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钱江晚报
日前,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鼓励各地学校食堂根据男女生和不同人群餐饮消费特点,实行大小份、半份、拼菜和自助等供餐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实行按量收费制度,方便师生按需购餐,并结合实际开展光盘换水果、浪费随手拍等活动。方案还提出,杜绝浪费,还要不断提升餐饮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改进烹饪工艺,推行一料多菜、一菜多味。改进菜品口味,通过菜品创新、传统节日食品和风味小吃进校园,建立符合师生多样化口味的餐饮保障体系。
笔者对浪费现象一直比较厌恶。二十几年前上大学时看到的食堂泔水桶里堆满大米饭白馒头的画面,一直在心里难以抹去:难道那时所谓的“天之骄子”竟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事实上,“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年年都在背诵,校园食堂食物浪费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原因何在?笔者从儿子上初中后有所感悟。儿子从小在我影响下,比较节约,胃口也好,连我做的黑暗料理,皱皱眉头也能咽下去。但是在公办中学的时候,他经常回家说肚子饿,因为学校饭菜比我烧得还难吃,很多倒掉了。据说他在班里还算是吃得多的,一些女生几乎倒掉了全部饭菜。
所以说,食物浪费,并不完全是因为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有时是食物难吃造成的。近阶段,不少餐馆陆续推出倡导餐饮节约的新措施,其中半份菜、小份菜最受青睐,多地行业协会也大力倡导消费者适量点餐。但许多消费者表示,外出就餐时点的菜吃不完、不愿打包,大多是因为味道不够好。
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只要吃饱的年代,而是要求吃好。在一定程度上,透过校园食堂里的剩饭菜,可以看到学生对于食品口味的期待,这也是为何一些学校不准叫外卖、可学生还是偷偷叫外卖的原因。
杜绝食物浪费,除了加强宣传教育、惩罚浪费外,提高饭菜口味也是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的学校食堂做的菜能变得更好吃,相信学校浪费现象会减少很多。
此次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确是对症下药。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学校食堂把菜品做得让学生满意,既会减少食物浪费,也有助他们生长发育。(项向荣)
责任编辑: 马若虎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设计,也能为某个具体领域的社会痛点带来解决方案吗?当高校食堂因为食材采购和储存管理、自助餐选餐形式、就餐量预测等客观原因导致食物利用率不高甚至出现浪费行为时,又可以通过怎样的设计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
展览邀请函
设计不同口味喜好和用餐量的艺术形象归类以帮助食堂合理分餐、利用镜面反射放大用餐者对餐盘剩余食物的认知、搭建可持续用餐流程梳理全流程节约意识……日前,记者在广州图书馆八楼中庭发现,由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承办的“不止于食”高校青年可持续设计创新行动成果展以向公众展览的形式,展示了高校青年在减少食物浪费方面的多项创新设计方案。
活动现场的说明与分享
记者进一步采访了解到,原来“不止于食”高校青年可持续设计创新行动是在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下的一项公益行动。该公益行动以减少“高校食堂食物浪费”为目标,通过高校青年共同参与的设计行动寻找减少高校食堂浪费问题的解决路径,为高校后勤部门提供行动指南,经前期招募遂选,广州美术学院、湖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十支学生团队参与该行动。
有业内人士认为,高校食堂的食物利用率难以提高,一方面是因为高校食堂采用自助餐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食物种类和数量,高校食堂的就餐量受到学生人数和就餐时间的影响,很难准确预测每餐的就餐量,增加了食材采购和储存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高校食堂提供各种不同口味和种类菜品同时增加了浪费可能性。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的理念灌输和宣传其实并未触及食物浪费问题的根本,在实际中作用有限。
展览现场
而社会创新设计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创新方法,正是需要剖析具体领域的社会问题,结合创新的思维和设计方法,以改善社会现状并带来结构性问题的答案,这些设计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教育、环境保护、健康、城市规划等,通过设计新的产品、服务、政策或系统,提升社会福祉。彼时,广东省高校后勤协会作为以上公益行动的协办方,为学生现场调研和分析现状提供了支持,也将一同探索社会创新的落地。
活动现场的说明与分享
据悉,上述十支队伍在五月中旬齐聚广州开展48小时工作坊,在高校食堂现场洞察分析问题的同时,各团队大开脑洞,提出各种创意构思。现场工作坊之后,各团队经过一个月的深化工作,将设计提案呈现于本次展览中。有专家老师点评道,“在很多时候,高校食堂的用餐者来到食堂就餐,然后倒掉剩余食物,问题在于大家没有意识到食物从哪里来又将去哪里,一些设计就是把每个环节重新建立联系,形成意识。”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也是广州图书馆2023年“一起创·创新季”之创意永续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该展览展至8月8日,此次展览选择在公共图书馆举办,具有特别的意义——可持续的理念天然蕴含在图书馆的基因中,图书馆服务通过文献、空间、设备等资源的共享避免了纸张与能源的浪费,而图书馆的创客空间也是推进可持续创新实践的场域。
现场合影
此外,广州图书馆创客空间在展期内推出一系列工作坊、共创征集活动,引导人们学习减少食物浪费的创新方法,该系列活动还将延伸至深圳图书馆,通过“双城联动”向更广的区域传播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创新的观念。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苏赞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苏赞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
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实现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四化”管理,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市场监管局以实事项目建设为契机,在全区141家学校食堂“互联网+阳光厨房”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系统,采取“现场+网络”“执法+公示”“部门+主体”“三加法”模式,加速推进学校食堂智能“阳光厨房”建设。截至目前,建成智能“阳光厨房”学校40家。
“现场+网络”,双线巡查强监管。该局对学校“阳光厨房”视频监控实行关键点位布局,在食堂部署动环主体设备、温湿度传感器、紫外线辐照传感器、磁开关、燃气传感器等远程监测设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实时智能监控,实现智慧采集、智能预警、远程管理。该局在后台预设未穿工作服、未规范佩戴口罩、抽烟等违规巡查模型,系统自动抓取各类违规操作行为,并有专人进行人工筛选,提高准确率,同时下发给监管分局核实和确认,督促主体单位及时落实整改,由监管部门核查,统一汇总信息,实现线上日常监管。针对是否存在用工用具混用、交叉污染风险等细节问题,该局以线下现场检查为主,通过线上线下双重巡查,督导“两个责任”、台账登记、从业人员操作规范等严格落实落细。
“执法+公示”,双层监督促规范。该局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原料采购、食材保存、餐饮具洗消、厨房操作流程、食品留样、人员管理等进行执法监督,现场利用掌上执法终端开展监督检查,大大提高了检查速度和监管效率。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公众监督力量,在学校食堂就餐区或其他醒目位置设电视机显示屏,动态展示食堂的食品安全情况以及厨房内作业情况,方便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监督。此外,建立学校集中用餐信息“双公开”制度,主动向家长代表及家委会公开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人员健康等基础信息。供餐单位每学期开展“公开日”活动,主动邀请家长代表参观日常工作程序,一一展现食品加工过程、后厨环境卫生、后厨设备状态等情况,打造透明、安心的校园就餐环境。
“部门+主体”,双向督导全闭环。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通过“双随机、一公开”专项检查,随机抽取学校进行联合督查,检查结果向相关部门反馈,督促学校通过升级或改造等方式整改到位,营造更安全的加工、生产环境,营造良好的用餐氛围。该局将经常出现问题的单位,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增加“回头看”频次;指导学校作为责任主体,以整改为契机,在问题整改到位的基础上,加大硬件或软件上的投资,进行多方位培训、学习、现场观摩,提高自身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