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东方网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一个都和吃有关。中国社会的变迁轨迹,也浓缩在了国人的饮食方式上。
1949年—1959年:限量吃
建国初期,因为物质供应紧张,饮食结构比较单一,以土豆、玉米等杂粮为主,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米面粮油凭票供应,每家每户的粮油票都是按人数定量发放。只有逢年过节,会凭票购买一些肉类、糕点糖果等来解馋,但分量都不多。
1959年—1969年:饿肚子
因为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60年代初的人们基本是吃不饱饭。萝卜、大白菜占据了老百姓的餐桌,甚至野菜、树叶都成了充饥的食物。
1969年—1979年:能吃饱
7 0年代主食以玉米面、高粱面等粗粮为主,菜是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吃饱问题基本解决,逢年过节还可以吃到大米、白面、红烧肉。这一时期还有了爆米花、棉花糖、麦乳精等小零食和营养品。
1979年—1989年:吃味道
1980年实行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粮食生产有了明显的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物资逐步增多,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个时候人们的餐桌日益丰富起来,生活水平从温饱走向小康,开始由吃饱肚转为吃得香。人们开始走出家门享受外面专业大厨的烹饪味道。1980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开业。
1989年—1999年:吃品质
9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菜肴的种类和档次有了大幅提升,人们开始追求吃出品质。
90年代中期开始,鲍鱼、海参出现在餐桌,全国各大菜系也互相渗透,南菜北做。菜品定价经济实惠、装修低调淳朴的川菜馆,深受务实的大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西餐逐渐进入中国并被国人接受,“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迅速发展。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百姓进餐馆尝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1999年—2009年:吃多样
二十一世纪,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更要吃得多样。水果蔬菜的需求增加,百姓餐桌上的花样也多了起来。餐饮不再是单一的饮食功能,聚会、宴请等场景消费开始流行,要求菜品的种类丰富多样,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的口味。
二十一世纪初,一家主营川菜并辅以粤菜及谭家官府菜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俏江南”诞生,短短七年间,迅速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餐饮集团。与此同时,已经消失的粗粮也受到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新宠。
2009年—2019年:吃体验
这一时期,餐饮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吃与生活方式的结合越发紧密,人们更加注重吃的便捷性与特色化,现代生活方式对餐饮消费有着更加深入的渗透。
坐等美食送上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餐饮消费选择。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在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影响已经像毛细血管般渗入各个行业。《中国外卖O2O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餐饮外卖用户达4.06亿,餐饮外卖行业以18.4%的同比增速超过了传统餐饮,美团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餐饮消费平台。
此外,细分型的餐饮品类占据了更大市场。原来餐饮店追求菜品越多越好,最好既有川菜又有粤菜,而现在小而美、有主打单品的餐饮店正在成为新宠,下午茶、夜宵等非正餐时段的餐饮消费增速也在不断加快。
如今,人们对于单品餐饮的消费呈爆发式增长,一道菜开火一家餐厅成为餐饮品类赛道上的新常态。以酸菜鱼、小龙虾等作为招牌的单品餐厅越来越多,而且各个单品品类均出现了代表性品牌,比如“探鱼”、“堕落小龙虾”等。小龙虾作为近几年迅速崛起的网红美食,2018年全国共有将近10万家小龙虾店,上下游市场已达2600亿规模,相较去年增长了600亿元。
单品餐饮之所以受青睐,从消费端来看,源于单品消费的目的性消费强、决策成本低,体验感好。《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在面对大而全和小而美的餐厅时,63.3%的消费者会倾向于选择后者,而94.7%的消费者会为了某一个特定的产品或口味去一家餐厅消费。
外卖餐饮带来的便利性体验,加上单品餐饮带来的特色化体验,已成为当今人们餐饮消费的新趋势。
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作者:原三岗、钱晓虎、代宗锋
抽查完部分单位官兵“伙食满意度评价”结果,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物资供应处助理员夏腾飞心里喜滋滋的。有过多年伙食管理经验的他,过去听到的评价却不同,“烹调不入味、口感油腻、切配粗糙”等字眼,怎么听都觉得刺耳。
从吃饱、吃好,到吃出战斗力,如何跨越这段距离?
近年来,东部战区海军聚焦转型备战,大胆创新饮食保障思路,全面改革采供渠道、改善食堂配套、改进管理手段、改善伙食品质,使部队饮食保障水平大幅跃升,饮食保障面貌焕然一新。
伙食费又涨了,官兵们吃的满意吗
“饭菜花样多,美味又可口!”在东部战区海军机关食堂采访,记者得到这样一组数据:2个自助餐厅、1个风味餐厅同时开设,一日三餐供应多个品种。
“相比原来增加了品种,满足了官兵多样化需求。”东部战区海军直属保障队队长张涛说。
另一组对比数据,也让他记忆犹新:2018年9月以来,伙食费连续上调;但调研数据显示,50余个基层单位的伙食满意度,普遍不到70%。
症结在哪里?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成立工作专班,先后赴北京、广州、深圳等地调研,学习现代饮食保障理念、管理模式、先进做法。
不比不知道。“日常负责保障千余名工作人员,餐厅环境宽敞明亮,自助餐品种齐全……”到驻地某企业食堂参观,巨大的反差让他们深受触动。
“口感差、花样少……”夏腾飞告诉记者,部队伙食保障水平与战训要求、官兵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造成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其实,有些先进、成熟的经验,拿来就能用。
伴随着一次次实地调研和饮食保障推进会的顺利进行,一个个制约饮食保障的“问题靶标”逐渐浮出水面:饮食理念滞后于时代发展、筹措供应达不到集约高效、伙食质量不满足官兵需求、保障模式不符合战训需要、炊管能力影响着伙食水平、食堂管理还不够科学规范……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很快,保障部领导带领机关人员形成共识:军人的饮食连着战斗力,部队伙食保障可不是“家常便饭”,应根据不同类型部队、不同任务作出调整、推进改革,更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采供关”决定改革成败。他们打破传统筹供模式,构建“部队提报需求,供应商分类筹措,平台集中配送,机关全程监管”的副食品区域集中筹措模式。引入地方企业,供应保障10大类3000余种副食品,实现部队、供应商、平台管理商“三方”相互监督。
筹措平台在某基地成功试点后,迅速推广到片区部队,战区海军建起了保障网、打通了供应链,把平时和战时统一起来、应急和常态衔接起来。
改革不停步。他们区分部队类别、“备战和打仗”两种状态,从品种数量、采购模式、加工制作等方面进行梳理,成建制成体系推进饮食保障创新:构建饮食保障新模式,打造集中筹措平台,确立现代餐饮理念,打造“智慧食堂”样板……
作为饮食保障创新“试验田”,战区海军机关食堂“有限转身”,被打造成“样板食堂”。各部队参照“样板”,逐步探索走开符合官兵营养需求的饮食保障新模式、新路子。
“科技+”嵌入实战化保障链条,让“粮草”高效对接“兵马”之需
“蔬菜,5模块300公斤;肉类,2模块180公斤;水果,1模块100公斤……”一天,即将执行巡航任务的某舰军需主任李晓鹏,接收了一批配送食材。
“只需一键下单,菜品即可送到码头,快速,新鲜!”扫码清点补给物资,李晓鹏咧嘴一笑说,线上采购下单,食材快速完成配送补给,那叫一个快!
让“粮草”高效对接“兵马”之需,这是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探索构建副食品区域集中筹措新模式带来的喜人之变。
过去,各部队副食品采购自成体系,基层单位司务长每天“跑市场”,采购流程繁杂、供应品种单一、配送效率不高……粗放的供应模式,牵扯了部队精力。
“保障创新成效如何?关键看对备战打仗的贡献率。”一次,区域集中筹措平台建设推进会,某综合保障基地领导谈道,舰艇出海即作战,饮食保障能不能做到快捷高效、可靠顶用,直接影响到官兵的作战能力、舰艇续航能力,甚至影响战争胜负。
随后,他们启用共享共用机制,协调有资质的地方物流企业,采取直达配送和中转配送相结合的方式,将该区域平台供应的副食品从80余种提升至300种以上,比市场采购价低40%以上,有效检验平台应急应战保障能力。
针对舰艇副食品保障实际,他们依托筹措平台,建立成品供应、标准包装、模块储备、一站配送机制,探索果蔬类食品低温加工、冷藏运输等新型保鲜法。同时推出快餐食品、保鲜蔬菜等“远洋食品”,提升应急补给能力。
“科技+”嵌入实战化保障链条。一次野外演练中,某部首次成体系应用新型炊事方舱、新式野战食品、净菜保障、自动烹饪机器人等,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就餐保障,有效检验了机动饮食保障能力。
“开灶做饭用时较以往节约不少,清洗、配菜用时缩短,运用智能设备炒菜省时省力。”该部炊事员吴凯介绍,以往野外保障,经常忙不过来。如今有了智能设备,伙食保障省时省力。
饮食保障,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基础。近年来,东部战区海军探索出“陆上机动快餐保障”“海上舰艇战备饮食保障”“岸滩无码头快速补给”等一批战时保障新模式,构建起新的饮食保障体系。
改革创新成果,决不能“只管用一阵子”
“和以前比,现在变化太大了,要是伙食费不超支才是真水平。”记者了解到,饮食保障创新工作初见成效时,基层官兵对改革成果的可持续性还是心存疑虑,有人认为“只管用一阵子”。
“官兵心存顾虑的背后,折射出饮食保障发展不均衡和各类新矛盾新难题的集中体现。”解铃还须系铃人,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领导深入基层、倾听呼声、回应期盼,向官兵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检验改革创新成果,必须“一以贯之”。
“解决了吃什么、吃多少的问题,就要考虑怎么筹、怎么供”“伙食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一套科学、规范的制作流程”“后勤是三分供、七分管,管得好,投入和产出就能成正比”……
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领导掰着手指头,向记者介绍他们按标准抓供应、用制度促建设的具体做法:制订食堂建设管理规范,按照“一灶一案”要求,改善食堂环境、升级餐厨设备,打造“明厨亮灶”。
走进某支队餐厅,后厨透明可视,全自动洗菜机、多功能切菜机、智能洗碗机等“智能炊事”一应俱全,“风味餐厅”内海鲜砂锅、手工水饺、卤味酱菜品类丰富。
该支队保障部领导喜笑颜开:“‘一键’就能生成营养食谱,引入智能化炊事设备和管理软件,实现伙食管理由‘靠人看’向‘数把关’、由‘人力型’向‘智能化’转变,‘智慧食堂’效能提升。”
“好灶”还需“巧妇”。记者采访发现,战区海军分级建立厨师培训网络,探索炊事骨干交流机制,组织“名厨下基层”巡回带教,培养了一大批“红管家”“好管家”。
某支队炊事班班长武旭升告诉记者,去年,战区海军首次评比表彰了11个饮食保障先进单位、17名优秀个人,大家的使命感、荣誉感更加强烈。
“推进饮食保障标准化,‘指导食谱’是基础。”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领导告诉记者,以往每周食谱大都是由司务长、炊事班长制订,还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食谱,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菜单。
为提高食谱的科学性,他们推进饮食标准化制作,在同一单位、同一营区、同一灶别食堂执行同一标准,推行“大食谱制”,为基层伙食单位制订“周食谱”提供科学指导,从根本上解决食谱订不好、伙食调剂难、营养不均衡等问题。
饮食保障是个老大难问题,也是常抓常新的工作。东部战区海军部队全面推广“构建标准化的筹措供应模式、推行标准化的加工制作流程、完善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打造标准化的现代食堂”做法,走开饮食保障标准化建设新路。
放眼万里海疆,一个紧跟时代发展、紧盯备战打仗的饮食保障新思路,正在座座军营生根开花。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
年来,节约粮食、杜绝浪费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但过量点餐、宴会浪费、食堂剩饭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节约粮食、杜绝浪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
消费端是造成粮食浪费的重要方面。减少餐饮浪费,相当于增加了粮食有效供给。在开源的同时加强节流,能够为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拓宽路径。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按需取食、盘光碗净理应成为当今社会的“新食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费环节大有文章可做,不仅要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深入开展‘光盘行动’,还要提倡健康饮食。”消费环节事关每一个人,不仅事关节约粮食,还事关人们身体健康。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每一餐饭、每一次餐饮活动做起,积极做好粮食节约工作,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杜绝饮食中的不文明行为,既实现个人健康文明,又合力形成倡导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大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多项措施减少粮食浪费。从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反食品浪费法、推出《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到清理整顿“舌尖上的浪费”“酒桌上的应酬”等突出问题,再到启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大力推广“光盘行动”等,努力推动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餐饮行业积极响应号召,推出小份菜、设立反浪费专员等厉行节约的实际办法。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节约理念在越来越多领域得到践行,文明新风吹进各行各业、千家万户。
制止餐饮浪费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观念上,要克服盲目攀比、讲排场心理,反对大操大办宴席、会议等,形成节约适度才是真正有面子的社会氛围。在行为上,要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减少过度消费,优化膳食营养结构。要提高餐饮服务水平,积极倡导提供分餐、小份菜等,为消费者将剩余菜品打包提供便利。还要健全体制机制,紧盯重点平台、重点环节、重点问题,加大反浪费工作监督检查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强化依法管粮节粮,落实食品浪费有关评价标准、行业规范、检查指南等。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餐饮浪费的严重性、珍惜粮食的必要性,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自觉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从节约粮食入手,引导人们形成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空调温度适度、及时拔掉电器插头等节约习惯,不弃微末不舍寸功,让文明风尚浸润人心、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5日 第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