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记者 李姝徵
炎炎夏日,如何降温避暑自古就是一件令人头痛之事。自从有了风扇与空调,这两者就成为民众避暑降温的好工具。但在没有电的时代,古人夏天又是怎样避暑降温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宏超在其著作《古人的生活世界》《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中,通过梳理史料,从衣食住等多方面还原了古人在炎炎酷暑中的日常生活。域外传入的“消夏良品”,又是如何帮助古代中国人度过炎炎夏天的?近日,王宏超教授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从域外传入的夏季蔬菜是怎样丰富中国古人盛夏餐桌的?
王宏超:中国现有农作物中,出自本土的大概有300多种,来自国外的大概也有300多种,可以说,中国人的饭桌已实现“全球化”。中国引入的外来食物,大概有几个来源,宋代以前,引进的农作物多来自西亚,少量来自地中海、非洲和印度。今日所食用的许多夏季果蔬,外来品种不少。
夏季高温、多雨,且多虫害,本土蔬菜难以生长,古籍中常会提到夏季“园枯”的现象。外来作物的不断引入,使得夏季蔬菜逐渐丰富起来。有学者统计,根据《氾胜之书》与《四民月令》,汉代蔬菜有21种,其中夏季蔬菜只有4种;北魏《齐民要术》中蔬菜35种,夏季蔬菜只有7种;而到了清代,《农学合编》中记载蔬菜57种,夏季蔬菜增加到了17种。
明清时期夏季蔬菜较之以前已大为丰富,主要原因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原产美洲的许多作物开始向世界传播,形成了世界历史中的食物大流动,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而进入中国的各种作物有三十余种,如玉米、红薯、土豆、西葫芦、木薯、辣椒、番茄等。
资料图:武汉市木兰乡大余湾场院里晾晒着稻谷、玉米、辣椒等农产品。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中新社记者:古代中国人爱吃哪些瓜?古人有哪些“吃瓜轶事”?
王宏超:瓜类是消暑必备之物,西瓜、黄瓜、南瓜等,都是外来的。“沉瓜浮李”,是夏日最令人向往的美味。元人欧阳原功的《渔家傲》词写北京六月间的情形:“六月都城偏昼永,辘轱声动浮瓜井”,说的是把西瓜放在井里,待吃的时候捞出来,清脆甘甜。古人还能用冰块来冰镇瓜果。古代冰镇制冷主要依靠自然冰,人们一般在冬天采冰,放在凌阴(汉代称为冰室,明清称为冰窖)或冰井中,待夏天使用。唐寅在《江南四季歌》中写道:“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这大概就是一种冰镇西瓜,读来会令人感觉清爽无比。
黄瓜性寒,“食之清热解渴”,故有消暑的功效,在夏天人们尤其喜食黄瓜。黄瓜是外来作物,最早从西域传入中原,据说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故最初称之为胡瓜。
古代人喜欢吃黄瓜,为了能在更多的季节里吃到,利用温室种植反季黄瓜,但这种反季黄瓜,一般是皇帝贵族才能享用,能买得起的大户人家也是专门用来宴请贵宾尝鲜的,“凡宴贵宾,用以示珍也”,也有一些豪贵之人以吃黄瓜作为炫耀的谈资:“贵人亦以先尝为豪,不待立夏。”
黄濬的《花随人圣庵摭忆》中曾记载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食黄瓜朋友反目”。有一位名为潘耀如的人,请新结交的朋友吃饭,按照惯例请朋友点菜,这位朋友也照惯例,想点一些不太贵重的菜。一般来说蔬菜最便宜,他见菜单中有黄瓜,就点了此道菜。尝后觉得黄瓜味道鲜美,就又点了一道,谁知吃得停不下来,后来又点了一份黄瓜。时值初春,一道黄瓜菜品价值五六两银子,潘耀如以为这个朋友预先知道黄瓜的价格,故意这样点菜使他难堪,于是席后给这位朋友写信绝交。这真的可以算得上吃瓜史上的一件奇事了。
中新社记者:古代中国的“冰淇淋”什么样?域外传入的夏日冷饮制法如何走入百姓日常?
王宏超:瓜果和饮料都是消暑不可缺,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提到古代的消暑食物包括:新荔枝、军庭李、杨梅、秀莲新藕、椒核枇杷、蜜渍昌元梅、豆儿水、荔枝膏、白醪、凉水,冰雪爽口之物等,琳琅满目,毫不逊色于今日。而其中的“凉水”类目,就包括以下诸多细类: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沉香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宋刻作“缩脾”)等。其中许多是外来的。
中国尽管自唐代就有了奶制品,但在此后很长时间,奶制品都是上层阶级餐桌上的美味之一,牛奶与奶制品在中国饮食中并没有占据显要地位。中原的食用奶制品,主要是受到周边游牧民族的影响。古人由此可以享用冰酪、奶茶等消暑的绝佳饮品。为了增加口感,人们会把浇制食物的乳酪、蔗浆冰镇处理,这在夏日不啻为一种独特的美味,一如“金盘乳酪齿流水”,又如“醍醐渍透冰浆寒”,真是极好的消夏食物。
资料图: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东北亚国家馆内准备的奶酪以供参观者品尝。中新社记者 张瑶 摄
有人说,中国原来就有类似冰淇淋的食物,被马可·波罗带回欧洲,西方现代冰淇淋的发明,可能与此有关。古代曾流行吃一种“酥山”,据现代学者的研究,类似于“冷冻奶油甜点”,是比较接近于冰淇淋的一种点心。唐王泠然的《苏合山赋》就说这种“酥山”是“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
中新社记者:中国夏季高温多雨,蚊虫孳生。古代中国人是如何驱虫避蚊的?又有哪些域外好物成为古人的好帮手呢?
王宏超:夏日蚊虫很多,是人们生活最大的困扰之一,对古人更是如此。大体说来,古人的驱蚊手段有焚烧蚊烟、使用蚊帐、扇子驱赶、动物驱蚊、巫术驱蚊等。
古人焚香、焚烧艾叶、菖蒲、浮萍等,或者佩戴香囊来驱蚊除疫。许多植物能用作辟蚊利器,《夜航船》中提到的就有荠菜花、荆叶、麻叶、苦楝子、柏子、菖蒲等。尤其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春夏交替时节,许多辟蚊虫的活动在此时进行,在端午节的不少活动中,焚香除蚊是一项很重要的事。驱蚊焚香时为了制造出更多的烟,有时会在其中加入一些能出浓烟的配料,如鱼骨、鳖骨、动物粪便等。
不少国家也有烧烟驱蚊的传统,如古代日本流行用草束点燃后驱蚊。以破布作芯,外面裹缠上稻草或艾蒿,燃后浓烟四散。又或将草束放入竹筒,侧面开一排烟孔,放置田间。
中国古代驱蚊所焚烧的香料中,多是从域外传来。许多香料是随着丝绸之路在汉代之后传入中国。比如迷迭香就有很好的驱蚊效果,五代李殉《海药本草》记载迷迭香曰:“迷迭香,味平,不治疾。烧之祛鬼气,合羌活为丸散,夜烧之,辟蚊蚋。此外别无用矣。”“此外别无用”,看来迷迭香就是为驱蚊而生的。据说迷迭香原产地中海地区,经由西域移植而来,芳香甚烈,乃驱蚊之利器,《本草纲目》就记载“合羌活为丸,烧之,辟蚊蚋。将迷迭香入袋佩之。”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古人的生活已经有很多国外的因素的参与。近现代以来,随着生活方式的相互借鉴、食物的流动、技术的传入及文化的交流,中西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受访者简介: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王宏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近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现代美学史、明清以来中西美学与艺术交流史、中国审美文化史、巫术与中国文化等。著有《古人的生活世界》《美学的发明:中国现代美学的学科制度与知识谱系》《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等。
原标题:《王宏超:哪些域外传入“消夏良品”助中国古人度夏日?| 东西问》
来源: 中国新闻社
新社上海7月26日电题:哪些域外传入“消夏良品”助中国古人度夏日?
——专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宏超
中新社记者 李姝徵
炎炎夏日,如何降温避暑自古就是一件令人头痛之事。自从有了风扇与空调,这两者就成为民众避暑降温的好工具。但在没有电的时代,古人夏天又是怎样避暑降温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宏超在其著作《古人的生活世界》《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中,通过梳理史料,从衣食住等多方面还原了古人在炎炎酷暑中的日常生活。域外传入的“消夏良品”,又是如何帮助古代中国人度过炎炎夏天的?近日,王宏超教授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从域外传入的夏季蔬菜是怎样丰富中国古人盛夏餐桌的?
王宏超:中国现有农作物中,出自本土的大概有300多种,来自国外的大概也有300多种,可以说,中国人的饭桌已实现“全球化”。中国引入的外来食物,大概有几个来源,宋代以前,引进的农作物多来自西亚,少量来自地中海、非洲和印度。今日所食用的许多夏季果蔬,外来品种不少。
夏季高温、多雨,且多虫害,本土蔬菜难以生长,古籍中常会提到夏季“园枯”的现象。外来作物的不断引入,使得夏季蔬菜逐渐丰富起来。有学者统计,根据《氾胜之书》与《四民月令》,汉代蔬菜有21种,其中夏季蔬菜只有4种;北魏《齐民要术》中蔬菜35种,夏季蔬菜只有7种;而到了清代,《农学合编》中记载蔬菜57种,夏季蔬菜增加到了17种。
明清时期夏季蔬菜较之以前已大为丰富,主要原因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原产美洲的许多作物开始向世界传播,形成了世界历史中的食物大流动,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而进入中国的各种作物有三十余种,如玉米、红薯、土豆、西葫芦、木薯、辣椒、番茄等。
资料图:武汉市木兰乡大余湾场院里晾晒着稻谷、玉米、辣椒等农产品。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中新社记者:古代中国人爱吃哪些瓜?古人有哪些“吃瓜轶事”?
王宏超:瓜类是消暑必备之物,西瓜、黄瓜、南瓜等,都是外来的。“沉瓜浮李”,是夏日最令人向往的美味。元人欧阳原功的《渔家傲》词写北京六月间的情形:“六月都城偏昼永,辘轱声动浮瓜井”,说的是把西瓜放在井里,待吃的时候捞出来,清脆甘甜。古人还能用冰块来冰镇瓜果。古代冰镇制冷主要依靠自然冰,人们一般在冬天采冰,放在凌阴(汉代称为冰室,明清称为冰窖)或冰井中,待夏天使用。唐寅在《江南四季歌》中写道:“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这大概就是一种冰镇西瓜,读来会令人感觉清爽无比。
黄瓜性寒,“食之清热解渴”,故有消暑的功效,在夏天人们尤其喜食黄瓜。黄瓜是外来作物,最早从西域传入中原,据说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故最初称之为胡瓜。
古代人喜欢吃黄瓜,为了能在更多的季节里吃到,利用温室种植反季黄瓜,但这种反季黄瓜,一般是皇帝贵族才能享用,能买得起的大户人家也是专门用来宴请贵宾尝鲜的,“凡宴贵宾,用以示珍也”,也有一些豪贵之人以吃黄瓜作为炫耀的谈资:“贵人亦以先尝为豪,不待立夏。”
黄濬的《花随人圣庵摭忆》中曾记载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食黄瓜朋友反目”。有一位名为潘耀如的人,请新结交的朋友吃饭,按照惯例请朋友点菜,这位朋友也照惯例,想点一些不太贵重的菜。一般来说蔬菜最便宜,他见菜单中有黄瓜,就点了此道菜。尝后觉得黄瓜味道鲜美,就又点了一道,谁知吃得停不下来,后来又点了一份黄瓜。时值初春,一道黄瓜菜品价值五六两银子,潘耀如以为这个朋友预先知道黄瓜的价格,故意这样点菜使他难堪,于是席后给这位朋友写信绝交。这真的可以算得上吃瓜史上的一件奇事了。
中新社记者:古代中国的“冰淇淋”什么样?域外传入的夏日冷饮制法如何走入百姓日常?
王宏超:瓜果和饮料都是消暑不可缺,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提到古代的消暑食物包括:新荔枝、军庭李、杨梅、秀莲新藕、椒核枇杷、蜜渍昌元梅、豆儿水、荔枝膏、白醪、凉水,冰雪爽口之物等,琳琅满目,毫不逊色于今日。而其中的“凉水”类目,就包括以下诸多细类: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沉香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宋刻作“缩脾”)等。其中许多是外来的。
中国尽管自唐代就有了奶制品,但在此后很长时间,奶制品都是上层阶级餐桌上的美味之一,牛奶与奶制品在中国饮食中并没有占据显要地位。中原的食用奶制品,主要是受到周边游牧民族的影响。古人由此可以享用冰酪、奶茶等消暑的绝佳饮品。为了增加口感,人们会把浇制食物的乳酪、蔗浆冰镇处理,这在夏日不啻为一种独特的美味,一如“金盘乳酪齿流水”,又如“醍醐渍透冰浆寒”,真是极好的消夏食物。
资料图: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东北亚国家馆内准备的奶酪以供参观者品尝。中新社记者 张瑶 摄
有人说,中国原来就有类似冰淇淋的食物,被马可·波罗带回欧洲,西方现代冰淇淋的发明,可能与此有关。古代曾流行吃一种“酥山”,据现代学者的研究,类似于“冷冻奶油甜点”,是比较接近于冰淇淋的一种点心。唐王泠然的《苏合山赋》就说这种“酥山”是“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
中新社记者:中国夏季高温多雨,蚊虫孳生。古代中国人是如何驱虫避蚊的?又有哪些域外好物成为古人的好帮手呢?
王宏超:夏日蚊虫很多,是人们生活最大的困扰之一,对古人更是如此。大体说来,古人的驱蚊手段有焚烧蚊烟、使用蚊帐、扇子驱赶、动物驱蚊、巫术驱蚊等。
古人焚香、焚烧艾叶、菖蒲、浮萍等,或者佩戴香囊来驱蚊除疫。许多植物能用作辟蚊利器,《夜航船》中提到的就有荠菜花、荆叶、麻叶、苦楝子、柏子、菖蒲等。尤其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春夏交替时节,许多辟蚊虫的活动在此时进行,在端午节的不少活动中,焚香除蚊是一项很重要的事。驱蚊焚香时为了制造出更多的烟,有时会在其中加入一些能出浓烟的配料,如鱼骨、鳖骨、动物粪便等。
不少国家也有烧烟驱蚊的传统,如古代日本流行用草束点燃后驱蚊。以破布作芯,外面裹缠上稻草或艾蒿,燃后浓烟四散。又或将草束放入竹筒,侧面开一排烟孔,放置田间。
中国古代驱蚊所焚烧的香料中,多是从域外传来。许多香料是随着丝绸之路在汉代之后传入中国。比如迷迭香就有很好的驱蚊效果,五代李殉《海药本草》记载迷迭香曰:“迷迭香,味平,不治疾。烧之祛鬼气,合羌活为丸散,夜烧之,辟蚊蚋。此外别无用矣。”“此外别无用”,看来迷迭香就是为驱蚊而生的。据说迷迭香原产地中海地区,经由西域移植而来,芳香甚烈,乃驱蚊之利器,《本草纲目》就记载“合羌活为丸,烧之,辟蚊蚋。将迷迭香入袋佩之。”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古人的生活已经有很多国外的因素的参与。近现代以来,随着生活方式的相互借鉴、食物的流动、技术的传入及文化的交流,中西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完)
受访者简介: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王宏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近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现代美学史、明清以来中西美学与艺术交流史、中国审美文化史、巫术与中国文化等。著有《古人的生活世界》《美学的发明:中国现代美学的学科制度与知识谱系》《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等。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新西柚、桃气乌龙、香蕉奶昔,听上去很像在奶茶店点单?星空灰、深海蓝、玫瑰金,像是某款手机新出的机壳?在某宝上打开销量第一的某电子烟套装,你会发现这其实是烟弹口味和烟杆配色。
最近,关于电子烟,发生了这样两件事。美国伊利诺伊州和俄勒冈州接连出现疑似电子烟致死病例。罗永浩做的电子烟,请来陈冠希做代言人,两类网红鼻祖携手变现。
也许你还在诧异,为什么有人会拿着个 U 盘一样的小玩意儿吞云吐雾;但事实上,这已经是一门百亿美元的大生意了。
当地时间2019年9月1日,南非比勒陀利亚,当地举办电子烟大会,人们尝试不同的电子香烟。图/视觉中国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 77 亿人口中,有 11 亿人是烟民。每年有 800 多万人因烟草失去生命,其中有 700 多万人属于直接使用烟草,大约 120 万人是接触二手烟雾的非吸烟者。
有些烟民俨然一副不吸烟毋宁死的态度。老舍曾经声明“先上吊,后戒烟”,在他看来戒烟就是自己跟自己摔跤。
另有一些则在琢磨,要如何减少吸烟带来的危害。有句话说,人们吸烟是为了获取尼古丁,却死于焦油。于是,电子烟就诞生了。
2003 年,中国药剂师、老烟民韩力发明出世界上第一支电子烟。电子烟主要由电池、加热蒸发装置和装有烟液的烟管组成,通过雾化手段将含有尼古丁的烟液变成蒸汽让用户吸入,减少了烟草的不完全燃烧带来的的健康风险。
1600 年左右,福建水手和商人从菲律宾把烟草带进中国,这时距离 1492 年,哥伦布的远航队从印第安人那里发现烟草,已经过去 100 年。 2018 年,全球电子烟市场规模达到 145 亿美元,而这距离电子烟发明,仅仅过去 15 年。
不仅是第一支电子烟诞生在中国,事实上,目前全球 90% 以上的电子烟都产自中国。据媒体报道,深圳是最大的电子烟生产基地,密集分布着超过 500 家电子烟企业。
依附烟草行业的暴利,去年 7 家 A 股电子烟相关上市公司,创造了 218 亿元的营收,净利润接近 36 亿元。
中国也一直站在电子烟科技的前沿。截至 2018 年 8 月,全球电子烟专利数共 25979 件,中国拥有 22825 件,占了将近 87.9% 。
但中国并不是电子烟最大的消费市场,我们生产的电子烟大多出口到了欧美。
2018 年,美国电子烟销售额为 56 亿美元,是全球电子烟最大的消费市场 ;其次是英国,销售额为 24.3 亿美元,意大利、德国、法国等也是电子烟消费大国。
做电子烟的人说,电子烟是传统香烟的替代品,有助戒烟。但事实上,目前没有数据证明它的流行对吸烟人群数量降低的影响,而且由于尼古丁的存在,大部分电子烟同样会令人上瘾。
尼古丁通过肺部进入大脑,如果一支烟你吸了 20 口,那你的大脑就会受到 20 次尼古丁刺激;尼古丁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还很快,吸烟后半小时,尼古丁含量就会下降 50% ,再过半个小时就会下降到 25% 。你需要不断获取才能填补那种空虚感,但那种空虚感却是尼古丁造成的。
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虽然电子烟的戒烟效果优于尼古丁替代疗法,但是在成功戒烟一年后,80% 使用电子烟戒烟的人仍在使用电子烟,使用尼古丁替代物的人仅有 9% 还在使用那些替代品。
虽然电子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吸烟带来的健康风险,但它也不是完全无害的。
针对日前那起疑似电子烟致死的事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和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正在对 215 例与电子烟有关的严重肺病病例展开调查,但二者是否具有关联性仍属未知。
有研究表明,电子烟的二手烟和传统烟草的二手烟一样,都属于空气污染源。虽然电子烟二手烟中 PM 1.0、PM 2.5、甲醛、乙醛和尼古丁的含量比传统卷烟二手烟中的含量要低,但某些金属含量,比如镍和铬,比传统卷烟二手烟中的含量还要高。
更遗憾的是,电子烟成了部分青少年吸食的第一支烟。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电子烟是美国中学生最常用的烟草产品。2018 年,美国有 360 万中学生吸食电子烟,近 30% 抽电子烟的高中生说,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他们至少有 20 天都吸了电子烟。
中国的电子烟市场也是年轻人撑起来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使用电子烟的人群也是年轻人为主,15-24岁年龄组人群电子烟使用率为 1.5% ,45.4% 的使用者是通过互联网渠道购得电子烟的。
据媒体报道,今年 7 月,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电子烟的危害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电子烟监管的研究,计划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电子烟进行监管。
数据新闻编辑 李媛
新媒体设计 陈冬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