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期和2月份,因疫情防控要求,市民出行受到限制,餐饮零售业暂停营业,对消费市场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餐饮业、非生活必需类商品受到冲击明显。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对已经公布1-2月消费数据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统计梳理。
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平均降幅为20.64%,降幅最高的地区均为山西省,达到31.8%。
分消费形态,餐饮业收入的平均降幅为40.63%,内蒙古的降幅达到59.6%;商品零售额增速的平均降幅为21.8%,山西省的降幅达到34.3%。
综合而言,1-2月13个地区的消费总体情况为:
1,餐饮业收入受冲击最大;
2,网上零售额的快速发展;
3,刚需类商品仍保持较好增长,但如黄金珠宝、化妆品、汽车等“消费升级类”商品的增速大幅下滑。此外由于居民减少出行,石油及制品类亦同比大幅下降。
餐饮业收入大幅下滑
13个地区中,餐饮业的增速均出现大幅下滑,有餐饮业增速统计的11个地区中,平均下滑幅度大度40.63%。
1-2月份,内蒙古限额以上单位餐费收入同比下降59.6%,其中2月份同比下降95.4%。餐饮企业停工停业比例及营业额降幅均高于商贸领域其他行业。
湖南省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实现零售额23.60亿元,同比下降37%。其中,正餐下降42.4%,快餐下降22.2%。
河南省1-2月份的餐饮收入27.49亿元,同比下降43.3%;福建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9.58亿元,同比下降15.0%。餐饮消费滑落较多,全省餐饮收入245.82亿元,下降27.3%。
安徽省的餐饮业营业额下降36.6%,餐费收入下降38.6%,比商品零售降幅高18.4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预计,2020年2月的各项数据,或将成为今年的最低点。3月后,随着应急响应级别的下调,消费数据将出现拐点,并随之出现较明显的反弹。
如上海的统计数据显示,1-2月,住宿餐饮业收入增速下降25.7%,但在2月当月,住宿餐饮业收入仅42.15亿元,同比下降67.4%。
与消费行业的其他统计数据,进一步反映了上海市的情况。在1-2月的国际旅游入境人数的增速方面,上海同比去年同期下降50.7%,2月则下降85%。
星级饭店的客房平均出租率在2月仅5.1%,而1-2月尚维持25.5%。而2019年的上述数据,分别为48%和58.2%。即2020年2月,上海市的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同比下降了42.9%。
上海两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亦大幅下滑——1-2月同比下降44.2%,2月当月的降幅高达82.1%。
新商业模式优势凸显
但疫情并非对所有行业都产生负面影响,21世纪研究院研究员注意到,1-2月部分新商业模式的优势获得充分发掘。
以内蒙古为例,1-2月的餐饮收入降幅接近60%,但部分新商业模式的优势凸显,如连锁经营模式运营的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4.4%,增速好于消费品市场整体状况。
安徽省1-2月的自助式零售业态出现小幅增长,其中社区商业降幅小于总体。从零售业态看,与居民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自助式零售业态受疫情冲击相对较小。1-2月,限上超市和仓储会员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9%和5.2%;与社区消费密切相关的食杂店和便利店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13.3%和10.9%,但降幅比限上商品零售额小6.9和9.3个百分点。
疫情期间,实体零售企业经营受到较大冲击、但也促进了网上零售的快速发展。
以内蒙古为例,1-2月份,全区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2.0%。
四川1-2月,餐饮收入285.7亿元,同比下降34.0%;商品零售2501.9亿元,下降12.7%。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54.1亿元,增长6.1%。
福建省1-2月,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48.84亿元,虽然同比下降1.2%,但是占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达15.5%,比上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
云南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8.45亿元,增长1.7倍。
安徽省1-2月,全省限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6%,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7%提高至13%;通过互联网实现餐费收入增长12.7%,占限上餐费收入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4%提高至4.8%。
同期,陕西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网上零售额78.34亿元,同比增长16.3%,较上年同期加快5.0个百分点。
化妆品需求量大幅减少
除餐饮业态外,商品零售业的情况也不乐观。
发布了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情况的省份为河南省和山西省。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认为,两地的相关商品零售情况,亦有“管中窥豹”的作用。
具体而言,两地限上商品零售收入降幅最大的种类为“金银珠宝类”。其中河南省的降幅为46.7%,山西省为49.9%。此外,两地汽车类零售额亦分别下降44%和49%。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认为,作为购买场景多发生在实体店内的“消费升级类商品”,金银珠宝和汽车类商品的零售收入增速大幅下滑,与1-2月大部分店铺暂停营业有较大关系。
化妆品类销售收入的下降,这并不奇怪,在减少出门的背景下,化妆品的使用场景受到限制,过去有社交功能的化妆品的使用频率减少。此外,随着出行需求的减少,石油制品的销售收入随之大幅下滑。
既然居家时间较多,那么与居家就餐相关“刚需商品”的购买频率会有所提高。从各地统计数据看,与之相关的部分商品的表现“逆势增长”的态势——多地的粮油食品类商品在1-2月为正增长。其中,北京市的粮油、食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73.6亿元,同比增长16.4%;福建省的同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其中粮油类、肉禽蛋类、蔬菜类商品分别增长20.2%、36.1%、12.3%;云南省,粮油类商品增长11.9%,肉禽蛋类商品增长48.9%。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认为,这除与商品类型有关外,亦与部分商品在疫情期间出现的价格上涨有关。如安徽省统计局就透露:粮油食品类商品受零售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1-2月零售额同比增长4.4%,其中肉禽蛋类、蔬菜类和干鲜果品类分别增长27%、16.8%和9.7%。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颖
餐饮业的烟火气回来了,价格战也打响了。“38元10个菜的3人火锅套餐”“49.9元的牛杂煲4人餐”……随着低价团购愈演愈烈,部分商家菜品和服务品质也出现下滑,引发消费者不满。
团购原本是有效的营销工具,通过适度让利、薄利多销的批发模式降低商家成本,帮商家获客,替消费者省钱。然而,当一边是“打折打到脚踝骨”的售价,一边是商家为了减损在团购套餐里加入高利润的饮料,或者把免费果盘、小菜标上高价充数。而这只能算是常规操作,此外低价团购至少还有这么几个“坑”:
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有的鲍鱼龙虾大餐看似丰盛,可端上来的鲍鱼跟纽扣一样大,龙虾不知道在冰柜里待了多久,活脱脱演绎了“便宜没好货”。
虚标价格,无中生有。部分套餐的菜品标价远高于门店实际售价,有的团购套餐里的高价菜品,门店菜单里却没有列入,让消费者无从比对品质和价格。
扯虎皮做大旗,高射炮打蚊子。在套餐里增加用不上的高价商品,例如普通双人餐里搭配标价几百元一瓶的红酒,或者将服务生的拍照标示为专业摄影服务,折价数百元,人为拉高原价。
有的商家还对低价团购的消费者区别对待,比如份量打折、隐性消费,不加钱不让走。还有些商家用低价团购把消费者引到店里,然后用各种借口拒绝使用团购,逼着专程而来的消费者花钱消费。种种变味操作下,消费者对团购也没有那么热衷了。
低价团购内卷,商家也有苦衷。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份,我国现有餐饮相关企业1500万余家。其中,今年1月份至7月份新增约158万家。加上去年新增的300万余家相关企业和大量个体户,行业竞争之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为了突围,商家广泛使用团购揽客,连锁店和知名店铺还能维持合理折扣,新店和小店往往被迫以超低价引流。再加上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更多进入本地生活后,要求商家上线更低价的套餐,让竞争变了味儿。
从实际情况看,低价团购对商家经营的影响弊大于利,还往往带来消费者差评。用这种办法引导流量,或者说对于流量本身,不管是餐饮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多一点理性。消费者不要被占便宜的心态牵着鼻子走,碰到折扣过低的团购,还是要理性考虑成本这个客观因素。如果遇到虚假宣传等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消费者可联系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平台导向很重要。过低的折扣率不一定能带来真优惠,反而可能给商家留下玩花样的空间,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产生的负面评价同样有损平台口碑。鉴于团购远低于成本的趋势,平台有必要设置折扣上限,避免企业陷入恶性竞争。同时,帮助商家发掘受欢迎的菜品,搭配出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吸引回头客的优惠套餐,让团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商家弄清楚:抛开低价,能靠什么吸引顾客?是一道好吃的招牌菜,是记得住每一个客人口味的细致服务,还是看得见风景的景观位?毕竟,还有那么多不做低价团购却依然座无虚席的商家,他们靠什么抓住了消费者的心,更值得研究。
来源: 经济日报
面新闻记者 | 李昊
界面新闻编辑 |
调味品行业龙头海天味业(603288.SH)增长乏力。上市近十年,公司2022年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今年上半年更是营收净利双降。
8月29日晚,海天味业发布2023年半年报,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66亿元,同比下滑4.1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96亿元,同比下滑8.76%。
海天味业主要从事调味品的研发、生产与营销,产品涵盖酱油、蚝油、酱、醋、料酒、调味汁、鸡精、鸡粉等十几大系列百余品种500多规格,年产值超过两百亿元。海天调味品的产销量连续26年名列全国第一。
调味品行业的景气度很大程度上受餐饮行业影响。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界面新闻表示,“餐饮行业好,调味品就好,这几年人员成本、物流成本、供应链成本都大幅上升。未来食品饮料企业有望迎来自2020年以来的利好,调味品行业同样受益”。
今年上半年,餐饮行业经营有所好转,但海天味业仍然面临挑战。
海天味业曾在2022年年报中表示,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在加剧,公司经营成本高企的周期在延长,让人措手不及的舆情冲击余波仍未平……当种种挑战以叠加效应横亘于前时,这可能是数十年来环境最为复杂的一年。
到了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表示,各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开始逐步走向全面正常化,餐饮行业的复苏为调味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如此,公司仍然面临着餐饮逐步恢复尚需时间、行业内企业竞争愈发激烈、部分原材料价格依然处于高位的经营环境。
从销售端来看,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最主要的三类产品营收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销售额最高的酱油产品营收同比下滑9.28%,调味酱产品营收下滑5.96%,蚝油产品营收下滑0.53%。
值得注意的是,海天味业主打线下渠道,线上渠道销售乏力。期内,公司线下渠道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96.12%,线上渠道营收占比仅为3.88%。
也就是说,海天味业的线下门店数量与销量深度绑定,公司在门店未能覆盖的地区销售难度极大。然而今年上半年,公司经销商数量大幅下滑。
截至今年6月末,海天味业有6756家经销商。今年上半年新增427家经销商、减少843家经销商,净减少416家。五大地区经销商数量均有所下滑。
朱丹蓬指出,减少经销商数量是海天味业价格体系管控的重要举措。因为经销商过多造成整个价格体系崩盘,所以海天味业减少经销商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价盘。但由于公司约95%的营业收入都来自线下,因此减少经销商数量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司收入。
从成本端来看,海天味业直接材料为最主要成本,约占全部成本的80%。酱油的原材料包括大豆、豆粕、小麦、麸皮、面粉等。
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的原材料等各项成本虽依然处于高位,但是价格走势向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本压力。以小麦价格为例,2022年全年小麦国内均价超过3300元/吨,为三年最高位;今年以来小麦价格有所下降,但较往年依旧处于高位。
受此影响,海天味业成本上涨、毛利率下滑。iChoice数据显示,海天味业上半年毛利率为35.91%,较2022年略增。然而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创下自2012年以来的新低。
中国银河证券8月29日研报指出,海天味业持续挖潜对冲成本承压,盈利能力仍在减弱。总体看,利润端随收入端环比提速增长,但盈利能力仍持续承压,主要系原料价格上涨所致。毛利率下降幅度小于竞争对手,主要系大豆、包材等原料价格上涨所致,提价难以全部对冲。
海天味业也在半年报中表示,外部销售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碎片化的需求,对公司过往积累的优势是一个挑战,因此公司需要加快在产品、渠道、终端建设等全面变革。
细分赛道或将是海天味业的发力重点。产品方面,随着市场渠道和竞争的加剧,虽然酱油、蚝油等核心品类依然保持领先,但是明显感受到市场在细分,竞争在加剧,公司正在着力在品种,口味、规格等细分赛道上发力。
朱丹蓬认为,海天味业定位是大众化品牌,公司并没有把太多的精力、资源配置放在中高端酱油的推广上,因此很难改变大众化的定位。对于急于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海天味业而言,要在细分赛道、细分口味发力,充满不确定性。现有的调味品企业拥有的供应链优势,海天并不具备。
展望未来,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指出,短期看,餐饮端需求有望环比改善;三季度低基数效应+提价红利仍存; 2023年春节日期较早。中长期看,公司作为调味品龙头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8月30日海天味业股价跌0.45%。近期公司股价已触及自2019年5月的新低。
十大股东方面,今年二季度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北向资金)减持海天味业1.23%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