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经常跟着奶奶一起去买菜。这个做了一辈子饭的老太太,总会有意识地教我分辨猪肉的新鲜程度、茄子的老或嫩、青菜是否打了农药……
现在我长大了,独自穿行在超市生鲜区,总觉得脚步轻盈欢喜四溢。看到了精致漂亮的杯盘碗盏,就不由自主想要全部带回家。不开心时做一顿好的吃下去,就不再惧怕风风雨雨。
原来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与修行。因为,食物中蕴含着大千世界,烹饪里也藏着万种乾坤。
大学时去到一位教授家里做客,他的妻子穿着家常的麻质长裙,笑盈盈地切了水果摆盘端上。有橙子、猕猴桃和草莓,说不上多么复杂,但用心一放,整个果盘就生机盎然的美了起来。我悄悄往厨房瞥了一眼,只见那位师母盘起了长发,正安静地切着牛肉,他们的厨房里干净整洁,灶台上还摆了一瓶淡淡紫色的干花。
那天的晚饭很丰盛,红烧牛肉装在青花大碗里、凉拌皮蛋摆成了花朵盛放的模样、翠绿的青菜衬着白瓷盘,一桌子的活色生香。师母热情地给我们介绍每一道菜的做法,笑着告诉我们:“我很喜欢做饭,看着它们在我的手里变得秀色可餐,心里的满足和快乐简直无以言表。”教授用欣赏和宠爱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妻子,连声说着,夫人辛苦了。
厨房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那方寸之间调和着人间五味,热闹而温馨的香气扑进鼻里,有人倾注了许许多多爱。我们在案板上细细切碎酸甜苦辣,在油锅里慢慢煎炒悲欢离合。一生一世的细水长流,其实就在这些小小的幸福和欢喜里。
最会作文章写诗词的吃货,当属宋代才子苏东坡。但稀奇的并不是那些锦绣华章里的珍馐美食,而是才子的一双妙手,文能提笔武能做菜,发明了以“东坡”命名的系列美食,吃得不亦乐乎,活得,也始终酣畅淋漓。
苏轼的一生,遭遇三次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都是当时的不毛之地,处江湖之远,连同肉身被放逐的,大概还有那一腔抱负和激情。可他的诗词作品里,甚少出现四顾茫然的忧郁悲观,反而是那种旷达乐观和随遇而安,在书卷上鲜活至今,成为许多天涯沦落人的安慰。这应该与他的爱吃、会吃且善于制作美食不无关系。苏子的美食之旅,该是一场伟大的人生修行啊,煎炒炸煮即千锤百炼,酸甜苦辣就是百味人生,所以写出了人生有味是清欢,也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当你不知道做什么时,你就做饭。喂饱自己的胃,心也就不空了。 文 婉兮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入伏以来,来无锡市新吴区新安街道社区智惠食堂用餐的居民明显增加。不少居民直言,天气太热,进厨房烧菜要出一身汗,根本不想动!这家社区食堂天天营业,每天提供三四十道无锡口味的家常菜。高温之下,美味菜肴的背后,是后厨的“水深火热”。
△朱守碧
90后厨师朱守碧是这家社区食堂的主厨。十多年来,打荷、切配、炉灶……他摸爬滚打成了一名专业厨师,在星级酒店、社会餐饮都干过。今年5月,新安街道社区智惠食堂开业,为居民提供午、晚餐,三个月运营下来,每天就餐人数稳定在400人次左右,周末节假日会更多些。朱守碧的工作就是给这400多人准备丰盛可口的饭菜。
7月31日,朱守碧早早抵达食堂,开始了忙碌。“社区食堂的食材都是统一配送,所有菜品都是当天现烧。”朱守碧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后厨团队一共6人,作为主厨,他首先要查验食材的新鲜程度和品类,搭配、设计当天的菜单,然后和阿姨们一起处理和准备食材。
△朱守碧正在厨房备菜
二十多平方米的后厨间,蒸箱、热灶、冰箱等一应俱全,顶上装有多个排风扇出风口。阿姨们忙着择菜、洗菜,朱守碧则忙着切菜、配菜,后厨实在太热,稍微动一动就会出汗,六个人个个汗流浃背。阿姨们看着不停擦汗的记者,笑着说:“这才哪儿跟哪儿呀,等炉灶一开火,后厨才是真的热呢!”
上午9点,便是热炒环节,也是“烟火后厨”最热的时刻。由于社区老人用餐时间较早,必须保证10点半开餐,这就意味着,朱守碧要在90分钟内完成30多道菜品的烧制,平均每3分钟出一道。准备台上,已摆放好了当天所需的所有配菜盆。朱守碧戴上口罩和帽子,弯腰、点火、开炒。
随着一声“呼”的响声,火苗跃起,后厨的温度瞬间上升了好几度。热油、翻炒、加调料、颠锅、翻炒、出锅……朱守碧在灶台、备菜台和调料区快速地来回移动,勺子在铁锅里快速翻炒,锅里时而还会跃出高高的火苗。
△朱守碧脸颊上汗水不断
在灶台前,朱守碧的脸被火苗映红,额头和鼻尖渗出的汗水清晰可见,后背也渐渐被汗水浸湿。与此同时,备菜台跟变戏法似的,一盆盆食材配菜盆变成了一盆盆美味佳肴。
忙完热炒,朱守碧又小碎步走向蒸箱,取出已蒸熟的白米饭、鸡腿和鱼肉段。“后厨最热的地方其实是蒸箱,里面都是水沸后的水蒸气,站在旁边就能感觉到热量袭来。”朱守碧向记者介绍着,但手里的活儿一刻没停下,给鸡腿撒上葱花,淋上热油,浓郁的葱香味扑面而来。
△现代快报记者(左)体验后厨工作
在朱守碧的指导下,现代快报记者体验了糖醋里脊的烧制。开火、热锅烧油,复炸里脊……很少下厨的记者小心翼翼,但还是被热油溅到了手,几十斤重的大铁锅在手里更是不听使唤。“热火热油,再加上后厨温湿度都高,就跟蒸桑拿一样,体感很难受。另外,颠勺翻炒不仅是技术活儿,还是体力活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现代快报记者通过温度计实测,即使打开所有排风扇,在没有开火热炒的情况下,后厨室温已达到36.5℃,湿度54%,十分闷热。
“七八月本来就是厨师最难熬的日子。”朱守碧顺利完成所有菜品的烧制,洗了把冷水脸,然后掏出水杯,喝了几口凉白开。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现在后厨条件相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后厨空间小,还不通风,厨师中暑是常有的事儿,有的厨师上了年纪,都要提前喝点儿藿香正气水才敢开炒。
△新安街道社区智惠食堂
“这个社区都是老无锡人,用餐的也以中老年人为主,所以我烧菜也以无锡口味为主,肉会烧得更烂些。看他们吃得满意,我也挺开心的。”朱守碧表示,既然选择了这一行,便要承受这一行的所有,包括辛苦和快乐。目前,他对工作和生活都挺满意的,如果还有啥心愿,就是希望能有更多休息时间,多陪陪孩子和家人。
10点半,30多道菜品准备就绪,社区食堂开餐。朱守碧找了个角落坐下,稍作休息。下午3点,他还需要再准备晚餐,收拾完下班基本都要在6点半之后。“朱厨,再加个菜吧,今天社区食堂用餐人多了好多,菜不够了!”“来了!”刚坐下跟记者聊了会儿天,朱守碧便又被叫去后厨忙碌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敏/文 尤力庭/摄
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葆青
杭州有什么“夜生活”?大部分人的回答是酒吧+烧烤。漫漫暑期,夜晚觅凉最能戳中内心需求点。
可是有一个职业的工作人员,他们傍晚出门工作,虽然躲过了逼人的暑气,可是面对的却是更高温度的炙烤,他们就是烧烤店的烧烤师傅。
老杨小黄鱼是杭州烧烤爱好者无人不知的烧烤店。老杨做了25年烧烤,曾经一度带动了杭州酒吧行业的发展,很多酒吧老板都说,应该给老杨颁发一个卓越贡献奖。这个夏天,“夜经济”热,让老杨的店更忙了。
2017年老杨在海运国际
傍晚5点,潮新闻记者来到老杨在乐时城的店里,发现这里已经进入忙碌状态,两位烧烤师傅先给露天位置的冷风扇加满冰水,他们说,只有客人觉得凉快了,才有胃口吃烧烤。
记者深知后厨灼热的高温。饮料、温度计、纸巾三件套,为这次采访记者做了充分的准备。
店里的伙计们也准备好了晚上对抗高温的物资——一个巨大的西瓜和足够的水。
老杨小黄鱼营业的时间是傍晚6点到凌晨1点,虽然这段时间室外“退热”了,但是对烧烤师傅们的“烤验”才刚刚开始。
营业之前要先把烤炉的炭火生起来,为了消防安全只能在室内生火。店里有两个炭炉,生火的时候,高高的火苗狠狠地输出着滚滚热浪。
烤炉里的炭点燃以后,烧烤师傅在烤炉上盖了一层未点燃的木炭,把炭火闷起来并保持不熄灭。开始营业时,只要把表层的炭扒开,随着空气的流通,炭火立刻就会旺起来,放上食材就能开烤。
老杨小黄鱼厨房的面积大约有20多平方米,里面有三台烤炉,两台炭炉闷着炭火等着开市,电炉也没有开机。记者在距离烤炉一米多的工作台上放好温度计,过了一会儿,显示的温度是34.5℃。
这时老杨的二女儿来了,大家都喊她二姐,她的工作是镇守在工作台前,给三位烧烤师傅派活儿。她告诉我,只要开始营业,厨房温度就会立刻飙升,她的工作台算是厨房里最“凉快”的地方。
开始营业了,不一会儿,二姐的工作台就到了35.9℃。她说,为了让厨房的温度别上升太快,三个烤炉不会全开,客人还没坐满的时候,就只开一台大烤炉。
渐渐的,到店的客人多了起来,大家都喜欢坐在有空调的室内。户外的冷风扇虽然呼呼地吹着,可温度也有34℃。
随着客人越来越多,一台大烤炉已经不够用了,三台烤炉都开了起来。这时的厨房可以分为3个温区,二姐的工作台依然是“最凉快”的区域,温度是37℃左右。
大烤炉前站的是巴师傅,他31岁,是店里最年轻的烧烤师傅,他烤炉前的温度一直是43.1℃左右。(在师傅背后测的温度,正面的温度只会更高)
巴师傅穿一件黑T恤,仔细一看已经全部湿透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到下巴,再一颗颗地滴到地面。虽然大量出汗,巴师傅却腾不出手为自己擦汗,只有汗水流进眼睛里被刺的睁不开眼时,他才会擦一下。
二姐说,整个厨房一晚上擦汗的纸巾都要用掉好几包。起初大家尝试用运动吸汗头带,但是这种头带运动没问题,用在烤炉前还是不行。虽然吸汗,但是影响散热,只会让人烤得更难受,还是搭一条毛巾管用。
大烤炉左边有一台小一些的烤炉,站在炉前的是43岁的王师傅。
左边和小烤炉构成直角的是一台电烤炉,夏师傅用它来烤生蚝。
夏师傅今年54岁,是店里年纪最大的烧烤师傅,他不能持续烤太久,烤45分钟的样子就要有人替他。老师傅因为出汗太多,一个夏天烤下来要瘦十来斤,等到天气变冷又会慢慢胖回去。
烤生蚝要取蚝开蚝,可以来回走动,不用一直被烤着,而且电炉的温度相比炭炉偏低一些,所以给夏师傅安排了烤生蚝的活儿。
小烤炉和大烤炉之间还有两个强劲的热源,里面“养”着随时需要添加的炭。为了消防安全,这个也不能放到室外。
于是,王师傅和夏师傅的这个角落成了厨房里最热的区域。站到这里,立刻让记者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火力全开”。站了一会儿后,温度显示52.6℃。记者感觉全身的毛孔都被打开,汗水顺着脖子直往下淌。
二姐说,虽然厨房装了空调,可是完全不起作用。这台空调在别的地方制冷挺厉害,可遇到烧烤店的高温和油烟,也只能趴窝了。
烧烤师傅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以后就会形成白花花的盐霜,师傅们必须要及时补充水和盐分。
巴师傅喝水的桶是4升装,网红“吨吨桶”和它比只是个弟弟。虽然烧烤师傅喝水的家伙个个巨大,可是所有的人喝水都会控制节奏,不能一次喝太猛。
这样一桶水,巴师傅一晚上就能喝完。他的桶只能放在厨房门口,放在厨房里喝的就是温水。以前他都是喝冰水,后来知道爆热时猛灌冰水会伤身体,就改喝常温的了。
二姐说,店里几年来不断招工,许多十八九岁的服务员光是进出厨房的温度就已经无法忍受,更别说在烤炉前当学徒了,每当干到夏天就会辞职走人。
偶尔有客人会进厨房洗手或者催菜,他们在厨房里最多才站上一两分钟,就满头大汗地直呼受不了,立马逃出厨房。很多客人都佩服在厨房里工作的烧烤师傅们,怎么耐热能力如此之强。
这天,老杨小黄鱼的灵魂人物老杨也在店里。很多人都不知道,老杨其实姓刘,因为当年羊肉串烤得很好吃,有人直接叫他“羊肉羊肉”。时间久了,因为顺口,就叫成了“老杨”,还将错就错,把“老杨”用进了店名。
老杨的老店名
因为2014年的一场大病,老杨现在走路依靠双拐。
老杨说,好在两个女儿已经跟他烤了快20年,技术已经尽得真传,小黄鱼和他烤得一样好吃。
不过他还是担心店里的生意太忙,烧烤师傅们会失去水准,所以时不时地会来店里抽查。
记者和老杨开玩笑说,能不能当他徒弟学烧烤。老杨说,烧烤有啥好的?养不了老,也养不了小。年纪大时干不动,年纪小时不愿意干。
烧烤行业竞争激烈,最近几年出现很多叫“老杨小黄鱼”的店。虽然他对“老杨小黄鱼”这个店名爱得要命,现在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憋屈地注册了“杨门烤匠”。
老杨认为,只要烧烤的味道好,“杨门烤匠”也会火。他的店一直使用白炭,就是最传统的木炭。好处是温度更高,也比机制炭容易控制温度。所以,厨房里的高温和用木炭也有很大关系。
老杨还想把老夏烤生蚝的电烤炉换成炭炉,炭火可以让生蚝熟得更快,味道也绝对比电烤好吃,就是老夏的活儿要苦一些,厨房里也会更热,但是烤出来的东西味道好啊。“味道不好,客人不来,想受热的罪都没地方受去。”
高温天人人盼下雨,可烧烤店不是。下雨虽然凉快,但是下雨客人就少。“杭州人说好汉不赚六月钱,可夏天是烧烤旺季,天越热晚上吃烧烤的人越多,只有天热,喝冰啤酒吃烧烤的感觉才越爽。所以,我们赚的就是辛苦钱。”老杨说。
晚上10点,出来吃夜宵的客人也开始进店了。厨房里的烧烤师傅们继续挥汗如雨,而和厨房只隔一道布帘的餐厅里,却是另一个清凉世界。
餐厅里几台空调开足马力制冷,从厨房走进餐厅,一阵凉爽扑面而来,那感觉就像到了一个仙境。几个妹子从潮新闻记者身边走过,也会带起一阵阵凉风。
记者看了一眼店里的菜单,最招牌的小黄鱼现在是8块钱一条。再看看穿着被汗湿透衣服从厨房出来送菜的烧烤师傅,觉得三伏天的小黄鱼卖8块真的不贵。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