队和附近的居民送盒饭。
安排下去后,盒饭很快做好,又以极快的速度送到“灾区人民”手中,分享是快乐的,看到他们大口吃,老王两口子竟忘了自己也是灾区人民。
< class="pgc-img">>▲全员动手做盒饭
大涝之后,必有大疫,今年郑州爆出第一起新冠病例后,老王还在闭目打坐,妻子电话打过来,“有病例了,咱们早做准备”。
老王放下电话,心中毫无波澜,甚至想吃顿羊肉炒饭,因为他知道,妻子会做好一切。
果然,妻子火速到店,安排体温枪、手套、口罩、指导前厅后厨消杀,忙活完一切后,老王才施施然走进来,手拿一把艾草,当众点燃,熏了熏屋子,随后,又在众人的目瞪口呆下,施施然出了门。
据店员描述,从第一天发现病例,到最后停掉堂食,从没见过两口子脸上有愁容。
老王对妻子说,停掉堂食也好,正好可以练练内功。
妻子本以为他会钻研新菜,对经营管理查漏补缺……直到老王脱了鞋,盘起腿,闭上眼,妻子才猛省,自己想多了。
▲打坐的老王
当然,老王早已安排好了一切,走外卖、上新品、疫情防护,甚至店面再装修。
如今,两人闲着没事,就在家倒腾肉吃,老王的刀法也比之前更精湛了,什么圆形菱形六边形,都能来,当然,切下的肉,妻子也来者不拒,照单全吃,而且理由让人心服口服,因为老王说——
“最爱看你大口吃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