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31省市自治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陆续出炉。上海、北京、浙江稳居前三,上海和北京更是携手首超8万元;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8个省份超过全国水平。西藏名义增速最高。快来看看你的家乡排第几?
京沪携手进入“8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
31省市自治区人均可支配收入
31省份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上海(84834元)、北京(81752元)分列前两位,且首次突破8万元;随后是浙江(63830元);江苏(52674元)、天津(51271元)分列第四、第五,也是首次突破5万元;广东(49327元)、福建(45426元)位于4万元档。目前,广东离“5万元俱乐部”仅有一步之遥。
14个省份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3万元档位,分别是山东(39890元)、内蒙古(38130元)、辽宁(37992元)、重庆(37595元)、湖南(35895元)、湖北(35146元)、安徽(34893元)、江西(34242元)、海南(33192元)、河北(32903元)、四川(32514元)、陕西(32128元)、宁夏(31604元)、山西(30924元)。其中,宁夏、山西是首次迈入3万元门槛。
另外还有10个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元档位,分别是河南(29933元)、吉林(29797元)、黑龙江(29694元)、广西(29514元)、西藏(28983元)、新疆(28947元)、青海(28587元)、云南(28421元)、贵州(27098元)、甘肃(25011元)。
与全国水平相比,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8个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跑赢全国。6个经济大省中,除河南、四川外,其余4个经济大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
从增速看,31省市自治区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正增长,西藏、甘肃、海南、新疆、湖北、宁夏、陕西、河北、上海、安徽、吉林等11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全国。其中,西藏以8.65%的增速领跑。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司司长张毅指出,经济持续恢复,服务业较快增长,保障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平稳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工资性收入占“大头”
按收入来源分,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053元,增长7.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23%。
张毅指出,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为居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工资收入占大头
具体来看,2023年,经济回升向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就业机会增多,从业时间增加,保障了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053元,比上年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名义增长)7.1%,增速快于上年2.2个百分点,也快于全国居民收入增速0.8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5.9%和8.4%。据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2023年全国农民工规模29753万人,同比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规模增长2.7%;农民工月均收入4780元,比上年增长3.6%。
经营净收入稳定增长。2023年,受交通出行、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经营形势恢复带动,居民经营净收入稳定增长。全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542元,比上年增长6.0%,增速快于上年1.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5.7%和6.6%。其中,受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持续升温等因素带动,农村居民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比上年增长18.5%。
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平稳增长。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7261元,比上年增长5.4%。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3.6%和8.4%。随着外出务工形势好转,农村居民家庭外出从业人员人均寄回带回收入比上年增长8.4%。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3362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土地流转继续有序推进带动农村居民人均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增长4.3%。
这些地方能赚也能花!
从人均消费支出看,上海居民最是能赚能花!2023年,人均消费支出52508元,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北京、浙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超过4万元,分别为47586元、42194元;江苏、天津、广东、福建4省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处于“3万+”梯队,亦居全国前列。
31省份全年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内蒙古、吉林、青海、上海、宁夏、山西、贵州、北京、天津、陕西、云南、海南、河南、辽宁等14省份名义增速均达到或超过10%,内蒙古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超21%,居全国首位。
张毅表示,随着经济持续好转,促消费政策效果不断显现,消费潜力不断释放。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上年7.4和9.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99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由上年的下降1.7%提高到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17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
各省居民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从消费支出结构看,受旅游、演出、展览等文化娱乐火爆影响,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9.3%,带动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7.6%。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6.0%。
消费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较快。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2114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5.2%,比上年上升2.0个百分点。受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较快拉动,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快于收入2.9个百分点,居民平均消费率达到68.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编辑:董鹏程
果你要做餐饮或者正在做餐饮,那这些行业数据你必须清楚。
了解掌握目前餐饮行业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投资计划运营计划营销计划更加清晰准确。
首先第一个说消费潜力,目前我国每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出头。平均每人每个月的可支配收入不到三千块钱。具体到行业每年人均餐饮消费支出是3350,人均每个月不到280块钱,占可支配收入的不到百分之十。这个如果再去掉过时过节的集中消费。那节气以外的人均消费可能会更少。
第二个是门店规模,我国目前注册的餐饮门店数量超过了930万家。比疫情之前的19年增加了三十万家。算下来也就是说平均每150个中国人就要养活一家饭店。虽然疫情影响严重。但是市场上对餐饮的投资热情并没有减少。
第三个是人均消费。我国餐饮单次人均消费金额五十到一百的人员比例是最多的。占38.7%;其次是人均在101-150元的人员,占比为29.8%;人均花费在50元及以下的占比只有15.4%。人均消费在151-200元的人群。占11.5%。人均消费上花费201元以上的人群,只有不到百分之五。
随着消费观念的升级,部分消费者通过提升餐饮品质来提高生活质量,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来会选择更好的餐饮体验。随着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未来的人均消费只会向上移动。
第四个,百分之三十五的餐饮门店都是连锁店,规模化经营达到千店的品牌已经有很多。这些千店品牌下一步就是奔向万店规模。
目前我国百强餐饮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到了百分之7.8。餐饮的发展也是遵循市场规矩的。集中度只会越来越高。毕竟规模化经营的抗风险能力更强,更方便于资源调配,更能提升品牌价值。
第五个目前餐饮行业,原材料的平均成本是41.8%。人力成本平均是21.3%。房租平均占11.7%。能耗平均是4%。综合三项费用平均占21.2%。
现实中有很多企业是高于平均成本在运营的,所以如何实现降本增效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懂成本控成本是创业和经营的必备能力。如果你想了解如何降本增效,可以私信留言。
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解读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时指出,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发展稳定,就业人员增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总体继续增长,实际增速高于上年。
一、工资水平总体保持平稳增长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根据国家统计局对153.9万家规模以上联网直报企业和71.5万家抽中样本单位开展的劳动工资统计调查,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0698元,比2022年增长5.8%,增速低于上年0.9个百分点;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8340元,比上年增长4.8%,增速高于上年1.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上述两类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实际分别增长5.5%和4.5%,分别高于上年0.9和2.8个百分点。这里的工资是指全部劳动报酬,既包括就业人员从单位实际领取的工资、奖金、津补贴等,还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
二、多数行业平均工资继续增长
在所有行业门类中,无论是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多数行业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继续增长。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金融业和采矿业工资水平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中的平均工资增速分别为13.4%和13.2%,增速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就业人数超四成的保险行业持续进行营销模式转型,工资水平较低的保险代理员大幅减少,既导致保险业平均工资大幅提高,也推动整个金融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上升。在城镇非私营单位金融业三个主要行业大类中,工资水平较高的货币金融服务业(主要是银行)和资本金融服务业(主要是证券基金和投资公司等)平均工资分别增长6.0%和6.7%;工资水平较低的保险业就业人员减少17.7%,平均工资上涨23.9%。
采矿业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中的平均工资增速分别为11.1%和10.4%,增速较高主要受2023年矿业市场持续向好、主要矿产品供给稳中有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等因素影响,传统资源型行业正在加快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推动平均工资较快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中的平均工资水平仍然最高,分别为231810元、129215元,增速分别为5.2%和4.3%,均比上年有所放缓。
接触性服务业工资水平增速明显回升。在稳增长政策支持下,服务行业保持了较强的复苏势头,大多数企业就业人员数量增加明显,工资水平得到提高。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非私营和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分别增长7.6%、8.5%,增速均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两类单位平均工资分别增长5.3%、4.5%,增速分别提高4.8、3.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两类单位平均工资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7.8%和5.1%,均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部分行业工资增速较低。非私营单位中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平均工资下降0.3%,教育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的工资增速也比较低,分别为3.0%和0.6%,原因是2023年增资因素较少。房地产行业中的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下降0.6%,非私营单位增速仅为1.8%,这主要与近两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相关行业处于调整转型期密切相关。
三、行业间、区域间、岗位间工资水平差距缩小
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有所缩小。无论是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工资水平较高的前三个行业均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工资水平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在非私营单位中,最高与最低工资之比为3.99,比上年缩小0.09,私营单位中这一比值为2.91,与上年基本持平。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区域间工资水平差距呈缩小趋势。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分区域工资水平排序相同,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以东部2023年平均工资为基数1,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平均工资之比在非私营单位中为1:0.69:0.78:0.69,2022年为1:0.68:0.76:0.68,东部地区与其他区域工资水平差距呈缩小趋势;这一比值在城镇私营单位中为1:0.74:0.78:0.68,2022年为1:0.73:0.76:0.68,东部地区除与东北地区平均工资水平差距不变以外,与其他两个区域差距均有所缩小。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岗位间工资差距缩小较为明显。在规模以上企业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工资最高,为198285元;后续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140935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89502元,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75463元,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75216元。岗位间工资水平排序与上年一致,但最高和最低工资之比从上年的2.69缩小为2.64,主要是一线岗位平均工资增速加快。2023年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平均工资增速较高,分别为7.1%和6.1%,比2022年分别提高3.8和2.2个百分点,也高于专业技术人员5.8%、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4.9%、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2%的平均工资增速。
需要注意的是,平均工资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岗位总体工资情况和变化的重要统计指标,在大多数情况下与个人工资或收入并不相等,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之间存在工资差距。由于行业、地区、岗位不同,单位情况、个人具体情况不同,甚至工资发放时间的不同,个人工资水平与总体或分组平均数难免会产生较大差异,使用平均工资数据时需进行深入分析、理性对待。
(来源:河南发布、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新闻网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