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点儿热水!”日常遇到些感冒、肚子疼之类的小毛小病,经常会听到这种建议。“一天要喝八杯水”是一些“健康达人”笃信不疑的养生方法。很多人相信多喝水就能多排毒,多排毒就能更健康,然而这些说法真的正确吗?
喝水越多越排毒?反让内脏受累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了人体重量的70%,可以说是“生命之源”。人能够连续几天不吃饭,不能一直不喝水,不过怎么喝水可要讲究方式方法。
我们喝的水进入身体,并不是直接流出体外顺便冲掉脏东西那样简单的“排毒”,而是要在人体中通过消化、泌尿、呼吸多个系统的工作,经过吸收、交换、过滤等复杂的过程,再经由大小便、出汗、呼吸中的水汽排出体外。所以喝水太多反而会加重内脏的负担。传统中医认为,过多的水排泄不掉就会生痰生湿,甚至化为“饮邪”,出现水肿或者体内积水。
一天该喝多少水?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2500ml水,但具体喝多少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定。天气热出汗多,就适当多喝。天气冷不出汗,喝水量就减少。房间里开着暖气、空调,环境干燥需要多补充点水分,潮湿水气重的地方就不宜喝太多。高矮、胖瘦、性别、食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饮水需求。活动量大消耗多,就需要多喝一些。容易水肿、爱起湿疹、痰湿体质的人,就要注意别喝过量。患有肾病、心脏病、肝病的话,更要根据医师的建议控制饮水量,喝太多水反而会加重病情。
口渴就是身体缺水?两码事儿
怎么判断每天喝的水够不够?有人认为口渴就是大脑发出的信号,提示我们“该喝水了”。有人觉得口渴再喝水就晚了,不论渴不渴都该随时喝水。实际上,口渴和缺水可不能画等号。缺水能引起口渴,血糖过高、吃得太咸、中暑、发烧也能通过大脑引发口渴的感觉。
这种情况并不是身体里的水不够,而是血液里的糖、盐等成分太多,需要加水来稀释一下,或者体温过高,需要加水来降温,所以往往是喝了很多水还是觉得渴。还有些长期爱好喝咖啡、喝茶的人,不是真的“口渴”,而是大脑出于习惯感到“需要来一杯了”。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口渴往往是由于内热消耗了津液,只是喝水而不清除内热,就等于“扬汤止沸”,不把灶火熄灭,锅里加再多水也会烧干。有些人口渴则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水分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径运输,也不是真的缺水。比如一些体内有瘀血的患者,瘀血阻碍了水分运输到口舌,因而总是感到渴但并不想喝水,即使喝了口渴也不能缓解。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身体究竟是不是缺水?从小便的颜色就可以简单判断。正常的小便是浅黄色,如果颜色加深,出现啤酒色、茶色就提示我们应该多喝些水,颜色很浅或者没有颜色则说明身体已经在努力排出多余的水分,不需要再喝了。
想起来就喝?饮水十二时辰了解下
喝水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每天早晨起床喝一点水可以补充夜间水分的流失,还可以唤醒胃肠,为吃早餐做好准备。吃饭前、吃饭后不宜大量喝水,这样会造成胃部饱胀,影响食欲,还会稀释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晚上睡前也不要喝太多水,以免造成夜间频繁起床小便影响睡眠。
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之中,卯时(5点到7点)为大肠经所主,饮水可以濡润肠腑,促进排便。巳时(9点到11点)脾经气血旺盛,能运化水谷,此时喝水不易生成痰湿。未时(13点到15点)属小肠经,负责汲取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此时饮水最有利于吸收水分。申时(15点到17点)是膀胱经最为活跃的时间,适当喝水有利于人体内的代谢垃圾通过小便排出体外。
以茶代水提提味?白开水最香
喝水的方式也是要注意的问题。有些人性子急喜欢大口畅饮,或者因为天气炎热、运动口渴急着灌下一大瓶饮料。这样喝完往往感觉胃不舒服,水堵在胃里又胀又闷,甚至恶心想吐。这是因为喝得太多太猛超过了胃的工作能力,胃不能及时把水排空。
正确的喝水方式是小口慢饮,少量多次。
有些人不喜欢喝白水,常常用碳酸饮料、果汁、咖啡和茶来代替。饮料虽然好喝,但往往含有高糖,多喝几瓶不知不觉就摄入了太多的糖,对身体健康不利。咖啡和茶让人兴奋,过多饮用可能影响睡眠。喝水最好还是选白开水,温度以比嘴唇稍高为宜。如果实在想喝点儿凉的,可以在口腔里含一会儿再慢慢咽下,避免突然的寒冷刺激引发胃痛。
“渴了喝水,饿了吃饭”说来简单,却是符合人体生理需求,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原则。愿大家从喝水这样的日常小事做起,注重健康,科学养生,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
文/季菲(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继1986年我国在三星堆祭祀坑进行了第一次集中的考古工作后,时隔三十多年后,近日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工作重新启动。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三星堆新发现6个坑 考古发掘正在进行
< class="pgc-img">>总台央视记者 褚尔嘉:在我右手边方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大的建筑,实际上这个建筑就是三星堆祭祀区的考古大棚。本轮针对三星堆的考古工作重新启动后,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全部在这个考古大棚之中。实际上三星堆考古属于典型的田野考古。田野考古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在野外进行的、露天环境中风吹日晒的情况下进行的考古工作。然而本次的三星堆考古是主要集中在这样一个环境相对较好的考古大棚中进行。
考古大棚为三星堆发掘提供保障
< class="pgc-img">>总台央视记者 褚尔嘉:本次考古的大棚为整个三星堆考古的发掘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便利条件。比如说像我所在的广安地区,这两天持续出现小雨天气,这种小雨的天气肯定会对室外考古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目前这种室内的考古工作就不会受到天气的影响,所以这一点来说还是非常贴心的。另外这个考古大棚的建立也可以说为我们三星堆考古发掘出来的遗址以及文物的第一次保护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可以说对文保工作也是非常好的。
本次考古发掘集中在三星堆古城西南部
< class="pgc-img">>总台央视记者 褚尔嘉:本次我们的三星堆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整个三星堆古城的西南这个位置上,也就是在已经发现了三星堆南城墙的东北角的方向。考古工作者告诉我,目前我所在的位置集中了在1986年发现的1号坑和2号坑,以及我们本次考古发现的新的6个坑。可以说1号坑和2号坑在1986年的时候已经发现了非常多珍贵的文物,目前这些文物主要都摆放在鸭子河南岸的三星堆博物馆中为大家进行展示。
新发现的6个坑集中在1号、2号坑周边
< class="pgc-img">>总台央视记者 褚尔嘉:除此以外,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还有一张图,这张图中主要展示的就是这次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大棚的情况。图中通过K1到K8这些数字,表现的就是1号到8号的祭祀坑。我们可以看到,K3到K8代表的是这次考古工作中发现了6个新的坑。在图中我们发现一个特点,就是5号、6号和7号坑的位置靠得非常近。未来一段时间,三星堆的发掘考古工作会持续进行。
三星堆考古的三次“偶然”
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从上个世纪20年代末第一次发现三星堆文物,到1986年发现两个赫赫有名的祭祀坑,再到这次最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都十分偶然。三次偶然,为我们开启了通往3000多年前古蜀王国的大门。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而它的发现,要追溯到90年前的一个巧合。1929年春季一个傍晚,村民燕道诚和儿子燕青保,在自家门口不远处挖水沟,为农耕做准备。据记载,燕青保用锄头翻起泥土时,忽然被一件硬物震得手疼,刨开一看发现是块玉石器。由此,敲开了尘封3000年的古蜀国大门。
< class="pgc-img">>1986年3月5日,三星堆遗址开启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小心地发掘蛛丝马迹,附近窑厂工人也在加紧取土烧砖。1986年7月18日,就在这天傍晚,砖厂工人的惯常的挖土动作,突然改变了考古发掘的节奏。因为工人取土时,挖出了几件玉器,一号祭祀坑就此显现。
< class="pgc-img">>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 雷雨:当时发现的时候是因为砖厂取土,取土烧砖这样发现的,属于一种抢救性发掘。
< class="pgc-img">>时隔不到一个月,1986年8月14日傍晚,一件令所有人始料不及的事再次发生。砖厂工人在距离1号坑30米的地方挖土时,一个埋藏着文物的地点再次暴露出来,这就是2号祭祀坑。坑内堆积叠压着大量遗物,有青铜头像、立人像、大面具及大象门齿等。1986年,三星堆的两个神秘大门,被意外地叩开。
< class="pgc-img">>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赵殿增:神秘的历史就是这些东西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留下过文献记载。所以到底是什么、什么时代都不知道。我们是根据两个坑的地层和测定的年代,把它框定在3200年前到3300年前左右。
三星堆考古的第三次偶然,则发生在2019年,恰好也是三星堆发现90周年。2019年12月2日,当考古人员不抱太大希望地在1、2号祭祀坑周围小规模试掘时,再次意外找到一件绿色青铜器一角。当大家满心疑惑,这件青铜器属不属于三星堆文化时,首任三星堆考古领队陈德安下坑伸手一摸,凭借深厚的经验,斩钉截铁地说:“是大口尊,没问题!”。
< class="pgc-img">>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 雷雨:我们大家都不相信还有,试着挖吧,包括出铜器那一天我都觉得完全可能是宋代的铜器。后来陈老师一说是大口尊,我们必须得承认这还真有3号坑。
1986年发掘的的1号坑和2号坑之间,仅约30米,本次最新发现的6个器物坑,就位于这30米之间。
< class="pgc-img">>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 雷雨:21世纪的头10年我们做过两次密集探测,但是遗憾的是因为2004年以后这两个坑为了展示它,就做了这个平台,刚好把我们整个8个坑完全遮盖住了,全部给它压住了。仅仅一个坑的角落,就是3号坑的角落露出在外面。一方面我的运气真好,刚好把这个角给找着了,于是就顺藤摸瓜,这一批坑就出来了。不然的话又得等几代人吧。
三星伴月三千年 三星堆的神秘由来
提起三星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神秘的铜人头像,其实不仅仅是出土的文物让人浮想联翩,“三星堆”这个名字,也极具神秘色彩。“三星堆”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这处六七米高的土坡,貌不惊人,却是赫赫有名的三星堆中的“堆”,已经在四川盆地西部的广汉大地上,屹立了3000多年。堆,在四川人的口语中,有人工垒建的意思,三星堆可以理解为人工垒建的三座土台。这三个黄土堆,位于东经104.2度,北纬31度上。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残破城墙,土堆和城墙隔着马牧河相望。于是,当地人就给这个景观起了“三星伴月”的雅称。而“三星堆”这个名字,最早的出处已无从考证。
< class="pgc-img">>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 雷雨:在清代的嘉庆年间,广汉的县志就记载了,当时广汉叫汉州,汉州八景之一,其中一景就是三星伴月堆。证明在清代的嘉庆年间的时候,已经是有三个土堆在这了。
< class="pgc-img">>现在的三星堆,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受历代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三个黄土堆,目前只有最西边的保存了下来,但也只剩下了半个。专家介绍,由于古籍文献和地方志,没有记载垒建这三座土堆的原始含义,3000多年来,没人知道这里面封存着惊人的历史信息。随着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在考古专家基本认为,它是3000多年前古蜀王国的遗存。
< class="pgc-img">>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 雷雨:根据我们的考古调查,我们推测它当时不是这样的。当时最开始,它是一个条状的一道城墙,很可能是晚期人类活动破坏,把它挖开了两个缺口,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三个孤堆。这个应该是三星堆土堆的来历比较科学的解释。
残存的半个土堆西南方,相隔仅约300米,便是震惊世人的三星堆“祭祀坑”。大立人铜像、大型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文物,就在这两个坑内发掘出土。而2019年最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也位于这里。三个土堆和祭祀坑紧邻,因此,有研究者曾认为,三个土堆可能是祭台,距离这么近,便于祭祀完毕后将器物掩埋,但这一说法争议颇大。三个土堆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和用途,也成了三星堆的谜团之一。
< class="pgc-img">>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 雷雨:现在根据这些年的考古发掘,我们已经明确发现了在三星堆的堆子以南,也就是城外,发现了非常宽大的壕沟。证明它要么是城墙,就排除了它完全是为了修祭台而修这样一种可能。
就在这片土地,曾有一座巨大的古城,人口规模或以万计,然而3000多年前,这座城又神秘的消失了。
日吃火盆烧烤4-5人餐,烫嘴侠火盆烧烤。
人均20多的火盆烧烤,去坐起。看这桌88套餐还是不算差,半斤的五花肉、半斤的小香猪、还有半斤的叫花骨,最后还有半斤的带鱼,里面还有5个盘菜,生菜和小料都包了。
五花肉就烤这种两面金黄,冒油珠珠,吃起才香。先蘸湿蘸料,吃起没那么烫。五花肉就是要把油脂烤出来,吃起就确实香。四川人的吃法就必须要裹上海椒面,然后再来个蒜瓣,这样吃起就更解腻。
< class="pgc-img">>我是第一次吃烤带鱼,也是要把烤得两面焦香的,虽然外面烤得很脆,但是里面的肉质很嫩,而且带鱼是中间独刺,也方便吃。
< class="pgc-img">>他们这家菜品还可以,都是半斤半斤的,附近的朋友喜欢吃火盆烧烤的可以过来搞一下。
今天视频到这儿,我是你波哥,有好吃好耍喊我,拜拜。关注我,好吃好耍找波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