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张新文
宋代罗大经在《山静日长》里写到“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米饭,吃过的人多,至于“麦饭”,除了古代人吃过,恐怕现代很少有人吃过。但是,每读到此处,我就很羡慕隐居在山林里的高士们,饭菜滋味长,用麦子做成米饭的样子,兴许也有长长的滋味,否则,罗大经怎么会说欣然一饱呢?
作者:赵冬梅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时间: 2021年4月
后来,读了赵冬梅的《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简称《人间烟火》)一书,才对“麦饭”有了正确的认知。原来“麦饭”是直接用麦粒或者麦渣煮的饭。又言“麦饭”是穷人的食物,不好吃。即便有地位的人吃“麦饭”,也只能说明这种人有三种可能:其一,正在服丧或是修道者,要在肉体上折磨自己,以示与众不同;其二,艰苦朴素或是比较抠门儿的守财奴;再者,好这口的人。罗大经属于隐士,不能排除前者的可能。
本书抛弃了枯燥的说教,从我国古代绘画作为切入口,用深入浅出、情趣盎然的笔调,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认知里,跨越历史时空,去切身体会由远而近的人间烟火的味道。我们说绘画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根源还是来源于生活,那么人间烟火无外乎“衣、食、住、行、游……”古人穿衣一来是为了遮蔽肉体,因为古人已经有了耻辱感;二来是为了保暖,由树叶、兽皮、棉麻、丝绸及至今天的化纤、竹纤维,衣服的布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时代的进步,烟火味里品读出一种自豪感,毕竟我们很多人经历过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的时代,今日的富有,与贫穷年代的物质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间流动着色彩斑斓的服饰,天堂般的日子。
人来到这个世上,要活下去,就得把肚子填饱,吃,是人的本能,也是必需。南方食米,北方食面,古人就是如此。今天的我们依然这样,现代人已经习惯了不想做饭时来一份外卖。外卖这玩意儿,其实古已有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有外卖小哥端着美食沿街奔跑,在便利客户的同时,腰包也鼓了起来。古人在吃的方面不再局限于动物、植物,还要饮酒、饮茶,也有叫吃酒、吃茶的。元代赵孟頫的《兰亭修禊图》里,王羲之、谢安等40位文人高士们齐聚山阴兰亭,以酒会友,吟诗作赋,和之雅兴。酒杯置于流水中,飘到谁的面前,谁就捞起饮尽,而后赋诗。乐哉,情哉,趣哉!人间的烟火味,玩出了花样,品位也提升了,至今也在人们的口碑中津津乐道。大家都知道刘伶“千杯不醉”,李白“斗酒诗百篇”,潜意识里我们都认为刘伶、李白能喝酒,酒量超大。可是,作者赵冬梅却不这么认为,理由是刘、李二人所处时代酿酒业还不发达,蒸馏酒还没有出现,酒精度极低。并说如果臂膀足够长,可以跨越时空,给他们二位每人一瓶二锅头试试。我佩服作者的高见和风趣幽默的提示。
“住”是落脚和休息的地方,“行”对百姓来说是奔波、讨生活的旅途劳顿;对皇室贵族,或是文人雅士,相当于今天的旅游观光,这类书画作品很多,作者也都针对作品加以剖析和发表个人的独到见地。古人出行有人骑马;有人骑驴,比如王安石退休回到金陵,出门骑的就是驴,很难想象一个曾经的宰相,人间烟火里是如此低调;有的骑牛,比如石涛从扬州城去乡下喝酒,醉倒在牛背上,归途急得小童一路诚惶诚恐;有的乘船,而且是浩浩荡荡的船队,比如乾隆下江南。说到乾隆下江南,我们可以撇开很多话题,但不得不提贯穿南北的水利工程——大运河,它体现着我国古人的智慧,就是今天,大运河还在发挥着了不起的作用。(张新文)
来源: 海南日报
源:羊城晚报
指南村手打麻糍
裕兴记货真料实的秃黄油面,过时不候
跟着星级酒店深入农田、乡间,到菜园里摘菜,跟着渔民坐船去捕鱼,吃朴实的农家菜,徒步村中的古道,跟村民学打麻糍……以往这是不可想象、甚至让人觉得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然而随着星级酒店住客的要求越来越高,观察到中国城市人群对乡村体验游的兴趣渐浓,越来越多在中国开设的国际品牌奢华酒店开始“放下身段”,主动外出挖掘城市周边一些带有“土味”的乡野体验,期望在客人停留下榻的短暂时光内,用最舒服的方式带领客人“解锁”想要探寻的“原生态体验”。
赏芦、摘菜、捞鱼
体验地:杭州西溪湿地 解锁酒店:杭州西溪喜来登度假大酒店
芦花白,“秋意”浓。西溪火柿的热度还没褪,360亩湿地芦花又到了观赏季节。
虽已入冬,华东地区的秋色美景依然“颜值在线”。西溪十景中为首的“秋芦飞雪”因秋日素净的苇塘远望去如一片白雪而得名。现下,正是第十五届西溪听芦节举办之时,将持续到2020年1月1日。在此期间,到西溪除了听芦赏秋,还可体验一段鲜为人知的“渔夫之旅”。
很多游客并不知道,距西溪东区周家村主入口不远的西溪生态农庄自有一片菜地,可以让游客提着篮子走进去,拔萝卜、摘菜,感受一次在泥土中收获的农夫之趣。摘来的有机蔬菜交给景区饭店的大厨,不一会儿就被做成一道道鲜美的时蔬。
据杭州西溪喜来登度假大酒店礼宾部向导介绍,这一玩法名为“渔夫之旅”,是西溪湿地新开发的深度体验项目,包含了西溪湿地摘菜+捕鱼,体验完毕即可享用一顿丰盛的“渔家生态午餐”,而食材正是游客亲手摘的蔬菜和亲手捕的鱼。
以往乘船游西溪,看景为主,而这一次,更有趣的是在水中央捕鱼。
这种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传统捕鱼法,需要渔夫和船工一人在船头、一人在船尾,船工负责掌舵,将船开向湿地深处,到了鱼群聚集处停下来,渔夫负责下网,并用船篙敲击水面的方式“赶鱼”,而后瞅准目标,用手中的捕捞网快速将鱼捞起。据渔夫介绍,在西溪一般可捕捞到的是草鱼、鳊鱼或包头鱼。由于水中养分充足,鱼苗自然生长、限定捕捞,湿地鱼的滋味格外鲜美。
在对着湿地美景一顿饱餐后,可继续乘电瓶船游深潭口、茭芦田庄等经典景观,荡入芦花深处。
游玩贴士:
1、渔夫之旅按船计费,需提前预订,收费为1350元/船 (含2-5人门票及船票+生态体验+农家餐)。
2、位于西溪湿地最中心水域的秋雪庵是西溪观芦的最佳所在。听芦节期间开通的“赏芦专线”从周家村码头发船,每半小时一班,途中停靠秋雪庵、烟水渔庄、深潭口、茭芦田庄,后折返周家村。听芦节期间,每周末西溪湿地还会上演水乡婚礼、水上越剧、古风乐器等传统表演。
游古村、看梯田、打糍粑
体验地:杭州临安指南村 解锁酒店:杭州临安万豪酒店
位于临安东天目山麓、有近千年历史的指南村,在华东地区的驴友圈中小有名气。每年秋季,这个坐落在浙西深山里的小村庄会迎来如同过节般热闹的旅游旺季。
尽管高居山岗处的指南村仅一条村路和外界相通,驾车前来需将车停放在山脚下,再搭乘村里的巴士进村,仍无碍人们争先恐后前来赏秋徒步、摄影采风,只因深秋的指南村,实在美得惊人——红叶漫天、银杏铺地、古树参天,高高的马头墙、镂空的木窗棂,几幢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掩映其间,山间古道上斑驳的石条被打磨得棱角光润,村口两侧还有上世纪60年代开垦的400多亩秋收后的梯田,层层下降、迤逦在崇山峻岭中。
据临安万豪酒店向导介绍,指南村最好看的要数保留着的三百多株珍稀古树,包括枫香、银杏、柳杉、麻栗等稀有树种,其中不少树龄已达千年。从十一月到十二月,村子被火红枫叶和金黄银杏交织出的“彩色天空”笼罩在梦境中,美得如同一幅油画,因此在驴友中有“华东最美古村落”之誉。
每年11月底前后,指南村的红枫节也正式拉开帷幕。此时到村中赏红叶,可顺便到农家乐品尝土味的“指南十八碗”,食材主要为农家土鸡、高山野菜、石涧的野鱼等。饭后在洒满红叶的小院里喝喝茶、嗑嗑瓜子,或者跟着村民一起打麻糍、包麻糍。
手工麻糍是指南村历史悠久的小吃。以前村民们过节时才打麻糍,但若游客喜欢并提前预订,可以随时来体验一次麻糍制作——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一人抡着木棒槌捶打,另一人协助翻揉,待糯米烂成米泥后,即可包入芝麻、白糖馅料,揉搓成型。一口咬下去,冒着热气的麻糍香甜软糯,边做边吃十分新鲜,也可以自制两盒带走。
游玩贴士:
1、指南古道是秋冬季徒步的绝佳路线,沿途古朴绚丽的景色令人惊叹。从溪口至指南至东坑至市岭再到安吉山川乡这条古道全程33.5公里,一路上古道蜿蜒、林木幽深,是不少当地驴友跋涉穿越的心水之选。
2、指南村有不少农副土产,价格便宜又新鲜,包括山核桃、地瓜、蜂蜜等。
赏红枫、逛古街、吃头汤面
体验地:苏州天平山、山塘街、“裕兴记” 解锁酒店:苏州合景万怡酒店、苏州科技城源宿酒店
苏州人秋冬季赏枫的首选,无疑是鼎鼎大名的天平山风景名胜区。天平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南、太湖之滨,作为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有“吴中第一山”美誉的天平山实际上并不怎么需要爬山——海拔201米,因景区面积较大,多数游客只在山下赏“红枫、奇石、清泉”三绝,游万笏朝天、高义叠翠等十八胜景,已足够消磨大半天时光,并拍出无数绝美的风光大片。
天平山之所以是我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其魅力在于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水乳交融,故造就了名闻遐迩的天平胜景。在天平红枫中,不乏许多高约十层楼、需三人合抱的古枫。历史上,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沈周、唐寅等多位名人曾在此留下遗迹。
赏枫完毕,就进入不得不提的苏州休闲时光——逛古街、游船、吃小吃。
选一条苏州的古街打卡,可选古城西北的山塘街。这条从古至今的繁华商业街河道众多,长约7里,直绵延向虎丘。其中东段的民居多临水而建,充分体现了苏州水巷的特色。
整条山塘街水陆并行,街上的古建筑多为晚清和民国时所建,有石库门、栅板门、遮堂门等不同类型,街上店肆林立,甚是繁华,可以一路边走边逛。
吃面也是苏州之行最重要的一件事。
苏州人对于吃面,讲究的程度更甚于广东人。且不提面的种类和浇头的花样有多少,就是对吃面的时间也颇有追求。据酒店向导介绍,当地人讲究吃“头汤面”,即使是匆忙的上班族,也有不少人非要早起去吃,吃了才去上班。
所谓头汤,是指面店早上刚一开门,用新换上的清水所煮的第一锅面。当仿青瓷的汤碗被端上了四方桌,热气腾腾的面中浮着几滴香油、细葱,此时慢悠悠一碗下肚,似乎便可将一整天的疲劳提前慰藉完毕了。
游玩贴士:
初冬时节,苏州还有许多当季的水产,其中,大闸蟹自是游客们最喜爱的。此外,秃黄油面也值得推荐。秋天季节限定的秃黄油,是将一碟高纯度的蟹膏、蟹黄加入猪油肥膘制成浇头,拌入刚煮好的苏州细面并快速搅动,让每一根面条都被淌着黄油的蟹黄蟹膏包裹住,吃时佐以青菜、姜丝、豆腐干、冬菇等小菜,再配一碗白汤,便是这号称“面中爱马仕”的秃黄油面了。城中连锁的裕兴记等多家面点都可吃到。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刘星彤
朝晖,有两样“老底子”不得不提,一是王星记的“扇”,二是西泠印社的“印”。一把扇、一块印,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其中的精巧自不必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朝晖街道里还藏着许多民间艺术家,如国家级剪纸传承人吴善增、“泼然剪纸传人”吴素莲剪下生风,方寸之间巧夺神功、又形神兼备;还有“越胡制作技艺传承人”何达源螺蛳壳里做道场……
打造大运河畔具有人间烟火气的幸福家园“朝韵新晖”系列推文,今日关注朝晖街道那些“CHAO厉害”的非遗文化,寻访朝晖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一把扇
1875年,杭州人王星斋在清河坊创立了王星记扇庄(后改名王星记扇业),秉着“精工出细活、料好夺天工”的制扇信念,制出了一批精巧而风格独特的杭州扇子,颇受大家的欢迎。
140多年后的今天,经过17次搬迁,“中华老字号”王星记扇业落地朝晖街道长板巷118号。王星记掌门人孙亚青说,“王星记落定在此,就是要让老字号走进人们生活,让生活离不开老字号。”
(王星记细拉檀香扇《松鹤》)
王星记以黑纸扇和檀香扇最为著名。黑纸扇堪称杭州一宝,从扇骨的制作到扇面的绘画,都是纯手工完成,扇纸一定要用桑纸,黏合扇骨和扇面用的是黄鱼肚。制作好一把黑纸扇需要88道工序才能闯过“三关”:不怕雨淋,不怕日晒,不怕褪色,为的是达到“一把扇子半把伞”的防水效果。
2008年,王星记制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王星记檀香扇第四代传人,孙亚青被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和第三届中华非遗传承人薪传奖。2017年,又被认定为首届“杭州工匠”、首批“浙江工匠”,还被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王星记成功申报“浙江省非遗工坊”。
一块印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也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要问西泠印社的名气到底有多大?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都是它的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是它的赞助社员。
西泠印社最著名的就是金石篆刻,虽历经时空的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金石篆刻的艺术。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一方优秀的作品,字法浑然天成、章法妙趣横生、刀法刚柔并济,还更离不开作者的内在修养。金石篆刻学问深奥,集文字学、文学、美学、书画、雕刻等于一体,承载着华夏生生不息的文明足迹和民族文化精神,镌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里。
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艺术,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杭州市首个世界级文化遗产。
一张纸
93岁的吴善增老人住在朝晖街道塘南社区,是立轴剪纸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国家级剪纸非遗传承人。
从8岁起,吴善增老人便跟随母亲学习剪纸,至今已有80多年,在他的手下,传统的戏曲人物、花草虫鱼等都剪得得心应手,惟妙惟肖,作品多次获奖。
最近10多年,吴善增一直“蜗居”在朝晖街道塘南社区,热衷到社区、学校教大家剪纸手艺,其间,他创作的《中国京杭大运河》《两岸合璧富春山居图》剪纸作品分别被不同的博物馆收藏。
其中,《中国京杭大运河》是吴善增老人最长的一幅作品,长约13米,耗时一年多时间,吴老用一把剪刀剪出了古运河两岸的繁华气象。
2022年初,吴善增老人以“迎亚运”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亚运扇”作品。“亚运扇面”剪纸作品以杭州西湖、京杭大运河、良渚遗址这三个知名景点为背景,汇集了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宸宸、莲莲、琮琮以及比赛场馆等元素,将活泼可爱的人物形象和颇具科技感的比赛场地用剪纸的形式一一呈现出来。这组作品一经推出便被收入《杭州民间美术作品集》,被各大媒体陆续报道后,吸引了杭州市亚组委的关注。同年7月,杭州电视台《走近亚运》栏目组受杭州亚组委委托为其拍摄了一组名为“自在西湖外,非遗匠心传”的纪录片。作为所有拍摄对象(该节目只邀请现役运动员)中唯一一位以艺术的形式来展现杭州亚运会的受访对象,吴善增带着朝晖七区的孩子们在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朝晖公园用剪纸记录了对杭州亚运会的殷切期盼。该纪录片在亚组委官网、各大电视台、地铁、公交移动电视、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滚动播出,向全世界展示了这些精巧细致的亚运剪纸作品,更描绘了这位用剪纸定格城之精彩的匠人风姿。
(吴善增老人创作的“亚运扇”系列作品)
(吴善增老人创作的《中国京杭大运河》)
吴善增老人热爱剪纸文化,几十年来,他先后在民间搜集了5000多幅剪纸作品,培训了100多名剪纸教师,多次参加区、街道组织的文化展演、公益剪纸、青少年培训等。
“我是一个剪纸艺术工作者,每天都要剪纸,做我喜欢的事情我一点都不觉得累。我还想突破自我,为大家带来更多接地气又有一定审美的作品。”吴老说。
和吴老一样,75岁的吴素莲奶奶也是剪纸艺术的爱好者。在朝晖街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邻居们常常能看到吴素莲的身影,她每周都会去授课。
1948年出生于温州乐清市柳市镇的吴素莲,成长于一个艺术的家庭。“我爷爷是一名民间艺人,小时候我就常常看到爷爷在剪龙船花,龙须、龙尾巴都剪得惟妙惟肖。”吴素莲回忆道。
16岁那年,吴素莲跟随父亲前往丽水青田县,在当地的一家工艺美术厂学习刺绣,从此投身工艺美术行业。
33岁那年,吴素莲又跟随丈夫来到杭州工作。在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她一人身兼多职,从事剪纸、扎染、服装设计等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素莲在书上看到日本的一种棉纸适合做剪纸,这让她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试试把扎染结合到剪纸中去?于是,她在自家院子里找到一个米缸,用纱窗做工具,开始尝试自己做纸张。
制作一张泼染纸,需要经过采料、理料、泡料、煮料、打浆、搅拌、捞纸、压干8道工序,而要真正完成一幅剪纸作品,则还要经历构思、构图、选料、染色、制作等步骤。对于吴素莲来说,这一“剪”常常需要花费2周时间,有些甚至更久。
(图说:吴素莲作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外人看来,剪纸的过程枯燥、繁复、耗时无数,但在吴素莲看来,埋头与纸对话的过程中,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刻一刀便有一刀的欢喜。“对于剪纸,我完全是热爱,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东西,我就会想怎样通过剪纸表现出来?做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暂时放一放,等灵感来了,再继续剪。”吴素莲说道。
一支箫
2022年7月,由朝晖街道艺术家联谊会文艺部副部长、钱塘箫社社长沈英彪领衔的“江南洞箫艺术”成功获评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着对江南洞箫艺术的热爱,沈英彪从2007年创办钱塘箫社开始一直坚守初心,不断扩大江南洞箫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更多人感知、了解。
洞箫,吹管气鸣乐器,是一门非常古老的乐器,简称箫,是民族乐器之一。它多半用紫竹制作,也可用白竹制作。常用与古琴合奏或用于传统丝竹乐队中,也可用来独奏。
沈英彪,出生于1970年,自幼喜欢音乐的他,无师自通学习了口琴、二胡、吉他等乐器,一次偶然的际遇,让他对一盘《箫独奏曲集》念念不忘。听着高雅清冷的箫乐,沈英彪认为,这才是他心中寻找已久的声音。没过多久,他便在官巷口“江南琴行”买了一支箫,开启了他的箫乐生涯。
2001年,沈英彪带领学生在朝晖五区成立了一家“西溪箫社”,也就是现在“钱塘箫社”的前身。箫社成立初期,由于学箫人员不多,箫社经营举步维艰。他一度遭到亲人、朋友的质疑和不认可,但为了坚守这份热爱,他开始在太音琴社、西湖琴社、杭州大学、浙江中医学院、省机电职业学院等多地开课授学,甚至还到茶馆里去演出维持生计。
经过七年的努力和沉淀,箫社渐渐有了起色,跟沈英彪学箫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岁月流转,直至2007年,“西溪箫社”正式更名为“钱塘箫社”。2018年,钱塘箫社续缘朝晖街道,在华联社区注册成立社会组织,致力于公益培训事业。他一边积极教学,一边做公益培训。从2007年直至今日,这十五年来,他迎来了事业上的黄金时期,硕果累累,收获颇丰。
他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艺术实践培训基地,与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合作成立中国洞箫教育实践基地,与全国各专业院校共同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级洞箫专业平台。他与杭州图书馆合作每年举办六次“箫语箫心”公益讲座、开办“江南洞箫”公益研习班、借助古琴非遗平台展示洞箫文化。
他还举办浙江省博物馆“文澜乐府”专场音乐会、举办“箫和天下”全省首届洞箫艺术线上音乐会、举办“琴箫引”琴箫合奏专场音乐会、举办首届“云水吟”全国琴箫名家专场公益音乐会等。
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走进箫的自由王国》《箫的技巧与灵魂》《浅谈箫的音域》《洞箫入门自学导引》《洞箫考级曲集》等关于箫的学术论文与著作。
一把琴
在杭州朝晖一区里,有一间二胡工作室,工作室的主人名叫何达源,今年已经80岁了,不少“懂行”的老朋友都认识他。
工作室不大,约10来个平方,四周摆着一些工具,二胡和越胡规规整整地挂在墙上,窗户上挂着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三江琴艺何达源工作室,二(越)胡制作、出售、加工、配件、修理等字样。
制作一把二胡,需要开料、定样、雕刻、打磨、安装、蒙皮、试音等,最快也需要花费十来天,有些甚至更久。何达源对工作室里的成果如数家珍,他最为喜欢的是越胡上的龙头,红木雕刻,惟妙惟肖,颇具气派。在何达源眼里,好木头都是宝贝,不能浪费,哪怕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也要物尽其用。
除了木头,做二胡还会用到一些特殊的材料,比如蒙面需要的蛇皮。不同的蛇皮,出来的声音也会不一样,何达源一般只用蛇背脊上的皮,鳞纹细密,纹路排列规则,富有韧性,出来的声音也更好。
2018年10月,何达源被评为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胡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工作室里依然只有何达源一个人在忙碌着,老人坦言,有机会的话,他还是希望能带个徒弟,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民族乐器不会消失的,文化也不会断的,喜欢它的人会一直喜欢的。如果真有人想学,我愿意亲手教。”何达源说。
近年来,以非遗为媒,朝晖街道的文旅产业发展脉动不息,守护非遗文化,就是守住朝晖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据了解,目前,朝晖街道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1个,市级2个、区级非遗项目6个,各级非遗传承人15位。
你听,在朝晖,始于南宋的杭州评话、古老的民间乐器江南洞箫正声声入耳……
部分资料、图片来自“你好朝晖”公众号
记者 王艳颖
来源: 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