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工作,包吃包住,不用坐班打卡,月入过万,而且时不时还可以公费旅游……你心动了吗?
没错,在找工作不容易的今天,有一种小众的新兴职业突然火了,它就是——被称“外包父母”的儿童成长陪伴师。
微信公众号@广东新闻频道
现在很多父母,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一面忙到没时间陪伴孩子,一面又想给孩子一些高质量的陪伴。
而把孩子托付给老一辈看管教育,又存在教育理念分歧等问题,于是,雇佣儿童成长陪伴师开始成为他们的新选择。
据悉,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一新兴行业在2022年左右出现。官方版本的职责包括:辅导学习,兴趣陪伴,培养行为习惯,调节心理状态等。它和家教工作有重叠,但更宽。
儿童成长陪伴师日程表,微信公众号:九派新闻
而这些儿童成长陪伴师的学历背景,整体上大多是本科及以上学历,有的从幼师、教培行业转行,不少还是留学生。
一心理学博士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帖子,标题:“万万没想到,上海的陪伴师已经卷到这种程度了。”
她自述参加了一百多场儿童陪伴师的面试,被老师们震撼到了:
应聘者语言能力优秀,雅思7分、8分甚至8.5分;多语言能力者不在少数,英语、日语、韩语、法语最常见,西班牙语、瑞典语也有。
毕业于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不乏哈佛、剑桥、清华、北大。文体特长达到专业级别,例如钢琴十级,羽毛球师承世界冠军。
有的具备心理学背景,有的熟悉国学文化,或践行夏威夷心理疗法多年。
图源网络
虽然是新兴岗位,但家长们对外包父母的需求不低,只是,陪伴师真的减轻了他们的育儿压力了吗?
对孩子来说,他们真的在期待中的“高质量陪伴”中成长吗?
1
一身外包味的你,靠近一身孩味的我
外包陪伴的父母们,被焦虑裹挟着前进的自然是主流,而自主的积极选择也并非少数。
NO.1
帮大齿轮带动小齿轮
方莹夫妇知道自己很忙。
坐标上海,她和爱人共同经营一家服装创业公司,对他们来说,高强度的工作和频繁的出差是家常便饭,正常一个月只能回家一个星期,再忙起来一年的在家时间也只有二十多天。
他们也知道自己应该花时间陪孩子。
他们的儿子今年是十一岁,刚上五年级,他们对他有很高的期望,要求他考高分、上名牌学校,最好能出国……这就得从小抓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能浪费时间。
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方莹终于雇了现在的成长陪伴师莉莉。
一大早陪孩子早读英语
抖音@苗苗-Aurora
莉莉每天陪同孩子上下学,辅导孩子写作业;带他上放学后的补习班或家教,全程旁听,前后要和老师对接好课程进度。
周末则要带他去各种课外班——他们给他报了小提琴课、棒球班等等,为的是将来上国外的学校也能有优势;日常也要严格监督他练习。
陪伴师陪孩子练琴
哔哩哔哩@北京90后住家保姆尼莫
方莹嘱咐莉莉必须随身携带计时器:学习必须严格计时;手机、ipad一般是不允许玩的,休息就是看书、看纪录片、或者运动,但也都要报备和报告。
这些规则莉莉倒不觉得烦恼,只要习惯了就好,但是最怕的是孩子出成绩,只要成绩有一点点下滑的趋势,甚至是只要没有进步,她就会被雇主方莹大批特批,然后被要求增强学习强度。
虽然有莉莉给自己分忧,但是方莹其实还是免不了每天担心,天天朋友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不说,还各种奖拿个不停,不是学科竞赛的、就是体育比赛,也总是“转眼那个谁谁谁又考了个什么证了”……
莉莉说,有时她觉得她很像大齿轮和小齿轮之间的纽带,因为忙碌的父母没有办法“亲自”牵动在家的儿子——是的,儿子也被忙碌了。
NO.2
锦上添朵花
相比之下,陈玮家里其实并不缺“陪伴”。
陈玮夫妻俩做风险投资的,打拼多年事业已经做到了一定阶段,工作可以不用太忙,有段时间为了给女儿更多陪伴,他们甚至还商量着俩人其中一个辞职、全职在家陪女儿。
他们有两个女儿,一个快上初中了,一个小学刚入学,因为不想让两个宝贝经受各种升学考试的折磨,于是一早早就送她们去了国际学校,也常年请外教来提供培养英语口语的环境。
小红书@奇思妙想
的确,有很多成长陪伴师反映,他们雇主的孩子,绝大部分上的并不是公立学校,不是国际学校就是民办双语学校,不是想补充国际视野就是想走留学路线。
“民办双语学校在上海分为两种,一种是走体制内的,是可以参加高考的;
还有的是‘两条腿走路’——虽然上的是体制内的学校,但是英文有额外的教材。
他们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是可以走国际路线的,是不受中国教育体制约束的。
所以陈玮夫妻俩也很重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所以还是给俩宝贝女儿找到了成长陪伴师Susie。
00后陪伴师分享日常
哔哩哔哩@圆脸小之
Susie是名校大学生,刚上大二,说起来还是很青涩的年纪,但是这也正是他们想要的——一个能和女儿共同成长的大姐姐。
由于性格好、善于和孩子打交道,Susie也很快就和俩姐妹亲近了起来。
比起一般的成长陪伴师,她工作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和孩子的关系也更亲密些,每周给她们上2-3次课,同时辅导她们的作业,她也会陪同她们去参观博物馆、去旅游……
雇主妈妈分享对陪伴师的反馈
抖音@Dolis??在魔都(已减25斤)
不管是出于育儿内卷的焦虑驱动,还是追求孩子个性化成长的需求,聘请成长陪伴师的雇主父母们大都至少在时间和精力上减轻了带娃压力,也收获了相比与丢给老一辈的更有内容和品质的陪伴。
也是在此意义上,这种模式也为越来越多忙碌父母打开了新的带娃思路:向他人借力,比如借时间,借方法,借技能,借活力,借视野等等。
不过有些东西也是“借”不了的,父母仍有应尽的责任不可能外包,日常的陪伴也不能缺席。
我们终究无法走到一种地步,见面打招呼:呦,今天您“亲自”带娃?
2
忙而孤独的孩子:不喜欢原装爸妈了
外包的核心是提供高质量陪伴和教育,可孩子真的有被“陪伴”到吗?
在不同媒体平台上已经有不少培训师的一天vlog,那么孩子的一天又是怎么样的呢?
小红书@儿童陪伴师王丹丹
每天早上七点,10岁的豆豆就开始在培训师瑞雨的照顾下起床、吃早饭。
在出门上学之前,她还需要在客厅过一遍今天的语文和英语课文,再完成一组数学速算题,等到瑞雨帮他订正过来所有的题目后,她才背上书包和妈妈出门去上学。
下午三四点,豆豆放学回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五年级的她已经能自觉地拿出作业单对着一样一样做;瑞雨则全程陪在旁边,帮她掐表、记下每科完成的时间,一旦进度过慢,瑞雨就轻轻拍她作为提醒。
儿童陪伴师放学后陪孩子读书
抖音@儿童陪伴师-小悦
六点前后吃晚饭,吃完豆豆继续写作业,作业写完继续课外练习,任务重的时候就一直写到九十点钟,然后立马被催促着洗漱、睡觉。
豆豆平时比较安静,某一天,她忽然说,姐姐我觉得我总是一个人。
瑞雨惊了一下,虽然爸爸妈妈常常不在,但其实家里平时不只有她在,也有她爷爷奶奶,也有家政阿姨和司机等等,感觉家里人不会少。
她于是意识到,虽然身边有很多人,比如外公外婆,保姆,阿姨,陪伴师,豆豆不说什么,但其实“也知道他们是来工作的”。
心理学家高普尼克说:
“养育孩子是人类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宝贵的一部分……每一对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会形成非常特别的爱,照顾孩子这件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而不只是因为我们未来可能会获得孩子的回报。养育孩子的好处之一就是你能见证他们的成长。”
儿童陪伴师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家长的“不在场”,也能为孩子成长成才提供辅助;
但父母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家庭教育不能被所谓的儿童成长陪伴师替代。
3
“陪伴”无法完全外包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有父母的参与,对每一位父母来说,看护可以找帮手、教育也可以请教专家,但陪伴不可以外包。
NO.1
榜样示范
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说: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孩子年幼时,父母要给他们更多的陪伴,在她们的成长记忆中留下关于自己的、正向的积极的痕迹。
微信视频@彩虹园长
NO. 2
情感连接
现在“情绪价值”这个词很火,在情感表达相对更含蓄的东亚家庭中,与孩子的情感连接太容易被家长们忽视了。
孩子需要接受来自父母的正向情感补给,需要被“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滋养,需要有家作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而不能总是:当他们回家时,只有来工作的姐姐、阿姨们。
如果能从小注重与孩子的情感连接并一直保持开放交流、积极疏导的状态,孩子不仅更能懂得如何处理情绪、有效预防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也能和父母建立无话不说的关系。
NO.3
父母领航
很多父母因为忙而找到儿童成长陪伴师,而且也因为忙慢慢习惯把孩子丢给他人,自己后续就专心于工作。
然而,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江爱萍在评论儿童培养师时就指出,父母需要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成长规划,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怎样的培养。
如果只是花点钱把孩子扔给其他人,反而会是对孩子成长完全没有意义的消费。
父母需要成为那个领航人,只有父母的目标清晰了,陪伴师提供的教育才能更符合孩子个性化的需求——即使担心不是很专业,也要参与这个过程,而不是当甩手掌柜。
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陪伴、支持和理解、情感上更多的连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金牌成长陪伴师。
参考资料:
[1] 央视网:月入4万,还不用坐班打卡?这个“新职业”可能在打“擦边球”
[2] 光明日报:儿童成长陪伴师引热议,“高质量陪娃”的新选择?
[3] 九派新闻:儿童成长陪伴师讲述:像“外包父母”,普遍可月入过万
[4] 正面连接:外包父母:陪伴可以外包,爱也可以吗?
[5] 南风窗:月薪八万,这工作留不住年轻人
[6] 育见新闻:月薪四万 供不应求 儿童成长陪伴师靠谱吗?
[7] 南方人物周刊:“德华”式陪伴师兴起,高质量养娃新选择?
读
上海人的工作,一直是大家关心话题。今早谈谈,上海人比较多的几个行业,供大家参考。
公司前台
一般来说,比较大的公司,会招两个上海小姑娘当前台。
能和保安爷叔沟通,接电话能说上海闲话。
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快速变化。
交关公司,招募越来越多开国语的女性,上海小姑娘前台,正在慢慢消失。
< class="pgc-img">>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因为接地气,所以还保留了相当多的上海人岗位。
我有个女性朋友,以前就是营业厅的。
我之前专门到她班头和她闲聊,然后下班了一起出去玩。
< class="pgc-img">>银行大堂
大堂经理,都是上海小孩。
但是,这些小孩基本都是外包工、第三方派遣。
钞票不多,编制没有,就是混了个银行工作的名声。
< class="pgc-img">>邮政
老早,邮政基本都是上海人。
现在营业厅的上海人还是蛮多的。
投递的基本都不是上海小孩了。
< class="pgc-img">>公交
相比于地铁,公交系统上海氛围浓厚。
前些年,因为报站上海话的问题,上海公交与上海地铁在微博对杀,非常的精彩。
< class="pgc-img">>三大圣职
划旗帜、社工、辅警,上海人比例是蛮高的。
老早真的是上海人的黄金职业,现在很多都外包了,有点鸡肋。
< class="pgc-img">>第三方派遣
现在的第三方派遣,基本是上海小孩。
因为价格便宜,加金后只剩个最低工资。
除了上海小孩,没人肯做的。
银行、地铁、大型企业。都是重灾区。
< class="pgc-img">>小餐饮
社会底层,又在外面混的,做餐饮蛮多的。
现在一些上海人聚集区,也有一些上海底层,从事小吃、大排档的营生。
特别是最近,90后出来做小餐饮业越来越多了。
< class="pgc-img">>保安爷叔
上海老早的保安,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
不论公司、大楼,还是小区,都是白发苍苍老爷叔。
不过,现在情况也改变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填补进来,老爷叔们陆续被代替了。
< class="pgc-img">>保洁阿姨
老早上海的公司,上海的保洁阿姨蛮多的。
有个笑话,说的就是张江的保洁阿姨,比里面的老板都有钱。
但是,现在保洁行情,也在改变。
以前上海人多少还保留了几个相对集中行业,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行业,上海人被稀释了。
上海人聚集的几个行业,正在进行巨变。
期,上海多区的市场监管部门开出了多张罚单,剑指托育机构的午餐漏洞。这些托育机构,无一例外,都在无证从事餐饮服务,一些托育机构的烧饭阿姨,甚至没有健康证,风险隐患重重。来看看看新闻Knews记者调查。
午餐时分,虹口区文治路上的这家托育机构,一位阿姨正在为小朋友们准备午餐,不过却并没有佩戴口罩和手套。看看新闻Knews记者向机构负责人提出疑问,对方却让看看新闻Knews记者放心,表示食品安全不存在问题。
类似的情况在一些民办托育机构并不鲜见。在杨浦区凤城路上的这家托育机构,看看新闻Knews记者看到,正在烧菜的阿姨同样没有佩戴口罩和手套,用手揉完脸,就继续接触食材。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以想入托的名义,表示想看一下相关的食品经营资质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证件等,却遭到了拒绝。
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从事餐饮服务应在场所显眼位置公示相关证照,看看新闻Knews记者亮明身份后,对方拿来了一张地址注册在凤城路5号、经营范围为蒸煮糕点类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但这却并不是该机构地址。而托育机构工作人员却说,他们的餐饮属于外包性质我们跟他是合作单位。
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浦东、闵行、虹口等多区的市场监管部门,已经针对托育机构午餐供餐中的混乱情况,开出了多张罚单。被处罚的托育机构,无一例外,都没有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却在私下自行生产、加工餐食,供应幼儿就餐。
闵行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科科长陈卫华表示,它首先是一个无证的违法行为,第二个就是如果整个食品加工操作过程当中,没有按照食品许可相关的要求和流程来设置的话,会存在比较大的食品安全的风险隐患。
一些托育机构的烧饭阿姨,甚至连最基本的健康证都没有。而谈到这点,家长也表示他们很不放心。
不过,处罚之后,这些托幼机构的午餐供应问题如何解决呢? 监管部门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闵行区这家托儿所,就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办出了《食品经营许可证》。由于一些托育机构招生人数较少,50人以下的机构,厨房的最小面积放宽到30平方米,但备餐、清洗、消毒,每个食材的处理环节,仍严格按标准执行。
闵行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科副科长丁敏华告诉我们,备餐场所是必须要有的,因为你到时候加工好了,饭菜在备餐间里必须是要有一个非常清洁的区域分餐的。
德浦托育园副院长沈怡菲说,监管部门每个月会派专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检查,包括我们合作的配送公司,他们的资质和食品来源也会进行监督。然后园方还有一个平台,每天的留样情况、食品食材都会上传,那相关部门就会检查。
不过,对于一些没有足够场地的机构,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有待继续探索。像马桥的这家早教机构,去年暑期开出了一个全托班,找了个阿姨自己烧制午餐,很快被监管部门叫停。由于没有符合要求的厨房,现在这家机构,只能让家长每天自己送饭。机构表示,他们也曾想过找配餐公司,但因为小朋友安全要求高,有资质的供餐单位往往不愿意送,所以并不顺利。
目前,上海0到3岁幼儿数量约在60万左右,托育机构成为无数家庭的无奈之选。保护好婴幼儿娇嫩的胃,不仅需要严查无证无照,保障食品安全;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是加快探索、指导,更好地为幼儿的餐饮安全保驾护航。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邢晓宇 编辑: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