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餐饮业在政府政策推动、居民消费持续增强、行业创新转型驱动下,呈现了大众转型、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趋势。2015年,全国餐饮收入实现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这是我国餐饮收入第一次破3万亿。其中,西餐及休闲餐饮10 强营业额合计超过100 亿元,浙江两岸食品连锁有限公司、厦门豪客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王品集团进入该业态前三位。
2016年中国休闲餐饮及西餐集团10强
数据来源:中国饭店协会
西餐休闲餐饮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饭店协会
1、西餐休闲餐饮营收
2015年中国西餐休闲餐饮营业额小幅增长3.2%,团购销售额较上年大幅增长35.3%,在总营业额的占比已达22%,其他版块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单位营收来看,每平米营收大约为1.04万元,每餐位大约营收4.04万元。
西餐休闲餐饮营业额构成
数据来源:中国饭店协会
西餐休闲餐饮营业额变动
数据来源:中国饭店协会
西餐休闲餐饮营收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饭店协会
2、西餐休闲餐饮消费变化
西餐休闲餐饮发展趋于大众化,过去一年大众餐饮人均消费和消费人次均呈增长趋势,而中高端消费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西餐休闲餐饮消费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饭店协会
3、西餐休闲餐饮支出情况
原料进货成本是西餐休闲餐饮的最大支出,约占总支出的42.4%。2015年,餐厅的人力、能源和房租成本均增加,而税费支出有所下降。
西餐休闲餐饮支出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饭店协会
西餐休闲餐饮支出变动
数据来源:中国饭店协会
4、西餐休闲餐饮盈利能力
西餐休闲餐饮盈利能力有所改善,毛利率较上年增长1.9%,净利率较上年增长5.2%。
西餐休闲餐饮盈利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饭店协会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乳业在线】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
<>文字数:约2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文/王鹿鹿 ( 鹿鹿餐饮大白话,持续专注深耕餐饮,以原创视角分享关于餐饮品牌及行业的观察与思考。)
最近鹿鹿跟一些西式简餐的创始人进行交流,在这个逐渐成为就餐常规选项的品类中,似乎被连锁品牌霸占,又似乎还有着机会。虽然之前对这个品类接触不多,但最近的交流促使着鹿鹿在思考,此文算是抛砖引玉吧。
西餐—从尝鲜到普及
笼统地来说,我们一般将西方国度的美食统称为西餐。
对于很多70后、80后来说,在儿时的认知中,麦当劳、肯德基、达美乐这些洋快餐就足以跟西餐画上等号。能在麦当劳开一次生日派对,就是一件非常风光的事情。随着我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接触的多元化,以前对西方饮食的好奇与尝鲜渴望,逐渐开始淡化。
所以对于以前的消费者来说,西餐就是特色餐饮。对于现在的大部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西餐早已成为日常饮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餐—从融合到分化
在鹿鹿看来,早期的西餐可以理解为西式融合菜,甚至是中西融合菜,没有特定的菜系与国别之分,比如绿茵阁、雨花西餐厅、上岛咖啡等等。与此同时一些有产品聚焦的西式简餐品牌,也逐渐出现在在我们的视野,比如必胜客、萨莉亚、豪客来等等。
再到后来逐步演化到以国家菜系为切割的餐厅,比如专门做法餐的,意大利餐厅、美式餐厅。发展到到现在,整个西餐市场已经分化地非常细致。
如果按照业态划分,可以分为:
西式小吃轻食——如派派诺、艾薯等;
西式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等;
西式简餐(西式休闲餐饮)——如必胜客、星美乐、沃歌斯等;
西式正餐——如王品、蓝蛙等;
单品类餐厅——如好色派沙拉、MR.吾热狗等。
西式简餐(西式休闲餐饮)的小吃+小喝+小聚的场景,应该是除去快餐之外的最主流形式。这一领域也是很多做西餐创业者的首选方向,而其中一些品牌也已形成连锁化。(以下将西式简餐和休闲餐统称为简餐)
西式简餐—新创小品牌的优与劣
对于连锁型西式简餐品牌来说,他们在供应链端的稳定性与议价能力;他们的门店规模与品牌完整性;他们的研发能力与标准化程度;他们的内部系统的组织能力与资金资源实力,以上因素都是新创小品牌所不具备的。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需要高效率、统一性、稳定性、标准化以及可规模化复制,这是以牺牲部分口味和体验的为代价换来的。
这就意味着新创品牌的优势,恰恰是他们的独特理念、手作技能、弹性的成本结构(食材成本和时间成本)与个性化就餐体验。特色化发展可以是新创小品牌的一个突围选项,也就是说做西式简餐中的特色品牌。如果以人来打比方的化,连锁品牌的“人设”千篇一律,特色品牌的“人设”各自有趣。
特色西式简餐—方向与阻力
特色,顾名思义,就是你需要在整体结构中,某一维度特别出色,或者是在同一维度中的某一品项特别突出。
不要试图“全面竞争”
鹿鹿觉得,“全面竞争”是一些西式简餐创业者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在量级不对等的竞争中,以面对面的抗争胜算很小,但是单点突破是有机会的。比如我们常说的爆款单品思维,通过聚焦一条产品线实现突围。举个例子,如果我用我的全产品线跟星美乐的菜单PK,没有任何优势。但如果我聚焦于我的手工自制汉堡,也许就能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重新思考连锁的定义
直接进入连锁化是另一个误区。对于特色西式简餐来说,限制其扩张的最大阻力是——人,也就是具有高专业技能的厨师。有些创始人既想高速扩张,又想保持自己的特色,这其中是有所相悖的。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连锁模式不一定要动辄三、五十家,把握好自己的节奏、能力、目标,三、五家门店一样可以经营成为一个品牌。鹿鹿称之为有限规模连锁,它是以人才为向导的,比方说储备够了合格团队(特别是核心主厨),才会去开下一家店。跟正常的连锁模式相比,它的扩张周期会拉的较长,可能一两年才开一个新店。连锁品牌需要与时间赛跑,特色品牌可以与时间为友。
洞察所在市场的容量
还有一个常常被创始人忽略的因素,就是市场容量。小容量市场,比如一两百万人口的城市,它对西式简餐的需求是有限的。成熟的连锁品牌不愿意去,当地的本土品牌又综合能力偏弱,往往在这样的口碑型市场,更容易形成“一家通吃”的局面,比较适合特色餐饮品牌发展。
大容量市场,虽然客群基数大,但相对而言,对特色的需求仍是小众需求。对于特色餐饮品牌来说,需要更加精准的客群定位,更加鲜明受众画像,以及有效的传播互动,这样才能找到喜爱你的人,与你共鸣。有些创始人的思维依旧固化在大众需求里,觉得能做越多人的生意越好,但那是连锁品牌的流量市场。
打造属于自己的体验
除了以上所说,打造独特体验(如氛围、环境、流程等等),也是可以思考的一个方向。正因为规模还不大,需要主动引流、需要口碑相传,所以特色西式简餐的选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于品牌的核心理念,去做一店一景,产生极具个性的风格或主题,都具备一定的落地性。
打个比方,如果做的是西式音乐餐吧,可以有爵士主题的门店、摇滚主题的门店……当然,这往往也跟创始人的“基因”有关。
在鹿鹿看来,时代改变了,无论是连锁大众品牌或特色西式简餐,都是这个市场所需要的。他们能让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元和立体,更有利于西餐这个品类在中国的继续深耕,因为大家会发现西餐也竟可以“百花齐放”,也能成为我们日常需要的一餐,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品鉴能力的持续提升……
--鹿鹿原创撰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08-10 邵大碗 餐饮老板内参
第 1369 期
最近,又一个老牌餐企更名了。
就在本周一(8月7日),“小南国”正式改名“国际天食”,在联交所进行买卖。点击其官网进入,也已经显示为“国际天食”。
当各品牌餐饮纷纷将名字改小时,这家有着30年经营历史的知名上海餐企,却搭上“国际”二字,把名字改大,向全品类扩展立志做“集成平台”。这会是一步好棋吗?
■餐饮老板内参 邵大碗发自上海
01
更名仅用三个月,更名后股价创新高
▼
其实,早在今年5月初,小南国就发布过“建议更名”的公告,直到本月7日,香港联交所才正式启用“国际天食”及“TANSH”进行买卖。此次更名,除公司商标和中文、英文名有变化,股份代号依旧为03666。
相比别的品牌改名往往要斟酌一到两年,小南国此次更名可谓行动迅速。内部知情人士透露:从“建议更名”到正式更名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集团内部主要在做实操及法律层面上的修改,整体过程非常顺利。“改名提案在董事会上全票通过,而这次更名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
据悉,就在8月2日公告更名及正式发布后,小南国(03666)股价逆市急升,涨幅超过13%,创逾两个半月新高。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对这次更名事件,普遍持乐观态度。
其董事会认为,更改后的新名称——“国际天食”将为集团带来与之契合的多品牌战略形象,对其集团未来业务发展十分有利。
“天食”源自“民以食为天”,国际天食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小南国餐饮控股有限公司,创立于1987年,于2012年7月4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而正好在2012年前后,中高端餐饮开始转型。2014年开始,小南国陆续引进国外餐饮品牌进行探索,包括美式、法意式、日式餐等多个品类,先后管理和运营的品牌达到17个,并对中餐、西餐、休闲餐饮、饮品进行全面布局。
上海小南国、南小馆、慧公馆
ORENO、PokkaCafé、WolfgangPuck
TheBOATHOUSE、米芝莲等
▲国际天食目前旗下的主要品牌
02
跳出“上海菜”,发力多品牌运营平台
▼
该知情人士透露,之所以说此次改名是水到渠成,因为小南国想打造一个“国际化餐饮品牌运营集成平台”。
品牌发展30年,集团多品牌矩阵已极大丰满,而大众消费者对小南国的认知普遍依旧固化在单一品类“上海菜”上,不曾识别到小南国的多品牌已在市场全面铺开。把“小南国”改至“国际天食”,正是在消费者心中对品牌进行一次总结性的整合梳理。
这位知情人士说,“战略规划清晰后,品牌业务照常进行”,而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将放在三块核心市场上,为形成“品牌联合院线”继续发力:
(1)发展线下餐饮实体门店。以前是传统餐饮服务,随着餐饮大环境的变革,未来将继续发展更多线下终端门店品牌,引入更多国际性品牌。
(2)继续发展互联网品牌外卖。目前,上海小南国和南小馆已经入驻第三方外卖平台,后续将会有更多的品牌进入外卖市场。
(3)做食品零售。比如,正在盒马超市出售的小南国旗下品牌“煮好面”的葱油拌面,要开辟的是食品零售市场。
其公司董事局主席王慧敏在公开场合也曾表示,中国餐饮业正进入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时期,新餐饮将深刻影响未来餐饮的商业形态,现下,大众餐饮、品质外卖、国际一线品牌、行业稀缺资源、高成长性的单品爆品成为餐饮企业成长的重要突破口。
03
这是步好棋吗?
▼
当各餐饮品牌正聚焦爆品,向单点深入打透时;小南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向全品类扩展立志做“集成平台”;当餐饮企业纷纷把名字改小,小南国却把名字放大,一跃变身“国际天食”,其野心不言自明。但,这种路线好走吗?
针对此次更名,内参君请几位餐饮人发表了看法:
观点一:利于集团化发展
“小南国的固有认知容易影响消费者对新品牌的认知。”宅食送CEO穆杨表示,从长远来看,小南国的定位不利于集团长远发展,而将名字改成“国际天食”后,对其的新品孵化较为有利。
正如百胜集团旗下的必胜客和肯德基,一个定位披萨,一个定位炸鸡汉堡,在品牌发展中并不会相互影响。就“集团化”来说,小南国改名无可厚非。
观点二:比战术更重要的是战略
另一位资深餐饮咨询人士认为,此次更名是对整体做一个梳理,“当优质品牌资源整合,对上市公司来说,将展现出更加‘好看’的财务信息。”
而这种品牌整合,供应链资源梳理,上市的表现等,都是企业发展战术层面的东西,更深层的含义,也许在于小南国已经率先意识到“非理性市场”向本质回归的重要性。
观点三:新名字“脱离群众”?
也有一种声音对其表示怀疑。有人认为,“叫得响亮不一定做得响亮”,“国际天食”听起来有些“脱离群众”,国际化路线虽然不错,却不知道市场接受度几何,未来发展难以预测。
国际天食方面表示,年中报时会针对更名做更具体的说明,内参君将继续关注。
· END ·
统筹丨张琳娟
编辑|李新洲 视觉|陈晓月
>