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又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优胜教育闸北门店关闭。
12月19日晚,一名家长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反映,位于静安区共和新路上的优胜教育闸北门店近期关店,已有10多名家长前往该校区,要求校方及时退款。
这家门店位于共和新路4666弄城市新汇11号楼10层。
“优胜教育”闸北门店即位于共和新路4666弄城市新汇11号楼10层。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
据这名家长透露,她早在2年多前就给儿子在这里报名学习,学费为一年2万余元。此后的她又续费一次,目前课时尚有剩余。今年8月,有校区老师给她打电话,表示“8月有促销,等到9月1日就要涨价了。”当时考虑到实际需要和价格因素,她又第三次交费,续交了3万余元,作为新一年的培训费。但不久之后,她听闻门店不具备教学资质,同时考虑到近期其他多家培训班关店,该名家长就想退费,“当时,我朋友家孩子在这里交了5万元费用后想要退费,说要等2个月后才能拿到。”今年10月12日,她前往校区办理退费申请,对方服务人员表示:“需要登记身份证号、银行卡号,2个月后才能把钱退到卡里。”
然而直到12月12日,她仍然未收到这笔款项:“今年‘双十一’期间,这家门店的服务员还在鼓动让家长续费。”
12月15日晚上7点多,她得到了校区要关门的消息。
家长收到的12月15日晚上校区老师的微信通知。家长供图
她表示,15日当晚,她微信突然收到校区老师发来的一则消息,里面称:“优胜教育闸北校区由于楼层过高和消防问题,不符合相关部门规定,故不能继续招生,现有学员班主任老师会分别在12月18日、12月19日、12月20日下午13:30后,分别联系各位家长处理后续相关事宜,因校区学员比较多,请各位家长不要着急。”消息最后还称:“校区在积极找寻适合的上课教学点。”
门店贴出关店的告示。
12月18日,她再次前往校区,看到校区门口围了一群申请退费的家长,而门店也贴出了一则告示,上面介绍称:这一处培训机构是北京宏志胜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加盟运营,法人代表是李艺丹,由于经营情况亏损严重,后续转让于上海莺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法人代表是刘志红。上海莺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优胜辉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上海授权加盟的分公司。告示同时重复了此前微信消息的内容:由于不符合教育资质的办理要求以及楼层过高,优胜教育班主任会分别在12月18日、12月19日、12月20日、12月21日分别联系各位家长处理后续相关事宜。
“校区办公人员告诉我们,明年1月10日门店就要离场了,所有事务要到上海莺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第五分公司去办理。”这名家长说的“事务”,主要指的是让大家用上海莺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公章签退费协议,她表示,目前校区仍有3万余元学费未退还给她,而光在19日晚,就已经有超过10余名家长前往校区申请退费,涉及退费金额达到50余万元。
12月20日下午,门店内有服务人员办理退费。
12月20日下午2时,澎湃新闻记者赶到这一门店,有2名工作人员在前台为前来的家长办理退费手续,同时开设3个洽谈室,上海莺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家长签订新的退费协议。
家长在洽谈室内办理签退费手续。
一名在现场办理退费的家长林女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儿子从高一就在这里上一对一课程,之前报名交了5万元还剩下23节课未上完,今年7月又续费8000余元买了新的15节数学课,一节课2小时。林女士说,当时选择这里学,一是就在家附近,二是这里相比其他机构,费用相对便宜,现在最担心钱不能按时退还。
门店内部。
林女士也指出,校区老师建议她如果不退费,其儿子可以前往柳林路校区继续上课,“但现在数学老师突然告诉我,明年1月要离职了,我们也不打算学了,就来办理退费。”
从现场多名家长反映来看,当初缴纳的学费大多为2万元左右,最高可达5万元。
该校区一名教师主管人员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这一校区自2016年开设,如今共有约100名左右的学员,“我们现在并不希望家长退费,而是希望能找到新的校区继续上课,让我们的老师也一起过去,目前在选择新的上课地点,这个周末家长就可以选择去柳营路老校区上课,而距离这里3公里以内还有一个红太阳商业广场,我们也可以通过借助其他机构场地的形式来给大家继续上课,家长有意愿的话,也可以选择前往我们杨浦、闵行等校区上课。”
对于一些家长质疑“机构负责人跑路”等说法,上述人士予以否认。“优胜教育是北京总公司,我们(上海莺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总部直管的上海分公司,其实是属于同一家公司,我们目前正在统计需要退费的家长,为他们办理退费,退费时间根据合同签订的时间是60天,目前家长主要是担忧退费时间太长的问题,对于一些需要紧急退费的人,我们也尽力去加急办理。”这名人士表示,优胜教育在全国有上千家门店,由上海莺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管理的在上海共有5家,另外一些是投资人加盟的门店,但所有门店都可以协调上课,费用也是校区之间结算,并不存在跑路的说法。
对于告示中描述的教学资质和消防安全的说法,这名人士表示,其在杨浦和闵行校区门店已经拿到教学资质,但这一门店的教学资质目前仍在积极申请过程中,相关资料已经提交。
目前,静安区教育局、彭浦新村街道、静安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已介入调查,并督促机构方出具合理解决方案。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台湾饮料品牌一芳水果茶日前发文谴责香港罢工并支持“一国两制”,随后CoCo都可、50岚、鲜芋仙、贡茶、鹿角巷等13家饮料店均表态持有相同立场。不料,一些奶茶店被“台独”分子贴上“效中”标签,还有人梳理出“爱台奶茶店”名单,清心、茶汤会、康青龙、红太阳等店榜上有名。亲绿的《自由时报》11日报道还说,中部地区的“茶海手作茶饮”不仅在社交网站上力挺香港示威,更强调“台湾就是台湾”。
一些台湾绿营和“独”派分子借机纷纷站台。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1日报道,台湾自来水公司董事长魏明谷在脸书发文说“别喝饮料了!还是喝白开水最好”。值得注意的是,魏明谷此前担任彰化县长时,曾拆除当地一个亲中的爱国教育基地,当时掀起舆论波澜。“台独老手”的网红“馆长”陈之汉也没闲着,在网上痛骂被贴上“效中”标签的奶茶店,还“宣称”一年之内开一间自创品牌饮料店,扬言“拒绝在大陆贩售”。
台湾《旺报》11日援引一名在大陆经营饮料店的台商的话报道称,餐饮服务业去碰政治根本是自找麻烦,因为餐饮业和大众零距离,遇到敏感争议话题,在网络传播下更容易被放大撩拨。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副院长李振广表示,他相信大陆并不乐见两岸网民这样的情绪对抗,但在两岸结构性矛盾下,部分台湾人对“一国两制”有抵制情绪,就以饮料店作为发泄口,借题发挥,两岸网民一来一往,矛盾的情绪迭加激化,让事件愈演愈烈。李振广认为,此事又让蔡英文“捡到枪”,民进党很可能借此话题再次发动水军挑起仇中情绪,将此事转化为选举利益。
处理两岸加盟法的律师蔡庆文在接受台湾中时电子报采访时表示,台湾与大陆代理商合作,彼此有“区域代理合约”,虽然规范品牌、商标、原料、直营店等授权合作模式,但很少对于双方政治意味的文宣做规范,因此遇到这样的“奶茶风波”,台湾总公司也很难向代理商多做要求。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智瑾财经,作者 l 大钊
3月中旬,港交所官网披露了粤式火锅品牌捞王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捞王”)的最新上市申请材料,中金公司和华泰国际为其主承销商。
早在2021年9月,捞王就曾向港交所递交过一次上市申请材料,但随后因过期失效。
资料显示捞王于2010年在上海开出首家“捞王”火锅店,截至目前,公司共在30个城市开设了149家连锁自营餐厅。与常见红油火辣的川味火锅不同,“捞王”属于典型的粤式火锅,主打“白汤”锅底,口味较为清淡,人均消费在130-150元,其中,胡椒猪肚鸡、腊味煲仔饭、粤式猪骨煲等均为餐厅主打菜品。
无独有偶,老牌火锅企业七欣天也于今年1月正式递表,计划募资约2亿美元并在香港挂牌上市,招银国际和国泰君安国际担任其联席保荐人。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以来整个火锅行业似乎并不受资本待见,头部企业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的股价都遭遇大幅下跌,闭店裁员等消息也时有传出。捞王选在这个时间点上市,能获得投资者青睐吗?
火锅市场纷争
中国人对于火锅的喜爱,古已有之。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中发现了火锅实物,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乾隆皇帝更是个“火锅狂魔”,史料记载他在乾隆四十四年的8月16日到9月16日之间,累计吃了27种火锅,共计60多次。
到了现代,火锅依旧很受欢迎。在中国,火锅是中餐市场中最受欢迎的品类,2020年火锅市场占中国内地整体中式菜肴市场的14.1%,位居第一,可以说是征服了大江南北所有人的胃。
数据显示,近五年火锅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为9.5%,预期未来火锅市场的总收入将以14.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至2025年的8,501亿元,高于同期整个中餐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13.3%,成为中餐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
图源@招股书
按火锅风格划分,常见的火锅可以分为四大类:川式火锅、粤式火锅、京式火锅以及其他火锅。辛辣的川式火锅最受欢迎,2020年火锅餐厅市场中川式火锅占比64.9%,其次粤式火锅、京式火锅、其他火锅的占比分别为14.4%、14.2%、6.6%。
捞王就是粤式火锅领域的代表企业,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称:
2020年,捞王的收入和餐厅数量在粤式火锅业内均排行第一,占据了1.7%的市场份额;按收入计算,捞王在整个中国火锅餐厅市场排名第四。
图源@招股书
但是由于中国火锅餐厅市场高度分散,2020年有超过40万家火锅店营业。按2020年收入计,中国火锅餐厅市场CR5仅占总市场份额的7.9%,其中捞王占比更是低至0.3%。
目前港股上市较知名的火锅企业包括海底捞和呷哺呷哺,再加上奋力上市的捞王和七欣天,未来港股火锅企业有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而未上市的火锅企业也出现了不少龙头:
如周师兄、巴奴火锅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算是一种;
陈赫“贤合庄”、郑恺的“火鳳祥”为代表的明星火锅算是一种;
沾了宅经济光的自嗨锅、莫小仙也算一种。
所以火锅市场虽大, 但竞争者也不少。
餐饮到店承压
招股书显示:
2019年-2021年,捞王收入分别为10.95亿元、11.25亿元、13.0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794.9万元、6603.6万元、1312.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捞王来自餐厅经营的收入占比达到95.5%,来自外卖业务的占比达到3.7%,剩余的0.8%来自零售业务。在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下,主要收入来自到店的捞王业绩仍存在较大风险。
招股书中提到,受疫情影响捞王餐厅采取社交距离措施,导致客单价由2019年的人民币123.7元上升至2020年的128.1元,翻台率从2019年的每天3.0次下降至2020年的每天2.5次。随着防疫措施放宽,民众开始恢复聚餐,2021上半年客单价下降到人民币123.9元,翻台率微降到每天2.4次。综合来看,疫情还是对于捞王的客单价和翻台率产生了一定影响。
图源@招股书
进入2022年以来,全国疫情呈现零散分布态势。3月份,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加剧,餐饮到店消费承压加重,营业门店外卖消费强度仍高于基准日、好于到店。
根据美味不用等数据,上周(2022/3/12-2022/3/18)日均餐饮营业额相比基准日仍下降79.8%,较2月日均低22.2个百分点;到店、外卖餐饮营业门店数量有所下滑,日均相比基准日分别下降53.6%、43.7%水平,较2月分别低27.5百分点、高6.8百分点。
所以,95%以上收入来自到店的捞王在疫情下的收入增速值得进一步观察。
图源@国金证券
事实上,整个火锅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
疫情以来的海底捞、呷哺呷哺等知名火锅连锁的不利消息接连传出。股价层面,过去的2021年里,海底捞累计跌幅达到72.5%,呷哺呷哺跌幅也高达67.38%。进入2022年以来,在过去不满三个月里,上述两家的股价跌幅分别达到22.6%和34.7%。
经营层面两家也陷入紧急“刹车”状态。
海底捞近期发布公告称,预期将于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录得净亏损约人民币38亿元至人民币45亿元。
3月11日,呷哺呷哺发布盈利预警,公告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61.5亿元,同比增长13%,但同时预期2021年将录得净亏损约2.75亿元至2.95亿元之间。
另外,2021年11月5日晚,海底捞发布公告,决定在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门店。同样,呷哺呷哺2021全年关闭了约230家因选址不当、经营不善的餐厅。
在火锅连锁头部企业降速的大背景下,捞王却仍打算继续扩店。
招股书显示,捞王此次IPO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门店扩张、完善零售渠道、新建工厂。公司计划于22/23/24年每年分别开设44/60/80间新餐厅。
“内卷”之下缺少护城河
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
2020年中国火锅餐厅市场份额排序依次是海底捞、呷哺呷哺、七欣天和捞王。此外,还有巴奴、小龙坎、蜀大侠等火锅品牌也在竞争中崭露头角。
但火锅行业洗牌率较高。早在2017年,火锅行业的开店和关店率便位居国内餐饮行业榜首。
据前瞻研究院此前数据显示,2017年火锅的关店率达5.9%,高于4.3%的开店率,位于餐饮业各细分品类之首。
招商证券的最新研报也表示,近半数火锅餐饮企业无法存活五年以上。
图源@招商证券
很多曾经无比辉煌的名字如今都已黯然逝去:
小肥羊已由“中华火锅第一股”沦为“中餐退市第一股”;
重庆小天鹅则经历了上市失败、卖身无望等风波,成了褪色的名片;
川渝火锅“一哥”谭鱼头在2020年破产倒闭;
演员黄磊和主持人孟非合伙开的“黄粱一孟”火锅店也在2021年4月注销……
另一方面,由于火锅烹调整体难度并不大,所以在家吃火锅也成为很多人的新选择。只需选择自己喜欢的锅底,再备上蔬菜和肉类,就基本上可以还原一顿简单的火锅大餐。
而为了满足这种新的需求,部分企业已经面向市场推出半成品的火锅底料和调料,目前这个领域里较知名的包括颐海国际、天味食品、海天味业,已呈现出“三国杀”局面。
另外为了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各地区也有明显的区域龙头,例如东北龙头为蒙式口味的“草原红太阳”、西南龙头为川渝牛油口味的“桥头”等。
资料显示:
2020年颐海国际在第三方火锅调味料方面的营收达18.41亿元,已经是行业第一。截至去年底,颐海国际火锅调味料营收36.07亿元,同比增长13.1%,占据总营收比重60.7%。
可见,火锅相关复合调料领域已形成一个较大的市场。
以捞王最为招牌的“猪肚鸡火锅”为例,在京东APP上搜索“猪肚鸡火锅底料”可得到约222页的搜索结果,价格普遍在10-50元不等。其中大部分产品都以操作简便、味道正宗为卖点。
图源@京东APP
除了“居家火锅”带来的冲击,火锅店经营本身也面临不小挑战。
根据《2019中国餐饮报告》,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仅为5%,而美国在2018年餐饮连锁化率已达30%。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外餐饮服务员每小时收入较高,人员流失率低,而国内员工流失率高,门店运营不稳定。
根据《2020中国餐饮报告》,餐饮一线员工2019财年的月收入均值仅为3940元左右,处于较低水平。2019财年餐饮员工平均流失率达15%,而火锅行业员工平均流失率高达22%。
此外,目前我国餐饮业加盟门店较多,总部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或对供应商管理体系不完善,易造成加盟商为压低成本、使用次等食材的情况出现,损害品牌形象。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捞王”相关的投诉有240条,消费者吃出头发、钢丝球,鸭血豆腐变质、吃完发烧得肠胃炎等字眼均有出现。
疫情之下,火锅连锁行业下半场已至。
传统火锅巨头正在“阵痛期”,新巨头则希望靠上市和融资抵御风险。但火锅品牌资本化后发展的路径差异并不大,在争取规模化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潜在风险。
参考资料:
- 《捞王新股报告:粤式火锅龙头,主打食材品质与口碑》,招商证券
- 《捞王再度递表,餐饮到店消费承压 》,国金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