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这个季节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打着「冬天到了」的旗号,到处约朋友吃火锅。
最近几个周末,我的晚饭分别是潮汕牛肉锅,广式打边炉,以及上海当地非常不正宗的老北京铜锅涮肉。
有多不正宗呢?我去的那家,连麻酱都没有。
当然,看在朋友请客的面子上,我还是闭着眼睛把这顿火锅吃了。
有趣的是,市场上火锅的种类千奇百怪,主流的就有30多种,就算用最粗糙的大类来区分,也至少有粤式火锅、北派火锅、云贵火锅、江浙火锅等五六个大类。
但当我们提起这个名词,大多数人脑海里第一时刻想起的,多半是红油翻滚的川渝火锅。
可以说,这种以热辣的红汤为特征的火锅形态,已经成为了中国火锅最经典的印象。
而市场调研的结果也支持这样的印象。
前段时间我看到调研机构Frost & Sullivan的数据,粤式和京式火锅在火锅市场上各自占比14%左右,而川渝火锅的占比要达到64%,是毫无疑问的市场霸主。
而在今年红餐网的「2021中国火锅十大品牌」榜单中,主打川渝火锅的品牌占据了7席,海底捞、小龙坎和巴奴包揽前三。可见统治力之强。
2021中国火锅十大品牌榜
这期内容,我想聊聊为什么是川渝火锅,成为了中国火锅之王。
01
如果我们将火锅定义为以「涮」和「蘸」为主要吃法的锅类食物,那早在宋代,火锅就出现了。
南宋林洪在美食著作《山家清供》中记载,当时的人已经会把肉切成薄片,在烧开的汤里涮煮,然后蘸调料吃了。而且蘸料还是用酒、酱、椒、桂混合而成的,可以说相当成熟了。
也就在宋代,火锅开始进入饮食业,酒楼开始提供涮锅。
所以中国火锅少说也有大几百年的历史了。
相比之下,如今以红汤麻辣为特征的川渝火锅,就相当年轻。毕竟辣椒传入中国,差不多是明朝万历年间,而人们开始把辣椒当成一种调味品,已经是清朝中期了。
关于川渝火锅的起源,说法有不少。
一个是重庆起源说,认为川渝火锅来自重庆码头做体力活的工人吃的街头食物「水八块」,也就是用麻辣卤汤涮切片的牛下水。
工人们边涮边吃,按空碟数计价。不仅价格低廉,还能补充蛋白质和油脂,因此颇受穷人欢迎。
后来水八块发展成毛肚火锅,1921年,重庆较场坝开出第一家毛肚火锅店,名叫「白乐天」。标志川渝火锅正式诞生。
另一个说法则是泸州小米滩起源说,认为川渝火锅是往来于宜宾和重庆之间的船工发明的。
他们往往在小米滩停船夜宿,就地生火,用辣椒花椒做汤底烫熟食材来吃。并且留下了「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衣裳」的说法。
此后这种吃法传入重庆,民国时期重庆江北嘉陵江畔的火锅一条街被称为小米街, 就是得名于小米滩。
第三种说法则是自贡盐场说,认为自贡有大量盐工和役用牛,而且临近花椒和辣椒的产地。
盐厂盐工体力消耗大需要吃肉,于是就吃盐厂的老牛死牛,还发明了用麻辣火锅涮牛下水的吃法。后来传入重庆,成为了川渝火锅的起源。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核心都是体力劳动者希望用更廉价的方式来获取美味,于是发明了加入辣椒、花椒等香料的锅底,涮食动物下水的吃法。
而无论是起源还是发扬光大,都绕不开重庆。
30年代,重庆出现了大量专营火锅的餐馆。比如临江门的「述园火锅」,保安路的「一四一火锅」,南岸海棠溪桥头的「桥头火锅」这些名店。放现在那都是网红打卡地。
甚至有的西餐厅也开始经营火锅业务,比如专营咖啡的「汉宫」,他们在报纸上打出广告「日暮汉宫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归」,堪称民国跨界营销典范。
那时的火锅,已经有了现在川渝火锅的雏形,豌豆苗、白菜心、血旺这些常见的配菜都已经出现在火锅里了,也有了蘸碟。
但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当年的火锅本质还是卤汁烫毛肚,像现在使用大量动植物油脂制成的红油火锅,直到80年代后才完全普及。
毕竟那时,油脂还是很珍贵的东西。
但无论如何,火锅都正式从街边担头走到了餐馆桌上,走进了重庆市民阶层的生活中。
而当时重庆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抗战大后方的陪都。抗战全面爆发后,大量来自中国各地的精英阶层涌入四川避难。他们来到这里,经济上再也负担不起之前的排场,于是江湖菜、红锅馆子就开始大行其道,过去长期被认为不上台面的辣味川菜,就在这里实现了阶层的突破。
关于辣椒及川菜的传播,也与此有很大关系,下次再单开一期聊聊。
当年,重庆的军政要人,社会名流纷纷以吃火锅为时尚。
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就曾经摆过五百人的火锅宴。
被誉为「中国卓别林」的谢添导演,早年在重庆也非常热衷吃火锅。
郭沫若还为火锅创作过一首打油诗:
街头小巷子,开个幺店子。
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
洞里生炉子,炉上摆锅子。
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
或烫肉片子,或烫菜叶子。
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辈子。
12个单押,skr。
抗战结束后,火锅文化随着精英阶层的离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成为了可以和老北京火锅分庭抗礼的存在。
之前我在方便面那期内容里也聊过,如今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就是基于中国台湾红汤牛肉面开发的,而究其根本,也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的重庆四川地区。
川渝火锅和红烧牛肉面,两者同根同源,如今在中国餐饮市场各自呼风唤雨,多少也算是殊途同归。
但到了这个阶段,川渝火锅只是从小众走向了大众。距离真正成为火锅霸主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02
真正让川渝火锅走上王座的,是70年代末开始的农民工进城。
1978年,中国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农民工,他们就地就近转移,参与乡镇企业的生产。「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成为了当时农民工的特色。
80年代中期的政策改革,允许农民工自理口粮进城,彻底打开了农民工进城的道路。农民数量从1984年的200万激增到1989年的3000万。
这场巨大的进城务工浪潮,不仅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也是中西部到东部,尤其是向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迁徙。川渝一带,更是人口输出的重要地区。
随着人口的流动,川渝火锅也逐渐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扩散。
农民工进城带来的不只是人口的流动,更带动了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
1996年,中国城镇化率只有30%,但到了2011年已经超过了50%,2019年则是超过了60%。其中,有大量来自农村的移民来到了城市,成为了市民。
在《中国食辣史》的作者,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曹雨看来,川渝火锅天生是适合以移民为主的大型城市的。
首先,大城市人口多,缺少耕地,意味着只有远距离物流和食品工业化,才能将食材成本降低,喂饱北上广深这样的现代化巨兽。
而代价则是食材的味道、口感都会差一些。因此,很多时候需要重口味来改善食材口感,形成辨识度。
所以川湘菜和川渝火锅之于大城市,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刚需。
其次,川渝火锅天然适合工业化。
火锅的精髓在于底料,而火锅底料早已是一个规模接近250亿的巨大市场,还出现了靠给海底捞供应底料,一度市值过千亿的大公司颐海国际。
曾经有业内人士估算过,即使是火锅之城重庆,也只有两三成的店是自己炒底料,大部分都是采用规模化生产的底料。而标准化工业生产的食物,才更适合用来喂饱大城市的巨量人口。
第三,移民人口和外出务工的人口,往往以青壮年为主。
在《中国食辣史》中,曹雨提到,辣味菜肴与消费人口的年龄密切相关,相比老年人,青壮年更热衷于吃辣,也有更强的社交需求。而将这两点结合起来的,自然是火锅。
所以越是年轻的,移民人口多的城市,川渝火锅的消费基础就越好。
这三点的共同作用下,川渝火锅成为了城市化浪潮中,市民阶层,尤其是移民阶层的味觉最大公约数。
令人不禁感叹,川渝火锅在这个版本下,简直是无敌的。
03
火锅扩张的背后,也是川渝两地之间良性竞争的结果。
80年代初,中国餐饮业进入恢复发展时期,火锅行业也得到了复兴。
人们把传统的卤水涮毛肚升级成了更加香辣的红油火锅。在成都,开始有了专营火锅的餐饮店。
彼时,成都的火锅市场,主要还是重庆人把持着。面对外来商贩的侵入,精明的成都餐饮老板们不甘示弱,纷纷行动起来保卫家门口的火锅阵地。
成都人学习了重庆传统火锅辣而不燥,醇厚回甘的「荔枝味型」,创新增加了鸳鸯红白锅,还丰富了菜品。
增加了大量冰冻海产品、鸡尖、鸭蹼、鱼类等原材料。并且配以当地小吃甜品。
在成都人的手上,川渝火锅逐渐走向花样繁复和高端化,成都品牌的火锅也率先走向了全国。相反,重庆本地的连锁品牌,却输出不到省外。
这一时期,川渝火锅的重心无疑是成都。
对此,重庆人并不甘心。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全新城市形象的塑造被提上议程。重庆政府很自然就把目光放到了火锅这块金字招牌上。
这场火锅之都的争夺战,重庆从政府到商家再到普通市民,几乎是全面动员。
2000年春节,重庆德庄火锅在沙坪公园打造了一口直径10米,可以同时容纳56人就餐的「天下第一大火锅」,创造了重庆饮食业第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当天就吸引了近千人前来一尝大火锅的滋味。
此后类似「巴渝红」主题火锅宴、「龙舟载来火锅宴」、「百年火锅宴」等夸张的火锅形式成为了重庆火锅品牌们最热衷的营销方法,连带着21世纪初,小天鹅、桥头、苏大姐等一系列重庆火锅走向全国,重庆迈出了重夺火锅话语权的第一步。
而政府也没有闲着,2004年开始,重庆政府便开始举办火锅文化节,短短三年就从万人规模发展到百万人规模。此后,火锅美食文化节成为重庆市民的狂欢节。
也就是在第二届火锅文化节上,中国烹饪协会正式授予重庆市「中国火锅之都」的称号。
当政府与企业都参与到火锅话语权的争夺中,大众文化也没有闲着。
2016年,电影《火锅英雄》上映后,引发了一波吃重庆「洞子火锅」的热潮。
电影《火锅英雄》
还有《中国有嘻哈》上,GAI的那句「老子吃火锅你吃火锅底料」,写的还是蛮带劲的。
总之,无论是早年成都人对火锅的改进,还是后来重庆在宣传上的不遗余力,客观上都导向了同一个结果,那就是川渝火锅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进而席卷全国。
尤其是互联网传播进入短视频时代后,重庆和成都成为网红城市的代表。
两座城市各自借由新的传播渠道来宣传本地火锅美食,而反过来,火锅也成为了两座城市的共同名片,成为了城市魅力甚至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
要我说,这不比吵吵谁是新一线城市之类的强多了?
如今,任何一份数据报告都会清楚地告诉你,火锅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餐饮品类之王,无论是烧烤还是奶茶,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在中国5万多亿的餐饮市场,火锅独占了近万亿的市场规模。
火锅为什么如此强大,在我看来,因为这是一种完全兼容并包,不设门槛的食物。
除了涮和蘸,它没有规定任何吃法的限制,适用于南北各种味型,而且可以接纳几乎一切食材。
从高大上的鲍鱼海参到普通的毛肚黄喉,任何食材都可以在沸腾的热汤里走上一遭。想吃主食,可以选择粥火锅,没有胃口,喝一碗打边炉的热汤也能开胃。
而川渝火锅,正是将火锅的「无差别感」做到了极限。
它是平民美食,不挑客人,大多数人都吃得起。
它香辣可口,不挑食材,涮了就是火锅味。
它标准简单,只要有锅子炉子和底料,在家也能做得和店里一样好吃。
它首创了鸳鸯锅,主动兼容其他类型的火锅品类。哪怕你不吃辣,也可以和朋友一起享受火锅。毕竟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说到底,川渝火锅的胜利,就是美食的胜利。真正的美食,可以消弭地域之争,兼容南北口味,让人们在餐桌上实现真正的大和谐。
还是我国青年特级厨师刘昴星说的有道理,料理,就是带给人们幸福的东西。
<>锅(英语:Hot Pot ),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火锅一般是指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同时亦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类似的料理,但主要在东亚地方特别盛行。火锅现吃现烫,辣咸鲜,油而不腻,暴汗淋漓,酣畅之极,解郁除湿,适于山川之气候,今发展为鸳鸯锅,麻辣清淡各别,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典型的火锅食材包括各种肉类、海鲜类、蔬菜类、豆制品类、菌菇类、蛋类制品等,将其放入煮开的清水或特制的高汤锅底烫熟后食用。有些吃法还会蘸上调味料 一起食用。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火锅起源之说也是众说纷纭,就好比阿拉伯数字一样,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向四方的,这就是后来人们误解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原因。
< class="pgc-img">>中国最早汉朝火锅实物(海昏侯墓出土)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成都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之《蜀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在1700年以上。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是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すきやき(寿喜烧)"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
>华文明博大精深,其中烹饪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著名文学家夏丏尊先生曾经在《谈吃》一文中说,中国人是世界上善于吃的民族,而且还有这悠久的饮食文化。一口火锅,就煮出了几千年的历史,从商周时期的天子王公道现在的平民老百姓,火锅竟然几乎贯穿了我们的文明史。中国的火锅主要分南北两派,南派以麻辣出名。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的麻辣火锅到底起源于哪里?麻辣火锅又是怎么影响川渝地区的文化呢?
< class="pgc-img">>麻辣火锅
一、麻辣火锅的历史溯源
在我国的烹饪史上,火锅是一种传统饮食方式,并不是从现代才开始产生的。在原始时期,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随着火的发现与使用,人类逐渐从生食变为熟食,也逐渐掌握了各种炊具的使用方法。
< class="pgc-img">>1铜灶(扬州博物馆)2铜灶(山西东太堡西汉墓出土)3龙首灶(广西合浦出土)4兽首灶(山西朔县出土)
真正意义上的烹饪是在“鼎”出现后才开始的。鼎是灶和锅的结合,是我国古代最早烹制菜的器具。鼎广泛使用的时期也就是烹熟的时期。商周时期鼎已广泛使用。到了汉、三国时期,由于“五熟釜”等器具的出现,火锅开始成熟。
< class="pgc-img">>汉代铁鼎
(1.东胜补洞沟 2.湘乡红仑上3.襄樊郑家山4.汉阳陵5.鹿泉高庄6.广州南越王墓7.凤翔八旗电8.汉杜陵)
朱伟在《考吃》中考证,火锅从东汉时已有雏形,最晚也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自居易的名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据说就是为火锅所写。火锅热气腾腾、烟雾氤氲,热气腾腾、烟雾氤氲。
< class="pgc-img">>1陶釜(四川荥经高山庙西汉墓)2铁釜(重庆江北区四马溪遗址)3铜釜(四川荥经高山庙汉墓)
到唐、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人类饮食活动增加,烹饪也随之有了快步发展,“火锅”也得到了丰富和改良。
真正有记载的是宋代火锅。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目前文字记载的最早火锅,是公认的涮兔肉。即“拨霞供”。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理宗淳佑年间(1241—1252年)。福建泉州人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 class="pgc-img">>游武夷六曲,访至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林洪照做,将热汤中的肉片反复拨动,而肉片色泽宛如云霞,便将此佳肴取名为“拨霞供”,并作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
明清时期火锅开始盛行,相关的文献记载也增多。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
“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或问:菜冷奈何?曰: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劣可知矣。”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
当时除民间食用火锅外,从规模、设备、场面来看,以清皇室的宫廷火锅为最气派。清帝王的冬季食单上有:野味火锅、羊肉火锅、生肉火锅、菊花火锅等。锅具形式已有双环方形火锅、蛋丸鱼圆火锅、分隔圆形火等。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1550个!
从袁枚这一番记载可以看出,清朝时期火锅已经十分流行了。人们不仅掌握了多种物性不一的食材,在同一锅中沸煮的烹饪方式,还能通过火候、配料将火锅做得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二、麻辣火锅是起源于重庆吗?
据说麻辣火锅起源于长江、嘉陵江上的船工纤夫的餐饮方式。这些船夫以木船为家,一口铁锅、几副碗筷就是全部炊具,因此烹煮食物流行“连锅闹”,就是把各种吃的一锅煮,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食物。这实际上是古代鼎烹而食的餐饮方式的继续和简化。
< class="pgc-img">>鼎烹而食
四川作家李颉人在《风土什志》一书中写到,麻辣火锅发源于重庆。他写道:
< class="pgc-img">>“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失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人的口味。”
码头船工在吃火锅
三、麻辣火锅起源于四川吗?
有学者认为麻辣火锅起源于四川,尤其是四川泸州地区的小米滩火锅较为集中。据说以前长江边上的船工跑船的时候,常常露宿于小米滩,在停船的间隙生火做饭,为了驱寒除湿,他们做饭时会在菜中加入各种花椒、辣椒,所使用的炊具只有一口瓦罐,罐里面盛满了汤,一顿烂煮之后,滋味美不可言。这食欲便沿袭下来,传至重庆扎根,并渐丰富,成为川渝地区特有的美食。
但是,笔者不认同麻辣火锅起源于泸州的说法。因为四川泸州地区并不是盐产地,肉制品难以在潮湿闷热的地方得到良好的保存,因此没有能够产生毛肚火锅等饮食的条件。
< class="pgc-img">>自贡制盐工作坊
四川的自贡地区,自古以来富含盐井,早在东汉章帝时期就开凿出了第一口盐井——福义盐井。清朝太平军肆虐时,淮河一带所产的盐不能运到湘鄂,因此清廷提出了“川盐济楚”的方案,其中自贡所产的盐就是一大重要的来源。
四、总结
笔者认为,作为有着“千年盐都”之美称的自贡,因为其所拥有的丰富的盐资源,导致该地盐工在饮食方式上,需要食用大量的肉类补充消耗的体力,久而久之以涮煮方式为代表的麻辣火锅被创造出来了。此后,随着巴蜀交通的发展,流通于川江之上的船工将麻辣火锅这一饮食,流传到泸州、重庆等地,从此麻辣火锅名扬天下,成为深受中国人喜爱的食物。
参考文献:
- 袁枚:《戒火锅》,载自曹亚瑟主编:《有味是清欢》,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
- 朱伟:《考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 夏丏尊:《大家小集》,花城出版社,2012年。
- 李劼人:《李劼人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
- 李乐清:《四川火锅》,金盾出版社,1994年。
- 沈涛:《四川麻辣火锅起源地辨析》,《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