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温州,除了难懂的温州方言和温州人勇于创新、善于经商的精神,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温州糯米饭、温州鱼丸这些温州美食了吧。今天,小布为大家送上温州这座城市的美食盛宴,征服你的味蕾!不信?你往下瞧↓↓
前不久,“浙江农家特色小吃百强”榜出炉,温州有10个名小吃上榜。小布带你一睹为快~
温州鱼丸
温州鱼丸是温州的地方名小吃,与各地的鱼丸都有所不同,温州鱼丸外形为不规则的条状,呈半透明的玉白色,以新鲜的鱼肉为主料。正宗的温州鱼丸有三大特点:料码足、有韧劲、味道鲜。
三丝敲鱼
三丝敲鱼是温州民间传统佳肴,相传已有百余年历史。逢年过节、亲朋相聚,常以敲鱼款待客人,“三丝”指的是鸡脯丝、火腿丝、香菇丝,三丝加清汤烹制而成的“三丝敲鱼”,汤清味醇、鲜嫩爽滑,色泽调和,独具风味。
鲜肉馄饨
老温州馄饨担的清汤鲜肉馄饨制作方法考究,馄饨皮精选上等面粉原料,以传统手工艺多次压制成形,力求皮薄,配料丰富讲究,还可另外添加水煮本地鸡蛋,汤清味鲜,柔滑爽口。
永强泥蒜冻
精选永强地区泥蒜,制作时不放任何冻粉、鱼粉,用泥蒜本身的胶原蛋白制作而成,成品入口即化,原汁原味。
盘香鳝鱼
盘香鳝鱼选用鲜活鳝鱼、梅菜干、生姜、蒜子、农家黄酒、酱油、白糖为原料,菜品外脆里嫩,姜香酒味,咸鲜可口。盘中阵阵飘香,农家鳝鱼特色美味。
瑞安扎羊
瑞安扎羊,让无数去过瑞安的食客牢牢记住了这道特色菜。在温州本地菜系中,罕有用羊肉做冷盘,唯独在瑞安的大小宴席上,将扎羊切片摆盘,别有风味。
岩头锦粉饺
锦粉饺又称山粉饺,是浙江永嘉楠溪江一带的特产小吃。锦粉饺是将芋仔煮熟后剥皮,拌山粉(番薯粉)掺揉均匀。以盘菜、碎肉、冬笋、豆腐等作馅,包成三角形(或半月形),蒸熟存放,吃时再煮热加佐料,为冬至、春节或平时待客食品。
白落地温蛋
白落地是一种可以当良药喝的野菜,是一味清热去火的良药。白落地也可以和鸡蛋炒起来吃,鸡蛋是嫩黄的、叶子是绿色的,色彩鲜明,吃起来绝对美味,“白落地温蛋”是文成一道名菜。
怀溪番鸭
怀溪番鸭以怀溪本地养的番鸭、红酒、生姜为原料,经独特的方法烹调而成,与其他酒店烹制的番鸭具有截然不同的风味,其中主要归结为怀溪特有的饲养环境方法和加工手法。
矾山肉燕
苍南肉燕产于苍南县东南部山区盆地矾山镇。百余年前肉燕由福建传入,矾山人称肉燕制作工艺为“肉包肉”,将猪后腿精肉捶打成皮而成。肉燕传入矾山以后,经过历代矾山人在配料选用、制作工艺、菜品设计上的改良,逐渐打上了矾山风味的印记。
你可能会说,才10个名小吃怎么能代表温州的美食。那么就跟着小布一起走进温州,开启一场24小时的味蕾狂欢!
早餐篇
6:00—9:00
温州糯米饭
蒸得透透的糯米上,被撒上了香脆金黄的油条碎和肉松,一勺香菇肉末汁,再来一点点葱花。糯米咀嚼起来香软粘糯,伴着滋啦作响的油条脆声和滑嫩的香菇,这时候再来一碗豆浆或者紫菜汤,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清汤米面
不同于北方面食的劲道,温州米面是以米粉水磨后蒸制凝固而成,白玉般剔透的扁状细面,入口爽滑Q弹。配上肉末和香葱,最好再来点塑料瓶装古早味辣椒酱,那才算是地道的温州吃法。
午餐篇
11:00—13:00
小排面
温州的特色小排面,排骨很多而且入味,装在青瓷大碗里,并不耽误一碗面的美感,反而能感受到市井生活的真实气息。
县前汤圆
县前汤圆,是温州一家百年老店。汤底清澈地如白水一般,散发着桂花的清香和芝麻的味道。一个汤圆有勺子那么大,皮薄馅大,一口咬下去,里面藏着的芝麻甜馅儿就不由自主地溢了出来,乌黑发亮。
鸭舌
温州人有“无舌不成宴”的说法。鸭赚!鸭赚!来年大赚啊~酱味浓厚、爽嫩细腻,骨头咬咬都觉得好香。
下午茶篇
14:00—16:00
灯盏糕
这是温州最典型的街头小吃。白色的糕浆裹着猪腿肉和白萝卜丝等馅料,放进热油内,瞬间涨成了一个个手巴掌大的灯盏糕。咬上一口,外皮松脆,圆边酥软,内馅味美。
猪油糕
猪油糕又名脂油糕,由糯米和白糖制成薄薄的糯米团,放在猪油里煎到外皮稍脆,吃时撒上些白糖,然后用粽子叶包着,入口油而不腻。
杏仁腐
杏仁腐是温州传统的夏令美食,虽然名叫杏仁豆腐,其实并无杏仁,而是用琼脂加上牛奶、糖、水等加工而成的。成品的形状和鲜嫩的口感都很像豆腐,吃起来冰爽又解馋~
白象香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象香糕,又俗称板糕,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刚蒸炊而成的香糕软糯适中,甜甜的香味扑面而来。
永嘉麦饼
麦饼是温州的名小吃,也是永嘉人的主食之一。那松软脆香的麦皮,咬上一口,在嘴里炸出浓郁的肉汁,梅菜的咸味儿盖住了肉的油腻,食之松脆,爽口极了,让人忍不住多吃几个,回味无穷。
宵夜篇
22:00至凌晨
猪脏粉
鼎鼎大名的猪脏粉是绝对称得上温州美食重口味的代表。猪大肠是从锅里捞出来现切的,酥烂软糯,入味又新鲜,猪血鲜滑又爽嫩,粉干细嫩滑腻,尤其热汤特别鲜美。
温州炒粉干
炒粉干是温州街头巷尾最热销的。刚出锅的炒粉干嚼劲十足,猪油完全渗入其中,与蔬菜、海鲜和鸡蛋的香味充分融合在一起,配上一碗精心熬制的牛肉汤,美味挡不住。
锅贴
锅贴是当地人深夜的心头好。韭菜猪肉的馅儿,底面被煎的焦黄带少许黑,皮薄焦脆,肉馅香嫩,清爽且不腻。
看完这么多温州美食
你的心头好是什么?
快来留言和大家分享吧~
综合自温州发布
来源: 浙江发布
<>017-06-11 新品首发平台 杭州美食
抹茶!抹茶!抹茶!
抹茶控看完发疯!火爆全国!
到底为什么!!??
再也不用舔屏微博,别人的圈儿!
初代抹茶——将整个日本搬来大杭州!
征服杭州人民的夏天!
上下前后,360无死角解锁~
(文末福利,让你放开吃!)
短短一年,遍布全国,将近百家店!
全国各大门店,排队2h!全忠粉!
?????
抹茶冰淇淋——抹茶就是力量!
人手必入——抹茶冰淇淋~手工研磨的高品质冰淇淋原浆,配上新鲜烤制的蛋卷。每一口,都是味蕾的解暑利器!自拍的颜值担当!
全五星招牌!用最好的丸久小山园抹茶粉,优质霜淇淋原浆。浓郁醇厚的质地,纯天然无添加,所以融化得非常快。抓紧黄金30秒发朋友圈!青川or绿树or白雪,夏天和冰淇淋更配!
抹茶原味千层
初代明星产品!足足20层抹茶可丽饼的苦涩加上20层进口动物性奶油的甜蜜。饼皮的绵软加上顺滑的奶油,一勺下去各种极致的体验融合在舌尖。
选用优质抹茶粉,上桌前均匀地撒上一层,很快就与千层相融合,千层颜色微变深。浓郁的茶香,微微苦涩,没有比这一口更享受的了
山核桃抹茶千层
撒上甜甜的山核桃果仁完美中和了抹茶千层原本的苦涩。
美食君只想说:老板,来一份山核桃抹茶千层不要千层!
抹茶冰雪
还不够过瘾的话!来一杯抹茶冰雪吧~
香浓的纯牛奶,加入抹茶后变得香甜清雅,覆盖雪山版的轻奶油,散发着浓浓的奶香味。
宇治金时白玉
抹茶冰淇淋配上软糯白玉丸子,甜蜜红豆沙调味,抹茶蛋糕体绵软,还有一颗大大的黄金板栗。
小小一碗能吃到【初代】各种招牌,太划算了!
抹茶红豆卷
湿润的抹茶味蛋糕体搭配动物性奶油,加以抹茶粉调配的健康抹茶奶油,混入甜蜜的红豆,口感丰富。
超级绵软的,入口即化,满口抹茶的清香。
初代宇治抹茶
只采用北纬36°京都宇治
“丸久小山园”的天然石磨抹茶原料。
应该没有人能拒绝日式小清新
仿佛一秒置身京都走进了漫画中
原木色的门窗,简洁干净的门头
是炎炎夏日中的一丝清凉
美少女就应该在这样的店里
捧一杯抹茶,享一份甜品
拍拍美照“浪费”时光。
从桌椅到细节摆设
樱花、纸伞、绿竹等
贴心营造出古早式特有的浪漫
让日式风雅展现得淋漓尽致
坐在粉色樱花下
品一抹清凉整个夏天的绿
更多新品等你吃!
杭州美食·专属福利
①
6月12日-6月14日 全场6.8折
6月15日-6月17日 全场7.8折
6月18日-6月20日 全场8.8折
②
价值50元套餐 X 5份
(原味抹茶千层+绿树霜淇淋)
在“杭州美食”(meishi-hz)公众 hao 后台回复【抹茶】领取
价值50元套餐 X 5份
“杭州美食”(meishi-hz)公众 hao
留言区人气前3名各送一份
留言区随机抽取2名幸运粉丝各送一份
③
招牌甜筒 X 60份
(青川/绿树/白雪任选一口味)
在“杭州美食”(meishi-hz)公众 hao 后台回复【抹茶】领取
④
凭杭州美食黑卡
每月17日5折
每月18日6折
每月19日7折
(所有优惠活动不共享,商家保留最终解释权)
- 精彩的留言可以优先精选 -
长春 威海 沈阳 烟台盘锦 潍坊 北京 石家庄太原 郑州鄂尔多斯 西安 咸阳银川 兰州 西宁重庆 成都 渭南 长沙海口 宜昌 武汉 长沙 广州佛山 上饶 九江 厦门泉州 南昌 张家港南通 苏州 宁波 丽水 泉州温州 莆田 台州
抹茶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
现在初代把抹茶带回它的故乡
初代宇治抹茶
初心不忘,代代相传
仅一年时间,就在全国开出八十余家分店
▲ 一家充值 全国可用
初代宇治抹茶(武林店)
地址: 武林路121号(付小姐在成都旁)
电话:15258817546
初代宇治抹茶(下沙店)
地址:下沙福雷德支路贤德巷29号(一点点奶茶旁)
电话:15869621112
初代宇治抹茶(万达店)即将开业
地址:万达广场2026B
商务he zuo:hzmskf
>日将尽,静安别墅红砖墙上的凌霄花仍旧开得热烈。
陶培青摘下老花镜,从衣料和针线堆里站起身来,走到弄堂口晒晒太阳,顺便活动几下因久坐而僵硬的腿脚。
“陶师傅,今朝生意好伐?”他笑着摆摆手。夏天是改衣服的淡季,“陶记改衣”店里不似往常忙碌,他才有空出来溜达。
几十米开外的“小黄改衣”门口,黄金玉倚在墙边,看着磨刀匠“霍霍”打磨她的剪刀。昨天,她手滑把剪刀摔到地上,刀刃立刻变钝了。一个裁缝怎能没有一把好剪刀?她赶紧打电话给相熟的磨刀匠。
“小黄”对面是“晓杭改衣”,往北走有“美美改衣”,与“陶记”并排的1025弄122号前院里,还藏着一家“122号改衣”。千禧年前后,这5家改衣店接连在静安别墅生根发芽,一晃就是20年,已经构成这片新式里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梅泰恒”往事
“以前哪有改衣这个行当?我们都是做衣服的。”
“122号”店主张杰学裁缝时,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服饰多元之美的需求集中爆发。1985年,少年张杰离开家乡江苏泰兴,来到上海拜师学艺。
当时上海人家最流行的就是自己买好布料,然后请裁缝上门定制。张杰跟着师傅进过各色各样的家门,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吃喝都在那里。两个人,四只巧手,做好十来件衣服,一天下来能挣七八块钱。
他的同乡、“美美”店主赵建新的经历与之相仿。在数千趟上门制衣过程中,他们练就了一把量体裁衣、缝制整烫的好手艺。
随着赵建新在圈内的名气越来越响,一家上海服装厂老板邀请他到厂里从事管理工作。没过多久,他去了温州某家服装厂。2003年,他又前往杭州开厂。厂长难做,既要跑业务,又要管工人,加上“非典”冲击,赵建新很快便感到挫败。
这时,姐姐的一通电话救他于水火:“阿弟,你回上海帮我吧。”
他的姐姐也是一名裁缝,比他更早来到上海,“美美”店名就是取自她的名字。姐姐起初也以做衣服为生,然而到了世纪之交,她嗅到了不一样的商机。
从1997年到2001年,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恒隆广场三大商场陆续建成,南京西路商圈崛起。“梅泰恒”里的众多国际一线奢侈品牌门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领行情”、开眼界的机会,还吸引着那些钱包鼓鼓的新一代消费者。
只是,由于不同人种体型差异,很多顾客发现自己花大价钱买来的华服美裳并不合身——明明尺码相同,袖子或者裤脚却长了一截,穿着很是别扭。店员注意到顾客的需求,主动替他们留意起了裁缝师傅。
也正是在1997年,张杰和陶培青已经立足静安别墅,开出了自己的裁缝店。商场店员中午到这里来吃小馄饨,恰巧遇上他们,生意就这样谈成了。从此他们纷纷转型成为改衣裁缝。每天,店员送来需要修改的衣服,他们加工完成后再送回去,由店员转交给顾客。
陶培青回忆,订单最多的那一阵子,共有28家店找他改衣。赵建新姐姐手里也有27家,实在忙不过来,把他从杭州叫了回来,另外还雇了两个帮手。
"美美”店里挂着的一沓沓商场订单
衣服数量多,店里又催得急,对他们来说,加班加点赶工是常态。陶培青经常熬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有时甚至趴在缝纫机台板上过夜,醒来继续干活。
凭借地理优势、精湛手艺和勤恳态度,静安别墅里的小店与“梅泰恒”里的大牌建立了稳定的关系。
“122号”的墙上至今还贴着那些品牌的标签:“博柏利”“杰尼亚”“范思哲”“登喜路”“阿玛尼”……张杰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小心地给一条“罗意威”的连衣裙拆线。
陶培青从工作台上随手拿起一块边角料给我:“你摸摸看,不一样的。”接着他翻出一条触感同样细滑的裤子,原来这块料子是从“古驰”裤装上剪下来的。这样的大牌服饰边角料在台面上到处都是。
“小黄”和“晓杭”虽是后来者,但受益于集聚效应,也分到了商圈的一杯羹,接到不少二三线以及快消品牌的订单。性格开朗、擅长社交的黄金玉迅速和商场店员结下了交情,订单如流水般哗哗而来。那是改衣裁缝们的黄金时代。
上海摩登
改衣服并不比做衣服简单。
黄金玉年轻时在上海西服厂工作,学了一手“推、归、拔”的功夫,自觉“科班出身”,手艺不输其他裁缝。但她仍然视改西服为苦差,“太麻烦了,要好好开动脑筋的”。
要动什么脑筋?陶培青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每件成衣都有不同版型,既要改得合身,又不破坏原来的版型,这才算好。”
比如改一件西服,首先要量准肩宽、胸围、腰围、袖长、袖围等尺寸,然后一点点把缝线拆除,在保留整体版型的前提下,按照顾客身材画样、裁剪,最后重新缝合。其中每一步都耗时耗力,一名技术成熟的裁缝需要两天时间才能改完一件西服。
被拆了线的西服
再比如改小裤腰,并不是简单地剪开腰头、缝得更窄而已。改衣裁缝的做法是把从上到下的裤边缝线全部拆开,根据尺寸整体改小,再把裤边缝合起来。只有这样,改好的裤子才真正贴合人的身体线条。
“这叫推档。”赵建新甩出了一个专业术语,见我疑惑,又补充道,“就是等比例放缩的意思。”
在与大牌衣料、新潮设计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裁缝们的手工艺和时尚感也在不断提升。
张杰经手过一件针脚极其细密的大衣,用剪刀或者刀片都无法拆除缝线。他暗自思忖,也许国外的制衣大师本就不希望这件衣服受到任何改动。于是他只能用细针慢慢挑开每处针脚,再把它们剪开。
“122号改衣”店主张杰
晓杭改皮草外套很有经验。他分析说,皮草的难点在于不能用缝纫机,全都要靠人工缝合,修改一件得花两周时间。做这一行就是这样,门槛不高,但是只有与时俱进、勤于思考,才能达到更高水准。
近年来,国产设计师品牌在服装界异军突起。“陶记”店里,陶培青正在修改一件国内小众品牌的女士西服。这是设计师本人拿过来请他调整版式的样衣。
“剪裁不够立体,版型太垮,显得没型……”他一口气数出了许多毛病。这样的西服称不上佳作,设计师也明白,所以要等老师傅陶培青改完,再拿回厂里依样批量生产——在审美和细节处理方面,陶培青已经超过了很多打版师。
如今,静安别墅改衣店的生意一半来自商场,另一半是直接找上门的顾客。顾客当中,既有服装设计师这样的行内人,也有时尚行业相关从业者。
黄金玉的一位顾客是时尚杂志《世界时装之苑》的编辑。她给我看这位客人的微信朋友圈,背景赫然就是一张他与香奈儿前艺术总监、“老佛爷”卡尔·拉格斐的合影。
“这么说来,我也算半只脚踏进时尚圈了。”烫了一头卷发、涂着玫红唇彩的黄金玉有些得意地说。
“小黄改衣”店主黄金玉
不过,更多顾客与时尚圈没有多少关联,拿来的衣服也不华贵。一条裤子,原价几百元,去找这里的任意一家店进行整体放缩,都要150到200元上下才能成交。这笔买卖听起来似乎不太划算。毕竟,裤腰大了用腰带束一束,裤腿长了卷两道边,都是不花钱就能解决的小问题,何必诉诸改衣?
在陶培青看来,原因就是两个字——讲究。他说,站在上海街头望去,哪怕白首老人,穿着打扮也不含糊。正当年的男男女女们,更是衣着入时,清爽得体。
对于讲究的上海人而言,衣服不一定要贵,但一定得是整洁而合身的。因为只有衣服合身了,人才更有精气神,所以经常光顾“小黄”的市民章女士说,改衣就是一种刚需,“没什么好奇怪的”。
时尚资源,讲究人儿,在改衣店里演绎着一幕幕“上海摩登”。
开店容易守店难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样的价位。
陶培青开始不愿意接受采访。一旁的陶太太快人快语,提起数年前也有记者前来采访,报道发出以后,许多新客慕名而来,但当听说改条牛仔裤要百把块后,有人就在消费点评网站上吐槽“黑心商家”“价格离谱”。
这让夫妻俩生了好一阵子的气。“先不说改衣服的工序多么复杂,他们知道这边的房租有多贵吗?”
“陶记”店内面积约为12平米,现在每月要交5000元租金。“美美”位置更好,两层楼共12平米,租金是7000元。“晓杭”租的是亲戚的房子,相对便宜些,但逢年过节少不了给亲戚送礼,实际租房成本也不算低。
除了黄金玉是上海人,其他4位裁缝都来自江浙。居大不易,我从不同人口中听到了同一句话:“开店容易守店难”。
“美美改衣”店主赵建新
这些年来,实体经济受到电商冲击,改衣店接到的商场订单比以前压缩了很多。同“美美”仍然保持联系的只剩3家门店。自姐姐去世后,赵建新就辞退了另外两位阿姨,独力支撑这爿小店。5家改衣店里,只有“陶记”还雇人做工,其他4家都是店主单干。
同时,以“易改衣”为代表的互联网改衣品牌正在加速发展。它们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改衣模式:消费者在线上下单,通过快递或平台方上门量体并收衣的方式,把衣服送到各区域中央改衣工作室处理。相形之下,传统改衣行业的经营优势变得更小了。
这些互联网改衣品牌努力把触角伸向实体改衣店。前两年,“易改衣”工作人员找到陶培青,拐弯抹角地向他了解静安别墅改衣圈子的情况。陶培青既不想透露内情,也无意加入互联网改衣阵营,这段接触就没了下文。
说到底,其实也没有多少内情。“同行是冤家。”除了张杰和赵建新是老乡,偶尔互相串门借点针线以外,其他人之间基本没有往来,只顾守着自己的小天地。偶尔从顾客那里听到一些评价,说某位师傅手艺不灵,他们都不吭声。就像张杰说的,“众口难调,管好自己的事吧”。
“陶记”店里,陶培青、陶太太和帮工忙于各自手头的活
曾经积极投身时代浪潮的裁缝们,在面对新的浪潮时,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保守的一面。
赵建新的姐姐走了,但他希望“美美”留着;黄金玉自在惯了,不想回到管理体系之中;张杰和晓杭都是耐得住性子的匠人,也不乐意搬迁。他们和陶培青一样,都选择留在静安别墅,不去理会互联网改衣的风口。
陶培青认为,改衣店最大的危机不是房租,不是业务量在互联网冲击下减少,而是后继无人。去年疫情暴发以后,“陶记”停了三个多月的业。这段时间,他得以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长长的假期,便认真考虑起未来。
可是,思来想去只有“关门大吉”四个字。因为“现在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学裁缝了”。
这是整个裁缝业的危机。互联网时代能挽救这一行业吗?目前看来,结果仍是未知。
时间的针脚
采访到了尾声,一位年轻男士推门而入。陶太太惊喜道:“小李,你好久不来了,最近在忙什么?”
“忙着谈朋友!”
店里传出一阵笑声。
小李此行的目的是要改小几件衬衫。由于健身卓有成效,他原先的衣服都不再合身,所以来找陶培青帮忙。
第一次来“陶记”时,小李还是一名大学生。8年过去,他的生活已经变了许多模样,与陶培青两口子的交情却越来越深。陶培青为他量体的时候,他熟练地配合前者的动作,两人宛如一对默契的舞伴。
每家改衣店都有这样的熟客。有人从自己少女时代开始改衣,到现在领着一个小小少女过来,让裁缝师傅修改女儿的衣服。改衣裁缝见证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成长。这些成长既有身体上的——量体时可以最清晰地感受到,也有精神上的——如果客人愿意交付心事,裁缝们也乐于倾听。
这是他们不愿搬离静安别墅的另一个原因。
陶培青的三十年,也见证了南京西路一带的巨大变迁。1990年,他从苏州来到上海。那时他已经是一名手艺过关的裁缝了,经人介绍到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工作,专门为幼儿园里的教师和学生定做制服、表演服等服装,从此在这一片扎下了根。
他还记得,当时延安高架还没修建,没有地铁,威海路还是远近闻名的汽车配件一条街。周末,他带着妻女去上海跑马厅参观,三个人挤在公交车上,晃晃悠悠地抵达目的地。
数年过后,延安高架中段工程启动,1号线也已经开通运营。有天晚上,陶培青听到“轰隆”一声巨响,是幼儿园附近工厂爆破的声音。
“工厂拆了以后,你猜建了什么?”
我摇摇头,他说:“就是你们文新报业大厦!”
后来,威海路从汽配一条街变为文化传媒一条街,南京西路有了“梅泰恒”。武定路的张杰、凤阳路的黄金玉、曹家渡的晓杭,纷纷来到静安别墅。
再往后的故事里,多了他们的身影。
静安别墅里的日子并非没有波澜。奶茶店,咖啡馆,理发店……这里开出的小店一度比现在多。但是这些商铺基本都没有营业执照,“陶记”等改衣店也是。
为了减少经营户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维护静安别墅作为历史优秀保护建筑的整体风貌,2010年开始,静安区相关部门针对“居改非”、无证无照经营等现象进行整治。到2013年,大部分违章商户都被取缔。
那段时间,小区里到处悬挂着“制止违法转租改建”“依法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的横幅,陶培青等人为此忐忑不已。好在,因为改衣店扰民程度不高,兼有家庭作坊般的便民服务功能,最终被保留下来。
城市管理中的温情片段,就此被记录在了改衣店的生命史上。
尽管仍有许多困境摆在眼前,甚至自嘲“难登大雅之堂”,比不得上海著名的红帮裁缝,静安别墅里的改衣裁缝们,还是靠着耐心、专注和坚持,赤手空拳在大城市闯出了一片天。他们的子女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后回到上海工作,方便照应父母。
这样司空见惯、却又屡屡令人感动的家庭奋斗历程,真实存在于城市变迁的缝隙里,留在时间密密麻麻的针脚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
作者:周程祎
来源: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