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小哥是个“神奇的组织”。
他们会弹钢琴,会说外语,店家忙不过来还能帮餐厅炒菜。而最近,该组织的一位成员,因念错名字,让茶饮品牌CoCo都可一夜之间上了热搜,网友评论到:从此以后,茶饮圈都会叫CoCo都可为“搓搓渡口”。
01 ■
CoCo都可为新名字做活动
茶饮品牌流行起“小名”
当得知自己的名字被叫错,CoCo都可会是什么表现呢,脸色铁青?勃然大怒?
都不是!
作为懂流量的CoCo都可,自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大张旗鼓的捣腾出一个“吃货节”。在5月17-18日两天,只要到店喊出我要搓奶茶,奶茶即可半价。
显而易见,对于新名字,官方并不反感,反而成为其传播点。
CoCo吃货节活动
>与CoCo都可有相同经历的是沪上阿姨,沪上阿姨在升级后,IP形象从最初和蔼可亲的阿姨摇身一变成为身着旗袍、婀娜多姿的时髦女郎,网友因此将沪上阿姨称之为上海少妇,或者上海婶子。
去年,该品牌推出梨子类饮品时在门店更是打出了“婶子养你”的标语,由此可见官方对于新名字的认同。
除上述品牌外,不少茶饮品牌都被网友冠以品牌之外的名字。比如对蜜雪冰城,大家更愿意将其称为“雪王”;1點點,被不少网友看成1默默;古茗被称作“古德莫宁”,意同“goodmorning”……
这些因“误会”而产生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会妨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他们与品牌的距离,甚至好感度。
但使用这些谐音梗时,也需谨慎,有两个细节点需注意。
02 ■
流量时代
茶饮、咖啡品牌的迷思
CoCo Café主理人张仲仑
>4月27日,《2023中国茶饮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CoCo Café主理人张仲仑讲到这样一个现象,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辣子咖啡、皮蛋咖啡、三文鱼咖啡,甚至章鱼咖啡。这些超乎想象的创意产品,目的是为了破圈,冲流量。
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创意应该服务消费者还是流量?如果仅仅是为流量而生,忽视了消费者的感受,所谓的创意往往只能昙花一现,或者被消费口诛笔伐,连带破损品牌形象。
产品的创意,是建立在好喝的基础之上,只有符合这一基础,创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超乎想象的创意咖啡
>与产品一样,谐音梗或者说品牌的“小名”,也是建立在品牌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体量与口碑之上。
假设如今的CoCo都可,仅有少量店面,出现被叫错名字的故事后,大部分消费者将对其毫无感知,而到门店喊“我要搓奶茶”,或许将被直接无视。
能够引发消费者的关注与共鸣,其基础是门店规模的庞大,与品牌的知名度。
CoCo都可-茶饮咖啡并行的双品类战略
>另一个让消费者愿意为之谈论的则是品牌的口碑。
CoCo在近30年的发展中,打造了奶茶三兄弟、金桔柠檬等一系列被消费者所称道的产品。而其形象上则以活力、新鲜等多个标签被消费者所熟知。
同时,CoCo的主力消费人群在18-35岁之间,这一群人中,有CoCo多年的老粉,或是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00后。
良好的人设与口碑,也促成了被叫错名后,消费者付之一笑,唤醒记忆的效果。
今年4月,CoCo都可有了新的IP形象。被称为“首席捣腾官”。
CoCo首席捣腾官“小Co”
>4月17日,谷雨之时。新IP形象在CoCo门店为大家送伞,只要当天所在城市下雨,路过CoCo门店的你,便可走进店内,领取免费发放的一把雨伞。
这场活动覆盖130+城市1900+门店的活动,也令他们的“首席捣腾官”,借助一场标志性的特色活动深入人心,并塑造出可爱、有爱的品牌形象。
CoCo-伞来了
>< class="pgc-img">CoCo-伞来了
>///
一个品牌的走红有两类。
一是日积月累的口碑,一是纯流量推动。
对于后者,有太多人尝试,但都折羽而归。其根源是没有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以至于如同断线之纸鸢随风飘荡,最终无处可循。
或许,在品牌创立之初,向消费者解释出三个基本面:
你是谁?
做什么的?
与消费者何关?
之后,再借助流量的推动,方有奇效。
oCo奶茶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因此,一些商家想方设法“蹭热度”,另一些商家将自己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出租给他人,结果也需要一同“背锅”。4月24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获悉这一侵犯商标权案件。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介绍,原告A公司经商标权利人许可后,被允许使用“CoCo”“CoCo都可”“奶茶三兄弟”商标。2020年,某饮品店经营者蔡某某与郑某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并将饮品店的营业执照出借给郑某,后郑某成为该店铺的实际经营者。该店店招名称为“CoCo&Lucky”,“CoCo”字体较“&Lucky”略大,所使用的塑料杯杯体正面印有“CoCo”字样,封口膜和吸管均印有“Co”字样,且店内销售“奶茶三兄弟”饮品。
店招名称为“CoCo&Lucky”店铺 黄浦区人民法院供图
据市场监管部门核查,2020年11月起至2021年3月18日期间,该店仅在两个外卖平台的销售额就超过52万元。原告A公司遂起诉至人民法院,要求被告郑某及饮品店连带支付原告A公司经济损失及为制止侵权行为支出的合理费用。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郑某将店招中的“CoCo”字样放大且呈突出处理,在其经营的饮品店中使用印有“CoCo”字样的塑料杯、印有“Co”字样的封口膜和吸管、售卖“奶茶三兄弟”产品,与“CoCo都可”“CoCo”“奶茶三兄弟”商标构成近似。
被告饮品店向郑某出借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导致郑某有条件将营业执照悬挂在店铺内对外经营,故被告饮品店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结合被告郑某实际所得,人民法院综合考虑网络店铺运营情况和收入等因素,判决被告郑某、被告饮品店连带支付原告A公司经济损失及为制止侵权行为支出的合理费用5万元。
被告郑某提起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茶饮品,当下消费者们热衷的饮品之一,作为新时代的时尚新宠,其市场规模在2020年就已经突破4420亿元。
但随着市场的加大,市场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随着行业不断壮大,早一批的奶茶产品渐渐被大众所熟知,也因为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模仿、抄袭等侵权性质的商业竞争。
奶茶行业的商标侵权行为越发的频繁,像奶茶知名品牌“茶颜悦色 "与 " 茶颜观色 "。
还有诸多知名奶茶店,比如益禾堂、鹿角巷、沪上阿姨、奈雪的茶等等,皆是或仿冒,或假冒的被商标侵权过。
还有最近火爆全网的泰国瑞幸侵权中国瑞幸,反起诉要求其赔偿100亿泰铢,约20亿人民币。
近日,也有一起奶茶产品侵权案在白云区人民法院审结。
< class="pgc-img">>原告是上海馥邑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其公司名下拥有著名的奶茶饮品‘CoCo(都可)’品牌商标的使用许可。
根据资料显示,CoCo(都可)品牌自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在全国各地拥有超过1500家的加盟门店,逐渐积累了较高的消费者认知度,也积累了较高的商誉。
而被告则是广州圈圈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正在经营一款叫做“mincoco”的奶茶品牌。
原告发现对方使用与自身品牌相近的标识,并且将该标识授权许可全国各地多家奶茶门店使用,便进行调查取证。
然后,在被告在其主办的网站对外宣传“mincoco”品牌与CoCo(都可)品牌系关联品牌。
结合“mincoco”英文所含有的“小coco”的意思,原告认为,被告混淆标识的行为,使加盟者和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一方面吸引有意加盟CoCo(都可)品牌奶茶店的潜在加盟者去加盟“mincoco”品牌,另一方面使消费者基于对CoCo(都可)品牌长期口碑的信赖而消费“mincoco”品牌奶茶。
原告提出诉讼请求,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且要求被告在省级的报纸上登报道歉,以消除侵权影响,另赔偿原告的经济损失100万元,赔偿原告因维权的合理支出费用30449.23元。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认定以下事实:
01
被告的MINCOCO产品介绍、MINCOCO-可行性报告文件中有被告的企业介绍,MINCOCO产品介绍有与被告官网显示的电话一致等信息,本院认定上述两份公证书可以证明系被告的招商行为,被告在招商过程中使用了上述被诉侵权标识。
02
被诉侵权标识使用在饮品店及推广饮品店加盟的广告宣传内容中,使用的有柄大杯、保温瓶等商品的关联度高,容易导致相关公众产生误认或混淆。
03
被诉侵权标识“MINCOCO”的显著部分与原告主张权利的注册商标“COCO”的显著部分构成字母相同,仅在字母的字体或者大小写形式上有所区别,差异部分不足以形成明显的区别,整体上构成近似标识。
综上所述,认定被告侵权事实成立,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40万元(含合理费用) 。
结语
事实上,CoCo(都可)被侵权的次数非常之多,但商标权利人从未放弃过维权,基本也是胜诉告终,获得的经济赔偿从数万到百万不等。
由此可见,维护商标权益,不仅仅是打击不法商家,能很好的维护自身品牌商誉之外,还能得到不菲的经济回报。
如此,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