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重庆日报网】
南川区德隆镇金山红茶厂,制茶工人正在晒青。(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60多年前,在四川成都一所中学的课堂上,生物老师正在向学生介绍苏联园艺学家、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的故事。米丘林把苹果枝条嫁接到野梨砧木上,培育出了新品种“梨苹果”。台下,一位名叫刘勤晋的青年听得津津有味,一颗学农的“种子”就此种下。
60多年来,他先后成为了西南农学院教师、西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福建天福茶学院首任院长、福建武夷学院特聘教授、重庆市首届茶学学科带头人、重庆市古树茶研究院名誉院长……
刘勤晋(中)在查看新培育的大树茶生长情况。通讯员 甘昊旻 摄/视觉重庆
如今,耄耋之年的刘勤晋,已经“卸”下了许多职务,但他还是重庆市古树茶研究院名誉院长,一直关心着南川大树茶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南川大树茶的发现者之一,从1979年起,他就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近期,以大树茶为代表的南川茶旅融合发展入选第三届重庆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这让刘勤晋感到欣慰,“这说明南川大树茶已经成为了受人关注、带动性强的富民产业。”
闯入茶世界的学子
1958年,19岁的刘勤晋,成为了西南农学院茶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那时候,学生们第一学期不学习文化课,而是到农场参加劳动。西南农学院的农场内没有茶园,于是第二天,老师就带着他们到重庆璧山新胜茶厂搬运茶苗,在学校开辟一个新的茶园。
一直在平原城市生活的刘勤晋来到山城重庆,虽然还不习惯出门爬坡、走山路,但对身边的新环境、新事物都很好奇,“我们种下的茶苗,第一年就长到了一公尺,第二年就能采茶了。我觉得很有趣。”
就这样,在老师传授茶叶的基础知识后,带着一种“新鲜感”和一颗“好奇心”,他常常就着馒头和凉水,在图书馆学习茶叶知识,在学校的茶园了解栽培技术,在城市茶馆辨识不同的茶叶。
大四那年,工作问题摆在了刘勤晋面前。“我们当时有几个去处,可以去茶厂、去农业局,也可以进外贸系统,或是留校。”刘勤晋思忖,前面几个选择都不能继续做学问,所以他选择了留校,成为了一名助教。
命运的齿轮由此开始转动。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成立茶学教材编写组,刘勤晋被分到了制茶组,跟着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跑了全国不少茶区。“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深入茶区,真正接触到了六大茶类。在这以前,我都是在书上学习茶知识。”他告诉记者。
走出学校,许多一线制茶的场面让刘勤晋深受触动。在上海茶叶公司,他看到拼配茶叶出口;在杭州,看到了龙井茶的制作工艺;在安徽黄山一个黄山毛峰的茶厂里,因为温度高,锅口很小的砂锅上面全是水蒸气,一般的人都睁不开眼睛,但制茶师傅却能“赤手空拳”在锅里翻炒,“当时就觉得做茶很不容易。”而在福建武夷山,刘勤晋看到了当地茶农对茶叶的珍视,“他们仔细采摘、认真加工,把茶看得和金子一样宝贵。”
这趟“寻茶之旅”,让刘勤晋对制茶的理解更加深刻,再回学校教书时,他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能够滔滔不绝讲上半天”。
南川大树茶的推介者
1979年3月的一天,已经成为西南农学院茶学专业讲师的刘勤晋,带着学生来到南川区大观镇的茶厂实习。南川区茶叶站站长李绪延找了过来,“刘老师,金佛山南坡发现了一大片大叶茶,但我们还没法确定品种……”他的一番话引起了刘勤晋的极大兴趣。
南川区德隆镇茶树村,村民正在采摘古树茶树冠层的新鲜茶叶。(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树有多高?”
“一两丈。”
“大概多少棵?”
“之前遭砍了一些,现在还有一两千窝。”
问到这里,刘勤晋坐不住了,兴冲冲带着学生前往德隆镇茶树村(当时叫德隆乡华林村)。
山路难行。他们一路颠簸了3个小时才抵达德隆乡。当地村民看他们舟车劳顿,端来了用大树茶树叶熬成的“干劲汤”,刘勤晋边喝边想:云南的“六大茶山”因古老的大树茶而声名远播,两千年前,茶圣陆羽就提到,巴山之中有品质优良的大树茶,“莫非它们就是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嘉木’?”
在村里,刘勤晋发现,上山采茶的农民们出发前都会准备一把刀挂在腰上。一开始他不明白为什么要“配刀”,等到了山上,农民碰到高处的茶叶,用刀砍了枝条,再把茶叶采下来,他才恍然大悟,“这印证了陆羽在《茶经》中所写的‘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刘勤晋对大树茶的第一次考察,偏重于形态学:这些乔木是不是茶树,是茶科中的哪一类,适合做什么茶,通过这次考察都有了答案。
“我们把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了化验和分析,证明了茶树村的大茶树完全没有变种,依然保留着完整的古老基因,是罕见的古茶树聚集地。”刘勤晋说,他还进一步发现,南川大树茶的果胶含量高,叶片较软,不太适合制作绿茶和乌龙茶,更适合作为红茶。
这次考察成果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并推动1982年四川省茶叶学会在南川主持召开大树茶鉴定会。
世纪之交时,重庆市科委组织了一个茶叶民俗文化的研究课题,刘勤晋是课题的负责人之一。这次考察历时3个月,考察范围是古代巴国中的长江沿线部分,西起僰道(今四川宜宾)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约600平方公里。
“我们通过考察摸清楚了大树茶的分布情况。”刘勤晋回忆,这些地方实际上都有大树茶,但只是零星种植,较为集中的还是在南川,其中德隆镇最多,头渡、合溪两镇次之。
2017年,南川大树茶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得到了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视。为此,市里专门成立了重庆市古树茶研究院,并向当时已在福建武夷学院任特聘教授的刘勤晋发出邀请。这一年,刘勤晋以78岁高龄出任重庆市古树茶研究院首任院长,并很快带领团队再次对大树茶进行系统考察。
如果说第一次考察是为了弄明白大树茶是什么,第二次是为了摸清楚它的分布,那么第三次考察就是为了发展产业。
从登记、挂牌、编号到种质资源调查评价,从再生体系建立到选种育种,再到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手段开展南川大树茶的倍性育种和分子辅助育种……这些基础研究,为南川大树茶的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如今,一片“大树叶”逐步成长为年产值1.5亿元的“大产业”,大树茶变成了“摇钱树”。
茶树村的“贵人”
9月17日,84岁高龄的刘勤晋再次来到了德隆镇。这一天,记者也跟着去了。
“这几十公里山路弯道挺多的,您不晕车吗?”
“还好吧,晕车主要是人体大脑运动指令和感觉反馈不一致产生的反应,所以过弯道前减速就行。”他接着又说,“到这里就像回家一样,心情也不一样。”
刘勤晋在这里的确有“家”的感觉:茶树村嘉木源大树茶历史文化馆里,陈列着他的研究资料;金山红茶厂负责生产和技术的两个经理是他的学生;村民见到他也十分热情,仿佛老朋友一般。
“不光是老朋友,他更是我们村的‘贵人’。”说这话时,58岁的村民朱文兵一脸认真。
朱文兵是刘勤晋看着长大的。1979年,刘勤晋第一次到茶树村时,拍了许多照片。当时只有15岁的朱文兵第一次看见照相机,很是稀奇,于是便在刘勤晋与大树茶合影时“偷了个影”,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朱文兵先后成为了当地小学的教师,大树茶种植大户和历史文化馆讲解员。光是去年,他就接待了上百批次前来参观的人,其中既有领导干部,也有茶叶专家、企业家等。
南川区德隆镇金山红茶厂,制茶工人在加工生产线上忙碌。(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茶树的价值,可太大了。”他说,自己种了20多亩、6000多株大树茶,每年仅是卖鲜叶就能换回20多万元收入,“这还不算我办的农家乐。”
“尤其是金山红茶厂办起来后,鲜叶的收购价从每斤十几元逐渐提高到了近200元,每年光是收购鲜叶和给村民发工资,就要200多万元,这可是实打实的收入。”34岁的吴科是金山红茶厂的负责人之一,也是“千年金山红”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以前我们这里多偏,多苦啊。”土生土长的他感叹。为了找个出路,吴科曾想通过读书“鲤鱼跳龙门”,便报考了机械专业,后来去了上海工作,但如今还是家乡的大树茶把他吸引了回来。
“这个产业有搞头。”他的话很直白,村里曾规模种过玄参、烤烟,但现在都没了,“基本上都换成了大树茶,(它的)带动性最强!”
有返乡创业者,也有外来者。金山红茶厂的技术负责人谭树立,是刘勤晋在福建武夷学院时的学生,老家在河南洛阳、今年29岁的他,已到德隆镇6年。“其实毕业时在福建也有机会,我就是想跟着刘老师学技术,所以成了‘新茶树村人’。”他说,“刘老师现在带领我们研究紧压茶,进一步丰富公司的产品,让夏秋茶得到更好利用,从而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
正值周末,在大树茶历史文化馆里,游客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刘勤晋提高了声调,向吴、谭二人讲述着大树茶的历史渊源,一如当年他的老师讲述米丘林的故事一般,在两个年轻人的心里种下为茶奋斗的种子。
对话>>>
荣誉等身,但他仍像少年时一样对茶充满好奇
——访重庆市古树茶研究院名誉院长刘勤晋
北碚区天生桥天生路95号附25号,西南大学南社区居委会里,有两排红砖建筑。这是西南大学为学术突出的老教授们修的住宅,每一栋门前都有一块宣传展板。
刘勤晋就住在这里,记者在他门前的展板上看见了诸多荣誉:“杰出中华茶人终身成就奖”“中华优秀茶教师终身成就奖”“吴觉农勋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尽管荣誉等身,但他对茶仍像少年时一样充满了兴趣,一说起便滔滔不绝,“永远保持对茶纯粹的好奇心。”他说。
重庆日报:我看过一些资料,您好像是误打误撞进入这一行的?
刘勤晋:是的。我的高祖父名叫刘沅,是清代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大师,他是四川“槐轩”学堂的创始人,我家里祖祖辈辈也一直是做教书育人工作的。中学时期,我的语文成绩很好,所以家里也曾希望我去教书。
重庆日报:那您后来留校任教了?
刘勤晋:那是后来的事了,当时家里还是想我去教语文,听说我学了农,还是有一点失望。所以后来在分配工作时,我选择了留校,先是当助教,后来成为讲师和教授。
重庆日报:这么多年,有后悔过吗?
刘勤晋:没有,我还是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而且真正进入这个领域后,还是感到妙趣横生。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60多年,也算是做了一点成绩出来。
重庆日报:60多年来,您退休前一直在西南大学,中途有人邀请过你吗?
刘勤晋:要说有也有。1982年,成都那边有个竹叶青茶叶项目,我受聘帮他们搞起来后,峨眉山市领导邀请我去当地办企业,但我还是想搞研究,就婉拒了。
1985年,我去日本静冈大学做访问学者。两年后准备回国时,一家从事普洱茶和沱茶贸易的公司负责人专门坐新干线过来,开出高薪请我做技术服务,我还是谢绝了。毕竟制茶的根源在中国,我就想着要把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带过来,洋为中用嘛。
重庆日报: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排在最后一位,它好像从来不是必需品。您对此怎么看?您从业这么久,是不是也遇到过一些挫折?
刘勤晋:当然,学术上的暂且不说,推广上因为“它不是必需品”这个身份,就遇到过好几次。
第一次是在动员农民种植大树茶后,因为要几年才能有收益,那时候又没有想过套种之类的方法,所以有些人就把茶树砍掉了,还说些风凉话,我心头很难受。
第二次是2000年前后,有一次座谈会上,我提到了重庆是茶叶的起源地之一,北纬30°的区域也是最适合种茶的地方,但这么多年一直没发展起来,希望政府投资一个茶叶的苗圃。时隔几年,平坝地区的大观镇建了个苗圃,但因为海拔、土壤等环境因素大不一样,苗子死了很多,既花了钱也没见到效果。
重庆日报:那现在呢,还有什么烦恼?
刘勤晋:南川大树茶有了一些名气后,也开始有流动的贩子进村,撺掇村民们把刚长出来的嫩芽采了。同时,我们发现市面上居然也有一些冒充产品,这些都是对产业的挑战。我们希望政府和村民们能够稳扎稳打,把大树茶产业稳步做强。
本文来自【重庆日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旦假期,商场客流量陡然增多,新茶饮市场也热了起来。记者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大红门银泰百货等多家商场走访发现,喜茶、奈雪的茶等奶茶店里消费者排着长队,即使用线上小程序点茶也显示排队。眼下,新茶饮消费热度不减,逐渐成为一种休闲悦己消费新风尚。
“多肉葡萄家族、酷黑莓桑等经典产品较为热销。”喜茶北京君太百货店经理陈洋表示。记者在商场看到,不少消费者手拿奶茶逛街,有的还拿着奶茶在商场布置的道具前打卡拍照。“假期才有时间出来,喝杯奶茶是我逛街的一部分。”消费者张林告诉记者。对她来说,和好友一起出来玩,点杯联名款奶茶似乎成为逛街的“标配”。
2023年,为跟上消费者对新品包装的迭代更新需求,新茶饮赛道多家茶饮品牌可谓动作不断,尤其是与各类商业品牌和IP跨界合作较为密集,不少奶茶店门口时常摆放着联名款卡通造型。从新茶饮品牌跨界联名看,联名速度快、数量多,跨界比较大,多家茶饮品牌公司通过融入联名美学,在新零售领域开辟了茶饮新的增长空间。2023年,喜茶推出与全球热门IP“芭比”的联名新品芭比粉·水仙及系列活动,吸引众多消费者品尝。
新茶饮持续走俏,这与消费者追求消费升级、健康饮食的观念不谋而合。一杯茶里既有鲜果、茶叶,又有牛奶、糖;一杯茶外又连接着不同领域的产业链。近年来,新茶饮品牌以茶叶为起点,在产业链环节压降成本,打造与传统茶饮不同的消费方向,市场潜力较大。目前来看,新茶饮行业有两个新趋势较为明显。
一是回归茶文化。喜茶近日发布的《2023年度报告》显示,传统名优茶成为新茶饮的主角之一。截至2023年年底,喜茶门店数已突破3200家,门店规模同比增长280%,有超过1亿用户成为喜茶的会员。新茶饮要回归茶本身,好茶才是立身之本。喜茶相关负责人表示,茶本就是日常饮品,新茶饮也可以成为更多人的日常,很多年轻用户通过以真茶为基础的新式茶饮,开始接受、喜爱上了茶。
二是从源头升级茶饮品质。记者梳理发现,多家头部企业深入上游茶园、果园、牧场和工厂,规范原料的种植、生产和制作,通过研发创新为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味觉体验。2023年以来,新茶饮企业持续强化供应链、食安管控、中后台服务等实力,为各地消费者带来高品质体验。喜茶经典的绿妍茶叶甄选茶园所在的云南普洱思茅区是茶马古道的起点,自古就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奈雪的茶为打造更高品质的正宗大红袍茶饮,其研发团队深入原产地武夷山寻茶,并特别邀请“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监制。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表示,奈雪重磅推出“寻香中国茶”项目,通过研发创新为消费者带来年轻化的新茶饮体验。
其实,新茶饮赛道并不平静,时不时就有新的茶饮门店入驻商场。除了上述常见的头部茶饮品牌外,还有包括乐乐茶、霸王茶姬、沪上阿姨等众多品牌也在深耕新茶饮行业。天眼查数据显示,现存新茶饮相关企业33.8万余家,其中,2023年年内新增注册相关企业5.4万余家;2023年年内新茶饮领域融资事件超30起,融资金额超19亿元。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新茶饮市场进入一个大浪淘沙的周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茶饮企业要打造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2023年以来多家新茶饮企业加速融资甚至开启申请上市之旅,通过借助资本市场的赋能,构建企业的“护城河”并在供应链的完整度,以及在整个拓店的速度方面提速,这都需要资本市场的加持。
食品安全是新茶饮赛道的关键一环。一杯奶茶里包含多种原料,任何一种原料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品牌的声誉。业内人士表示,新茶饮品牌要严把质量关,及时披露其产品的生产细节信息,才能为消费者带来自然香的真茶消费体验。 (经济日报 记者 王宝会)
理宜世又火了!
“前面太多杯,快要做不过来了”,这是茶理宜世门店工作人员的心声。午饭时间,我们打开茶理宜世的小程序准备点杯饮料,发现多家门店都显示前面排队100+。在内卷的茶饮赛道,这样的盛况也是许久未见。
所以,茶理宜世到底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的用户下单呢?
01
茶理宜世七周年庆典
打造茶饮行业营销新思路
最近几天打开小红书,真被茶理宜世的七周年活动刷屏了!
“招牌饮品 买一送一”“喝奶茶 赢万元黄金好礼”“寻到茶理老友,再续一杯”……从薅羊毛到送黄金,茶理宜世可谓诚意满满,用一句话来7周年活动:“含金量”直接拉满。
茶饮品牌的营销活动层出不穷,茶理宜世能够打动消费者并成功出圈,绝非偶然。
1、借势黄金热度,击中更多年轻人
最近两年,黄金的热度非常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
茶理宜世精准把握潮流风向,在4月上旬推出“每日饮1杯,赢万元黄金好礼”的周年庆活动。参与形式非常简单,用户只需要下单或者是邀请好友助力,就有机会赢得黄金,这一活动成功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有效提高了门店营业额。
2、买一送一“薅羊毛”,提高复购和拉新
从2017年创立至今,茶理宜世通过中式鲜奶茶产品打响口碑,并凭借过硬的产品实力一步步成为广州“排队王”。数据显示,茶理宜世的招牌产品年销量已经突破3000W杯,拥有一大批忠实用户。
在七周年活动期间,茶理宜世招牌产品买一送一的限时活动受到很多会员的积极响应,点单热情高涨,高峰期多家门店排队上百杯,复购率一路飙升。同时,拉新数据也非常亮眼,优惠的价格让不爱喝奶茶或者没有喝过茶理宜世的消费者心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转化。
3. 寻找茶理老友碰杯,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
4月17日,茶理宜世在广州、上海两地发起了“寻找茶理老友记”的线下活动。背着奶茶毛绒玩具的茶理老友可能出现在学校、商场、写字楼、地铁换乘站,用户与他们“碰杯”并拍照打卡发布小红书,即可获得「招牌饮品买一送一」券。
用新颖的活动形式在线下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再通过赠送优惠券的方法激励大众积极参与,最终实现“1+1>2”的传播效果。
02
揭秘品牌长红逻辑
好产品为基础+年轻化表达
无论是网络声量还是门店营业额,茶理宜世的七周年活动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这背后,离不开营销组合拳的助力,但根本原因还是「产品能打」。
提起茶理宜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新速度快,研发实力强”。数据显示,茶理宜世近一年来平均每月都有1-2款新品上线,而且不是为了上新而上新,始终对口感有着超高追求,每一款产品在正式上线之前,都经过上百次的测试。
截至目前,茶理宜世的产品包含鲜奶篇、忌廉篇、纯茶芝士篇、季节限定等,品类丰富多样。其中,招牌产品“烟雨乌龙”、“郁郁幽兰”、“翠枝玉露”人气爆棚,鲜奶+好茶的搭配,口感浓郁细腻,被诸多粉丝誉为“白月光”般的存在。
爆款的实力不容小觑,新品的表现也非常亮眼。
以三月份推出的新品「画中游」为例子,原料上甄选正宗龙井,通过炒青工艺锁住“鲜、爽、甘、醇”风味;融入品质鲜奶,入口如清风和煦,满口清爽甘甜,一口饮尽春日的鲜活气息;顶部点缀龙须糖,带来麦芽糖的清甜,入口即化,与龙井鲜奶茶相得益彰。
新品上线之时,茶理宜世不仅推出了买一送一的限时活动,还定制了全新周边,比如极具品牌记忆点的杯子和袋子,并添加岭南元素,让人过目不忘。另外,画中游限定徽章采用珐琅景泰蓝工艺,好看又百搭,在年轻群体中备受好评。
03
用粤文化加持好产品
助推品牌实现全球化布局
茶饮行业的内卷有目共睹,爆款的打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何走得更稳、更远、更好,是所有品牌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而这注定是一场论综合实力的“持久战”。
纵观茶理宜世的应对之法,用粤文化加持好产品,从而助推品牌实现全球化布局。
在茶理宜世,你喝的不仅是奶茶,更是在接受粤式文化的熏陶。门店装修有浓浓的粤文化感,整店以墨绿色为主色调,选用木雕靑砖、满洲窗、回字门廊等极富岭南特色的元素作材质,再现浓浓岭南风采,给消费者带来更沉浸式的空间体验。
在各地文旅发力的当下,茶理宜世凭借着浓浓的粤式文化风格,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小红书上很多博主表示“因为一杯茶理宜世,爱上广州座城”。更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茶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有中国地域文化及新中式美学加持的品牌,必然有更大的机会。
从扩张速度上来看,茶理宜世很好的把握住了时机。数据显示,自今年以来新开门店数量已突破70家,全国门店数量超400家,并在西班牙和澳大利亚扎下了根,海外几家门店的营收数据也都相当不错,成功的将粤式文化和新中式茶饮带到世界舞台。
-小结-
对于茶理宜世而言,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七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
过硬产品力搭配恰到好处的营销方式,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消费体验,成功俘获更多消费者。随着七周年热度的不断发酵,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并爱上茶理宜世,可以预见的是,品牌在茶饮市场中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提升。
2024年,茶饮市场的故事还在上演,而茶理宜世未来的发展也更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