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i5-12490F 对比 R7-5700X:单核超强性价比突出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12 代酷睿上市之初,就有一款这样的产品吸引了笔者的眼球 ——i5-12490F,它独特的命名方式展现了它不凡的身世。事实上,它是一

12 代酷睿上市之初,就有一款这样的产品吸引了笔者的眼球 ——i5-12490F,它独特的命名方式展现了它不凡的身世。事实上,它是一款中国大陆地区独占的处理器,性能略强于 i5-12400F,特别是单核性能格外强大,同时还保持了出色的性价比。

目前 i5-12490F 的板 U 套装在电商平台上可以做到 1600-2000 元左右。那么它的性能究竟如何呢?是不是换机的好选择呢?在本文中,我们就拿比它略贵 200 元的 R7-5700X 套装来对比一下,看看它们谁更强大吧。

硬件介绍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测试平台,显卡我们采用了 RTX 3060Ti,这是和 i5 比较好的一个搭配,综合性价比非常高。

主板部分,和 i5-12490F 搭配的是华硕的 B660M-K D4,这是一块电商常用的,比较入门的 B660M 主板,也是低预算装机的一个选择。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推荐选择更好的 B660M 主板。

和 R7-5700X 搭配的主板是华硕的 B550M 重炮手,这就是一款定位更高一些的主板了,散热和供电都更出色,可以说在本次测试中,R7-5700X 是略有一些先发优势的。

i5-12490F 采用 6 核心 12 线程设计(P 核),但并非是 i5-12400 那样的原生 6 核,而是 i5-12600K 去掉 4 个 E 核的版本,因此它的单核性能更加强大,三级缓存也升级到了 20MB 之多,比 i5-12400 的 18MB 多了 2MB。除了缓存更大之外,i5-12490F 频率也有一些提升,基础频率从 i5-12400F 的 2.5GHz 提升到了 3GHz,加速频率从 4.4GHz 提升到了 4.6GHz。

AMD 这边的 R7-5700X 采用台积电 7nm FinFET 工艺,8 核心 16 线程设计,主频为 3.4GHz,Boost 频率为 4.6GHz,拥有 32MB L3 缓存,TDP 为 65W,支持 PCIe 4.0。和 i5-12490F 一样都无核显,需要配合独立显卡。

理论性能

在测试前,我们先来烤个机,看看 65W 的 TDP 背后是怎样的真实性能表现。这次我们用的散热器是酷冷的 360 水冷,因此散热是不用担心的。实际使用随便来个塔式风冷也能压住。

单烤 FPU 15 分钟后,i5-12490F 稳定在 66W,和标称的 65W 基本没有区别,此时温度仅 50℃,全核频率稳定在 4GHz。

而 R7-5700X 的功耗会略高一些,功耗稳定在 77W,温度略高了 4-5℃,同时频率则稳定在 3.8GHz。

再进行理论跑分,IT之家为大家测试了 CPU-Z、R20、R23 和 Geekbench5,可以看出在所有项目中,i5-12490F 都表现出了几乎和 i7 持平的单核性能,相比于 R7-5700X 有明显优势。而多核则与 8 核 16 线程的 R7-5700X 有一定差距。

我们以 R7-5700X 为 100% 基准进行制表,可以看出单核 i5-12490F 能领先 10%-20% 左右,多核则是 R7-5700X 能领先 8-15% 左右,可以说是各有优劣。

游戏对比

那么在实际体验中会怎么样呢?一般来说 3A 大作会更吃显卡一些,因此在接下来的游戏测试中,为了让差别更加明显,我们手动将画质降低到 1080P 低画质,以彻底避免 GPU 瓶颈对 CPU 对比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CS:GO》,在自带的 BenchMark 下,两台电脑都能跑到非常高的帧数。但由于《CS:GO》是一款单核优化的游戏,所以 i5-12490F 的表现还要略好一些。

i5-12490H+RTX 3060Ti 平均 573 帧:

R7-5700X+RTX 3060Ti 平均 524 帧:

如果是玩配置要求更高的 3A 大作的话,会有怎么样的表现呢?在《古墓丽影:暗影》中,R7-5700X 要略胜一筹,比 i5-12490F 高了 10 帧。这是因为这款游戏的多核优化做的比较好,而 R7-5700X 的多核确实更强一些。

i5-12490H+RTX 3060Ti 平均 158 帧:

R7-5700X+RTX 3060Ti 平均 168 帧:

而在一款国产射击游戏 Demo《光明记忆:无限》中,两款 CPU 几乎没有帧数差别。这是因为即便开到 1080P 低画质,这款游戏的主要压力还是在显卡上。事实上,我们玩的绝大多数游戏都是这样的压力分布。

i5-12490H+RTX 3060Ti 平均 67 帧:

R7-5700X+RTX 3060Ti 平均 68 帧:

最后我们测试一下压力最大的《赛博朋克 2077》,在这款游戏中,i5-12490F 重新获得了优势。

i5-12490H+RTX 3060Ti 平均 159 帧:

R7-5700X+RTX 3060Ti 平均 151 帧:

我们将测试到的结果汇总如下。可以看出 i5-12490F 在游戏性能上与 R7-5700X 各有优劣。

二者的帧数差距也都保持在 5% 左右。可以说 i5-12490F 在游戏性能上和比它略贵的 R7-5700X 相差无几。

生产力对比

除了游戏外,生产力也是台式机的主要用途之一。因此我们为大家测试了一些代表生产力的跑分软件。首先是代表综合办公性能的 PCMark10,i5-12490F 获得了 7562 分,表现相当出色,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流畅办公。

R7-5700X 这边则要差一点,分数是 7121 分,这主要是因为日常使用更吃单核性能。

但在另一款代表综合办公性能的软件 CrossMark 中,差距就更加显著了。在 i5-12490F 上达到了 1775 分。

而 R7-5700X 这边则是 1533 分,这个差距相当明显了。

视频剪辑也是不少人的刚需,因此我们还测试了代表 Adobe 创意生产的 PugetBench For PR。i5-12490F 在 PR 中获得了 696 分。

而 R7-5700X 则凭借更强的多核性能,在视频剪辑中占据了优势,分数达到了 849 分。

但在更吃单核性能的 PS 测试中,i5-12490F 又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得分达到了 944 分。

而 R7-5700X 在图片编辑上会稍微弱一些,约为 939 分。

在上述我们测试的创意生产和综合办公软件中我们可以看出,R7-5700X 更适合高强度多核工作,而 i5-12490F 则更适合于单核日常工作。

我们同样以 R7-5700X 为 100% 制表,可以看出在日常办公中 i5-12490F 至多可以领先 15%,而在重度场景下 R7-5700X 则凭借多出来的这两个核领先了 18%。

总结

在多年的市场教育下,大家可能会对“中国特供”这个词产生下意识的抵触感。但在今天的测试下,i5-12490F 可以说是 12 代酷睿给笔者最大惊喜的产品了。可以说它就是精华版的 Alder Lake,保留了对游戏体验影响最大的制程更新和 IPC 的提升,使得它的跑分和体验都非常接近比它贵 2000-4000 元的 R7-5700X,在某些单核优化的项目中甚至能实现反超。

目前 i5-12490F 的 B660M 套装价格基本在 1700-2000 元左右,相比于 i5-12400F 套装只贵了小 100 元不到。从它出色的单核性能和更大的缓存来看,这几十元的差价是值得的。i5-12490F 绝对称得上是中国主流玩家的好选择。

都在繁华与劫数间震颤,而生活在这里的芸芸众生却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正操于一小撮人之手,即使隐约感知,也无能为力。他们只能像以往一样,继续将自己的命运融入到这个庞大城市的血管中,成为帝国至高权力吮吸榨取的无数细胞之一——但好在,绝大多数普通人对这一点同样毫无觉察。因此,他们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才能成为帝国无常命数的掩饰,一如波澜不惊的水面下,是隐伏的潜流,而这股潜流,才是真正左右命运的力量。

......

这或许正是热播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吸引万众瞩目的真正原因,它向普通观众展现了一千二百年前京城中看似平淡无奇却非比寻常的一日。

《长安十二时辰》。

不少网友跟随剧集梦回大唐。剧集中设定的时间并不长,却道尽了大唐的繁华与危机,让人看到历史中个人命运与时局国运之间的张力与复杂关系。但真实历史中的唐朝果真如此吗?伴随着超高的口碑与流量,《长安十二时辰》也不时遭遇史实差错、逻辑谬误的“指控”。在权力与死亡的阴影中,真实的历史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这篇文章,聚焦《长安十二时辰》背后,真实的历史与大唐谋杀案。

撰文 | 李夏恩

帝都,长安,这是平淡无奇的一天,也是非比寻常的一天。一面是准备欢度上元佳节而对周遭危险懵然无感的长安百姓,一面是嗅着危险气息步步逼近真相核心的秘密组织靖安司。领导靖安司的传奇人物李泌本身就身处权力旋涡之中:深居宫中手握绝对权柄的皇帝,时时透过他的幽微意旨决定命运的走向;身为备位储君的太子则在不安于位的惶恐中结纳勾连,以固权位;而在皇帝与太子之间的,是假至高皇权以达成目的或私欲的文臣武将,权力与蛛网般丝丝勾连,将帝都长安乃至整个帝国的命运都黏着其上,靖安司就是蛛网之上的一个交点,负责黏着那些试图冲破这张权力巨网的飞虫,从这一点来看,造成长安十二时辰危机的所谓突厥狼卫,不过是冲撞这张巨网的一只甲虫罢了。

这故事诚然精彩绝伦,各具个性的人物也令人屏息赞叹,对盛唐长安的状摹更是细致入微:壮丽的城楼俯瞰着芸芸众生汇成的绚丽色彩,李太白的清平调回荡在坊市之中;朱栏的舞台上,歌伎曳声引调如回风流雪;甲胄的护心镜,在黄昏的余光下熠熠生辉。即使在这辉煌瑰丽的表面下潜伏的阴谋足以在瞬间毁灭所有的一切,那这般景象也像是一个昙花绽放般的美梦。

但这个盛世大唐的景象毕竟建立在想象之上,尽管它竭力描摹真实,但也只是勾勒出了历史万分之一的模样。在真实的历史中,不存在一个捍卫大唐长治久安的靖安司,帝国也不会允许一个少年执掌秘要,拥有超逾常规的权力,更遑论将一个死囚从牢中提出让其肩负拯救帝国的重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帝国拒绝非同寻常的事件发生:当权力齿轮发生锈蚀或错位,出乎意料的偶然事件就可能发生,这种偶然不仅会制造出非同寻常的事件,更有可能改变整个权力机器的运转方式,甚至让其彻底崩塌。而触发这一偶然事件的肇因,就隐藏在历史的暗处,比起影视剧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奇梦,真实的历史,更像是一场噩梦。在这场噩梦中,数年犹如一日,而一日长如数年。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唐代长安地图

黄昏:上仙

辛公平已经等待了数日,时近黄昏,他仍不知道那个重要时刻会在何时来临。作为一个凡夫俗子,他甚至连自己身处的地方也不能十分确定。按照凡人的时空观念,他目前所在的位置是长安敦化坊的颜鲁公庙。这座祠庙是四十年前名声煊赫的一代名臣颜真卿所建,但颜真卿已经在三十多年前的李希烈之乱中殉难死节,而他的父母兄弟也早已先他而去,因此,这座家庙中除了庙祝之外应该空无一人。但不可思议的是,当辛公平来到这里时,居然看到早已死去的颜氏先祖们簪裾盛装,前来迎接。他也被盛情安排住在颜氏家庙的西廊幕次。尽管迎风宴会上“肴馔馨香,味穷海陆”,但辛公平却被告知其中有些食物可以食用,但有些食物却并非他能享用——那些食物是特供给来自冥府的阴间使者。

辛公平的这场奇遇,开始于他和一名同伴成士廉的进京之旅。他们二人都是一方县尉,前赴京城参加调集选官。那是旅途中阴雨绵绵的一天,他们冒雨抵达洛西榆林店时,发现这家客店贫破不堪,尘秽满布,惟一尚称整洁的床榻却已经睡着一名徒步客人了。店主眼见辛成二人都有车夫仆从,心怀势利,强把步行客人弄醒逼他给贵客腾地。但辛公平却制止了店主不要以车马取人,并且安慰被闹醒的客人,还备好酒食,请他一起吃喝畅饮。

这位步行客人名叫王臻,非凡的谈吐让三人迅速成为好友。酒酣耳热之间,辛公平向这位朋友抱怨人虽号称万物之灵,但就连“来日所食,便不能知,此安得为灵乎?”王臻却告诉他们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他们将“食于磁涧王氏,致饭蔬而多品;宿于新安赵氏,得肝羹耳”。在作完了这场饮食的预言后,王臻的一句话隐约透露出他的特殊身份:“臻以徒步,不可昼随,而夜可会耳”——他不能在白天跟随二人一起出发,只能夜间相会。次日,他果然趁天还没亮就离开了。

《长安十二时辰》(作者: 马伯庸;版本: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

《续玄怪录》中《辛公平上仙》一页,四部丛刊本。

辛、成二人接下来两天的食宿证明王臻所言句句中的。当他们看着新安赵氏店主端上来的那盘肝羹相视惊笑时,王臻再次出现。这一次,王臻终于向对方吐露他的真实身份:“我乃阴吏之迎驾者。”

对唐人来说,王臻阴间官吏的身份,是对他具有预知能力最合理不过的解释。这种观念被称为“前定”,在唐代涌现出的大量以“定命录”“前定录”为标题的笔记著作中,这类可以预言对方次日餐食菜肴的故事可谓俯拾皆是。尽管今天看来,这种预言就跟学校食堂的每周菜谱一样稀松平常,但对唐人来说,能预知明天端上桌子是哪样菜肴,却不啻一语道破命运本质:既然连“食物之微”,都由“冥路已定”,更何况于贫富生死这样的人生大事,自然早已在冥界注定。所谓的命运无常,不过是无法窥知冥界前定命数的凡夫俗子懵然无知的自我安慰罢了。

王臻之所以从阴间来到人世,正如他所坦承的那样,也是为了完成一项命中注定的任务:迎接皇帝圣驾前往阴间。作为凡人,辛公平却用了另外一个词语来形容皇帝一命归阴:“天子上仙”。

“上仙”这个词是唐人对皇帝之死的委婉敬称,但考虑到这位即将归阴的皇帝唐宪宗在过去数月中的所作所为,“上仙”这个词恐怕就拥有了双重意味——它不仅特指皇帝之死,也意味它的字面意思:飞升天上,成为神仙。

成仙,正是这位高踞权力之巅的皇帝如今孜孜以求的事情。如今,他即将迈入统治天下的第十五个年头。从一位帝王的角度来看,唐宪宗可称一代英主,他以强硬手段迫使自安史乱后割地自雄的河朔藩镇一一归顺,将帝国对地方中堕的权威再度拾起,并牢牢握于手中,这位大权独断的天子治世时期也被后世史家赞誉为“元和中兴”。权力的日趋稳固带给他新的自信,他既然已经将绝对权力牢牢握在手中,那么为何不能将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生死命运同样置于掌心随心所欲呢?而对古人来说,能够改变命定生死的只有一种存在,那就是超越凡俗的仙人。

唐宪宗画像,出自《三才图会》。

从某种程度上说,唐代帝王自诩在成仙这方面比先前列位君主都更有资格,从一开始,他们就自称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后代,尽管这完全是自抬身价的胡乱攀附,但在用严刑恫吓迫使那些质疑者噤声之后,谎言也逐渐变成了真实,李氏帝王开始相信自己身上流淌的真是神灵的血脉,因此在成仙上得天独厚。将皇帝之死称为“上仙”就始自唐代,但这个别称无法掩盖死亡命定的事实。因为真正的“上仙”首先是要不死。

如何成为不死神仙?李唐王朝奉为国教的道教其实提供了很多方法,从神仙点化,到修身吐纳,再到符箓祝祷,乃至于不远万里到传说中的洞天仙岛求取仙药。但对皇帝来说,这些成仙方法大都与皇帝最看重的绝对权力互不兼容。修身养性意味着放弃一切世俗权力才能清心寡欲;求取仙药已经有秦皇汉武让后世讥讽不已的先例可为覆辙殷鉴;至于神仙点化,虽然唐代的笔记中经常出现神仙进入宫廷谒见皇帝的记载,但这些笔记几乎无一例外显示,皇帝虽然惊叹于祂们的奇异法术,但大都只是将其视为倡优戏子一样的弄臣。

陕西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银盒,里面标明装有“大粒光明砂”,也就是炼丹术中被视为至尊之物的“丹砂”。

更糟糕的是,一旦这些仙人表现出对皇帝世俗权力的轻视和戏谑,皇帝立时就会杀心陡起。唐宪宗的高曾祖父唐玄宗时代的两位著名仙人张果和罗公远在宫中的遭际就是典型的例子。前者皇帝为了试验他的仙术而故意给他喝下毒酒,结果只是毁了这位不计年岁的老神仙的一口好牙;后者则因为不愿将隐身术全部授予皇帝,而被皇帝怒令斩杀。这些神仙的故事一再证明,得道成仙与世俗权力不可得兼。

那么,有没有权力与成仙可以兼得的方法?一种比较晚出的成仙妙法进入了皇帝的眼帘,这种方法就是服食丹药。所谓“服神丹令人神仙度世,与天地同毕,与日月同光,坐见万里,役使鬼神,举家飞升,无翼而飞,乘云驾龙,上下太清”。不需要清心寡欲,不需要神仙点化,也不需要寻找海上烟波微茫的蓬莱仙岛,只需要提供材料和炼丹炉鼎,就可以炮制出成仙不死的丹药。炼丹过程甚至不需要皇帝躬亲下手,自然有方士代劳。皇帝只需坐享其成,等待方士将炼好的丹药送到嘴边即可了。

如此便宜的成仙妙法,自从六朝葛洪、陶弘景等著名道士著书立说,鼓吹宣传以来,至唐代终于成为时兴热潮。被中医奉为祖师药王的孙思邈就是一位炼丹大师,在他的《太清丹经要诀》中光是仙丹种类就记载了“神仙大丹异名三十四种”“神仙出世大丹异名十三种”和“非世所有诸丹等名有二十种”。其他各种关于炼丹秘书更是不计其数。如此兴盛,也难怪帝王会被其吸引。唐宪宗之前的几位帝王,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曾服食丹药。因此唐宪宗热情地拥抱丹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遵从李唐先祖的家风传统。那位掌握炼就如此灵丹秘术的方士,也在皇帝强烈成仙欲望的召唤下,应时而出。

柳泌就是这位与唐宪宗一拍即合的炼丹大师。像许多方士一样,他在进宫前的出身经历鲜有记载,官方史书用“泌者,本杨仁昼也,习方伎”寥寥数字就概括了他的前半生。值得注意的是,他改名为柳泌这一点,很可能是为了让人将其与一位三十年前升仙成功的知名人物产生联想。

李泌画像,在李泌之子李繁所撰写的《邺侯家传》中,李泌在孩童时代,就被一位道士预言“十五岁必白日升天”。为了防止失去这个孩子。到了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彩云飘来,空中仙乐袅袅,异香袭来时,“李氏之亲爱乃多贮蒜齑至数斛,伺其异音奇香之至,潜令人登屋,以巨杓飏浓蒜泼之,香乐遂散”。

这位新近列入仙班的名人,就是唐代传奇人物李泌。他也是热播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双男主之一。这位四朝元老曾经辅佐三位帝王,军国大计一手擘画,将摇摇欲坠的帝国从安史之乱的阴沟里打捞出来,是时人眼中的一代奇才。但他丰功伟绩的光明之下,也有着阴暗的一面。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他对成仙有着近乎执念的欲望,因此虽然权逾宰相,但却始终以修道人自居。

《国史补》中记载他对神仙的追求虚诞到了令人窃笑的地步。一次,有位朋友送给他一榼美酒,他立刻兴致勃勃地向来访的客人吹嘘,这是女仙麻姑送来的美酒。话音未落,门丁就来报告:“某侍郎来取酒榼。”被揭穿了谎言的李泌当着客人面把酒榼还给对方,却毫无愧色——成仙一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而在他的儿子李繁撰写的父亲传记《相国邺侯家传》中,李泌自幼就出现成仙潜质,如果不是家人舍不得他升仙离开在天上仙乐来迎时泼了不少大蒜,他本该在十五岁时就得到成仙。纵使如此,少年李泌游历衡山嵩山时“因遇神仙恒真子、羡门子、安期先生降之,授以羽毛服饵之道,自是多绝粒咽气”。他的所谓死亡,不过是欺瞒凡胎肉眼的障眼法,他的真身早已成仙前往衡山。

那么柳泌是否能在皇帝身上复制李泌成仙的传奇呢?819年,他由金吾将军李道古推荐给皇帝的宠臣门下侍郎皇甫镈,皇甫镈很快迎合上意,将其荐入宫禁。他告诉皇帝自己确实有“能致药为不死者”的本领,并且告诉皇帝“天台山灵仙所舍,多异草”,鼓动皇帝让他到天台山为官,以便为皇帝求采仙草。皇帝被耸动了,下旨任命他为台州刺史。谏臣们激烈的反对意见被皇帝一语驳回:“烦一州而致长年于君父,何爱哉!”

但柳泌在台州的采药工程却以失败告终,他用强迫手段鞭挞吏民上山采药,理所当然徒劳无功。于是他逃跑了,又被抓了回来。按理说,这种朝野反对、劳民伤财的骗术只消一次就足以戳穿,但皇帝居然在两位推荐者的说服下决定给这个骗子第二次机会。而这一次,柳泌为皇帝献上了他精心炮制的所谓仙丹。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以铅满一鼎,按中为空,实以水银,盖封四际,烧为丹砂云”。从这段描述来看,柳泌的炼制仙丹的秘法似乎并不复杂,不过是在密封容器里进行的铅汞化合反应而已。但根据日本道教学者村上嘉实先生的考证研究和科学实践,这一简单的化学反应,差不多就是所谓炼丹术的本质。而在当时人看来,白色的水银居然可以转化为红色的丹砂,红色的丹砂又可回转为白色的水银,正象征着生命的转化升华。对那些服食这种仙丹的人来说,他们的生命确实因这种仙丹而发生转化,但却并非是向成仙的方向。

写下上面那段柳泌炼丹秘法的人,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士韩愈。而这段话写下的地方,是他兄孙女婿李于的墓志铭。皇帝并非柳泌仙丹的唯一用户,李于在生前也曾是柳泌的忠实拥趸。服用柳泌丹药的下场却是“往往下血,比四年,病益急,乃死”,成为了仙丹可悲的受害者。但却并非唯一的受害者。在这篇墓志铭中,韩愈开列了一长串服食仙丹的死亡名单。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逊弟刑部侍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御史大夫卢坦,等等。其中以归登服食后的漫长的死亡折磨最为可怖:“若有铁杖自颠贯其下者,摧而为火,射窍节以出,狂痛号呼乞绝,其茵席常得水银,发且止,唾血十数年以毙”。最具有讽刺性的是,将柳泌热心推荐给皇帝的李道古本人,也名列这份死亡名单上。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在今人看来,这种惨苦折磨的死亡是典型的重金属中毒症。但炼丹术最具有魅惑性的是,它具有一整套内在逻辑完全自洽的体系。只要深信服食丹药必定会成仙这个大前提,那么仙丹所造成的种种生理苦痛都可以被解释为成仙的必经阶段。根据炼丹术经典之一《真元妙道要略》提供的解释,初次服用丹药造成的“心意钝闷,梦寐不祥”是因为体内的邪气“三恶”被仙丹灵砂侵袭,所以才会在被杀灭前垂死挣扎,惑乱人心。而“身手上有大疮,内有蜘蛛、蜥蜴走出,又梦阴茎朽落并大便恶物者”,则是体内专门戕害性命的“三尸”除祛的征兆。“四肢轻紧,又时时闻两腿膝如日炙而热,又大便有黄脓黑血”,那么恭喜,此时你“五脏内宿患喜怒渐灭”,很快就要飞升上仙了。换言之,按照炼丹术的理论,中毒越深,离神仙的境界就越近。因此,也难怪一批批人如此热衷服食丹药,九死不悔。

与李泌同时为一代名将的李抱真,就在一位道士的鼓动下连服两万丸丹药,导致“腹坚不实,将死,不知人者数日矣”。但他在医生的抢救下终于醒转过来时,那位道士又跑来对他说:“垂上仙,何自弃也!”于是,他又再服三千丸仙丹,终于成功地死掉了。

有鉴于如此多恐怖的死亡先例,一位大臣向皇帝谏言,应该先让炼丹者自己服食一段时间以验效果。但已经被上仙之梦蛊惑的皇帝,却将提出这个合理意见的臣子贬谪出京,然后满怀期待地吞下了那丸已经夺走了数条性命的仙丹,这些死者中还包括他最崇敬的太宗皇帝。很快,汞中毒的效应出现在他的身上。血管中沸腾的水银加剧了他固有的偏执,将烦躁注射进他的每一根神经。舌喉如火燎般灼热干渴,性情也变得喜怒无常。与那些服食丹药的文士官员相比,帝王的绝对权力会将个性中的邪恶无限放大。仙丹让这位昔日英武的君主成了残忍的暴君,随性杀死身边的侍从宦官。帝王的上仙迷梦最终将整个宫廷化作了地狱——为了超越生死命运的上仙灵丹,终于将皇帝推向了命中注定的死亡

夜半:死亡

辛公平的奇遇终于和皇帝命中注定的死亡交织在了一起。但令人奇怪的一点是,对皇帝将死这一点,辛公平没有提出疑问,反倒是迎接皇帝上仙的,只有王臻一个使者让他不解。王臻解释道:“是何言欤?甲马五百,将军一人”,而王臻本人,不过是将军麾下五百兵马大军中的籍吏而已。他向辛公平保证,“此行乃人世不测者也”,邀请他亲眼见证这场迎接皇帝命归阴曹的上仙好戏。

辛公平被引荐给一名身长“丈余,貌甚伟”的大将军,将军率领的军队气势庞大,“戈甲塞路”,以至于进入长安城门通化门时,一名紫衣官吏请求将军将大军分兵五处。辛公平在王臻的陪伴下,与将军一同走进了颜鲁公家庙,开始了长达数日的等待。终于,将军表示“时限向尽”,但皇帝身在宫中道场,有“万神护跸,无计奉迎,如何?”这时王臻提出建议:““牒府请夜宴,宴时腥膻,众神自许,即可矣。”宫中召开夜宴的牒报逡巡传来。黄昏戊时,大队兵马在将军的率领下进入皇城宫禁的光范门。辛公平看到“门吏皆立拜宣政殿下,马兵三百,余人步,将军金甲仗钺来,立于所宴殿下,五十人从卒环殿露兵,若备非常者”。

迎驾皇帝需要排足阵仗,这点合情合理,但迎驾的队列却只有将军率领的兵士,却没有舆驾必备的内侍仕女,却不得不令人疑心丛生。这使得这场迎驾仪式看起来不像是以礼奉请,而像是一场有预谋的军事行动。而事实上,唐宪宗的死亡,确实并非寿终正寝。仙丹的毒性加速了他向死亡狂飙,尽管病发苦痛,但也毕竟只是慢性中毒。而将他推向死亡的,正是一场武力政变。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从表面上看,这场政变的直接原因,如官方史书所写,乃是“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因此,宦官为了活命,所以猝然发动政变,杀死了这个仙丹毒害下的暴君。但问题在于,如果按照史书所写,皇帝的受害者应该只是身边随侍的宦官而已,但发动政变的主谋却恰恰不是皇帝贴身的侍从,而是宦官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他们是掌握宫中禁军神策军大权的右神策军护军中尉梁守谦,秉承出纳皇帝谕旨的枢密使马进潭,以及左右给使王守澄和韦元素等人。他们杀死皇帝的原因当然不仅仅是物伤其类,为那些被皇帝无辜杀死的近侍宦官报仇,而是一场以未来富贵权力为赌注的政治豪赌。而赌盘上的骰子,就是即将成为新帝的皇子。

如果从常规的政治秩序来看,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早在皇帝即位之初,就已筹备储君人选。按照正常的继承顺序,嫡长子是名正言顺的合法继承人。但皇帝的长子李宁和次子李宽都是庶出,只有第三子李宥是宪宗为太子时太子妃郭氏嫡出。按理来说,皇帝登基后,太子妃应该自动升为皇后。但皇帝却只是将她封为贵妃。个中原因可以看出皇帝在掌控权力时的处心积虑。郭氏是名将郭子仪的孙女,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之乱时居功厥伟,并且手握重兵,功高盖主自不待言。因此也被皇帝深深忌惮。皇帝的祖父唐代宗出于政治考虑将自己爱女下嫁郭子仪之子,以期笼络这位权臣。虽然公主的骄纵险些导致这场皇家苦心安排的政治联姻破裂,但郭子仪对皇家的忠心不二最终将这场危机化为如今京剧里脍炙人口的剧目《打金枝》。而他的孙女嫁给当时还是太子的唐宪宗,自然也出于同样的政治考虑。

于水绘制京剧画谱《打金枝》。

对这位出身权贵重臣之家的正室,皇帝自然也像他的祖父一样,颇多忌惮。为了防止外戚干权的情况发生,他宁可违背常礼,不将皇后的名分赐给这位权臣孙女。她的儿子,自然也不能登上太子之位。因此,皇帝再三考虑,将一直属意的庶出长子李宁立为太子。

但遗憾的是,皇帝的苦心谋划落空了,太子李宁在811年去世,于是,立储问题再次提上日程。这一次候选人成了庶出次子,如今已封为澧王的李宽和所谓正室郭贵妃的嫡子,封为遂王的李宥。这一次,皇帝的目光再次越过嫡子,投向了澧王李宽。他特意召见翰林学士崔群,让他为澧王封为太子写作例行公事的推让表。

但崔群拒绝了。他严正地进谏道:“凡事已合当之而不为,则有退让焉。”言下之意,澧王并不具备合当太子的资格,所以也谈不上退让不为。官方史书记载皇帝对崔群的进谏“深纳之”,从而放弃了立澧王为太子的想法。但仅凭谏官一言,就回转皇帝心意,未免也太轻忽这位有明断之称的君主的内心思虑。真正让皇帝动心的,是一位近在身侧的权势人物对澧王的支持。

吐突承璀可能是皇帝最信重的宦官。自皇帝还在太子东宫时,他就侍奉在侧,是皇帝一手提拔的宠臣。皇帝登基后,他从内常侍一路跃升,不久授官为神策军左军中尉,功德使这样掌握皇帝禁军的煊赫要职。吐突承璀也对皇帝的宠信报以忠心,可以说在宪宗一朝恩宠不绝。但在这场太子储位之争中,最让皇帝心存芥蒂的,恰恰就是这位他最信重的宠臣对澧王的支持。而这一芥蒂的来源,却是皇帝本人登基大位的原因。

如果说皇帝内心最隐秘的不安,那就是他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尽管他作为先帝顺宗册立的太子继承大位名正言顺,但恰恰是一场政变,让自己的合法性出现了严重瑕疵。他的父亲顺宗即位时已经重病缠身,突发中风让他无法言语。但即便如此,他还是通过信任的朝臣王叔文、刘禹锡等人振刷朝政,推行变革。但这场被后世称为“永贞革新”的变革,却因为王叔文试图从宦官手中夺回神策军权而遭到宦官反扑。手握军权的俱文珍等人与当时还是太子的宪宗达成协议,逼迫顺宗禅位,将宪宗拥上皇位。既然自己是靠宦官挤掉父皇坐上大位,他当然不希望未来的太子也复制乃父当年的做法。于是,吐突承璀越是支持澧王,皇帝就越下定决心不让澧王成为太子,而把他原本并不属意的遂王李宥改名李恒,立为太子。

尽管储君之位已定,但任何人都能觉察出皇帝其实并不喜欢这位未来储君。这个儿子性情顽劣,好逸恶劳,完全不具备成为天下之主的潜质。但在皇帝看来,他却是对自己权力最安全的选择。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将是让他最追悔莫及的一步棋。

不过,此时沉迷在上仙迷梦中的皇帝,与仙丹酷烈的药性缠斗,已经耗尽了他的身体和理智。

820年1月19日,本来这一天是新年元旦,理应举行大朝会,但皇帝却因丹药发作而无法参加。此后20余日,皇帝都无法视朝听政。帝都谣言纷纷,人心讻讻。直到2月12日,皇帝才在麟德殿召见进京述职的义成军节度使刘悟。刘悟带给外界的消息是“上体平矣”,无论这句话究竟是真相还是他为安抚人心编造的谎言,都让帝都暂时获得安宁。而在宫中,却暗潮汹涌。皇帝服用丹药病体支离,吐突承璀却从中窥出机遇,打算趁皇帝病重之际将自己一直拥戴的澧王扶上储君之位。身在宫中的太子自然会感知到对方暗中运作的密谋,但他的处理方式却只是秘密派人给他的舅父,担任司农卿的郭钊传递口信,询问他应该如何计议。史书中记载的郭钊回复简短但意味深长:

“殿下但尽孝谨以俟之,勿恤其他。”

这似乎只是让太子要安守本分,不必忧心的安慰之语。但“孝谨”和“俟之”却似乎暗藏他意。“孝谨”的对象自然是因服用丹药丧失神志的父皇陛下,而“俟之”仿佛又是在暗示他等待某个机会的到来。

太子并没有等待太久。就在刘悟觐见皇帝的隔天之后,期待已久的政变猝然发动了。手握神策军兵权的梁守谦和马进潭、韦元素、王守澄等人领兵杀死了太子的兄长,那位对他威胁最大的澧王李宽和一直密谋将澧王推上太子大位的吐突承璀。太子通向权力宝座的障碍被宦官带领的军队以血腥的方式一一扫除了,可以说,这场政变几乎就是十五年前他的父皇登上皇位的再现,只是程度更加血腥而已。希冀通过服用仙丹扭转生死定命的皇帝,终于还是没能逃脱注定的死亡。关于他死亡的细节,官方的史书并未记载只言片语。但辛公平在那天诡异晚上的所见,却似乎是这场谋杀的魔幻版本。

他看到大殿里“俳优赞咏,灯烛荧煌,丝竹并作”,皇帝仍在享受着宛如神仙般的极乐欢宴。

夜已渐深,刻漏已经指向三更四点,正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刻。只见一位“多髯而长,碧衫皂裤,以红为褾,又以紫縠画虹霓为帧,结于两肩右腋之间,垂两端于背,冠皮冠,非虎非豹,饰以红罽,其状可畏”的家伙,不知从哪里出现,他手中拿着一柄长达尺余的金匕首,向候在一旁的将军叫道:“时到矣——”

这声音拖长而幽深,脚步踏上台阶,逼近了皇帝的御座。终于,他来到御座的后面,将那柄金匕首跪着献上。皇帝猝然晕眩,音乐戛然而止,大殿里扰乱纷纷。皇帝被扶进西阁,良久没有出来。守在一旁的将军本想尽快将皇帝迎送阴间,但催促的答复却是一句:“皇上洗澡了吗?”突然,就听到了洗浴的声音。

他们要洗掉什么呢?是谋杀皇帝时的血迹吗?在官方的史书中,亲手弑杀皇帝的是一名叫陈弘志的宦官。他在将匕首刺进皇帝后背时,会担心鲜血溅到自己身上吗?无论如何,最终,皇帝终于乘上阴间的碧玉舆,在将军的微笑的慰问声中,“二百骑引,三百骑从,如风如雷,飒然东去,出望仙门”,在按照命中注定的时刻前往阴间。亲眼见证了这一诡奇情景的辛公平,惟一的选择只有“秘不敢泄”。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平旦:命定

李忱从未想过自己会登上皇位,作为宪宗皇帝的第十三个儿子,他能活到如今已是一桩奇事。他今年三十六岁,虽然这个年龄刚即壮年,但却已经比他陆续登上皇位的兄长和侄儿的寿命都更长久。或许比起他的四位兄侄前任获得的转瞬即逝的至高权力,命中注定安排给他的时间,才是上天对他的厚赐。

但他仍然记得26年前发生的那场惨剧。尽管他那年只有十岁,但却不得不目睹父皇被宦官领军弑杀,而他的兄长却在洗净先帝的血污后登上大位,即唐穆宗。那些参与谋杀先帝的逆贼们没有一个受到惩罚,反而加官进爵。马进潭取代被杀死的吐突承璀成为神策军左军中尉,王守澄因拥立之功被封为枢密使。梁守谦被封为安定郡开国公。至于亲手弑杀先帝的陈弘志不仅安然无恙,还被委任重要的监军之职。

只有向先帝进献仙丹的柳泌成了替罪羔羊。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他进献的仙丹使先帝丧失理智,才成为宦官发动政变的导火索,并且他的丹药让如此多人剧痛惨死,并不无辜。但在弑杀先帝的逆案中,他却是清白的。当刑吏以妖妄之罪讯问他时,他却回答道:“都是李道古教给我的。”随后“解衣即刑,卒无他异”。而李道古因为是曹成王李皋之子,天潢贵胄,因此逃脱刑罚,只是被贬为循州司马。尽管他最终因为服用柳泌的仙丹而殒命,但也活到了五十三岁,比先被仙丹折磨又被弑杀的先帝足足多活了11年。并且在他死后不久,新登基的皇帝就颁布赦令:“左降而死者,还其官以葬”这让这位罪臣居然在死后还获得品阶崇高的风光大葬。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中描绘的危星神,从形象上看,非常像是《辛公平上仙》中描绘的那位从御座后献上金匕首的异人。

为他撰写墓志铭的人则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文豪韩愈。他闹剧般微不足道的人生,也借文豪之笔得以流传后世。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韩愈在为他和兄孙女婿李于撰写的墓志铭中都对服食丹药大加批判,但他本人居然也迷恋上了这种将多位亲友送上仙界(阴间)的仙丹。陶榖的《清异录》记载了他特立高标的服食方法:

“(韩愈)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但比起这些执念上仙服食丹药的荒唐贪欲,弑君凶手们的命运更具有戏剧性。在那些弑杀先帝的宦官中,惟一善终的只有梁守谦,在宪宗之后,他历经穆宗、敬宗、文宗三代皇帝,权势熏天。在他死前一年,他还与王守澄共同拥立唐文宗登上皇位。史书对他的记载是因病请求致仕,退归私第。于文宗即位的太和元年十月二十日,死于永昌里之私第。尽管史书记载是“暴死”,但没有证据显示他是被人谋杀。而被宦官拥立登上皇位的唐文宗,却第一个向宦官伸出了复仇之手。他提拔李训、郑注,与其密谋,逐步削夺宦官军权。先是贬谪担任神策军左军中尉的韦元素,然后派人将其暗杀。之后又让与王守澄素有嫌隙的新朝红人仇士良担任左神策中尉以分化其权,最后,他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名义上是神策军中的最高职衔,但却只是无权的虚衔。在做完所有准备后,文宗让自己亲信的内养宦官李好古携带毒酒前往王守澄宅邸,将其秘密毒毙。而对那名亲手弑杀先帝的宦官陈弘志,是文宗最先下手除掉的宦官,在一个叫青泥驿的地方,皇帝派出的内养太监将其生生杖毙。

元人绘《张果见明皇图》,以长寿著称的张果老去拜见唐玄宗的故事脍炙人口。唐宣宗时代,也出现了一位与张果相似的长寿仙人轩辕集。唐宣宗曾问轩辕集,他与张果相比谁的道术更加高超?轩辕集回答说,自己不如张果,言下之意,唐宣宗也不如唐玄宗。

如此,几乎所有谋杀先帝的宦官都已命丧黄泉。但年轻的皇帝并不止步于此,他还想将困扰帝国已久的宦官势力连根铲除。他原定的计划是为王守澄安排一场隆重的葬礼,在这场葬礼上将前往送葬的宦官一网打尽。但制定计划的李训、郑注却心生嫌隙——李训担心郑注会抢走所有杀死宦官的功劳,因此,这个本来相当周密的计划被迫流产,而新的计划被安排在长安宫城之中。这场被后世称为“甘露之变”的政变最终失败,不仅没有铲除宦官的势力,还让皇帝成为了新掌权的宦官仇士良软禁的囚徒。而他的继任者弟弟唐武宗,再一次重复了他登基时发生的一切,由宦官拥立上位。

李忱最艰困的时期也随着这位侄儿的上位到来。从《贞陵遗事》到《中朝故事》、《北梦琐言》,众多笔记都记载武宗皇帝以欺侮这位年长他四岁的皇叔为能事。甚至一再想要取他性命。韦昭度的《续皇王宝运录》中甚至记载武宗皇帝因为忌惮李忱,竟命令四名内常侍将他幽禁在永巷中达数月之久,最后又下令把他扔进厕所里。是一位名叫仇公武的善良宦官心生怜悯,把他装在用粪土杂物覆盖的车上,偷偷带回了家,暗中照料,让他苟延残喘到登上帝位的那天。

这似乎又是一个唐人熟悉的命运前定的故事。一个本来完全没有可能登上皇位的亲王,最终居然熬死了他的兄侄,以绝对偶然的方式成为帝王。而将他拥上帝王的宦官们也吃惊地发现,这位在过去数年里一直饱受侮辱欺凌,总是沉默寡言的呆滞皇子,在坐上宝座后,却瞬间脱胎换骨,治国理政井井有条,仿佛他26年的韬光养晦就是因为预见到了自己将会登上皇位的这一刻。

当然,他渴望复仇。在太庙面对父皇灵位时,他痛哭流涕。但那些弑君凶手早已在文宗一朝便纷纷丧命。于是,他只能将目光聚焦在那些躲在背后的“真凶”。他们是那场谋杀的直接受益者。仅这一点就足以坐实他们的凶手罪名了。坐上皇位却没有惩办弑君凶手的兄长穆宗肯定与那些逆贼有所勾连,而他的儿子们自然也是篡位者的后代。在宣宗的授意下,他的兄长穆宗与三位侄子敬宗、文宗和武宗的灵位都被一度从太庙中撤出。而那场谋杀案的最后一位关系人,仍然健在的四朝太后,他的嫡母郭氏也难逃牵连。亲历宣宗一朝的史家裴廷裕在《东观奏记》讲述了郭太后的结局:

“郭太后以上英察孝果,且怀惭惧,时居兴庆宫 ,一日 ,与一二侍儿同升勤政楼,倚衡而望 ,便欲殒于楼下 ,欲成上过。左右急持之。即闻于上。”


一个备受自己儿子猜忌的嫡母的绝望举动,却被解释为想用自杀把不孝的罪名加在当今皇帝头上。闻听此事的皇帝“大怒”。当天晚上,郭太后暴崩。史官只用三个字点明了太后暴毙的原因“上志也”。

最后的复仇终于完成。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但看起来更像是权力的意志。就在郭太后死后九年,一位名叫轩辕集的道士进入宫廷。他自称已经活了数百岁,并且长于各种奇幻的法术。当皇帝带着艳羡的神情向他请教长生不死的方法时,他只是告诉皇帝应该撤去声色滋味之欲,哀乐如一,施德无偏,自然可以获得长生。却没有推荐任何一种秘方炼制的仙丹神药。

两年后,宣宗皇帝上仙。

死于服食仙丹。

作者 | 李夏恩

编辑 | 走走 罗东

校对 | 薛京宁

世闻名的景德镇,是一座由瓷而生、伴瓷而兴、因瓷而名的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它肇始于中唐,崛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绵延至当代,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和100多年的现代陶瓷史。

不久前,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揭牌。

集科研、修复、展示于一体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揭牌,标志着一个集资料存储、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护修复、成果展示于一体的中华陶瓷文明文物基因库建设,在这座千年瓷都正式启动。

多年来,凭借独特的陶瓷考古和文保资源以及健全的配套设施,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内外诸多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考古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十余个窑口近20000个陶瓷分析数据,初步建立起我国古代陶瓷基本科学数据库。

基于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数字化技术水到渠成的时机,从去年7月起,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开始筹建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与之长期合作的国内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也纷纷加入基因库的采集研究工作中来。经过近一年努力,今年6月11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揭牌,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管理平台也正式开始运行。

目前,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已经拟定了《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建设方案》和《瓷器基因库实体样品管理、制备及保存标准(试行草案)》,完成了制样空间、基因库房的建设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初步建设,开展古陶瓷文化知识图谱展示和传播系统研究。据了解,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建设“五年规划”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1到2年时间内,完成首批2400套(9600件)御窑古陶瓷标本的采集和制样;第二步是在4到5年时间内,完成其中大部分标本的理化数字信息采集和汇总,并建设基因库信息共享平台。

“我们打算用两年时间初步建成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未来成为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

何以“听瓷语、解瓷意”

据介绍,科研人员将从景德镇御窑厂、落马桥、湖田窑、南窑、南市街等当地瓷业遗址发掘出土的窑业标本进行整理,根据现有完整器物的年代、形制、工艺等特征,选出最具代表性者组成“标准器物流”,并完成“标准器物流”中每件标准器物所对应的实体样品制备与虚拟样品构建,以样品为信息元,全面涵盖景德镇瓷器的“考古信息片段”“胎料技术片段”“成型技术片段”“釉料技术片段”“装烧技术片段”“彩绘装饰片段”等基因片段信息。

“在采集古瓷片标本信息时,我们采取了‘7+X’的标准。”翁彦俊说,“7”是指除考古信息,古陶瓷基因标本的“形、胎、釉、彩、纹饰、底款、装烧工艺”7个方面的核心信息,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与各家合作单位共建;而“X”则是所有延展信息,比如世界各大陶瓷博物馆的同类收藏、相关联的海外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以及现代学术研究成果等,需要更多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最终实现基因库信息的共建共享。

“比如明成化青花鹤颈瓶,它的物理标本分为残片、断面、薄片、粉末等4种形态。”翁彦俊说,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可以同时了解到这件器物在考古出土时以及修复后的完整器是什么样的,包括它的三维复原图、海内外博物馆的同类藏品信息乃至拍卖情况等资料,均可在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管理平台呈现。

“最难的是数据采集的过程。不是每个点位的数据都是有效的、有代表性的,成功率甚至不到1%。”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熊喆说,这个过程像极了这些古陶瓷的烧制过程,无数个瑕疵品被砸碎、深埋,只为追求下一个完美。

翁彦俊表示,“X”的基因信息收集是开放式的,只有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进来,才能让基因库内的基因信息更加丰富,最终呈现一个包罗万象的古陶瓷数字化世界,让“基因库数据全球共享”变得更有意义。

在古陶瓷基因库的建设者看来,这个基因库的价值所在,不在于单纯地去研究陶瓷器物本身,而是透过器物去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进而推演还原出制瓷巅峰时代的真实面貌。

一块古瓷片能解析出上百条信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及其前身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成功对唐代的南窑遗址、兰田窑遗址,五代的湖田窑遗址、杨梅亭遗址,宋代的银坑坞遗址、落马桥窑址,元代的丽阳窑遗址、绕南古瓷窑遗址,明清的御窑厂遗址、观音阁古窑址等进行了30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古代窑业标本近百吨,收集碎瓷片近2000万块,其中明清御窑瓷片占比较大。

“御窑厂烧制的瓷器,专供皇室使用,大批未被选中的御窑瓷器,则被砸碎深埋地下。”翁彦俊说。

在古陶瓷专家眼里,景德镇的海量古陶瓷碎片时代序列齐全、考古信息丰富,蕴含的相关数据极具权威性——因为与珍贵的古陶瓷完整器相比,古陶瓷碎片更利于开展技术检测,能适应能谱电镜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现代仪器设备对检测对象的要求。“这些破碎的古瓷片,出土地点明确、地层清晰、品类丰富,可以表面观测纹饰,拼接还原器型,切片了解坯胎,磨粉分析材料乃至烧成温度等。”翁彦俊说,每一块古瓷片都能解析出上百条信息,其价值毫不逊色甚至高于同时期的传世藏品。

“一块碎瓷片可还原一个历史场景。”翁彦俊说,海量的古陶瓷片,既能够对当年的材料、配方和工艺作出还原,也能形成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拼图。

受原材料质地、加工工艺、烧成技术的变化以及审美情趣等因素影响,不同时代的陶瓷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发生演变,其胎、釉、彩中的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国内学界认为,早期青花瓷生产使用的是来自波斯地区的青色颜料苏麻离青,因为那里曾进行过青花彩绘陶器的生产;而被后世誉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的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器,则兼用了进口颜料与国产颜料。但这些,大多是人们通过清代文献资料和流传下来的工艺去推测的,并没有研究支撑。技术进步后,人们开始通过铁锰比来推断青花颜料的成分,但准确度依然存疑。

“现在我们可以用微观手段‘看’见两种青花料的存在。”翁彦俊说,古陶瓷基因库已通过先进的聚焦离子束显微镜,对青花瓷碎片进行了理化分析,证实其同时使用了国产和进口颜料。

“我们通过对古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可以制作成物理和数字两种形态的基因标本。”翁彦俊表示,基于海量信息并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建立的古陶瓷基因库,有望还原出古陶瓷标本在当时的烧制工艺、原料配方等,探寻景德镇千年陶瓷“工艺之谜”,破译人类古代瓷业巅峰时代蕴藏的“文明密码”。

基因库全球共享 助力世界古陶瓷研究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通过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开放式管理平台,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将绘制古陶瓷基因知识图谱,把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全景式的系统化知识,供人们用于不同方面的学习与研究。”翁彦俊说,不同时代陶瓷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彩都会不尽相同,通过研究收入进基因库中的标本信息,就可以还原出古陶瓷标本的烧制工艺、原料配方。而这些还原出来的信息,不仅能为当代陶瓷考古鉴定提供坚实的理论数据,还可以为当代陶瓷文创产品传承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如野史记载,明宣宗朱瞻基爱斗蟋蟀,宫廷记录隐去不提此事。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在众多的碎瓷片中,复原出了宣德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蟋蟀罐,成为这段历史的有力物证。

“这些有趣生动的历史细节,未来都可用于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用,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翁彦俊说。

“更重要的是,景德镇御窑遗址技术体系深刻影响了世界制瓷工业化发展。”翁彦俊说,历史上景德镇青花瓷工艺对中东、非洲、东南亚、欧洲等地的生活方式和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世界各地窑场都曾以其为范本争相进行仿制和再创造。如今,土耳其、埃及、日本、越南、朝鲜、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家仍保留着这些早期窑场的重要实物遗存。海量的陶瓷器物数据为世界还原了一段中国陶瓷对外交流史,不仅让中国陶瓷历史文化故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当代制瓷工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去传承历史,设计研发出更多向历史经典致敬的文创产品,继续讲好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新故事。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基因库。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将持续不断为中国乃至世界古陶瓷历史的发掘和研究、陶瓷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优良的平台,续写以陶瓷为载体的文明交融新故事。”翁彦俊表示,基因库建成后,将与国内外各类博物馆和科研机构开展积极合作,探讨全球陶瓷文明课题,力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国际化新平台。(记者 胡晓军)

来源:光明日报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