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好,我是小肥良。
前几天在某红薯有一个帖子挺火,说的是在杭州有一位厝(cuo第四声)内小眷村奶茶店的店长说,开了7年的店,同品牌的分店都倒光了,到最后杭州只剩她们一家。
我一看店名,确实好久没听过这家奶茶店了,前几年好像在广州有看到,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不过现在提起厝内小眷村,不少网友,尤其是刚大学毕业不久的网友,更多的态度是惋惜。
因为曾经的厝内小眷村,味道确实是挺不错的。
2016年,来自台湾的吴时恒女士与朋友一起,在南京创办了第一家厝内小眷村。
很多人不太懂“厝内小眷村”是啥意思,而根据吴时恒的解释,“厝”(cuò)在台湾话中是“家”的意思,在福建一带的闽语中,厝也是指人居住的房子。
“我个人对‘家’有很深的感情,我觉得家就是一种安全感,而人不外乎也在寻找安全感。”
基于这个理念,吴时恒选择“厝内”这两个字,也就意味着 “家里”。
那有的小伙伴又要问了:“厝内”的意思我知道了,“眷村”又是啥意思呢?
1949年,蒋介石带着100多万的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及其家属退兵至台湾,很多人都以为在台湾待一段时间就会回大陆,所以就临时搭建了一些简易的“军眷住宅”,简称“眷村”。
为了还原眷村的样子,厝内小眷村大量使用木材等元素修饰门店,点单台门头处被设计成小房顶样式,门框下挂蓝色的布当做门帘,店里还会有一些复古的装饰,引来无数年轻消费者打卡拍照。
从店名到整个门店装修,无不透露出创始人希望顾客有“回到家”、“想起小时候”的感觉。
除了店名和装修有特别的含义,厝内小眷村的出品也颇有讲究。
比如招牌的“小眷村奶茶”,这款奶茶的特殊之处在于底料是芝麻芋圆,算是他们的首创。
芋圆、芝麻和奶茶的结合成为了厝内小眷村的招牌。
同样出圈的还有它的“绢豆腐奶茶”。
用古法做成花生豆腐,甘香浓醇还有滑嫩细腻的口感。吸食还有颗粒感,实在独特又美味。
再贴上一张当时它们的菜单,奶茶的价格也并不是特别贵。
奶茶味道OK,价格适中,避开了许多奶茶店都踩过的雷区:
凭借着这些优势,厝内小眷村一开始也是取得了好成绩,根据过往公开披露的数据,巅峰时期小眷村曾在国内80多个城市开出近500家店,尤其是在许多大学附近,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比如杭州最后一家厝内小眷村,就开在杭州浙大,陪伴了几届大学生成长。
那有的小伙伴就不理解了:
这厝内小眷村好像啥毛病都没有,那它是怎么衰落的呢?
确实,厝内小眷村似乎没犯什么错误,但却有点落后于时代了。
厝内小眷村的奶茶,普遍有一个风格,就是偏甜。
有这么一段采访,很能说明问题:
问及厝内小眷村和其他奶茶品牌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时,吴时恒回答说厝内是甜品式的发展。
网上一些饮食博主在推荐厝内小眷村的材料搭配时,推荐最多的是“无糖”或者“微糖”,一些消费者的评价也是偏甜,说到这儿吴时恒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很喜欢甜而且她觉得甜会给人带来幸福感。
也就是说,厝内小眷村主打一个“奶茶甜品化”,口味偏甜。
比如说它们的芝麻芋圆,好吃确实很好吃,但甜也是真的甜。
棉花糖巧克力,上层棉花糖,下层巧克力+绢豆腐,甜上加甜:
哪有的小伙伴就要杠小肥良了:那我点微微糖不就行了,很难吗?
确实,你说得对,但厝内小眷村的许多奶茶已经到了“即使微微糖也齁甜”的地步了。
这样的打法或许在前几年还能大杀四方,但随着近年来茶饮品牌越来越卷,低糖、健康成为茶饮消费的主流,口感偏甜的厝内小眷村似乎难以跟上市场的口味调整。
它们也曾作出过调整,如今它家门店标语上赫然写着“江南奶昔×江南好滋味”,产品体系已经从曾经的台式悄然转型成为江南系。
白桃乌龙、茉莉绿茶等芸芸大众的新品,似乎也慢慢弱化了曾经鲜明的地域标签,小眷村的“人情味”也渐渐淡去。
产品泯然众人,厝内小眷村的衰落,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如今根据大数据信息,小眷村在国内的门店仅还有60多家。
当然了,它们也还没有完全倒闭,从其公众号发布的信息来看,今年以来,品牌推出了全新的桑葚系列和莫吉托系列新品,还在南京成贤街开了一家新店。
另外,今年4月,首家“厝内小眷村茶餐厅”也在南京金陵开业了。
目前来看,厝内小眷村还在积极自救,但它能否恢复到往日的辉煌,估计是很难了。
联社1月20日讯(记者 徐赐豪 高梦阳)“很难过,我最喜欢的奶茶最终还是没熬过这个冬天。”杭州一网友在小红书发帖称,自己在杭州后也喝不到伏小桃了。
该博主发帖的伏小桃EFC欧美金融城店已于2023年12月16日正式关闭,据悉该店于2022年8月开业,经营尚不足2年。
新消费日报记者注意到,伏小桃抖音号最后一条视频停留在去年6月21日,此后再无更新。
有数据统计,伏小桃曾在国内开出了270多家,估值达到2亿元。但目前在“伏小桃点单”小程序里,全国仅有29家门店可以下单,且分布在19个城市,其中成都、南通、武汉、盐城均有3家,银川、遵义均有2家,其余13个城市仅剩下1家门店。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不光是伏小桃,包括奈雪的茶旗下的台盖被集团放弃,厝内小眷村也濒临倒闭。
曾经红极一时、大排长队的茶饮、新消费品牌,为何再次遭遇寒潮?
伏小桃一年闭店181家
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巅峰时期伏小桃曾在国内开出270+店,浙江就有50家。
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伏小桃总共关闭了181家门店。
极海品牌检测数据显示,2021-2023年12月,伏小桃的全国门店数量分别为277、215、34。公开资料可见,其开新店的速度“直线下降”,2020年开出134家新店,随后步伐越来越慢,2023年只开出10家新店。
以杭州市场为例,新消费日报在高德地图上定位“杭州”,搜索“伏小桃”,会有13个门店结果,目前这些门店均显示“关闭”。
据了解,2019年8月,伏小桃杭州首店落地余之城商圈,随后又陆续在嘉里中心、杭州大厦、滨江龙湖天街等区域开出门店。
据悉2021年巅峰时期,伏小桃曾在杭州拥有超过20家门店。但没过多久,伏小桃在杭州的门店开始不增反降。
据小红书上多位杭州消费者透露,早在2023年11月,伏小桃滨江龙湖天街店发布公告称,门店因各种因素影响决定正式闭店。这家门店关闭后,彼时伏小桃在杭州已经仅剩下了一家门店,即伏小桃EFC欧美金融城店。很快,伏小桃EFC欧美金融城店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称,该店很快也会停业,店长已经在着手门店转让事项。
日前,新消费日报记者前往伏小桃杭州大悦城店,目前高德地图以及大众点评均显示闭店,该店旁边就是霸王茶姬,原店址上的招牌也变成了茉酸奶。
在“伏小桃点单”小程序里,截至到1月19日,全国仅有29家门店可以下单,且这29家店分布在19个城市,其中成都、南通、武汉、盐城均有3家,银川、遵义均有2家,其余13个城市仅剩下1家门店。而“伏小桃点单”小程序里显示浙江只有宁波海曙复悦城店和温州正大广场店。
伏小桃宁波海曙复悦城店老板向新消费记者表示,他是在2018年加盟的,当初光加盟费花了20万。
“不过我当初加盟的时候不是叫伏小桃,而是叫“汴京茶寮”。 上述店老板向新消费日报记者说道,开始加盟的那段时间月平均流水能有40多万。现在一个月的平均流水是七八万微利运营。
据伏小桃温州正大广场店店长向新消费记者透露,目前他们店正式员工有2个,其他的临时工有5个,一天的流水在1000元左右,一个月的营业也就在4万元上下,而该店卖的最好的是草莓大福奶茶。
目前,伏小桃的官方网站已经无法打开。
估值曾达2亿 命名惹争议 山寨品牌过多
公开资料显示,伏小桃创立于2017年,最初的名字叫“汴京茶寮”,第一家门店开在南京新街口明瓦廊。
据悉,创立之初,汴京茶寮定位茶与酒、茶与糕点、茶与餐相结合的复合业态模式,主打“日式奶茶”,门店也极力还原日本京都的日式风情,采用原木色的桌椅、京都样式的操作台、掺杂日文的海报设计,门口还有居酒屋招牌的日式门帘,因颜值出众,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打卡消费。
汴京茶寮迅速走红,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山寨门店。因“汴京茶寮”的品牌商标被山寨抢注,品牌于2019年8月宣布更名为“伏見桃山”,并获得了来自杭州快风投资的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估值2亿元,不过此后伏小桃再没有获得融资。
2021年8月,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伏见桃山陵是日本明治天皇陵墓,而茶饮品牌“伏見桃山”的名称与其相似,引起了不少的争议。迫于舆论压力,伏見桃山再次更名。2021年9月,“伏见桃山”正式更名成“伏小桃”,同步“去日式化”:原本的LOGO是以桃子造型为主要元素,并搭配“红+黄”渐变色,新LOGO则是以“伏小桃”文字为主,采用了相对较深色的红色和粉色调;同时,门店一改之前的日式风格,换成了偏向商务风的黑金格调。
更名风波后,伏小桃没能更近一步,反而出现了关停潮。
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伏小桃门店最高峰达到275家后,开始一路下滑,截至到2024年1月只有33家店。
在伏小桃宁波海曙复悦城店老板看来,除了更名对品牌的伤害外,伏小桃总部这三四年来没有研发出爆品,而其他新式茶饮在爆品研发上不断迭代,获得了大批流量。
有餐饮业内人士向新消费日报记者分析称,除了受更名后品牌势能减弱影响外,伏小桃的加盟体制可能也有问题。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根据大众点评网,伏小桃受到消费者青睐的产品依然是其早期推出的“草莓大福奶茶”“伏见桃山”“草莓长岛冰茶”等;而从价格的角度看,其所处的价格带竞争激烈,伏小桃的产品价格主要集中在16元-20元,占比约50%,其次是21元-29元,占比约30%,但是在20元以下的价格带,聚集了多个茶饮品牌,包括喜茶、古茗、茶百道等头部品牌。
从门店布局来看,与头部的蜜雪冰城、喜茶、奈雪的茶、古茗等品牌比,伏小桃并未在某个区域市场形成相对优势后再扩张,200多家门店布局较为分散,这显然也加大了供应链难度。
茶饮赛道洗牌加速
前不久,蜜雪冰城、古茗接连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一度让行业振奋。但现实是,头部茶饮品牌与网红小品牌之间的差距在拉大。
值得注意的是,不光是伏小桃,近期还有几家曾经的网红品牌走向没落。
1月18日,奈雪的茶公布2023年四季度运营情况,其中,公司“确认正逐步关停子品牌台盖门店”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合计运营7家台盖门店。预计在2024年,这些台盖门店将陆续关停。”奈雪的茶在2023年第四季度运营情况表示,2023年上半年,台盖所有门店经营亏损约达470万。
而台盖微信公众号显示,在巅峰时期,台盖进驻了北京、上海、厦门、武汉等近20个城市,门店数量一度增长到上百家。与此同时,台盖的业绩也处在增长态势。奈雪的茶过往财报显示,2018年和2019年,台盖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6亿元、1.85亿元。
对于关停子品牌台盖门店的原因,奈雪的茶称,“关停台盖门店乃主要考虑到台盖品牌于过往并未给集团创造可观盈利,且集团希望将业务聚焦于主营品牌奈雪的茶。”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直言,“在奈雪的茶整体大型店铺的经营模式下,亏损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为寻求突破,奈雪的茶尝试推出多个子品牌,但这些子品牌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运营效果不佳。这反映出奈雪的茶在运营策略、经营思路以及门店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日前,成立于2016年的“厝内小眷村”, 近日在小红书、抖音平台也被不少网友发现“频频关店”。
记者了解到,厝内小眷村主打台式奶茶,无论是门店风格还是产品,都有较为鲜明的台式特征。招牌产品多为芋圆、芝麻、奶茶的结合。但随着低糖、健康成为茶饮消费的主流,口感偏甜的厝内小眷村在新品研发上难以突破。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丘大叔。2023年11月,总部位于广州的新茶饮品牌“丘大叔”,被曝出现金流紧张,屡屡拖欠员工工资。
丘大叔品牌诞生于2018年,主打柠檬茶,凭借单品“鸭屎香柠檬茶”在广深市场走红。品牌为全直营模式,因此,拓店速度相对缓慢。直到去年6月,门店数量才突破200家,且集中在广东省内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少数几个地市。
2020年,丘大叔快速完成了Pre A1轮、PreA2轮超亿元战略融资,2023年1月,还拿到了广州天河区引导基金的A轮融资,即便如此,公司运营状况依旧不容客观。
在回应外界关切时,丘大叔方面承认,“确实很艰难”,但员工工资只是迟发,没有拖欠。
话音未落,上市公司新乳业,将旗下新茶饮品牌“一只酸奶牛”的运营主体重庆瀚虹45%股权,亏本转让给关联方草根知本,仅保留15%股权,将其剥离出合并报表范围。
根据天眼查最新数据,现存新茶饮相关企业33.8万余家,其中,2023年1月至12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5.4万余家;2023年新茶饮领域融资事件超30起,融资金额超19亿元。
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但融资却更难了。这意味如果品牌方一旦不能打出差异化的标签、紧跟行业趋势与消费者习惯,就很难在群雄逐鹿的茶饮市场生存。
造“人情味”奶茶文化
文丨红碗社 ID hongwanshe2020
作者丨Julie
蓓蓓作为深度奶茶上瘾者,最近迷上了一个名字有点长的台湾风味奶茶品牌——厝内小眷村。
“他们家的涓豆腐奶茶真是yyds,我每周至少要喝3次,带有花生香味的豆腐,软软滑滑,完全没有豆腥味,还有黑芝麻芋圆,配上龙涎鲜奶茶,软糯香甜,一口入魂……”
< class="pgc-img">>小红书种草笔记来看,蓓蓓绝不是个例,在小红书搜索“厝内小眷村涓豆腐”,显示1万+篇笔记;厝内小眷村还和李佳琦、抖音达人“疯产姐妹”、“种草大户萌叔”都曾有过合作。
红碗社此次采访到厝内小眷村(以下简称“厝内”)创始人之一吴时恒,来自宝岛台湾,据她透露,自己一直看好并热衷于餐饮赛道,且十分喜欢与人交流,这便在心里种下了自创餐饮品牌的种子。在她离开台湾后,到达南京,她很喜欢这座城市,并坦言内地文化和台湾联系紧密,加入餐饮业十几年,积累了深厚的人脉和经验,所以她和另一个厝内创始人选择在南京起家,2016年8月,二人创立了厝内小眷村。
“厝”这个字读cuò,在闽南语中是“家”的意思,“小眷村”也来源于独有的台湾文化。吴时恒表示,“厝内小眷村”读起来甚至有些拗口,但却饱含着那些台湾眷村居民割不断的浓浓乡愁和她对家的眷念。
厝内立足江浙沪地区,目前已在全国80多个城市开了近500家门店,厝内的门店装修也采用了“家”的风格,黄色木材搭建的外部结构还原了台湾眷村的样子,门框下挂一块蓝色的布当做门帘,上面写着“厝内小眷村”,店里还会有一些复古的装饰,结合奶茶香气、花生豆腐、芝麻芋圆等元素,还原了“家”的味道,而这也是吴时恒想让消费者感受到的。“我希望消费者到厝内会有回到家的感觉,喝我们的产品也能想起小时候的记忆。”
< class="pgc-img">>厝内小眷村门店之一
< class="pgc-img">>首创“甜品奶茶化”
在茶饮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做出差异化产品无疑是每个品牌所追求的,在吴时恒看来,2016年入局赛道,也是看好茶饮在中国内地广阔的发展前景。当时台湾奶茶品牌都可CoCo已经遍地开花,“台湾奶茶”本就带有很强的品牌认知度和很深的受众喜爱度,厝内作为一款台湾风味奶茶,想要打出差异化,需要花点心思。
碰巧吴时恒是资深甜品爱好者,也喜欢喝奶茶,当时内地并无一家将奶茶和甜品有效结合而打出知名度的品牌。甜品的精髓是小料的组合,而从奶茶来看,当时以CoCo为代表的市面上很多都是珍珠作为底料,但吴时恒不喜欢吃珍珠,很有名的台式甜点“鲜芋仙”中加的芋圆就让吴时恒想能不能把芋圆加到奶茶中,而芝麻也是由吴时恒小时候吃芝麻糊或者芝麻糖这些记忆启发而来,芋圆、芝麻和奶茶的结合成为了厝内小眷村的招牌。
< class="pgc-img">>“CoCo一直是我们可敬的前辈,要说真正的差异化,除了甜品奶茶化的思维,与CoCo不同的是,我们一开始就定位了以女性用户为主的精准消费客群,并提出了‘家’的概念,在2017年底,厝内就突破了200家。印象十分深刻的是,2017年的上海连锁加盟展上我们打破了一个历史记录——厝内小眷村是第一个让客户彻夜排队的品牌,我们还请出了保安去维持秩序。这也许在今天的新茶饮市场看来很常见,但当时还是让我们为之震惊。”
< class="pgc-img">>厝内小眷村排队场景
谈及近几年的茶饮发展局面,吴时恒也感慨良多,在她看来,餐饮赛道在用户消费形态的改变和疫情的叠加之下,对企业的考验变得越来越严苛,新茶饮已是一个去芜存菁的市场,甚至变成英雄竞技场,尤其在资本的注入后,茶饮业态空前火热。但她认为,市场永远没有饱和,只有重新分配,厝内只能秉持着破局的思维,才能在这个时代谋求一个生存之道。尤其体现在产品上,产品承载着品牌的使命,不能一直打市场的流量产品,那会造成品牌缺少温度。
吴时恒进一步表示,目前厝内的开店策略是选择合适的代理商来运行当地市场,形成利益共同体。厝内在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四个片区都设有分公司。“我们用台式管理方法去结合地域化的经营策略,中国地域辽阔,地域特色明显,差异也较大,和当地人共同开拓当地市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的单店营收情况也有所差异,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某些店铺可达到40-60万的月营收,而江浙地区的三四线城市也可达到15-20万/月。厝内的代理策略是要求老板亲自在店经营,吴时恒表示这样才能保证店营收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目前近500家店的平均的月坪效也在6000元水平,而疫情之前这个数据达到了8000-10000元。
< class="pgc-img">>“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产品逻辑
吴时恒坦言自己平时热爱拍照分享生活点滴,她也鼓励同事在工作之余体验“慢活”,厝内的企业文化就是“家人”文化。“在快生活节奏的大城市,年轻人因为工作无法停下脚步享受生活,但我喜欢和年轻人共事,我们的同事、代理商、顾客,大部分都是年轻群体,我必须要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爱,才能研发出爆款产品。而每一个加入厝内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人,厝内至今为止都没接受资本注入,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想始终保有‘以人为本’而不是‘以钱为本’的初心。”
另外,吴时恒透露,疫情爆发前,为了产品的创新,团队经常去日本、韩国找一些新的流行元素,比如在韩国白葡萄汽水很常见,而中国的奶茶大部分是使用紫葡萄作为原料,于是吴时恒大胆尝鲜,开始将白葡萄融入奶茶;还有之前推出的日本哈密瓜、法式烤布蕾系列产品,厝内也会选择台湾的芋头、红豆、芒果等当地食材的元素来推出新产品。厝内用“地域风味”的概念去做研发,赋予了产品更好的生命力。
< class="pgc-img">>红碗社发现厝内的另一个亮点在于产品起名,起对名字,产品就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产品名,可以降低和用户的沟通成本,让销售力翻倍提升。“厝内起名会比较倾向于‘生活化’概念,以台式起法居多。比如像我们有雷梦不知春,‘雷梦’其实是闽南语‘柠檬’的意思;‘龙涎鲜奶茶’是乌龙茶基底的鲜奶茶,在研发的过程中,这款乌龙茶的茶香让人垂涎三尺,因此起名‘龙涎’。我们希望能用起名让消费者产生好奇,进而探索消费。”
吴时恒进一步介绍,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厝内小眷村的出新时间间隔也越来越短,第一年是半年进行一次研发创新,第二年3个月一次,到了第三年已经开始一个半月就进行一次,现在每个月都会出新品。“现在消费者选择面越来越广,喜欢尝新已经成为常态,对于新品出现的频率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供应链和研发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谈及供应链,吴时恒称,厝内和原料供应商是深度合作的关系。厂家将原料送到总公司总仓后进行内部的原料监测,确保供应到客户的手上都是合格产品,进而才能转发出去。
除了产品力,厝内在内容营销上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首先,厝内具有很强的“网红基因”,“家”的文化和“厝”这个字的标志性形象,能给人心灵和视觉上的独特体验,加之KOL的种草,能形成天然的变现转化。据吴时恒透露,厝内和李佳琦达成了长期合作,并获得了“2021半年度超级SKU直播先锋品牌”奖杯。
< class="pgc-img">>“奶茶是一种社交货币,小红书是一种社交货币的曝光渠道。我们观察到小红书的用户,发现他们的美感思维非常强,因此厝内在小红书上是以美学经济布局的,我们从一些视觉元素打造用户对我们的美感认知。比如像厝内的蓝色花杯和手提纸袋,都是具有视觉感染力的美物。”
< class="pgc-img">>厝内的蓝色花杯和手提纸袋
第二个是跨界联名,包括一些电影植入和品牌联名,比如玛氏彩虹糖、巴黎气泡水,以产品或者营销曝光的方式,引流一些新话题。让品牌去获得一个新赋能方式。最后是IP打造,IP打造是一种用户增加对品牌识别度的一个新趋势,也是品牌呈增长的方法之一。
“目前用户是千人千面,如何在极度分散的市场里抓住品牌的增长点,进而抓取更多的用户认知是重点。市场正在重新分配,其实也考验着我们产品的迭代速度和用户流量的抢占。后期厝内会以‘涓豆腐’、‘芝麻芋圆’等具有代表性的小料作为形象来打造一些IP角色。”
< class="pgc-img">>厝内与玛氏彩虹糖的联名产品
谈及近些年来奶茶业曝出诸多“加盟骗局”,吴时恒无奈一笑,并表示厝内就是曾经的受害者之一。之前在微博输入“厝内小眷村”,会发现好几个已经被认证的账号,账号粉丝数最高的有二三十万的,但真正的厝内小眷村官方微博ID其实是“厝内小眷村CuoNeiVillage”。
吴时恒表示,山寨是一直以来的痛点,其他的品牌可能在起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利用第三方平台,但厝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点,而只是想着如何通过店面和产品来吸引消费者,并不想依赖平台这种广告式的推广,这才导致了山寨的趁虚而入。但目前相关监管部门也提高了警惕,健全了审查机制,而且厝内也优化了营销策略,才赶跑了“山寨”。
厝内下一步计划是向下沉市场进攻,吴时恒认为低线城市的生活节奏更符合厝内“以人为本”的品牌调性,大家工作并不像大城市那样繁忙,在工作之余反而可以坐下来喝奶茶、交流生活。而原本厝内是以堂食为主,现场体验感较强,只是迫于疫情,逐渐转变成线上+堂食结合的营销模式。因此,吴时恒对下沉市场非常看好,并称希望厝内能挺进千家店行列。
新茶饮逐渐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奶茶”自出生以来自带流量,相比咖啡更具有话题度,更能引起中国年轻人的关注,但新茶饮们想要虏获年轻人却越来越难。艾媒咨询的《2021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新式茶饮过半消费者品牌之间选购原则看重质量安全、口感、价格、便利性,以品牌作为选购原则的消费者仅占20.7%。
一些仅靠种草策略、不在产品上下功夫的企业可能很快被遗忘在角落。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六成茶饮企业活不过三年,存活时间在1年内的占比为24.4%,存活时间在1~3年的占比为35.0%。而决定茶饮品牌生死的一大关键就是差异化产品,产品好不好,消费者最知道。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也许能像厝内一样刚开始就想清楚的品牌并不多见,“甜品即奶茶“、”有家的感觉“、”有人情味的奶茶“……这些厝内已经打爆的概念可能无法复制,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深知消费者需求,进而才清晰地将自身差异化体现在产品上。
茶饮经历了从种草、到种草经济、再到反种草,这样一个认知过程,正意味着用户理性回归、需求走向日常。上个月,多家媒体报道了中国铁路广州局广州动车组餐饮公司率先推出高铁奶茶事件。据相关报道数据显示,“那个女孩”系列产品日均售出3000杯,还常常卖断货,而奶茶的价格则在26~30元之间。
“高铁奶茶”可启发一些品牌的是:玩家们需要真正做出满足年轻人“新刚需”的产品,再结合好的销售渠道售卖。对于“高特茶饮”制作方而言,“高铁”是一个新的售卖渠道,但其是否能火爆,还是要看产品力,口感、味道、颜值、价格都是关键因素。产品力不能依靠“言过其实”的宣传,只能脚踏实地做研发,寻找好的渠道,最终才能在“英雄竞技场”攻下一座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