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1000+,一批火锅“烫捞杯”火了!
2、高级版“麻辣烫”or网红“火锅杯”翻红?
3、能不能入局?
第 1649 期
文 | 文博
人均40,瞄准打工人午餐
头部品牌纷纷推出火锅“烫捞杯”!
“彻底爱上,又点了一个鲜牛肉烫捞杯”
“打工人减脂餐安利,一杯250卡的烫捞杯”
“牛羊肉火锅装进奶茶杯,这是什么新操作?”
……
最近,火锅餐见在社交平台发现,一种新型午餐,在打工人中引起了热议,它就是烫捞火锅杯。
更详细来说,它是将烫熟的食材装进类似奶茶杯的容器,突出荤素搭配和吃火锅该有的蘸料小碗,满足打工人对方便、快捷、健康午餐的需求。
与一般传统火锅相比,它更轻便,价格一般在40~50元之间。
比如上海左庭右院鲜牛肉火锅,近年来就推出了专门针对外卖的子品牌“左庭右院鲜牛肉·烫捞”,主攻白领人群,产品有清汤杯、番茄杯、香辣杯等,售价在40元左右。
今年其全新升级,产品外包装上,专门设计了一个独特锁扣密封的杯盖,既能节省空间,还能变成一个小碗;
产品上,陆续推出了经过SGS专业机构检测,热量<500大卡的轻卡杯,匙皮肉加量、加入色彩丰富菠菜面的儿童杯,以及吊龙肉加量、荞麦面、鱼饼等多重搭配的健身杯等;
且在宣传上,为了让烫捞杯的概念深入人心,还专门联合小红书,在6月份做了烫捞杯的快闪店。
目前其一家门店的牛骨原汤鲜牛肉烫捞杯已经月售600+!在社交平台上,也常见网友测评,很是火爆!
还有北京的阳坊涮肉,最近也上新了“捞捞杯”,号称要“重新定义健康餐”,价格在40元左右。
三款捞捞杯分别是鲜切羊腿肉杯、招牌大板羊肉杯、鲜烫牛肉杯,配有蘸料和主食烧饼,蛋白质+碳水+膳食纤维,一份也算满足了减肥人士的需求。
在社交平台上,也常见其测评自家捞捞杯,以及外卖、团餐等视频,大力推介下,看其平台数据,其中鲜切羊腿肉杯月售已达300+,招牌大板羊肉杯月售已达200+。
同样来自上海,客单价近180元一绪寿喜烧,也推出了“和牛烫捞”,价格在50元左右,有寿喜烧、昆布锅底,最近新增了云南酸菜、糟粕醋锅底,套餐内有牛肉、虾滑、蟹肉棒等食材,还可以再点无菌蛋。目前其寿喜烧口味的和牛烫捞月售已1000+!
推出单人烫捞杯的,还有月圆火锅,这也是上海一家比较老字号的羊肉火锅店,冬日排队热门,除羊肉外,还有牛肉可选。价格在50元左右。
会用保鲜膜封住防漏,还有餐垫,网友反馈关键是料足,小小一杯羊肉很多块,还有招牌荠菜百叶包和羊肉丸子,清汤也不油腻,适合夏日减脂。
火锅下海做高级版“麻辣烫”?
还是古早网红“火锅杯”翻红?
对于这批烫捞杯、捞捞杯的走红,目前大家持两种看法。
1、传统火锅下海做高级版“麻辣烫”?
不久前,火锅餐见发布了火锅生存实况调查,其中2024年1-7月,火锅新增企业数量2.8万余家,注销企业数量3.4万余家,注销企业数量高过新增数量,可见行业在出清一大批竞争力不强的火锅门店。
同时观察上半年重点城市餐饮收入情况,在一众城市中,北京、上海的餐饮收入同比均有所下降。
今年以来,“北京餐饮倒闭潮”“网红火锅Just Thai、熊猫老灶上海门店关闭”等消息也常有传出,甚至传出在北京、上海等地,米其林、黑珍珠餐厅们齐齐涌上街头“练摊”的消息。
而再看这批“烫捞杯、捞捞杯”出现的地点及品牌,几乎都在上海、北京,像小辉哥、月圆火锅等都是在上海经营许多的老品牌,客单在120元、150元左右。有顾客就感慨,“他们家出外卖还是挺感慨的”。
北京、上海这些一线火锅餐饮品牌,面对越来越大的开店成本,与越来越收缩的消费,也在尽全力开拓渠道,打开客流,所以将传统火锅改为更轻便、价格下深的烫捞杯,打开外卖渠道,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古早网红“火锅杯”卷土重来?
还有人说,烫煮后的火锅食材,盛在杯子里,不就是之前流行过的“火锅杯”吗?
火锅杯,这个在2020年末、2021年初爆红的新物种,现在也算是古早网红了。
第一个阶段,它以“上方火锅,下方奶茶”形式,掀起“行走的火锅”风潮,一人一杯的火锅形式,也是传统火锅业态从正餐属性向小吃属性的转变。
新奇的外表以及满足一人食的小吃属性,让不少网红街区和摊主都做起了这门生意。
但就用户体验来说,冷热交替,容易消化不良,被一些网友吐槽是“窜稀杯”,同时手持大敞碗,也不实用,且当时火锅杯这个新物种还在市场验证期,有不少门店都没活过2个月,因此这阵风吹过也“没影”了。
?
< class="pgc-img">>◎古早网红火锅杯
第二个阶段,就是2023年底,在上海走红的“杯装火锅”,它剔除了奶茶元素,更加靠近火锅品类。
具体而言,虽然食材还是那些常见的牛肉、肉片、虾滑等,但是汤底、火锅蘸料,以及一些炸物小食上,高度还原了川渝火锅,一份套餐30元出头。
它也迅速成为打工人的新晋午餐优选,门店迅速铺开,除了纯外卖门店,也开出了不少街边店、商场店。
◎杯装火锅
第三个阶段,就是2024年上半年了,以左庭右院、一绪、阳坊涮肉为代表的火锅品牌,推出“烫捞杯”“捞捞杯”。
瞄准打工人的午餐外卖,利用自身在牛羊肉上的供应链优势,从“轻食减脂”角度切入,产品更具品质感,同时包装也更精致。
火锅“烫捞杯”到底能否跟?
总体而言,此次火锅“烫捞杯”走红,到底要不要跟,需要了解这3点。
1、大环境上,切中了火锅外卖渠道和快餐化趋势
之前大家都认为火锅外卖是个伪命题,但经过这几年的洗礼和市场教育,它有了更加成熟的土壤。
同时这几年火锅“快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火锅变得更小,更轻量。像火锅菜、卫星店等依托现有门店拓展外卖店的品牌,越来越多。
火锅杯的再次翻红,也让我们看到,包材的变化让火锅火锅菜品外带有了新的,且更加适合年轻群体的用餐、发圈需求。即吃“一桶”,比起吃一碗更加有趣。
所以前几年大家难以接受的“火锅杯”,这种情况下变得合理了。
2、消费场景上,瞄准打工人的“轻脂”午餐
“针对某个应用场景,提供解决方案,再提升背后的效率,是一直不变的解题思路”,火锅餐见创始人孙岩岩女士说道。
“希望所有的火锅店都出一下不一样的健康版简餐”,这是一些减脂但又热爱火锅人士的心声。之前就有轻食版的麻辣烫走红网络。
而这次的“烫捞杯”显然也是在如此需求下,专门细分了消费场景——有减脂需求的职场打工人午餐,一下子就与其它小火锅或者火锅菜区分开来。
同时它不像之前火锅杯一样是单一产品,而是作为传统火锅延伸的产品线。
从这两点来说,如果是一二线城市的牛羊肉有料火锅,想要开辟一个新的获客渠道或者创新产品,此类烫捞杯倒是可以尝试。
3、价格和其概念会被诟病
目前,大家对此类烫捞杯并非一致好评,其中掺杂着一些易被顾客诟病的地方。
比如定价和产品品质,毕竟动辄40、50元一份,但是有些顾客拿到手中,发现肉量很少,就会觉得遇到了价格“刺客”。
还有就是关于烫捞杯的概念,虽然往“轻食”杯、“减脂”外卖上靠,但就像最近在上海爆火的“中式能量碗”一样,其实就是把传统的盖浇饭改名一样,换汤不换药,许多网友并不会买账。
也就是说,在杯中如何让顾客第一眼看到价值感,甚至是产品有惊喜,都会给产品加分不少,减少产品到底“值不值”的问题。
总结
在茶饮领域,桶装茶饮给了大众使用“大桶”装的习惯,能拎、能装、可分享的火锅杯,让火锅外带有了新鲜玩法。
接下来,小小一桶如何在性价比与价值感中找到平衡点,甚至实现到店、复购,都是行业人需要思考的。
你对火锅烫捞杯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股走势羸弱,相关餐饮消费股亦跌跌不休。
12月19日,海底捞(06862.HK)继续刷新年内新低,收跌1.71%,目前公司报收13.82港元/股,市值770.3亿港元。
自2021年高点至今,海底捞股价累计下跌幅度逾80%,堪称“脚踝斩”,九毛九(09922.HK)、呷哺呷哺(00520.HK)的情况也都差不多。
按理来说,“民以食为天”,上述都是餐饮界的标杆企业,为何股价如此疲软,何时能够真正的触底反弹,是很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海底捞的业绩沉浮
海底捞算是国内火锅界的一哥,由于火锅品类的特殊性,本身具备很强的社交属性,客单价相对偏高,公司也算是国内餐饮消费企业的一哥。
海底捞创始人叫张勇,其创业经历以及超预期的服务模式和口碑效应,被当成商业经典案例写进了教科书。
公司自2018年9月份登陆港股,受到机构资金的追捧,股价一路上行,哪怕是新冠疫情来袭,也未受影响。
疫情初期,在恐慌的背景下,海底捞却逆势扩张,凭借资本市场的优势,和自身较强的品牌效应,当年门店数量快速增长近70%,相当激进。资本市场亦颇为乐观,整个2020年,公司股价大涨超过90%,接近翻倍。
然而2021年至2022年,在资本市场遇冷的背景下,海底捞的内部经营也出现了问题,快速扩张的门店效益不佳,导致公司被迫“大刀阔斧”的闭店,并启动“啄木鸟”计划以求自救。
此外,疫情的反复超出了预期,给很多餐饮消费企业带来沉重的压力,海底捞也难独善其身。
2021年,海底捞营收虽创新高,达到411.12亿元,但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公司归母净利润约为-41.63亿元。而2022年,公司营收录得347.41亿元,同比小幅下降,但同期录得归母净利润约为13.74亿元,公司成功扭亏为盈。
时至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88.86亿元,同比小幅增长,同期实现归母净利润22.58亿元,接近2019年全年的净利润,餐饮巨头的业绩韧性十足。
海底捞过往激进扩张路线,明显是误判了市场,公司及时调整方向,断臂求生,业绩迎来复苏。
消费遇冷之下,餐饮巨头沉着应对
另一方面,在当前后疫情时代、消费遇冷的环境下,海底捞选择精耕细作,打磨自身运营效率,也加速了公司的业绩回暖。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公司核心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2.9次/天,上涨至3.5次/天,同比增长逾20%,翻台率对于餐饮连锁店来说,是其周转率、运营效率的集中体现。
与此同时,海底捞还推出一系列具备性价比的举措,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今年9月份,海底捞推出子品牌嗨捞火锅,被网友称为海底捞“平替”,第一家开在北京龙湖北苑天街B馆4楼开业,装修与视觉风格上与海底捞接近,但其客单价在65-70元左右,与海底捞动辄上百元的客单价相比明显下降。而且嗨捞火锅的点菜采取“半自助”模式,很多菜品需要顾客自取,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努力控制成本。
另外,海底捞今年还推出“下饭火锅菜”的外卖业务,以冒菜套餐、钵钵鸡套餐和菜品单点的形式满足“一人食”的需求,人均价格仅为30-40元,和普通外卖价位基本一致。
服务方面,更不用多说,这一直是海底捞的强项。公司今年在部分门店试水“洗发业务”,解决了不少客户吃完火锅一身味道的“痛点”。
还有刷爆社交网络的“科目三”,也是海底捞门店吸引客流的一种创新尝试,公司通过抓住顾客的眼球,来试图抓住顾客的胃。据悉,有不少消费者专门为了打卡“科目三”而去吃了一顿火锅。
即便频繁出圈,公司股价仍旧低迷,且早已跌破了上市发行价的位置,有投资者调侃海底捞已“沉入海底”。
结语——
在上市第二年,狂热的资本市场将海底捞的市盈率推高至接近100倍,作为传统的竞争激烈的餐饮企业,估值让不少科技公司汗颜。而时至今日,海底捞动态市盈率约18倍,相对巅峰时刻已大幅下降。
有机构认为,海底捞品牌作为火锅龙头,业绩确定性较强,新品牌中长期存在想象空间,在资本市场的纠偏效应下,公司估值已大幅缩水,长期投资价值或许已开始显现。
本文源自财华网
日,有顾客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发现一家名为“嗨捞火锅”的品牌开业,且是海底捞子品牌。
从大众点评看,其在北京显示已有两家门店。其中,朝阳门外店位于华普大厦三楼,但目前尚未显示营业。北苑龙湖天街店正处于营业中,该店店员透露昨日和今日全单5折,鸳鸯锅的单个锅底9.9元,昨日晚6点出头时门店已上座三分之二。平台上已发布的顾客留言显示,该门店首个评论发布于昨日晚餐时段,人均就餐消费从五十到八十多元不等。
海底捞方面透露,嗨捞是海底捞内部团队孵化的新品牌,建立在对火锅细分市场的理解与洞察基础之上,希望能够为喜爱火锅的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新品牌试运营初期,欢迎消费者多提宝贵意见。
(海底捞、小红书、大众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